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如何带动工业化
2022年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作计划
从企业、行业、区域三个层面,加强政府引导,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产品研发、生产经营、节能减排、创新发展等方面的应用和渗透,通过两化融合壮大支柱产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会萃发展,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支撑。
环绕重点产业调整和升级,大力发展先进创造业,着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工艺改造、生产创造、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关键环节的综合集成应用和融合,鼓励发展网络制造、柔性创造、智能创造等先进生产方式,提升工业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提高工业增加值率,推动形成新型工业发展模式。
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大力推进旅游、物流、商贸、会展、金融保险和服务外包等行业的信息资源开辟与利用,推广无线射频、全球定位、物联网等技术在服务业的综合应用,提高信息服务能力,增强现代服务业核心竞争力。
广泛应用数字化、智能化、可视化、协同化技术,加快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产装备智能化改造,建立跨行业信息共享机制,为能源安全供应、交通运输快捷通畅、水资源综合利用及防汛抗旱提供支撑,促进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现代水利体系的建设。
环绕增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内生动力,大力推进信息化在知识生产、利用、传播和积累方面的应用,促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理念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建设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和面向各类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解决中小企业发展所面临的资金、技术、人材、营销等方面的问题提供支撑。
加强信息技术在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推广应用,改造传统工艺和生产流程,有效整合物流资源,建立管控一体的能源管理中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大力推广计算机辅助、虚拟仿真、含糊控制等技术,提高自动化、精准化生产水平,降低废品率和物料消耗;遵照循环经济理念,建立废旧资源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废旧资源综合利用率;探索建立区域性能源监控和交易平台,开展能源需求侧管理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降耗和能源综合利用;建立环境保护信息支撑体系,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信息化、工业化并行发展的意义
信息化、工业化并行发展的意义前言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既是当前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实践课题,同时也是关系我国如何实现小康社会的时代主题。
2000年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十六大”又提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指导,虽然内容作了一些变动,但基本思路都是要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这一战略任务。
信息化何以带动工业化、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实施策略、企业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过程如何发挥积极作用等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关键词:信息化、工业化、内涵、联系、特征、意义1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内涵1.1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概念深刻把握“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内涵,首先要求准确认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定义。
“化”是指一种趋势,一种进程,也可以指由一种特定的力量(包括技术、观念、文化和自然气候等)引起的持续的改造状态。
那么从字面上理解,信息化是指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出现的、以信息作为重要生产和生活资源的一种持续的社会改造和进化过程。
也就是说信息和信息技术将广泛应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引起社会结构各方面的深刻变化。
工业化是指相对农业而言,出现的以工业生产和城市生活占国家主导地位的过程。
通常以机器大生产的应用过程为主要特征。
按照《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权威的定义,工业化乃是机器大工业诞生以来经济结构的变动过程。
信息化与工业化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2个重要社会发展阶段,是人类现代化和后现代化的2个基本标志。
按照通常的自然逻辑分析,信息化建立在高度工业化基础之上。
也就是说,西方发达国家上世纪中叶开始的信息化高潮,是建立在高度的工业化基础之上的,是工业化和科技进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同理,信息化的发展同样会促进和改造工业化。
信息化和工业化正处于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中。
1.2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联系“十六大”明确提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信息化对智能制造和工业升级的推动和创新
信息化对智能制造和工业升级的推动和创新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制造和工业升级也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使得生产更加高效、可靠和灵活,同时还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创新。
首先,信息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推动了传统产业向智能化转型升级。
通过将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硬件设备连接在一起,可以实现智能化的制造系统。
企业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分析和控制,从而实现智能化生产。
例如,在拥有智能工厂的制造企业,机器人可以自主地完成零部件的搬运和装配,无人机可以完成原材料和半成品的运输,从而实现了生产的智能化。
其次,信息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促进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通过实现数据共享和协同创新,企业可以减少研发成本和提高研发效率。
例如,通过智能化的制造,企业可以根据客户需求实现个性化定制,从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也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市场预测和产品设计,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最后,信息化技术在工业升级中的应用也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通过实现智能化的监测和控制,企业可以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预测,及时发现生产问题并进行修复。
