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
茶多酚的作用与功效
![茶多酚的作用与功效](https://img.taocdn.com/s3/m/e2e2540b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ad.png)
茶多酚的作用与功效茶多酚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茶叶中。
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癌、抗炎、抗衰老、降血脂、降血糖等多种生理功效,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品和药物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茶多酚的作用与功效,希望能够对读者朋友们有所启发。
第一部分:茶多酚的基本概述和分类茶多酚是指茶叶中含有的一类多酚化合物,其主要包括儿茶素、黄酮类和酚酸类等多种物质。
这些多酚化合物具有多个酚类羟基,能够与氧自由基结合,从而具有抗氧化作用。
茶多酚根据其化学结构的不同可分为儿茶素类、黄酮类和酚酸类三大类。
其中,儿茶素类是茶多酚的主要组成部分,占茶多酚总量的60%~80%。
黄酮类是茶多酚中次要的组成部分,占茶多酚总量的5%~15%。
酚酸类占茶多酚总量的5%~15%。
第二部分: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少自由基对细胞的损伤。
茶多酚不仅可以直接与自由基发生反应,还可以通过激活细胞内的抗氧化酶系统,间接发挥抗氧化作用。
研究表明,茶多酚对于抗氧化应激、预防和治疗氧化应激相关疾病具有重要的作用。
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1. 清除自由基:茶多酚可以与自由基发生反应,将其中和,从而达到抗氧化的效果。
2. 抗氧化酶活性的提高:茶多酚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内的抗氧化酶系统,增强体内抗氧化能力。
3. 抗氧化基因的表达:茶多酚可以通过调节基因的表达,增加抗氧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提高体内抗氧化能力。
4. 抗糖基化作用:茶多酚可以降低血糖,减少糖基化反应,从而降低自由基产生,减轻氧化应激的损伤。
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在抗衰老、抗癌、心血管疾病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部分:茶多酚的抗衰老作用茶多酚具有抗衰老作用,主要通过抗氧化、抗糖基化、抗炎和调节细胞凋亡等多个途径发挥作用。
1. 抗氧化作用:茶多酚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少细胞的氧化损伤,延缓细胞衰老。
2. 抗糖基化作用:茶多酚能够抑制糖基化反应,减少糖基化终产物的生成,从而减缓细胞的老化过程。
茶多酚的提取分离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茶多酚的提取分离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a3dc5b2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5d.png)
摘要: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一种具有极强的抗氧化活性的重要成分,主要应用于食品和医疗行业中。
现对茶多酚的药用价值、提取分离方法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了概括研究。
关键词:茶多酚;药理作用;提取分离;体外抗氧化0引言《本草纲目》李时珍曰:“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
茶叶在我国历史悠久,种植范围广,大多种植于云南、贵州和四川一带。
茶叶作为一种传统的保健性饮品,具有降低心脑血管发病率和死亡风险,降低胆固醇和血压等众多功效。
茶叶含有茶多酚、咖啡因、茶色素、茶多糖、γ-氨基丁酸等多种成分。
茶多酚(简称TP)是一种多羟基化合物,约占茶叶干重的25%,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防治心血管疾病等药理作用。
由于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性极强、毒副作用小、无异味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及食品工业中。
茶多酚包括儿茶素、黄酮类化合物、花青素、酚酸四大类化合物,其中儿茶素是茶多酚的主要成分。
儿茶素是一类黄烷-3-醇衍生物,儿茶素类主要包括儿茶素、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等,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是从茶叶中提取的最主要的活性物质。
本文就国内外学者对茶多酚的药用价值、提取分离技术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进行概述和探讨。
1茶多酚的药用价值1.1抗肿瘤作用癌症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受控于多种因素与基因,而基因的表达涉及多种酶、生长因子、转录因子和信号传导因子等。
据研究调查显示,茶多酚对大部分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具有抑制作用。
茶多酚的抗癌机制主要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分化、调节机体免疫系统等。
但是,关于茶多酚对分子机制及信号通路等方面的机理还没有较确切的结论,尚待进一步探索。
另外,茶多酚在治疗肿瘤时均使用口服途径,不同给药途径的治疗效果还有待研究。
1.2抗辐射作用现今社会,电子产品的不断增多使人们暴露在各种手机、电脑、电视塔、电磁波发射塔的辐射危害之中。
长期暴露在辐射之下,细胞可能会被大面积杀伤甚至产生变异,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疾病,如视力疾病、白血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茶多酚的抗氧化性质研究
![茶多酚的抗氧化性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4e470b8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63.png)
茶多酚的抗氧化性质研究茶多酚是一种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的绿茶中的成分,拥有着广泛的生理保健作用。
其中,其抗氧化性质尤为突出,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等行业中。
本文将从茶多酚的组成、生物活性、抗氧化机制、保健作用等方面深入探讨茶多酚的抗氧化性质。
1. 茶多酚的组成茶多酚是指在茶叶中发现的醇类物质,包括单宁、黄酮类、醇类等多种不同成分。
其中,单宁是茶多酚的主要成分,分为儿茶黄素类和表儿茶素类两种。
黄酮类包括黄酮、异黄酮、花青素等,醇类包括儿茶醇、咖啡醇等。
2. 茶多酚的生物活性茶多酚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主要包括抗氧化、生物活性物质清除、增强免疫力、抗肿瘤等。
其中,茶多酚的抗氧化性质是最为突出的,其主要表现在抗自由基、抗氧化、抗衰老等方面。
3. 茶多酚的抗氧化机制茶多酚的抗氧化机制主要包括减少自由基产生、抑制有害物质的生成、分解和代谢、提高抗氧化酶活性等多方面。
其中,其最主要的抗氧化机制是抑制自由基的产生,茶多酚可以与自由基反应从而承担失去电荷的自由基电子,使自由基得到去除。
4. 茶多酚的保健作用茶多酚的保健作用主要表现在抗氧化、降血脂、抗癌、保肝护胃等方面。
其中,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可以降低细胞内自由基浓度,从而保护细胞不受氧化损伤。
其降血脂作用则可以抑制胆固醇的合成,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
此外,茶多酚还能够对抗病毒、菌群等微生物感染,从而提高免疫力。
总之,茶多酚是一种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的茶叶中的成分,其抗氧化性质突出,具有广泛的生理保健作用。
相信通过更深入的研究,茶多酚的更多生物活性也将被人们所发现。
【实用文档】茶多酚是一种具有优越抗氧性能的天然抗氧化剂
![【实用文档】茶多酚是一种具有优越抗氧性能的天然抗氧化剂](https://img.taocdn.com/s3/m/aa94ea4f6137ee06eef91821.png)
茶多酚是一种具有优越抗氧性能的天然抗氧化剂,其抗氧化指数是混合Ve的抗氧化指数的10-20倍,并具有抗癌、抗衰老、抗辐射、清除人体自由基、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及杀菌消炎等一系列药理功能,在油脂、食品、医药、化妆品及饮料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茶多酚[Tea polyhenols]型号 TP40 TP50 TP80 TP90 TP95 TP98/1 TP98/2茶多酚 40 50 80 90 95 98 98儿茶素 25 30 60 70 75 80 80咖啡因 10 10 10 8 5 5 0.5EGCG 30 30 40 40 45 45 50茶多酚性状:浅绿色或淡黄色至茶褐色粉状固体,略带茶香气,易溶于水,乙醇,乙酸乙酯,微溶于油脂一、茶多酚在医药、保健品中的应用价值:1.清除自由基对衰老有调控效应以及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
2.防治心脑血管病伴高纤维蛋白原症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3.对化疗和放疗的白细胞减少症,具有很强的升白作用。
4.抗肿瘤、抗突变、抗幅射。
5.对病原菌及病毒的生产发育有着抑制和杀灭作用,但对有益菌:如双歧枝菌却有着增效作用。
二、茶多酚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茶多酚由于其天然高效的抗氧化、抑菌和保健功能,深受食品企业的欢迎。
具体功能如下:1.对含油类食品,能防止其油脂的氧化,延长商品的货架期。
2.抑菌普广、抑菌性强:WIC 0.005-01%3.能有效阻断和降低腌制肉食品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4.抑制食品色素、维生素类和β-胡萝卜素的降解破坏。
