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写生方法

合集下载

山水画写生与创作(1)

山水画写生与创作(1)

山水画写生与创作(1)一、山水画写生(一)绪言中国画的山水写生主要是用毛笔直接对景写生,此外还有速写、默写等写生形式。

由于写生的方法是相对直观、如实地感受和描绘对象,因此山水写生使山水画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生活。

如李可染的作品《写生》(见右下图)使古代文人画家远离现实、无人间烟火的意境追求回到现实之中。

古代的画家是很注重观察生活和收集素材的。

他们将生活中的素材经过提炼,概括成为一种艺术形象用于创作中。

比如黄公望画的《富春山居图》是有具体地点的,但和富春江沿岸景色不完全一致。

作者画的是他心目中的富春江,是现实和理想的结合。

五代画家荆浩比较早地提出了“图真”的概念。

他说:“似者,得其形,遗其气。

”又说:“真者,气质俱盛。

”也就是说,得到表面的形态不是“真”,要得到物体的生命、精神。

而南朝宋宗炳提出了“澄怀观道”。

那时山水画所追求的不是事物的形式美,不是眼睛看到的自然,而是透过自然的物体表象去把握事物的本体和生命。

中国画 fc的学习,有两项主要的基础:临摹、写生。

临摹是继承传统,学习前人的经验;写生是学习、感受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发现、寻找创作的内容和灵感,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世界,寻找内容和形式的最佳结合点。

任何事物都有可变因素和不变因素。

可变因素使事物发展,不变因素使事物得以稳定。

而山水画写生,正是山水画这个系统中的可变因素。

它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山水画发展的方向、水平、质量和形态。

写生是西方写实绘画最基本的观察方式、学习方法和训练手段,在20世纪初,被当时最先进的知识阶层和革新派作为改造中国画的办法和手段引入中国,并迅速被广泛接受和采用。

山水画写生这门课程包含两个传统:中方和西方的写生方法。

而洋为中用——或者说中西融合——是山水画写生的主要特色和基本特征。

这些年来,我们在不断地努力,试图将两者融为一体;在融合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中国画的传统为主体,融入西方写实绘画的方法。

(1)崔晓东1953年生于黑龙江齐齐哈尔,祖籍江苏扬州。

泼墨山水画山泉流水写生步骤

泼墨山水画山泉流水写生步骤

山水画中的泼墨技法中国画的精神是水墨,因此,离开了水墨就不能称之为中国画。

泼墨画是在中国画特定的宣纸和水墨相互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泼墨技法是利用水墨在生宣纸上自然流淌渗化的性能,形成画面的大结构,再用笔整理、补充成完整的作品。

泼墨山水画是以墨为主、笔为辅的表现方法,虽然这种画法有一定的偶然因素,但往往需要根据墨落宣纸后的既成效果,灵活调整画面,引导和控制水墨的变化和动向,从无形到有形、写形到传神,最后收拾加工整理而成。

