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腹痛的定义和病因病机。

2. 掌握中医内科学腹痛的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

3. 学习中医内科学腹痛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4.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诊疗技能。

二、教学内容1. 腹痛的定义和病因病机:腹痛是指胃肠道疾病所引起的腹部疼痛症状,病因包括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不舒、劳倦内伤等。

2. 中医内科学腹痛的诊断要点:询问病史、观察症状、腹部触诊、舌脉诊等。

3. 中医内科学腹痛的鉴别诊断:与其他疾病引起的腹痛症状进行鉴别,如胃痛、胆绞痛、肾绞痛等。

4. 中医内科学腹痛的治疗原则:辨证论治,实证宜疏肝理气、清热解毒、通腑攻下;虚证宜温中补虚、养血柔肝。

5. 中医内科学腹痛的治疗方法:中药内服、针灸、推拿、拔罐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腹痛的定义、病因病机、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腹痛病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医内科学知识进行诊断和治疗。

3. 实践操作法:演示和指导腹痛的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腹痛定义、病因病机、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的理解程度。

2. 病例分析:评估学生运用中医内科学知识进行腹痛诊断和治疗的能力。

3.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对腹痛治疗方法的实际操作技能。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医内科学腹痛相关章节。

2. 病例资料:典型腹痛病例。

3. 教学视频:腹痛治疗的针灸、推拿等操作视频。

4. 教学图片:腹痛相关的腹部穴位图、推拿操作图等。

六、教学活动安排1. 第六章:腹痛的临床表现与分类教学内容:介绍腹痛的常见临床表现,包括部位、性质、程度等,并阐述腹痛的分类。

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案例分析法。

教学评估:通过案例讨论,评估学生对腹痛临床表现和分类的理解。

2. 第七章:腹痛的中医诊断方法教学内容:详细讲解中医诊断腹痛的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实地操作演示。

教学评估:通过模拟诊断练习,评估学生的中医诊断技能。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腹痛的定义和病因2. 掌握中医对腹痛的分类和诊断方法3. 学习中医治疗腹痛的常用方法和方剂4. 培养学生的临床诊疗思维和中医辨证能力二、教学内容1. 腹痛的定义和病因2. 中医对腹痛的分类和诊断方法3. 中医治疗腹痛的常用方法和方剂4. 腹痛的临床案例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腹痛的定义、病因、分类、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腹痛病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讨论法:分组讨论腹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中医内科学相关章节2. 课件:腹痛的定义、病因、分类、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3. 案例:典型腹痛病例4. 讨论材料:分组讨论的问题和指南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腹痛在中医内科学中的重要性,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2. 讲解腹痛的定义和病因,引导学生理解腹痛的概念和常见病因3. 讲解中医对腹痛的分类和诊断方法,引导学生掌握中医对腹痛的诊断思路4. 讲解中医治疗腹痛的常用方法和方剂,引导学生了解中医治疗腹痛的策略5. 分析典型腹痛病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医内科学知识进行临床诊疗6.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腹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教师巡回指导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腹痛的中医内科学知识,并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临床诊疗能力和中医辨证能力。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腹痛定义和病因的理解程度。

2. 病例分析:评估学生运用中医内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提出的见解,评价其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腹痛案例分析作业,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腹痛相关现代医学知识:介绍现代医学对腹痛的分类、诊断和治疗手段,以增强学生的跨学科认识。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腹痛的定义和病因。

2. 掌握腹痛的诊断方法和常见病症的临床表现。

3. 学会腹痛的中医治疗原则和常用治疗方法。

4. 能够运用中医理论分析腹痛病症,并提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二、教学内容:1. 腹痛的定义和病因2. 腹痛的诊断方法根据病史、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注意区分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等。

3. 常见腹痛病症的临床表现如胃痛、大肠杆菌感染、肠道功能紊乱等,各自具有不同的症状特点。

4. 腹痛的中医治疗原则根据腹痛的病因病机,采用疏肝解郁、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等方法。

5. 常用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针对不同病症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腹痛的定义、病因、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腹痛病症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

3. 实践操作法:演示腹痛的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腹痛定义、病因、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的掌握情况。

2. 案例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典型腹痛病症的治疗方案,评估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对于腹痛治疗方法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医内科学》、《中医诊断学》等。

2. 辅助材料:腹痛病症的临床案例、治疗方案等。

3. 实践操作器材:针灸针、推拿按摩器材等。

教学时间安排:1. 腹痛的定义和病因(0.5课时)2. 腹痛的诊断方法(0.5课时)3. 常见腹痛病症的临床表现(1课时)4. 腹痛的中医治疗原则(0.5课时)5. 常用治疗方法(1课时)六、教学内容:6. 腹痛的中医治疗策略讲解中医治疗腹痛时,如何根据病因、病机、病情来制定治疗方案,包括疏肝解郁、温中散寒、理气止痛、调和脾胃等策略。

