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爬行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胸廓(除蛇和龟鳖类),加强呼吸和保护机能。 ⑤ 荐椎2枚,有宽阔的横突与腰带相连,加强后肢的支
持和运动能力。 ⑥ 尾椎数量多,数目随种而异。
寰椎和枢椎
荐椎结构图
断尾:一些蜥蜴的尾椎骨在形成过程中前、后两半部未愈合 而特化的结构,为自残部位。避敌时,附生在自残部位前、 后的尾肌分别往不同方向作强烈的不协调收缩,在自残部位 断裂,连同肌内和皮肤一起断下的现象。
蜥蜴雌性泄殖系统
鳖的雌性泄殖系统
鳖的雄性 泄殖系统
体内受精,多为卵生,少数有卵胎生。
三、骨骼系统
特点: ① 大多由硬骨构成,骨化程度高,分化程度高,具
很大灵活性。 ② 脊柱分区明显,躯干部有发达的肋骨和胸骨; ③ 颅骨为高颅型; ④ 很多种类具有颞窝和眶间隔; ⑤ 具单一枕骨髁; ⑥ 具次生腭。
(一)头骨 ① 头骨顶部隆起,为高颅型。颅腔增大,几乎全
是硬骨,仅在筛区保留一些软骨。 ② 单枕髁位于枕骨下方,与寰椎相连。 ③ 口腔顶部形成次生腭。 ④ 一些种类有颅顶孔存在,有顶眼。 ⑤ 脑颅底部的副蝶骨消失,代之为基蝶骨。 ⑥ 许多种类在两眼窝间有薄软骨片叫眶间隔。 ⑦ 头骨有颞窝形成。
(左肺退化)
尖吻蝮的 气管及肺
避 役 的 肺 及 肺 囊
前部内壁蜂窝状,为呼吸 部,后部内壁平滑,伸出 气囊,为贮气部。
七、循环系统
1、心脏
2心房1心室,心室内有不完全隔膜,静脉窦退化, 一部分并入右心房,动脉圆锥退化消失。不完全双 循环。
蜥蜴类、蛇类和龟鳖类的心室腹壁出现空间隔,将 心脏分隔为不完全的四室,多氧血和少氧血的分流 循环比两栖类益趋完善。
突起,交配时把持雌体。 ② 臭腺:一些蛇、龟的雄体在下颌或泄殖腔附近有1对臭腺,
分泌物产生特殊气味,招引异性交配。
4、色素细胞 位置:位于真皮上层。 功能:① 形成鲜艳的体色,具保护(避役)、警戒(鳄
蜥)作用;② 吸收辐射热,提高体温。 体色调节机制:在外界环境因素(光、温度)作用下,
通过植物神经系统或内分泌系统调节,改变体色。
四、羊膜卵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羊膜卵(amniote egg):羊膜动物的卵。受精卵在胚 胎发育过程中产生羊膜和尿囊,羊膜围成一腔,腔 中充满羊水,胚胎就在相对稳定、特殊的水环境中 发育,尿囊则收容胚胎在卵内排出的废物。卵外包 有坚韧的卵膜,以保护胚胎发育。
意义:产羊膜卵是一个极重要的进步。羊膜卵的结 构和发育特点使羊膜动物彻底摆脱了个体发育初期 对水的依赖,确保了进行陆地繁殖,从而真正适应 了陆地生活,成为完全的陆生动物。
的眼睑;鼓膜下陷于外耳道的深处。
泄殖孔纵裂(鳄)、横裂(蜥 蜴、蛇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或圆形(龟、鳖); 尾细。
二、皮肤 1、皮肤特点:皮肤干燥、皮肤腺不发达,表皮高度角
质化,外被角质鳞。有利于防止水分散失。
