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康德(摘自豆瓣@自由以太的日记)

合集下载

对康德启蒙论的理解 作文2000字

对康德启蒙论的理解 作文2000字

对康德启蒙论的理解作文2000字在康德对什么是启蒙的讨论中,我们能看到启蒙所包含的意蕴并不单是走出加之于自身的未成年状态。

在康德对启蒙的论证中,指出了人类必然要从自然状态过渡到社会状态,即从蒙昧走向认知,从被奴役走向自由,从野蛮状态到文明状态的过程。

在历史进程中,人类理性得到展开并获得合理运用理性的自由,并在其过程中解放自我,发展自我。

最终人类发展成果的就是道德的建立和文化的发展。

人类理性启蒙后,共和制得以建立,在共和制的庇护下,人们的自由和权利得到伸张,个人专制能到抑制,战争不再频发。

人类永久和平的目标不再遥远。

然而,启蒙的最终目的还要实现人的启蒙,即能够独立运用自身理智的自由。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人类理性必然解放,走向人类的至善国度,自由、文明、道德的统一。

自然状态即理性尚未觉醒的状态,因而自然状态下的人们的行为由其本能所支配,所以不受理性控制的人们犹如动物一-样,本能的冲动决定着他们的选择。

本能只能将人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活动,有选择的进食某种东西或排斥某种东西,人们无法自由自在的生活,难以体会到恣意的感觉。

某个时刻,一旦理性让人类尝到了甜头,人类便表现出来对运用理性的渴望,并意识到这种与生俱来不同于动物的能力,然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这是人类对大自然叛离的最初本态,当理性让人类发生改变的时候,人类便开始不断的尝试,运用理性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多样化的世界和繁杂的对象让从单一生活的人们变得不知所措,并因此焦虑着是否回到从前,而这时,回到本能的支配状态已惘然。

是诱惑让理性不断的向本能出招,并拥有了驾驭本能的能力。

在情欲和饮食的双重诱惑下,理性表现的愈发强烈,尤其是对情欲的态度上,已不再凭着感觉对待情欲,而是发自内心的更加专注和持久的对待情欲。

当理性从自身的需要出发,并得到回报的时候,更高的目标将被确立下来。

对目前生活的不屑,使人类憧憬着未知的世界,康德称,这种理性是人类较之动物优越性的体现。

然而人们又因为对未知世界的憧憬而陷入到深深的苦闷中。

简述康德的自由与自律概念

简述康德的自由与自律概念

简述康德的自由与自律概念康德的自由与自律概念是他对于道德和伦理理论的重要贡献。

康德认为,自由是人类最高的道德目标,但这种自由必须与自律相结合。

自由与自律是互为补充的两个概念,只有在自律的基础上,人们才能真正享受到自由。

首先,康德对于自由的理解是基于个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他认为每个人都具有普遍意义上的自由意志,拥有自主的决定和选择能力。

个体的自由不仅包括行动的自由,也包括思想的自由。

人们应该有权利追求自己的理想、价值观和目标,没有任何外部的限制和干预。

然而,康德也指出,个体的自由并不是绝对的。

自由需要遵循道德的原则与规范,而不是追求个人私利。

这就引出了康德自律的概念。

自律是指个体以理性为基础,按照道德准则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

康德认为自律是一个人自由发挥理性的能力,通过自主地遵循道德法则来指导行为。

康德认为自律是实现真正自由的必要条件。

他提出了“普遍立法”和“人类作为目的论”的道德法则。

普遍立法是指一个行为原则的合理性取决于它是否可以普遍适用于任何人的行为。

人类作为目的论是指个体应该通过自律行为,把人类本身看作是价值的来源和目的,而不是单纯把别人当作工具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康德的自由与自律概念强调了个体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他认为人们应该以理性为基础,通过自律的行为来追求道德,并将道德实践视为一种本质上自由的行为。

这种自由不受外部条件和欲望的束缚,而是来自个体对于道义的内在承诺。

总的来说,康德的自由与自律概念强调了个体的自主性和道德责任。

自由意味着人们有权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但这种自由需要以自律为基础。

只有通过遵循道德准则和自主的决策,个体才能真正实现自由。

康德的自由与自律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伦理和道德行为的指导,引导我们在追求自由的同时保持理性和道德的约束。

康德自由观的学习思考

康德自由观的学习思考

爱好的行为也能是自由的,因为他可能是推动的,但原因却不一定是它。

爱好的推动的是现象,可能本质的原因是自由。

现象表现出都是偏好、信念等推动,但是真正的原因却不一定是他们。

认为他们是原因,只是可以解释行动,不是说原因肯定是它。

正是由于这复杂性,所以才说知人知面不知心,表象的一切你都可以解释,但最终的原因是复杂,可能不是表面的。

一个行为表面是有动机,背后还有深层的真正动因。

导致与推动理性导致且推动的才是道德自由永恒行为能力,意志本来就在时间之外。

(独立于时间不用于永恒,永恒是一种确定性。

而独立于时间仅仅是一定否定,不是肯定。

)一直同时起作用,看何者占优势。

理性占优势则是自由,动机必然都是自然原因。

动因却是理性。

排除感性因素只是排除其影响,不能去掉,二者都是一起的。

不是理性导致,而是理性立法,法则规定意志,以致自由行动。

现象与物自身是两个世界吗?还是一体两面?那么经验性品格与知性品格如何共存于一个主体??现象是感性存在物,感性直观与知性概念共同作用而产生。

直观离开概念则无法思考,概念离开直观则为空。

物自身是物之在其本身的样子,消极来说是脱离人的感性直观,积极来说是有某种知性直观。

但是由于人没有这种直观,所以知性的概念也不知道是否适用,所以直观与概念都无,我们对其一无所知。

本体就消极来说的,现象背后的根据,没有感性直观。

先验对象是虚幻之物,是知性的一般对象,没有直观对应,所以是幻象,我们所知一切都是理性必然产生的东西,不适合做自然解释,但可做范导的使用,补充自然解释的不足,也可引导向深处研究。

