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新事物就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就是因为有新的结构与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与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就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与功能已不适应环境与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就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就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与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就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与核心?(简答)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与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就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就是理解这些规律与范畴“钥匙”。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很显然,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就是十分重要的。
2、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a、内涵: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与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与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有两个含义,一就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就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联系: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就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c、作用:同一性,第一,同一性就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发展就是在矛盾统一体中发展。
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堂练习: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 A.思维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D.意识和物质有无同 一性 2.以下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有 ( ) ①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谁是本 原的问题③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 ④思维能否正确 反映存在的问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下列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 ) 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③ “心外无物” ④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⑥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④⑤⑥
简答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它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1)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 唯一标准。 (2)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 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同一性问题:世界是否可 知?) ——(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可知 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可知论主张思维和存在、意识和 物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 质具有同一性。)
为什么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1、首先是人们在生活与实践活动中遇到和无法回 ①物质和意识作为哲学范畴,是对世界上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 避的基本问题。 和精神现象)的最高概括。研究这两类现象之间的关系,乃是世 界观最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 对个人来说,我们在人类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②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史上两大 的活动中不断地处理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自己 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与自然界的关系,二是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 ③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决定着解决其他哲学 系,三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公共基础知识之哲学
公共基础知识之哲学公共基础知识之哲学一、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相关概念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哲学就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其中,世界观又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观点和认识,即对世界本源的认识和思考;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世界的本源问题,即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这个标准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条件中的三大自然科学前提本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条件分为阶级基础、理论来源等方面,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指它是对世界的正确认识,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新的伟大学说,是对以往所有哲学学说的超越和进步,同时它的根本任务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
五、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对世界本源的认识和探寻,也就是几种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探寻,主要分为一下几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即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哲学的基本问题
理解: ①存在(物质)—客观:客观存在的事物。 注意:
A、“思维”和“存在”相搭配, “意识”和“物质”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 ②思维 (意识)—主观:人脑对客观事物的
反映。比如:思想、理念、经验、观念、 B、“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同于“物质和意 感觉、设想、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目标 识的辩证关系”。 等。
A
9.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是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②思维能否产生理论 ③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 ④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 存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
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注意: “谁先谁后”、 ①“何者为本原” “谁决定谁” “何者为第一性\第二性、 的别称: 何者为世界的起源”。
存在决定思维: 唯物主义
存在
狗在人脑 中的形象
思维
思维决定存在: 唯心主义
②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 心主义、 “谁决定谁” “何者为第一性\第二性、 何者为世界的起源”。
②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的唯一标准: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唯物主义 世界的本原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唯心主义 哲学的两大阵营、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④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派别
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唯物主义
2.存在即被感知 唯心主义 3.物是“感觉的组合”、“观念的集 合”。 唯心主义 4.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唯心主义 5.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唯物主义
这就反映了哲学的一个问题,我们到底能否正确认识 这个世界,反映这个世界?
2019马原简答题
2019马原简答题1、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存在和思维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从哲学上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我们认识和看待这两大类现象和两大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
因此,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体系的基本问题2、人们应当怎样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以下三个前提和条件:第一、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如乱砍滥发、过度畜牧等都是不尊重客观规律,不从实际出发,结果只能让人们自食恶果。
第二、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途径。
正确的认识要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只能通过实践才能达到,即使你满腹经纶,但你不去用它,不把他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那这些知识又能有什么用呢学富五车和文盲也就没什么不同。
、第三、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现实的原材料,人的意识再强也创造不出任何的物质东西出来。
3、如何理解普遍联系与发展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联系是指事务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1、联系具有客观性即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联系具有普遍性即世界上没有任何孤立存在的事物。
一切事物、现象都是互相联系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联系具有多样性即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
4、联系具有条件性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内容。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或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
第一方面,思维与存在,或意识与物质的第一性。
第二方面,思维与存在,或意识与物质有无同一性问题。
2 人类社会的物质表现?答: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3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答:(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结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答:作为认识过程两个阶段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他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
(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一)辩证的唯物论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
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阐述
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阐述
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阐述主要涉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首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这一问题又可以细分为两个方面:
1.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的根本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存在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将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此外,恩格斯还强调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的重要性。
他认为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的关键,同时也能帮助我们理解不同的哲学流派和思想。
例如,在近代哲学中,笛卡尔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命题,认为思维是第一性的存在,而物质世界则是第二性的存在。
这种观点就属于典型的唯心主义。
而唯物主义者则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存在,思维是第二性的存在,例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持有这种观点。
他们认为人类思维是物质世界的产物,而物质世界则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
再比如,关于人的思维能否认识存在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有些哲学家持有可知论的观点,认为人的思维能够完全认识现实世界;而另一些哲学家则持有不可知论的观点,认为人的思维无法完全认识现实世界。
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阐述,揭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矛盾,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同时,它也为人们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意义