下面我们来具体介绍一幅泼墨山水画写生步骤:一、落墨大胆果断,先大比重墨泼出山石近景的阴面,笔含水、含墨要多,水墨淋漓,一挥而就。

二、当笔中的水分被宣纸吸掉大部分之后,顺势用干笔浓墨皴擦出山石的阳面结构,线条要干练,几笔到位。

三、接下来用淡墨泼洒出远山的大体形,注意淡墨和浓墨的结合,让浓淡墨相互冲撞、渗合,化为一体,并产生自然的层次变化。

四、引导和控制水墨的变化,用淡墨皴擦出远山的阳面,让画面服从整体,最后点出树木、房屋、小船等丰富画面,收拾整理而成。

山泉流水的绘画技法山有泉瀑而活,瀑布主要靠两旁的山石来衬托。

水可以用勾线法来表现,也可川自然留白来表现,即用中间的碎石与两旁的山石来衬托。

画时,应注意水流的方向和透视关系。

如果画面出现两条以上瀑布平行泻下时,应注意其长短、宽窄,形象不雷同,瀑布泻下山涧之处叫水口,因为山石的大小和形状不同,故水口变化也就多种多样。

要注意刻画水流的湍急、水流的曲转动向以及流韵。

通过画面上的动与静、黑与白的强烈对比,使之产生响动的感觉。

画面上如出现两个以上水口时切忌雷同。

1、按山泉的流势安排石块,勾画出石用笔要灵活多变.勾皱并用,随机生发。

2、用淡墨皴擦渲染泉石阴阳面,增加泉石质感和明暗。

3、要注意泉水的层次,川淡墨渲染山落差结构的明暗变化。

两条泉水要区分主次,切忌雷同。

4、用浓重墨补上杂树,杂树要疏密得当,相互交错,加强前后空间感。

5、用石青点叶,要注意疏密聚散.石头浓墨处也可加石青苔点,以调整画面,加强气氛。

中国山水画写生方法

中国山水画写生方法

中国山水画写生方法哎呀,说到中国山水画写生,这可真是个技术活儿。

你知道,我上次去黄山写生,那经历可真是难忘。

我跟你说,那山,那水,那云,简直就像画里走出来的一样。

那天早上,我起了个大早,天还没亮透,我就扛着我的画板和颜料出发了。

山路弯弯曲曲的,我一边走一边欣赏着沿途的风景。

你知道,黄山的松树特别有名,那些松树长得奇形怪状,有的像老头儿,有的像跳舞的少女,真是千姿百态。

到了山顶,我找了块平地,把画板架起来。

我先观察了一下四周,嗯,这山峦起伏,云雾缭绕,真是美不胜收。

我决定先画远处的山,那些山线条柔和,颜色渐变,看起来就像是水墨画里的那种意境。

我拿起笔,蘸了点墨,轻轻地在纸上勾勒出山的轮廓。

你知道,中国山水画讲究的是意境,不是写实,所以我画的时候,尽量让线条流畅自然,不刻意追求细节。

我一边画,一边想象着那些山峦之间的云雾是如何流动的,仿佛能感受到山风的吹拂。

画完山,我开始画水。

你知道,黄山的云海是一绝,那些云就像是海浪一样,一波接一波。

我尽量用淡墨来表现这种效果,让云看起来轻盈飘逸。

我还特意留了一些空白,这样看起来更有空间感。

最后,我把那些奇形怪状的松树画了进去。

这些松树可是我的最爱,我仔细观察它们的姿态,然后用笔勾勒出来。

你知道,这些松树生命力极强,有的从石头缝里长出来,有的在悬崖边上,真是让人敬佩。

画了一整天,我终于完成了这幅画。

我站起身,伸了个懒腰,看着自己的作品,心里满满的成就感。

你知道,画画就是这样,有时候你得把自己融入到自然中,用心去感受,才能画出那种意境。

下山的时候,我回头望了望那幅画,它静静地立在那里,仿佛和周围的山水融为一体。

我想,这就是中国山水画的魅力吧,它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

下次有机会,我还想再去黄山,再画一次,每次都有新的感受,每次都能发现不一样的美。

山水画写生与创作(2)

山水画写生与创作(2)

山水画写生与创作(2)(二)山水画写生概述1.山水画写生的主要形式(1)毛笔对景写生毛笔直接对景写生的出现,拉近了山水画和自然的关系,使山水画更加贴近自然、贴近生活。

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山水画的学习方式、观察方式和表现方式。

毛笔对景写生是“外师造化”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作者通过笔墨在大自然中直接完成由自然向画面转换的主要途径,李可染先生称其为“对景创作”。

(图一为李可染先生的写生稿)对景写生对作者的要求比较高,首先要有比较强的造型能力,其次还要有一定的笔墨基础和经验来选景、布置、取舍、概括、提炼。

(2)速写速写是一种最便捷的写生方式,运用铅笔或钢笔等工具,在短时间内迅速捕捉对象。

它要求画者在观察的时候去掉一些不必要的细节,抓住大的感受和最基本的形态。

用速写收集素材,加上对自然的感受,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创作,可以摆脱大自然的限制和束缚,画者会有更多的发挥余地和想象空间。

速写的缺点是有材料的限制、过于概括,不能完全充分地表达对对象的丰富感受。

解决的办法是辅以水墨写生或者照片素材,补充这方面的不足。

(3)默写默写是山水画家收集素材的重要方法,古人称之为“目识心记”。

将看见的东西记于心中,这对于一个画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

古人讲的“胸中丘壑”、“身即山川而取之”,都是在讲画家通过山水画 fc来表达他对大自然的理解,所以必须事先将山川装入胸中。

不管速写或对景写生,都是为了“胸有成竹”。

这种默写不管是用写生的方式,还是“目识心记”的方式,都是山水画家最重要的基本功,也是山水画创作必不可少的源泉。

这种默写一是平时注意训练,二是长期积累。

黄宾虹先生的《黄山写生画稿》(见图二)采用的就是一种默写的形式。

(2)。

国画入门教程:国画山水画的基本功,太全面了!

国画入门教程:国画山水画的基本功,太全面了!

国画入门教程:国画山水画的基本功,太全面了!学画的四点准备(一)造型能力的锻炼①塑造形体的能力。

②表现空间的能力。

(二)自然规律的研究包括山、水、树、石、建筑、舟车、烟云、流水等。

(三)对传统技法的学习“传统、生活、创作三位一体”即“监摹、写生、创作”。

对传统的学习、研究是山水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临摹学习是为了借鉴,决不可在自己的创作中照搬照抄。

临摹分为整体临和局部临。

整体临便于领会精神,局部临便于掌握技法,两方面相互相成,结合进行。

(四)专业工具的运用主要指笔、墨、纸、水、色等性能的了解和掌握运用。

山水画的基本技法(一)笔法中国画在用笔方面的要求是很高很严格的,这些严格的要求就是所谓“笔法”。

唐代张颜远在《历代名画记》里提到“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式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

”1、笔法的原理自古用笔讲“笔意”、“笔理”、“笔法”、“笔趣”,“意”即主观感情、认识,“理”即客观规律,“意”与“理”结合即产生“法”和“趣”,“法”是主客观辩证统一的产物。

李苦禅说:“画至书为高度,书至画为极则。

”好的中国画,合起来看,笔笔都是形象。

折开来看笔笔都是书法。

这也就是“见笔而又无笔痕”的原理所在,实际上是用笔合于自然规律,使人看了之后,感受到的是形象而忘记了是用笔的笔痕。

2、用笔的几点要求:平、留、圆、重、变。

(1)平,如“锥划沙”(力量匀实,不结不滞)(2)圆,如“折钗股”(丰腴、圆润、富有弹性)(3)留,如“屋漏痕”(高度控制,积点成线)(4)重,如“高山坠石”(力透纸背,入木三分)(5)变,如“百川归海”(极尽变化,复归统一)(二)墨法用笔和用墨是分不开的,所以称为“笔墨”。

明代莫是龙在《画说》中提出:“古人云:有笔有墨,笔墨二字,人多不晓,画岂无笔墨哉?但有轮廓而无皴法,即谓之无笔;有皴法而无轻重、向背、明晦即谓之无墨。

”墨法很多,下面作重介绍“积墨”和“破墨”两种。

1、积墨法。

浅析写意山水画的写生技法

浅析写意山水画的写生技法

浅析写意山水画的写生技法关键词:中国画;创作;山水画中国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不断丰富、革新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的绘画语言体系,在世界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

中国山水画写生艺术的发展更加个性化的趋势,这就对中国山水画写生与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山水画的写生经验和创作三者结合的教学体制,在方法上应把写生、临摹与创作三位结合为一体的原则。

多方面的结合才能够相辅相成,归根结底是为了培养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

一、中国山水画写生训练的基本要求山水绘画写生可以及时地反映画家的认识和思想感情,通过水墨的皴擦点染来体现的个人意识。

中国画创作的方法与形式以及作品的精神面貌有着千差万别,对于专业的教学来说,中国画创作教学比起专业基础课教学来说就显得复杂、困难得多。

取材于现实,灵活运用中外画法,如西洋的光色、纵深感结合中国传统的没骨画法,创制出了具既有时代精神又有地方特色的作品,才有艺术表现欲望。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都不太丰富,往往不能了解生活中的细节,这样就动不了真正的感情,所以艺术上反映的情感会显得苍白。

