中国山水画写生图片
100幅国宝级宋画,真过瘾!

100幅国宝级宋画,真过瘾!宋画之美,美在简单、含蓄、谦卑、轻柔的艺术态度,在困顿中浪漫,在缺憾中赞美,于人物、山川、花鸟中轻叩生命的价值。
▲《绣栊晓镜图》宋王诜团扇绢本设色纵24.2厘米横25厘米山水卷在整个中国绘画传统中,最独特最辉煌的成就正是山水画。
而宋代艺术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山水画。
▲《万壑松风图轴》北宋巨然200.1cm×77.6cm 现存于上海博物馆《万壑松风图》以水墨为基调,罩染清淡的黛青,景色葱郁氤氲。
以全景高远式构图,体现出水深林密的意境。
▲《读碑窠石图》北宋李成绢本水墨126.3cm×104.9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此画是李成与人物画家王晓的合作,画家在寒林平野中描写了几株历尽沧桑的老树和一座古碑。
从这件作品中不难看出,李成艺术的“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无不与他企图展示其敏感而丰富的内心世界紧密相关。
▲《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绢本设色206.3cm×103.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范宽发展了荆浩的北方山水画派,并能独辟蹊径,因而宋人将其与关仝、李成并列,誉为“三家鼎峙,百代标程”。
在用笔上多采用“雨点皴”,再施以“抢笔”,在刻画北方山水的风骨方面可谓得天独厚。
▲《春山瑞松图》宋米芾轴纸本设色纵35厘米横4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米芾,祖籍山西太原,后迁居襄阳(今湖北襄樊),世称“米襄阳”。
其画擅山水,出自董源,天真烂漫,不求工细,多以水墨横点,人称“米点皴”,而其山水面貌多云烟变灭之景,人称“米家山水”,在中国山水画中别具一格。
▲《早春图》北宋郭熙绢本水墨158.3cm×108.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画表现出冬去春来,大地复苏的细致的季节变化。
在章法上兼有高远、深远、平远,层次分明。
画上有清乾隆皇帝御题诗:树绕岩叶溪开冻,楼阁仙居家上层。
不籍柳槐间点缀,春山早见气如蒸。
▲《万壑松风图》宋李唐绢本双拼188.7cm×139.8cm此画构图满实,有一种威压的力量欲突出画面,用浓墨重色画万松深壑,高岭飞泉,云雾峦嶂,山石作大斧劈皴,气势雄厚之极。
史上全面齐白石画欣赏(之山水一)

史上最全齐白石画欣赏(之山水一)2015-02-05 国历书画国历书画点上面蓝色小字加关注,宜分享,且看且收藏。
山水手卷设色布本 1897年作乘云注雨立轴设色纸本1922年作题识:乘云注雨。
祥止仁弟从游借山,已越二载暑寒,明日学成还蜀,予以此数十年不画之作,依依赠行,小兄齐璜制于京华。
钤印:木人、白石相赠、门人半知己、一息尚存书要读此《乘云注雨》图为齐白石鲜有的题材。
白石舍弃了传统的形象,以简朴的稚拙感把龙刻画出来,线条流畅,笔墨淋漓尽致。
画中的上款‘祥止’为齐白石门生,四川书画篆刻家罗祥止。
临沈周山水立轴己未(1919年)作雪溪高士图立轴1939年作龙山七子图立轴设色纸本 1874年作款识:龙山七子图。
七子者,真吾罗斌,醒吾罗羲,言川王训,子诠谭道,西木湖栗,茯根陈节暨馀也。
甲午季春过访时园,醒吾老兄出纸一幅,属余绘图以纪其事。
余亦局中人,不得置之度外。
遂于酒後驱使出山灵以为点缀焉。
滨生弟璜并识。
钤印:齐伯子、名璜别号濒生、求真《龙山七子图》是研究白石早期山水及诗友交游的重要画作。
1894年,齐白石与同乡借湘潭五龙山大杰寺为址成立龙山诗社,被推为首任社长,龙山七子为:齐白石、王仲言、罗真吾、罗醒吾、陈茯根、谭子荃、胡立三。
齐白石学诗的老师较多,有诗人胡沁园(27岁拜师)、王湘绮(37岁时拜师)、诗人文学家樊曾祥(40岁时认识),受他们的影响较多。
也曾向陈少蕃学《孟子》、《唐诗三百首》与唐宋八家古文。
1924年出版有《白石诗草八卷》、《老萍诗草》,逝后又出版《白石诗集》等。
他的诗都是白话诗,抒发感想。
《龙山七子图》是齐白石诗、画结合最为典范的代表作品。
齐白石21岁时得《芥子园画传》,在松油灯下勾影描摹,初悟画理画法,齐白石的山水画集中他的早期创作中,传世作品极为罕见。
最初他是根据勾摹的《芥子园画谱》认识传统山水的,后来,受到“清四王”及八大山人的影响,山水多作简笔,用墨水份不多,山石皴擦少,有深远的意境,但显得比较稚拙。
历代山水名画200幅技法解1

