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课件
同龄群体对个体的社会化进程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同伴之间的互动, 学习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如电视、互联网等对个体的社会化产生深远影响,它们传递 社会信息和文化价值观,塑造个体的自我概念和行为模式。
社会化的阶段
01
02
03
婴儿期和幼儿期
这一阶段主要是基本生活 技能和语言学习的过程, 个体开始初步认识世界和 自己。
儿童期
儿童开始通过语言和符号来表 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逐渐形
成较为稳定的自我概念。
青少年期
青少年开始深入探索自己的内 心世界和价值观,形成更为复
杂和多元的自我概念。
成人期
成人通过反思和自我评价不断 调整和完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的影响因素
社会环境
家庭、学校、同伴群体 等社会环境因素对个体 的自我概念具有重要的
儿童期和青少年期
这一阶段是知识学习和人 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个体 逐渐形成自我概念和价值 观。
成年期
这一阶段主要是实现个人 社会角色的过程,个体通 过职业、家庭等途径实现 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CHAPTER 02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的定义
自我概念
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知觉,包括对自己 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 、性格、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知觉 。
改善师生关系
了解学生的自我概念,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和情感,从 而改善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效果。
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1 2 3
心理疏导
心理咨询师通过了解来访者的自我概念,可以更 好地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调整心态,增强自 信心。
认知行为疗法
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来改变来访者 对自我概念的认知偏差,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 我形象。
第2节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PPT课件
2021/2/23
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 王蓓
12
社会心理学
• 社会角色的分类
– 获得方式:先天因素----先赋角色 个体努力获得------成就角色
– 规范化程度:高,自由度小------规定型角色 低、自由度大------开放型角色
– 功能:追求实际利益------功利型角色 发挥社会公平------表现型角色
– 客我(me)----认识对象、被观察者,包括一个人所 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和信念,制约主我
• 米德
– 镜我----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 – 自我概念取决于他人(社会群体—镜子)如何“看”自
己(“我”)。
• 罗杰斯
– 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更重要
2021/2/23
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 王蓓
自己(被个体意识到的) – 4、理想自我---期待自己是怎样的人---与现实自我的
差距促成行动 – 5、反思自我---反馈---评价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看法
2021/2/23
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 王蓓
19
社会心理学
• 自我概念的功能
– 1、保持内在的一致性:怎样认识自己----引导 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 1、语言社会化
• 开始、前提、条件 • 掌握语言 • 对“语言”的理解 符号
社会心理学
2021/2/23
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 王蓓
8
社会心理学
– 2、性别角色社会化
• 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按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规范 行事的过程。
• 男女的差异
– 性(生物学) – 性别(人格特征) – 性别角色(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
• 结果: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的期待 • 方式
《心理咨询师 理论知识》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知识(精华版)
第一节概述社会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美】罗斯《社会心理学》,【英】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
第一单元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P97-99)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和性质: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一)侧重心理学:【美】F.H.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1924),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美】G.W.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会受他人(现实的、想象的、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二)侧重于社会学:艾尔乌德,从社会互动的角度界定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应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德】勒温的社会行为公式B=f (P,E)中,( B-行为, f-函数关系,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这是(勒温)的观点。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即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P99-104)★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是(【美】F.奥尔波特)。
