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状血管瘤

丛状血管瘤
丛状血管瘤

丛状血管瘤

丛状血管瘤(Tufted Angioma)又称获得性丛状血管瘤(acquired tufted angioma),常被错误地与婴儿血管瘤混为一谈,称为“毛细血管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血管增生性疾病。

在年龄稍大的儿童和成人,此病在临床上与Kaposi肉瘤相似。目前的观点认为它是一种病情较轻的浅表型Kaposi样血管内皮瘤。1989年由Wilson-Jones和Orkin首次描述。

多数病例为散发性,家族中多个成员患丛状血管瘤的情况也有报道。这种家族中传递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临床表现

好发于儿童、少年或青年人,甚至在出生时即有,或晚年发病,无性别差异。丛状血管瘤发生的粉红色斑块是一种潜在的血管畸形。以缓慢的惰性生长为特征。

颈、上胸和肩部为最常见的部位(图23-32);损害表现不一,常为边界不清的多发性粉红色至深红色斑疹和斑片或斑块,表面呈花斑状,偶尔呈线状排列。某些病例表现为硬化斑。缓慢增大,时间长达5个月到10年;部分损害含有外生性丘疹或结节,类似于典型的化脓性肉芽肿。皮损最终稳定在一定大小,然后可能会收缩并遗留纤维性残余,也可持续不变。罕有完全自行消退的报道。

一种血小板减少综合征(Kasabach-Merritt现象)可能会出现在先天性病例中。

丛状血管瘤与血管畸形有关,包括焰色痣、妊娠、腹部离心性非退化性脂肪营养不良和肝移植。某些Kasabach-Merritt综合征患者具有丛状血管瘤。

组织病理示真皮各层内小静脉排列为分散的丛状,而内皮细胞小叶似沿原来的血管丛排

列,使损害呈线状外观;血管聚积在真皮中下部较为明显。超微病理和免疫组化研究表明丛状血管瘤主要由周皮细胞、内皮细胞和充血的毛细管组成。

治疗小损害可手术切除,脉冲染料激光、软X线和电干燥法已用于部分病例。有报告脉冲

染料激光被证明无效。系统性使用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可能有效,α-干扰素可使部分皮损消退。阿司匹林有助于控制与Kasabach-Merritt现象相关的血小板相互作用、疼痛及血管瘤的生长。

靴钉样血管瘤

靴钉样血管瘤(hobnail haemangioma)是一种良性血管增生,特征为真皮血管腔不规则的血管呈楔形增生,表浅部分的内皮细胞具有靴钉样形态。创伤对于这些病变的形成起作用。

临床表现

主要发生在中青年,男性为主。一些病变显示特征性的靶状大体形态,表现为红蓝色或棕色的丘疹,伴有出血和含铁血黄素沉积形成的色素性淤斑晕或白色晕。靴钉样血管瘤无症状,直径通常<2cm,大小的增加非常缓慢。

组织病理学

最显著的低倍镜特征是出现楔形的血管增生,由衬覆扁平或靴钉样良性内皮细胞的表不知、扩张、薄壁血管组成。出血和含铁血黄素沉积很明显,Perls染色可衬托出含铁血黄素。免疫标记示血管内生长受体-3(VEGFR-3)阳性,提示本病来源于淋巴管。

鉴别诊断

Kaposi肉瘤缺少衬覆靴钉样细胞的扩张血管。

治疗

手术切除,没有局部复发的报告。

肾水球样血管瘤

肾水球样血管瘤至今仅见于POEMS综合征患者。POEMS综合征(多发性神经病变、器官巨大症、内分泌病、单克隆性丙种球蛋白病和皮肤改变)的其他皮肤表现包括色素增加、多毛症、多汗症、硬皮病样表现、杵状指、获得性鱼鳞病、多发性脂溢性角化病、网状青斑和紫癜。肾小球样血管瘤是POEMS综合征的特异性表现。它的发生可能由循环的血管内皮因子介导,在POEMS综合征患者血中滴度很高。

病变主要见于躯干、面部、肢体近端,极少数情况下也见于手指和深部软组织。

临床表现

病变表现为多发紫红色丘疹或结节,大小从几毫米到15mm。它们发生在已知的POEMS综合征患者,或者是作为综合征的早期现象。

组织病理学特征为扩张的真皮血管内的肾小球样毛细血管巢。

鉴别诊断

应与血管内化脓性肉芽肿、Dabska瘤、丛状血管瘤和血管内乳头状内皮增生鉴别。

治疗

可以手术切除或冷冻、激光去除肿瘤。肾小球样血管瘤本身是一种完全无害的病变。病人的结局取决于潜在的POEMS综合征。

微静脉血管瘤

微静脉血管瘤(microvenular haemangioma)是一种获得性缓慢生长的无症状病变,具有血管瘤外形。

微静脉血管瘤和激素因素(例如妊娠和激素性避孕药)之间可能存在组织发生相关性。

临床表现

最常累及上肢,尤其是前臂。然而,也有发生在躯干、面部和下肢的病例报道。

发生于中青年,表现为单发性界限清楚的、亮红色丘疹,单一病变,大小从0.5cm~2cm。

组织病理学

由小的分枝状毛细血管或管腔塌陷的小静脉及明显的周皮细胞组成,累及真皮网状层全层。

鉴别诊断

主要鉴别诊断是斑片期Kaposi肉瘤。Kaposi肉瘤具有纤细的淋巴管样血管、浆细胞浸润、嗜酸性小球和较多的梭形细胞。

治疗

微静脉血管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单纯切除可以治愈。

窦状血管瘤

窦状血管瘤(sinusoidal haemangioma)是一种血管畸形,其中海绵状血管腔出现在界限清楚的小丘疹或结节中。

临床表现

多数报道的病例发生在成年女性。臀部和残肢是最常见的部位。多数窦状血管瘤位于真皮深层或皮下,表现为可以自由移动的丘疹或小结节。当位置较深时,表现为无色或蓝色;位置表浅时,表现为红色。

组织病理学

窦状血管瘤是圆形或卵圆形、界限清楚的真皮或皮下肿瘤。由薄壁血管组成,具有大的圆形管腔。一部分病例血管腔有血栓形成。

治疗

参考静脉畸形治疗。

梭形细胞血管瘤

梭形细胞血管瘤(spindle cell haemangioma),又称梭形细胞血管内皮瘤(spindle cell haemangioendothelioma),是一种良性血管肿瘤,目前被许多研究者认为是由血栓和不规则血管塌陷而导致的血管畸形。由海绵状血管和Kaposi肉瘤样梭形细胞血管区密切混合组成。

临床表现

肿瘤少见,主要累及儿童和青年。肿瘤通常表现为位于同一解剖部位的、表浅的、生长缓慢的、坚硬的、孤立的紫色肿块或多发结节。少数病例可有疼痛。大部分皮损无症状,病变是不连续的红褐色结节,大小从几毫米到超过10cm,多数小于2cm。

少部分病例,梭形细胞血管瘤发生在多发性内生性软骨瘤(Maffucci综合征)、Klippel-Trenaunay 综合征、静脉畸形、早发静脉曲张或先天性淋巴水肿基础上。

组织病理学

组织病理示结节样肿瘤位于整个真皮内,偶尔伸延至皮下脂肪,其由二种基本成分组成:①扩张的薄壁海绵状腔隙,部分有锯齿状边缘,内含红细胞和机化血栓;②梭形细胞排列成网状或相互交织的短束状,核深染。含有明显胞质空泡的丰满细胞散布于梭形细胞之间。电镜观察示梭形细胞分化很差,难以确定其特征。