.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意义。
答: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其二、思维能否认是或者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意义:①理论上,是划分唯物主义与维新主义的标准。
②这是回答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基础③也是人类实践中的基本问题2.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前提和思想理论来源。
答: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思想理论来源:德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直接理论来源①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②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答: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理论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 体现了唯物主页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简述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途径。
答:意识的能动性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 意识还具有知道、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实现途径:①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能动性的前提。
②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是其重要条件。
③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的基本途径是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5.试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以及这一原理的重要现实意义答:二者是辩证统一的: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一、主要概念1)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2)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答: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本原是物质,意识或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3)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4)发展: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二、辨析题1、人的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
(不正确)P572、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正确)P303、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正确)P30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思维将取代人类思维。
(不正确)P53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不正确)P446、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
(正确)P417、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
(不正确)P438、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所以,人为制造矛盾可以推动事物发展。
(不正确)P439、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
(不正确)P57三、简答题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答: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世界能不能被认识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11.哲学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第一方面是根本的方面,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
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
2.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1)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或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2)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精神。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把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原初的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如水、火、气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有非科学性、直观性、猜测性的局限性。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把基本粒子的构成、物质结构、物质结构的某种属性即原子作为世界的本原。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解释物质本原问题上具有了科学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看成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当成是世界的本原。
二者的区别在于对“精神”的不同规定,但它们的实质都是一样的,都是把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这个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
2简述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其历史形态答: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根源。
唯物主义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种形态是古代朴素唯物注意。
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个形态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第三种历史形态是现代的辨正唯物注意和历史唯物主义。
3简述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其基本形态答: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源是精神一时;主张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存在第二性;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第一种是主观唯心注意。
它的特点是把主管精神、主观意识当成世界的本源。
第二种是客观唯心注意。
它的特点是把某种脱离人的“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
4唯心主义哲学产生和存在的根源是什么?答:唯心主义哲学产生和存在的根源有两个方面:认识论根源是指过程本身包含着陷入唯心主义的可能。
人的认识并不是一条直线,如果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夸大为脱离了物质的、绝对,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
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社会根源:①为片面夸大精神、意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提供了条件。
②在阶级存在的社会里,唯心注意受到没落的、反动的阶级的支持和利用。
5马可是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唯物主意哲学的主要缺陷是什么?答:①具有机械性。
②具有形而上学性。
把世界上一切事物看作是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
③具有不彻底性。
6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的革命变革答:①在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把辩证法同唯物论结合起来,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和统一。
②历史唯物主义同剩余价值学一起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③它把哲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
精选文库7简述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答: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的阶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简答)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钥匙”。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很显然,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2、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a、内涵: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有两个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联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c、作用:同一性,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发展。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意义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意义: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即平时人们说的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在这两个方面中,,第一方面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①它揭示了哲学的根本特征。
哲学作为世界观理论,必须对物质和精神这两类现象的关系作出回答,否则就不成其为哲学。
②它揭示了哲学的根本路线和方向,揭示了哲学斗争的焦点。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规定了一派哲学的根本路线和方向,也是不同哲学派别进行斗争的焦点。
哲学基本问题提供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对于理解哲学和和哲学史上的斗争具有重要意义。
③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人类实践中的基本问题,它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基本矛盾,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对于在实践中自觉坚持存在决定意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具有重要作用。
物质的概念及唯一特性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
因此,物质本身和各种特定的,实在的物质不同,它不是感性的存在着的东西” 特性是实践性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不同的、相互对立的。
另一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依赖、相互统一的。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意义: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处不在,无时不有。
但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即矛盾有其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考研政治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知识点汇总考点一哲学基本问题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根据对世界存在状态不同的理解,划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坚持用孤立的医学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考点二意识观1.意识产生的条件:(1)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没有人脑就没有意识);(2)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意识的本质: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考点三实践观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的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4.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考点四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1.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
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矛盾的普遍性,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
3.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医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
28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辩证关系: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二、感性认识有对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只有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
坚持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两者区分为相对的,人们不能把他们截然区分开。
如果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分析事例8、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
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推断未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思则阻碍社会的发展。
经济上落后的法国在政治思想上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而经济上更加落后的德国在哲学特别是辩证法思想上却远远超过了英法两国。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因而具有历史继承性,有其发展的特殊规律。
举例:传统文化。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的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地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12、劳动力的价值,是有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包括四部分:一、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2)它包括两方面内容: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谁决定谁的问题;思维与存在有无统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