7. 腹痛的预防与调护介绍腹痛的预防措施和日常生活中的调护方法,如饮食调节、情绪管理、适度运动等,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在生活中预防腹痛的发生。

中医内科学——腹痛(已完成)课件

中医内科学——腹痛(已完成)课件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
腹痛
概述
一、定义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 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二、历史沿革
(一)病名 《内经》最早提出腹痛的病名。 《素问·气交变大论》说: “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
腹痛。” (二)辨证论治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对腹痛的辨证论治作了较为全 面的论述, 对脾胃虚寒、水湿内停证及寒邪攻冲证分别提出用附子 粳米汤及大建中汤治疗等,开创了腹痛证治先河。 《血证论》中曰: “血家腹痛,多是瘀血,另详瘀血门。然有气痛 者,以失血之人,气先不和……宜逍遥散加姜黄、香附子、槟榔、 天台乌药治之。”对腹痛辨治提出新的创见。
5.瘀血内停证 主证: 腹痛较剧,痛如针刺,痛处固定,经久不愈; 舌脉: 舌质紫黯,脉细涩。 证机概要: 瘀血内停,气机阻滞,脉络不通。 治法: 活血化瘀,和络止痛。
方药: 少腹逐瘀汤加减。
6,中虚脏寒证 主证: 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形寒肢冷,神疲乏
力,气短懒言; 兼证: 胃纳不佳,面色无华,大便溏薄; 舌脉: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证机概要: 中阳不振,气血不足,失于温养。 治法: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方药: 小建中汤加减。
预防调护
1、腹痛多与饮食失调不关,平素宜饮食有节,要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饭前洗手,细嚼慢咽,饭 后不宜立即参加体育活动。
2、虚寒者宜进热食;热证宜进温食;食积腹痛者 宜暂禁食或少食。
3、医生须密切注意患者的面色、腹痛部位、性质 、程度、时间、腹诊情况、二便及其伴随症状, 并须观察腹痛与情绪、饮食寒温等因素的关系。
三、病因病机小结
1、腹中有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等脏腑,并为足三阴、 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循行之处,外邪、饮 食情志等病因,皆可导致相关脏腑功能失调,使气血郁滞, 脉络痹阻,不通则痛。

最新中医内科学-04-06腹痛教学讲义PPT

最新中医内科学-04-06腹痛教学讲义PPT
2.起病有急有缓,其痛发或加剧常与饮食、情志、受凉 等因素有关。
血、尿、便常规检查,血尿淀粉酶测定,电子胃镜、肠镜 、腹腔镜,腹部x线、CT、B超等检查有利于明确诊断。
(二)鉴别诊断 1.胃痛 胃痛部位在心下胃脘之处,常伴有烧心、泛酸、恶
心、嗳气等症状;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多伴有便秘、泄泻、 腹胀等症状。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常伴有胃痛的症状, 胃痛有时也有腹痛的表现,如两症同时出现时,须辨明以何者 为主。 2.其他内科疾病中的腹痛许多内科疾病常伴有腹痛的症状, 但均以其本病特征为主。如痢疾之腹痛,与里急后重、下痢赤 白脓血并见;霍乱之腹痛,伴有吐泻交作;积聚之腹痛,以腹 中包块为特征;鼓胀之腹痛,以腹部外形胀大为特点等;而腹 痛病证,当以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当然,有些内科疾病常以 腹痛为初起见症,应特别注意。
腹痛源流
《内经》最早提出腹痛的病名,《素问·气交变大论》云:“ 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并提出腹痛 由邪气客于胃肠引起,《素问·举痛论》日:“寒气客于胃肠 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热气留 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 矣”。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对腹 痛的辨证论治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病者腹满,按之不痛 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对 热壅气滞、阳虚寒盛、寒邪上冲的腹痛分别用厚朴三物汤、 附子粳米汤和大建中汤治疗,开创了腹痛论治的先河。隋代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腹痛病诸候》始将腹痛作为独立病证, 对其病因、证候进行详细表述,“凡腹急痛,此里之有病” ,“由脏腑虚,寒冷之气客于肠胃膜原之间,结聚不散,正 气与邪气交争,相击故痛”。
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伤及脾胃,食滞内停;恣食肥甘厚腻辛辣,酿 生湿热,蕴蓄肠胃;误食馊腐,饮食不洁,或过食生冷,寒湿内停等, 均可损伤脾胃,阻遏脾阳,气机失调,腑气通降不利而发生腹痛。另外 ,饥饱不调,损伤脾胃,气血生化不足,脏腑经络失于濡养,亦可致腹 痛。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讲述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讲述