此外,通过网络化的生产系统,企业可以实现远程维护和管理,提高了机器的可靠性和运行效率。
总之,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对智能制造和工业升级的推动和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推广,智能化的生产将在各行各业得到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应用。
信息化技术在智能制造和工业升级中的推动和创新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智能制造推动高效生产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智能化制造系统的普及使得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实现更高效、更可靠和更灵活的制造。
智能制造技术涵盖了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多方面硬件和软件技术,实现了智能化的生产系统。
传感器可以实时检测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参数,控制器可以对机器人等自动化生产设备进行精准的控制和数据反馈,执行器则是机器人等设备的核心,能够自动完成各种操作。
走以信息化带动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走以信息化带动的新型工业化之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信息化是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并提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之路。
这一科学论断,为我们推进工业化指明了方向。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最活跃的生产力。
工业化过程不可逾越,但信息化可使其进程大大缩短。
我们要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抓住信息化机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出一条符合永州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正确认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把思想统一到十六大精神上来信息化以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程度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主要标志。
工业化的核心是发展大规模高效率的制造业,并以此带动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向社会提供丰富的物质产品。
信息化、网络化是建立在工业化、城市化以及生产生活社会化的基础之上的。
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信息产业的发展,都需要以工业化的发展为后盾。
信息化则以工业化为载体,通过工业化为其提供广阔的应用市场,从而获得不断深化和发展。
信息技术在产品设计制造、产品功能和企业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工业制造技术和产品水平,并对企业固有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模式带来根本性的变革和创新。
企业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开发、设计、制造、营销及管理的高度集成化。
如数控机床、智能化仪表等,大大提高了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
据统计,我国的机床行业有职工70多万人,日本机床行业大约是4万人,但其产值却高出我国近10倍。
信息化不能代替工业化,但可以缩短工业化的过程。
英国实现工业化大约用了200年,日本用了100多年,而韩国后来居上,只用了30多年。
事实上,韩国就是紧紧抓住了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新科技革命的机遇,以信息技术来促进工业化的。
又如爱尔兰,80年代中期以前还是农业国家,之后它正是抓住了欧洲建立结算中心这样一个契机,抓住了软件产业的发展,用20年的时间,一下跃升为第一软件出口大国的现代化国家。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例子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例子
信息化和工业化是两个互相促进、互相支持的概念,其中信息化可以
为工业化注入新的动力和机遇。
下面将介绍一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例子。
1.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是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代表。
通过物联网、大数据、
云计算等技术,实现机器之间的协同、产品的个性化生产、生产过程的自
动化等,为传统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的革新和提升。
例如,在汽车制造过程中,通过智能制造技术可以实现根据客户需求进行智能化定制生产,提高
了汽车生产的灵活性和效率。
2.5G通信技术
5G通信技术拥有更高的传输速率和更低的延迟,为智能制造和工业
数据传输提供了更加强大的网络传输能力。
随着5G技术的普及,工业机
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智能装备可以更高效地进行通信和协作,大大提高
了制造业的生产力和效率。
3.电商平台
电商平台带动了物流和供应链的数字转型,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商品
交易。
通过电商平台,生产企业可以更迅速、更准确地了解市场需求和趋势,同时可以借助电商平台的技术优势和平台效应,降低运营成本,提升
效率。
4.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的普及,使得各种设备、传感器、机器等都可以实现联网,并通过云计算等技术进行数据传输和应用。
特别是在工业生产中,物联网
技术可以帮助实现设备的远程监控和远程维护,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和生
产效率。
综上所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将会对传统工业产生巨大影响,提高制造业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实现更加高效、个性化生产,降低运
营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工信部联信… 2022‟160 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财政、科技、商务、国有资产主管部门,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工业转型升级,现提出以下意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重点环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推动创造业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着力用信息技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着力提高信息产业支撑融合发展的能力,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步伐,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
把增强创新发展能力作为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战略基点和改造提升传统创造业的优先目标,以信息化促进研发设计创新、业务流程优化和商业模式创新,构建产业竞争新优势。
把节能减排作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切入点,加快信息技术与环境友好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能源资源节约技术的融合发展,促进形成低消耗、可循环、低排放、可持续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