中国历代传统山水名画220幅技法解目录一、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与创新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中国山水画的创新中国山水画的鉴赏二、中国传统山水画技法解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唐代李昭道《明皇幸蜀图》唐代王维《长江积雪图》五代荆浩《匡庐图》五代关仝《关山行旅图》五代关仝《秋山晚翠图》五代卫贤《高士图》五代董源《寒林重汀图》五代董源《山口待渡图》五代董源《龙宿郊民图》北宋巨然《秋山问道图》北宋巨然《雪图》北宋李成《寒林平野图》北宋李成《读碑窠石图》北宋李成《晴岚萧寺图》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雪山萧寺图》北宋郭熙《早春图》北宋郭熙《窠石平远图》北宋王诜《渔村小雪图》北宋米芾《春山瑞松图》北宋屈鼎《夏山图》北宋许道宁《关山密雪图》北宋赵伯驹《江山秋色图》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北宋佚名《秋山萧寺图》南宋李唐《万壑松风图》南宋李唐《松湖钓影图》南宋刘松年《松窗读书图》南宋刘松年《西湖四景图》南宋马远《踏歌图》南宋马远《梅石溪凫图》南宋马远《山径春行图》南宋马远《举杯玩月图》南宋马远《月下赏梅图》南宋夏圭《溪山清远图》南宋夏圭《临流赋琴图》南宋夏圭《钱塘秋潮图》南宋李迪《风雨牧归图》南宋佚名《青山白云图》南宋佚名《松风楼观图》金代佚名《洞天山堂图》元代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元代赵孟頫《双松平远图》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元代黄公望《丹崖云树图》元代吴镇《渔人图》元代吴镇《双松平远图》元代倪瓒《江亭山色图》元代倪瓒《渔庄秋霁图》元代倪瓒《六君子图》元代王蒙《夏山高隐图》元代王蒙《秋山草堂图》元代王蒙《溪山风雨图册》元代曹知白《松亭图》元代盛懋《溪山清夏图》元代唐棣《霜浦归渔图》元代佚名《山居图》明代沈周《庐山高图》明代沈周《两江名胜图》明代周臣《春山游骑图》明代周臣《山斋客至图》明代周臣《雪村访友图》明代唐寅《杏花茅屋图》明代唐寅《东篱赏菊图》明代唐寅《高山奇树图》明代唐寅《落霞孤鹜图》明代唐寅《茅屋风清图》明代唐寅《清溪松荫图》明代唐寅《山路松声图》明代文徵明《积雨连村图》明代仇英《桃源仙境图》明代仇英《玉洞仙源图》明代戴进《洞天问道图》明代戴进《踏雪寻梅图》明代戴进《雪景山水图》明代戴进《溪堂思诗图》明代王谔《雪岭风高图》明代王谔《月下吹箫图》明代王谔《江阁远眺图》明代蓝瑛《白云红树图》明代吴伟《渔乐图》明代张璐《溪山放艇图》明代陈裸《王维诗意图》明代刘珏《夏山欲雨图》明代朱端《仿郭熙山水》清代王时敏《仙山楼阁图》清代王时敏《丛林曲涧图》清代王鉴《仿三赵山水画》清代王鉴《仿大痴山水图》清代王鉴《梦境图》清代王翚《万壑千崖图》清代王翚《秋树昏鸦图》清代王翚《虞山枫林图》清代王翚《仿黄鹤山人山水图》清代王翚《水阁幽人图》清代王翚《夏五咏梅图》清代王翚《仙山浮岚图》清代王翚《仿王蒙秋山图》清代王原祁《《仿王蒙松溪山馆图》清代王原祁《山中早春图》清代石涛《设色云山图》清代石涛《四边水色图》清代髡残《苍翠凌天图》清代髡残《山水图》清代弘仁《黄海松石图》清代弘仁《林泉图》清代弘仁《西岩松雪图》清代朱耷《山水斗方图》清代吴历《夕阳秋影图》清代高岑《青绿山水图》清代高岑《松窗飞瀑图》清代谢荪《青绿山水图》清代龚贤《溪烟树图》清代张雨森《秋林曳杖图》清代吴历《江城秋访图》清代吴宏《柘溪草堂图》清代沈宗骞《竹林听泉图》清代唐岱《晴峦春霭图》清代黄鼎《山水图》清代任预《前程期远图》清代赵之谦《积书岭图》清代樊圻《江干风雨图》清代樊圻《秋山听瀑图》清代刘泳之《松风山馆图》清代袁江《观潮图》清代袁耀《阿房宫图》清代袁耀《蓬莱仙境图》清代袁耀《蓬莱仙境图》清代郎世宁嵩献英芝图》清代郎世宁《山水图》清代颜峰《秋林书啸图》清代陈漠《白云青嶂图》清代陈卓《云山青障图》清代陆远《仿古山水图》清代邹之麟《青绿山水图》近代黄宾虹《湖山晴霭图》近代金城《山水图》近代冯超然《夏山飞瀑》近代黃君壁《山水图》近代吴湖帆《潇湘雨过图》近代陶冷月《洞庭秋月图》近代溥心畲《白云满青山》近代刘海粟《黄山图》近代张大千《秋水清空图》近代傅抱石《待细把江水》近代李可染《江南春喜雨图》近代李可染《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代李可染《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近代陆俨少《山水图》近代陈少梅《长夏山居图》近代陈少梅《河阳神韵》近代陈少梅《回归山居图》近代陈少梅《轻舟寻友图》近代关山月《江山如此多娇》近代白雪石《桂林山水》现代何延喆《北宗山水》现代何延喆《北宗山水》现代何延喆《北宗山水》现代杨明义《水墨山水》现代李震《工笔界画》现代李震《工笔界画》现代贾国英《工笔山水》现代贾国英《工笔山水》现代陈国胜《工笔山水》现代陈国胜《工笔山水》现代刘有成《彩墨山水》现代刘有成《彩墨山水》现代张泉踪《彩墨山水》现代张泉踪《彩墨山水》现代曾刚《彩墨山水》现代宋滌《彩墨山水》现代祖立范《彩墨山水》现代祖立范《彩墨山水》现代祖立范《彩墨山水》现代刘安祥《壮志凌云》现代刘安祥《天地有大美》现代刘安祥《林泉高致图》现代刘安祥《自有风韵颂千秋》现代刘安祥《峭崖列翠》现代刘安祥《剪取青山入画屏》现代刘安祥《望穿秋水》现代刘安祥《无限风光在险峰》现代刘安祥《山随平野尽》现代刘安祥《万山浮动兩初来》现代刘安祥《擎天一柱》现代刘安祥《晚山晴更好》现代刘安祥《湖山春曉图》现代刘安祥《三峡放歌》现代刘安祥《近山识鸟音》现代刘安祥《晴峦青障图》现代刘安祥《数峰无语立斜阳》现代刘安祥《江山览胜图》现代刘安祥《一帆风顺》现代刘安祥《仙境胜览图》现代刘安祥《晚山无语对斜阳》现代刘安祥《鸟鸣山更幽》现代刘安祥《碧水苍山》现代刘安祥《鸳鸯瀑》现代刘安祥《雪霁图》现代刘安祥《漓江晨曦》现代刘安祥《望断南飞雁》现代刘安祥《旭日照春山》现代刘安祥《云深不知处》现代刘安祥《云开雾散见山青》现代刘安祥《水色山光画图中》一、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与创新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中国山水画萌于晋,成于唐,盛于宋元,自五代至清代的一千多年里,山水画都是笫一大科。
山水画课件:五代时期山水画发展史