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04-107)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客观性原则(价值中立原则)、系统性原则(不仅要把所研究的对象纳入系统进行考察,而且要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伦理原则(1.在制定研究计划时,研究者应评估其道德可接受性;2.在研究进行前,研究者应向被试说明研究计划的主要部分,并征得其同意参与;在特殊情况下的欺瞒须经批准,并在事后向被试说明,求得理解;3.研究者必须采取保护被试的措施和步骤;4.被试有退出研究的自由;5.对被试提供的资料应加以保密。
如公开发表,须经其同意; 6.不得和被试者建立研究工作之外的其他关系)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实验法(应用最广泛)、观察法(自然观察、参与观察:观察者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内部”信息,且材料来源可能更加真实)、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档案法(按照一定目的搜集大量资料(过去及现在的),通过内容分析进行研究的方法)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P108-113)一.社会学习论(班杜拉为代表)1.社会学习论:试图用行为主义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学说叫社会学习论。
社会化与自我
2.3 内部(心理)世界
• 内省 • 自我知觉和因果归因
① 通过内省来认识自己
• 自我觉知理论(self-awareness) • 当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时,我们 会根据自己内在的标准与价值观来评价和 比较自己的行为。
• 当自我觉知会提醒人们自己的缺点时,自 我觉知令人特别反感,在这样的情景下, 人们会避免进行自我觉知。不过,在其他 时候,如当你内心欲望之魔怂恿你尝试诱 惑时,自我觉知不见得是一件坏事,因为, 它可以让你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道德和 理想。
自我、身份与自尊
• 对于人来讲,再也没有比人更有趣的话题了。 而且,对于多数人来说,最大有趣的人正 是他自己。
——罗伊· 鲍迈斯特,《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
一、什么是自我
• 自我也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 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 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 形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能力、 性格、气质等)以及自已与他人的关系 (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 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4.25a
4.03a 3.99a 3.85a 3.22a 3.58a 3.46a 3.26a 3.71a 1.43a 1.44a 1.46a 1.25a 1.10a 1.64a 1.52a
2.59b
2.63b 2.90b 2.90b 2.61b 3.03b 3.08b 2.91b 2.83b 3.02b 2.91b 2.91b 2.30b 2.11b 2.43b 2.42b
• 当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 一种潜在的偏见。我们一边轻易地为自己 的失败开脱,一边欣然接受成功的荣耀,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把自己看得比别人要 好。这种自我美化的感觉使多数人陶醉于 高自尊光明的一面,而只是偶尔会遭遇到 其阴暗的一面。
社会心理学学习笔记(3):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
社会心理学学习笔记(3):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第一节社会化的概念1.社会化:通常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2.社会化的基本目标社会化所要大的目标非常广泛,凡是与适应社会生活、成功履行一个人的社会角色有关的知识、态度、情感、行为方式与思想观念、生活技能等,都属于社会化的目标。
人的真正系统的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的,其他一切社会化目标的实现,也是一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3.社会化与个性化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心理与行为倾向独特性的过程。
个人的个性化是社会化同步进行的、同时实现的。
社会化与个性化过程上是伴生的、相互影响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两个方面。
第二节自我概念及其形成1.什么是自我概念(1) 自我指个人的反身意识或自我意识。
(2) 自我概念是个人关于自己的概念,包括对自己的观察、评价,对自己的身份和角色的意识,对自己应该怎样行为及别人对自己如何评价等方面的观念。
2.自我概念的功能伯恩斯在《自我概念发展与教育》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自我概念的心理作用,提出自我概念的三种功能:保持内在一致性、决定个人对经验怎样解释并决定人们的期望。
通过维持内在一致性的机制,自我概念实际上起着引导个人行为的作用。
自我概念的第二个功能是它起着经验解释系统的作用。
自我概念第三个方面的功能是它决定着人们的期望。
3.自我概念的结构伯恩斯明确提出了一个同时包含主体自我与客体自我的自我概念结构。
这一结构以詹姆斯的经典自我理论为基础,将自我概念理解为自我态度系统,并在这一系统的具体内容上将罗杰斯的理想自我的概念融会进去。
4.自我概念的发展n 朱智贤认为,大致6~8个月的婴儿才开始有对自己身体、自身的连续性的感觉。
n麦奎尔等曾以1、3、7、11年级的儿童为被试进行研究,发现儿童的社会自我的发展与他们对别人知觉能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心理咨询师考试)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一节概述1、G·奥尔波特认为,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会受他人存在的影响,他人存在形式包括(BCD)。
(A)虚拟的存在 (B)现实的存在(C)想象的存在(D)隐含的存在根据霍兰德的观点,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在(C)。
(08-05二级)(A)社会哲学阶段(B)哲学思辨阶段(C)经验描述阶段(D)实证分析阶段2、F·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对象包括(AC).(08—5三级)(A)社会行为(B)社会影响(C)社会意识(D)本能行为3、F·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B)的学科。
(08-11二级)(A)社会心理(B)社会意识(C)社会知觉(D)社会情感4、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心理咨询师应该(D)。
