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日制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部分前言

信息社会来临,知识经济预示着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信息技术,我国如不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加快发展,就会拉大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

在全国中小学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促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教学的改革,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综合国力和全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需要。

《全日制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制订,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课程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注重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使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渐形成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有效手段。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的必修课,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价值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适应社会发展

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工作与学习方式。我国素质教育的培养对象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使学生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加速社会的发展。

(二)提高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要把学生培养成综合型、创新型的人才,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必须与其他各学科整合。注重学生信息技术技能的运用和实践,使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遇到的问题,获取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三)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在信息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信息技术是一门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创新能力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技术的价值,积极地参与到技术的利用和创新中去。

(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有关信息科学的必修课程,也是一种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素质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中,必然会大量地使用计算机,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将信息技术课变成单纯的计算机操作、软件使用大技能课。如果这样,就偏离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我们应该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真正了解信息技术的意义和用途。

二、基本理念

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是操作性强的课程,其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必须遵循以下基本理念:

(一)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

信息技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真正理解信息技术的意义,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形成初步的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避免使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单纯的计算机操作、软件使用的技能课,为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时,应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结合方法和过程,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注意课程内容的层次性和可选择性,以适应不同地区学生素质的差异,使本《标准》具有普通的适应性。

(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以计算机信息技能为主的信息技术课有着其他课程所没有的新鲜内容,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和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努力把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应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整合,强调信息技术在各个学科、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在实践中领悟信息技术的价值和作用,以及信息技术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三)在任务驱动中掌握信息技术,认识信息技术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具体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也充分展示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中掌握信息技术,注重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中,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标准要体现多元性、发展性、全程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的水平和能力,鼓励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综合能力。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应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学和学习内容安排应有各自明确的目标,并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各阶段都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学科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分段目标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远距离通讯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初中阶段: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