,
华 辇 之 下 歌 舞 升 平 尽 管 笔 法 是 与 李 思 训 多 少 有 关
……
物 粲 然 ” 《 龙 宿 郊 民 图 》 画 的 是 秋 日 江 南 丹 碧 掩
,
” 又 称 “ 其 用 笔 甚 草 草 近 视 之 几 不 类 物 象 远 观 则
,
董 源 善 画 龙 工 秋 岚 远 景 多 写 江 南 真 山 不 为 奇 峭 之
米《
75.5
横匡庐
《 雪
106.8
图
厘景
》
米山
厘米五代 台北故宫博物院荆浩绢本水墨
美水 国图 堪》
萨绢
斯本
城设
纳色
尔 逊
纵
138.3
藏纵
美
185.8
术
馆厘
厘
藏米 横
关仝
关仝,又名童或同,长安人,工画山水,师从荆浩,刻意力学,遂自成一家,时人称“关家山水”。他所作山水 笔简气壮,景广意长,与李成、范宽齐名,在北宋号“三家山水”。 《关山行旅图》是关仝的代表作,画上峰峦叠嶂、气势雄伟,深谷云林处隐藏古寺,近处则有板桥茅屋,来往旅客 商贾如云,再加鸡犬升鸣,好一幅融融生活图。此画布景兼“高远”与“平远”二法,树木有枝无干,用笔简劲老 辣,有粗细断续之分,笔到意到心到,情境交融。此外,画家在落墨时渍染生动,墨韵跌宕起伏,足见关仝山水画 道之精深。 《山溪待渡图》关仝喜作秋山寒林,形象洗练而完整,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所作秋山、林木、村居、野渡具有雄伟 苍凉的气氛,使观者如在“灞桥风雪中,三峡闻猿时”。此图上方正中主峰突起,瀑布在崖间飞泻而下,在山下汇成 涓涓溪流,山脚有大石,林木间露出村屋房舍,溪水边有人策驴唤渡。宋人谓关仝山水“坐突危峰,下瞰穷谷,卓 尔峭拔者,仝能一笔而成。其竦擢之状,突如涌出。”本图正显示了此特色。画中无款,诗堂上题有“关仝溪山行 旅图”。 《秋山晚翠图》关仝师从荆浩,有出蓝之誉。人们称他的山水特点为“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阁古雅,人物幽 闲,”时称为“关家山水”,与荆浩同为北方山水画派创始者,并称为荆关。画面正中画峭拔的主峰,山涧丛生寒 林秋树,涧水悬瀑曲折而下,气势壮伟。画上无款,仅边幅上有明代王铎题语,指明为“关仝真笔”,并誉为“结 撰深峭,骨苍力垕,”“磅礴之气,行于笔墨外”。画上钤有明纪察司半印及“秘园”、“乾隆御览之宝”等收藏 印章,《石渠宝芨初编》著录。
一生中必看的中国山水画精选(二)

一生中必看的中国山水画精选(二)吴镇《嘉禾八景图》嘉禾八景图是吴镇一幅非常有名的作品,它既是中国画横幅的范作,又是真实地点的写照,画了从嘉兴到魏塘的八个风景点:空翠风烟、龙潭暮云、鸳湖春晓、春波烟雨、月波秋霁、三闸奔湍、胥山松涛、武水幽澜,其中一些景点至今尚存。
此幅原为美国私人收藏,后捐献台北故宫博物院。
吴镇《嘉禾八景图》吴镇《中山图卷》现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作品《中山图卷》,是元代“四大家”中,吴镇所绘制,的山水兼师南北二宗,既有北宗的雄浑大气,又有南宗的挥洒淋漓、浓润豪迈的气象。
此幅作品描绘,逶迤起伏的层峦叠嶂。
画家以淡墨皴染群山,浓墨画丛树点苔,勾皴时见干笔,笔墨雄浑厚重。
整幅画面笔墨苍厚,气韵淳古,为仲圭杰作。
吴镇《中山图卷》吴镇《溪山高隐图》图绘高山巨石层峦重叠,远山云雾朦胧栈道顺山崖伸延,迂回盘绕,树林后溪水一湾,水榭半露,充满夏日中葱郁气氛,山石以水墨渲染,淡施披麻皴,圆点浓墨点苔。
笔法稳健,墨气湿润。
全画构图呈长方形,上不留天,下不留地,构图虽饱满,但密而不塞,疏密相间,故布局十分得宜。
吴镇《溪山高隐图》吴镇《芦滩钓艇图》此幅即绘崖畔水面上一叶扁舟,渔父挂起钓竿,拨棹归去,景色荒寂,情致却很闲适,形象传达出“挂起渔竿不钓鱼”的隐逸高士襟怀。
作品构图简洁,用笔率意粗犷,墨色浓淡跌宕,风格雄放滋润,反映了他晚年成熟的面貌。
吴镇《芦滩钓艇图》吴镇《芦花寒雁图》以平远法绘秋日水滨景色,水面微波荡漾,蒹葭苍苍,一双芦雁振翅飞起,渔父于舟头仰首凝视。
画面空灵寒寂,形成了平淡清远的境界。
图中以平行置景的手法表现空阔无际的水泊,以浓淡变化的水墨表现远近层次,平中见奇。
吴镇《芦花寒雁图》吴镇《草亭诗意图卷》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吴镇《草亭诗意图卷》。
10幅中国古代山水画赏析