同时也提供实践的利益,为道德树立必不可少的假设基础。

人是由理性者,所以必然意识到其有意志,有理性者必然产生自由的理念,意志只属于有理性,无理性之物依靠感性冲动而活动。

德性只属于有理性者,而德性来自自由,所以自由属于每个有理性者,所以自由是意志的属性。

自由=意志=有理性者各种不同的自由概念阿利森自由与道德律的循环论证,与失败的演绎,推翻了康德的各种试图打通的企图,独创了交互论或结合论。

理解康德(摘自豆瓣@自由以太的日记)

理解康德(摘自豆瓣@自由以太的日记)

理解康德(摘自豆瓣@自由以太的日记)(康德的)感性,知性,理性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感性是直观的能力,知性提供范畴(比如质量体积,颜色)等等,而理性是原则的能力。

感性和知性针对的是表象,也就是这两者协作,形成知识。

感性提供内容,知性提供范畴。

而理性针对的不是知识,他为知识提供整体性和归宿。

它针对三个理念:自我,世界,与上帝。

这三者都不是知识的对象。

他们是关于存在的(也就是本体),他们不属于直观的范畴,所以不能形成知识,但可以提供思维和述说,哲学就是这样的东西。

知性为自然立法,讲的就是康德的所谓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过去的哲学追求的是人类的认识尽可能地符合对象,才能形成知识。

而康德把他反了过来,认识对象只有符合人类的认识范畴才能形成知识,这里的认识范畴就是知性。

比如关于一把椅子的知识,他的材质,体积,重量,这些都是认识的范畴,没有这些范畴我们就无法得到关于这把椅子的知识。

康德把对象划分为现象和本体。

我们只能认识现象。

所以知性为自然立法,等于是限制了人类的知识。

而理性为自身立法,理性我在上面说的,他针对三个理念:自我,世界与上帝。

不针对知识。

(也就是不针对表象)。

他针对本体。

理性为自身立法,讲的就是他三个公设之一:上帝存在,灵魂不死,意志自由中的意志自由。

人类在自然界,受自然法则的约束,认识时受自身范畴(知性)的约束,因此他是有限和不自由的。

但人在精神领域(自我),他拥有选择的能力,而理性促使我们按照道德法则去行动,这里的道德指的就是为普遍立法,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绝对)范畴律令(KategorischerImperativ)”:“要这样做,永远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能够同时成为普遍制订法律的原则。

这就是理性为自身立法。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人完成了某种超越性,实现了自由。

康德的一句名言,也有助于理解:我们有必要为知识划定界限,以便给宗教和信仰留出空间。

-----------康德的哲学体系:“三大批判”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康德对自由的定义

康德对自由的定义

康德对自由的定义
康德作为现代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对自由的理解和定义也备受关注。

康德的自
由观脱离了简单的自由意志论,也不同于自然主义的自由观,他强调道德自由,认为人的
自由是指必须遵循道德规范才能获得的自由。

康德认为,自由在意志的行动中发生作用,意志决定着我们的行为,而道德定律是自
由的根本标准。

自由只有在道德原则下才是有价值的,它是基于理性的自律行为的产物。

康德的自由概念强调道德原则是执掌自由的关键,因此,要捍卫自由,必须遵循道德,并
按照有法律约束的规则行事。

康德认为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而是必须在法律和公正的框架下进行。

他认为,如果一
个人的自由妨碍了他人的自由和公共利益,那么这个人就不应该拥有这种自由权利。

因此,康德的自由观中,道德约束是确保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在一个公正的社会中,每个人都
必须受到道德规范的约束。

总之,康德的自由观强调基于道德规范的自由权利,人们应该按照道德律令的要求自律,并将自由纳入一个法律和公正的框架之下。

康德对自由的这一理解,对于现代社会的
建构和道德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康德课程心得体会总结(2篇)

康德课程心得体会总结(2篇)

第1篇一、前言自从接触到康德的哲学思想以来,我对他的理论体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康德的课程学习中,我不仅深入了解了他的伦理学、认识论、美学等领域的思想,还对人类思想史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康德课程的学习心得体会总结。

二、康德伦理学思想1. 自由与道德法则康德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的,而道德法则则是人类自由的体现。

他提出了“定言命令”的概念,认为道德法则必须具备普遍性、必然性和无条件性。

只有遵循道德法则,人类才能实现自由。

2. 人格尊严与道德自律康德强调人格尊严的重要性,认为每个人都应被视为目的,而非手段。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道德自律的概念,认为道德法则源于人类内心的道德意识,而非外在的权威。

3. 普遍性原则与道德判断康德主张道德判断应以普遍性原则为基础,即判断是否能够适用于所有人。

这种普遍性原则使得道德法则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从而保证了道德判断的公正性。

三、康德认识论思想1. 纯粹理性与现象界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分为纯粹理性和经验理性。