(08-11二级)(A)不予干预(B)完全保持价值中立(C)表示同情(D)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5、社会行为公式B=f(P,E)中,P指(C )。
(09—5 三级)A.行为B.个体所处的情境C.个体D.函数关系6、社会心理学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A )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09—5 三级)A.观察B.实验C.思辩D.归纳7、勒温认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必须同时考虑人和其(D)。
(09—11 二级)(A)情绪状态(B)过去的经验(C)个性特征(D)所处的情境8、社会行为是由(A)引起,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09—11 三级)(A)社会因素(B)现实生活(C)周围环境(D)即时情境9、社会行为公式B=f(P,E)中,E的含义是(D)。
(09—11 三级)(A)行为(B)函数关系(C)个体(D)个体所处的情境10、G·奥尔波特认为,社会的存在,也就是他人的存在方式包括(ABC)。
(09-11 三级)(A)现实的存在(B)想象的存在(C)隐含的存在(D)虚拟的存在麦孤独(W.McDougall)用(D)来解释人类的社会行为.(11—05二级)(A)认知过程(B)学习(C)社会影响(D) 本能11、社会学习论的理论根源是(B).(11-5 三级)(A)心理分析(B)行为主义(C)认知理论(D)人本主义12、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关系最不密切的概念是(D)。
2022年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梳理作者: 佚名来源: 本站原创点击率: 174 添加日期: 2010年05月09日社会心理学第一节概述一、1. 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指出,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
W。
奥尔波特认为, 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像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2. 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社会心理学之父---勒温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 B=f(P,E)。
其中, B-行为, P-个体, E-个体所处的情境, f-函数关系。
二、1.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⑴哲学思辨⑵经验描述⑶实证分析。
对应的, 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2. 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 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3. 经验描述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其特点是: 在观察的基础上, 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这一时期, 有一些重要的学术思潮对社会心理学起了直接的“催生”作用: ⑴达尔文的进化论⑵德国的民族心理学⑶法国的群众心理学⑷英国的本能心理学⑸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4. 实证分析阶段始自20世纪20年代。
其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 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 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5.荀子说:“人之性恶, 其善者伪也”。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要遵循价值中立原则, 但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 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一、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 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
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就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二、1. 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⑴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⑵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2.个体社会化的载体: ⑴家庭⑵学校⑶大众传播媒介⑷参照群体。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PPT课件
27
2. 自我概念的功能
保持自我的内在一致性,引导个人
行为。 决定个人对经验的解释。
决定人们的期待,具有预言自我实
现的作用。
自我概念——自我期望与自我支持
——实现期望的行为——实现期望
《社会心理学教程》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 阎力
28
5
社会化概念的理解 · 续1
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个方面:
• 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
进行教化的过程;
• 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他 社会成员互动(相互影响与相互作 用),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教程》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 阎力
6
社会化概念的理解 · 续2
《社会心理学教程》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 阎力
3
1. 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就是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 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 - 行为模 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完整定义的 5 个要点:
• 主体、 背景、 途径、目标(结果)、性质
《社会心理学教程》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 阎力
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
《社会心理学教程》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 阎力
17
形形色色的“个性”表现
——着装可以反映人的个性