10幅中国古代山水画赏析001 《洛神赋图》东晋顾恺之宋人摹本绢本设色纵27.1厘米横572.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顾恺之(345-406),字长康,昆陵人,诗文书画皆能。
画风细劲柔和,笔墨连绵不缀,有“游丝描”之称。
此画是以曹植的《洛神赋》为蓝本创作的。
此长卷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随着环境的变化让曹植和洛神重复出现。
从开头描写平静的水面上出现飘飘若仙、含情脉脉的洛神,似来又去与曹植处于可望而不可及的无限惆怅之中。
后几段画洛神在云间遨游,或与曹植在一起游赏。
最后画洛神驾六龙云车而去,曹植坐舟追寻。
此画用色凝重古朴,具有工笔重彩画的特色。
山水树石均用线勾勒,而无皴擦,与画史所记载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时代风格相吻合。
002 《游春图》隋展子虔唐人摹本绢本设色纵43厘米横80.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展子虔, 渤海(今山东阳信)人。
历北齐、北周、隋三个朝代。
擅长画道释、人物、鞍马、楼阁和山水,创立新意,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绘画大师。
此画描绘达官贵人在风和日丽的春天踏青游乐的情景。
《游春图》的艺术表现手法有两大特点: 一是青绿勾填技法的运用。
山石树林有勾无皴, 填以青绿色为主的厚重色彩,二是在构图上, 脱离了魏晋时期作为人物画背景的“人大于山, 水不容泛”的处理方式, 而变为以山水为主, 人物只作点景出现的独立完整的山水画, 具有与自然景物的空间关系相适应的“远近山水, 咫尺千里”的画面效果。
003 《江帆楼阁图》唐李思训绢本设色纵101.9厘米横54.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图表现游春情景, 近景山岭间有长松桃竹掩映,山外江天空阔, 烟水浩淼,意境深远。
整个画面山势起伏, 江天辽阔很有气势。
山石林木以曲折的细笔勾勒, 画树交叉取势, 变化多姿。
山水构图的整体大势与局部“豆马寸人, 须眉毕露”的一丝不苟的精致描写, 统一在一起。
山石着色, 以石青、石绿两种浓重色彩, 显得金碧辉煌。
李思训继承和发扬了展子虔的青绿山水画技法, 已形成“青绿山水”或“金碧山水”。
广西桂林的有名画家还真多,这位笔下山水太惊艳了

⼴西桂林的有名画家还真多,这位笔下⼭⽔太惊艳了当代画⼭⽔⽐较有名的画家李林宏,李林宏出⽣于中国⼭⽔甲天下的诞⽣地⼴西桂林,这⾥⼤⾃然⿁斧神⼯塑造的奇峰竞秀美轮美奂,也因此孕育出诸多如徐悲鸿、李宗仁等著名的⽂化名⼈。
李林宏的艺术之路也是始于这⽚⼟地。
李林宏与艺术的结缘⼗分巧合。
当时他所在的村⾥有⼀位前清进⼠,李林宏5岁的时候和朋友⼀起去那位⽼⼈家家玩,⽼⼈让⼏个⼩孩写⼏个⽑笔字看看,李林宏的字让⽼⼈眼前⼀亮,直夸他有天分,于是拿了⼀些字帖给李林宏让他练。
不成想,这居然成为李林宏未来⾛艺术道路的开始。
⼭⽔画最能反映⼈与⾃然的关系,⼤情怀的画家,其作品⽓象万千,畅朗豁然,笔墨灵动,飞荡雄逸,往往给观者以涤荡⾝⼼、淋漓痛快之感,画家李林宏的⼭⽔作品便属于此类,纳万象于笔底⽽⽣成⾼浑显秀、峻⾻清虚的⽔韵⼭⽔世界。
这时候他笔下的⼭⽔已不再是具体的某⼭某⽔,⽽是胸中之丘壑,是精神家园⾥的⼭⽔意象。
李林宏⼭⽔画《⼭居幽赏⼊秋多处处丹枫映黛螺》李林宏⽼师与那些只⼀味地从画谱中研习⼭⽔画的画家不同,他的⼭⽔画更多是从写⽣和感悟真⼭真⽔中获取灵感和营养的,并经过长时间积累、提炼、升华⽽最终形成了⾃家风貌。
这也就决定了他的画作较少受传统⼭⽔的套路与程式,⽽更接近真实的⼭⽔脉象与⽓息。
当然,他并⾮真远离了传统,只是取法传统的⽅式与⼀般画家有所不同罢了。
尤其是其笔下的长城⼭⽔画!中国魂万⾥长城李林宏新品⽃⽅画《万⾥雄风》长城在中国⼈⼼⽬中的地位,推崇到极致!为了将长城完美地展现在这极为有限的⽃⽅尺⼨空间内,李林宏在构图时,节奏必须要规划清晰,还要掌握好长城的起承转合点。
在创作长城⼭⽔画时,为了更客观全⾯地展现长城之美,李林宏⽤了两个⽉重⾛长城获取最新灵感。
从辽宁丹东虎⼭长城到⽢肃嘉峪关,⾏程数千公⾥,横跨9个省、市、⾃治区,对长城进⾏实地考察,现场画了100多张写⽣稿。
采⽤了中国画中的散点透视法。
运⽤这种⽅法,李林宏可以根据需要,移动着观察被画物体。
《山水画》PPT课件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看画配诗
中国山水画
疑飞 似流 银直 河下 落三 九千 天尺 。,
看画配诗
中国山水画
时月 鸣出 春惊 涧山 中鸟 。,
中国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摹,更是中国 画家精神的诉求与流露,是人与自然合一的写照。画家 笔下的山水是画家内心对于自然山水的感悟,是画家人 生态度的表达,更是画家人生追求的体现。
中国山水画
纵33厘米,横636.9厘黄公望
中国山水画 《富春山居图》 元 黄公望
中国山水画 《富春山居图》 元 黄公望
中国山水画
画中有诗
中国山水画
《山径春行》南宋 马远
看画配诗
中国山水画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看画配诗
中国山水画
山 行 旅
、、
图 》
墨思
五 代
关 仝
中国山水画
《 匡 庐 图 》 五 代 荆 浩
中国山水画 《茂林远岫图》 北宋 李成
中国山水画
《 晴 峦 萧 寺 图 》 北 宋 李 成
中国山水画
《 早 春 图 》 北 宋 范 宽
中国山水画
《 溪 山 行 旅 图 》 北 宋 范 宽
中国山水画 《云山墨戏图》 南宋 米友仁
中国山水画 -.
中国山水画
《洛神赋图》 东晋 顾恺之 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 水画的特点。
中国山水画
《早春图》 隋 展子虔
丈山 尺树 寸马 豆马
中国山水画
《 江 帆 楼 阁 图 》 唐 李 思 训
中国山水画 《明皇幸蜀图》 唐 李昭道
景气
、、
《 关
中国山水画系列之八 清四王 清初六家山水作品欣赏