鉴别诊断

此肿瘤与Kaposi肉瘤的结节状皮损具有相似性,但后者缺乏海绵状血管腔隙和空泡状上皮样内皮细胞。

治疗

很多患者经手术切除治疗可取得成功(大约40%)。局部切除后50%~60%的病例复发,由于血管内延伸导致同一解剖部位出现新的病变。然而,它们不具有转移潜能。

血管淋巴组织增生伴嗜酸细胞浸润

血管淋巴组织增生性嗜酸细胞浸润(angiolymphoid hyperplasia with eosinophilia),是一种良性的皮肤或皮下肿瘤,是不成熟血管和慢性炎症细胞的局限性混合增生,炎症细胞中常有嗜酸性粒细胞。本病与木村病本质上完全不同。

先前存在的动静脉畸形见表某些病例中。创伤性血管结构中的反应性血管增生和炎症被认为是某些血管淋巴组织增生伴嗜酸细胞浸润的病因。

临床表现

最初被认为是常见于年轻妇女头颈部的病变。新近的回顾显示高峰年龄范围为20~50岁,女性并不占优势。亚洲人群也不占优势。

最常发生在头颈部,尤其是前额、头皮和耳周围的皮肤。发生在肢体远端者也不少见。其他部位还包括躯干、乳腺、口腔粘膜、眼睛、外阴、阴茎。

皮肤损害是红色或紫罗兰色小丘疹或斑片,或结节,质硬,表面光滑,半球形,大小平均为1cm,可以达到10cm。症状包括博动感、疼痛和瘙痒,出现痂皮。病变多发时,通常成团排列或呈带状分布,可以融合。部分病例有外周血酸性粒细胞增多及血清IgE水平增加,少数病例在手术时出现高血压。

血管增生一般位于真皮内,但可延伸至皮下组织,完全局限于皮下组织内的损害罕见;除了生长迅速的发疹性损害之外,肿块边界清楚。肿块内有分散的厚壁血管或上皮样内皮细胞结节;平头钉样细胞(hobnail cell)突向血管腔,呈丰满的卵圆形,含有丰富的嗜酸性胞质和大的空泡状核;受累血管内皮细胞胞质内空泡是本病的显著特征,具有诊断价值。畸形的小动脉和静脉常位于损害底部。内皮细胞周围有程度不等的淋巴细胞和酸性粒细胞浸润,标本内淋巴样滤泡(lymphoid follicle)的发生率不足10%。

诊断及鉴别诊断

本病的诊断依赖于活检,主要应与木村病鉴别。木村病为头颈部皮下组织的淋巴样增生,常累及亚洲年青男子,亦有外周血酸性粒细胞增多;但其损害为皮下结节,多数病例有局部淋巴结肿大;活检示血管内皮细胞的突起极少,淋巴样滤泡明显,酸性粒细胞数量明显增多。

治疗

尽管有报道少数情况下皮损可自然消退,本病仍通常需要手术处理。

手术切除可以局部复发,与病变下方没有完全切除的动静脉瘘有关。

血管肉瘤

血管肉瘤(Angiosarcoma),恶性内皮细胞肿瘤可分为高度、低度恶性肿瘤二大类,前者主要发生于老年人,而后者可累及年青人。目前的趋向是将高度恶性血管肿瘤称为血管肉瘤,而低度恶性肿瘤称为血管内皮瘤,但一些作者常互换使用这些名称。

临床表现

1.老年人头皮及面部血管肉瘤(angiosarcoma of the scalp and face of the elderly)

主要累及60~80岁老年人的面部和头皮。损害可为单发性或多发性,常表现为红色至蓝色丘疹、结节和斑块,周围有红色晕;损害偶可弥散浸润至深部真皮和皮下,呈现淡红色或皮肤色。大多数血管肉瘤生长迅速,最终形成溃疡和出血。卫星状结节或多发性损害可为正常皮肤分隔,皮下组织、神经胶质、骨骼易于受到侵犯,颈部淋巴结肿大可能为本病的初期表现。临床上应与血管瘤、Kaposi 肉瘤和黑素瘤鉴别。

2.伴发淋巴水肿的血管肉瘤(angiosarcoma associated with lymphedema) 常发生在乳癌根治术后数年(Stewart-Treves综合征),其他因素所致的淋巴水肿(先天性、特发性、创伤性、术后、丝虫感染、慢性血管性水肿或泛发性淋巴管扩张症)较少发生。乳房切除术后至少存活5年的妇女中,血管肉瘤的发病率估计为0.45%,平均发病时间为术后10年,平均发病年龄约为60岁。?先天性淋巴水肿者可在20岁内发病。

水肿部位发生1个或多个瘀斑区,迅速发展为红蓝色至紫色结节,易于形成溃疡,常有卫星状损害。

3.放疗后的血管肉瘤(angiosarcoma after radiation therapy) 良性或恶性疾病放疗后均可发生,一般在治疗中止后20年以上发病,损害位于放射区或其附近。

组织病理

肿瘤广泛累及真皮,皮下脂肪、筋膜或更深组织。大小和形状各异的血管腔分割胶原束,并相互联系,形成吻合的窦状网络外观。管腔的衬里内皮细胞大而深染,似堆集在突出的腔缘,有时形成乳头状突起。在一些病灶内可有明显的多形性细胞,其中部分出现有丝分裂。肿瘤细胞几乎均呈卵圆形,胞质内常有空泡。

伴发淋巴水肿的血管肉瘤常与淋巴管增生有关,亦衬有异形的内皮细胞,余者均与头皮及面部血管肉瘤者相同。

血管肉瘤细胞通常表达CD31、CD34或VWF(ⅧrAg)。FLI-1被认为是一种有用的标记物,优点是核染色。血管肉瘤一律呈HHV-8阴性。

治疗

早期诊断和完整手术切除是唯一的存活希望。淋巴结和肺转移常发生在重复复发和手术切除后。预后差,在一个系列中,仅有15%的患者可以活5年或更长时间。部分原因是因为诊断延迟。尽管使用各种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存活率仍有限。

李可老中医经验节选:攻癌夺命汤治验录 名院名医治疗肝血管瘤的千年秘方

李可老中医经验节选:攻癌夺命汤治验录+名院名医治疗肝 血管瘤的千年秘方 肿瘤临证初探一、攻癌夺命汤治验录攻癌夺命汤是我在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所创,由漂海藻、生甘草、木鳖子、醋鳖甲、蛇舌草、夏枯草、蚤休、海蛤壳、黄药子、生半夏、鲜生姜、元参、牡蛎各30克,大贝15克,山茨菇、山豆根各10克,“全虫12只,蜈蚣4条,明雄黄1克”(研粉吞服),19味药组成。本方脱胎于兰州已故名医董静庵先生之验方“海藻甘草汤”,原方主治瘰疬,由海藻、甘草各10.5克,全虫12只、蜈蚣1条组成,水煎服。我师董老意,加量3倍,虫类药研粉吞服,以加强药效。另加鳖甲、消瘰丸(元参、牡蛎、大贝)、夏枯草、生半夏、鲜生姜,大大加强了养阴化痰,攻坚散结之力。曾治愈甲状腺腺瘤24例,甲状腺瘤左锁骨上凹淋巴结肿大疑恶变5例,缺碘性甲状腺肿12例,颈淋巴结核4例,泛发性脂肪瘤5例,脑瘤术后复发1例。多数在半月内痊愈,无复发。1961年后加木鳖子、蛇舌草、蚤休、黄药子、山豆根、明雄黄,基本定型。经临床运用40年,用治多种恶性肿瘤,竟获奇效。兹选录验案数则如下:1.恶性淋巴瘤景月华,女,65岁。灵石检察院赵嫦娥母,1977年8月15日初诊:颈左侧肿物40天,初起如黄豆大,未及1个月,猛长如初生婴儿头大,并向下