把智能发展作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长期努力的方向,推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促进工业产品、基础设施、关键装备、流程管理的智能化和创造资源与能力协同共享,推动产业链向高端跃升。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将信息化作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份,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形成推进合力。
切实推动信息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和应用需求的良性互动,提升产业支撑和服务水平。
注重以信息技术应用推动创造业与服务业的协调发展,促进向服务型创造转型。
到 2022 年,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取得重大突破,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主要领域、主要环节得到充分有效应用,业务流程优化再造和产业链协同能力显著增强,重点骨干企业实现向综合集成应用的转变,研发设计创新能力、生产集约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信息技术应用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水平成为领军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支撑“两化”深度融合的信息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应用成本显著下降,信息化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特征。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一、引言在当前信息时代,信息化和工业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两大主要趋势。
信息化以其高效、智能的特点,不断推动着各行各业的发展;而工业化则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财富。
然而,单一的信息化或工业化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而是需要两化融合的管理体系来推动经济、社会、科技的全面发展。
二、两化融合的意义1. 实现资源的共享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
通过信息化技术的支持,工业化产业可以更加高效地管理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最大化利用。
2. 推动产业升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可以推动产业的升级。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带动传统产业的智能化、自动化改造,推动产业向高端、智能化方向发展,增强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力,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3. 提升管理效率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可以提升管理效率。
通过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企业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管理,提高生产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率,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 满足市场需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通过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企业可以更加精准地进行市场分析与预测,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推出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实践案例以我国制造2025为例,该战略旨在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推动我国制造业向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方向发展。
在推动我国制造2025战略实践中,各行业各领域积极探索两化融合的管理体系,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四、结语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它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推动产业升级、提升管理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双赢的有效途径。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更加注重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建设,不断深化两化融合的实践探索,推动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新视角下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问题研究
新视角下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问题研究[摘要]在信息经济迅速发展的大趋势下,信息化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顺应知识经济潮流、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发展的战略决策。
其有两层含义:一是信息产业自身的发展,二是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
文章主要从后者角度对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做以探究。
[关键词]信息化工业化发展战略推进信息化和国民经济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党中央面向新世纪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文章主要从经济学视角下的交易费用角度和信息化在工业化进程中的现实意义这两个方面对其必要性作以阐述。
一、从交易费用看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基于企业内部视角)经济的正常运行是需要成本的,决策失误、效率低下等费用造成的损失在经济学上即体现为信息的不完全、不对称以及外部性存在等。
信息技术在企业的运用则节约了交易费用和成本。
首先,降低企业市场信息搜寻成本。
信息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信息的专有性和垄断性,突破技术瓶颈带来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因而弱化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完全,便于企业掌握商品和劳务的供应信息,进而针对客户的差异性需求进行个性化生产和营销策略。
这为企业降低信息搜寻成本,提升整体竞争力提供有力的推动。
其次,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
微观经济学认为,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内部组织成本、管理成本会随之上升。
因为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企业间的交易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即虚拟空间的电子商务交易广泛存在,最大限度的消除交易的中介环节。
同时在销售领域拓展了商业交易的时间,方便快捷的交易和支付方式,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交易成本,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