中国山水画系列之八清四王清初六家山水作品欣赏中国山水画系列之八清四王清初六家山水作品欣赏图/香儿的空间文/网络·香儿的空间复制.编辑/齐鲁人【齐鲁人按】依据近两年多搜集网络及图书资料整理编撰的《中国山水画系列》之《中国山水画朔源暨隋唐山水作品欣赏》、《五代四大家及其山水作品》、《北宋三大家暨郭熙山水作品赏析》、《南宋四家山水作品赏析》、《元四家黄、王、倪、吴山水作品欣赏》、《明代“浙派”山水作品欣赏》、《明代“吴派”山水作品欣赏》、《清四王、清初六家山水作品欣赏》、《清“四僧”山水作品欣赏》《清代龚贤积墨山水作品欣赏》共10篇,已全部完成发表。
从这里,基本上可以看到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大概面貌。
我试图把这10篇看做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简要历史,愿与同好共享。
诚然,由于学养所限,必定谬误多多,诚请大家教正。
清朝初年,绘画承明末之余绪,山水画出现了“四王”、“四僧”两个有代表性的画派。
“清四王”,是指明末清初的山水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翬、王原祁。
他们继承明代董其昌的艺术思想,其共同特点是仿古,偏追摹古人,探究宋元的笔墨传统。
“四王”和吴历、恽寿平又合称“清初六家”,被视为“正统”。
极富盛名,引领画坛,左右时风,影响后世约三百余年,“清四僧”是指明末清初四个出家为僧的画家。
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和浙江(弘仁)。
四人都擅长山水画,各有风格。
他们都竭力发挥其创造性,反对摹古,取得创新成就,其特点:石涛之画,奇肆超逸;八大山人之画,简略精练;髡残之画,苍左淳雅;弘仁之画,高简幽疏。
都自具风采。
他们的画风对后来的“扬州八怪”有较大的影响直到近代的吴昌顾、齐白石等画家。
康熙皇帝玄烨喜爱董其昌的绘画和书法,乾隆皇帝弘历喜爱赵孟頫的绘画和书法。
董其昌的亲戚,太仓王时敏(公元一五九二——一六八六年),字逊之、号烟客和王鉴(公元一五九八——一六七七年),字圆照,他们的门客王翚(公元一六三三——一七二0年),字石谷及王时敏的孙子王原祁(公元一六四二——一七一五年),字茂京、号麓台,成为当时为朝野所共欣赏的中心人物。
隋唐五代水墨山水画

——水墨山水画的滥觞
水墨山水以渲染为法,用笔简练奔放,强调水墨效 能的发挥,以之来表现景物的体和面。即便设色,也讲 究自然清淡,追求含蓄、悠远、纯净的境界,以“画中 有诗,诗中有画”为高。
王 维 《 雪 溪 图 》
王维《江干雪霁图》
荆浩《雪景山水图》
《匡庐图》
关仝《山溪待渡图》
《关山行旅图》
《秋山晚翠图》
董 源《寒林重汀图》
董源 《潇湘图》
董源 《龙宿郊民图》
董源 《溪岸图》
董源 《寒林重汀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董源 《夏山图》
董源 《夏景山口待渡图》
巨然《山居图》
《雪图》
《溪山兰若图》
《层岩丛树图》
《秋山问道图》
《萧翼赚兰亭图》
意境一直被称之为山水画的灵魂!这些意境优美的山水画令人陶醉!

意境一直被称之为山水画的灵魂!这些意境优美的山水画令人陶醉!山水画写生,不管是“目识心记”还是“对景写生”,也不论是写实还是写意,对意境的追求都是相同的。
纵览自古流传至今的山水画作品,无一不是画家体察自然、内化于心、诉诸笔墨而来。
早在唐代,画家张璪就提出中国美学史上代表性言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
山水画写生,就是师法自然,但是自然的美要转化成艺术的美,就需要画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凭借娴熟的笔墨技法和个人的感悟,营造出无穷的韵味和诗意空间,这就是山水画的意境构建。
李可染先生曾说:“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达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
”意境一直被称之为山水画的灵魂,也是作为山水画追求的至高境界。
山水画写生,如何把握意境的营造,这是山水画作品优劣之关键,画家对景写生,首先是以选择能打动其心灵的自然美景为表现对象。
自然之景如果不经过画家的艺术化处理,看见什么就画什么,都统统摄入画面,虽然是生活写照,但缺乏作品的感人之处。
只有经过构图的经营、物象的取舍、虚实的处理等艺术手法,才能表现出诗意化的动人画面。
苏东坡论画曾言:“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至于其理,非高人逸士不能辨。
”面对复杂的自然场景,画家应具备一定的学识、修养,并能根据自己的感悟,提炼出自己的感受,为营造画面的意境做服务。
当提笔写生之前,若能移步细致观察自然的整体之貌,对物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随后,进一步深层次观察,也就到了绘画立意的关键时刻,透过自然表象挖掘物象的内在精神,这是形成艺术作品的初步构想,画家带着明显的创造性去深层次观察,并注意把各个角度的气势、布局、主次、取舍、揖让都了然于胸,做到“山川为我所用”。
中国山水画写生特别强调想象的力量,强调触景生情,借景抒情。
宋·刘道醇《宋朝名画评》曾这样描写范宽:“居山水间,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其趣,虽雪月之际,必徘徊凝览以发思虑……遂对景造意,不取华饰,写山真骨,自为一家。
张大千山水画集(上中下)

张大千山水画集(上、中、下)张大千山水画集(上、中、下)引用山野村夫博客张大千山水画集(上)张大千(1899-1983)国画大师。
原名正权,又名爰、季爰,字大千,别戌大千居士,画室名大风堂,内江人。
幼随母、姐、兄习画,继入重庆求精中学读书。
1917年春随兄张善子留学日本,学习染织技术,自习绘画。
1919年回国居上海,拜曾熙为师习书法。
继拜李瑞清为师习诗词、书法。
1925年在上海举办首次个人展览,崭露头角,从此开始专业画家生涯。
习画以石涛为中心,兼学八大山人、石溪诸名家,吸取古代众家之长。
从20年代起转向外师造化,足迹遍布名山大川。
1936年被聘为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四川,畅游蜀中名胜。
1941年往敦煌莫高窟等地临摹壁画,寻求中国绘画之源。
1948年赴香港、台湾举办画展。
1950年印度举办画展,从此离开大陆,旅居香港、阿根廷、巴西等地。
1956年在法国举办画展时与西画大毕加索相会于毕宅,交流画艺。
1958年在纽约举行的现代美术博览会上其国画《秋海棠》荣获金奖,被誉为“当代世界第一大画家” 。
1969年举家迁往美国居住。
1972年在旧金山举办《四十年回顾展》,总结其走过的艺术历程。
1976年回台湾,1978年在台北外双溪畔建成“摩耶精舍”,从此定居于此。
其国画山水、人物、花鸟兼长,亦工诗词、书法、篆刻,精鉴赏,富收藏,广交游,被誉为“当今世界最享盛名之国画大师”现台北及内江均建有张大千纪念馆。
从落款看可能是膺品名称:张大千1947年作溪山兰若图立轴材质、形制:设色纸本尺寸:120×50cm 介绍:此图为张大千1947年所作。
根据画家本人题记,此图是参仿五代画家巨然笔法而成。
全图采用高远、深远相结合的构图原则,作品既体现了峻岭叠峦的高大雄伟,又通过溪水蜿蜒、楼阁走廊刻画山水的幽远深邃。
全图青绿设色,从而烘托出一派超离尘世、恍若仙境的非凡气氛。
而作品前景徐行的游人,则又与远景的楼阁形成了某种呼应,是张大千意图实现中国传统山水画可游可居之理想意境的迁想妙得。
70幅黄宾虹笔下的最美山水画,值得珍藏!