中医内科学教案讲授课程:中医内科学授课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本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病历一:一患者三年来有胃痛史,经常服用某老中医中药而缓解。

某晨患者感腹痛,自服“十香肚痛散”一支,痛稍缓解,旋即疼痛,下午二时疼痛加剧,请老医生出诊,诊后认为是“胃肠积火、腑气不通(患者二天未大便)”,用调胃承气汤加味,一剂药后疼痛加剧。

其家人请老医生复诊,答曰:需二、三剂才能见效,不用焦急。

当夜十一时,病人汗出淋漓,腹痛翻滚,急往某医院外科急诊,诊为“弥漫性腹膜炎、中毒性休克”。

经剖腹见:胃内容物、药液漏入腹腔,穿孔处在十二指肠球部。

经抢救转危为安,40天后痊愈出院。

2、腹痛与胃痛及其它内科病症中出现的腹痛症状相鉴别。

(1)腹痛与胃痛:部位、兼症、联系(2)腹痛与痢疾: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

(3)腹痛与霍乱:吐泻交作。

(4)腹痛与积聚:腹中包块。

(5)腹痛与鼓胀:外形胀大,脉络显露。

四、腹痛的辨证及治疗要点。

1、辨证要点:(1)辨腹痛性质:①辨虚实②辨寒热③辨气滞④辨血瘀⑤辨伤食痛(2)辨腹痛部位(大腹、脐腹、胁腹、少腹、小腹)2、治疗要点(1)“通”则不痛:腑以通为顺,以降为和。

如何理解“通”法:《医学真传》说:“夫通则不痛,理也。

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

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

”(2)审证求因,辨证用药:明辨寒热虚实。

(3)标本兼治:通非通下,不可单纯泻下,辅以理气通导之品;不可过用香燥,中病即止;虚痛宜温中补虚,益气养血。

(4)久痛入络:加辛温活血剂。

五、分证论治讲授方法:结合临床讲解。

讲授内容:(1)寒邪内阻主症:腹痛急迫、剧烈、拘急,得温痛减,遇寒更甚。

兼次症:恶寒身蜷,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长。

舌苔白腻。

脉沉紧。

治法: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高良姜、干姜:温中散寒;乌药、香附、陈皮、紫苏:理气止痛。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腹痛的定义和病因。

2. 掌握中医对腹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3. 能够分析腹痛的病情,给出合理的治疗建议。

二、教学内容1. 腹痛的定义和病因2. 中医对腹痛的诊断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对腹痛进行诊断。

重点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伴随症状等。

3. 中医对腹痛的治疗方法治疗方法包括疏肝理气、温中散寒、清热解毒、消食导滞等。

常用中药有柴胡疏肝散、理中丸、大承气汤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腹痛的定义、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腹痛病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诊断和治疗。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腹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腹痛定义、病因和治疗方法的掌握情况。

2. 病例分析:评估学生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腹痛诊断和治疗的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医内科学》相关章节。

2. 案例资料:典型腹痛病例。

3. 教学课件:展示腹痛的定义、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

六、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七、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腹痛在中医内科学中的重要性。

2. 讲解腹痛的定义和病因。

3. 讲解中医对腹痛的诊断方法。

4. 讲解中医对腹痛的治疗方法。

5. 分析典型腹痛病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诊断和治疗。

6.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腹痛知识的掌握情况。

八、作业布置1. 阅读《中医内科学》相关章节,加深对腹痛知识的理解。

2. 分析案例资料,巩固腹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九、课后反思2.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十、教学拓展1. 腹痛的现代医学观点:了解现代医学对腹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2. 腹痛的临床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病例,提高学生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设计一份针对腹痛症状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分析案例,提出诊断和治疗方案。