《社会心理学教程》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 阎力
18
表情与情绪反映着迂然不同的个性
《社会心理学教程》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 阎力
19
模特儿们展示的是 设计师的审美理念、时尚与个性
《社会心理学教程》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 阎力
社会心理学-第2章 社会化
第二章社会化第一节社会化的含义与内容一、社会化的定义(掌握)(一)西方社会心理学家的定义1、弗洛姆的定义社会诱导社会成员去做那些要想使社会正常延续就必须做的事,它是使社会和文化得以延续的手段。
2、赖兹曼的定义没有任何一个儿童是在完全的真空状态中成长起来的,从婴儿出生的时候起,他就受着各种不同的人物和事件影响,而这些人和事塑造了他对世界的认知,个体意识到它所属的社会的各种价值并把它们都吸收进去的过程。
3、安德烈耶娃的定义社会化是一个两方面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通过加入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系统途径掌握社会经验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个体对社会关系系统的积极再现的过程。
4、霍兰德的定义(目前被广泛采用)一个婴儿是带着众多的行为潜能来到人世间的,这些行为的发展有赖于各种复杂因素的相互联系,包括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儿童在人类社会成长的过程中学会了抑制某些冲动,并被鼓励获得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人所具有的特征和价值,这个过程叫做社会化。
(二)我国社会心理学者的定义1、一般的定义:社会化是人在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中形成自己个性的过程,是人们能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吸收社会价值文化、发展和丰富自己个性的过程。
2、沈德灿的定义: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指出,社会化是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
3、时蓉华的定义:从社会文化传承角度来看社会化,把社会化看成是文化的继承,是使社会发挥维持与继承的作用。
4、陈元晖的定义:提出“濡化”,即社会化的观点,也是从社会文化传承角度出发,认为社会化起的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人类长期所积累下来的文化为中介而起作用的。
(三)本书的定义1、上述观点的共性:第一,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技能、知识、价值、动机以及在社会群体中应该扮演的角色的过程,它使个体知道社会或群体对其有哪些期待,规定了哪些行为规范;第二,社会化是使个体逐步具备实现这些期待的条件,自觉地以社会或群体的行为规范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让自然人变为一个社会人;第三,社会化是使社会和文化得以继承的手段。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第一单元社会化一、概述人是社会性的产物,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
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因为自我满足而地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兽类,就是天神。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由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化涉及社会、个体二个方面。
从社会角度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一)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二)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社会通过教育和舆论力量使其成员掌握并形成信念、习惯和传统,以约束个体行为,调节各种社会关系。
(三)教导社会成员明确生活目标,树立人生理想。
(四)培养社会角色。
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一)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人与动物的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人了从出生一直到能独立生活,有一个比较长的对父母或监护人的生活依附期,大致持续13-25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个依附期的变长的趋势。
个体可以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接受广泛的教育,被精心地培育。
生活依附期的社会化是个体未来适应社会生活的基础。
(二)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人脑大约100亿个以上的神经细胞组成了异常复杂的神经网络,没有脑的智能作基础,个体的社会化是很难顺利完成的。
四、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一)家庭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和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语言、情感、角色、经验、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方面的习得均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心理咨询师 社会心理学 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2)
真题分享
2.职业心理咨询师属于( )角色。(单选) A.表现型 B.功利型 C.先赋型 D.不自觉
真题分享
2.职业心理咨询师属于( )角色。(单选) A.表现型 B.功利型 C.先赋型 D.不自觉
答案:A
真题分享
3.按角色获得的方式可将角色分为( )。(多 选) A.先赋角色 B.功利角色 C.表现角色 D.成就角色
按角色承担者 的心理状态分
• 先赋角色(父母、子女) • 成就角色(教师、医生、警察)
• 规定性角色(公务员、军官) • 开放性角色(朋友、游客)
• 功利型角色(追求利益,商人、企业家) • 表现型角色(表现社会公平,学者、教授)
• 自觉角色(演员、父母) • 不自觉角色(性别角色)
三、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过程:
答案:D
真题分享
5.企业家属于( )的社会角色。(单选) A.表现型 B.功利型 C.开放型 D.创新性
真题分享
5.企业家属于( )的社会角色。(单选) A.表现型 B.功利型 C.开放型 D.创新性
答案:B
真题分享
6.角色失调包括( )。(多选) A.角色冲突 B.角色失败 C.角色转变 D.角色中断
真题分享
6.角色失调包括( )。(多选) A.角色冲突 B.角色失败 C.角色转变 D.角色中断
答案:ABD
真题分享
7.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 这属于( )。(单选) A.角色冲突 B.角色不清 C.角色中断 D.角色失败