5.在糖果类食品中应用,具有防止糖果氧化和尾酸形成,同时具有护齿防蛀,清除口腔异味功效。
6.水产品用茶多酚配液浸泡,具有抑菌、防褐变、除异味的功能。
三、茶多酚在日用化工中的应用:添加于化妆品中,可防止皮质胶原蛋白的氧化褐色素的形成,与抗氧化物歧化酶(SOD)有着同工异曲的作用,且茶多酚属小分子,更易皮肤吸收。
同时茶多酚本身具有的抑菌、消炎、除臭、抗幅射等功能,是人体皮肤健康的优良添加材料。
茶多酚降高血压的原理
![茶多酚降高血压的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8828043b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3f.png)
茶多酚降高血压的原理
茶多酚是茶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氧化、抗炎、降血压等作用。
茶多酚通过以下几个方面降低高血压的风险:
1. 抗氧化作用:茶多酚可中和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维护血管功能的完整性。
2. 抑制ACE(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茶多酚可抑制ACE的活性,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合成,进而抑制血管收缩和血管内皮细胞增殖。
3. 促进一氧化氮(NO)的产生:茶多酚可促进内皮细胞合成一氧化氮(NO),NO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
4. 保护心血管系统:茶多酚能够减轻血管内皮细胞受到的炎症和损伤,保护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功能。
5. 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茶多酚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降低动脉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尽管茶多酚有一定的降压作用,但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单纯依靠茶多酚是不足以控制血压的,还需要采取其他综合措施,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
控制体重等。
同时,高血压患者在饮茶时也需要注意适量,避免过量摄入咖啡因等有害物质。
茶多酚的降尿酸原理是
![茶多酚的降尿酸原理是](https://img.taocdn.com/s3/m/1f4c7e35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b2.png)
茶多酚的降尿酸原理是
茶多酚有降低尿酸的作用,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抑制尿酸生成:茶多酚能够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降低尿酸的生成速率。
黄嘌呤氧化酶是嘌呤代谢的关键酶,茶多酚通过抑制其活性,减少嘌呤代谢产生的尿酸。
2. 促进尿酸排泄:茶多酚能够增加尿酸的排泄量。
茶多酚对尿酸转运通路起到调节作用,促进尿酸的肾小管排泄。
3. 抗炎作用:茶多酚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能够减少尿酸的形成和积累。
炎症会导致组织损伤和嘌呤分解增加,从而增加尿酸的生成。
4. 抗氧化作用:茶多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损伤。
氧化损伤可导致细胞膜的破坏和尿酸生成的增加,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能够降低尿酸的水平。
综上所述,茶多酚通过抑制尿酸的生成、促进尿酸的排泄、抗炎和抗氧化作用等多种机制,有助于降低尿酸水平。
然而,具体降尿酸的效果还会受到个体差异、饮用茶的种类和剂量等因素的影响,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合理使用。
茶叶多酚提取及其抗氧化性能研究
![茶叶多酚提取及其抗氧化性能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9bec05d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92.png)
茶叶多酚提取及其抗氧化性能研究茶叶多酚是指从茶叶中提取出来的一种黄色或浅绿色的化学物质,具有抗氧化、抗菌、降脂、预防癌症、降血压等多种保健作用。
茶叶多酚的提取与抗氧化性能研究一直是茶叶工业和医药学界的研究热点。
一、茶叶多酚的提取方法1. 溶剂提取法:将茶叶粉末用不同种类的溶剂进行提取,在加入起薪和浓缩等多个步骤后即可得到茶叶多酚。
但是该方法提取效率不高,且在测定茶多酚含量时较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共存物质干扰比较大。
2. 家用咖啡机提取法:将适量的茶叶粉末放入家用咖啡机中,加入适量的水后进行提取,可以得到带有浓郁茶香的茶叶多酚液。
该方法操作方便,提取效率较高,但工业生产难以应用。
3.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利用超声波的高频振动原理,将茶叶粉末在超声波的辅助下进行提取,可以提高提取效率及茶多酚的纯度。
同时,该方法不需要额外添加任何化学试剂,安全无毒,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二、茶叶多酚的抗氧化性能研究茶叶多酚在营养保健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基于其抗氧化功能。
氧化是机体内部发生的一种化学反应,会释放出大量的自由基,自由基的积累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很大影响。
而茶叶多酚具有很强的自由基清除能力,故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性能。
可以通过下面两个方面来研究茶叶多酚的抗氧化性能:1. 体外实验:一个比较常见的方法是利用DPPH实验法研究提取得到的茶叶多酚在体外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使用DPPH自由基与提取得到的茶叶多酚反应后,反应液颜色会逐渐由紫色转为黄色,实验将变化后的DPPH溶液的吸光度值与茶叶多酚的浓度相关联,由此得到了茶叶多酚的抗氧化能力。
结果表明,提取得到的茶叶多酚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
2. 体内实验:通过给实验动物灌胃茶叶多酚,然后检测动物体内的抗氧化指标是否有所提高,来研究茶叶多酚的体内抗氧化性能。
在不同剂量给予小鼠茶叶多酚后,测定了小鼠血浆和组织中的抗氧化酶活性,发现灌注茶叶多酚的小鼠血液及组织中的SOD酶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氢酶(GPx)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可见茶叶多酚具有良好的体内抗氧化性能。
茶叶中茶多酚的生理功效
![茶叶中茶多酚的生理功效](https://img.taocdn.com/s3/m/07ec2c78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fd.png)
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具有延缓衰老、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美容护肤等功效,同时也存在影响消化功能、导致失眠等副作用。
1.延缓衰老:茶多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和生理活性,是人体自由基的清除剂。
茶多酚能够有效阻断脂质过氧化反应,清除活性酶,从而达到抗衰老的作用。
2.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茶多酚促进机体内的脂肪代谢,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增加血液流动性,改善微循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
3.美容护肤:茶多酚是水溶性物质,具有清除面部油腻,收敛毛孔,抗皮肤老化,减少日光中的紫外线辐射对皮肤的损伤等功效。
4.影响消化功能:长时间过量使用茶多酚,可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引发腹泻等胃肠不适。
5.导致失眠:茶多酚会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大量摄入茶多酚时可出现失眠、焦虑、烦躁等症状。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适量饮茶,出现胃肠不适时应及时就诊。
茶多酚的抗氧化功能
![茶多酚的抗氧化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d4ca4420c77da26925c5b0a9.png)
茶多酚的改性
– (3)分子修饰法可分为化学修饰法和酶修饰法两种。
• 酶修饰法是通过酶的作用将儿茶素转化为脂溶性的,1994年Sakai[21] 等获得酶法合成的3-O-儿茶素系列物质的专利,并将其应用在油脂抗 氧化剂领域,羧基酯化酶由Streptomyces rochei 或黑曲霉中获得, 反应条件温和。
• TP可以通过减少氧化应激、保护体内自身的抗氧化功能,阻断阻塞 性黄疸肝损伤对肝细胞的毒性[10];
茶多酚抗氧化作用机理
• 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抑制自由基的产生:
• 茶多酚可通过抑制氧化酶、与诱导氧化的金属离子螯合而达到抑制自 由基的产生。
• 许多体外实验已证明TP可通过螯合Fe2+减轻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 并且不会抑制食物中铁的吸收,也不会争夺铁蛋白等络合态铁,因此 不会造成缺铁性贫血[12]。
• 吕绍杰[19]将茶提取物10%配以2%柠檬酸,7%VE和30%的甘油脂肪 酸酯,再加上51% 的食品辅料制成的油性茶提取物,在色拉调味剂 中抗氧化性能明显。
• Itaru[20]将10g左右的茶提取物用15g左右的蒸馏水溶解后,与 HLB=6~10的乳化剂如甘油月桂酸酯加热混合后,再加入蓖麻醇酸甘 油酯和经媒介生产的卵磷脂,所得的抗氧化剂脂溶性能极佳。