中医内科学精第三章1腹痛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精第三章1腹痛ppt课件
医道虽繁‘而可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
腹痛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韩华刚
可编辑ppt
1
• 本节内容为4个课时。 • 教学目的 了解腹痛的定义、历史沿革、范围、
预防与护理;熟悉腹痛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及类 证鉴别;掌握腹痛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及分型论 治。
• 教学内容 腹痛的概述、病因病机、诊断及类证 鉴别、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护理等。
• 教学重点 掌握腹痛的病因病机、辨证要点、分 型论证。
可编辑ppt
2
一 概述
• (一)定义 • 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
表现的病证。
可编辑ppt
3
(二)源流
• 1、《内经》:寒邪、热邪客于肠胃可引起腹痛, 其发生与脾、胃、大小肠、膀胱等脏腑相关。
可编辑ppt
4
源流
• 2、《诸病源候论》对腹痛病机论述较详尽,认 为腹痛由于“正气与邪气交争相击故痛”。
辨证治疗。
可编辑ppt
8
二 病因病机
• 1外感时邪
• 寒凝气滞 • 伤于暑热 • 寒郁化热 • 湿热壅滞
传腑腹 导气 失不 职通痛
可编辑ppt
9
2、饮食不节
• • 暴饮暴食 • • 肥甘厚腻 • • 饮食不洁 • 过食生冷
损伤脾胃 饮食停滞 酿生湿热 寒湿内停
脾气腑 失机气腹 健失不痛 运调通
可编辑ppt
可编辑ppt
15
鉴别诊断
• 2、与其他内科疾病中的腹痛症状鉴别 • 许多内科疾病常伴有腹痛的表现,但此时腹痛只
是该病的一个症状,而非其本病的特征。
可编辑ppt
16
鉴别诊断
• (1):痢疾: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 • (2):霍乱:吐泻交作。 • (3):积聚:腹中包块。 • (4):臌胀:外形胀大,脉络显露。

中医内科学腹痛课件

中医内科学腹痛课件
推广中医特色疗法在腹痛治疗中的应用
强调中医特色疗法如针灸、推拿、拔罐等在腹痛治疗中的独特优势和应用价值,鼓励临 床医生积极学习和运用这些疗法。
加强患者教育与心理关怀
倡导在临床实践中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和心理关怀,帮助患者了解腹痛的中医病因病机和 治疗方法,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情绪。
THANKS
适用于阴血不足、肝脾不和所 致的腹痛。
02
小建中汤
01
芍药甘草汤
适用于中焦虚寒、肝脾不和所致 的腹痛。
常用中药方剂介绍及选用依据
• 大承气汤:适用于阳明腑实证所致的腹痛。
常用中药方剂介绍及选用依据
01
02
03
辨证选方
根据腹痛的病因、病机等 因素,选择相应的中药方 剂。
兼顾兼证
在治疗主证的同时,兼顾 兼证,提高治疗效果。
腹痛相关中医术语解析
胃脘痛
胃脘部近心窝处的疼痛,多由上腹部疾 病引起
胁痛
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的疼痛,多与肝胆疾 病相关
腹痛(绕脐痛)
以脐周为中心的腹部疼痛,多由小肠疾 病引起
少腹痛
小腹两侧或一侧的疼痛,多与肝经、大 肠、胞宫等病变有关
02
腹痛病因病机与辨证分型
腹痛常见病因分析
外感时邪
风、寒、暑、湿、热等外邪入侵,导致 气机阻滞或损伤脏腑。
注意禁忌
避免使用与患者病情不符 或存在禁忌的中药方剂。
针灸等非药物治疗方法探讨
•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穴位,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腹痛的目的。常用 穴位有足三里、中脘、天枢等。
• 推拿按摩:运用手法作用于腹部相关穴位和经络,缓解腹痛症状。 • 饮食调养: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避免刺激性食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

一、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二、教学目标:1. 理解腹痛的定义和临床表现。

2. 掌握中医对腹痛的病因病机认识。

3. 学习中医治疗腹痛的常用方法和方剂。

4. 能够运用中医理论分析和解决腹痛相关问题。

三、教学内容:1. 腹痛的定义和临床表现2. 中医对腹痛的病因病机认识3. 中医治疗腹痛的常用方法4. 治疗腹痛的常用方剂5. 腹痛的预防和调护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腹痛的定义、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腹痛病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诊断和治疗。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腹痛的预防和调护措施。

五、教学准备:1. 教材:《中医内科学》、《中医诊断学》等相关教材。

2. 课件:制作腹痛的教学课件。

3. 案例:准备一些典型的腹痛病例供学生分析。

教案内容请提供,谢谢!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腹痛在日常生活和临床中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 腹痛的定义和临床表现:介绍腹痛的定义,分析其常见临床表现,如部位、性质、诱因等。

3. 中医对腹痛的病因病机认识:讲解中医对腹痛病因病机的认识,包括脾胃虚弱、肝郁气滞、湿热蕴结等。

4. 中医治疗腹痛的常用方法:介绍中医治疗腹痛的常用方法,如针灸、拔罐、推拿等,并讲解其原理和操作要点。

5. 治疗腹痛的常用方剂:讲解中医治疗腹痛常用的方剂,如芍药甘草汤、柴胡疏肝散、大承气汤等,并分析其适应症和组方原理。

七、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腹痛定义、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的理解程度。

