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运动养生方法的历史演变_王敬浩

合集下载

先秦时期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先秦时期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先秦时期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一)先民的生存经验关于上古先民通过身体的活动减缓病痛的记载,学界普遍提及的是《吕氏春秋·古乐篇》中所录:“昔陶唐氏之始,阴多郁滞而湛积,水道雍塞,不行其原。

民气郁阙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

”唐代的《教坊记》有录:“昔阴康氏,次葛天氏,元气肇分,灾诊未洱,民多重膇之疾,思所以通利关节,是始制舞。

”宋代的《路史·前记》则录:“阴康氏之时,水渎不疏,江不行其源,阴凝而易阙。

人既郁于内,腠理滞著而多重膇,得所以利其关节者,乃制为之舞,教人引舞以利导之,是谓大舞。

”不难发现,这些表述基本一致,后两者应该都出自于《吕氏春秋》,其中展示的是远古时期因为气候多潮湿,导致先民们湿气凝滞体内,身体坠重,关节活动不便,基于此,先民们通过舞蹈的形式活动身体,通利关节。

根据这一描述,我们发现,先民的这一行为具有明显的自觉性,即他们首先知晓了“作舞”可以通利关节,然后才有了“制舞”的观念和行为。

而他们是如何知晓的呢?这关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起源问题。

当前关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起源,有两种主要的观念:一种认为是由人类日常生活中所获知的经验和感受中总结出来的;另一种则认为是由原始的“舞蹈”(更确切说是“巫舞”)演变过来的。

这两种认知都来源于以上三段类似的描述。

《黄帝内经》中“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给出了一种解释,其中明确指出生长于不同地理位置的人,由于其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的不同,导致其所易得的病症也不相同,由此各地流行的治病方法也不一致,本研究所述之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方法,其最早形态及主要内容即传统的导引术,有其产生的独特地理背景: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

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处也。

同时,随着人们对于呼吸和心理调节的认识也逐渐加深,传统的导引术在方法上也日益完善和体系化;基于不同文化群体对于健康长寿的需求,其在文化上也得到了补充和延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融合多种文化色彩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是指中国古代从事体育运动来维护身体健康、增强体质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华民族丰富的体育文化遗产和健康文化智慧,包含了体育运动、饮食、药膳、按摩、气功等多种方式,旨在通过体育运动来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阐述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的内涵和应用。

一、体育运动体育运动是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中国,古代就有很多的“道教”、“佛教”、“武术”等学问在探究人体运动对于身心健康的作用。

例如,太极拳门派有太极、太极剑、太极扇、太极拂尘、太极推手等多种运动方式,这些运动都强调身体的动静结合,内外相连,强调在稳定的环境中,内部精神世界与外部环境彼此较为协调的健康体位。

在太极拳运动过程中,要带着宁静的心态,慢慢地调节心率和呼吸,达到缓解疲劳、增加身体柔韧性、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等多种效果,从而使身体得到充分的锻炼,促进身体健康。

另外,养生学里还有很多其他的运动方式,如踢毽子、打太极球、跳功夫舞、叠杯子等等,都是根据古代民间传统文化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运动方式。

不同的运动方式有其各自的特点,但都具有促进身体健康、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二、饮食护身作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饮食的重要性也是无可替代的。

饮食护身是通过食物的摄入和控制对人体的健康和免疫力进行有效的维护和提升。

古代医药中有很多养身膳食和药膳,如五谷养脏汤、五色茄子羹、鱼汤羹等等,都是在不同方向上强调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接纳性。

除此之外,控制盐分和饮食讲究合理搭配,也是根据饮食妙趣悠长的传统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养生保健的方法。

三、按摩艾灸按摩艾灸在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按摩、艾灸,都是针对皮肤、经脉、筋骨、肌肉、淋巴等多个方面的特殊手段。

例如,太极功法中常被用来帮助排泄体内毒素、调节脏腑和气血等。

除夕吸附穴、梁丹灸等,也是普遍常见的中医疗法。

在最近的研究中,艾灸被发现有抵制病毒、提高免疫力、消除疲劳、调节身心状态等大量的好处。

两汉至五代时期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两汉至五代时期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两汉至五代时期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现今我们对于古代导引术的发展情况,依靠于对各种文物史料的研究。