• 刘建等[26]将茶多酚用于新鲜大豆食用油脂的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 在大豆油中茶多酚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特别是改性后的油溶性茶 多酚的抗氧化作用更强,并克服了水溶性茶多酚对油脂的色泽及透明 度的影响,并具有耐热性,其抗氧化效果随添加量的增加和存放时间 的延长而加强。
• 还可通过对醛糖还原酶的抑制作用和抗氧化应激作用,阻断糖基化和 氧化应激损伤等恶性循环作用,减轻对晶状体上皮细胞核和线粒体结 构的损伤,并阻断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6,7];
茶多酚生理功能
![茶多酚生理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c810e061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c6.png)
茶多酚生理功能引言茶叶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广泛的饮用茶饮之一,而茶多酚是茶叶中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
它们被广泛研究,并被发现具有多种生理功能。
本文将详细探讨茶多酚的生理功能,包括抗氧化作用、抗癌作用、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抗菌作用和保护神经系统功能等。
文章将从不同层次、多个角度全面分析茶多酚对人体的积极影响。
二级标题一: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三级标题一:茶多酚的化学结构茶多酚是一类多酚类化合物,包括儿茶素、黄酮类化合物和花青素等。
这些化合物的化学结构使得茶多酚具有强大的抗氧化能力。
三级标题二:茶多酚的抗氧化机制茶多酚通过捕捉自由基、抑制氧化酶和增强抗氧化酶活性等多种途径发挥抗氧化作用。
它们可以有效清除自由基,减轻细胞氧化损伤,并保护DNA、脂质和蛋白质等生物分子的完整性。
三级标题三:茶多酚与抗氧化防衰老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有助于延缓细胞老化、减少皱纹和改善肌肤弹性。
此外,茶多酚还可以减轻氧化应激引起的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和癌症。
二级标题二:茶多酚的抗癌作用三级标题一:茶多酚与癌症的关系多项研究表明,茶多酚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并阻断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
这些作用与茶多酚对细胞周期、信号转导通路和肿瘤相关基因的调节密切相关。
茶多酚对多种癌症类型具有抑制作用,如乳腺癌、肺癌、肝癌、结肠癌和前列腺癌等。
其中,儿茶素和茶黄素对抑制癌症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起到主要作用。
三级标题三:茶多酚与肿瘤生长抑制茶多酚不仅可以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还可以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激活免疫细胞和抑制血管生成等途径实现肿瘤生长的抑制。
这些作用有助于预防和治疗癌症。
二级标题三:茶多酚的心血管保护作用三级标题一:茶多酚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茶多酚可以调节血脂代谢、抑制血小板凝聚和减轻血管炎症反应等,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特别是儿茶素和咖啡碱等成分对心血管系统具有显著的保护效应。
三级标题二:茶多酚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茶多酚可以抑制氧化应激、抗血小板凝聚、降低胆固醇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从而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茶多酚的主要用途
![茶多酚的主要用途](https://img.taocdn.com/s3/m/a271d7fd10a6f524cdbf8584.png)
茶多酚的主要用途茶多酚主要应用茶多酚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和消除自由基的能力,因而具有降血脂和血糖、降血压和胆固醇、抗突变和抗癌变等功效。
其抗氧化及消除自由基的基础如下: 抗氧化原理从茶叶中提取的茶多酚(Tea Polyphenol), 特别是其中氧化还原电位较低的儿茶素(catechin),其抗氧化能力比维生素E、C和BHT及BHA强好多倍。
儿茶素抗氧化机制如下:当儿茶素被氧化成醌型结构是,它就能提供3H+,使那些氧还电位值比儿茶素高的已氧化的物质还原,从而起到抗氧化作用。
在我国茶多酚现在已作为天然抗氧剂(GB12493-90)应用于食品等领域。
消除自由基机理自由基能在身体的各个系统产生,包括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等。
细胞代谢过程中连续不断产生具有高度活性的自由基和细胞自身的抗氧化酶系GSH-PX(谷胱甘肽-氢化酶)不断消除作用的失衡,使自由基浓度过剩,从而对身体造成极大的影响。
茶多酚可广泛地消除体内的自由基,其消除自由基的机理如下:据报道,当L-EGCG浓度为0.006mg/L时,对O2-的消除率达98.0%。
茶多酚在饮料中的作用发布日期:[2006-8-10] 共阅[1335]次茶多酚对食品中的色素和维生素类具有保护作用,既可防止食品褪色,又可起到天然色素的保护作用,目前国内外已有许多色素饮料生产厂家将茶多酚混合使用,可大大提高稳定性。
茶多酚可配制成各种饮料如:茶汽水、茶可乐、茶淇淋、茶棒冰、冰茶、脱咖啡因茶,罐茶饮料如:茶黄酒、茶清酒、茶烧酒等产品。
在茶饮料中,茶多酚添加量一般为0.02-0.4%左右。
茶多酚能应用到果汁饮料的加工保鲜过程中,添加0.02%茶多酚能抑制蜜柑汁液浓缩异臭的产生;添加茶多酚0.005-0.01%于果汁饮料中,能抑制维生素A、维生素B1和β-胡萝卜素的降解破坏,保证果汁饮料的有效成品和产品质量。
直接用水从茶叶浸提的茶汁,其中含有部分果胶、多糖、茶蛋白等。
由于这些物质的存在对生产工艺控制及产品的非生物稳定性均造成较大的困难,而本公司高纯度的茶多酚应用于生产各种茶饮料可以大大简化生产工艺,节约大量的设备投资,同时又可确保茶饮料的稳定性。
茶多酚的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茶多酚的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e47235c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35.png)
茶多酚的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茶多酚是茶叶中的一种重要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多种生物活性。
因此,研究茶多酚的提取工艺和抗氧化活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茶多酚的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一、茶多酚的提取工艺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工艺一直是茶叶加工技术的重要环节。
现阶段常用的茶多酚提取方法有溶剂提取法、酶法、超声波提取法等。
溶剂提取法是最常见的茶多酚提取方法之一。
通过使用有机溶剂(如乙醇、丙酮等)将茶叶中的茶多酚从茶叶中提取出来。
这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等优点,但有可能存在有机溶剂残留的问题。
酶法是利用酶的作用将茶多酚从茶叶中提取出来。
通过将茶叶与酶液反应,利用酶的水解作用将茶多酚释放出来。
这种方法具有营养价值高、提取效果好等特点。
超声波提取法是一种较新的茶多酚提取方法。
通过超声波的机械作用,使茶叶细胞破碎,茶多酚从细胞中释放出来。
这种方法提取效率高、时间短,但设备较为昂贵。
二、茶多酚的抗氧化活性研究茶多酚作为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剂,其抗氧化活性也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
抗氧化活性主要通过测定抗氧化指标来评估,如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还原力等。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是常用的评估茶多酚抗氧化活性的方法之一。
DPPH是一种自由基,通过测定茶多酚样品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可以评估茶多酚的抗氧化活性。
研究表明,茶多酚的抗氧化活性与其浓度呈正相关关系。
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是评估茶多酚抗氧化活性的另一种指标。
超氧阴离子是一种高活性的自由基,能与DNA、脂质等生物分子发生反应,导致细胞损伤。
茶多酚通过清除超氧阴离子,可以保护细胞免受损伤。
还原力是茶多酚抗氧化活性的指标之一。
通过测定茶多酚还原双铁氰化钾的能力,可以评估茶多酚的还原力,进而评估其抗氧化活性。
研究表明,茶多酚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可以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茶多酚的抗氧化活性主要受其提取工艺、浓度及茶叶品种等因素的影响。
茶多酚抗氧化作用的研究与应用
![茶多酚抗氧化作用的研究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021edf56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f7.png)
茶多酚抗氧化作用的研究与应用茶多酚是一种重要的天然抗氧化剂,具有广泛的研究与应用价值。
本文将从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茶多酚是茶叶中的重要成分,具有强大的抗氧化能力。
抗氧化是指抑制自由基的生成和清除已生成的自由基,进而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茶多酚通过捕捉自由基,减少氧化反应的发生,从而起到抗氧化作用。
茶多酚还可以促进机体内生物酶的活性,增强细胞的抗氧化能力,进一步减轻氧化损伤。
二、茶多酚的研究进展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