最后,降低企业的组织管理成本。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企业各部门紧密链接,减少企业内部协调环节,提升了企业的信息搜集、处理和传递能力,提高组织运行效率,降低企业管理组织的构建和运行成本。
同时,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各种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各项决策更加民主,优化企业管理流程,减少“寻租”行为,降低管理成本。
信息技术在节约企业运行成本、推进工业化进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我们应该看到伴随着信息技术而来的各项费用,这要求我们在信息化过程中避免盲目投资,使其真正在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发挥作用。
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信息化、工业化并行发展的意义
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信息化、工业化并行发展的意义信息化是在工业化基础上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在计算机和传媒等技术发展基础上,信息化对传统工业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
信息化是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
同时,信息化在工业化提供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之上,也为工业化的延续开辟了新的道路。
在工业化社会,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能力有了大幅度上升,开始向大自然大量索取,尤其是机器大生产的发展为这种索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走向了掠夺式的索取,因此资源的大量消耗是不可避免的。
在信息化社会,许多以资源和劳动消耗为主要特征的生产过程将向智能化为特征的方向转变,生产和整个经济活动由依靠资源和劳动投入转变为只依靠知识、技术。
不仅高技术产业是高智能低物质消耗的产业,而且传统产业也发生质的改变。
不仅对现有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是节约的、洁净的,而且高生产力和高科技不断发现和创造地球上本来没有的或己经绝迹的各类资源,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
因此在信息化社会,人类将依靠知识智能合理地、科学地、节约地、创造性地利用资源,使信息化成为一种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
工业化经济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代替第一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主体或主导为其特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地位不断上升丁并占据主导地位。
在工业化社会,社会成员组成中主体是劳动(工人)大众,而在信息化社会中,主体则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知识分子。
由于信息化发展和知识作用的提高,出现了产业结构软化,即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体力劳动和物质资源的投入相对减少,脑力劳动和科学技术的投入相对增多。
工业化社会与信息社会在企业的管理方面同样存在差别。
前者重点是对产品生产、经营和有形资产的管理,即注重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后者重视对科研的开发、职工培训和无形资产的管理,即注重企业创造知识的能力。
现代社会中,信息化经济不可完全取代工业经济。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着力点
£▲世 纪 9 _ 0年 代 以 来 , 息 化 浪 产 品 ,其 它 领 域 的信 息 化 就 难 以 实 信
1 .潮 席 卷 全 球 : 我 国政 府 面 对 又要 加 快 信息 化
目前 , 美 国 等发 达 国 家 , 在 信息
化的重要着力点 :
一
二 、 用 信 息 技 术 。 升 传 统 产 利 提
、
发 展 信 息 产 业 。 进 结 构 升 业 技 术 水 平 促
级
目前 ,我 国 传统 产业 实 现 的 增 首 先 ,信 息 产业 发 展 本 身 就 是 加 值 占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的 8 % , 业 5 从
和 空 间 技 术 的发 展 。
. ●●● 一 ,
新 资源 , 高 技 术 创新 能 力 : 例 如 , 提
另 外 ,信 息 产 业 的快 速 发 展 是 海 尔集 团 利 用 计 算 机 网络 技 术 做 到 加 快 信 息 化 进 程 的前 提 条 件 。信 息 了 产 品研 发设 计 全 球 化 ,使 设 在 不 产业 和 信 息 技 术 的 发 展 是 信 息 化 的 同 国家 和地 区 的 研 发 机 构 共 享 研 发
第一 推 动 力 , 信息 化 的前 提 , 有 资 源 , 仅 加 快 了研 发 速 度 , 且 使 是 没 不 而 先进 、 用 、 格 合 理 的信 息 技 术 及 产 品 设 计 更 适 合 全 球 市 场 的 需 求 , 适 价
主里} 些 2 几皇 7
!笙 塑
信息 化带 动 工 业 化 的 内 容 :根 据 产 人 员 占就 业 人 数 的 9 %: 但 是 , 4 我
业 结 构 理 论 ,一 国 工业 化 演进 过 程 国 传 统 产 业 总 体 技 术 水 平 较 低 , 急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思路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思路作者:童有好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总体思路,就是要在“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指引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着重解决我国工业化中存在的管理粗放、资源浪费严重、产业投资失误、市场信息不畅、产品科技(信息技术)含量低、市场交易成本高等问题,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并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并不是要取代工业化发达国家是先工业化后信息化,走的是一条从轻纺、加工制造、重化工业到服务业的传统发展道路。
我国的能源、资源、人口、生态环境等条件,不允许我们照搬传统的工业化模式。
我们不能像某些产业较为单一的国家或地区那样,完全脱离传统产业来实现信息化,否则就意味着揠苗助长;也不可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先实现工业化,待工业化完成后再过渡到信息化的模式,那样只会使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发展距离越拉越大。
我们只能根据本国国情,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通过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在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以信息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走跨越式发展道路。
因此,不能简单地把信息化与工业化对立起来。
有了信息化,不等于不要工业化,不要各种物质的生产。
我国的全面小康目标是要靠工业、农业、科技等方方面面的整体推进来实现的,如果孤立起来片面强调信息化,信息化不融入其它领域,不对传统产业起催化、带动作用,我们建的网络再好,通信再发达,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目标也是难以实现的。
离开了工业化之本,信息化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目前,我国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等迅速推进。
但要谨防急功近利、一蹴而就的思潮泛滥。
需要重视信息化建设,但一定不能脱离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轨道。