先秦时期,关于导引的论述以及其方法性介绍并不丰富,尽管如此,《黄帝内经》中关于导引的理论性描述则奠定了后世导引术发展的基础。

两汉以后相关史料逐渐丰富,具体来讲,从两汉至隋唐五代这一时期,关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重要史料有:西汉张家山墓出土《引书》、西汉马王堆墓出土《导引图》;晋陶弘景《养性延命录》、葛洪《抱朴子》、许逊《灵剑子》;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唐孙思邈的《千金冀方》、司马承祯《服气精义论》,另有收编于北宋张君房主编的《云笈七签》、被学界普遍考证成书于隋唐时期的道教导引术集《太清导引养生经》等。

这些文献代表了这一时期中国传统导引术的发展面貌与成就,其均为医、道(教)两家著书,且在很多方法和理论上互相引征、互有借鉴与融合。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黄帝内经》本尊道家,东汉时,以“长生”为根本目标的道教产生并逐渐发展壮大,由于共同的养生需求,医、道(教)两家在养生宗旨和方法上互有契合,此时包括葛洪、陶弘景、孙思邈在内的修道之人都精通医术,且将导引术作为养生的重要手段,因此医家与道教在导引养生方面多有互相借鉴与契合之处,不宜完全割裂而论。

概括来说,这一时期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具有如下几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无论医道两家,都自觉地对传统导引术进行了专门且系统的归纳,同时,导引术在医学上的地位逐渐提升,在隋唐时发展成为专门的医学门类;第二,理论逐渐丰富与深入,除了奠基于传统医学基础之上的理论分析逐步系统化,道教内养的发展也为传统导引术的发展进行了理论补充与深化;第三,导引术方法逐渐成熟与成型,除了各种功法的不断丰富,其在具体方法的呈现形式上都逐渐成熟且完善。

这些都为后世导引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影响深远。

(一)系统化归纳与专门化发展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导引图》和1984年湖北江陵张家山西汉墓中出土的《引书》是研究西汉时期导引术发展的重要史料。

【理论】人教高中体育--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理论】人教高中体育--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秦汉隋唐:追求“灵丹妙药”“长生不老术”,代表人物: 秦始皇、汉武帝等
东汉名医华佗创编了“五禽戏”(虎、鹿、熊、猿、鸟),以求 延年益寿。
晋代著名养生家葛洪的《抱朴子》主张“内修守一,养精行气”。
意思是说,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长生不死成为神仙是可以通过 修炼来获得的。修炼的方法就是守一,进而养精行气。这是一种 内练意志的修身养性法。
3、“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修其天 命”等等。 同时产生了养生主张动和静的不同思想的争论。如荀子《天论篇》 主张“养备而时动,则天不能病”;而庄子在《养生主》中却提 出“无视无听,抱神以静”之说。前者主张要保养身体,就要经 常运动,而后者则认为“静以养生”。战国时期,出现了“吹向 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的“导引”术,从身体外形的锻炼, 发展到“呼吸吐纳” 的行气配合独特的健身方法,即气功。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传统养生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传统文 化,为人类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传统养生”就 是这些宝贵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传统养生”是 以我国传统哲学为理论基础,以强健体魄、调养身心为目 的、保养生命的思想、手段和方法。
养生一词,即护养或养护、保养身体,以达到健康长寿的 目的。我国传统的养生思想,与古代人们追求长寿的思想 有关,关于长寿的记载,最早见于有关商周史料的典籍 《尚书》。书中曰: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 修好德,五曰考修命”其中寿、康宁、考修命都是关于健康 长寿的要求。
三、阴阳协调理论
《黄帝内经》指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认为生命现象是由 阴阳构成的。在人的生命活动中,阴阳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 不能脱离另一方面单独存在。在人体阴阳的消长运动中,对立双方, 总是保持动态的相对平稳,从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同 时,阴阳两个方面又是相互转化,互相制约的。如果阴阳失去相对 平衡,即产生由阴转阳或由阳转阴的变化,人体的生理活动,就会 出现紊乱,引起疾病。养生,就是企图使阴阳保持和恢复平衡、协 调。