因此,在中国画创作的教学中不仅要学生掌握绘画技能与国画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有科学的思维方法与世界观,面对自然、人、社会,去做正确的思考和判断,真正贴近实际生活,来感受真实的感觉与力量。

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善于运用恰当的艺术形式把感受到的东西变为艺术,力求在创作过程中画面的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在中国画创作中,表现形式和现实内容的矛盾,是常常使学生感到困惑的难题。

学生们在创作中,面对丰富的生活素材、题材内容,找不到表达自己意思的合适方式。

除了对笔墨等造型基本技法不够熟练以外,学生不能准确选择恰当的艺术形式语言是原因之一。

所以,在中国画创作的教学方面更应加强临摹、画论、书法、诗词等艺术个人修养课程,使学生掌握绘画的造型技能同时,对传统的艺术内涵与表现形式有着较为全面的长进。

在中国画创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绘画主题的确定、素材的选择过程中,领会中国书画文化特有的审美意识,并能够找到合适的表现形式。

国画山水常用笔法

国画山水常用笔法

国画山水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题材之一,它通过笔墨的运用表现自然山水的壮丽和意境。

以下是一些国画山水常用的笔法:
1. 点染法:点染法是用点状或小块的笔触表现景物的方法,通过点的大小、间距和浓淡来描绘山川、水面、树木等细节,形成自然的纹理和层次感。

2. 勾勒法:勾勒法是通过轻重粗细的线条描绘山川轮廓,突出山峰、山脊、山谷等的形态。

勾勒法在表达山水的线条和结构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3. 拓印法:拓印法是使用毛笔斜描,以笔尖的一小部分点在纸上,形成渐变和层次感。

这种方法可以表现远近、高低、轻重等变化。

4. 泼墨法:泼墨法是将墨汁或淡墨施加到纸上,形成随机的斑点和纹理,通过控制泼墨的力度和方向,表现山川的自然纹理和氛围。

5. 淡墨重彩法:淡墨重彩法是通过先用淡墨勾勒主要轮廓,然后再使用浓墨进行涂抹、点染或晕染,以强化山川的轮廓和阴影,增添层次感。

6. 水墨渲染法:水墨渲染法是运用水墨的渐变和晕染效果,通过湿笔湿墨、湿画湿擦的技法,表现出山水的远近和空灵感。

7. 贴白法:贴白法是在已上色的画面中贴上白纸,然后在白纸上重新勾勒或点染,形成明亮而突出的效果,用以表现阳光照射下的光影。

这些笔法常常结合运用,通过变化的线条、深浅的墨色、以及空灵的构图,形成具有中国山水画特色的作品。

在学习国画山水时,不仅需要掌握这些笔法,还需要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表达独特的艺术感觉。

山水画教学的写生法

山水画教学的写生法

山水画教学的写生法
山水画教学的写生法
山水画写生教学,一直是作为美术院校山水画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而纳入教学计划的。

下面店铺为大家介绍山水画教学的写生法,欢迎大家阅读!
山水画教学的写生法
1.局部模写法:
适合初学者,临摹未到熟练程度,真山水写生又未多接触,须要两相对照,揣摹模写,此时切忌贪大求全。

2.详记法:
较完整"真实"地记录画面,适合初步熟练的`学者,此时教者即当强调感受之真实,而非物象表面之"真实"。

3.记异法:
只对特别的事物加以记写,适合时间较少或有特别感受时用。

4.记意法(简记法):
只简单记录一个印象,不作详细刻画,类似黄宾虹先生之速记。

5.放大法:
选取一有感受的局部,放大并作较详尽表现,常可有意外收获。

6.映象法:
针对整体景物的感受,较简洁的画出大体印象,不求形似,但求达"意"。

7.映象重叠法:
不多作一山一水的速记,而注重整山整水甚至千山万水的叠加印象,此即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丘壑在胸,妙造自然。

8.重复体味法:
此法即留验于此山此水间,留连忘返,反复观照体味,使山水形象完全烂熟于胸,以致行坐眠食,时刻不忘。

石涛之钟情黄山,潘天寿先生之画雁荡,黄宾虹先生之爱观夜山,即得此法三昧。

下载全文。

山水画写生:对景作画

山水画写生:对景作画

山水画写生:对景作画在山水画写生中,用宣纸、毛笔、墨直接对景作画,是指运用笔、墨、色的变化功能,在充足的时间内以概括、简练的手法对自然物象的形态、结构、色彩和神情特征,作较全面的刻画。

通过这种写生,可锻炼笔墨基础、造型能力和对整体势态的把握,既是在收集素材,又兼有创作意义。

画时先用木炭条在宣纸上勾画出比较准确的轮廓,随之用笔墨作勾勒、皴擦等深入描绘,待收拾整体后,再以色加染。

此法在步骤上除了选景、静观、构想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意匠加工过程。

意匠是创作意境的加工手段,是从生活到艺术的重要过程,也是山水画写生中的难点所在。

黄宾虹先生曾说过,对景作画,要懂得“舍”字,追写物状,要懂得“取”字,“舍”“取”不由人,“舍”“取”可由人,懂得此理,方可染翰挥毫。

对景作画时,所面对的自然物态具有复杂性和丰富多彩性,因此必须进行单纯化、条理化处理,保留、改进那些能够构成画面中形象、线条、色彩的素材,如有大有小,有粗有细,有繁有简等。