研究表明,茶多酚可以抑制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如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
茶多酚通过抗氧化作用,减少自由基对细胞的损伤,从而具有预防和治疗慢性疾病的潜力。
此外,茶多酚还具有抗炎、抗菌、降脂等多种生理活性,对人体健康有着广泛的保护作用。
三、茶多酚的应用前景茶多酚作为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在食品、医药、化妆品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食品工业中,茶多酚可以用作天然的食品防腐剂,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在医药领域,茶多酚可以用于制备抗氧化剂、抗肿瘤药物等,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在化妆品领域,茶多酚可以用于制备抗衰老、美白等功效的护肤品,满足人们对美容的需求。
茶多酚作为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剂,具有广泛的研究与应用价值。
通过抗氧化作用,茶多酚可以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
在食品、医药、化妆品等领域,茶多酚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茶多酚的抗氧化机制和应用价值,将有助于推动茶多酚的开发利用,为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茶多酚防腐剂用于肉制品防腐的原理
![茶多酚防腐剂用于肉制品防腐的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8813e6b3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97.png)
茶多酚防腐剂用于肉制品防腐的原理
茶多酚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常用于肉制品的防腐。
其原理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抗氧化作用,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可以抑制脂肪
氧化过程中的自由基产生,延缓脂肪的氧化速度。
在肉制品中添加
茶多酚可以有效地延长其保鲜期,防止脂肪变质和氧化。
2. 抑菌作用,茶多酚对细菌、霉菌和酵母等微生物具有一定的
抑制作用,可以抑制肉制品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减少腐败菌的污染,从而延长肉制品的保质期。
3. 蛋白质稳定作用,茶多酚可以与肉制品中的蛋白质结合,形
成一层保护膜,阻隔氧气和水分的进入,减缓蛋白质的氧化和变质,从而延长肉制品的新鲜度。
总的来说,茶多酚作为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和抑菌剂,能够在
一定程度上延缓肉制品的氧化变质和微生物污染,起到一定的防腐
作用。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茶多酚作为防腐剂使用的安全性和添加
量需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法规,以确保食品安全。
茶多酚防腐剂用于肉制品防腐的原理
![茶多酚防腐剂用于肉制品防腐的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091d69de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11.png)
茶多酚防腐剂用于肉制品防腐的原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茶多酚是一种天然产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和抗菌性,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中作为防腐剂。
在肉制品加工过程中,茶多酚可以起到很好的防腐作用,延长肉制品的保质期,保持食品的新鲜度和营养价值。
茶多酚防腐剂用于肉制品防腐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抗氧化作用: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可以有效抑制氧化反应的发生。
在肉制品加工过程中,暴露在空气中的肉制品容易受到氧化的影响,导致氧化脂质的生成和肉质的变质。
茶多酚可以与氧自由基结合,减少氧化反应的发生,保持肉制品的色泽、口感和营养价值。
2. 抗菌作用:茶多酚对多种细菌、霉菌和酵母等微生物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在肉制品加工和储存过程中,微生物的繁殖是导致肉制品变质和腐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茶多酚可以有效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减少细菌的数量,延长肉制品的保质期。
3. 改善肉制品的质感:茶多酚还可以改善肉制品的质感和口感。
在肉制品加工过程中,茶多酚可以促进蛋白质的交联作用,增强肉制品的弹性和口感。
茶多酚还可以改善肉制品的保水性,使肉制品更加鲜嫩可口。
第二篇示例:茶多酚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因此被广泛应用在食品防腐领域。
茶多酚在肉制品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延长其保质期,防止肉制品腐败。
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茶多酚防腐剂用于肉制品防腐的原理。
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能。
在肉制品中,氧气是导致肉制品腐败的主要因素之一,因为氧气可以导致脂肪氧化、蛋白质变性和细菌滋生等问题。
茶多酚可以有效地捕捉氧气自由基,阻止氧气对肉制品的氧化破坏,从而延缓肉制品的腐败过程。
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菌作用。
在肉制品中,细菌和霉菌是导致腐败的主要微生物。
茶多酚不仅可以通过其抗氧化作用抑制细菌的生长,还可以直接杀灭细菌和霉菌,从而有效地延长肉制品的保质期。
茶多酚的抗菌作用是由于其对细菌细胞膜的破坏和细胞蛋白的变性,使细菌失去生长繁殖的能力。
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
![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c0e36311866fb84ae45c8d98.png)
第47卷 第16期 2002年8月评 述1206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赵保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脑与认知中心, 视觉信息加工实验室, 北京 100101. E-mail: zhaobl@)摘要 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和对疾病的预防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人们对茶多酚及其单体和异构体在不同体系清除各种自由基进行了研究. 发现没食子酸酯的存在大大加强了茶多酚的抗氧化反应活性, 在C 环上的双键对增加抗氧化反应活性也起重要作用, 茶多酚各成分之间具有抗氧化协同作用. 异构体中(+)构型的抗氧化活性高于(−)构型. 茶多酚清除自由基的活性位点主要在没食子酸酯对位酚羟基处, 也有在吡喃环的酚羟基处. 在苯并芘喃环和苯酚环之间的大过氧化氢姜黄素维生素C 和维生素E 对这一体系产生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发现茶多酚几乎完全清除了这一体系产生的氧自由基, 明显优于其他抗氧化剂. 利用光照核黄素/EDTA 和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体系产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体系, 发现它们可以不同程度地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除维生素C 外, 茶多酚的清除率明显大于其他抗氧化剂. 利用 Fenton 反应和光照过氧化氢产生羟基自由基体系, 发现除玫瑰香精外, 茶多酚的清除羟基自由基作用明显低于其他抗氧化剂[4].2 茶多酚清除氧自由基的协同作用茶多酚主要包含4种单体成分, 其结构如图1所示, 这4种单体对氧自由基的清除有协同作用和最佳清除比例.图1 茶多酚4个单体的结构式EC: (−)-Epicatichin R 1 = H, R 2 = H; EGC: (−)-Epigallocatichin R 1 = H, R 2 = OH; ECG: (−)-Epicatichin gallate R 1 = X, R 2 = H; EGCG:(−)-Epigallocatichin gallate R 1 = X; R 2 = OH用化学发光法和ESR 技术测量表明, 一般具有较多酚羟基的儿茶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 酚羟基的位置及没食子酸酯化也对其抗氧化能力有很大的影响. 这几种儿茶素对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顺序为: EGCG EC评 述第47卷 第16期 2002年8月 1207立了测定抗氧化活性(trolox equivalent antioxidant activity, TEAC)技术, 测定了茶多酚的抗氧化势, 均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儿茶素两两组合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有协同清除作用, EGCG 与ECG 同时存在时, 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协同增效作用最大, 其次为ECG 与EC 组合和EC 与EGC 组合. 两两组合的增效作用, 既不是组成儿茶素清除率的简单加和, 也不是相乘关系,而是与儿茶素的摩尔浓度呈高度的正相关. 3种儿茶素的组合增效明显优于两种儿茶素的组合, 且增效效果与浓度的关系与两两组合相一致, 以EGCG+ECG+ EC 的组合增效最明显. 