纯粹理性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内在基础,而经验理性则是人类通过感官获取外部世界信息的途径。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现象界”和“本体界”的概念,认为人类只能认识现象界,而无法认识本体界。

2. 时空观念与先验范畴康德认为,时空观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先验范畴,即人类在认识世界时,必须以时空观念为前提。

此外,他还提出了先验范畴的概念,认为这些范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必要条件。

3. 知识与信仰的界限康德认为,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而信仰则超越了知识的范畴。

他主张在知识范围内,人类应遵循科学方法,而在信仰范围内,人类则应保持谦逊和敬畏。

四、康德美学思想1. 美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康德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且具有普遍性。

他提出了“美的分析”和“美的综合”的概念,认为美的本质在于对象的和谐与秩序。

2. 美感与道德情感康德认为,美感与道德情感具有密切的联系。

他主张通过审美活动,人们可以培养道德情感,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康德对自由的理解

康德对自由的理解

正题具有实践的意义,符合道德和宗教的利益,反题有思辨意义,对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利。

在具体分析中否定了第一、第二个“二律背反”的正反题,证明了第三个“二律背反”正反题的同时存在,即必然和自由的冲突是貌似的和并行不悖的,实际上它们一种存在于现象世界,另一种存在于理智世界。

康德的二律背反是两个领域里的冲突,即经验领域和形而上学领域。

经验领域遵循因果性的推论,理性必须潜越经验的领域,在形而上学领域里用因果律来推论会产生悖论,会产生矛盾,人的认识无法达到物自体,只能认识现象界。

“二律背反是最好的迷误”,或“二律背反是最富裨益的困境”⑤无条件的总体与有条件的局部混在一起,产生了假象。

二律背反有了暴露假象的机会,而且假象能够自行暴露。

纯粹理性“二律背反”的发现,对于康德的批判哲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康德认为正是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最有力的把哲学从它的独断主义迷梦中唤醒过来,对理性本身进行批判。

这个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它促使康德摆脱独断论的束缚而深入到“批判”的维度,而且使他确立自由为“道德世界观”的基础和全面解决形而上学问题的唯一途径。

自由与必然的二律背反是康德发现自由的关键。

对于自由的发现既不是在理性心理学中,也不是在理性神学之中,而是在理性宇宙论中进行的。

自由是理性宇宙论的先验理念。

理性宇宙论是形而上学最早、最基本的核心部分,而理性心理学和理性神学不过是形而上学观念在不同领域的延伸和体现,而且这两部分在原则上依赖于理性宇宙论。

唯有二律背反可能通过批判得以解决,通过物的两重性而将必然与自由分属两个不同领域,避免二律背反的自相矛盾,并且挽救自由,从消极的理论理性过渡到积极的实践理性。

之所以在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中讨论自由问题,是因为唯有二律背反不仅是发现形而上学困境的关键,而且是解决形而上学问题的唯一出路。

一旦否定第三个二律背反的意义和先验自由存在的可能性,势必破坏实践的自由和人的道德行为的自主性。

康德认为自由是应当存在的,也是可能存在的,它就存在于理性世界和理性者的道德活动之中。

康德的实践理性:不懂康德的实践理性,很难理解他说的“自由即自律”西方哲学史

康德的实践理性:不懂康德的实践理性,很难理解他说的“自由即自律”西方哲学史

康德的实践理性:不懂康德的实践理性,很难理解他说的“自由即自律”西方哲学史康德语录: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本文节选自张志伟《西方哲学史》,题目有改动,哲学漫步集鸣谢。

编辑排版:哲学小跟班。

哲学中,康德是把实践范畴引入哲学的第一人,不过他所说的实践还只限于伦理学的范围。

实践理性是自由的领域。

如果说理论理性的法则是自然法则,那么可以说实践理性的法则乃是道德法则。

(一)自然法则与道德法则对康德来说,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他既是一种自然存在,又是一种理性存在。

人的这种两重性就决定了他同时是两个世界--自然界和理性界--的成员,因而受两种法则--自然法则和理性法则--的支配。

如果人只是自然存在物,那么他就只服从自然界的法则。

如果人是纯粹的理性存在,那么他就只遵从理性的法则而活动。

但是人却介于这两者之间,因而这两种法则都对他发生着作用,只不过它们发挥作用的方式不同罢了。

人首先是自然界中的一员,而自然法则是必然的法则,所以他终其一生都始终在自然法则的限制之下。

理性法则就不同了。

理性法则只对人的理性发生作用,只有当人遵从理性法则而行动的时候,他才算得上是有理性的存在。

所以自然法则是人不得不服从的法则,而理性法则则是人应该遵从但却不一定遵从的法则。

理论理性是必然的领域。

虽然“知性为自然立法”,但是作为一种自然存在,我们自己也在知性法则的限制之下,换言之,作为现象界中的一员,我们也必须服从必然的自然法则,因而是不自由的。

实践理性的理性法则就不同了。

如前所述,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

作为一种自然存在,人与自然万物一样不得不服从自然法则的统治,而作为一种理性存在,他又可以遵从理性自身的法则行动。

由于人终其一生都生活在自然界之中,所以他始终都不得不服从必然的自然法则的制约,而只有当他克服了感觉欲望的限制,完全按照理性的法则行动的时候,理性法则才能发生作用。

康德对自由的理解

康德对自由的理解

康德对自由的理解由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elKant)提出的自由概念到今天仍然深具影响力。