70幅黄宾虹笔下的最美山水画,值得珍藏!黄宾虹是从传统一路走来,并将中国山水画上升到一种至高无上境界的一代大师。
黄宾虹(1865-1955),名质,字朴存、朴岑、亦作朴丞、劈琴、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庐、虹叟、黄山山中人等,中年更号宾虹。
祖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现当代画家、革命家、出版家、教育家,在考古、金石、书画、印学、诗文、鉴识、编辑出版等方面都有惊人的成就。
曾在北京、杭州等地美术学院任教。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
平生遍游山川,注重写生。
中年所作苍浑清润,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笔如作篆籀,洗练凝重,道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
晚年尤精墨法,喜以积墨、泼墨、破墨、宿墨互用,时在浓墨、焦墨中兼施重彩,使山川层层深厚,气势磅礴。
并以“明一而现千万”的表现手法,写出浑厚华滋、意境深邃的山川神貌。
画风“黑、密、厚、重”,特色显著。
对画论、画史,均有研究,见解精辟。
山水画欣赏黄宾虹《宝铁研斋图》142.5×50.6cm黄宾虹《岚影千寻图》137×50cm黄宾虹《柴门独掩》33×127cm黄宾虹《春光老屋》127×65 cm黄宾虹《春山雨霁图》121×40.5cm黄宾虹 1909 《山水四屏》146×38cm×4黄宾虹 1923年作《虞山图》83×41cm黄宾虹 1925年作《云归草堂图》113×35cm黄宾虹 1928年作《山水》80×38cm黄宾虹 1929年作《山水》146×58cm黄宾虹 1930年作《风轩水槛图》123×38cm黄宾虹 1932 《花卉合册》黄宾虹 1932年作《听帆图》99.6×39.3cm黄宾虹 1937《陈仲鱼诗意图》101×40cm黄宾虹 1941年作《浙东记游》102×39cm黄宾虹 1942年作《云林笔意山水》69×30cm黄宾虹 1943 《元人诗意图》115×50.7cm黄宾虹 1944年作《拟董巨二米大意》173.5×91.5cm黄宾虹 1945年作《芍药》74.5×33.5cm黄宾虹 1946年作《峨眉伏虎寺》75.5×34cm黄宾虹 1946年作《粤西纪游》64×32cm黄宾虹 1947年作《峨眉山色》73×41cm黄宾虹 1947年作《夏山访友图》115.2×34cm黄宾虹 1948年作《桐庐纪游》126×46cm黄宾虹 1948年作《虞山风景》37×70.5cm黄宾虹 1948《山水》74×41cm黄宾虹 1949 《山水四屏》153×40.5×4cm黄宾虹 1949年作《山水》85×41.5cm黄宾虹 1950 《湖乡小景》35×27cm黄宾虹 1950年作《湖山欲雨》68×30.5cm黄宾虹 1950年作《山水》81×33cm黄宾虹 1950年作《西谿泛舟》80×36cm黄宾虹 1951年作《纪游册册页》(十二开)23.8×17.6×12cm黄宾虹 1951年作《蜀山记游图》55×26cm黄宾虹 1951年作《夜山图》88×31cm黄宾虹 1951年作《云山松影图》70×32.5cm黄宾虹 1951年作《左湖右岭》67.5×32.2cm黄宾虹 1952 《黄山鸣炫泉》101×34cm黄宾虹 1952《青城山掷笔峰》黄宾虹 1952 《云树之思》87×32cm黄宾虹 1953 《富春山水》125×48.5cm黄宾虹 1953年作《浑厚华滋》88.5×32cm黄宾虹 1953年作《山水》31×21cm黄宾虹 1954年作《山水》68.2×37.6cm黄宾虹 1954年作《溪山伐舟》94.5×34.5cm黄宾虹 1955年《黄山汤口》4700多万黄宾虹《沧江渔歌图》101×40cm黄宾虹《苍岩浮碧》158×55cm黄宾虹《层峦耸翠》106×40.5cm。
这么多中国画名家画雁荡山,快来看看吧

这么多中国画名家画雁荡山,快来看看吧雁荡应名是若山,山水奇秀人称赞。
赞美石僧勤接客,客游雁荡乐忘返。
——《接客僧》茅盾由中国画学会与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艺术研究创作中心联合主办,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国画家》杂志社、《收藏》杂志社、楷盛美术馆协办,北京艺邦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杭州木公堂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的“河山纪行——当代中国画名家画名山(雁荡山篇)”于2018年1月10日上午在浙江美术馆启幕。
众多国画名家相聚于西子湖畔的浙江美术馆,共同欣赏画中的雁荡名山,南北交融,相互学习、切磋国画技艺。
由中国画学会会长龙瑞先生领衔,中国画学会副会长程振国、张复兴及刘罡、茹峰、孙海峰、唐辉、张桐瑀、胡万良、李明、贾荣志、石纲、杨惠东、石峰、王平、谢宗君、王乘(以年龄为序)等十七位画家在2017年5月走进雁荡山,以雁荡之奇之险之奇澄怀味象,心师造化;借雁荡的山光水色,畅意抒怀,落墨成象。
在之后的半年时间里,大家又分别围绕雁荡主题展开了创作,终呈现于今日的展览。
参展画家合影“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中国历代大画家皆喜山水,荆关董巨、刘李马夏,名家与名山,人以山显,山以人传,互相成就互相完整,最终一起成为传奇。
浙东雁荡诸峰就是如此一座名山。
自五代、北宋起雁荡就进入了画家的视野,沈括《梦溪笔谈·雁荡山》载:“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
”明代嘉靖年间画家叶澄有《雁荡山图》卷,写北雁荡景观,计有石门潭、章毅楼等多处,描绘真实,笔墨繁细劲峭,线条方折挺劲,晕染清淡,层次丰富,文气十足。
其后,吴彬亦作有《雁荡山图》长卷,亦写实,观图可见雁荡诸景。
在清代,钱维城《雁荡图》卷为青绿设色,绘五十三处景观,全图苍浑华滋,雍容大度,典雅端庄,呈出一派宫廷富贵气象,《石渠宝笈》著录。
中国国家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画学会会长龙瑞中国国家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画学会会长龙瑞表示此次展览囊括了写生作品和创作作品,在谈到对展览的感受时龙瑞说道:“浙江省是中国书画界享有很高声誉的大省,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镇,我们带着学习的精神,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能够和当地的艺术家们进行学术上的切磋与交流,得到他们宝贵的意见,共同目的都在于促进中国画在艺术创作上与学术研究上长足的发展。
名家山水画《晴岚图》欣赏