据测定, 在鲜茶叶中, 这4种儿茶素的大致比例为EGCG ︰ECG ︰EGC ︰EC = 5︰2︰2︰1. 虽然EGCG 的比例占绝对优势, 但其增效效果不如天然组合[5]. 这一结果提示, 在以儿茶素作为抗氧化剂时, 以保持原有儿茶素比例其抗氧化效果最佳. 这也许是茶树经过多年的选择形成的, 是茶树进化的结果, 也是茶树抵抗自然逆境形成的天然防御体系.刘中立教授实验室研究了茶多酚在均相溶液人低密度脂蛋白和红细胞膜中抗氧化性及其与维生素E 的协同作用. 发现在上述体系中茶多酚都是有效抗氧化剂, 其抗氧化性与分子的氧化还原电位速率和计量因子, 以及在链增长和链抑制期的动力学链长. 发现EGCG 和ECG 的抗氧化活性与维生素E 相近. 但在SDS 和CTAB 胶束中二者的反应特征不同. 在CTAB 胶束中它们的抑制期和计量因子都比SDS 中大, 但反应速率较低[9]. 这显示胶束表面电荷对茶多酚抗氧化活性起着重要作用. ESR 测定研究显示, 茶多酚和维生素E 在清除水相自由基ECG图2 茶多酚在胶束及生物膜中的抗氧化协同作用机理[10]EC, 而且与它们的氧化电位呈反比关系[11].3 茶多酚对心肌缺血再灌注产生的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我们研究了茶多酚在心肌缺血再灌注体系中对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检测组织缺血再灌注产生氧自由基的一个很好的模型, 常用来检验药物在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对氧自由基的清除和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采用大鼠离体心脏, 用Longerf 法对心脏进行缺血再灌注. 结果表明单纯缺血, 氧自由基不高, 而缺血再灌注后, 氧自由基增加188%左右. 在再灌注液中加入茶多酚, 氧自由基明显降低, 且有明显的浓度依赖关系[12].4 茶多酚对过氧亚硝基氧化活性的抑制作用NO 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具有非常高的反应速率常数(6.4L −1¹Èë׸ÊëĹýÑõ»¯ÎïøºÍGSH, 维生素E 含量亦甚低. 脑内还含有大量的易氧化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和易介导的脂质过氧化的铁第47卷 第16期 2002年8月评 述1208 导的脑突触体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机理.茶多酚4种单体对铁离子诱导脑突触体的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顺序如下: EGCGGTP EC. 它们清除突触体的脂质过氧化产生的脂类自由基的能力也是类似顺序: ECGECECEGC. 为了确定是什么自由基引起的DNA损伤, 我们用ESR 自旋捕集技术研究发现4种茶多酚单体对该体系产生的羟基的清除作用的顺序也是ECGEGCG(+)-C GC GCG , 即3位上多一个没食子酸基团的GCG 和EGCG 的清除作用强于GC,EGC, EC 和(+)-C, 在5位上多一个羟基基团的EGC 和GC 的清除作用强于EC 和(+)-C. GCG , GC 和(+)-C 的清除效果分别优于它们的异构体EGCG , EGC 和EC,且在低浓度时, 这种清除效果的差异更显著[19].利用光照血卟啉产生单线态氧[20], 发现随茶多酚的浓度增加, 单线态氧产生的速率降低, 达到最大值时间逐渐前移, 最大值显著降低. GCG , GC 和(+)-C 的清除效果分别好于EGCG , EGC 和EC. 它们对单线态氧的清除效果顺序为ECEGCEGCG-azobis(2-amidinopropane) hydrochlo-ride)是一种常用的水溶性碳中心自由基产生剂[20].发现这些异构体浓度对AAPH 分解产生的自由基有很好的清除作用. 清除效果的顺序为ECEGCEGCGEGCGEGC (+)-C. GCG , GC 和(+)-C 的清除效果分别优于EGCG , EGC 和EC [19].以上结果清楚地表明, 相同结构的不同异构体茶多酚对不同自由基也有不同的清除作用. 这对我们了解为什么在天然茶叶中存在不同茶多酚异构体和考虑使用茶多酚作为抗氧化剂具有重要的意义.8 茶多酚清除氧自由基的分子机理为了深入了解茶多酚对氧自由基的清除和抗氧化机理, 我们从茶多酚4种单体对铁离子的络合作用,在无铁离子体系中对羟自由基和脂类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以及它们与自由基反应后生成的半醌自由基的稳定性等方面加以阐述, 并从茶多酚的结构出发, 分析了茶多酚4种单体清除氧自由基的反应活性位点.铁离子是诱导脂质过氧化的重要因素, 我们用摩尔比法测定的茶多酚4种单体对铁离子的络合分子比为(茶多酚︰Fe(评 述第47卷 第16期 2002年8月1209过氧化方面是一个重要因素. 用ESR 直接观察茶多酚4种单体与氧自由基反应形成的半醌自由基的稳定性发现EGCG , ECG 和EC 形成的半醌自由基比较稳定, EGC 形成的半醌自由基不稳定. 说明茶多酚与氧自由基反应形成的半醌自由基的稳定性在抗氧化的整体效果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深入研究茶多酚清除氧自由基和抗氧化的分子机理, 我们用ESR 检测了它们自氧化形成的半醌自由基的结构和反应活性位点. 发现EGCG 与氧自由基的反应活性位点在邻苯三酚的对位酚羟基处,ECG 与氧自由基的反应活性位点在没食子酸酯对位酚羟基处, EC 与氧自由基的反应活性位点有2个, 一个在吡喃环的酚羟基处, 另一个在邻苯二酚的酚羟基处, EGC 与氧自由基的反应活性位点也有2个, 一个位于邻苯三酚的对位酚羟基处, 另一个在吡喃环的酚羟基处[15].9 茶多酚清除氧自由基的量子化学根据我们采用分子轨道近似方法MNDO 从茶多酚的分子结构计算探讨了茶多酚为什么可以清除氧自由基及清除氧自由基的反应活性中心[21].一个分子的结构特征可以从它们的各种特征向量中得知. 在Px 和Py 的电子通常形成 σ 键, 而Pz 的电子形成 π 键. 在苯并二氢吡喃平面苯环中的碳原子和氧原子上的电子主要集中在Pz 轨道上, 这就意味着这一平面的苯环和它相连的两个酚羟基的氧原子及在吡喃环上的氧原子共同形成一个大 π 键. 两个酚羟基不是真正的酚羟基, 而是处于酚羟基和醌的中间形式. 在吡喃环上的氧原子包括在这个大 π 键上就更增加了醌的成分, 并使电子更加容易离开这个大 π 键. 另一个苯酚环与苯并二氢吡喃平面垂直,所以碳原子及氧原子的Px 电子也形成一个大 π 键,但比苯并二氢吡喃环小一些, 这个环上的两个酚羟基也含醌的成分, 但比苯并二氢吡喃上的两个酚羟基成分少, 电子离域程度也小一些.两原子之间的多重分布和静电荷差越大, 两原子之间的键越强. 儿茶素苯环上两个酚羟基的OH 的键强, 说明当儿茶素与氧自由基反应时, 苯并二氢吡喃环上两个酚羟基的氢原子比苯酚环上的两个羟基的氢原子更容易被抽走. 因此我们提出, 儿茶素与自由基反应时在苯并二氢吡喃环上也形成类似的醌自由基.这一结论与用ESR 检测到儿茶素自氧化生成的半醌自由基是一致的. 而传统认为, 只有另一个苯酚环上的酚羟基才参与反应. 这就使茶多酚清除氧自由基和抗氧化的分子机理的研究深入了一步.10 发展方向和建议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 作为茶叶主要成分的茶多酚对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是很强的, 茶多酚清除氧自由基的基础是其结构所决定的, 这些研究已经有了较清楚的结论. 但是茶多酚有益健康及其在体内的代谢途径研究不多, 茶多酚在体内是否有特异受体及参与哪些特异信号通路都是没有解决的问题,需要加强研究.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理都与自由基损伤有关,例如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综合症就是两种典型的神经退行性疾病[22]. 虽然其发病机理是多因素的, 但是氧化损伤的积累是发病的重要原因, 我们最近研究发现, 茶多酚可以预防6-OHDA 诱导PC-12细胞凋亡[23]和在动物帕金森综合症模型中有预防作用.茶多酚预防这些疾病的机理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现在已经有一些研究表明, 茶多酚可以进入血液, 甚至可以穿过血脑屏障[24]. 但是, 这些研究需要深入, 例如茶多酚进入各个器官和组织的浓度第47卷 第16期 2002年8月评 述1210 Biol Med, 1996, 20: 933~9568 Jia Z S, Zhou B, Yang L, et al. Antioxidant synergism of teapolyphenols and a-tocopherol against free radical induced peroxidation of linoliec acid in solution. J Chem Soc Perkin Trans,1998, 2: 911~9159 Zhou B, Jia Z S, Chen Z H, et al. Synergic antioxidant effect ofgreen tea polyphenols with a-tocophenol on free radical initiation of linoleic acid in micelles. J Chem Soc Perkin Trans, 2000, 2: 78510 Chen Z H, Zhou B, Yang L, et al.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green teapolyphenols against lipid peroxidation initiated by lipid-soluble radicals in micelles. J Chem Soc Perkin Trans, 2001, 2:1835~183911 马兰萍, 刘在群, 周波, 等. 绿茶多酚对自由基诱导的红细胞氧化性溶血的抑制作用. 科学通报, 2000, 45: 1271~127512 邹曦露, 万谦, 李美芬, 等. 茶多酚对鼠心肌缺血再灌注产生的氧自由基的清除. 波谱学杂志, 1995, 12: 237~24413 赵保路, 王建潮, 侯京武, 等. 茶多酚对过氧亚硝基氧化二甲基亚砜产生的甲基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科学通报, 1996, 41:925~92714 Pannala A S, Rice-Evans C S, Halliwell B, et al. Inhibition ofperoxynitrite-mediated nitrition by catechin polyphenols.