他将自由定义为“不受其他人的控制或不受外界因素的约束”。

他的观点被认为是理性自由(rationalfreedom),即个人可以在外界约束之外自主决定自己的行为,他们可以行使自身的理性去进行判断和选择,而不是仅仅受感官和情感的支配。

二、康德对自由的见解康德在《实用理性》(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中强调,自由只是理性的象征,人的实质乃是理性,所以自由只是在理性运用上的一种自由,而不是把自由视为一种道德或政治权利。

因此,他认为自由是一种特殊、可怕的能力,它不仅仅是被动地行使选择,而是主动掌控自己本身,从而能够实现自己的道德价值。

康德突出强调“信仰自由”(freedom of conscience),主张人有权选择任何道德价值观,而不是被限制于某个宗教或社会所认可的道德准则,他认为宗教基础的道德并不能真正满足人的情操,而应该书写人的内在的道德价值。

此外,康德继承波普尔的观念,他强调个人决定自己的未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环境所决定的命运。

三、康德对自由的影响康德对自由的理解为自由的研究和思考奠定了基础,并在后来的许多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的思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发展出了自由作为一种权利的理念,这种理念将康德提出的理性自由和自由行使权利结合在一起。

今天,康德的理解仍然在我们的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他曾强调的自由理念早已被大量引用,尤其是被国际人权宣言所采纳,表明自由是人类最重要的权利与价值之一。

尽管康德的理解可能已经不够现代,但他所提出的自由理念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参考点,在我们思考自由的含义时可以发挥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总之,康德的理解对于理解自由具有重要的价值,他将自由从政治和道德的角度提出,以突出自由与个人理性之间的联系,同时强调个体内在价值观的实现,激发人们追求自由的动机,这一观点在当今社会中仍然有重要的意义。

浅析康德的自由观

浅析康德的自由观

浅析康德的自由观摘要自由是人类永恒的价值目标,道德自由既是一种意志自由,也是一种自由境界。

康德的道德自由观是与道德法则紧密相联系的,是“理性存在着通过意志自律摆脱自然因果律的限制、按道德法则行动的自由”。

不是政治经济意义上的自由。

这种道德自由还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在内化道德规范意义上达到的道德自由有着本质的区别。

关键词康德道德自由一、对道德自由的界定从自由思想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出,虽然自由在不同时期人们对它的理解和界定不同,但每个过程都显示出了人们对人类自由生活的追求。

每个时期人们所追求的自由是不同的,人们对自由的认识也都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它构成了康德自由理论的直接来源。

西方自十四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力量逐渐开始发展、壮大,它们鼓吹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肯定人们的世俗生活,强烈要求打破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栓桔,启蒙思潮影响,推行“开明专制”,使启蒙主义思想渐渐在德国产生影响,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如创造更合理、更美好的社会制度、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高扬个性自由、实行人道主义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这些都对康德产生了重要影响。

另外,康德把前人对自由的理解分为感性的和知性的,认为前哲学家没有真正理解理性的内涵,是将感性和知性当作理性的全部进而产生了自然和自由的悖论。

但是这恰恰启发了康德彻底反思人的理性。

康德从先验的立场来消除自由与必然的对立,真正解决了人的自由问题。

自由思想不仅是康德批判哲学的研究起点,而且贯穿其始终。

自由也是康德批判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

在“三大批判”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自由这一线索贯穿其中。

第一批判论证了先验自由的可能性,第二批判论证了自由在实践理性领域的实在性,第三批判通过反思判断力实现了自然与自由的统一,进一步论证了自由的客观实在性,从而保护和推进了前面两大批判中所论证的自由。

康德的自由思想是站在人类的高度对自由的一种审视,康德对自由的阐述与论证改变了人们对自由问题的思考方式,把人们从自由的错误认识中拉出来,使人们认清自由的本质,明确自由的价值,使人们对自由问题的思考达到一种理性的、辩证的高度。

康德的自由思想

康德的自由思想

康德的自由思想康德(Immanuel Kant)是德国启蒙时期的哲学家,被誉为现代哲学的巨人之一。

他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等对自由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康德的哲学体系、自由的概念以及自由思想的意义三个方面来探讨康德的自由思想。

一、康德的哲学体系康德的哲学体系以他所称之为“转向”的哲学思路为基础。

在他之前,哲学主要集中在客观世界的研究,而康德则以主体性为出发点,关注人类理性的能力和限度。

他认为人类的理性既具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也具备道德判断的能力。

康德的哲学体系中,自由是一个核心概念。

他强调人的自主性和自由意志的重要性,认为自由是理性的体现。

在康德看来,自由是人类理性的一种伦理要求,也是道德行为的基础。

二、自由的概念康德对自由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他独特的理论。

他将自由分为两个层面:自然自由和道义自由。

自然自由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欲望和动机行动的能力。

康德认为,自然自由并不等同于道义上的自由,因为人们的欲望和动机可能是不理性的。

在自然自由中,人们受到各种欲望、动机和冲动的驱动,容易受到外在条件的限制。

而道义自由则是指人们根据理性的原则和道德法则进行行动的能力。

康德认为,道义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只有当人们行动的动机是理性的、合乎道义的,才算是真正地自由。

在康德看来,道义自由是通过遵守普遍适用的道德准则来实现的。

三、自由思想的意义康德的自由思想在当时是一种革命性的思想,对于个体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他认为,人们应当根据理性的原则来行动,而不是受到欲望和动机的驱使。

这种自由思想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思维空间,使他们能够以理性的方式对待和解决问题。

康德的自由思想还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主张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个人尊严和自主权,即使受到外在限制,也应当根据道义自由来进行选择和行动。