弃去与画面无关而乏生意的繁琐之物,甚至代之以大片空白。

取舍要依照多样统一的艺术规律进行,既要突出主体,又要使形象趋于统一和谐。

然而自然物象虽经取舍,往往还会带有不足,这就要通过意匠加工的另一手段——夸张加以弥补。

夸张是山水画造型处理上不可缺少的方法。

山水画家就是巧妙地使用夸张的对比方法去表现自然形象,实现画面意境的。

要表现山水的高大,就要把其他处理得短小。

要反映江湖宽广,只需在空白处点画小帆,如此便可使山有雄伟之意,水有浩淼之感。

这些都是抓住生活中对象的本质特点,通过夸张对比的方式进行艺术的描写,使这个特点更加强烈,给人以更加强烈的感染和心理上的最大满足。

这种满足是建立在民族欣赏习惯基础之上的自然真实,在山水画写生中偏离了这一点,夸张是不会奏效的。

总之,对景作画时要按照自然物象的规律特点进行提炼、取舍、加工,直到成为一幅完整的画。

这样的绘画可作为习作,也可作为创作的作品。

中国画——山水的写生要点

中国画——山水的写生要点

中国画——山水的写生要点一.定心静观万物静观皆自得,静坐、凝神、存想。

不要只看到表面的东西,要寻找内涵的、本质的规律和奥秘。

心有成见,视而不见。

所谓成见,是说你只看到表面的一些现象,就认为对它的整体以及内部规律都了解,就认为它非常简单,所以,有了成见或一般的常识性认识之后,在写生的时候就观察不深入,所以,成见和常识是写生时候的最主要的障碍。

二.凝神构思好的作品是若不经意,但是若不经意并非是真不经意,是“经意之极,若不经意”。

三.意匠加工意匠是艺术家对生活素材的加工手段,也是一个艺术家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志。

意匠是创造意境的必要的加工手段,中国艺术长于大胆剪裁,有时候几乎剪裁到零,所以中国画上经常有大量的空白,这和中国戏曲艺术的处理是完全一样的,即,以虚代实。

四.夸张夸张是感情强化的表现,在感情上给人以最大的满足。

具体到画面上,要密处更密,疏处更疏。

强化与减弱。

五.山水画的透视“三远”法:“自下而观其上,谓之高远”(仰视);“自前而观其后,谓之平远”(平视);“自前山而观后山,谓之深远”(俯视),深远,层层叠叠,不知其有几千万重,深处宜曲,此最难处理。

散点透视:必须打破焦点透视的局限与束缚,特别是较长的竖幅和长卷,尤其如此,在一个画幅里要有多个视点,也就是说视点是不固定的,是游走的,否则画面易散。

围绕每个视点使画面内紧外松。

云遮雾挡法:为消除散点透视在画面中所产生的矛盾,可巧妙地用云雾(空白)进行调和,使画面趋于协调。

剪裁与取舍:“取近不取远,取远不取近”,一般要将描绘的重点放在中景。

门板式透视:视平线的位置要尽可能的高,前后景物透视变化不能太大,这样,可以使画面有更大的容量,可以把远处的景物表现得更清楚、更具体。

中国山水画的透视法则,在创作实践中可互相结合,灵活运用。

六.构图形式与法则:开合:绘画上构图的“开合”“开”即外张;“合”即内敛,开合是画面中两种力的互相制约与平衡,“开”与“合”两者互为对立,互为统一。

水墨画基础:山水画写生方法.docx

水墨画基础:山水画写生方法.docx

水墨画基础:山水画写生方法起 " 写生 " ,就令人想起那种支起画,景描画,一坐半天一天的,个般是西画的写生方法。

而在中国画,所" 写生 " ,往往是 " 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有怪异,便摸写之,⋯⋯ " (元·黄公望《写山水》)。

中国的山水画写生中,在是把自然的深入照和微体悟放在首位,并使自然山水与画家心灵互融神会,最达到之所的 " 与山川神遇而迹化 " 的目的。

达此目的,光是 " 模写 " 是不的。

遍游名山大川,融于胸,然后于毫端,而至神。

照与体悟的功夫是必到家的,只有,才有可能神遇而迹化。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写生,其是把人与自然山水融一体,山水即我,我即山水,所以在 " 物我 " 之了无防碍,既然山水之神已达,必定形神俱足。

个点是当前代意的 " 写生 " 无法达到的。

但其精神,代山水画写生教学,也有其极作用。

(一)代山水画写生的作用1.写生的梁作用中国画的学,一般均从摹入手,并穿全程。

作学国画的一种重要手段,通摹,能在短期内高效率地迅速了解国画的各种基本技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因国画技法,前人反复,已成十分完善的程式,摹一久,很易被其完善的程式所迷惑而不能自拔。

而通写生,就能使学者在技法下的程式化山水与真山水之架起沟通的梁。

2.写生的作用作游山水的感受的手段,写生也有其重要作用。

当面真山水所得的感触,同因地、因气候化的阴晴明晦、云蒸,都会有很多化。

些用写生,往往比切合感,而一拍成照片,往往反而因太 " 真 " 而缺乏感人力量。

3.写生的体微作用比较山水画的临摹与写生,临摹等于是在求教名师,只要精研细察,必能得莫大收益。

但如不能把这些临摹所得与自然真山水相比照,就不能有大收获。

直接面对活生的自然山水,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往往会有自己的独特体会。

山水画写生的方法

山水画写生的方法

山水画写生的方法“中国山水画写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技能,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学习阶段。

因为通过中国山水画写生,可以提高造型能力,获得创作素材和灵感,可以感受自然山水之气息和神韵,开阔胸襟,陶冶性情。

山水画学习一般都从临摹入手,主要目的是学习掌握前人的笔墨技巧和一些程式。

在转入创作时,就要借助写生,这样才能从传统中摆脱出来,有所突破,才能在画中融入自然气息和主观情感,创作出情景交融、形神兼备、意境俱佳的好作品。

所以,中国山水画写生不仅是一种技能、一种学习方法,更是推进个人绘画艺术创作甚至整个绘画艺术发展的重要途径。

写生就是记录生活。

山水画写生就是用国画语言记录作者对大自然的一种感受。

写生是在临摹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山水画创作的必要准备,甚至写生可以创作完整的作品。