传统体育养生理论与方法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西安体育学院

传统体育养生理论与方法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西安体育学院

传统体育养生理论与方法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西安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第一章测试1.“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出自()。

A:《诗经》 B:《孟子》 C:《黄帝内经》 D:《庄子》答案:《庄子》2.根据古人的解释,导引的内容不包括()。

A:按摩 B:导气 C:按跷 D:引体答案:按跷3.传统体育养生锻炼中,几乎所有的动作都是以()为主宰。

A:头 B:腿 C:腰 D:脚答案:腰4.导引锻炼的三要素不包括()。

A:调身 B:调息 C:调腿 D:调心答案:调腿5.传统体育养生方法的功能不包括()。

A:调和气血 B:长生不老 C:疏通经络 D:平衡阴阳答案:长生不老第二章测试1.传统体育养生以人的“形神”为核心内包括精神、五脏六腑。

外涉及到四肢百骸,自然与社会及去,人体只有()的调养才能健康长寿。

A:体育运动 B:整体多维 C:适应自然 D:注意饮食答案:整体多维2.人体阴阳平衡是生命健康的基本条件,阴阳两气()居主导地位。

A:阴气 B:平衡 C:全部 D:阳气答案:阴气3.传统体育养生是以“整体观”、“阴阳学说”、“天人相应”学说、“经络学说”、“形神合一”学说、“系统论”、“发展观”的思想为()基础。

A:养生 B:行为 C:理论 D:健身答案:理论4.在形神关系中,()起主导作用,()是基础。

A:“形、“神” B:行为、意识 C:意识、行为D:“神”、“形”答案:“神”、“形”5.传统体育养生是培养个人积极主动的掌握健身方法,使身体保持健康,延缓衰老的()。

A:保健行为 B:集体行为 C:个人行为 D:体育行为答案:个人行为6.调身是以形导心,在动作规范的前提下,通过动作练习调节,使身心处于()的状态。

A:中正安舒 B:松静之然 C:虚领顶颈 D:全身放松答案:松静之然第三章测试1.周易的核心可归结于什么范畴()A:八卦 B:六十四卦 C:阴阳 D:天地答案:阴阳2.从甲骨文考证中可看到,人们为了实现健康、长寿的愿望,进而经常举行()来祈求福佑A:集会 B:占筮 C:祭祀 D:舞蹈答案:祭祀3.葛洪的养生方法可分为()A:内静、外动 B:内修、外养 C:动静结合 D:思神守一答案:内修、外养4.中医史上的第一部论疾病的病因、病机、诸侯分类、诊断和治疗的专著是()A:备急千金方 B:养性延命录 C:诸侯杂病论 D:黄庭经答案:诸侯杂病论5.黄帝内经中认为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是()A:神 B:静 C:意 D:气答案:静第四章测试1.把功能特征相近似并共同实现人体生命活动的某一种或几种功能特征的一系列组织器官,称为()A:机体 B:器官 C:系统 D:组织答案:系统2.传统体育养生的炼养观是什么()A:天人合一 B:心全于中,形全于外 C:顺乎自然 D:形神共养,性命双修答案:形神共养,性命双修3.传统体育养生法的指导思想是()A:天人合一 B:道乎自然 C:顺乎自然 D:阴阳平衡答案:阴阳平衡4.传统体育养生学的认识和方法论是()A:经络学说 B:五行学说 C:阴阳学说 D:脏腑学说答案:五行学说5.传统体育养生的理论基础是()A:五行学说 B:阴阳学说 C:脏腑学说 D:经络学说答案:脏腑学说第五章测试1.人体生理学的任务就是研究构成人体各个系统的器官和细胞的正常活动过程。