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1997, 232: 164~16815 Guo Q, Zhao B L, Li M F, et al. Studies on protective mechanismsof four components of green tea polyphenols (GTP) against lipid peroxidation in synaptosomes. Biochem Biophys Acta, 1996, 1304:210~22216 Salah N, Miller J J, Paganga G , et al. Polyphenolic flavonols asscavengers of aqueous phase radicals and as chain-breaking antioxidants. Arch Biochem Biophys, 1995, 322: 339~34617 Rice-Evans C, Miller N. Measurement of the antioxidant status ofdietary constituents, low density lipoproteins and plasma. Prosta Leukotr Ess Fatty Acids, 1997, 57: 499~50518 Nie G J, Wei T T, Shen S R, et al. Polyphenol protection of DNAagainst damage. Meth Enzym, 2001, 335: 232~24419 Guo Q, Zhao B L, Hou J W, et al. ESR study on the structure-antioxidant activiity relationship of tea catechins and their epimers.Bichim Biophys Acta, 1999, 1427: 13~2320 Zhao B L, Guo Q, Xin W J.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by green teapolyphenols. Method Enzym, 2001, 335: 217~23121 Zhao B L, Liu S L, Chen R S, et al. Scavenging effect of catechinon free radicals studied by molecular orbital calculation. Acta Pharmocol Sinica, 1992, 13: 9~1422 Jenner P, Olanow W. Understanding cell death in Parkinson’sdisease. Ann Neurol, 1998, 44(Suppl 1): S72~8423 Nie G J, Jin C F, Cao Y L, et al. Distinct effects of tea catechins on6-hydroxydopamine-induced apoptosis in PC12 cells. Arch Biochem Biophys, 2002, 397: 84~9024 Inanami O, Watanabe Y, Syuto B, et al. Oral administration of(−)catechin protects against ischemia-reperfusion-induced neuronal death in the gerbil. Free Rad Res, 1998, 29: 359~36525 Polyak K, Xia Y, Zweier J, et al. A model for p53-inducedapoptosis. Nature, 1997, 389: 300~30526 Lin Y L, Tsai S H, Shiao S L Y. Theaflavin-3,3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作者:赵保路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脑与认知中心,视觉信息加工实验室,北京,100101刊名:科学通报英文刊名:CHINESE SCIENCE BULLETIN年,卷(期):2002,47(16)被引用次数:52次1.Polyak K;Xia Y;Zweier J A model for p53-induced apoptosis[外文期刊] 19972.Inanami O;Watanabe Y;Syuto B Oral administration of(?)catechin protects against ischemia-reperfusion-induced neuronal death in the gerbil[外文期刊] 1998(29)3.Nie G J;Jin C F;Cao Y L Distinct effects of tea catechins on 6-hydroxydopamine-induced apoptosis in PC12 cells[外文期刊] 20024.Jankun J;Selman S H;Swiercz R Why drinking green tea could prevent cancer[外文期刊] 1997(6633)5.Zhou B;Jia Z S;Chen Z H Synergic antioxidant effect of green tea polyphenols with a-tocophenol on free radical initiation of linoleic acid in micelles 20006.Jia Z S;Zhou B;YANG L Antioxidant synergism of tea polyphenols and a-tocopherol against free radical induced peroxidation of linoliec acid in solution 19987.Rice-Evans C A;Miller N J;Paganga G Structure-antioxidant activity relationship of flavonoids and phenolic acids 19968.Jovanovic S V;Hara Y;Simic M G Antioxidant potentials of gallocatechins.A pulse radiolysis and laser photolysis study[外文期刊] 1995(39)9.沈生荣;杨贤强;杨发军儿茶素抗氧化作用的协同增效效应[期刊论文]-茶叶科学 1993(02)10.Zhao B L;Li X J;Xin W J ESR study on oxygen consumption during the respiratory burst of human polymophonuclear leukocytes[外文期刊] 198911.Zhao B L;Li X J;He R G Scavenging effect of extracts of green tea and natural antioxidants on active oxygen radicals 198912.Lin Y L;Tsai S H;Shiao S L Y Theaflavin-3,3′-digallate from black tea blooks the activation of NFkB in macrophage[外文期刊] 1999(2/3)13.Jenner P;Olanow W Understanding cell death in Parkinson's disease 1998(Suppl 1)14.Zhao B L;Liu S L;Chen R S Scavenging effect of catechin on free radicals studied by molecular orbital calculation 1992(01)15.Zhao B L;Guo Q;Xin W J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by green tea polyphenols 200116.GuoQ;Zhao B L;Hou J W ESR study on the structure-antioxidant activiity relationship of tea catechins and their epimers[外文期刊] 1999(1)17.Nie G J;Wei T T;Shen S R Polyphenol protection of DNA against damage 200118.Rice-Evans C;Miller N Measurement of the antioxidant status of dietary constituents,low density lipoproteins and plasma 199719.Salah N;Miller J J;Paganga G Polyphenolic flavonols as scavengers of aqueous phase radicals and as chain-breaking antioxidants 199520.GuoQ;Zhao B L;Li M F Studies on protective mechanisms of four components of green tea polyphenols(GTP)against lipid peroxidation in synaptosomes 199621.Pannala A S;Rice-Evans C S;Halliwell B Inhibition of peroxynitrite-mediated nitrition by catechin polyphenols[外文期刊] 1997(1)22.赵保路;王建潮;侯京武茶多酚对过氧亚硝基氧化二甲基亚砜产生的甲基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199623.邹曦露;万谦;李美芬茶多酚对鼠心肌缺血再灌产生氧自由基的清除[期刊论文]-波谱学杂志 1995(03)24.马兰萍;刘在群;周波绿茶多酚对自由基诱导的红细胞氧化性溶血的抑制作用[期刊论文]-科学通报 2000(12)25.Chen Z H;Zhou B;YANG L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green tea polyphenols against lipid peroxidation initiated by lipid-soluble radicals in micelles[外文期刊] 2001(02)26.Cao Y;Cao R Angiogenesis inhibited by drinking tea[外文期刊] 1999(6726)1.夏其乐.潘向荣.陈健初.陆胜民杨梅汁清除自由基及抑制油脂氧化作用的研究[期刊论文]-浙江农业学报2009(6)2.绿茶功能性成分提取及保健作用的研究现状[期刊论文]-食品与发酵科技 2009(5)3.武夷岩茶茶多酚的体外抗氧化作用[期刊论文]-武夷学院学报 2009(2)4.欧阳振.邱杨.吴嘉妮.余瑶章.龚莉红.李海航几种天然材料对茶多酚和咖啡因的吸附与分离特性[期刊论文]-科技导报 2009(8)5.梁俊玉.周纲.刘志杰.张继茶多酚对植物油抗氧化的研究与应用[期刊论文]-现代农业科技 2009(15)6.余鹰.林燕.陈雅红.余其凤.黄忠兴.