蔓延至左锁骨上窝,凹凸如岩,坚硬不移;颈右侧及颊车穴下方肿块6个,大如杏核,连成一串,坚硬不移;双腋下,双腹股沟淋巴结皆肿大如枣,推之不移。随肿块之逐日增大,上则头痛如破,气喘痰壅,{MOD}憋胀,面色灰滞,神识昏糊。下则二便闭结,溲若浓茶。口臭熏人,苔黄厚腻,中根黑燥,六脉沉滑数实。(后经山西肿瘤医院病检,确诊为“左颈部弥漫型恶性淋巴瘤混合细胞型”,病理号3054)辨证属痰毒弥漫三焦,毒入血分,阻塞气机,蒙蔽神明重症。拟攻癌解毒,涤痰通腑,软坚散结为治,以攻癌夺命汤合礞石滚痰丸扫荡血毒:漂海藻、生甘草、煅礞石、木鳖子、生半夏、鲜生姜、莱菔子(生炒各半)、黄药子、鳖甲、生牡蛎、浮海石、海蛤壳、元参、蚤休各30克,大黄、大贝、桃杏仁各15克,山茨菇、山豆根、红花各10克,“全虫12只、蜈蚣4条、明雄黄1.2克”(研末冲服)。以蛇舌草、夏枯草各120克,煎汤代水煎药,煎取浓汁600毫升,日分3 次服,7剂。8月23日二诊:患者服首次药后约l刻钟,突觉满腹上下翻腾,五脏如焚,欲吐不得,欲泻不能,烦躁欲死,旋即昏厥。我急赴病家,患者已醒。诉刚才出一身臭粘汗,吐出胶粘痰涎半痰盂,胸膈顿觉宽敞,唯觉困乏而已。诊脉和匀,此乃药病相争,正胜邪却之佳兆。《内经》有“药不瞑眩,厥疾弗瘳”之记载。一旦出现瞑眩现象,必有非常之效。嘱原方续服。服2~7剂时,每日畅泻污泥状夹有脓血、

面部血管瘤要谨慎

面部血管瘤要谨慎,血管瘤我们都知道是一种良性肿瘤,但它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侵犯人的正常组织,尤其是面部血管瘤要谨慎,重庆长峰医院专家提醒:长在面部血管瘤我们要格外注意! 首先我们来看面部血管瘤的分类: 面部血管瘤按病理组织结构和临床特征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蔓状血管瘤4种类型,以前3种类型最常见。 1、毛细血管瘤:大多数出生时就有,开始以血管痣形状出现,也有开始呈片状,以后随婴儿增长而增大,可发生在面部任何部位,有时范围广泛者可占半侧面部,呈红色或紫红色或暗红色,扁谷或稍突出皮肤,触之柔软、压之退色。<1岁血管瘤增长速度较快,>1岁增长速度减慢,少数可停止生长甚至萎缩消退。血管瘤病变位于皮肤真皮层,由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而形成密集细小的毛细血管所组成。 2、海绵状血管瘤:大多在出生不久婴儿时期被发现。病变在真皮深层和皮下组织。由很多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血窦和腔隙血管组织及纤维结缔组织所组成。血窦内充满血液,有时窦内血液凝固而形成血栓,经钙盐沉积形成静脉结石。开始呈结节状高出皮肤,多数单发,也有多发或互相融合。可发生于面部任何部位,以颊部、凳部、颞部多见,血管瘤增大后可侵犯颌骨,造成面部畸形。血管瘤形状不规则,周围界限不清,多数有包膜或包膜不完整。病变位置深浅不一,部位浅者皮肤呈蓝色或紫蓝色。部位深者皮肤颜色正常。扪及柔软肿块,有压缩感,压迫肿块时可明显缩小,当压力解除后又迅速恢复原状(体位试验阳性)。在颊部的海绵状血管瘤有时可扩展很大形成巨颊症,使面部造成严重畸形,向颊部黏膜下扩张,引起口腔内肿块,影响进食咀嚼。并可挤压颌骨,颞骨和其他组织,造成颌骨发育畸形,肌肉萎缩。 3、混合型血管瘤:具有毛细血管瘤和瘤和海绵状血管瘤病理组织特性和临床特征。开始为红色斑痣逐渐增大,向深层组织侵犯形成小丘或结节状隆起肿块,质柔软、边界不清、压之缩小。血管瘤<1岁增长速度较快,>1岁增长速度放缓,有时血管瘤增大引起面部畸形。 4、蔓状血管瘤:又称葡萄状血管瘤,是由扩张的动静脉吻合,纤曲盘绕而形成具有搏动性的血管瘤。好发于颞部,颊部及头皮的皮下组织中,也可发生在口腔黏膜下组织内,病变处隆起,血管扩张增生,血管纤曲呈蚯蚓弯曲状或呈蜘蛛网样放射状扩张外观。高出皮肤呈半圆状隆起肿物。皮肤往往潮红及毛细血管扩张,局部温度增高,触有搏动感,压之肿块缩小,压紧时搏动消失。听诊可能闻及血管杂音,扪之有震颤感,肿块柔软,界限不清,临床上易误诊为海绵状血管瘤。有时可伴有疼痛,因皮肤下神经末梢可与血管瘤缠绕,血管瘤有搏动时,牵拉神经引起疼痛,少数血管瘤表面皮肤溃破,并发出血,溃疡长久不愈合,洗脸时经常出血不止。婴儿头皮下蔓状血管瘤往往扩张迅速,使颅骨外板受到侵犯。这种血管瘤不会自动消失。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大向邻近组织扩展。但一般不会扩展很大,有一定自限性。

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海绵状血管瘤是在出生时即出现的低血流量的血管畸形,又称为静脉畸形。那么,对于这种静脉畸形要怎么治疗呢?接下来,就和大家分享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蓝紫色、柔软的包块。 2.按压时柔软,且可压缩,放手后又恢复。 3.体位移动试验阳性,即瘤体低于心脏平面时瘤内血液回流受阻,瘤体增大,瘤体高于心脏平面时血液回流通畅,瘤体缩小。 4.在柔软的瘤体内有时可扪及静脉石。 5.穿刺抽出可凝固全血。 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1. 手术治疗:采用外科手术方法将病损组织切除,以达到治疗目的。对于独立且较小病灶效果良好。但是病损区血管丰富,血量大,手术时出血量极大,常常引起严重的失血性休克,术中需要大量输入全血,手术难度大,危险程度高。同时,由于出血后血往往不能全部切除即被迫终止手术,故术后复发率很高。手术切除部分瘤体后遗瘤局部畸形、缺失及功能障碍。手术费用昂贵,患者难以承受的负担,面部皮肤毛细血管瘤可结合整容皮肤移植术修复病损区。故手术治疗应严格掌握适应症,权衡手术价值,然后方可确定是否选择手术治疗。 2. 冷冻治疗:此种方法用于血管瘤治疗源于60年代(小范围