其中,第一方面更为根本。
(3)由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将哲学划分为唯物论与唯心论,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唯心主义相反;由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将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知论,可知论认为人能认识世界,不可知论认为人不能或不能完全正确地认识世界。
什么是哲学?它与世界观的关系怎样?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是人们整个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论述:试论马克思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它来自实践,为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使自身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哲学的显著标志。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是指:(1)它是完备和彻底唯物主义,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统一;(2)它不仅以现代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为基础,随着的的科学的进步而发展,而且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正确地揭示自然、、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指:(1)它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2)它以无产阶级为自己的阶级基础,而无产阶级是变革旧世界的革命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革命性是科学性的目的,二者统一变革旧世界的实践。
2.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
答:(1)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性。
因为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所谓能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对人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
马原名词解释
预览: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①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试图在某些具体的有形物体中,试图在某些特殊的东西中,寻找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
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它总是把某种或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
②机械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它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
特点:机械性,机械唯物主义用机械的力学解释一切,认为一切物质的运动都是外力推动的机械运动,甚至认为“人是机械”。
形而上学性,即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认识和解释世界和事物,而不把世界和事物理解为历史的发展着的过程。
不彻底性,不能把对自然界的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社会领域,坚持的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③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诞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真正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
1,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即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
其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物质能否被人们的意识所反映和认识的问题。
2,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为什么说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首先,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其次,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最后,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实践的基本特征第一,直接现实性。
第二,自觉能动性。
第三,社会历史性。
5,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6,,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7,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世界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最后,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9,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是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的结构和功能更加适应变化了的境和条件;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比旧事物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新生事物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辩证关系: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二、感性认识有对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只有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
坚持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两者区分为相对的,人们不能把他们截然区分开。
如果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分析事例8、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
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推断未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思则阻碍社会的发展。
经济上落后的法国在政治思想上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而经济上更加落后的德国在哲学特别是辩证法思想上却远远超过了英法两国。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因而具有历史继承性,有其发展的特殊规律。
举例:传统文化。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的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地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12、劳动力的价值,是有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包括四部分:一、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二、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三、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四、历史道德因素。
18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一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二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三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19、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二、劳动值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的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的劳动力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11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
20对立统一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2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
23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24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25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27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35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察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了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36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4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46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二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法,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47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48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49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50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51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5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54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二、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63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单个资本家改进技术、改善管理的主观动机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但其客观后果则是整个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导致生活材料的价值下降和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整个资本家阶级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1、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内容: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
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
举例。
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原理指导实践,还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4、意识的作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做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三、实践使意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想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实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理性认识。
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
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7、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
举例。
意义。
9、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产生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使用,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及自然条件。
10、商品的价值量同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有密切关系。
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
11、马克思关于劳动力的观点: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三、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13、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14、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15、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资本循环过程中的三个不同阶段,三种不同职能。
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
属于商品的流通过程。
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
第二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生产物质财富并使产生资本得以增殖,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
第三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
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16、资本是在运动中增值的,资本必须不断地、周而复始地循环,才能不断地带来剩余价值。
这种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着的资本循环,就叫做资本的周转。
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有很多,关键两个:一是资本周转的时间,二是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要加快资本周转速度,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就要缩短资本周转时间加快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如何增加流动资本?17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