这种思想对于法治社会的建构和人权保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康德的自由思想也引发了对道德自由的思考。

简述康德的自由与自律概念

简述康德的自由与自律概念

简述康德的自由与自律概念康德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对于自由和自律的概念有着深入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

康德认为,自由和自律是人类作为自主的理性存在所具备的两个基本属性,它们相辅相成,互为前提。

首先,康德对自由的理解是建立在人的理性上的。

他认为人的理性是一切行动的根源,是人的本质特征,也是我们具有自由意志的基础。

康德将自由定义为“自己决定自己的能力”。

这意味着人在行动时要根据自己的理性来决定,并且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康德认为,自由并不是任性放纵的无约束状态,而是建立在道德责任和理性判断上的自主选择。

只有在按照理性和道义做出决策的过程中,人才能够真正实现自由。

其次,对于自律的概念,康德将其理解为自由的必然要求。

他认为,自律是在自由中实现自由的必要条件。

自律是指人根据道德法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以此来履行自己的责任。

康德主张的道德法则是基于人的理性,它是普遍适用的,超越了个人欲望和利益的局限。

只有通过自律,人才能够建立起与他人平等和谐的关系,实现道义上的自由。

康德认为,自由和自律在道德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提出了“天堂墙”和“钢笔墙”的概念来解释这种关系。

天堂墙指的是人类内心深处的理性和道德法则,它是人类最高的目标和使命,是人类自由的根源。

而钢笔墙则是外在的法律和规则,通过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来确保社会秩序。

康德认为,钢笔墙的存在是必要的,但它不是实现自由的最终目标,最终的目标是通过内在的自律来遵守和履行道德法则。

康德的自由与自律概念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一个自由度高但规范缺失的社会中,人们常常会追求个人的短期利益,忽视了理性与道德的制约。

康德的观点提醒我们,只有通过自律与道义的约束,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与社会的自由。

因此,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个人的自律能力,从而在个体行动中体现出对道德法则的尊重和遵循,并用理性的判断来平衡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实现真正的自由。

简述康德的自由与自律概念

简述康德的自由与自律概念

康德(Immanuel Kant)的哲学思想中涉及到自由与自律的概念。

他认为,自由和自律是人类道德行为和行动的基础。

首先,康德将自由理解为一种自主性和自决性。

他认为人类具有理性和道德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理性和道德原则自主地决定行动。

自由并不是无拘无束的任意行动,而是在理性的指导下,根据道德律规的自主选择。

其次,康德强调自律的重要性。

自律是指个体自觉地遵循道德律规,并在行为中自我约束。

康德认为自律是真正的自由表现,通过遵循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和义务,个体能够摆脱欲望的束缚和外部的压力,实现自己真正的道德目标。

康德将道德律规归纳为一个普世化的原则,即“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你的行动可以成为普遍法则,那么这个行动就是道德的。

”这意味着我们的行为应该建立在普遍适用的原则之上,而不是基于个体的欲望或特殊的情境。

康德的自由与自律概念强调了人类的理性和道德责任,以及个体在行为中根据普遍适用的原则自主选择和自我约束的重要性。

它对个体的道德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康德对自由的理解

康德对自由的理解

康德对自由的理解
伟大的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自由”不仅是一种理想,而且也是一种精神态度。

它是普
遍和明晰的,代表着人们只唯一的道路,遵循公平,对抗暴政和文化的感情。

康德的自由
是一种主观的,具备获得自由的渴望,追求的理性的完美的自由。

他认为,自由是一个接
近完美的品质,它本质上是一种“真正的”完美,只有在自由的情况下,人们才能更容易
地实现“善”的最终目标。

康德表示,自由是人类永恒的对对象的对象。

他反对压迫政治,呼吁人们以更高的精神状态面对有权威的权威者,从而实现最大限度的自由。

康德认为,
值得注意的是,追求自由必须通过最大限度自由的思想来实现,否则,自由将成为一种空
洞而毫无意义的词。

康德的理解为每个人提供了令人振奋的希望。

我们可以将它看作是一种责任,舍弃暴政的
力量,一起共同保护和实现自由的心愿。

自由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权为自己设定目标,真正
追求自由而不仅仅是实现它,真正领悟它的精神。

康德的理解提示我们,自由并不是一种
抽象的概念,它是一种有意义的行为。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尊重他人,在我们的社会中寻找
和发展机会,以一种接近完美的精神来推动这种理想。

我们作为个体应该展示出自由的态度,尊重他人的看法,共同实现真正的自由。

解读康德名言

解读康德名言

解读康德名言1. 康德说:“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教会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

”嘿,这就像是你在一个大超市里,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不是说你能把所有东西都拿回家才叫自由。

比如说,我有个朋友,看到那些特别贵又不实用的小摆件,特别想买。

但他想到自己其实不需要,就克制住了自己。

这就是康德所说的自由,懂得拒绝那些不必要的东西,这才是真正的自由呢。

2. 康德讲过:“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哎呀,这就好比你走在路上,一边是内心的道德在给你指引方向,就像个小天使在耳边低语,告诉你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另一边呢,是那浩瀚的星空,那么美,让你感受到自己的渺小。

我记得有次在公园里,看到一个小朋友捡到了钱,周围没人看到,他却还是交给了管理员。

他心中的道德就像那灿烂星空一样闪耀,这就是康德名言的体现呀。

3. 康德名言提到:“发怒,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你想想,这多傻呀!就好像别人踩了你一脚,没道歉就走了,你气得不行。