传统体育养生

传统体育养生

简答手三阳经和手三阴经的走行规律? 手三阴经分别起于前后胸,经上肢内侧到 达手指端。 手三阳经分别起于手指端,经上肢外侧到 达鼻唇耳旁。 孙思邈的养生思想有哪些? 孙思邈注重防患于未然,预防疾病;既主 张静养,又强调运动;既强调食疗,又主 张药补;既强调节欲,又反对绝欲。不但 涉及到衣、食、住、行与养生的关系,而 且专门探讨了老年保健问题。
传统体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生
八段锦的特点是动作刚劲、快速敏捷。 导引这个养生健身术语,最早见于先秦典籍《管子》。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养生文化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葛洪和 陶弘景。 在汉代出现了两篇导引专著,即《却谷食气》和《导引图》。 相乘就是处于衰弱的物质无力对其所克的物质进行克制而反受 其反制和克服。 六字诀中的嘻字功能治肾病。 涌泉穴是人体第二长寿穴。 汉末魏伯阳著有《周易参同契》,总结了内丹学的练功规律。 意拳养生桩功,系一代宗师杨露禅独创的一种功法。 汉魏时期是我国导引按摩术发展的鼎盛时期。 养生应该形神统一,动静结合,劳逸结合,不能过度的强调 某一方面。 金元四大家是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和张震亨(丹溪)。 隋唐时期养生家司马承祯的养生著作是《天隐子养生书》。 中国养生文化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是春秋战国。 三调是指调身、调心、调息。
传统体育养生与体育有什么区别? 理论上,养生以中医和哲理为指导思想, 现代体育则没有如此深厚的内涵 内容上,养生侧重于内部的锻炼,体育则 主要是筋骨皮的锻炼。 形式上,传统体育养生是多种多样,体育 总是以外部肢体运动的形式来表现的。
明清养生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理论水平进一步提高,表达方式通俗易懂 养生方法多元并存,养生对象偏重老人 传统体育养生的特点是什么? 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强调整体,侧重内练。 自我养生,防病治病,内外合一、形神兼 备的锻炼方法

气功养生的发展过程

气功养生的发展过程

气功养生的发展过程1.春秋战国时期导引养生理论初步形成气功古称导引。

而“导引”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

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说明导引是以肢体运动为主,配合呼吸吐纳,追求长寿的一种运动方式。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存在“动”和“静”、“养神”和“养形”两种不同的健身方法。

《黄帝内经》对“气”和“行气”的作用,巳有明确的阐述。

如《灵枢脉度》说:“如水之流,如曰月之行不休……其溢之气,内溉藏府,外濡腠理”。

我国现存最早的《行气玉佩铭》,有铭文45字,讲述了行气的全过程。

说明导引养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自然经验理论。

2.秦汉时期导引养生理论成熟发展秦汉时期在气功养生方面仍不断地深入探索“形”与“神”之间的关系。

西汉时期的《淮南子》、东汉时期的桓谭与王光,对“形”与“神”相互关系的理论有了新的发展。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与华佗《五禽戏》,标志着秦汉时期的导引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东汉医家华佗,他继承了先秦《吕氏春秋》动则不衰之说,从理论上进一步阐述了以动养生的道理。

华佗在继承整理前人导引养生术的基础上创制了《五禽戏》,在现代仍广泛流传,且发展出多种流派。

据《三国志华怕传》载,他曾对弟子吴普讲述以动养生的主张,他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

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不朽是也。

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

3.三国、两晋、南北朝导引养生理论丰富多彩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导引养生丰富多彩,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嵇康、葛洪。

嵇康提出“形恃神以立,劳须形以存……又呼吸吐纳,服食养生,知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嵇康认为形神是互相依存的,常做“呼吸吐纳”之气功,并配合药物治疗,就能使“身心俱健”。