表浅病损可酌情采用),操作者利用液氮的挥发造成的强低温(-96℃),通常状态下低于-20℃,将病损区皮肤、血管瘤及血管瘤周围组织冷凝,使其细胞内形成冰晶,并导致细胞破裂、解体、死亡,再经过机体修复过程使血管瘤消失。但此法会留下局部疤痕,在眼、口角、鼻尖、耳部治疗后常留下严重缺损性畸形及功能障碍。由于冷冻操作难控制强度和深度,同时组织对低温的抵御能力不同,出现治疗不彻底。复发较高,而直接影响疗效评价。另外留下的局部疤痕缺损性畸形功能障碍也不是受术者所期待的结果,但如果不出现此类状况,往往治疗无效。 3. 放射与同位素治疗:其治疗原理就是利用放射元素所产生的r射线对病损区组织细胞核进行轰击到使其中的DNA链、RNA链断裂,终止核蛋白的合成造成细胞死亡和解体,再通过组织修复过程达到治疗目的。临床上常用的有:浅层X光照射,钴60局部照射,锶90核元素治疗,磷32胶体局部注射等。治疗后所治部位留下放射性损伤后萎缩性疤痕,表皮有脱屑现象。对于这种由放射线照射所致的萎缩组织和萎缩性疤痕,专家建议施行手术切除,否则将不能排除其癌变可能。 4. 硬化剂注射治疗:此法源于50年代,枯痔注射疗法衍化而来。其原理是:将硬化注入到血管瘤瘤体组织中(不能注入血管中),引起无菌性炎症,肿胀消失后出现局部纤维化反应,使血管瘤、血管腔缩小或闭塞。常用的药物有:①鱼肝油酸钠;②枯痔灵注射;③明矾注射液;④枯矾黄莲注射液;⑤碳酸氢钠注射液;⑥平阳霉素、搏来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CT、MRI诊断和鉴别诊断(一)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CT、MRI诊断和鉴别诊断(一) 【摘要】目的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搜集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影像资料,全部病例均行头颅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5例有CT检查。结果11例海绵状血管瘤均位于海绵窦区,呈单发病灶,右侧4例,左侧7例。CT平扫为稍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MRI平扫表现为长T1均匀性或不均匀性低信号,明显长T2高信号,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8例,中度强化3例,CT和MRI定位诊断正确率为100%,CT定性诊断正确率为20%(1/5),MRI定性诊断正确率为54.5%(6/11)。结论CT表现与其它实体肿瘤相比无特异性,定性诊断困难;MRI表现呈底向外的哑铃型或类园型长T1长T2信号改变较具特征性,增强表现为非常显著的强化,对定性具有决定诊断的作用。 【关键词】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CTandMRIfindingsanddifferentialdiagnosisofcavernoussinusCavernousa ngioma.Methods11caseswithcavernoussinuscavernousangiomaswereallprovedbyoperationandpa thology,11caseswereexaminedallbyMRIplanscanandenhancementscan,5caseswereexaminedbyCT .Results11casescavernousangiomasalllocatedinthecavernoussinus,Thetumorswerealittlehyperden sityonCTplanscan.OnMRIplanscan,thetumorsdisplayedlongT1low-signalandhigh-signalintensityon T2WI.8casesintensifiedobviouslyand3casesintensifiedmoderatelyafterstrengthening.TherateofCTa ndMRIincavernousangiomasqualocationwas100%,therateofCTquadiagnosiswas20%(1of5),therate ofMRIquadiagnosiswas54.5%(6of11).ConclusionTheCTresemblesincarvenousangiomashasnoparti cularitycomparedwiththeotherentitytumors.TheMRIimageofthebottomoutivardlyofbottlegourdfo rmorsimilarroundandlongT1andlongT2signalchangeswasthecharacteristicofcarverousangiomas.It enhancesremarkably.MRIcanmakequalitativediagnosisofcarverousangiomas. Keywords]cavernoussinus;cavernousangioma;tomography;X-raycomputed;magneticresonanceim aging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angioma,CA)是一种血管畸形性良性肿瘤,分为脑内型和脑外型两种类型,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较少见,约占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0.4%~2.0%1],常位于海绵窦,影像上常与此处的其它肿瘤混淆,导致临床的误诊和误治,本文总结笔者近5年来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脑外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资料,分析其CT和MRI表现,目的为提高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材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均位于海绵窦,其中右侧4例,左侧7例,男3例,女8例,年龄26~58岁,平均41岁。病程2月~9年,临床表现为头胀痛11例,视力下降8例,面部麻木6例,一侧眼睑下垂5例,复视、眼外展受限4例,眼球突出4例,内分泌功能失调2例。 2.检查方法CT检查5例,采用日立PRATICO螺旋CT机,扫描参数为120KV,200MA,常规头颅扫描,层厚5~10mm,螺距1,重建间隔5mm。其中3例行增强扫描。MRI检查11例,采用GE0.2T永磁型MRI扫描机,用标准头线圈作为发射和接收线圈,自旋回波(SE)脉冲序列T1WI:TR/TE=340ms/17ms,快速自旋回波(FSE)脉冲序列T2WI:TR/TE=4000ms/90ms,ETL=12,常规头部体位,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T2WI成像,11例均行Gd-DTPA增强检查,用量15ml,经肘静脉快速注射后行T1WI扫描,病灶处延迟多次扫描,层厚2.5~5mm,间隔0.5~1mm,采集次数4次, 结果 11例病灶均位于海绵窦与颞叶之间,呈单发性,其中右侧4例,左侧7例,病灶直径最小2.5cm×3cm,最大直径7cm×9cm,病灶形态呈圆形或类园形7例(图1),哑铃型3例(图2、

咯血中医诊疗方案

咯血 喉部及喉以下的呼吸道或肺组织的任何部位出血,经喉头、口腔而咯出称为咯血(hemoptysis)中医又称咳血。此症应排除鼻腔、咽和口腔部的出血。 常见病因 (一)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内膜结核、肺结核、肺炎、肺脓疡、肺吸虫病、肺包虫病、肺阿米巴病等。 (二)肿瘤:支气管肺癌、肺血管瘤、肺部转移癌。 (三)血管性:如肺栓塞、肺动静脉瘘、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症、胸主动脉瘤侵蚀气管或支气管、肺血管炎、坏死性结节样肉芽肿、结缔组织疾病、肺出血、肾炎综合征、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二尖瓣狭窄、左心衰竭、先天性心脏病(房或室间隔缺损)。 (四)外伤:异物所致肺部创伤、肺组织挤压伤。 (五)出血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 (六)其他:尘肺、肺泡蛋白沉淀症、支气管结石、气管或支气管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根据咯血原因,可将咯血归类分为 1.呼吸系统疾病 (l)感染性:以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为最常见,次为肺脓疡、肺炎、肺真菌病、肺吸虫病、肺包虫病、肺阿米巴病。 (2)非感染性:支气管结石、肺囊肿、矽肺、支气管肺癌、肺部转移癌。

2.循环系统疾病:二尖瓣狭窄、肺动脉高压症、肺梗塞、肺动静脉瘘。 3.全身性疾病:白血病、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肺出血-肾炎综合征、气管或支气管的子宫内膜异位症。 中医学认为咯血原因有三:一为热邪所致,无论虚热或实热,皆因热邪伤及络脉而咯血,或热毒炽盛、迫血妄行;二为气虚不能统摄血液,血不循经而致外溢;三为因跌打损伤,金创致伤,血瘀阻塞络脉,离经之血失其常道而咯出。 临床思维 (一)辨外感内伤:咯血可分外感咯血及内伤咯血,两者在临床表现,预后及治疗等方面各不相同,应注意辨识。外感咯血病程短,起病较急,初起均有恶寒、发热等表现;内伤咯血则病程长,起病缓,均有脏腑、阴阳、气血虚衰或偏盛的表现。 (二)辨属火属虚:咯血虽可分外感及内伤两类、病机则有属火属虚之别,故应辨明火之有无及属虚属实。咯血由火热熏灼肺络引起者多,但火有虚实之别,外感之火及肝郁之火属于实火;阴虚火旺之火则为虚火。属虚者多为内伤所致。虚有阴虚及气虚,阴虚则火灼肺络,气虚则不能摄血而导致咯血。 (三)诊断要点 1.排除口鼻咽部出血。 2.鉴别呕血与咯血:重点是血的颜色,咯血鲜红,呕血