真题分享
7.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 这属于( )。(单选) A.角色冲突 B.角色不清 C.角色中断 D.角色失败
国家心理咨询师考试大纲(三级)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汇总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P89-91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2.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1. 社会行为: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勒温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B=f (P,E B-行为; 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
2社会心理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在个体层面(2在人际层面(3在群体层面(4在社会层面(参见本课程教学参考资料:专栏2-1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1教材(基础知识P91-97一、哲学思辨阶段1.这一阶段是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十九世纪上半叶。
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辩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但在这一阶段,有关社会心理学的思想是和一般的心理学见解混杂在一起,很难把“纯”社会心理学的观点分离出来。
2.这一阶段对人性的争论,不能用经验方法证明其假设,因而不具有科学形态。
但对后来的社会心理学具有启蒙作用.二、经验描述阶段(1达尔文的进化论(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三、实证分析阶段(1瑟斯顿、李科特的态度测量;(2谢里夫“游动效应”研究;(3莫里诺发展了社会测量法;(4勒温最伟大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
(参见本课程教学参考资料:专栏2-2、专栏2-3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1教材(基础知识P97-102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1. 价值中立原则2.系统性原则3.伦理原则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一观察法1.自然观察: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其特点是对所观察的行为尽可能少地干预。
2.参与观察: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这种观察叫参与观察。
即观察者作为被观察者群体的一员进行的观察。
(二调查法1、访谈法: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头交谈来收集资料的方法叫做访谈法。
• 分类:结构访谈与非结构访谈;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
社会心理学
德国默德(W.Moede,1920):17个儿童被试,先测 知个人拍球速度,臵于团体比赛情境中,发现其中9个 成绩差者出现增量(社会促进),原来成绩优者出现减 量(缺乏对手、态度松弛)。
把成绩优者抽出来另组团体比赛,结果出现明显 的社会增量,证明了态度是影响社会助长作用的一个 重要变量的假设。
37、霍兰德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 ( A )等三个阶段。 A)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 B)哲学思辨、实证分析与经验描述
49、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是( A A)哲学思辨阶段 C)实证分析阶段
)。
B)学派阶段 D)经验描述阶段
31、麦独孤(W.MCDOUGALL)用( D )来解释 人类的社会行为。 (A)认知过程 (B)学习
(C)社会影响
(D)本能
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一、社会化 1、定义: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 的过程。 早期社会化:儿童、青少年 继续社会化:成年 再社会化:入伍、移民、出家;劳教
)。
B)个体特点 D)行为倾向
68、社会行为公式B=f(P,E)中,E的含义是( D )
(A)行为
(C)个体
(B)函数关系
(D)个体所处的情景
48、社会行为是由( A )引起,并对社会产 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A)社会因素 C)周围环境 B)现实生活 D)即时情景
3、社会心理
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 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 的心理活动。
3)大众传播媒介
4)参照群体:
社会化的“第二课堂”
同辈群体是由个人自由选择,心理认同感较高。 往往在群体的评价、互动、体验中,诱发儿童的自 我意识,在社交、安全、尊严、优越感的满足之中 自然而然地实现。
社会心理学—2社会化与自我
– 角色内冲突:人们对同一角色有不同期待引起的冲突(现有教育 制度下的学生 )
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 社会化与自我
22
角色不清: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 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 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 社会化与自我
29
二、身份
• 身份: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 我认同。 – 地位身份是相对稳定的,是身份的主体 – 处境身份是异变的
• 身份与角色:身份是由角色构成的。 – 学生是一种地位身份,学生角色是家长、教师和公 众对他的行为的要求和期待。
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 社会化与自我
它是对在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 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1) 职能性 (2) 扮演性 (3) 多重性
角色扮演:个体根据自己对各种
(4) 固定性
社会角色的理解,按照这些角色要
求来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
社会角色比角色扮演者 具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 社会化与自我
15
社会角色(social role)
方法:哑剧表演、独白法、角色互换、镜像法、心理剧、 空椅子法
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 社会化与自我
21
四、角色失调角色失调:个体在角色扮演来自产生矛盾、障碍,甚至遭 遇失效。