葛洪对于导引、吐纳等养生本十分重视,他在《抱朴子释滞》中指出“行气可以治百病,……或可以延年命,其大要者,胎息而已”。

体育养生学第一章《中国传统养生学概述》课件

体育养生学第一章《中国传统养生学概述》课件

2 人体的身体器官结构与宇宙结构相应,并 通过阴阳五行八卦等符号,将天人结构巧妙 地组合在同一个结构体系中。养生要根据天 人大小宇宙的理论,从宏观的外在宇宙规律 来指导人体养生实践,并在具体的养生活动 中,以人体内在的变化来体验融入天地自然 中的个体心理境界,从而达到人体与自然的 和谐统一。
三、贵人重生与积极主动思想 基本含义:天地万物中人为贵,而人则以生 为贵。 《淮南子·泛论训》:“天下莫贵于生” 庄子: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 贱不以利累形。
先天和后天之气,是相互资生,相互 促进,相辅相成的,二者结合起来,名为 “正气”,亦称“真气”。由于气的活动 范围及其作用不同,而气的名称,亦因之 而异。
“正气”为诸气之本。各种不同名称之 气,都是在正气支配下发挥作用的。人体 各部的功能以及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过程, 无不体现于气的推动作用。
“元气” 受于父母,为先天之精所化生, 元气通行于全身,能激发和推动脏腑功能活 动,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
第一章 中国传统养生学概述
体育学院
一、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养生学 的概念、内容和方法,熟悉中国传统养生 思想。
二、教学重点
中国传统的养生思想。
三、教学内容
1 中国传统养生学概念 2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概要 3 中国传统养生学主要的养生方法
引言
中国传统养生学是一门颐养身心的学问, 具有系统的理论思想和实践方法,包含丰富 的古代文化,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 修身养性、健身娱乐和延年益寿的作用。
隨着古代医学和古代哲学的发展,以及中国宗 法社会的客观需求,古代中国人开始形成追求延年 益寿的观点,有了抗御衰老的企望和抵御死亡的努 力与尝试。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进行着理 论探索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比如:人们发现通过呼 吸锻炼、身体运动、服食药物等方法可以在一定的 范围内延缓人体机能衰老的周期等等,这些方面的 内容在总结和丰富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古代哲学、 宗教、中医等的影响与渗透,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 养生学。

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如果说隋唐五代以前是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在理论和方法建构上的奠基与不断成熟时期,那么,宋元明清时期则是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不断适应民间需求、在大众应用领域的兴盛时期。

宋元时期是中国商业发展逐步兴起,市民文化逐步繁荣的开始。

此时,由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造纸技术的改进,使得各种书籍的印刷和广泛发行成为了可能。

从宋元到明清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导引养生典籍,并且在民间广泛传播;编创了很多适宜于一般大众习练的导引养生功法——“世俗化”成为这一时期导引养生术发展的显著特点。

宋元时期,道教内丹术发展进入全盛期,尽管其实践活动主要限于道教集团内部,但是其“性命双修”的理念与具体的内修方法也在文人群体中受到推崇,影响深远。

明末清初之际,武术逐渐开始由关注外在技击转向注重内在养生,在这一过程中,传统导引术的养生理论与方法也直接被运用于武术之中,这一现象在武术史上往往被称为“武术与气功(或导引)的结合”,这种武术的养生归向使得武术无论在功法训练还是拳术发展上都带有了明确的养生价值旨向,它一方面构成了中国武术区别于其他国家民族武术的根本特质,同时也使得以太极拳为主的很多传统武术拳种成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医学对导引术的持续重视导引术的产生与发展一直是与医学紧密相连的,从先秦时期一直到隋唐五代,导引术已经发展成医学的一个独立门类。

尽管有学者指出,宋元时期,“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医疗导引术在医疗实践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是,事实上,导引术在医学领域的地位以及应用依然具有显著性。

具体来讲,宋元时期,导引按摩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医学门类,为中医十三科之一科。

北宋后期由官方组织全国名医编纂了《圣济总录》,其中即专列“导引、服气”两部,详细记载了历代的导引养生文献著作,其中对导引术的机理进行了描述:“善摄生者,惟能审万物出入之道,适阴阳升降之理,安养神气,完固形体,使贼邪不得入,寒暑不能袭,此导引之大要也。