病理学 (34)

测试结果试卷查看--临床病理学在2011-6-11 0:48:14的测验返回主页剩余时间:1:29:55 1. 单项选择题1. 关于细胞性肝脓肿,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2. 坏死组织被新生的肉芽组织取代的过程,属于() 3. 急性胰腺炎时,下列哪项可能出现() 4. 下列哪一项最符合白癜风的镜下改变 5. 下列关于肌肉内血管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6. 溶解性脂肪坏死,若有大量脂肪酸的形成,常继发() 7. 急性弥漫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8. 下列哪种骨肿瘤多发生于干骺端 9. 原始粒细胞在骨膜下浸润,聚集成肿块,称为: 10. 皮质旁骨肉瘤的特点应除外: 11. 脑脊液中形成纤维蛋白凝块或薄膜首先考虑下列哪种疾病() 12. 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 13. 炎症的渗出主要由于() 14. 沃-弗(waterhouse-Friederichsen)综合征发生于() 15. 关于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淋巴结,下述正确的是() 16. 肝脓肿() 17. 不符合慢性粟粒性肺结核病的描述的是 18. 食管组织的主要神经丛位于 19. 不属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临床表现是 20. 以下不是结节性筋膜炎(假肉瘤性筋膜炎)的镜下特点的是 21. 甲状腺癌哪种恶性度最高 22. 女性,45岁,高血压病史15年,并有高血压家族史。近半年来经常出现气喘、心悸,劳动后加重。查体:肥胖体型,血压170/100mmHg,X线检查,左心肥大。符合患者心脏病变的是 23. 只有一个开口的病理性盲管是() 24. 病毒性肺炎的特点中不包括 25. 最常见导致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原因是 26. 对类风湿小结描述错误的是() 27. 非毒性甲状腺肿的临床表现应除外 28. 较多嗜酸性性粒细胞浸润见于() 29. 胃黏液癌() 30. 对组织无损伤,能保存组织活性,抗原破坏少的脱钙方法是() 31. 白细胞在游出时会引起() 32. 切片染色封片中常用中性树胶主要是因为() 33. 小叶性肺炎一般不引起 34. 鉴别胃未分化癌与恶性淋巴瘤,主要应用的抗体是 35. 大脑额叶和颞() 36. 中央性尼氏小体溶解在横断神经时发生,并伴有() 37. 下列乳腺疾病中属于癌前病变的是 38. 以下那种病原体检测适于鼻咽癌 39. 具有免疫活性作用的是() 40. 下列关于病毒性心肌炎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41. 类风湿关节炎最特征性的病变是

草莓状血管瘤的鉴别

专家教您如何识别草莓状血管瘤 很多非专业的专家对于血管瘤的病例经手很少,因此没有足够的临床经验,认为所有的草莓状血管瘤均可自行消退,不用早期治疗。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下面是商丘五院专家对草莓状血管瘤的事实真相的解答: 血管瘤主任医师邓娟指出:草莓状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的肿瘤,一般在婴儿的出生不久就发现的。草莓状血管瘤不像其他血管瘤,只有极少数一部分,可以逐渐的消退不见。大部分是不会消失的,并且发展速度快,严重的就会引发各种后遗症。所以发现宝宝身上有异常的时候,类似于草莓状血管瘤,学会如何去鉴别。 草莓状血管瘤症状有什么表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症状一、颜色:鲜红斑痣和草莓状血管瘤症状都表现为红色。 症状二、是否突出皮肤:鲜红斑痣症状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红色不突出皮肤,而草莓状血管瘤症状要突出正常皮肤,其厚度随时间的变化慢慢变厚。鲜红斑痣和草莓状血管瘤的区别可以这样简单的理解,鲜红斑痣是往皮下增厚,而草莓状血管瘤是在皮肤表面增厚。 症状三、发病时间:鲜红斑痣症状是孩子生下来就可以发现,而草莓状血管瘤症状一部分在孩子生下来就可以发现,一部分可在生下来后一直到几个月内才表现出来了大小不等红点、然后随着时间的增长红点融合在一起。 症状四、病损表面形状:鲜红斑痣皮肤表面光滑,而草莓状血管瘤皮肤表面不平整,像草莓表面凹凸不平,或者呈块状突起。 【专家讲解】草莓状血管瘤危害是什么? 1、很大一部分草莓状血管瘤生长在面部,但是由于一部分草莓状血管瘤具有自发消退的特点,而很多非专业的医生对于血管瘤的病例经手很少没有足够的经验,对于草莓状血管瘤严重吗这个问题认识不够,认为所有的草莓状血管瘤均可自行消退,因此不用早期治疗,而事实并非如此,有一部分草莓状血管瘤不仅不会自行消退,而且会持续发展,严重者毁损容貌,引起瘤体所在部位的功能障碍,或者在血管瘤发生损伤时出血不止,甚至继发感染,经久不愈。 2、因此,对位于眼、鼻腔、外耳道、口腔等部位的草莓状血管瘤,若肿瘤生长迅速,将严重影响小儿的外貌、功能和发育,并对患儿家长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对此应积极寻找安全、有效的方法及早

血管瘤症状大全

血管瘤的种类 一、毛细血管瘤综合论 毛细血管瘤(Capillary hemangioma),是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破裂,如此反复循环破坏,蚕食患处的皮肤和皮下肌肉组织,凡是有毛细血管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百分之九十以上属先天性,一般后天都是出生不久或局部受到外伤后所至。全身血管丰富的地方属多发部位,如:面部各器官等部位。 (1)草莓状血管瘤 发生率约占新生儿的1%,多在出生时即存在,呈较小的红色斑点,以后逐渐增大,常高出皮肤,颜色鲜红,呈分叶状,形如草莓或杨梅。生长部位多见于头面部、躯干。 (2)毛细血管瘤 初生时患处有点状或成片大量毛细管凸出皮肤外,表皮高低不平,发展特快,如不及时治疗和控制,在短暂的时间(半岁)内,将会使已患血管瘤的器官或周围的器官遭到破坏,少部分可快速发展为混合型血管瘤。 (3)鲜红斑痣 鲜红斑痣又称葡萄酒样痣或毛细血管扩张痣,常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出现,好发于面、颈和头皮,大多为单侧性,偶为双侧性,有时累及粘膜。损害初起为大小不一或数个淡红、暗红或紫红色斑片,呈不规则形,边界清楚,不高出皮面,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压之部分或完全退色,表面平滑。随着年龄增长,颜色加深变红,变紫,65%的患者的病灶将逐渐扩张,在40岁前可增厚和出现结节,于创伤后易于出血。鲜红斑痣是无数扩张的毛细血管所组成的较扁平而很少隆起的斑块,属于先天性毛细血管畸形。病灶面积随身体生长而相应增大,终生不消退。 二、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可发于身体的任何部分,既可位于体表,也可发生于各种内脏器官,尤其以四肢,躯干和腮腺多见。瘤体皮肤可正常或呈暗蓝色,触之柔软似海绵,按压肿块可被压缩,患者自诉患肢沉重、酸痛,活动后明显。部分海绵状血管瘤表面皮肤可合并毛细血管瘤,称之为混合性血管瘤。有部分腮腺血管瘤合并腮腺表面皮肤或其它部位毛细血管瘤,故对小儿腮腺肿块不能明确原因时,若发现表面皮肤毛细血管瘤存在,应考虑腮腺血管瘤的诊断。 三、混合型血管瘤 初起时大多为皮肤表面大小不等的小红斑,与单纯的草莓状血管瘤并无异样,但随着表面血管瘤的发展,同时侵入真皮和皮下组织,皮下侵犯的范围可超