中国画的写生有两种方法。

1、“对景写生”,中国画的写生与西画有所不同。

西画写生是面对景物,运用透视、色彩等技法,注意光和形体的关系,边看边画,反复增改,直至完成。

这种写生法可称之为“直接写生法”。

而中国画的写生,却用的是“间接写生法”,画家面对自然,观察多于描绘,常用勾勒手法,画的画稿,只能称为“半成品”。

中国写生画,一般分为两步走:对景勾画稿仅是第一步,这时画家着重观察体验,把握客观对象的特征与精神气质,画稿只起加强记忆和为下一步创作提供素材的作用;第二步是对画稿进行取舍提炼,加工创作直至完成。

作写生画,重点是在笔墨、章法、意境上下功夫,使作品更具美学价值。

2、“目识心记”,中国画还有一种独特的写生方法,是默写法,古代称为“目识心记”,即不用面对实物勾勒临写,而是把所见景物默记于心中,回去后背着画出来。

有的人物画家只要看一眼要画的对象,就能“毫发无遗”地默写出来,千古不朽的名画《韩熙载夜宴图》,就是顾闳中观察了韩家夜宴后,背着画出来的。

可见作为一个山水画家,必须有默写功夫,只有具备这种功夫,才能捕捉住阴晴雨雪之奇,行云流水之变,才能储万象于胸中,下笔如有神,为山川传神写照。

关于山水画的写生

关于山水画的写生

宁圉固風•创作研究CHINESE f'A!N I ING A CALl.'GHAPI IY关于山水画的写生o徐晓波徐晓波,女,江苏无锡市人。

青少年时期师从凌再型先生学习花鸟画。

1998年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师从张友宪先生学习中国画。

2000年入南艺书法专业,师从黄惇先生学习书法篆刻。

2009年入清华美院学习书法。

2010—2012年入中国国家画院学习书法,师从沈鹏、曾来德等导师。

2014-2017年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师从范阳、李爰国、苗再新等导师。

山水画的学习与创作,是一个“师古人”“师造化”“帅心源”的过程。

在山水画史±,范宽、黄公喫、沈周等都是经历这一过程并取得成功的典范。

“师古人”就是临摹;“师造化”就是写生;“师心源”就是创作。

“师古人”是为『积累技法;“师造化”既能积累技法乂能积累素材,轿富见识阅历,加深对大自然的感受,为“师心源”的创作做准备。

“师造化”,肯先要具备造型能力。

南朝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以形写形,以色貌色。

”“写形”就需要造型能力。

明人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古人论画有云,下笔便有凹凸之形。

'”此处“凹凸之形”即山水的结构形态,表明了中国画对造型的要求。

造型能力可以从临華、写生中获得,也可以从学习素描中获得。

西方素描是一种造型方法,又是一种思想、-种思维方式。

现在有人认为素描对111水画创作有负面影响,其实不然,潘天寿、李可染、李苫禅等老一辈画家,以仪晚清任们什:都学过素描,今天看来,他们是当时中国画的代丧人物。

他们一方面接受了西画的素描思想,另•方面深入学习古人的绘画经验以及传统书法等。

在当代,真正阻碍中国画发展的不是索撇而是没有深入古代经典。

这个“经典”既包括传统绘両,也包括传统文化综合修养。

习画者普遍都浅尝辄止,甚至一片空白。

若同时具备传统素养,再学点素描,就会为中国画创作插上翅膀,至少在造型方面更出色。

古代山水画的写生似乎比较简化,不如花鸟画、人物画栩栩如牛.。

谈山水画写生

谈山水画写生
亮 ( 甘肃省西北 民族 大学 美术 学院0 级研 究生 70 0 ) 8 3 00
态 ,当你 决 定要 画这 些 景物 时 ,不 要盲 目的坐 下来 就 画 ,要安 排 好 近 、 中 、远 三 个 景物 以及 各 个景 物之 间 的疏 密 ,前后 关 系 。第 二 ,要对 景物 大 胆取 舍 , 既要表 现 所见 又 要表 现所 想 。切 忌看 到 什 么 画什 么 的所 谓 凭直 观 “ 觉 ”画画 的 方法 。诸 多 的各 中 国名 感 山 ,一直 处在 画家 的画 笔 下 ,画家 们绝 对 不是 站在 某一 个 固定 的 地 点 取某 一个 固定 的角 度 画其 眼所 见 ,而 是全 面观 察理 解 ,加 以 修 饰 ,加 以表 现 。第 三 ,要 注 意 虚 实 相 生 ,虚 中有 实 ,实 中 有 虚 ,尤其 要 留好 画 面的 白。我 在我 自己的 创作 中总 结 了 , “ 为 远 虚 ,近 为实 ;空 白为虚 , 墨黑 为实 ; 宾为 虚 ,主为 实 ;轻 为虚 , 重 为 实 ;淡 为虚 ,浓 为 实 ”的 虚实 处理 方 法 。在 山水 画 中山石 、 树 木 等作 为画 面 的元 素 ,要 求 我们 要练 就 对这 些元 素合 理 分配 , 经 营 位置 的能力 , 使欣 赏者 看起 来 心 旷神 恰 ,这就 是虚 实 处理 的 结 果 。 当虚 则 虚 , 当实 则 实 ,写 生 时 的 草 稿要 在 章 法 上 虚 实 分 明 ,为 了画 面 的整 体性 有 时会 删减 一些 看 起来 挺美 的元 素 。 “ 变 化 中求 统一 ,统一 中求 变化 ”这完全适 用 了中国 山水 画在写生 时要 注 意 留 白,因为 白是 山水画 中令人遐想 的 “ ”,在 写生时要透 过 虚 自然 具体 实 景 ,故 意 留 出空 白。 同样在 山水 画 中的云和 远 山也 为 “ ”,有虚才 有实 ,才能 突出 山石 的主体地 位 ,突 出作者所表 现 虚 山石 的雄 伟 ,这 样才 能做到虚 实相发而 生 ,使欣 赏者眼前 一亮 。 2 意 境 . 中 国 山水 画的 意境 亦 非眼 见身 临之 实 景 ,而 是 “ 受之 于眼 , 游 之 于 心 ”的 性灵 感悟 的化境 ,是画 家澄 怀 忘虚 ,物 我冥 会 的结 果 。因 画家 的 禀赋 、学 养 、师 承 以及 思想 、 品位 、气 质 的不 同 , 画家 所 创造 的 意境 多具 明显 的倾 向性 。故 荆 关沉雄 、气势 磅礴 ; 摘要 : 山水 画的学 习,基 本上是 通过 临摹、写 生、创作 三个步 骤的循序 渐进进行 的。在这 个过程 中写生是 一个非 常重要的环 节, 通 过论述山水画写生与临摹和创作 的关 系及 写生 中应该注意的一些 问题 来证 明写生在整个创作及艺术 家艺术生 涯中的重要性及对我 的影响 。 关键词 :写生 ;临摹 ;创作 ;构 图;笔墨意境