角质鳞由表皮角质化形成,与鱼类骨质鳞的真皮起 源不同。 角质鳞片:蜥蜴类、蛇类、鳄类。 盾片:龟类[盾片来源于表皮]。 骨板:鳄类、龟类、鳖类[骨板由真皮产生]。
腔均有重吸收水分的功能。
鳖的消化系统
鳖的内脏
蜥蜴类的内脏
爬行类牙齿的类型
端生齿:牙齿基部以结缔组织附着在颌骨表面,如蜥蜴、 蛇。
侧生齿:牙齿基部的一侧附着在颌骨侧面,如低等种类 槽生齿:牙齿着生在颌骨的齿槽内,如鳄类。
龟鳖无齿而具角质鞘。楔齿蜥幼 体在颌骨、腭骨、犁骨生牙齿。
大多数爬行类牙齿为同型齿,呈 圆锥状。只能捕咬不能咀嚼。
(肛囊)为辅助呼吸器官。 ⑦大多数爬行类无声带,不发声;壁虎科、避役科喉
门有声带,能发声。
肺:1对,囊状,位于胸腹腔前部背面,内具复 杂间隔形成蜂窝状小室,室壁上分布有丰富的毛 细血管。
两肺通常不对称:蛇左肺多退化,蝮蛇和避役类 肺前部为呼吸部内壁蜂窝状,后部内壁平滑,并 伸出气囊分布于内脏间叫贮气部。高等蜥蜴、龟、 鳄的肺由支气管逐级分支形成,肺呈海绵状。
③ 肋间肌:位于肋骨之间,由胸斜肌分化出来,分 外肋间肌和内肋间肌。
功能:调节肋骨升降;控制胸腹腔的体积变化; 协同腹壁肌肉完成呼吸作用。
④ 躯干肌:不发达,背部为最长肌,两侧具髂肋肌。 轴上肌:背最长肌、背髂肋肌、头长肌、横突间肌、
棘横突肌、棘间肌。 由于甲板的存在,龟鳖类轴上肌大大退化。 轴下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直肌 ⑤ 附肢肌:肌肉粗大。
皮肌和肋间肌是陆生动物所特有。 ① 皮肌:起自躯干肌、附肢肌、咽部肌肉、肋骨,止
于皮肤。属横纹肌,受脊神经和面神经支配。
功能:皮肌收缩可引 起皮肤及其附属鳞片 (毛、羽)产生活动,而 附近骨骼不运动。
蛇的皮肌
② 咬肌:始于颞部及上颌后部,止于下颌的颞肌和 咬肌,为闭口肌。起止于舌弓及下颌骨腹面的二 腹肌为开口肌。
第十八章 爬行纲(Reptile)
目的和要求 1、掌握爬行纲的生物学特征及对陆生的进一步适
应。 2、掌握爬行纲的重要类群特征和代表动物。 3、了解爬行类的起源与演化、古代爬行动物。
爬行纲动物是体被角质鳞或硬甲,在陆地繁殖的变 温羊膜动物。
由石炭纪末期古两栖类(坚头类)进化而来,是真正 适应陆栖生活的最高等的变温脊椎动物。
羊膜卵的结构、来源与形成
五、新脑皮
新脑皮(neopallium):从爬行动物开始出现,由灰质构成的 大脑皮层,叫新脑皮。新脑皮具有分析、综合及发布信息的 功能,并能联系嗅觉以外的一切感觉,是一个高级神经活动 中枢。但爬行动物新脑皮仍处于萌芽阶段。
第二节 爬行纲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
一、外形 分头、颈、躯干、尾和四肢。 体型:蜥蜴型、蛇型、龟鳖型。 体被角质鳞片,前后肢五指(趾),末端具爪,有活动
3、静脉 静脉系统近似两栖动物,返回心脏的主要静脉包
括:1对前大静脉、1条后大静脉、1条肝门静脉和 1对肾门静脉。
肾静脉逐渐趋于退化,后肢流向心脏的血液只有 一部分在进入肾脏时分散为毛细血管,构成肾门 静脉,另一部分则穿越肾脏直接汇入后大静脉。
1对腹侧静脉汇集后肢和体壁来的血,向前以毛细 血管终止于肝脏内。
④ 海鬣蜥位于鼻部嗅囊外。分泌的含盐液体经小管 流入鼻道,形成氯化钠或氯化钾结晶。