肝血管瘤如何进行鉴别诊断

肝血管瘤如何进行鉴别诊断 由于肝血管瘤早期症状不明显,所以定期检查身体可以及早发现肿瘤的状态,对于身体的康复会有所帮助,肝血管瘤是肝胆外科疾病,手术治疗、放射治疗、中医治疗等治疗手段均可治疗肝血管瘤。肝血管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是目前诊断肝血管瘤的主要方法。肝血管瘤B超确诊率为57.0%-90.5%,超声造影为94%,CT为73.0%-92.2%,MRI为84.0-92.7%,肝动脉造影为62.5%。 B超 超声检查价格便宜,简便易行,普遍率高,无创伤痛苦,安全可靠,可短期反复动态观察病灶变化,获得更多的信息,它是CT、MRI所不及的。肝血管瘤的B超表现多为高回声,呈低回声者多有网状结构,密度均匀,形态规则,界限清晰。较大的血管瘤切面可呈分叶状,内部回声仍以增强为主,可呈管网状,或出现不规则的结节状或条块状的低回声区,有时还可出现钙化高回声及后方声影,系血管腔内血栓形成、机化或钙化所致。 造影超声 近年来,造影超声在肝脏占位的鉴别诊断中的作用逐渐被广大医生所认识。对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肝血管瘤病例,可考虑选择性采用肝脏造影超声检查。典型的血管瘤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期于周边出现结节状或环状强化,随时间延长增范围逐渐向中心扩展,此扩展过程缓慢,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仍处于增强状态,回声等于或高于周围肝组织,这种“慢进慢出”的增强特点与螺旋增强CT类似。有报道造影超声对小肝血管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达100%、87%、94%。 螺旋增强CT CT平扫检查表现为肝实质内境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病灶,少数可为不规则形,CT值约30HU左右。动态CT或螺旋CT多期对比增强扫描多数具体典型表现:在快速注射对比剂后20-30s内,动脉早期病灶边缘出现结节状强化,增强密度高于正常肝脏的增强密度;随着时间的延长,在注射对比剂后50-60s,即进入门静脉期增强,对比增强灶相互融合,逐渐向病灶中心推进,强度逐渐降低;数分钟后延迟扫描,整个肿瘤均匀增强,增强密度也继续下降,可高于或等于周围正常肝实质的增强密度,整个对比增强过程出现“早出晚归”的特征。部分海绵状血管瘤,延迟扫描时肿瘤中心可有无强化的不规则低密度区,然而肿瘤周围部仍显示这种“早出晚归”的特征。 MRI

血管瘤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血管瘤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血管瘤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血管瘤是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多见于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它起源于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活跃的内皮样胚芽向邻近组织侵入,形成内皮样条索,经管化后与遗留下的血管相连而形成血管瘤,瘤内血管自成系统,不与周围血管相连。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占全身血管瘤的60%,其中大多数发生于颜面皮肤、皮下组织及口腔黏膜、如舌、唇、口底等组织,少数发生于颌骨内或深部组织。血管瘤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血管瘤的最佳治疗方法?血管瘤是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多见于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它起源于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活跃的内皮样胚芽向邻近组织侵入,形成内皮样条索,经管化后与遗留下的血管相连而形成血管瘤,瘤内血管自成系统,不与周围血管相连。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占全身血管瘤的60%,其中大多数发生于颜面皮肤、皮下组织及口腔黏膜、如舌、唇、口底等组织,少数发生于颌骨内或深部组织。血管瘤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介入治疗:是指在“X”导引下,将动静脉导管导入血管瘤部位,然后将栓塞剂注入瘤体,让其产生无菌性炎症,以期达到使瘤体血管闭塞作用。常用于内脏血管瘤如肝血管瘤。对于躯干及肢体深部血管瘤,往往因为注入剂量、剂型限制,以及血管瘤特征限制,而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使用时应严格控制适应征和,避免栓塞剂流入其它器官组织。 激光治疗:利用专业激光治疗设备,对血管瘤组织进行凝固,并达到治疗血管瘤目的。但激光治疗深度一般控制在,表层皮肤~mm以内,超过mm即产生明显疤痕,故对浅表性毛细血管瘤,有一定效果,对深层血管瘤,易引发出血及疤痕畸形。 冷冻治疗:此种方法用于,血管瘤治疗源于年代,(小范围表浅病损可酌情采用),操作者利用液氮的挥发,造成的强低温(-96℃),通常状态下低于-20℃,将病损区皮肤、血管瘤及血管瘤周围组织冷凝,使其细胞内形成冰晶,并导致细胞破裂、解体、死亡,再经过,机体修复过程使血管瘤消失。但此法会留下局部疤痕,在眼、口角、鼻尖、耳部治疗后常留下,严重缺损性畸形及功能障碍。由于冷冻操作难控制强度和深度,同时组织对低温的抵御能力不同,出现治疗不彻底,复发较高,而直接影响疗效评价。另外,留下的局部疤痕缺损性畸形功能,障碍也不是受术者所期待的结果,但如果不出现此类状况,往往治疗无效。 手术治疗:采用外科手术方法,将病损组织切除,以达到治疗目的。对于独立且较小病灶效果良好。一般情况下,病损区血管丰富,血量大,手术时出血量极大,常常引起严重的失血性休克,术中需要大量输入全血,手术难度大,危险程度高。同时,由于出血后血往往不能,全部切除即被迫终止手术,故术后复发率很高。手术切除部分瘤体后,遗瘤局部畸形,缺失及功能障碍。手术费用昂贵,患者难以承受的负担,面部皮肤毛细血管瘤可结合,整容皮肤移植术修复病损区。故手术治疗,应严格掌握适应症权衡手术价值,然后方可确定是否选择手术治疗。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介入治疗硬化剂注射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上传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介入治疗硬化剂注射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上传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脉管畸形和脉管瘤的介入治疗、硬化剂注射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 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分院心血管二科胡佳心 脉管瘤(vascular tumor)亦称管型瘤,是婴幼儿常见的发生于血管和淋巴管系统的良性肿瘤,分别称和。但近来发现,有的脉管病变并非真性肿瘤,没有内皮细胞增生,只能称脉管畸形(vascular malformation)。所以,更准确说脉管性疾病系来源于血管或淋巴管的肿瘤或畸形。 脉管畸形包括血管畸形和淋巴管畸形,先天性血管畸形(congenital vascular malformation,CVM)是胚胎发育阶段的“原始血管系统发育异常”引起的几乎累及循环系统的所有组成部分(包括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淋巴管)的复杂病变。病变可发生于人体任何部位,但以下肢和头颈多见。这类病变虽然出生时即存在,但进展相当缓慢,有时到青春期或更晚才发现。一些病例病变复杂,或者病灶部位过大、过深,或者累及重要血管神经和器官,或者出现严重并发症,不仅常规治疗难以见效,甚至可能危及生命。一般地说,血管畸形是一团异常的成熟的血管有一定的占位性质,其危害主要是由于破裂出血,或血管栓塞。还有一些病例因血流动力学严重异常,贸然进行手术切除或结扎可能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出现难以再处理的严重后果。 一、血管畸形和血管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二、血管畸形和血管瘤的治疗:超过90%的脉管性疾病可介入治疗。最复杂的脉管性疾 病-动静脉畸形:首先介入治疗。 1. 手术切除:优点是:一次性切除病变。缺点:创伤大、出血多、有疤痕、恢复慢、风险较大。 (1) 对于肿块局限于某一部位、解剖结构清晰且未累及深部组织、切除不影响功能、能缝合或植皮而无皮肤缺损、术前经彩超或CT了解血流动力学情况估计不会大出血者给予手术切除。其中包括婴幼儿体表血管瘤、局限性低流量血管畸形、局限性高流量血管畸形等。 (2) 对于颈部血管淋巴混合瘤累及深部,与咽喉,口底等重要器官或腺体毗邻的患者,术前行三维CT血管成像精确定位。术中仔细分离,最大限度地切除瘤体。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影像表现