山水画创作技法全解:树林的写生

山水画创作技法全解:树林的写生

山水画创作技法全解:树林的写生山水画创作技法全解:树林的写生【作者】孙克信这幅速写表现内容以松树为主,凉亭等为点缀。

先确定画面的主次关系,然后根据松树的外形特征及生长规律,从近向远画。

近景的树要刻画得具体细致,远处的树则画得概括些。

步骤一个调浓墨用中锋画前面的松树。

用笔要沉稳老辣,多用干笔,注意松树的特征与形态、枝干的前后穿插及生长结构。

凉亭起着活跃和丰富画面的作用,可画得细致些。

步骤二用中锋勾松针。

最前面松树的松针应画得实,靠右后面的松针画得虚,来衬托前面的松树轮廓。

左边的松树要画得下实上虚。

步骤三画后面杂树时要配合前面松树的虚实效果,尽量在笔墨和笔法上拉开距离。

画草地用墨要重些。

步骤四用花青加藤黄加少量头绿调暖绿色,渲染前面的松树,同样的颜色调淡染左侧的松树。

再用花青墨染右侧的松树及后面的杂树。

以赭石染凉亭。

《夏日山谷》创作过程写生的目的是认识自然,笔墨练习是为了表现自然,通过写生和笔墨训练,才能逐渐熟练掌握山水画技法,从而尽情地去描绘自然并抒发情感。

同样的景物在不同的季节、气候、环境中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景色,表现方法也是多样化的。

夏日里的山谷景色幽静宜人,怎样来表现呢?景物是繁杂散乱的,这里有个取舍的问题。

要抓住要表现的主体(这种灵感往往在写生时获得),然后迅速记录。

根据所见所感,在速写中进行简单的取舍和构图处理,对过于杂乱的物象可分成组来判断;对过于分散的,可作适当移动使其集中。

这幅《夏日山谷》是以树为主体的山水画,因此树的动态走势就是整幅画的走势,后面的山岩和小径作为陪衬。

炭笔速写上图是分析速写稿的大体布局。

图中蓝色曲线和箭头标明画中主体树的走向。

作为主体的三棵古树朝向左侧,山中小径的方向与树形成对应,既增加对比,又增加层次。

图中红色“S”线标明树叶分成几组,可以按照“S"形去安排叶子的疏密关系。

步骤一笔上蘸重墨,笔中水分不多,先画树的主干,再画小枝。

主干和小枝的前后和穿插关系应细心安排,疏密适宜。

施云翔山水画技法教你怎样写生

施云翔山水画技法教你怎样写生

施云翔山水画技法教你怎样写生
施云翔: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全国美术理论研究与书画创作高研班教授,施云翔青绿彩墨山水画专项研修班导师,《中国艺术家》杂志执行主编,徐悲鸿画院副院长,大风堂画学研究会会长。

下面介绍写生作品及步骤。

《云峰秋高》写生步骤
步骤一:确立整体构图。

先勾勒出山石的轮廓,线条肯定,笔笔
到位。

以“高远法”构图,山势要有纵横交错和虚实对比。

步骤二:明确笔墨层次。

加强黒、白、灰的对比关系,右上角的山崖用笔多留白,左下角的山崖背阴用墨多、重、黑。

步骤三:深入主题强化。

笔墨逐浙深入丰富,层层积染,注意笔势与墨韵的变化以及细节与主题的适当强化。

树林中部分枯枝有留白空间,待干后可用色点秋叶。

步骤四:收拾完成画面。

最后上色,主题是云峰秋高,因此设色多以赭石为主,树林的秋叶可施朱磲与赭黄色。

远山用淡花青轻轻一扫,使画面有整体感,又有冷暖对比。

【作品欣赏】
黄山松云
川江写生之一
川江写生之二
清溪流韵
锦官城外
雾光摇影
太行采风
深秋听泉图
雨后锡岸沟
岭上白云多
听泉锡岸沟
近水楼台
太行山居图
太行金秋
山中何所有岭上白云多
家在白云山。

山水画写生的五种观察方法

山水画写生的五种观察方法

山水画写生的五种观察方法一、以情观景(情观)山水画的写生观察景物总是带着感情的有色镜去看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写此纸时,心入春江水,江水随我开,江水随我起”。

用满怀热情、豪情和浓厚的兴趣去拥抱大自然,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也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观察态度是主动积极的,使得山水画写生下笔不惑,情寄笔下,一气呵成。

二、以理观景(理观)通过表现现象抓住大自然的本质、规律、特征,例如:观察山石不要被山的光照效果(明暗)所迷,要观察山石的结构关系、转折关系、气势特征等等。

观察树木不要被茂密繁杂所惑,要观察树的生态规律和姿态特征等,这样你无论用怎样的方法去表现(具象或抽象),就一定能抓住自然之理,通常称“理观”。

三、以心观景(心观)由于大自然千变万化、丰富多彩,这里视觉像一部相机,自然景观尽收眼底,但却不能尽收于画面上,这样必须有取有舍,有主有次的对景物观察,不需要一一观察,与我们有关的要细看,无关的不看,有时把近景物推远看,远景物拉近看,“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发挥心源的作用对景物进行分析、理解,主观提炼,形成新的印象,这种心理过程也是对景物的“练形”过程,称之为“心观”。