2、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要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蓬勃兴起的新技术革命不断推动世界各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要想在未来长期持续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就必须紧跟世界潮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与管理、市场营销等环节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模式进行提升和创新,对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以信息集成取代资源集成,带动企业产品设计方法和工具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企业间协作关系的创新,实现产品设计制造的数字化、企业管理的系统化、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制造装备的智能化、咨询服务的网络化、营销手段的电子化。
其主要内容包括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渗透、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软件业、信息设备制造业,为工业化提供系统软件和数字化、电子化的生产装备。
信息化是工业化的提升,工业是信息化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结伴而行。
在“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如何加快工业化进程,到2010年实现工业产值超千亿的目标,这是一个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信息化是我们加快实现工业化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开发、创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新型工业化道路肩负着信息化和工业化双重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大力发展信息产品制造业,更要特别注重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用信息技术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充分做强信息化的载体——工业化。
因此要明确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总体思路,即以市场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信息产业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加速传统产业的改造和结构的调整,使工业化与信息化更加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以加快南宁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促进南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为加快实现工业化打下良好基础要根据南宁市实际和具有的优势,结合“十一五”发展规划,认真做好信息产业发展的规划,努力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抓住跨国公司对外转移生产能力的机遇,引进西门子、摩托罗拉等世界知名企业到南宁市落户。
例析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政策
例析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政策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已成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产业现代化的必要手段,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及新业态的出现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1 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内涵的认识两化深度融合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高级化阶段,两化融合要以工业化为需求引领,带动信息化不断发展,以信息化为基础,推动工业化升级发展。
我国著名自动控制专家吴澄院士提出,信息化已经渗透到我国的方方面面,两化深度融合不是简单的信息化应用,而是全方位的融合,不仅强调广度,也要强调深度,要用深度带动广度,从产品到技术和业务的综合集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
在技术上,从系统集成发展到协同制造,再到现在的云制造;在产品上,从嵌入式系统发展到产品具有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特征;在企业管理流程上,从信息技术的初级应用,到生产模式、业务重组、资源整合、组织结构扁平化和管理的精益化;在产业上,在更大的范围、更细的行业、更广的领域实现更深层次的应用。
未来,两化深度融合还将引发中国经济领域的商业模式创新与产业革命,催生更多新业态。
信息技术是创新性、渗透性、影响性和通用性最强的技术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充分交互,使制造业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显著提高,成为变革生产方式的主导力量,改变着现行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加速构建我国新型工业生产体系。
2 在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中的问题潍坊市已列入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已从产业、企业、区域、政策等层面加快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信息技术产业,推进区域两化融合,提高全市整体信息化水平,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使两化融合工作面临一定困难。
第一,两化融合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大企业在两化融合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小企业主动性和能力较差。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影响因素研究共3篇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影响因素研究共3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影响因素研究1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普及,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趋势和驱动力量。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不仅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也对全球经济和社会的转型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技术发展、政策引导、市场需求和人文因素四个方面分析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影响因素。
技术发展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关键因素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这些新兴技术的出现,促进了企业的智能生产和服务转型,加强了供应链、产品设计和客户关系的优化。
同时,智能化、自动化和数字化等与信息化相关的技术改进也为工业化提供了进一步的发展空间,加强了工业品质和工业效率,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
政策引导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因素。