周文富油溶性茶多酚硒对油品的抗氧化性能研究[期刊论文]-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1)7.王衍彬.钱华.许炯.柏明娥竹醋液提取物对猪油抗氧化效果的比较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粮油学报 2008(5)8.张胜利.阳桂园花草茶与传统茶的茶汤成分研究[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08(35)9.马瑞君.朱慧.陈佳莉.王乃亮超声波提取潮州凤凰茶茶多酚的工艺研究[期刊论文]-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8(5)10.高俊.夏涛.朱博.戴前颖.高可君HPLC-PDA对茶叶中茶氨酸、儿茶素和生物碱的同时分离检测研究[期刊论文]-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8(3)11.黄忠兴.周文富.林明穗增效剂对油溶性茶多酚硒的抗氧化增效作用研究[期刊论文]-化学工程与装备2008(10)12.熊丽萍.邓杨健.杨普香.周彤.颜世铭绿茶保健作用研究[期刊论文]-现代预防医学 2007(20)13.王朝杰.吴润.金毅不同取代基对酚羟基抗氧化活性影响的计算研究[期刊论文]-温州医学院学报 2007(5)14.杨文泓.赵长青.高杰.汤海燕.程绍玲.阎虎生用大孔氨甲基聚苯乙烯树脂选择性吸附分离茶多酚和咖啡因[期刊论文]-离子交换与吸附 2007(6)15.马森.陈培珍.游玉琼.游洪忠武夷岩茶抗疲劳抗氧化作用研究[期刊论文]-食品科学 2007(8)16.吕海鹏.林智.谷记平.郭丽.谭俊峰茶叶儿茶素组分HPLC测定中的提取方法研究[期刊论文]-食品与发酵工业2007(6)17.苑林宏.夏薇.赵秀娟.张晓华.张岭.吴坤芹菜素通过抑制PKB/Akt激酶活性诱导人胃癌细胞凋亡[期刊论文]-科学通报 2007(13)18.许光明.彭新君.王彩君.文礼章.刘文龙.江星明三叶虫茶中多酚类物质离子沉淀法提取工艺研究[期刊论文]-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2)19.张星海.王岳飞茶多酚与绿原酸生物活性的比较研究[期刊论文]-茶叶科学 2007(1)20.孟祥.李保国.齐正.吴亚卿茶多酚及其微胶囊化研究进展[期刊论文]-食品科技 2006(11)21.颜军.郭晓强.邬晓勇.徐光域.李晓光.苟小军银耳茶的研制及其抗自由基的研究[期刊论文]-食品科技2006(10)22.史伯安漆酚树脂对茶多酚的吸附特性研究[期刊论文]-食品工业科技 2006(11)23.张宁.王明召酚类抗氧化剂知识引入高中化学——设计一段配合新教材的阅读材料[期刊论文]-化学教育2006(9)24.刘伟.蒲晓林.谢彬强茶多酚制取工艺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化工时刊 2006(9)25.张囡.杜丽丽.王冬.刘晓秋中药酚酸类成分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现代中药 2006(2)26.张庆.陈祥贵.李晓霞.戴清源茶的保健作用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5(9)27.姜守刚.蒋建勤.王建营.许明.胡文祥茶多酚的提取分离和分析鉴定研究[期刊论文]-药学进展 2005(2)28.凌云.赵云峰.李志军.张珙.吴永宁茶叶及茶饮料中儿茶素和咖啡因的多组分HPLC分析方法[期刊论文]-卫生研究 2005(2)29.彭珊珊.于化泓.赵哲霞具有抗氧化效果的植物性食品[期刊论文]-江西食品工业 2005(1)30.汪新茶多酚的应用研究进展与皖南茶竹资源的开发[期刊论文]-池州师专学报 2005(3)31.林金科.陈荣冰.陈常颂.游小妹.张应根.陈林.李秀峰高酯型儿茶素含量的茶树资源筛选研究[期刊论文]-茶叶科学 2005(1)32.凌云多组分茶儿茶素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及人体吸收与利用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33.凌云多组分茶儿茶素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及人体吸收与利用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34.凌云多组分茶儿茶素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及人体吸收与利用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35.杨文泓高选择性吸附树脂的合成及其对茶多酚的吸附性能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36.王同宝二级树脂法制备茶多酚咖啡碱的工艺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37.刘海军茶多酚、大豆黄酮对热应激下肉仔鸡的影响[学位论文]硕士 200538.张勇生物活性分子的结构和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39.乔凤云南方稻田生态系统中杂草植物及作物生产副产物的抗氧化因子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40.孔玲若干天然抗氧化剂光解机理及清除自由基机理的理论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41.何小解微胶囊化儿茶素的制备及其对阿霉素肾病大鼠疗效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42.罗一帆茶叶指纹图谱的构建及其抗癌药用成分的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43.陈健初杨梅汁花色苷稳定性、澄清技术及抗氧化特性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44.陈健初.夏其乐.潘向荣.徐斐燕杨梅果汁的抗氧化特性研究[期刊论文]-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4(6)45.周建芹.罗建平.朱羽灵芝茶的研制及其保健功能的研究[期刊论文]-食品科学 2004(10)46.宋冠群.林金明茶多酚分析方法研究与最新进展[期刊论文]-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4(1)47.刘萍我国水溶性抗氧化剂研究概况[期刊论文]-中国食品添加剂 2003(6)48.陈平.孙东一种新的儿茶素类食用植物油抗氧化剂[期刊论文]-中国粮油学报 2003(5)49.SONG Guanqun.Lin Jinming.Qu Feng.C.W.Huie Extraction of catechins and caffeine from different tealeaves and comparison with micellar electrokinetic chromatography[期刊论文]-科学通报(英文版) 2003(22)50.苗义良.谭景和动物异种细胞核移植技术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细胞生物学杂志 2003(3)51.宋冠群.董文举.林金明.屈锋茶叶指纹谱的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法研究[期刊论文]-色谱 2003(4)52.于文利番茄中番茄红素的分离、纯化及抗氧化作用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3本文链接:/Periodical_kxtb200216002.aspx。
茶多酚的功效与作用
![茶多酚的功效与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894bdd6c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27.png)
茶多酚的功效与作用
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主要为黄烷醇(儿茶素)类,儿茶素占60~80%。
类物质茶多酚又称茶鞣或茶单宁,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
一、抗氧化
茶多酚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可抑制皮肤线粒体中脂氧合酶和脂质过氧化作用,从而具有抗衰老效应。
研究表明,茶多酚的抗氧性明显优于维生素E,且与维生素C、E有增效效应。
二、抗辐射
研究表明,茶多酚等活性物质具解毒和抗辐射作用,能有效地阻止放射性物质侵入骨髓,并可使锶90和钴60迅速排出体外,被健康及医学界誉为“辐射克星”。
三、健齿除口臭
茶多酚类化合物可以杀死在齿缝中存在的乳酸菌及其他龋齿细菌,具有抑制葡萄糖聚合酶活性的作用,这样病菌就不能在牙上着床,有效的中断了使龋齿形成的过程。
残留于齿缝中的蛋白质食物成为腐败细菌增殖的基质,茶多酚可以杀死此类细菌。
四、美容护肤
茶多酚是水溶性物质,用它洗脸能清除面部的油腻,收敛毛孔,具有消毒、灭菌、抗皮肤老化,减少日光中的紫外线辐射对皮肤的损伤等功效。
茶多酚能够阻挡紫外线和清除紫外线诱导的自由基,从而
保护黑色素细胞的正常功能,抑制黑色素的形成。
同时对脂质氧化产生抑制,减轻色素沉着。
茶多酚抗氧化实验
![茶多酚抗氧化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dad686f1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a5.png)
茶多酚抗氧化实验1. 引言茶多酚是一类存在于茶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被广泛认为具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
茶多酚通过抑制自由基的产生和对自由基的清除,发挥了抗氧化的效果。
本实验旨在研究茶多酚的抗氧化能力,并探究其对氧化物质的影响。
2. 实验方法2.1 实验材料•茶叶样品•离心管•碱式溶胶•乙醚•纯水•氢氧化钠溶液•辣根过氧化物酶溶液•双酚A(BHA)溶液•丙二醇•氯仿•硝酸铁盐试剂2.2 实验步骤1.将茶叶样品研磨成细末,取适量样品放入离心管中。
2.加入适量的碱式溶胶并摇匀,静置一段时间。
3.使用乙醚提取溶胶中的茶多酚,重复该步骤2次。
4.将提取得到的茶多酚溶液通过离心分离。
5.将离心得到的茶多酚溶液过滤并浓缩,得到茶多酚提取物。
6.准备一系列不同浓度的茶多酚溶液。
7.分别取一定体积的茶多酚溶液,加入辣根过氧化物酶溶液,使过氧化氢生成。
8.测定过氧化氢在不同茶多酚浓度下的产生量。
9.根据产生的过氧化氢量,计算茶多酚的抗氧化能力。
10.与BHA溶液进行对照实验,评估茶多酚的抗氧化能力。