2. 病例分析:让学生分析典型腹痛病例,评估其诊断和治疗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腹痛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腹痛教案的意见和建议,以便进行改进。

2. 教学效果评估:评估学生对腹痛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总结教学经验。

九、教学延伸:1. 腹痛相关疾病的学习:介绍腹痛相关疾病,如胃痛、肠易激综合征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腹痛的定义和病因2. 掌握腹痛的诊断方法和常用治疗手段3. 学会运用中医理论分析腹痛的病因病机4. 提高临床诊疗能力和中医思维能力二、教学内容1. 腹痛的定义和病因2. 腹痛的诊断方法a. 问诊b. 望诊c. 闻诊d. 切诊3. 腹痛的常用治疗手段a. 中药治疗b. 针灸治疗c. 推拿治疗d. 饮食调理4. 腹痛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a. 寒邪客胃b. 湿热蕴结c. 饮食伤胃d. 肝气郁结e. 脾胃虚弱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腹痛的定义、病因、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腹痛病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医理论进行病因病机分析3. 互动教学法:提问、讨论,激发学生思考,提高临床诊疗能力4. 实践操作法:演示腹痛的诊断和治疗技巧,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中医内科学》相关章节2. 课件:腹痛的定义、病因、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3. 案例:典型腹痛病例4. 医疗器械:针灸针、推拿器材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腹痛在临床上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讲解腹痛的定义和病因,引导学生掌握腹痛的基本概念3. 讲解腹痛的诊断方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巩固学生的中医诊断技巧4. 讲解腹痛的常用治疗手段,结合实际操作演示,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5. 分析典型腹痛病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医理论进行病因病机分析7.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腹痛的相关知识,分析实际病例,提高诊疗能力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腹痛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病例分析的能力。

2.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中的参与程度,评估其主动思考和表达能力。

3. 实际操作:评估学生在模拟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技巧熟练度和理解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腹痛相关疾病鉴别诊断:引导学生了解腹痛可能涉及的其他疾病,提高鉴别诊断能力。

2. 现代医学观点:简要介绍现代医学关于腹痛的诊断和治疗理念,促进中西医知识的融合。

中医内科学——腹痛

中医内科学——腹痛

中医内科学——腹痛一、概念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多由脏腑气机不利,经脉失养而成。

二、病因病机1.外感时邪2.饮食不节3.情志失调4.阳气素虚三、诊断要点1.病史:起病多缓慢,其痛发或加剧,常与饮食、情志、受凉等因素有关。

2.症状和体征:凡是以胃烷以下,耻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即为腹痛。

其疼痛性质各异,但一般不甚剧烈,且按之柔软,压痛较轻,无肌紧张及反跳痛。

3.理化检查:腹部Ⅹ光检查、B超检查以及有关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4.其他:排除外科、妇科腹痛,及其他内科病证中出现的腹痛症状。

四、鉴别诊断1.胃病相关性:腹痛常伴有胃痛的症状,胃痛有时也有腹痛的表现,需鉴别。

如两症同时出现时,须辨明主症与兼次症。

不同点:胃痛部位在心下胃脘之处,伴有恶心、暖气等胃病见症,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伴有便秘、泄泻等肠病症状。

2.与其他内科疾病中的腹痛症状鉴别许多内科疾病常见腹痛的表现,但均以其本病特征为主,此时的腹痛只是该病的症状,如:痢疾之腹痛,伴有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霍乱之腹痛,伴有吐泻交作;积聚之腹痛,以腹中包块为特征;鼓胀之腹痛,以腹部外形胀大为特点;腹痛病证,当以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当然有些腹部病证常以腹痛为初起见症,应特别注意。

3.与外科、妇科腹痛相鉴别五、辨证要点1.辨腹痛性质2.辨腹痛部位大腹疼痛——脾胃;大小肠受病脐腹疼痛——虫积;胁腹、少腹疼痛——厥阴肝经受病;腹疼痛——膀胱病变。

六、治疗原则以通为顺,以降为和。

治疗腹痛以“通”为法,但通法并非单纯泻下,应在辨明寒热虚实而辨证用药的基础上,辅以理气通导之品,标本兼治。

用药不可过用香燥,应中病即止,特别是虚痛应以温中补虚,益气养血为主。

另外,“久病入络”,对于缠绵不愈的腹痛,加入辛润活血制剂,尤为必要。

七、分证论治1.寒邪内阻主症:腹痛急迫,剧烈拘急,得温病减,避寒尤甚。

可兼见恶寒身蜷,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尚调。

中医内科学腹痛(案例教学法)