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措施,引导企业加快信息技术应用和推广,加大对工业化的投资、产业集聚和规模化发展。
政策引导有助于促进企业的发展,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
市场需求也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因素。
企业始终受到市场需求的制约和影响。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升级,推动着企业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和运用,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
消费者对高品质、高效率、智能化和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促进了工业化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发展,推动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广泛融合。
人文因素也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因素。
人文因素涵盖了企业文化、员工素质、管理模式等方面。
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过程中,企业需要注重员工的素质,提升企业文化水平,引进先进管理模式,以提高企业的组织效率和管理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趋势和大环境。
因此,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影响因素不仅有技术发展、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的因素,也包括人文因素。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工业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推进的,长期存在过分追求速度和数量、忽视效率和质量的问题,走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道路,并由此造成资源浪费、重复建设、生产率低下、规模结构不合理等。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则会促使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一方面,将会使生产要素综合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加速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并通过信息技术向工业领域扩散和渗透,从而加速工业化进程,促进技术结构的优化,达到质量和速度的统一;另一方面,将使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以及劳动手段、劳动对象都发生重大变革;再一方面,为了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某些不适应因素和环节也将进行相应调整,从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变革。
因此,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有助于推动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一)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先导是政府信息化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以及对政府需要的和拥有的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来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决策质量、调控能力,从而改进政府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工作方式,向企业提供高质、高效的管理和服务。
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过程中,政府信息化处在关键和核心的位置,发挥着先导作用。
这是因为政府在制定政策、规划、标准和资金投入、引导企业和社会信息化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第一,是要尽快制定和完善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化网络框架体系,为转变行政管理方式提供物质基础;第二,是要按照政府信息化的要求,对现行政府管理职能、组织结构及行政流程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开发基础业务数据库,为转变行政管理方式提供前提条件;第三,是解决数字鸿沟问题,加大力度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和制定财政、金融、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的扶持政策,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第四,是要构建指导政策、技术标准、法律规范三位一体的政策法律体系,为转变行政管理方式创造制度环境;第五,是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为转变行政管理方式提供人才保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通过信息技术的发展优化工业“增量”结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软件技术、光电子技术、现代通信技术、语言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信息基础设施、终端技术等;将这些先进的高新技术运用到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就能够使工业技术达到世界的先进水平。在工业增量上,注重用信息技术进行装备,从而使新增工业走上电子化、网络化之路,从而提高工业“增量”的起点,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工业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当前,我国尚未完成工业化任务,却又面临信息化的挑战。利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内在逻辑关系,使它们实现互动发展,是我国加速信息化进程,实现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一条捷径。其中,信息化如何带动工业化,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术为龙头,可带动微电子、半导体、激光、超导等技术的发展,与此相关又可带动一批其他产业如新材料、新能源、机器制造、仪器仪表、生物技术、海洋技术、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等的迅速发展。
在发展信息产业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利用与信息技术产业有边缘关系的传统产业,如光学电子产业、汽车电子产业等,这些传统工业部门将是信息化最先受益的部门。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发展的真正出路
当前,利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正是工业化的出路所在。这体现在:首先,工业化本身的产业结构性使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滞后。信息化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转换和升级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不甚合理,地区经济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等。从三次产业的比例看,1998年约为2:5:3,与第三产业占最大比例的现代经济规律的要求相去甚远,从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在GDP中占有的份额看,我国产业结构现代化的程度也是很低的,目前只有20%,而我们的邻国日本已经达到50%。发展信息化,对于改变我国的产业结构有巨大影响。一方面信息产业