角色失调有四种形式: 角色冲突:是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
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 利进行。
第二章 社会化与自我
13
一、社会角色的概念
• 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 应的心理状态。 – 它是对在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社会心理学知识(2005版)精选全文完整版
①结构访谈与非结构访谈
②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 (3)访谈过程与技巧
2.问卷法 研究者用统一的、严格设计的问卷搜集资料的研究方法叫问卷法。
(1)特点 特点,一是标准化程度较高,整个过程严格按一定程序进行,从而保 证了研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避免主观性及盲目性;二是收效快,能 在短期内获得大量信息。 (2)分类 ①结构问卷与无结构问卷 ②发送问卷、访问问卷、邮寄问卷
职业心理咨询师与社会心理学:
掌握并熟练应用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理 论,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成果。
第一单元 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一)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 F.H.奥尔波特(F.H.Allport)(1924):社会心 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 科。”
关注的中心是个体
尝试通过分析即时的刺激、 心理状态和人格特质来理解 和解释社会行为
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预测行为
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
国际上的核心学术刊物是 美国心理学会(APA)的 《人格和社会心理学》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关注的中心是群体和社会
尝试通过分析一些社会变量, 如社会地位、社会角色、 社会规范等来理解和解释社会行为
学习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其局限和适用范 围。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既要努力增强研究结果的解 释力,使研究结论一般化,也要注意不要任意夸大研究结 论的应用范围。
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理论是经验研究的总结,是概括化和一般化的经验。 社会心理学理论和其他心理学理论一样,目的是描述现象、 解释事实、探求规律、预测行为,最终指导人们的社会实 践
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描述行为
主要研究方法是调查和参与观察法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上)
20
什么是符号
社会心理学的“符号”包括
语言 文字 动作、姿势
符号的功能
1. 人们形成和改变着自我 的概念
2. 建立和发展相互的关系
3. 处理和应对外在的变化
21
(二)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
1. 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 基础的。
2. 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是存在于 事物自身中。
以上角色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冲突。(岳 飞作为将军和儿子)
角色内冲突:由于人们对同一角色有
不同的期待所引起的冲突。(教师)
48
(二)角色不清 个体对其扮演的角色认识不清楚,或者公
众对社会变迁期间出现的新角色认识不清,还 未能形成对这一新角色的社会期待,都会造成
角色不清。(某新上任的纪委书记)
49
(三)角色中断 由于各种原因使个体的角色扮演发生
中途间断的现象。(退休)
(四)角色失败
最严重的角色失调,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
舞台,放弃原有角色。(商人破产打工)
50
第三单元 : 自我、身份与自尊
人啊,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
51
一、自我
主我
(一)自我的概念
镜我
客我
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其存在状 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 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群体 风俗、时尚、阶层、阶级, 层面 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
7
社会心理学简史
3 实证分析阶段
2 经验描述阶段
1 哲学思辨阶段
古希腊至19世纪 上半叶
主要是围绕“人 性”问题进行了 漫长的思考与辩 论。
19世纪中叶至20 世纪初
社会心理学资料全
2、社会规范理论 (1)互惠规范 (2)社会责任规范 3、进化心理学理论 (1)保护家族 (2)互惠 (二)儿童利他行为的发展
第二节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助人行为的情景因素 (一)旁观者在场 (二)榜样的存在 (三)时间压力 二、被助人的特点 (一)性别 (二)相似性 (三)不被责备者
三、助人者个人的影响因素
四、沟通的功能 (一)获取信息的手段。 (二)思想交流与感情分享的工具。 (三)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 因素。 (四)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过程。 (五)协调群体内行为,促进组织目标 的实现与效率的提高。
五、人际沟通的分类 (一)语词沟通与非语词沟通 (二)口语沟通与书面沟通 (三)有意沟通与无意沟通 (四)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五)个人内沟通与人际沟通
三、实证分析阶段
这一阶段始自20世纪20年代。其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 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 究转向应用研究。
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
第一单元 社会化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 过程。
一、社会化概念
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 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 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 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第三节 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