这时候你气得直跺脚,难受的是谁呢?是你自己呀!我认识的一对邻居,因为一点小事吵起来了,一方气得脸通红,另一方却很淡定。

最后生气的那方气出病了,这不是拿别人的错来折磨自己嘛,康德看得可真透彻。

4. “老年时像青年一样高高兴兴吧!青年,好比百灵鸟,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他的夜曲。

”康德这话真妙。

老年就不能快乐了吗?当然不是。

就像我爷爷,虽然年纪大了,但每天都乐呵呵的。

他说他年轻的时候像百灵鸟一样充满活力,到处跑着玩;现在老了,就像夜莺一样,在晚上和老朋友们一起唠嗑,享受宁静的时光,这就是不同阶段的美好啊。

5. 康德说:“人非工具,而是目的。

”啥意思呢?就是说人不能像一个螺丝刀或者扳手一样,只被用来做事情。

比如说在一个公司里,有的老板只把员工当成赚钱的工具,让他们不停地加班。

可员工们也是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梦想的呀。

论康德道德哲学中的“自由”概念

论康德道德哲学中的“自由”概念

论康德道德哲学中的“自由”概念摘要:康德的“自由”包括人不受感情欲望奴役的选择自由这一消极层面的自由,和对客观道德法则的遵循、对绝对命令的服从的自由即自律这一积极层面的自由。

自由是人们拥有意志的前提条件,也是独立于自然规律的、不受自然规律支配的、由意志决定自己的一种东西。

自由是阐明意志自律性的关键。

道德律是一个决定意志的规律,它首先具有普遍性,不是从经验中得来,而是先天就有的,只有纯粹的规律形式才能成为普遍规律,才能够决定每一个意志。

关键词:康德;自由;意志;道德律“自由”是康德道德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康德看来,人作为一种有理性的东西,其本质就是自由,自由使得人的意志不受自然规律的影响而对自身意愿作出选择,“只有自由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道德本身不是自足的教条,而是要由自由来建立、并由自由的规律来判断的法则。

道德本身不是自明的,自由才是自明的。

自由也有可能导致不道德,但自由本身的规律(自律)则必定是道德的”[1]。

本文将对康德的“自由”概念展开论述。

一、自由概念的消极和积极层面康德认为,人的世界是由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共同组成,现象界构成了人们的认知,人们所有的活动都不能超出现象界,否则便无知识意义,因此,在只有自然的必然性的现象世界很难或者可以说根本不可能有自由。

然而,构成人们的实践行为的本体世界却与此不同,人在本体世界里是存在自由的,它的必然性就是自由的必然性,即自律。

他认为,一切无理性的东西的因果性所固有的性质是自然的必然性,而具有理性的、有生命的东西的一种因果性所固有的性质就是自由,它不受自然必然性的控制,独立地起作用,但是却和自然必然性一样,在外来原因的影响下被规定,也就是说,自由是一种欲望。

这是康德“自由概念”的消极层次。

之所以说是消极的,是因为它是通过与自然必然性的对比关系而推导出来的,只是在于摆脱现象界的束缚,对经验说不。

尽管自由的消极概念不能深入到自由的本质,但是却可以因此而引出自由的积极概念——“一个更富于成果的概念”[2]69。

康德的自由:从逻辑假定到客观实在

康德的自由:从逻辑假定到客观实在

康德的自由:从逻辑假定到客观实在
康德是18世纪哲学家,他对自由的理解可以从逻辑假定到客观实在两个层面来探讨。

从逻辑假定的角度来看,康德认为自由是一种理性的概念。

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理性是人类最高的能力,是我们与动物区分开来的特点。

人们之所以能够作出自由行为的选择,是因为我们有自主能力,可以根据自己的理性判断来做出决策。

在康德看来,自由并不等同于任意行为的自由,而是指在理性的指引下做出的自主决策。

只有在遵循理性原则的前提下,我们的行为才能被称为自由行为。

从客观实在的角度来看,康德认为自由是一种道德命令。

在他的道德理论中,康德提出了“人人皆有尊严”的观点,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而有尊严的存在。

作为有理性的生命体,我们有责任根据道德原则行事,以充分发挥我们自由意志的能力。

康德的道德原则是“行为应该是基于普遍规律的”,也就是说,我们的行为应该是适合成为普遍法则的,而不是仅仅基于个人的私利或欲望。

只有在遵循这个道德命令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康德的自由观强调了理性和道德的重要性。

自由并不是纯粹的任意行为,而是在理性的指导下做出的自主决策。

自由也要与道德原则相一致,以充分发挥我们作为有理性生命体的特点。

康德的自由观不仅在哲学上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行动提出了重要的道德要求。

康德自由概念的几个方面

康德自由概念的几个方面

康德自由概念的几个方面
约翰·康德的自由概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今的社会。

康德的自由概念以他的“完整性原则的要求”著称,即一个人的自主意志在将来的生活中被保护。

康德罗德宣称,人们应该自由地行使所谓的“绝对意志”,即每个人对自己行为的完全控制。

此外,康德也坚信“自然权利论”,即一个人在生活中都有自然和基本的权利。

康德认为,这种权利同时也把一个人连接到社会中,个人有义务尊重别人,而别人也有权利拒绝任何攻击性行为。

他也认为赋有活力的自由主义包括对宗教信仰的尊重,并把个人的政治行为当作不干涉的自由概念的一部分。

最后,他还支持有关“警示事实”的主义思想,即拥有人类觉悟的自由权力,以及识别人与人之间不同激情、偏见和习惯的能力。

康德的自由概念因此而深入人心。

康德认为,一个人必须以自由的态度行事,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活得充实,同时也为他人的自由概念而尊重。