中医内科学腹痛(案例教学法)
●2)西医根据病史和发病特点诊断为肠功能紊乱;中医根据腹部 喜暖,舌尖红,脉象细等综合诊断。
●3)中医诊断为中脏虚寒性腹痛,具体发病为中阳虚寒,肠道血 虚。
●4)从处方和药物组成看:桂枝5g ,生白芍15g ,全当归10g , 瓜蒌30g ,炙甘草4.5g ,桃仁泥10g ,火麻仁6g ,饴糖60g , 主方为小建中汤的加减方。
●处方:大黄15g(后下) ,枳实12g ,厚朴12g ,芒硝30g(分 2次冲服)。1剂,服药4小时后腹泻5次,到夜间腹痛明显减轻, 体温下降至38℃左右。次日,上方去芒硝,加茵陈、金钱草、香 附、郁金、苍术等,再服1剂后腹痛消失,体温正常,上方加减 再服2剂后愈。
●(2)问题设置 ●1)患者本次发病的诱因。 ●2)西医检查结果并试分析。 ●3)中医辨证依据是什么?和哪些病相鉴别? ●4)给出中医辨证分型、治法方药和剂量。
●3)中医辨证依据:查面色红赤,口臭,舌苔黄厚腻,脉沉紧, 腹部胀满拒按,大便5日未解,矢气不通,小便黄赤,诊为阳明 腑实之症。本病应和以下病鉴别:急性胃肠炎,输尿管结石,其 他外科急腹症,如消化道穿孔、胆囊炎等。
●4)中医证型为阳明腑实证,治法为通腑泻热,方剂大承气汤加 减。大黄15g(后下) ,枳实12g ,厚朴12g ,芒硝30g(分2 次冲服),1剂。
●5)给出本病的治疗原则和方药组成及剂量。 ●6)小建中汤的临床适应证有哪些? ●7)分析小建中汤的方义。 ●8)随病情变化,写出后期治疗本病的思路。 ●9)结合临床症状写出小建中汤的加减变方。
●(3)引导分析
●1)患者有多年便秘史,大便如羊屎,数日一行,脐周经常隐痛, 食纳少,失眠。发病缓慢。
【中西医互参】
●西医学的急慢性肠炎、胃肠痉挛、不完全肠梗阻、结核性腹膜炎、 腹型过敏性紫癜、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性腹痛、输尿管结石 等以腹痛为主要表现者,排除外科及妇科疾病后均可参考本节辨 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课件-腹痛

中医内科学课件-腹痛

【中医适宜技术】
(一)单方验方
中医内科学
1.生姜10g,大枣6枚,艾叶9g,红糖、白糖各15g,水煎服。适用于 寒邪内阻之腹痛。
2.干姜10g,红枣10枚,饴糖30g,将干姜、红枣共煎,去渣取汁, 再调入饴糖,稍煮片刻即可,每日分2次调服。适用于虚证腹痛。
3.艾叶10g,香附10g,肉桂6g,水煎服。适用于虚寒腹痛。
3.饮食停滞证
中医内科学
证候:脘腹胀痛、拒按,暧腐吞酸,厌食,痛而欲泻,泻后痛减, 或大便秘结,粪便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实。
病机:宿食停滞,壅阻气机。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枳实导滞丸加减。
中医内科学
本方消食导滞,清热祛湿。大便秘结者,加大黄通腑荡积;脘腹胀 痛较甚者,加厚朴、枳实理气止痛;食滞较轻而脘腹胀闷者,可用 保和丸消食化滞。
2.病史可有饮食不慎、外感受寒、情志不遂等病史,亦可无任何诱 因而出现腹痛。
3.相关检查腹部B超、肠镜,以及血常规、大便常规、尿常规、血 淀粉酶等理化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二)病证鉴别
1.腹痛与胃痛
中医内科学
因胃肠同处腹中,腹痛时常伴有胃痛的症状,胃痛时亦会伴有腹痛 的表现。胃痛部位在上腹胃脘近心窝处,常伴有脘闷、恶心、暧气、 泛酸等症状;腹痛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常伴有腹胀、 矢气、泄泻或便秘等症状。
2.腹痛与内科其他疾病中的腹痛症状 中医内科学
内科许多疾病中会出现腹痛的表现,但腹痛只是该病的一个症状, 其临床表现以该病的特征为主,如痢疾虽有腹痛,但以里急后重、 下痢赤白脓血为特征;积聚虽有腹痛,但以腹中有包块为特征。而 腹痛则以腹中疼痛为主要表现。如这些内科疾病以腹痛为首发症状 时,应注意鉴别,必要时应行相关检查。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