中国临床新医学201/年'月第11卷第5期? 459* 博硕论坛?论著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影像表现 谷礫,滕艳华,姜文平,郭英瑜,于清太 作者单位!13/000松原,吉林油田总医院核磁科 作者简介:谷谦(1981-),女,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医学影像学。E-mail:15681248@https://www.360docs.net/doc/8d4402484.html, [摘要]目的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表现,分析磁共振成像(M R I)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 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〇〇9$1 ~ 2017-01该院收治的12例经手术证实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 M R I表现。结果12例患者T I W I呈等及略低信号,T2W 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全部呈明显强化,病灶呈哑铃 状,边界清晰,颈内动脉受包绕,邻近脑组织受压,未出现水肿信号。结论M R I在诊断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 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 -3806(2018)05 -0459 -03 doi:10.3969/j. issn. 1674 -3806.2018.05.14 MRI diagnosis of cavernous hemangiomas incavernous sinus Department of Magnetic Resonance,Jilin Oilfield Hospital,Songyuan 138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maging features of cavernous hemangiomas in cavernous sinus, and to analyze t he value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 R I)in diagnosis of cavernous hemangiomas in cavernous sinus. Methods M R I findings of 12 patients with cavernous hemangiomas in cavernous sinus who were operated on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9 to January 2017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In the showed equal and slightly low signal,and T2W I showed high signal. The results of enhanced scan showed obvious hancement ,lesions in dumbbell shape with clear boundary,internal carotid artery wrapped,adjacent brain t compression,and no edema signals. Conclusion M R I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agnosis of cavernous hemangi- omas in the cavernous sinus. [Key words]Cavernous sinus;Cavernous hemangiomas;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 R I)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是颅内脑外型海绵状血管 瘤,发病率低,临床少见,术前误诊率高,易导致术中 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危及患者生命,术前进行准确的 诊断非常重要[1]。本文回顾性分析12例手术证实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病例的影像学表现,旨在提高 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报 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9-01 ~ 2017-01收治的经手术证实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患者共12例,男4例,女8例,年龄39 ~ 63岁,经手术确诊为海绵 窦海绵状血管瘤,均于术前进行MR头部平扫及增 强扫描。临床表现: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单侧 视力减退、复视、面部麻木、头痛、眼球运动障碍、视 野缺损。1.2 MRI检查方法使用美国B E公司Signa HDx 3.0T MR扫描仪,HDNVHead线圈。患者取仰卧位,头先进,扫描范围包括脑实质。常规行T1WI、T2W I 轴位扫描,部分患者进行冠状位及矢状位扫描。层厚 6 mm,层间距 1mm,视野 240 m m X240 mm。T1W I tra cor,TR3 000 ms,T E24 ms,层厚 5 mm,层间距 1mm,矩阵 320 x192,激励次数 1。T2WItracor,TR 4 800 ms,TE 100 ms,层厚 5 mm,层间距 1mm,矩阵 320 X224,激励次数1。随后行增强扫描,静脉注射 钆喷酸葡胺注射液(北京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10860002),0. 1m m〇l/kg,流速 2 ml/s,包括矢状面、冠状面、横轴面扫描。增强T1WI ta sag cor,TR3 000 ms,TE 24 ms,层厚 5 mm,层间距 1mm,矩阵320 x192,激励次数1。由2名经验丰 富医师共同阅片,对图像进行整理分析影像特点。

常见体表肿物

常见体表肿物 大纲要求 一、色素痣 二、血管瘤 三、皮肤囊肿 四、纤维瘤、神经纤维瘤、神经纤维瘤病 五、脂肪瘤 六、淋巴管瘤 七、恶性黑色素瘤 八、皮肤癌 一、色素痣 色素痣是由色素细胞所构成的先天性肿瘤,临床上甚为常见。据统计,正常人体表平均每人有15~20颗之多。面颈部为好发部位。分为非细胞性和细胞性斑痣,其中后者又分为以下几种: 1.交界痣:痣细胞集中分布在表、真皮的交界位置,可发生于体表任何部位,但以掌跖或外生殖器部位多见,表面平坦或稍高出皮面。组织病理学特征是表皮与真皮交界处有增长活跃的痣细胞。交界痣有恶变倾向,可发展成为黑色素瘤。 2.皮内痣:病变位于真皮层内。表面光滑、平坦或稍隆起,可以长毛,皮内痣一般不恶变。 3.混合痣:为上述两型的混合,特点像皮内痣居多,因其交界痣成分,故也有恶变可能。 4.蓝痣:少见,多发生于儿童时期,呈深青到蓝黑色,界限明显,蓝痣多为良性,但偶有恶变者,此外还有幼年型黑痣和巨痣两种少见色素痣。 有下列表现时应考虑色素痣恶变:①色素痣突然变大;②边界模糊;③局部有发痒作痛;④表面破溃、出血或形成溃疡;⑤病变四周出现小的卫星状痣。 治疗:对交界痣或有恶变倾向以及易受摩擦部位的色素痣应考虑手术切除,切除标本应送病理切片,确定恶变者应再次扩大手术。 二、血管瘤 血管瘤是以血管内皮细胞等增殖形成的良性肿瘤,是由中胚叶组织发展而来。可发生于头面、四肢、肌肉、内脏等部位,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混合性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 1.毛细血管瘤:由真皮内增生扩张的毛细血管构成,出生或出生后1~2个月内出现,1岁内生长活跃,2岁以后多静止或消退。分为葡萄酒斑样和草莓样毛细血管瘤,不高或稍高于皮肤,鲜红色或暗红色,压之易退色。