他的鼓励被认为是公共责任的重要讨论,他指出历史上许多错误的领导举止,是由于缺乏诚实、公正和正确的想法而导致的。

通过对他的自由原则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自主和自由,而不是屈从于官僚式机构或感情上的影响。

因此,康德自由概念中包含着许多重要社会学意义,指引人们以注重责任和尊重他人的方式行事,以及提倡人们通过理智而不是情感表达去探索真理,把罚款看成一个交换,而不是一种惩罚。

他的概念仍然显而易见,他的社会学意义在今天仍然得到广泛的接受。

康德说有两样东西我们对他的思考作文

康德说有两样东西我们对他的思考作文

康德说有两样东西我们对他的思考作文康德说有两样东西我们对他的思考作文,这可真是个有趣的话题啊!我想,首先我们得谈谈康德是谁吧。

康德是一位德国哲学家,他的思想可深奥了,不过我们不用太担心,我会尽量用简单的语言来解释。

那么,康德说的这两样东西究竟是什么呢?根据我的理解,它们应该分别是“自由”和“道德”。

自由就是我们可以自由地思考、表达和行动的能力,而道德则是我们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这两样东西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说到自由,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这种权利。

毕竟,没有自由就没有真正的幸福。

但是,自由也并不是无限制的。

如果每个人都可以为所欲为,那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混乱不堪。

所以,我们需要在享受自由的也要尊重别人的自由。

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

道德方面也是如此。

我们都知道,做人要有道德底线。

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道德都不懂,那他就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

而且,有了道德约束,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道德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道德观念也会不断更新和完善。

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

康德说的这两样东西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它们既是我们生活的基石,也是我们追求幸福的方向。

希望我们都能够珍惜自己的自由和道德观念,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康德(摘自豆瓣@自由以太的日记)(康德的)感性,知性,理性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感性是直观的能力,知性提供范畴(比如质量体积,颜色)等等,而理性是原则的能力。

感性和知性针对的是表象,也就是这两者协作,形成知识。

感性提供内容,知性提供范畴。

而理性针对的不是知识,他为知识提供整体性和归宿。

它针对三个理念:自我,世界,与上帝。

这三者都不是知识的对象。

他们是关于存在的(也就是本体),他们不属于直观的范畴,所以不能形成知识,但可以提供思维和述说,哲学就是这样的东西。

知性为自然立法,讲的就是康德的所谓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过去的哲学追求的是人类的认识尽可能地符合对象,才能形成知识。

而康德把他反了过来,认识对象只有符合人类的认识范畴才能形成知识,这里的认识范畴就是知性。

比如关于一把椅子的知识,他的材质,体积,重量,这些都是认识的范畴,没有这些范畴我们就无法得到关于这把椅子的知识。

康德把对象划分为现象和本体。

我们只能认识现象。

所以知性为自然立法,等于是限制了人类的知识。

而理性为自身立法,理性我在上面说的,他针对三个理念:自我,世界与上帝。

不针对知识。

(也就是不针对表象)。

他针对本体。

理性为自身立法,讲的就是他三个公设之一:上帝存在,灵魂不死,意志自由中的意志自由。

人类在自然界,受自然法则的约束,认识时受自身范畴(知性)的约束,因此他是有限和不自由的。

但人在精神领域(自我),他拥有选择的能力,而理性促使我们按照道德法则去行动,这里的道德指的就是为普遍立法,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绝对)范畴律令(KategorischerImperativ)”:“要这样做,永远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能够同时成为普遍制订法律的原则。

这就是理性为自身立法。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人完成了某种超越性,实现了自由。

康德的一句名言,也有助于理解:我们有必要为知识划定界限,以便给宗教和信仰留出空间。

-----------康德的哲学体系:“三大批判”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对于康德来说,要想回答我们能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就要首先看看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古典哲学中的真理被看成是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相应,康德问道:这种一致如何才成为可能?事物是具体的和物化的,而语言是抽象的,这两种东西怎么会一致?实际上人的感知提供的只是物体的某些特性,如质量、体积、形状、数量、重量、运动速度等,没有这些特性,我们就无法对物体展开想象。

这是物体的主要特性。

物体还有其它从属特性,如颜色、声音、味道和温度感觉等,这些从属特性虽然是物体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

例如我们可以把一张蓝色的桌子想象成绿色的桌子。

这种主要特性和从属特性的区别让人进一步问:外部世界真实状况究竟是什么?因为如果我对物体的某些特性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也就是说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样才能肯定世界只不过是存在于我的头脑当中?因此,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只有在人的头脑中才成为可能。

这当然是令人绝望的极端怀疑主义。

如果人们不甘于接受这一观点该怎么办?也许一种我们无法认知的外部世界确实存在,那我们又该怎么办?康德以前,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把这一问题推给上帝:我们的思想与外部世界一致,因为这是上帝愿意这样安排的。

但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上帝让我们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

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

他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

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

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

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知性为自然立法。

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研究了人类感知的形式,即空间和时间。

存在于时间和空间里的物质被人类的理解力加工为经验,而康德把人类理解力的形式称为“(绝对)范畴”,这些人类理性的形式中包括人们对灵魂、世界和上帝的设想,康德把它们理解为某种制约原则,人们的经验世界就是通过这些原则得以构造。