中医内科学讲课设计讲解课程:中医内科学讲课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本科讲课年级:讲课教师:《中医内科学》张伯礼薛博瑜主编人民卫生初版社所讲课程课程章节第四章第六节腹痛讲课学时2所属院、部设计者讲课专业讲课年级一、导言本章节课程包括了腹痛的中医辨证论治(定义、病因病机、诊疗、辨证论治)等内容;要修业生具备腹痛的中医辩证论治的能力。

二、学习目标[ 知识、技术(能力)、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感情)]1、讲课目的:知识、技术(能力)、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感情)知识目标:(1)熟悉腹痛的看法及相关背景,以及与现代医学相关疾病的关系。

(2)认识腹痛的中医病因病机。

(3)掌握腹痛的临床表现、诊疗、鉴别诊疗及辩证论治要点。

(4)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剖析腹痛病案,并给出合理的辩证论治方案。

技术目标:(1)经过讲解辩证分型及理法方药,使得学生对腹痛的辩证分型及施治有所掌握。

(2)经过学习,使学生具备剖析临床病例,拟订合理治疗方案的能力。

(3)经过多种讲课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剖析问题的能力。

利用课下各种形式的互动,培养学生利用多种信息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感情):( 1)经过讲解,让学生认识到临床上腹痛的诊治现状,正直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

( 2)结合中医的认识以及现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讲解病因病机,易于理解,并建议健康生活方式。

( 3)经过学习腹痛的常有病因特点,及与西医常有相关疾病的关系特点,使学生认识到腹痛病的重要性,腹痛知识宣教的重要性,引导建立学生的医者仁心价值观。

( 4)经过组织病例议论,即学即用,使学生认识到学好基础知识对临床工作的重要性。

( 5)经过介绍腹痛的中西医治疗的热点及前沿发展,进行拓展性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对中西医结合治病的认识。

2、讲课要点和难点:要点:腹痛的病因病机、诊疗、鉴别诊疗、辩证要点及辩证论治。

难点:(1)腹痛的病因病机(2)腹痛的辩证论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学教案讲授课程:中医内科学
授课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本科
授课年级:授课教师:
病历一:
一患者三年来有胃痛史,经常服用某老中医中药而缓解。

某晨患者感腹痛,自服“十香肚痛散”一支,痛稍缓解,旋即疼痛,下午二时疼痛加剧,请老医生出诊,诊后认为就是“胃肠积火、腑气不通(患者二天未大便)”,用调胃承气汤加味,一剂药后疼痛加剧。

其家人请老医生复诊,答曰:需二、三剂才能见效,不用焦急。

当夜十一时,病人汗出淋漓,腹痛翻滚,急往某医院外科急诊,诊为“弥漫性腹膜炎、中毒性休克”。

经剖腹见:胃内容物、药液漏入腹腔,穿孔处在十二指肠球部。

经抢救转危为安,40天后痊愈出院。

2、腹痛与胃痛及其它内科病症中出现得腹痛症状相鉴别。

(1)腹痛与胃痛:部位、兼症、联系
(2)腹痛与痢疾: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

(3)腹痛与霍乱:吐泻交作。

(4)腹痛与积聚:腹中包块。

(5)腹痛与鼓胀:外形胀大,脉络显露。

四、腹痛得辨证及治疗要点。

1、辨证要点:
(1)辨腹痛性质:
①辨虚实
②辨寒热
③辨气滞
④辨血瘀
⑤辨伤食痛
(2)辨腹痛部位(大腹、脐腹、胁腹、少腹、小腹)
2、治疗要点
(1)“通”则不痛:腑以通为顺,以降为与。

如何理解“通”法:
《医学真传》说:“夫通则不痛,理也。

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与血,调血以与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

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


(2)审证求因,辨证用药:明辨寒热虚实。

(3)标本兼治:通非通下,不可单纯泻下,辅以理气通导之品;不可过用香燥,中病即止;虚痛宜温中补虚,益气养血。

(4)久痛入络:加辛温活血剂。

五、分证论治
讲授方法:结合临床讲解。

讲授内容:
(1)寒邪内阻
主症:腹痛急迫、剧烈、拘急,得温痛减,遇寒更甚。

兼次症:恶寒身蜷,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长。

舌苔白腻。

脉沉紧。

治法: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高良姜、干姜:温中散寒;
乌药、香附、陈皮、紫苏:理气止痛。

临床应用:
寒气上逆,腹中雷鸣切痛,呕吐者,以附子粳米汤温中降逆;
内外皆寒,腹中冷痛,身体疼痛者,以乌头桂枝汤温里散寒;
寒滞肝脉,少腹拘急冷痛者,以暖肝煎暖肝散寒;10min 25min
寒实积聚,腹痛拘急,大便不通者,以大黄附子汤泻积散寒。