信息产业化”“产业信息化”。只有以推进。
在信息产业巨大发展的前提下,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途径有:
第一,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我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已很不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技术装备水平较为落后。因此,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的水平,是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的首要任务。信息的作用在于在资源整合中创造效益,当前,传统产业如果抓住计算机技术出现后所引起的数控技术产生的契机,如果把信息技术与企业产品结合并实现产品创新,如果利用信息系统生产过程中的智能化、柔性化替代一味的规模生产,那么传统产业就能提高国际竞争力。
第三,信息化有利于改变我国长期以来在工业化过程中粗放型的增长方式,真正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很多途径,如技术创新等。但是,信息化是最关键的途径之一。因为信息化提供了多数行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技术基础,使资源的整合和节约成为基本的经济发展内涵。同时,信息化是一种高附加值,高增长、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的社会经济发展手段,信息资源也是一种“取之不尽”的经济资源(至少在相对意义上),信息化是我国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事实上,在当今时代,信息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唯一出路。2000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21世纪论坛”年会上,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提出了发展中国家迎接全球化挑战的三条建议:发展教育;建立开放的具有竞争力的政策手段;利用互联网发展电子商务。现代中国的发展,绝不能离开信息的传递和网络的发展。在当代,先实现农业和工业现代化的道路已不可取,因为离开网络的发展,离开信息技术,不可能有真正的农业现代化,更不可能有工业的现代化。唯有用先进的网络和信息技术以及其它先进的科技成果,才能改造传统的农业、传统的工业,从而进入网络社会或信息社会,赶上现代文明发展的步伐。这是唯一正确和科学的发展战略。
信息技术要与现代管理技术结合起来,并贯穿于企业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通过信息集成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物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的集成和优化,提高广大企业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
总之,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其核心就是“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途径
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理论论证之后,我们有必要指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在实践中的途径。必须指出,加速发展信息产业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前提。如果说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途径是必要性,那么信息化自身的发展则构成带动工业化的可行性。而且信息产业的发展本身就意味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因为21世纪社会的主导工业不是传统产业,而是信息产业。而且,信息产业的产业关联度很大,在信息产业内部,以电子计算机和通信技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原因是:信息化能更高效地进行资源配置,极大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信息化通过网络等手段能构造人类经济发展和活动的新平台;信息化对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以及意识形态产生越来越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导致经济增长方式、经济体制等各方面的重大变革。具体地说,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全面渗入工业生产过程.加速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其意义远远超过一般的技术改造或设备更新。这就反过来能进一步起到通过创新来开拓新型的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作用,借以满足工业化进程中对新技术和新管理模式日益增长的需求。由此而来的将是在全社会强化对信息、信息化、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认识,树立靠信息化提高效率、提升效益的理念,并从这里出发掀起一场全盘性或全局性信息化高潮。可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能缩短用高新技术武装我国产业群和整个工业化的进程,结果也必然会为信息技术本身开辟一个更加广阔的应用天地。
信息化可以带动工业化
从历史的角度看,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但信息化又是在工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从现实的角度看,不少发展中国家利用先进国家的技术和经验,实现了跳跃式的发展,或者借助信息产业实现了本国在国际分工中的更有利位置。可见,在信息化氛围下跨越式地加速我国工业化优化进程、提高工业化总体质量和高质高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去改造传统产业,加速更新换代升级过程,是现阶段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基本内涵。
本身提高了产业内部结构的技术集约度;另一方面信息产业的带动作用可以使其他高级产业迅速发展。
第二,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是传统产业面向国际竞争的前提。我国即将加入WTO,各个产业将直接面对国内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的双重挑战。我国信息化的落后直接导致了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低下。有经济学家指出,没有夕阳的产业,只有夕阳的技术,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传统产业的生命力在于现代技术的运用,尤其体现在信息技术的运用。在一定条件下,夕阳产业和传统产业完全可以焕发出勃勃生机。我国传统产业竞争力低的原因,除了科技投入与创新能力不强外,另一个关键原因就是信息产业等高技术产业不发达。
第三,利用信息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效益,增加企业创新和发展的能力。当前,信息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新课题。管理实践表明,要提高整个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就必须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信息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识别使用者的信息需要,对数据进行收集、加工、存储和检索,对信息的传递加以计划,将数据转换为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准确、适用和经济地提供给各级主管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这是一项艰巨、浩繁的任务,需要计算机化的管理系统的建立。信息管理有利于企业提高管理的科学性,也是实现现代企业与市场,甚至与顾客紧密联系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