名家山水画《晴岚图》欣赏
排名不分先后
马骀山巿晴岚
冯超然 1935年作雨后晴岚
上睿和尚清代山市晴岚
袁松年晴岚影秀
应野平晴岚绝涧
文伯仁山寺晴岚
吴湖帆晴岚飞翠
李世倬晴岚春霭
俞季铮朱梅邨吴胡帆山市晴岚
吴湖帆 1939年作晴岚叠翠
萧俊贤甲戌(1934年)作碧山清晓护晴岚
马起瓯晴岚翠霭
余彤甫晴岚暖翠
吴湖帆 1934年作晴岚飞翠
陈少梅溥伒松岭晴岚
吴湖帆晴岚暖翠
宋文治晴岚江帆
袁松年江上晴岚
汪琨庚寅(1950)年作烟浮晴岚
张石园 1944年作山家晴岚图
蓝瑛 1656年作山市晴岚
胡汀鹭 1942年作山市晴岚
王青之 1964年作晴岚飞翠
陆一飞天目晴岚
吴穀祥晴岚叠翠
张孝友南峰晴岚图
王翚晴岚策杖图
郑午昌 1939年作晴岚暖翠图
宋文治晴岚山色图
冯超然 1936年作松亭晴岚
戴熙山市晴岚
王翚 1700年作晴岚访道
顾坤伯晴岚暖翠
陆一飞溪山晴岚图
唐湘子晴岚
几谷山市晴岚。
关仝 荆浩 山水画大家

荆浩,河内沁水(今山西省沁水县)人。
中国五代后梁画家,字浩然,河内沁水(今山西省沁水县)人。
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9世纪至10世纪上半叶。
荆浩工诗文,通经史。
因唐末、五代中原一带战乱频繁,政局动荡,他遂绝意仕进,隐居于太行山的洪谷,自号洪谷子。
据其所著《笔法记》记载,太行山洪谷深处,风景佳胜,有无数的古松“挂岸盘溪、披苔裂石”,使他为之惊异,遂携带纸笔,进行写生,“凡数万本,方如其真”。
可见他擅长画山水树石,是与他隐居深山的生活和师法造化的艺术实践分不开的。
他也能画壁画,据北宋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记载,他还曾在后梁的京城(今河南省开封市)双林寺院画过宝陀落伽山观自在菩萨一壁,颇受称誉。
荆浩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将唐代出现的“水晕墨章”画法进一步推向成熟。
他总结了唐代山水画的笔墨得失,认为李思训大亏墨彩;吴道子笔胜于像,亦恨无墨;项容用墨独得玄门,用笔全无其骨;只有张璪笔墨积微,真思卓然,不贵五彩,得到他的肯定。
荆浩在山水画的师承上不只取法张璪,同时亦在吴道子与项容等人的笔墨得失之间,舍短用长,加以发展,自谓:“吴道子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将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笔法记》)。
他的山水画已经开始达到笔墨两得,皴染兼备,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一次大突破。
他所作的全景式山水画更为丰富生动,其特点是在画幅的主要部位安排气势雄浑的主峰,在其他中景和近景部位则布置乔窠杂植,溪泉坡岸,并点缀村楼桥杓,间或穿插人物活动,使得一幅画境界雄阔,景物逼真和构图完整。
荆浩的这种全景式山水画,奠定了稍后由关仝、李成、范宽等人加以完成的全景山水画的格局,推动了山水画走向空前未有的全盛期。
他那表现北方山形特点的“云中山顶,四面峻厚”的雄伟风格,对于北宋前期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
历代评论家对他的艺术成就极为推崇,元代汤垕在《画鉴》中将其称为“唐末之冠”。
荆浩的山水画传世作品仅有《匡庐图》。
画上宋人原题为“荆浩真迹神品”。
40幅绝美山水画,气势宏大,荡气回肠,真是好大的气魄!

40幅绝美山水画,气势宏大,荡气回肠,真是好大的气魄!学习更多山水画知识黎雄才(1910~2001),广东省肇庆人,祖籍广东省高要。
当代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卓有成就的代表人物。
擅长巨幅山水画,精于花鸟草虫,画作气势浑厚,自具风貌,被评论界称为'黎家山水'。
黎雄才以山水画见长,早年受高剑父影响,后融汇古今,自成一格,尤以焦墨、渴笔写生独胜,风格老辣、雄劲。
黎雄才的山水画饮誉海内外,独树一帜,荡气回肠,品位高雅,情趣盎然,用笔、用墨更让画坛同仁赞不绝口,每幅作品气势宏大,用笔飘逸,焦墨的运用栩栩如生。
山水画方面,黎雄才受高剑父的影响不多。
他在日本取法的'朦胧体'风格,延续到他回国后。
黎雄才成功地揉合了传统与日本画法。
他这种新作风,既有笔墨,又有渲染,同时又能表现景色的远近和空气层,在岭南画派的折衷中外的宗旨下,当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但黎雄才往后的道路上,却未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他喜欢用强有力的笔法来挥洒。
他努力的是把变化多端的笔墨,来营造各种艺术效果。
至于'黎家山水'的风格,可以从以下的介绍体会出来:'为人赞誉的'黎家山水',通常是指黎雄才先生的意境清华,特别是形象美,色彩美见胜的青绿山水。
'原来'黎家山水'除了泛指黎雄才的山水风格外,内面还有一个专指的意思,即指黎雄才所创造的青绿山水。
黎雄才晚年对'黎家山水'又有新的突破,他成功的揉合了厚得的青绿和粗笔深墨。
其挥写之青山绿水,气势清旷绝俗,千峰竞秀,烟云氤氲,瞩目咫尺,意在千里。
而他在山水画中之松,饮誉中外。
他的山水画是意境深邃的纯艺术珍品。
他创造的艺术高峰,令世人瞩目。
他对中国画,尤其对中国山水画的探索和实践是前无古人的。
他在教学中常对学生说:师承古法,不能抛开前人搞国画;师承古法,不能古而不发,发展绘画艺术,要讲纯艺术,写画的艺术是什么?就是用文房四宝加国画颜料表达作者要表达的物象质感和意趣,画什么要似什么,似是似特征,和摄影照片有区别,国画要有国画的韵味,要反映出宣纸、毛笔、水、墨和颜料等绘画材料所产生的特殊效果,给人以艺术感染力。
百万图库