血管瘤治疗方法大全

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很多,各种方法我院都有开展,包括外科手术切除、激光治疗、局部注射药物治疗、口服药物治疗、铜针治疗、微创介入治疗、射频消融治疗、放射(同位素锶90)治疗及冷冻治疗。各种治疗方法各具有优缺点及一定的适应症(而非各种广告上常宣传的某种方法最好,可以包治各种血管瘤),须视血管病变的不同发展阶段,血管病变的类型、大小和部位,患者的年龄、健康情况、有无并发症等来客观辩证的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有时需采用综合治疗方能获得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外用药物治疗:常用的有咪喹莫特,噻吗心安,但咪喹莫特效果比噻吗心安好,而且噻吗心安对心脏有一定影响,所以用咪喹莫特的医院比较多,这两个都是老药新用,你要看说明书,都不是治疗血管瘤的,只是这几年发现对血管瘤也有作用,而且毕竟是外用药,没发现有什么副作用,所以开始逐渐用于血管瘤的治疗。外用药物没什么副作用,也不会疼痛,疤痕也比别的治疗方法轻微,理论上是不错的血管瘤治疗方法,但不足的就是效果不是很可靠,只有70%的患者有效。 局部注射药物治疗:源于上世纪60年代,其原理是将药物注入到血管瘤瘤体组织中,引起无菌性炎症,肿胀消失后出现局部纤维化反应,使血管瘤、血管腔缩小或闭塞。打针常用的分三种,一,人体代谢产物,是最古老的血管瘤治疗药物,主要有激素,尿素。虽然是人体代谢产物,但激素是所有打针药物里副作用最多的,而尿素治疗则是所有的注射药物里打的次数最多的。激素一般一个月打一次,一般总共要打七八次,尿素则要天天打,一个疗程连着打七天,然后每个月都打七天,要打好几个疗程,相当于总的要打二三十次。但这两个药也有优点,那就是是所有药物里最便宜的,不管是激素还是尿素,一支药差不多也就十几块到几十块钱。二,化疗药物,一度被多数医院作为人体代谢产物的替换产品,主要有平阳霉素,博来霉素。效果不错,是用的时间最久,打的医院最多的药物,但就是毕竟是化疗药,很多人会害怕,价格中等,药费加上注射费,一次三四百,一个月打一次就够了。三,植物提取物,主要有聚桂醇,聚卡多醇。是现在最新型血管瘤治疗药物,最早由德国的医生发现,并用于血管瘤的治疗,风险最小,效果最好,但就是价格比较贵些,一支聚桂醇就要六百,一个月打一次就够了。 激光治疗:源于上世纪90年代,激光是高能量,聚焦精确,具有一定穿透力的单色光。与前面说的放射性治疗不同,激光在物理性质上属于光线,不是射线,不具有放射性。用于医学的激光很多,但不是所有激光都能用来治疗血管瘤,只有少数几款是专门用来治疗血管瘤的。其治疗原理是利用含氧血红蛋白对特定波长的光选择性的吸收,使血管内的血红蛋白瞬间凝固,使血管管腔闭塞,进而退化消失,达到治疗血管瘤目的。早期的血管瘤激光有VP激光,光动力激光及E光,而LP激光则是新款激光。 VP激光(包括KTP532,染料585,染料595三种型号),系最早用于血管瘤治疗的激光,由于其波长及脉宽较短,故而与冷冻和放射治疗相同,对较小的表浅的血管病变效果好,对较大的深的血管病变效不佳。 LP激光(1064nm激光)系近两年新上市的新款激光,与VP激光相比,由于波长更长,脉宽更宽,对草莓状血管瘤无论大小深浅效果均较理想,同时对严重的鲜红斑痣及葡萄酒色斑亦有较好的疗效,使激光的治疗范围得到了更大的扩展,在血管瘤的治疗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但其缺点是操作起来对技术的要求比较高,所以敢用1064nm激光做的医院毕竟比较少,多数医院还是停留在以前的VP染料激光,毕竟用的久,熟悉。 光动力激光疗法(又称光敏激光疗法),基本治疗原理大同小异,只是在激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光敏剂来增加激光的疗效。需先将光敏剂注入患者血管中,然后再用黑光灯或长波段激光照射血管瘤区域,光敏剂激活后产生光化学反应并导致血管瘤部血管内膜及间质出现光敏损伤,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进而引起血管内凝血和血栓形成导致血管壁进一步损伤与破坏,使血管管腔闭塞,以达到治疗目的。主要用于葡萄酒色斑及鲜红斑痣的治疗,但此疗法在治

草莓状血管瘤的症状与治疗

草莓状血管瘤的症状与治疗 草莓状血管瘤其症状表现为:少部分患儿出生时即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由散在红斑点融合或不完全融合的班块,不高出或略高出皮面。表面稍粗糙,而大部分仅为极小的小红点,扩大并互相融合成块,常高出皮肤3-4毫米,鲜红色,表面呈许多颗料状,类似草莓而得名。 血管瘤在婴儿时往往看不到有病变,病变多在出生后一个月内发现,初起为小的红色斑点,以后迅速增长,有的患儿1岁~2岁左右停止生长,但概率较低。女性患儿是男性的3倍。因其形如草莓,故名草莓状血管瘤。除发生于皮肤外,也可累及皮下组织和肌肉组织,一般不侵犯骨组织。发生于皮肤或肌肉组织的血管瘤可损伤血管引起继发感染或溃疡。 对于草莓状血管瘤目前最理想的治疗方法是核素90锶的方案治疗。核素治疗的原理是:核素90锶源能释放出0.53兆电子伏的β光线为带有负电,质量很少的电子流,其电子与浅层(1-4毫米)物质碰撞,可产生最大的电离作用,β光线作用于血管瘤内皮细胞产生电离从而使血管瘤吸收,血管瘤组织微血管逐渐乳化、凝固,收缩,增生组织细胞分裂速度减低、停止,最后消失。90锶β光照射至皮下的有效深度仅3-4毫米,对瘤体有恰到好处的治疗作用,因血管瘤的内皮细胞对β光线有聚集作用,并充分吸收,所以对深部正常组织无任何损害,经数万例患儿临床实践证明,98.5%以上的草莓状血管瘤都能达到治疗无痛、无创伤、不吃药、不打针、愈后不复发,无疤痕,对小儿健康无任何不良影响。是目前国内外临床上公认的首选治疗方法,所以90锶在欧美国家被称为:皮肤血管瘤的克星! 蔓状血管瘤的症状 蔓状血管瘤的症状大家都知道吗?如果还不了解的话,请看下文详细解说,相信你一定可以了解到你所不知道的问题。 蔓状血管瘤较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少见,约占血管瘤1.5%。它是包含有小动脉和小静脉吻合的血管瘤,多数是单发性小动脉和小静脉瘘形成的血管瘤。常见于头面部和肢端(手指、足趾和手掌、足底),与四肢广泛性动静脉瘘有所不同。头面部皮下蔓状血管瘤多见于颈部颊部。可见到一圆形或椭圆形隆起的肿物,皮肤有时潮红,皮下隐约可见纡回弯曲的血管搏动和蠕动。 触之可感到有振颤,并可触摸到条索状质软扩大的血管及搏动,局部温度增高,压迫时肿物可缩小,压紧时搏动可消失。听诊可闻及血管杂音,局限于四肢末端的蔓状血管瘤,可在手指(足趾)或手掌(脚底)见到不规则的几个连接在一起的柔软肿块,皮肤可呈紫灰色,触之有振颤搏动感。压迫时可缩小。压紧时搏动消失,临床上易误诊为海绵状血管瘤。 蔓状血管瘤可有疼痛,因为皮下神经可与血管瘤相互缠绕,血管瘤搏动时牵拉神经引起。有时蔓状血管瘤侵犯皮肤可发生局部溃疡,经常出血感染,溃疡长期不愈合。因为动脉短路,含有氧气及营养物质的动脉血液不经过蔓状血管瘤病变处表面皮肤微循环,直接流入静脉回到体循环中,蔓状血管瘤病变处皮肤得不到正常微循环供应营养物质,致使局部皮肤组织营养障碍,发生退化坏死,而产生溃疡出血,长期不愈合。大家通过以上的了解,想必大家现在对蔓状血管瘤症状有了深刻的认识了,希望大家能够有效的早期的预防血管瘤。如果您身边的朋友不幸得了血管瘤疾病,请及时有效的就医,这样才能够彻底的治疗。婴儿草莓状血管瘤该如何治疗? 杨教授特别指出,婴儿草莓状血管瘤是婴儿血管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多表现为,红色、暗红色等异常颜色的增生状突起物,草莓状血管瘤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对美观的影响,另外草莓状血管瘤容易破溃出血,从而造成感染等并发症,给家长和患儿本身带来极大伤害。因此,家长朋友们一旦发现草莓状血管瘤症状,要早诊断、早治疗。部分婴儿草莓状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同时伴发,有的是先表现出来草莓状血管瘤的症状,不久发现海绵状血管瘤的症状,而有的先表现出来海绵状血管瘤的症状,慢慢的再发现草莓状血管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