⑤ 鳄类的舌腺位于舌中部及其两侧。
扬子鳄的舌腺既有单管腺,也有复杂的泡沫状腺。 对于体内盐水平衡和酸碱平衡均有重要意义。
九、生殖系统
雄性:精巢1对,以输精管通泄殖腔背面。除楔齿 蜥外,皆有交配器。
雌性:卵巢1对,位于体腔背壁。1对输卵管两端 开口,一端以喇叭口开口体腔,另一端开口泄殖腔。
真皮较薄,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
2、蜕皮:蜥蜴和蛇表皮具有双层角质层,其外层在定 期蜕皮时脱落。蛇蜕皮完整脱落,而蜥蜴成片脱落。
蛇、蜥蜴约2个月蜕皮1次;龟鳖无定期蜕皮,以新 替旧。
3、皮肤腺
① 股腺:雄性蜥蜴大腿基部内侧具股腺,腺孔排成1列。 包括:鼠鼷窝、股窝、肛前窝。 功能:与繁殖有关,分泌物干后在孔外形成黄色短刺状
粪便排出,而水分被输尿导管、大肠和膀胱重新吸 收进入血液,因此许多爬行类的尿为半固体糊状。
意义:对于干旱地区的爬行类减少体液丧失和保持 肾内不致形成高于血浆的渗透压,具有重要意义。
4、盐腺(salt gland) 功能:执行肾外盐排泄机能,通过盐腺分泌物将
血液中多余的盐分带出体外。 位置:位置视动物种类而不同。 ①海龟位于眼后上方。 ②蜥蜴位于嗅囊两侧。 ③海蛇的盐腺位于舌下。
八、排泄系统
1、肾脏(后肾):紧贴于身体后半部背壁,左右各一, 其位置在鳄类和蛇类中并不完全对称。
肾单位远多于两栖类,泌尿能力强,通过专用导管 输送尿液,在输精管或输卵管并口的前内侧进入泄 殖腔。
2、尿囊膀胱
除鳄类和蛇类外,泄殖腔的腹面均有膀胱,由胚胎 期的尿囊基部扩大形成,故称尿囊膀胱。
3、尿液 尿液含氮废物主要是尿酸和尿酸盐,通过泄殖腔随
蜥 蜴 的 肌 肉 系 统
五、消化系统
①牙齿分端生齿、侧生齿和槽生齿。 ②毒牙为上颌牙齿的变形,与毒腺相通。 ③口腔腺发达,包括腭腺、唇腺、舌腺、舌下腺。有
湿润食物,有助于吞咽的作用,无消化作用。 ④肌肉质舌发达,避役的舌几乎与身体等长,粘捕昆
虫。蛇的舌尖分叉,具化学感受体。 ⑤口腔与鼻腔分开,食道延长。 ⑥首次出现雏形盲肠,大肠开口泄殖腔,大肠和泄殖
⑦ 对陆上繁殖的适应,体内受精,雄性具交配器,产 羊膜卵,含大量卵黄,具纤维质的石灰质的卵壳。 防止卵内水分蒸发及机械性损伤。
二、爬行类对陆生的完善适应 ① 基本保持水分的恒定,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② 绝大多数种类能在陆上繁殖; ③ 能陆地长距离运动,适应辐射。
三、爬行类在系统演化中的进步性特征 ① 出现了羊膜卵; ② 具有坚韧、干燥、防止身体损伤的保护性鳞片; ③ 出现次生腭。 ④ 比两栖类具更有效的循环系统和较高的血压; ⑤ 主要以肺呼吸; ⑥ 肾功能加强; ⑦ 神经系统逐步复杂化,大脑皮层开始出现新脑皮。
毒牙及其特点
由前颌、上颌牙齿特化而成。 分为管牙和沟牙(前沟牙、后
沟牙)。 毒牙失掉后可形成新的毒牙。
毒腺:由上唇腺转化而成,多位于眼后部、口角上方、 上颌外侧。
排毒过程:毒腺腺体外有肌肉挤压腺体排毒液,毒液 沿管或沟流出注入被咬动物体内。闭口时毒牙向后倒 卧,咬噬时竖起。
卵齿:幼体出壳时啄破壳用,生于上颌前端, 出壳后即脱落。
