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导课表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基教研中心市导课教学设计

课题:

学科:

班级:

授课地点:

授课人:

14《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通州区芙蓉小学***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形成语文实践的能力,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情感启迪。”

崔峦老师曾指出:“语文教学要给法,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式的教学。所谓的法,即学法、读法和写法。”本课教学力图体现这一精神,凸显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教学这一单元要使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美丽多姿,生活在这样的国度里感到骄傲与自豪,同时体会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全文以游览顺序记叙了在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文章以写在鼎湖山听泉的感受为主要内容,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之情。另外,本文在1982年就被刊登在《人民日报》上,这说明文章在当时还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分析能力。他们能够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结合生活实际、结合课外资料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对鼎湖山的泉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学生对第四自然段,即作者用聆听、辨识、品味相融的表现手法来写泉的悦耳动听、变幻莫测,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另外,理解课文最后一自然段,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上下文和课外资料再去感悟。

三、教学目标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鼎湖山泉声的美妙,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

2.学习第四自然段的写法。

3.能说出自己对课文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泉声变幻莫测、悦耳动听。

(三)教学难点

1.学习第四自然段的写法。

2.理解最后一自然段的含义。

四、课前准备

搜集资料:谢大光相关介绍;文章写作背景;鼎湖山相关视频资料

五、教学流程

(一)扣住题眼辐射全篇

1.由齐读课题到快速浏览课文,回忆主要内容。(所见、所闻、所感)

2.再来看看题目,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 从题目入手,使学生在心目中初步构建文章题目与文章内容之间的联系。进而发现重点段落,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二)建立关联长文短教

1.整体入手,默读2、4自然段,思考:这两个自然段同样是写听泉,有什么不同?

(1)学生很容易能够找到2自然段白天听泉,而第4自然段是夜晚听泉。(这时候老师就可以提炼归纳,这是时间的不同,延着这个思路想下去,还有很多的不同。)

(2)2自然段“过了寒翠桥”……4自然段“只有泉声一直传送的枕边”

可教师提炼,也可让学生归纳,这是地点的不同。

(3)继而还有听泉方式的不同。

“我们寻找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躺在床上……”

在这几个不同之后老师小结:看来,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相关联的内容。[设计意图] 实现高年级阅读的长文短教,就需抓住文章重点段落,即将相关联的重点内容放在一起构建联系。本次构建2、4自然段的联系意在使学生感受:

作者同是写听泉,但是描写却各具特色,写作方法上的不拘一格。

2.不同侧重,分段教学。一个是白天,在路上边走边看边听泉,一个是入夜,躺在床上聆听、辨识、品味,正因为这些不同,所以听到的泉声也有所不同。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游踪去先过寒翠桥。

(1)白天观景听泉。(以不绝于耳的泉声为支点,撬动整段)

①情境引入:过了寒翠桥,就听到淙淙的泉声,进山一看……

②观景:看鼎湖山风光片。学生谈对视频中泉景、泉声的感受。

③入文:抓住两个词语分析泉景和泉声:泉景——时隐时现泉声——不绝于耳重点讲泉声

a一路看泉、听泉、走马观花然而只有泉声不绝于耳。再读文。

b在泉水什么样的情况下,泉声不绝于耳呢?用当……时,泉声都不绝于耳;当……时,泉声不绝于耳;当……时,泉声不绝于耳。这样的句式表达出来。[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感受泉景与泉声的特点,用一组当……时的排比句,第一次构建泉景与泉声的对接。

④再次观看视频,配乐读文。这不绝于耳的泉声,这草丰林茂的鼎湖山,这两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呢?

[设计意图] 初次构建泉水与鼎湖山万木之间的联系,为理解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做好铺垫。

⑤师小结,引出“入夜”:正是这不绝于耳的泉声格外吸引着作者。以至于入夜后,作者还在用心细细的聆听、辨识、品味。入夜,聆听、辨识、品味泉声。(2)入夜,聆听、辨识、品味泉声。

①教师配乐引读: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到枕边。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随机板书“聆听、辨识、品味”)

②作者聆听到了什么?他又从中辨识出什么?他又有怎么样的品味呢?(自己先读读,然后再汇报)

③就第一句举例分析:

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

“聆听”就是听到的泉声:轻柔的;“辨识”实际就是通过声音分辨识别出曾看

到的泉景:小溪流淌;“品味”和前面的聆听和辨识是有所不同的,它是有思维加工的,是有想象在里边的,那作者通过聆听泉声,辨识泉景,品味出的就是这时小提琴的声音。

[设计意图] 教师举例进行分析,意在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听泉”历程,由听——想——悟,同时,教给学生提炼、归纳的方法,为后面的批注做准备。

④放小提琴音乐,聆听、辨识、品味。配乐读句子。

⑤小结,提升:其实在后面的每个句子中都含着聆听、辨识、品味,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种独到的观察、体验,文章才产生了生动感,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⑥默读,归纳、提炼、批注:作者聆听到了什么,辨识出了什么,品味到了什么。生汇报。

[设计意图] 批注,在高年级的语文课堂经常会用到,本次批注意在使学会提炼文中的相关信息,并能够归纳表述。

⑦播放琵琶、大提琴、铜管齐鸣,学生配上相应的文字不同形式的朗读。

⑧还有很多很多泉声,我们无法找到适当的乐器来描述它,于是,就有了作者这样的描述,看看我们能不能也从中想象到一些泉景。(学生朗读)

师用文章中的词句进行评价:听着你们的读,我仿佛看到了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

(3)小结:如果说这泉声让你记住了一个词语,你认为是……

变幻莫测:这变幻莫测的泉声有……;有……;有……;有……(小提琴一样轻柔的;琵琶一样清脆的;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悦耳动听:这悦耳动听的泉声有……;有……;有……;有……

[设计意图] 二次小结怎样的泉声,由开始不绝于耳的泉声到现在变幻莫测的泉声,学生心路历程随着作者的不同手法的描写而变化。即由第2自然段对泉声的理解到第4自然段对泉声的感悟。

(三)引入资料突破难点

1.作者被这泉所吸引,仅仅是因为这泉很好听吗?让我们接着来看最后一自然段。

蒙眬中,那滋润着鼎湖山万木,孕育出蓬勃生机的清泉,仿佛汩汩地流进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