康德的先天逻辑范畴表如下:1.量的范畴统一性、多数性、全体性2.质的范畴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3.关系范畴实体与属性、原因与结果、作用与反作用的相互作用4.样式范畴可能性——不可能性、存在性——不存在性、必然性——偶然性“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的人类如何认识外部世界的问题,而康德1788年发表的“实践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伦理学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简单化地说,康德告诉我们说:我们要尽我们的义务。

但什么叫“尽义务”?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绝对)范畴律令(KategorischerImperativ)”:“要这样做,永远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能够同时成为普遍制订法律的原则。

”康德认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为虽然受客观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就是“理性为自己立法”。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

“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关心的问题还有人类精神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学鉴赏能力和幻想能力。

实际上康德力求调和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者对于思维与客体的统一,他认为休谟极端的经验主义是必须给予驳斥的。

而康德首次把客体与思维的同一归于“主体的能动性”,这不得不说是德国哲学具有里程碑的一步,费希特更是在康德的基础上,把这种能动性发展到了一种极端病态的“唯我论”。

由于康德没有认识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而造成自己体系的二元性,不过在康德这一阶段,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暂时归于主体的能动性,而德国古典哲学则是在后人的批判和发展康德的哲学慢慢建立起来的,不得不说康德的贡献是伟大的。

---------------------------康德认为,空间和时间作为两种先天的纯粹直观形式,其根本的区别在于:空间是外感官的直观形式,时间是内感官的直观形式。

也就是说,通过外感官感到的一切都在空间里,通过内感官感到的一切都在时间里。

借助于外感官(我们内心的一种属性),我们把对象表象为在我们之外、并全部在空间之中。

内感官则是内心借以直观自身或它的内部状态的,它虽然并不提供对灵魂本身作为一个客体的任何直观,但毕竟是一个确定的形式。

内部直观(内直观)在我理解的康德来说是理性的形式。

康德还指出既然“实体”,就有“偶性”(属性),例如:讲人或马这些个体的东西,就要讲它的属性(如马是什么颜色等等),所以有实体就有偶性,这样,“实体”可以并列到“关系”范畴中去。

----------------------------康德的划时代贡献是区分纯粹理性的两种使用——理性的使用和实践的使用,并置实践理性于理论理性之上。

哲学基础经过如此的改造之后,有什么样的后果呢?第一,把人和神的世界与自然物的世界划分了开来,并宣布,神无能过问自然界,社会比自然重要,道德比科学重要。

第二,在人和神的世界中,人比神重要,神只是人设想出来以便于维护社会道德的。

第三,人要坚持道德、思想、信仰,克制情欲以合乎实践理性,这样才配享有幸福。

----------------------------问:康德为什么说知性为自然界立法?答:“知性为自然界立法”就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中所提出来的哥白尼式革命。

哥白尼把认识的中心从人(地球)转向世界(太阳),打破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迷梦;康德则恰恰相反,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并不是像经验主义和唯物主义所认为的那样,是不断积累和进化的过程,而是因为人具有某种超越经验(即先验)的认识结构,这就是他归纳出来的12个基本范畴,比如时间、空间、因果关系等等。

他质问经验主义者,如果没有这些先验范畴,认识如何可能?但是他又指出,正因为它们是先验的,所以不能为经验所证明。

通过这番证明,康德也回答了休谟对形而上学的否定和质疑,指出以休谟为代表的怀疑论者对因果关系和整个形而上学的指责是不对的。

----------------------------康德的哲学是先验哲学,他主要探讨“人的知识何以可能”的问题,他把这种探讨分为三个部分:1先验感性论,回答了纯粹数学何以可能的问题(结论是人对空间和时间有纯直观,而空间和时间分别对应了几何和代数)2先验知性论,回答了自然科学何以可能的问题(结论是人拥有“统觉”的能力,即把形形色色的直观材料统一为一个概念的综合能力)3先验理性论,回答了形而上学何以可能的问题(结论是传统形而上学虽然不会受到来自经验世界的阻力,但理性内部却本就具有不可解决的困惑和矛盾,理性宇宙论的“二律背反”就是对这一问题的证明。

于是康德区分了理性的“超验的使用”和“导向的使用”)----------------------------康德对人类认识能力的这三性的规定是这样的。

1,感性包括了时空观念2,知性包括了质、量、度、偶然、必然、因果范畴等十二范畴3,理性是对知性获得的内容加以最后统一的工作。

但是理性的如此工作会导致二律背反。

由此,康德认为在现象世界,理性不能纯粹,否则是虚假的形而上学,不能认识任何事物。

但是在自在之物,道德的领域,理性必须纯粹,否则就败坏了。

----------------------------康德认为,时空的表象具有先验的观念性与经验的实在性。

也就是说,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表象是一切直观的基础,所以,它必然是先于一切经验而存在的。

所以,时空的表象不是物自体带给我们的,而是我们认识主体赋予直观的,是感性经验的“纯形式”,又叫做纯直观(先验的观念性)。

但是,又必须看到,虽然时空的表象是认识主体赋予客体的,但是,它与味觉、触觉等不同,是普遍的,每一个认识主体都必须通过时空的表象来认识客体(经验的实在性)。

此外,康德还通过几何学和算术的普遍必然性来论证他的时空观。

----------------------------休谟时空观的结论是:时间和空间不是实在的,时间和空间的观念是认识者认识实在的物质所产生的观念,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依赖物质而存在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