第一节 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一、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① 皮肤角质化程度加深,被角质鳞或盾片,防止体
内水分蒸发。 ② 骨骼比较坚硬,分化完备,出现了胸廓。 ③ 五趾型附肢进一步完善,适于陆地爬行。 ④ 肺呼吸进一步完善,呼吸面积增长。 ⑤ 2心房1心室,心室出现不定分隔。 ⑥ 后肾执行排泄功能,尿以尿酸为主。
鳄类具有完整的室间隔,即二心室二心房,是最先 具有四室心脏的动物。
2、动脉
离心的血液分别由左、右心室导出,流入3对动脉 弓,从右到左分别为:肺动脉弓、左体动脉弓和右 体动脉弓,右体动脉弓分支出颈总动脉。
心室在室间隔不完全处形成一个静脉腔,多氧血由 肺静脉返回左心房、左心室,并有部分血液通过静 脉腔流入右心室内,所以从右心室中部导出的左体 动脉弓内,血液含氧量与左心室血液基本一致。右 心室的右侧为少氧血。左体动脉弓始于心室的右中 部,血液为多氧血,因此左、右体动脉弓合成的背 大动脉中,混合血极少。
海龟、鳄类口腔腺不发达; 蛇的毒腺由上唇腺特化; 毒蜥的毒腺由舌下腺特化。
六、呼吸系统 ①呼吸道:外鼻孔、鼻腔、内鼻孔、喉、气管、支气管 ②由于次生腭出现,内鼻孔后移到喉附近。 ③气管壁有软骨环支持,气管分成2个支气管。 ④肺囊状,内具复杂间隔,形成蜂窝状小室。 ⑤呼吸方式:口咽式呼吸和胸腹式呼吸。 ⑥水栖龟鳖类以咽壁和突出在泄殖腔两侧的副膀胱
古爬行类是鸟、兽的演化原祖,因此爬行动物在脊 椎动物进化中具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
爬行纲在地质史的中生代曾盛极一时,种类和数 量极其繁多,在中生代的末期出现衰退。现存种 类只包括鳄、龟、蜥蜴和蛇等动物。
除南极地区外,分布几乎遍及全球,尤以南半球 的种类繁多,栖息于平原、山地、森林、草原、 荒漠、海洋和内陆水域等各种生境。
自残部位的细胞有增生能力,可再生尾椎和皮肤、肌肉。
(三)附肢骨骼 ① 肱骨与肩带、股骨与腰带均成直角相关节,支撑身
体离开地面。 ② 肩带具锁间骨(十字形的上胸骨),连接胸骨和锁骨。
锁间骨在龟鳖类中转化为腹甲内板。 ③ 桡、尺骨分离,胫、腓骨分离。 ④ 髂骨、坐骨、耻骨围成骨盆;左右坐骨、耻骨分别
在腹中线联合,加强内脏保护,利于产大型卵。 ⑤ 趾端具爪,适于爬行。
蜥蜴的肩带和腰带
部分爬行类附肢骨骼的变化: ① 蛇蜥类无四肢,但有带骨。 ② 蛇类四肢退化无带骨。 ③ 蟒类有四肢残迹。 ④ 海龟四肢桨状,趾骨扁平延长,趾骨间缺少关节。
蟒蛇的残存后肢骨
鳖的骨骼系统
石龙子的骨骼系统
四、肌肉系统
次生腭结构图
颞窝及其类型
⑧ 下颌骨由多块膜质骨参与形成。 包括齿骨、夹板骨、隅骨、上隅骨、冠状骨。 ⑨ 脑颅与咽颅连接为自接型。
(二)脊柱 ① 脊柱分化为5部分:颈、胸、腰、荐、尾椎。 ② 颈椎分化为寰椎、枢椎和普通颈椎,且数目多。 ③ 椎体后凹或前凹,低等类群为双凹型。 ④ 颈、胸、腰椎两侧皆具肋骨,胸椎、胸肋与胸骨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