一、群体极化 Leabharlann 一)冒险转移原因:1.个人假设群体鼓励富有冒险性的见解2. 责任分散3.文化价值倾向于对高冒险性有较高评 价 (二)群体极化的概念 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嘉庆,是一种 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 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三)群体极化的机制
二、群体的形成 (一)群体形成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第一单元社会化一、概述人是社会性的产物,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
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因为自我满足而地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兽类,就是天神。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由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化涉及社会、个体二个方面。
从社会角度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一)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二)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社会通过教育和舆论力量使其成员掌握并形成信念、习惯和传统,以约束个体行为,调节各种社会关系。
(三)教导社会成员明确生活目标,树立人生理想。
(四)培养社会角色。
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一)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人与动物的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人了从出生一直到能独立生活,有一个比较长的对父母或监护人的生活依附期,大致持续13-25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个依附期的变长的趋势。
个体可以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接受广泛的教育,被精心地培育。
生活依附期的社会化是个体未来适应社会生活的基础。
(二)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人脑大约100亿个以上的神经细胞组成了异常复杂的神经网络,没有脑的智能作基础,个体的社会化是很难顺利完成的。
四、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一)家庭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和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语言、情感、角色、经验、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方面的习得均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学校学校教育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其成就动机,为其提供广泛的社会互动机会。
学校还具有独特的亚文化、价值标准、礼仪与传统。
学校是不可替代化载体。
(三)大众传播媒介:刺激、娱乐、信息(碎片化)、知识(系统化)、审美。
(四)参照群体五、几种重要的社会化类型(一)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往往是以语言社会经为条件的。
语言包括语词、语音和其他意义符号,是一种取得共识的符号系统。
语言反映集中反映文化,掌握某种语言的过程本身就是社会化的过程,因为语言语言中蕴含的知识、规范与观念必然对掌握这种语言的个体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性别角色社会化1、性:表示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
2、性别:指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指的就是性别的差异。
3、性别角色:是指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
家庭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性别期待与认同,模仿等机制实现的。
(三)道德社会化:是指导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的过程。
1、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是道德中的认知成分。
皮亚来认为:道德判断的发展经历了从也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的过程。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的形式可能是直觉的体验、形象的体验、深层体验。
3、道德行为(四)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学习接受和采用现时的社会政治制度的规范,并且掌握相应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的目的是将个体培养成合格的公司,使之效力于本社会制度。
1、国家形象阶段2、抽象国家观念阶段3、国家组织系统阶段第二单元社会角色一、社会角色的概念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它是对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角色理论按照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与身份研究和解释个体的行为及其规律。
二、社会角色的分类(一)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按角色获得方式可分为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
前者是建立在先天因素基础上的,比如父母的角色;后者指主要靠个体努力获得的角色,比如老师的角色。
(二)规定型角色和开放型角色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可分为规定型角色与开放型角色。
前者行为的规范化程度较高,个体自由度较小,如公务员、军警;后者规范化程度相对较低,自由度较大,如朋友等。
(三)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按角色的功能可分为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
前者是以追求实际利益为目标的角色,如银行家、企业家、商人等,主要是追求效率;后者是以表现社会秩序、制度、价值观念、道德风尚为目标的角色,如学者、教授等,主要发挥社会公平的作用。
(四)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可分为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前者对自己的角色扮演有较为明确的意识,并尽力感染“观众”,比如演员;后者并未意识到角色扮演,只是以习惯的方式行动,比如性别角色大多数时候是不自觉的。