四、以静观景(静观)古人讲澄怀味象,心如明镜,不挂一物,不染一尘,不起一念,凝神静气,观察和体味大自然,与大自然沟通,以自已的情感、心灵去感悟大自然的灵性,找出情景交融的契合点,面对自然界的四季变化,阴晴雨雪,大山的深幽和广阔总会使人感到心旷神怡,或者深沉,或者悲切等。

另一方面通过静观认识,了解大自然的形态变化规律,同时“静观”有细致入微的观察之意,如“有雨不分天地,有风无雨只看树木,有雨无风树头低。

行人伞笠,渔父蓑衣”。

....................................................五、以动观景(动观)古人讲“山形步步移和山形面面观”就是对眼前的景物要移动视点的观察,每移动一处景的状态都不一样。

少儿兴趣:山水画写生的基本要领有哪些?

少儿兴趣:山水画写生的基本要领有哪些?

【导语】学⽣们在掌握了⼀定的写⽣要领之后,要进⾏的是在教师的带领下的外出写⽣,根据写⽣要领进⾏对景慢写和速写的练习,有条件的话尽量多做些⽔墨写⽣的练习。

写⽣的基本要领之⼀是观察。

从空间⾓度讲,⼭⽔画的观察应该是边⾛边看,即远近看、四⾯看、上下看。

古⼈的“⼭近看如此,远数⾥看⼜如此,远数⼗⾥看⼜如此,每远每异,谓⼭形步步移也”是远近看;“横看成岭侧成峰”、“⼭⾏见奇树,须四⾯取之,有左看不⼊画⽽右看⼊画者,前后亦尔”说的是四⾯看。

另外还有上下看,在⼭下和在⼭腰、⼭顶看其视觉效果将会迥然有别。

边⾛边看可以使画者捕捉到的⾃然形态,寻找到的主观感受。

从时间的⾓度讲,“⼭,春夏看如此,秋冬看⼜如此,所谓四时之景不同也。

⼭朝看如此,暮看⼜如此,阴晴看⼜如此,所谓朝暮之变态不同也”。

能够注意观察这些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象,才能更好地表现出⾃然⼭川的神韵。

在观察时还要注意捕⾜⾃然⼭⽔中“⾮常态”的⾃然景观和现象,也要注意学会在极平常的景物中发现、挖掘美。

美在于发现,发现是⽤⼼看,不是⽤眼看。

同学们在写⽣过程中就是要学会⽤⼼去发现美,特别是发现别⼈所不能发现的美,“能⼈之所不能,不能⼈之所能”才有价值和意义。

写⽣的基本要领之⼆是取景。

中国画写⽣的取景与西洋画有别,不讲焦点透视,可以边⾛边取,即散点透视。

《长江万⾥图》和《富春⼭居图》⽤焦点透视是画不出来的。

古⼈对⼭⽔画的要求是可⾏、可望、可游、可居,散点透视可以更好地表现这样的情境。

⾃然景物千姿百态,纷繁复杂。

同学们在取景时就要考虑到取舍。

取什么?舍什么?“触⽬横斜千万朵,赏⼼悦⽬两三枝”。

两三枝是最典型的、最美的、最能表现主观感受的,因⽽就要取。

⽽其余的千万朵⽆关紧要,可有可⽆,就可舍去。

黄宾虹⽈:“舍取不由⼈,舍取可由⼈。

”赏⼼悦⽬的两三枝,包括它的⽣动形态、结构、特征是必须要取的,由不得⼈,⽽千万朵则可根据主观意图由⼈任意取舍。

取景时还要学会调度,根据主观⽴意的需要,根据构图形式的需要来进⾏⼈为的调度、腾挪,可以将画⾯⾥的景物进⾏重新安排,也可以将画⾯外的景物调度到画⾥⾯。

中国画基础技法教程:山水画写生步骤

中国画基础技法教程:山水画写生步骤

中国画基础技法教程:山水画写生步骤中国画基础技法教程:山水画写生步骤说起"写生",就令人想起那种支起画夹,对景描画,一坐半天一天的经历,这一般是西画的写生方法。

而在中国画,所谓"写生",往往是"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摸写记之,以下仅供参考!(1)选景要善于从极平常的事物中探讨、钻研规律并发现“美”。

作为写生练习,首先是选好景的问题,并不是说任何东西都可入画,而应当选择好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有刻画价值的景物入画。

每到一处地方都要从高处、低处、远处、近处、上下左右环顾几周,发现最佳的位置与角度,而后坐下写生。

(2)定心静观选定方位与角度后,也不宜坐下就画,盲目构图,要把心收一收,集中精力观察。

正如俗话所说:“心怀成见,视而不见。

”“常识”和“成见”是写生时的障碍,要脱开“常识”和“成见”的限制去观察景物,抓住所要表现对象的本质特征,把眼前的.一切看作是生疏的,重新加以认识,使一切充满了新鲜感。

(3)凝神构想作画之前,要先酝酿构思,这张画要表现什么,如何进行艺术加工,是什么情调,是浓重的还是淡雅的,是雄是秀,是暖调子还是冷调子,最好当描写的对象在脑子里已经形成一个画面之后,再开始动笔。

(4)意匠加工“意匠”是艺术家对生活素材的加工手段,也是一个艺术家水平高低的标志。

历代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激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前辈艺术大师对于意境的创造和意匠的经营,一字一句,一笔一画,反复琢磨,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继承,在艺术加工方面应注意下面几个方面:1)剪裁(取舍)中国画艺术,长于大胆剪裁,有时几乎裁到零(空白)。

留下“空白”,不是削弱对象的表现,而是为了画面最主要部分、最精华之处更加突出。

自然形态的东西,往往不可能完美无缺,总会带有不足之处,这需要发挥人的主观作用。

凡是美的,尽量表现和发挥,不完美的地方要加以美化或坚决删去。

山水画写生与创作(8)

山水画写生与创作(8)