3. 实验结果与讨论3.1 茶多酚的抗氧化能力通过实验测定茶多酚在不同浓度下对过氧化氢的抑制能力,得到以下结果:茶多酚浓度(mg/ml)过氧化氢产生量(μmol/ml)0.1 2.50.2 2.00.3 1.50.4 1.00.5 0.5由上表可以看出,随着茶多酚浓度的增加,过氧化氢的产生量逐渐下降,说明茶多酚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
3.2 茶多酚与BHA溶液的比较将茶多酚溶液的抗氧化能力与BHA溶液进行比较,得到以下结果:物质过氧化氢产生量(μmol/ml)茶多酚 1.5BHA溶液0.5从上表可以看出,茶多酚的抗氧化能力略强于BHA溶液,说明茶多酚在抗氧化方面具有潜力。
4. 结论本实验通过测定茶多酚在不同浓度下的抗氧化能力,发现茶多酚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
与常用的抗氧化剂BHA溶液相比,茶多酚的抗氧化能力略强。
这为进一步研究茶多酚的抗氧化机制提供了基础,并为茶叶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的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茶多酚营养价值的原理是
![茶多酚营养价值的原理是](https://img.taocdn.com/s3/m/545a3924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c2.png)
茶多酚营养价值的原理是
茶多酚是一种强效的抗氧化物质,具有许多营养价值。
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抗氧化作用:茶多酚具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可以中和自由基,减少细胞和组织的氧化损伤,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如心血管病、癌症等。
2. 抗炎作用:茶多酚具有抗炎作用,可以减少炎症反应,降低慢性炎症引起的疾病风险。
3. 抗菌作用:茶多酚可以抑制细菌、真菌和病毒的生长和繁殖,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有助于预防感染性疾病。
4. 降脂作用:茶多酚可以降低血脂、胆固醇和三酸甘油酯的水平,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5. 促进消化作用:茶多酚具有促进胃肠蠕动、增加消化液分泌的作用,有助于改善消化功能。
6. 保护神经系统:茶多酚对神经系统具有保护作用,可以减轻脑损伤、改善记忆力和学习能力。
茶多酚的这些作用使其成为一种非常健康的营养物质,可以通过饮茶或食用茶叶来获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叶是一种传统的药食同源的天然保健饮品, 在我国已有大约 &### 年的历史,也是多酚类化合 物的主要来源。其主要酚类———儿茶素类约占茶叶 萃取物干重的 "&5 。近年来,国内外对茶叶及其提 取物的药理药效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证明茶叶及 其提取物具有抗突变、防癌抗癌、清除自由基、抗氧 化、免疫调节、抗过敏、延缓衰老、降血糖、血脂及利 尿等功能。而茶叶药理学研究表明,茶多酚化合物 是茶叶药效的主要成分,它是一类天然的强抗氧化 物,清除自由基能力高于 89 、8: 。 $ 茶多酚的成分及功能
作用的结果。
作为一种天然无毒副作用的植物,茶抗突变、抗
肿瘤作用在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之后,必然进入应用
开发研究阶段。茶作为一种肿瘤预防剂其作用是肯
定的。作为一种肿瘤的治疗药物增效剂,具有广阔
的应用前景。因此,茶及茶多酚作为抗突变保健饮
料食品、化妆品原料中的应用及肿瘤预防或治疗药
物的开发将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产生。但是,许多人还是不知道原来在绿茶萃取物 中发现的“多酚”更是抗老化的重要成分,其抗氧效 果比维他命 :、9 高出 "# 倍。 $ 4" 抑制突变作用
经研究发现,茶叶萃取物与前突变剂 EF 及 + G < H =,I= 混合物、突变剂代谢物作用时间的增加, EF 及 + G< H = 的突变活性也相应降低。其中乌龙茶 对 EF 及其代谢物显示了最高的抑制作用(抑制程 度可达到 (" 4 "5)而红茶对 EF 的抑制作用也可达 .( 4 "5 , -! 4 .5 。除了与 I= 混合物相互作用外,茶 萃取物也显示降低 + G < H = 代谢物的活性,从而证明 茶萃取物能与前致癌物或终致癌物相互作用而减少 突变作用。+J3KLL<D 等($((.、$((!)采用食谱中的 % 种致癌物———* ?J—= , M ,苯并芘和亚硝基吡咯 烷的间接作用来评价绿茶、红茶、和去咖啡碱茶的抗 突变潜力,发现在一个活性体系中,供试茶叶对前述 % 种致突变物都显示了较强的抗突变活性,且具有 一定的剂量效应。红茶和去咖啡碱茶对直接作用的 突变剂 (3 氨基氮蒽的致突变作用剂的代谢活化结 束后,将茶叶水溶液加入活化体系中,便会产生一种
" *+$&%" , $(-. 花生果 % *+$&%% , $(-. 花生仁 ’ / 0 1 2 ’"# , "### 绿色食品花生(果、仁)
收稿日期:"##"3#’3""
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
刘芳竹 查 慧 甘肃省轻工业科学研究所 甘肃、兰州 !%####
摘 要 本文叙述茶叶保健作用,重点论述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并对其主要成分进行分析。 关键词 茶多酚 抗氧化
!"
《食品研究与开发》#$$# 年 %$ 月第 #& 卷第 ’ 期
与浓度有依存关系的抑制致突变的反应。在该体系 中 & 类茶的抗突变活性没有明显的差异。 % -& 降低伤害肌肤
多酚本身是以网状结构相互连结,形成一个个 天然植物性的微球体,当绿茶中的多酚接触到皮肤 时,立即发挥其“活化”的效果:肌肤表面皮脂中的 酵素会使多酚的分子连结破裂,进而释放出有效的 活性成分,这些成分会“中和”皮肤中有害人体的自 由基,使自由基成为稳定的分子或原子,降低伤害 肌肤的几率。 # 茶多酚营养成分
《食品研究与开发》"##" 年 $# 月第 "% 卷第 & 期
!!
现行的国家标准 *+$&%" , $(-. 和 *+$&%% , $(-. 花生果和花生仁中对花生的要求也只有纯质 率、杂质、水分、色泽、气味等,卫生标准和动植物检 疫项目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未提出蛋白质,脂肪 (含油量)要求。 % 4 ’ 我中心在以往的工作中承检了 "#( 份花生蛋 白质测定结果,经统计低于 "&5 的有 $’# 份,承检 的 .$ 份花生脂肪检测结果,其含量低于 ’-5 的 "( 份。 % 4 &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 0 1 2 ’"# , "### 标准 在理化项目要求的设置上较国标及出口标准都严 格,所设置的蛋白质与脂肪含量指标,未对不同品
种、不同地域的花生加以区别,单一的限量指标树起 了较高的门槛,不利于花生的生产和出口。 ’ 建议
建议制标者全面考虑不同品种、不同地域、不同 用途的花生,根据其特点分别制定种类要求,同时要 考虑加入 6 2 7 以后,花生对外贸易的需求。
参考文献
$ 封海胜主编:《花生育种与栽培》,农业出版社,$((":$## ) $#’, ’(" ) ’((
茶多酚是一类氧化还原电位很低的还原剂,具 有活泼的羟基氢,能提供质子与体内过量自由基结 合,在消除活性氧自由基上表现出特异的功能,并 参与辅酶"的电子传递链来中断或终止自由基的
反应,同时还可提高或引诱体内抗氧化酶系 345、
*36.78 等活性来协同消除体内过量有害自由基。 & 小结
大量研究证实,茶及茶多酚的抗突变的作用是
茶多酚(2 ;< =>?@AB;C?>D,2 =)是茶叶主要生 理活性成分之一,多酚成分被称作是天然植物性的 强力抗氧化分子,它的功力在于网状的微球体结 构,经肌肤表皮皮脂酵素分解,从而释放活性成分 来中和自由基,降低氧化作用发生的几率,进而保 护肌肤活缔组织的弹性,避免提早老化,具有紧肤 养容的护肤功效。 $ 4 $ 维他命 :、9、+ 是很多抗老化保养品的重要 成分。这些元素可抵抗自由基,预防斑点及皱纹的
参考文献
% 北京医学院主编·中草药成分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 )(!
& 宁正祥·食品成分分析手册·中国农业出版社,%(("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检验方法·*+’$$(&! ,
"’ 第 # - # 规定
收稿日期:#$$#.$&.%"
百合贮运保鲜技术的研究
胡国华 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学学院,上海 #$$#&) 翟瑞文 上海梅林正广和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
摘 要 通过大量反复试验,新鲜百合用特别配置的保鲜液作为贮运介质,在夏季高温密封条件下,能保存两个月 以上,从而解决百合贮藏期间变色变味的难题。 关键词 百合 贮运介质 贮藏
百合,因其“数十片相累”,状如白莲花而得名, 属百合科百合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地下鳞茎为 食用部分,产于亚洲大陆中部,产量以我国为最高, 百合药用价值很高,营养成分丰富,除含有淀粉、蛋 白质、脂肪及钙、磷、铁、维生素 +%、维生素 +#、维生 素 0、泛酸、胡罗卜素等营养素外,还含有一些特殊 的营养成分,如秋水仙碱等多种生物碱,这些成分
除了多酚成分外,绿茶还含有其他多种营养成 分,如!胡萝卜素、维他命 /、0 等,对于肌肤机能的 调节、稳定及防护有极佳的功效,可说是保持健康 肌肤的新尖兵。
茶多酚复合体及主要儿茶素单体对氧自由基 的清除率可达 ("1 以上,在一定范围内呈显著的量 效关系,清除速率数均在 %$) 和 %$%)数量级。对活细 胞产生的氧自由基的综合清除效果明显,呈显著的 量效关系,且均优于传统的抗氧化剂 2/ 和 20 。
综合作用于人体,对于病后虚弱、结核病、神经官能 症等患者大有裨益。现代医学证明,百合中的百合 甙、秋水仙碱等成分能有效抑制癌细胞的增生,临床 应用于白血病、乳腺癌和鼻咽癌均有疗效。
目前,国内外市场百合需求旺盛,但用于百合保 鲜的技术很少,进行百合加工、贮运的厂家和农户常 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贮运保鲜:用沙土埋法;用低温
多方面的,它可以灭活已存在的前致突变剂和致突
变剂;清除活性氧和自由基,抑制终致突变剂的形
成,增强机体解毒酶活性,阻止转化细胞表达及促进
59 : 修复等。但由于茶多酚是一类含有儿茶素类、
黄酮类及黄酮醇类、花色素和酚酸及缩酚酸类等 )
Hale Waihona Puke 大类 &$ 多种化学成分的复合物,并具有多种生物学
活性,其抑制突变的作用可能是这些物质相互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