脐中痛不可忍,喜按喜温,手足厥逆,脉微欲绝,以通脉四逆汤温通肾阳。

(2)湿热壅滞
主症:腹部胀痛,痞满拒按。

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

兼次症:胸闷不舒,或口苦,或身热,小便短赤。

舌象:苔黄腻或黄燥。

脉滑数。

治法:通腑泄热行气导滞
方药:大承气汤。

大黄:苦寒泻热,攻下燥屎;
芒硝:咸寒软坚,清燥破结;
厚朴、枳实:破气导滞,消痞除满。

临床应用:
湿热重,燥结不甚者去芒硝加栀子、黄芩、黄柏。

少阳、阳明合病,两胁胀痛,大便秘结者可用大柴胡汤。

肠痈(小腹右侧疼痛)者,可用大黄牡丹皮汤。

(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子、芒硝)(3)饮食停滞
主症: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
兼次症:厌食,痛而欲泻,泻后痛减,粪便奇臭,或大便秘结;
舌苔厚腻。

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方药:枳实导滞丸。

轻症可用保与丸。

大黄、枳实、神曲:消食导滞;
黄芩、黄连、泽泻:清热化湿;
白术、茯苓:健脾与胃。

(4)气机郁滞
主症:脘腹疼痛,胀满不舒,攻窜两胁;
兼次症:痛引少腹,时聚时散,得嗳气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
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

柴胡、枳壳、香附、陈皮:疏肝理气
芍药、甘草:缓急止痛
川芎:行气活血
临床应用:
气滞较重,胁肋胀痛加川楝子、郁金;
痛引少腹睾丸加橘核、荔枝核、川楝子;
腹痛肠鸣,气滞腹泻加痛泻要方;
少腹绞痛,阴囊寒疝加天台乌药散。

(5)瘀血阻滞
主症:少腹疼痛,痛势较剧,痛如针刺;
兼次症:甚则腹有包块,经久不愈;
舌质紫暗,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与络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

当归、川芎、赤芍:养血活血;
蒲黄、五灵脂、没药、延胡索:化瘀止痛;
小茴香、肉桂、干姜:温经止痛。

(6)中脏虚寒
主症: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喜按。

兼次症:饥饿劳累后加重,得食休息后减轻,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寒肢冷,面色
无华,大便溏薄。

舌淡,苔薄白。

脉沉细。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方药:小建中汤。

桂枝、饴糖、生姜、大枣:温中补虚;
芍药、甘草:缓急止痛。

临床应用:
腹中大寒痛,呕吐肢冷,加大建中汤,温中散寒;(蜀椒、干姜、人参、饴糖)腹痛下痢,脉微肢冷,脾肾阳虚者加附子理中汤;
大肠虚寒,积冷便秘者,加温脾汤;
中气大虚,少气懒言者,加补中益气汤。

临床应用:
腹部术后腹痛,久治不愈者,加泽兰、红花;
跌仆损伤加丹参、王不留行,或吞服三七粉、云南白药;
下焦蓄血,大便色黑者可用桃核承气汤;
胁下积块,疼痛拒按可用膈下逐瘀汤。

六、预防调摄
寒痛:注意保温;
热痛:忌食肥甘厚腻,醇酒辛辣;
食积:节制饮食;
气滞:心情舒畅;
虚痛:进易消化食物。

七、小结
1、腹痛得概念
2、腹痛可由多种病因引起,且相互兼杂,互为因果,共同致病,以寒热虚实为辨证纲领,以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为基本病机。

病位在腹,病变脏腑涉及肝、胆、脾、胃、膀胱、大小肠等。

3、腹痛得治疗原则以“通”立法,并应根据寒热之轻重,虚实之多少,气血之浅深而辨证论治。

八、临证要点
1、寒凝血滞用温通温通法能温运脏腑、祛除里寒、促进气血流通、燥湿通络。

临证需与她药配合;理气药(良附丸)、养阴补血药(小建中汤桂枝与白芍)、活血祛瘀药(少腹逐瘀汤活血化瘀同时配干姜肉桂)、补气药(附子理中丸党参白术配附子干姜)、甘缓药(甘草、大枣制约辛燥太过)
2、急腹症用清热通腑法急慢性胰腺炎不完全性肠梗阻对虚症不可妄用
3、蛔虫引起当驱虫、安蛔、健脾。

九、名医经验
1、王泽民腹痛病因复杂首先要辨识急腹症,其次要结合现代医学诊断,最后辩证论治
2、周鼎谟腹痛应疏肝利胆、通腑泄邪、开结通下勿忘衷中参西5min 5min 5min
(二)互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