山水画写生与创作(8)
步骤三:继续深入。

根据画面的需要,反复皴擦。

在皴擦的基础上,用点表现远处的树、石上的苔和树叶。

之后用淡墨染云、染山石。

染的时候注意用笔,注意墨的干湿。

淡墨要润、要灵动。

步骤四:收拾整理,题款、钤印。

在写生的过程中,很多的步骤可以灵活把握。

其中,选景要注意“意在笔先”的构思原则,在写生深入过程中应注意调整各种关系,写生之余还要在艺术修养、生活阅历、审美品位等方面进行培养、训练和提高。

(五)山水画的形式规律
1.构图规律
(1)构图的方法
构图也称章法,是画面里的布局安排。

学习构图分两个方面:一是从画面上研究形式的安排、布局的位置;二是研究构图的一些基本规律,如宾主、开合、虚实、藏露、疏密等。

山水画的布局首先从内容出发,根据内容来经营位置。

将画面各个部分和内容安排妥帖,这是构图的重要原则。

山水画的构图从大的方面讲叫取势。

陆俨少先生形象地提出了五种取势的方法,且用五个字来概括,即“之”
“甲”“由”“则”“须”。

清初画家王原祁在构图上提出“龙脉”说,这也是把握画面的一种方法。

他在《雨窗漫笔》中讲:“龙脉为画中气势源头,有斜有正,有浑有碎,有断有续,有隐有现,谓之体也。

开合从高至下,宾主历然,有时结聚,有时澹荡,峰回路转,云合水分,俱从此出。

起伏由近及远,向背分明,有时高耸,有时平修,欹侧照应,山头、山腹、山足,铢两悉称者,谓之用也。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水画写生方法
山水画写生方法
说起"写生",就令人想起那种支起画夹,对景描画,一坐半天一天的经历,这一般是西画的写生方法。

而在中国画,所谓"写生",往往是"皮袋中臵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摸写记之,……"(元〃黄公望《写山水诀》)。

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写生观中,实在是把对自然的深入观照和细微体悟放在首位,并使自然山水与画家心灵互融神会,最终达到顾恺之所说的"与山川神遇而迹化"的目的。

为达此目的,光是"模写"是远远不够的。

遍游名山大川,融汇于胸,然后发于毫端,而至传神。

观照与体悟的功夫是必须到家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神遇而迹化。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写生观,其实是把人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山水即我,我即山水,所以在"物我"之间了无阻碍,既然山水之神已达,必定形神俱足。

这一点是目前现代意义的"写生"无法达到的。

但其精神,对现代山水画写生教学,也有其积极作用。

(一)现代山水画写生的作用
1.写生的桥梁作用
中国画的学习,一般均从临摹入手,并贯穿全过程。

作为学习国画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临摹,能在短期内高效率地迅速了解国画的各种基本技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由于国画技法,经过前人反复锤炼,已成十分完善的程式,临摹一久,很易被其完善的程式所迷惑而不能自拔。

而通过写生,就能使学习者在传统技法下的程式化山水与真山实水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2.写生的记录作用
作为游历山水时的感受的记忆手段,写生也有其重要作用。

当面对真实山水时所得的感触,同时因地、因气候变化的阴晴明晦、云蒸岚飞,都会有许多变化。

这些用写生记录,往往比较切合感觉,而一拍成照片,往往反而因太"真实"而缺乏感人力量。

3.写生的体微作用
比较山水画的临摹与写生,临摹等于是在求教名师,只要精研细察,必能得莫大收益。

但如不能把这些临摹所得与自然真山水相比照,就不能有大收获。

直接面对活生的自然山水,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往往会有自己的独特体会。

这些独特体会经过多次强化,并反复去粗存精,就会成为个人绘画风格面貌确立的起点。

2:山水写生应注意的地方
(1)不要"泥古不化"。

过分强调临摹所得的山水画技法,特别是山石皴法等,结果是要么活山水被程式所囿写成死山水,要么是思路被真山实水所束缚,而找不到表现的方法。

(2)避免"食洋不化"。

是以西画速写的方法直接移植入国画山水
当速写得心应手之后,无论平时随手挥写,或严肃的创作,所画之作几乎全为一副"速写相"。

这些画作,如果光从画面视觉效果看,可能也不错,但却不能称是中国山水画。

因直露和肤浅,直接决定了其品格的低下。

3:山水画写生法
(1)局部模写法:
适合初学者,临摹未到熟练程度,真山水写生又未多接触,须要两相对照,揣摹模写,此时切忌贪大求全。

(2)详记法:
较完整"真实"地记录画面,适合初步熟练的学者,此时即当强调感受之真实,而非物象表面之"真实"。

(3)记异法:
只对特别的事物加以记写,适合时间较少或有特别感受时用。

(4)记意法(简记法)
只简单记录一个印象,不作详细刻画。

(5)放大法:
选取一有感受的局部,放大并作较详尽表现,常可有意外收获。

(6)映象法:
针对整体景物的感受,较简洁的画出大体印象,不求形似,但求达"意"。

(7)映象重叠法:
不多作一山一水的速记,而注重整山整水甚至千山万水的叠加印象,此即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丘壑在胸,妙造自然。

(8)重复体味法:
此法即留恋于此山此水间,留连忘返,反复观照体味,使山水形象完全烂熟于胸,以致行坐眠食,时刻不忘。

石涛之钟情黄山,潘天寿先生之画雁荡,黄宾虹先生之爱观夜山,即得此法三昧。

4:总体的把握:
(1)中国山水画是宏观的,要在宏观把握中去处理微观,注重整体大感受,防止受拘于一草一木。

(2)写生越熟练,越要减少直接对景描画,而多把身心投入观照,体悟造化的神妙,在这里"观"十分重要,通过"观"和"看",努力达到物我两忘之境。

(3)应特别注重特定条件下的自然山水对自己产生的强烈感触,因这类感触往往是你个人特有的体验,努力强化这个体验并表现它,那就是你神遇而迹化的开端,也就是你的绘画风格确立的开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