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诊疗常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肤科诊疗常规

一、湿疹

病史、体征、辅助检查

(一)急性湿疹

1、急性发作

2、常对称分布,多见于面、耳、手足、前臂、小腿等外露部位,严重时可扩展全身。

3、损害多形性,红斑基础上丘疹、丘疱疹及小水疱,集簇呈片状,边缘不清,常因搔抓出现糜烂渗液,如伴继发感染可有脓疱脓液及脓痂,相应淋巴结可肿大。

4、自觉剧痒及灼热感。

5、病程2-3周,治疗不当可转为亚急性或慢性。

6、组织病理示表皮内海绵形成和水疱,真皮浅层毛细血管扩展,周围有淋巴细胞,少数中性粒细胞和嗜酸粒细胞。

(二)亚急性湿疹

1、急性湿疹经治疗,红肿及渗出减轻,进入亚急性阶段,或由慢性湿疹加重所致。

2、皮疹以小丘疹、鳞屑和结痂为主,仅有少数丘疱疹及糜烂。

3、自觉瘙痒。

4、经久不愈可发展为慢性湿疹。

(三)慢性湿疹

1、常由急性及亚急性迁延而成,或少数开始即呈慢性。

2、多见于手、足、小腿、肘窝、股部、乳房、外阴及肛门等处。

3、损害为皮肤增厚、浸润、表面粗糙,呈苔癣样变,有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及鳞屑,边缘较清。

4、自觉明显瘙痒。

5、病程慢性,延续数月或更久。

6、病理变化为表皮棘层肥厚明显,角化亢进及角化不全,真皮浅层毛细血管壁增厚,胶原纤维可轻度变粗。

鉴别诊断

急性湿疹需与接触性皮炎相鉴别;慢性湿疹需与神经性皮炎相鉴别。手足部湿疹需与手足癣相鉴别,后者常单侧起病,进展缓慢,损害边缘清楚,真菌检查阳性可以确诊。

治疗原则

1.去除可疑病因。

2.避免局部刺激。

3.内服抗组胺药物,对急性泛发或多种疗法无效者,可短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4.局部治疗:急性期用溶液冷湿敷,无渗液者,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急性期缓解后,可外用氧化锌糊剂或皮质激素霜剂;慢性期可用软膏或酊剂;对慢性局限性皮损,可用浅层X线照射、液氮冷冻治疗,或外贴肤疾宁、皮炎平软膏。

二、荨麻疹

病史、体征、辅助检查

1、基本皮损为风团,呈鲜红色和苍白色,大小不等,疏散分布,能相互融合成环形、地图

形或不规则形。

2、皮疹速起速退,成批发生,每日反复多次。消退后不留痕迹。

3、部分病例人工划痕试验呈阳性反应。

4、有剧痒、烧灼或刺痛感。

5、部分患者可出现全身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胸闷、面色苍白、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及呼吸困难等。如有高热、寒战等中毒症状,应警惕有无感染。

6、实验室检查:血液中嗜酸粒细胞升高。若伴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高及中性白细胞的百分比增多。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丘疹性荨麻疹、多形性红斑、外科急腹症相鉴别。

1、丘疹性荨麻疹:为风团性丘疹或小水疱,多发于儿童,好发于腹、腰、背、臀及小腿,

群集分布,皮疹消退后遗留色素沉着。

2、多形性红斑:损害好发于四肢末端,皮疹为多形性,以虹膜样或靶样损害为特征,皮疹较持久。

3、外科急腹症:伴腹痛的荨麻疹需与外科急腹症疾病如阑尾炎等区别,前者腹痛与皮损呈平行关系。后者右下腹疼痛较著,有压痛及反跳痛,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治疗原则:

1.尽可能去除一切可疑病因。

2.可选用一种或多种抗组胺药。

3.喉头水肿者:1:1000肾上腺素0.5-1ml皮下注射。高血压及心脏病者慎用。

4.对上述治疗无效者,可酌情短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一般不用于慢性荨麻疹。

5.局部治疗主要为安抚止痒,如外用1%樟脑炉甘石洗剂。

三、药物性皮炎

病史、体征、辅助检查

1、有用药史。

2、有一定的潜伏期:一般4-25日,平均7-8日内发病。

3、发病骤然,除固定性药疹外,大多于1-6日皮损遍及全身。

4、皮疹形态多种多样,有固定性红斑、猩红热样红斑、麻疹样红斑、多形性红斑型、荨麻疹型、湿疹型、紫癜型、大疱性表皮松解型及剥脱性皮炎型等。

5、重症药疹可累及各脏器,如心肝肾受损,可发生相关的症状。

6、皮肤试验及激发试验可呈阳性反应。

7、实验检查:有的出现血白细胞升高及嗜酸粒细胞升高,有的则出现白细胞、红细胞或血小板减少。重症药疹可有不同程度的肝肾功能损害。

鉴别诊断

应与猩红热、麻疹、多形性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等相鉴别。

1、猩红热或麻疹:皮疹色较暗,痒轻或无,全身症状重,有传染病应有的其他体征,如麻

疹的Koplik斑,猩红热的草莓样舌等。

2、多形性红斑:多形性红斑型药疹皮损表现与多形性红斑相似,但有明确的服药史,且发病较急。

3、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Lyell病):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需与Lyell病相鉴别。

治疗原则

1.停用一切可疑药物及结构式近似的药物,对易致敏的药物应慎用。

2.加强排泄,多饮水或静脉输液,必要时可应用利尿剂。

3.应用抗组胺药,维生素C和钙制剂等。对重症病例,可酌情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待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或改用口服,直至停药。

4.预防和控制感染。

5.重症药疹,特别是造血系统损害或有大面积渗出的病例,应尽早输全血或血浆。

6.局部治疗,以保护、止痒、散热、消炎为原则。

四、带状疱疹

病史、体征、辅助检查

1、好发于中老年人。

2、发病前常有引起机体抵抗力下降的因素,如慢性消耗性疾病、肿瘤等,或长期服用皮质

类固醇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或有感冒、劳累等。

3、皮疹最好发于肋间神经分布区域,但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

4、皮疹特点:典型者为红斑基础上簇集性水疱,水疱绿豆大小,疱壁较厚,疱液清澈,多数簇集水疱常沿神经走向呈带状排列,水疱簇之间皮肤正常。皮疹发生于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不典型者可仅为红斑或丘疹,重者可出现血疱或坏死性损害。

5、自觉症状:有明显的神经痛,可在皮疹出现前或伴随皮疹发生,年龄越大疼痛越明显,部分老年患者可留下顽固性神经痛。

6、发生于三叉神经眼支的带状疱疹常水肿显著,并多伴有疱疹性结膜炎角膜炎等。

7、发生于耳的带状疱疹常伴有面瘫、耳鸣、耳聋等,称带状疱疹-面瘫综合症。

8、带状疱疹伴发全身水痘样疹者称泛发性带状疱疹。

鉴别诊断

有时要与单纯疱疹相鉴别,后者疼痛不明显,好发于颜面部,为簇集性水疱。结痂期有时要与脓疱疮相鉴别,脓疱疮主要发生于小儿,多见于夏秋季,为蜜黄色脓痂。

治疗原则:

1.局部治疗:以干燥、消炎为主。局部外搽无环鸟苷软膏或酞丁胺软膏。

2.全身治疗:

(1)早期使用抗病毒制剂:病变早期(5天以内)可口服或静脉点滴阿昔洛韦,或静滴阿糖

腺苷;

(2)皮质激素:强地松早期短程用法15-30mg/天,连续用药不超过一周;

(3)免疫调节剂:转移因子、胸腺肽、干扰素或丙种球蛋白等;

(4)对症处理:镇静止痛、神经营养剂;

(5)物理疗法:局部照射氦-氖激光、紫外线照射及音频电疗均有止痛之功效;

(6)眼部病变及时请眼科诊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