三、角色扮演角色扮演过程含有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要素。
(一)角色期待个体承担某一角色,首先遇到的是他人与社会对这一角色的期待,即社会公众对其行为方式的要求与期望,如果个体偏离角色期待可能招致他人的异议或反对。
(二)角色领悟角色领悟:也就是个体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
个体往往根据他人的期待不断调节自已的行为,塑造自己。
(三)角色实践在角色期待与角色领悟的基础上,个体实际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其社会角色的过程。
四、角色失调:人们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矛盾、障碍,甚至遭遇失效,这就是角色失调。
常见的角色失调有四种形式: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及角色失败。
(一)角色冲突:个体在不同条件下往往有不同的地位、身份与角色。
如果它们互不相容,出现矛盾,个体在心理上就会感到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冲突和角色内冲突。
角色间冲突:主要是指同一主体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角色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冲突。
角色内冲突:主要是指由于人们对同一角色有不同的期待所引起的冲突。
(二)角色不清:个体对其扮演的角色认识不清楚,或者公众对社会变迁期间出现的新信号不清,还未能形成对这一新角色的社会期待,都会造成角色不清。
个体在角色不清时往往会产生应激反应,出现焦虑和不满足感。
(三)角色中断:由于各种原因使个体的角色扮演发生中途间断的现象。
(四)角色失败:这是最严重的角色失调,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
第三单元自我、身份与自尊一、自我(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主我与客我,前者是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自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后者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与信念。
主我是自我的动力成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制约主我的活动。
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
(二)自我的结构自我主要有五个层面,即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
1、物质自我:是其他自我的载体,是个体如何看自己身体的层面。
2、心理自我:是个体态度、信念、价值观念及人格特征的总和,是个体如何看自己心理世界的层面。
3、社会自我:处于社会关系、社会身份与社会资格中的自我,即个体扮演的社会角色,是自我概念的核心,是社会如何看待个体同时被个体意识到的层面。
4、理想自我:个体期待自己是怎样的人,即在其理想中,“我”该是怎样的人。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往往是个体行动的重要原因。
5、反思自我:个体如何评价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看法,这是自我概念反馈的层面。
(三)自我概念的功能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个体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关键是个体怎样认识自已。
2、解释经验。
某种经验对个体的意义是由其自我概念决定的。
3、决定期待。
在不同情境中个体对事物的期待,对自己行为的解释与自我期待均取决于个体的自我概念。
(四)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1、生理自我:这是自我概念的原始形态,主要是个体对自己躯体的认知,包括占有感、支配感与爱护感等,使个体认识到自己的存在。
生理自我始于出生8个月左右,3岁左右基本成熟。
2、社会自我:大致从3岁到13、14岁,这个时期社会自我处于自我的中心,人们能了解社会对自己的期待,并根据社会期待调整自己的行动。
3、心理自我:这阶段需时10年左右,大约从青春期到成年。
发展到此阶段,个体能知觉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及其特征和状态,并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发展的要求调控自己的心理与行为。
由于自我概念的发展,个体开始逐渐脱离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主动和独立的特点,强调自我的价值与自我理想。
特别重要的是发展了自尊和自信心--自我概念中两个主要因素。
(五)自我概念的测量有一种定性测量自我概念的方法--“我是谁”。
这种测量简单易行。
要求被试者在六七分钟内写出15个“我是谁”的叙述句。
要求他们:这些句子是为你自己而不是为别人写的;按照你思考时的顺序来写,不必考虑其中的重要性和逻辑关系。
二、身份:实际上是指其社会地位、社会角色与其自我概念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身份的定义: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
社会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地位身份,它是相对稳定的,是身份的主体;处境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处境身份,它是易变的。
身份与角色身份是由角色构成的,在地位身份中,角色就是由身份决定的行为期待。
(二)身份的特点1、客观性: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是他人与公众认可的,因而是客观的。
2、主观性:身份以自我概念为主要表现形式,自我概念可以理解为个体对自己身份的意识,因而具有主观性。
3、多重性:每一个体在社会中都有一个以上的社会地位,所以个体往往具有许多身份;至于个体的处境的多重性更是显而易见的。
4、稳定性:某些身份如出身、民族、性别等是终身不变的;其他社会身份在一定时期也是相对稳定的。
身份的稳定性对个体的心身健康与行为一致性是很重要的。
5、契约性:身份是一种社会契约,它所规定的权利、义务,个体应该履行。
三、自尊自尊涉及到个体是否对自己有积极态度,是否感到自己有许多值得骄傲的地方,是否感到自己是成功的和有价值的。
(一)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自尊水平是个体对每一角色单独评价的总和。
自尊需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二是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
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自信,个体就会觉得自我有价值、有力量、有地位。
如果自尊遇到挫折,个体可能会感到无能与弱小,产生自卑,以致丧失自信心。
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一个自尊的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自尊取决于成功,还取决于获得的成功对个体的意义。
根据这个公式增大成功和减小抱负都可以获得高的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