百万图库中国传世山水画:清代卷(五)xianger 中国传世山水画:清代卷(五)      《竹林听泉图》清沈宗骞纸本设色纵906厘米横351厘米沈宗骞,生卒年月不详,字熙远,号芥舟,为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工画,善山水、人物。
此轴设色偏于青绿,十分素雅。
近处苍苔布满溪畔石丛,坡地上生有一片翠竹,竹林间一座茅舍,从敞开的窗扉中可以看到屋里短榻上端坐一人,青衫白裳,沉浸在山林天籁的氛围中。
远处是几抹山峰,以青绿色调皴染,山间溪流淙淙,白云弥漫,与近处风景的色调十分一致。
《盘车图》清李寅绢本设色纵133.5厘米横73.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李寅(17世纪末—18世纪初),字白也,号东柯,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擅画山水、楼阁及花鸟,画风工细,设色娟妍。
《盘车图》画大幅雪景,笔法工整,风格古朴。
《图绘宝鉴续纂》、《扬州画舫录》等著录。
《山水图》清唐岱绢本设色纵83厘米横4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唐岱(1673—?),字毓东,号静岩,又号知生、默庄,满洲正白旗人。
官内府总管,以画供奉内廷。
善画山水,系王原祁的弟子,画风沉稳浑厚。
唐岱的山水用笔沉着,布置沉稳,从宋人中吸取最多。
其绢本中幅,丘壑位置,神似王原祁,但画风稍嫌骨格软甜,只是摹其形,尚未得其神韵。
此画构图严谨,气势雄劲,是唐岱山水画的代表作。
唐岱作为内廷画家,深得皇帝喜爱,蒙皇帝御题诗最多。
《晴峦春霭图》清唐岱立轴,绢本,设色,纵282厘米,横159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云崖锦树图》清张宗苍张宗苍(1686—?),字默存,一字墨岑,号篁村。
吴(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以主簿理河工事,乾隆辛未以画进呈,蒙召入祗候,授予户部主事”。
其山水师黄鼎,多用干笔皴擦。
“年将七十,以老告归。
世山水画中勾、皴、擦、点的开端。...

墨技术的四大程序.下面举例说明各种皴法的特点以便将山石的特征和皴法结合起来。
(1)运用。
点皴”作画的画家中皴法也存在着差异性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见图12)体现秦陇一带突兀奇崛、林木繁茂的雄伟景象。
他的画具有显著的重量感,气势遇^,线如铁条,山如铁铸,树如铁浇,,用运用雨点皴如雨点一样密集,还夹杂一些短条子皴,犹如冰雹夹雨,体现山峦雄杰,浑厚的质感。
①而北宋的米芾、米友仁父子创造了落茄皴(米点皴1,即“凭点缀以成形”,连点成片,后以淡墨渲染破之,构成形象,这种方法最能表现江南春山云霞明灭风雨迷茫的境界。
(2)以。
线皴”作画的画家各自有各自的特点五代董源的《夏山图》采用了披麻皴,线条圆润细长,气势博大,如披麻下坡,并缀以点子皴,描绘出江南山峦土厚、草木华滋的特点;他的学生巨然是一个和尚,也用披麻皴画画(插图1)o;巨然的<秋山问道图》虽然画的(插图1)中I荣晦麻中国山水画史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ig日8.160毒以下图片均来自于:中国书画家同.htIp:佃唧^7四啊∞mf^埘目t旧缸d%h蛐-7-是直立的高山,但是用了常表现土坡的长披麻皴,焦墨点苔更在山头上累矾头,或在水边岩下布以烟云岚气,明润郁葱(见插图11);宋代郭熙普画巨障高壁,他常用云头皴画近景,中侧锋用笔,线条曲形似卷云,似乱非乱,皴后以淡墨渲染,他的t窠石平远图》等就是典型的例子(插图2)。
(插图2)(3)用“面皴”作画的画家的特点更为突出李唐用笔刚劲犀利,山石质感强,代表作《万壑松风图》山势雄伟敦厚,石质方直坚硬外轮廓网q劲,运用各种皴法,但总的看来属小斧劈皴(插图3);南宋马远的《踏歌图》(插图4)和夏琏的《溪山清远图》局部(插图5),山峰峻拔高耸,巨石绝壁,近景突出,远山低矮,空间感强,以大斧劈兼钉头皴作画,用笔剐劲有力,墨色凝重,充分表现了花岗石的坚硬质感。
(插图3).9-(插图4)(擂国5)于苍劲挺拔的粗笔勾勒,表现出山石和枯木锐枝的质感(插图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山水画写生图片
中国山水画写生图片1
中国山水画写生图片2
中国山水画写生图片3
中国山水画写生图片4
中国山水画写生图片5
看了中国山水画写生图片后,下面就来读一读关于山水画的文章吧!
宋朝时期——山水画笔墨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
南宋时期的山水画家以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最为知名,四人并称“南宋四家”,在继承北宋的成就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
这一时期不得不说的人物便是李唐,李唐的代表作《万壑松风图》,李唐早期受荆浩的影响,作品气势峻厚,笔墨精炼,元气淋漓的风格审美特征。
李唐使用“小斧劈皴法”,刻画山石有雷霆石钩的阳刚力量。
李唐在晚年将山水画的构图和表现语言运用的简练概括,开创了勾皴同时进行的技法,为马远,夏圭的画风兴起作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