我国古代体育与健身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我国古代体育与健身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我国古代体育与健身文化的传承与演变我国的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天人合一的健身文化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古时候的人们重视身体的健康与发展,这种意识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历史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

从习武到舞蹈,从涉水到人力车,这些体育运动形式的传承和演变,体现了我国的文化多样性和文化自信。

古代文化的体育元素早在西周时期就开始出现。

《周礼·天官》中规定,建立“九宫”,以观天象,获得自然的指引。

正是这种观察、思考和模仿自然的动态和图形,孕育了我国独具特色的武术和其他传统体育项目。

如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都是在模仿自然中发展出来的。

汉代是我国古代体育文化的繁荣期。

公元前2世纪前后,汉武帝推进长城,为增强士兵体质,建立了武康、武侯和武威等体育馆,并组成了士兵的训练队。

汉武帝的这些措施有力推动了武术的发展。

同时,汉代还发展了弹弓、跳棋、射箭等现在依然盛行的体育项目,几乎囊括了当时人们所有的健身方式。

在唐代,科技和艺术领域的进步促进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

唐代的话剧表演和表演性舞蹈给人们带来了文化享受与健身的双重益处。

其中,骑马和射箭成为了贵族阶层的消遣和娱乐项目,使人们始终保持身体健康和精神愉悦。

而当时的一些街头表演节目,如杂技和大女人的身手也是令人赞叹不已的。

明清时期的体育文化,经历了历史上的动荡战乱。

在这个特殊的背景下,武术游戏显得突出。

各地民间娱乐活动千奇百怪,如湖南的“龙船赛”和江西的“踩大鼓”,几乎不同寻常。

在北京、成都等多城市,出现了稳定的体育器材制作体系,让人们通过丰富多样的体育运动,逐渐恢复生气与活力。

近现代以来,我国的体育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文化修养,也带给人们更高质量的健康生活。

如九段锦、五禽戏、太极拳等传统体育项目得到了全民的重视和推广,深受老少咸宜。

而中国特色的运动员训练制度、体育产业等方面的发展,也成为了引领世界的潮流,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带来了不断的新气象。

总之,我国古代的体育和健身文化传承至今,已成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无形文化遗产,就像文学、艺术等领域一样,牢固地扎根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完整)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完整)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学习提示自古以来,我国养生健身的理论与实践,就有其丰富的内容和优秀的文化传统。

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保健康复、防病治病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养生健身的哲学和中医学等较完整的理论。

传统的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视,我们不仅需要继承,而且需要开发,并不断的发展。

知识要点●我国传统养生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我国传统的养生方法一、我国传统养生思想的产生发展养生一词,即护养(也有的称养护)、保养身体,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我国传统的养生思想,与古代人们追求长寿的思想有关。

关于长寿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有关商周史料的典籍《尚书》。

《尚书·洪范》中称:“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日修好德,五日考修命。

”其中“寿”“康宁”“考修命”都是关于对健康长寿的要求。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的思想,也影响到养生的理论,特别是《黄帝内经》的影响较大,如“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修其天命”的思想得到发展。

同时产生了养生主张动和静的不同思想的争论.如苟子《天论篇》主张“养备而时动,则天不能病";而《庄子·在剧中却提出“无视无听,抱神以静”之说。

前者主张要保养身体,就要经常运动,而后者则认为“静以养生”。

战国时期,出现了“吹向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的“导引"术,从身体外形的锻炼,发展到“呼吸吐纳”的行气配合独特的健身方法,即气功。

养生术.秦汉至隋唐佛家和道家的养生术流行,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为了追求“长生不老",相信“炼丹术" 和“神仙术”,热衷于“仙丹妙法",使中国的养生术走了一段弯路。

但是,即使在这一时期我国民间的养生术仍不间断地向前发展。

例如,东汉末期的名医华伦,他精于医术,擅长外科手术,创编了以虎、鹿、熊、猿、鸟的动作为素材的“五禽戏”,这是对“导引”术的发展,是一套流传至今的、具有很高价值的医疗体操.唐代的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提出了养生要身心并重,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理生活,以求身心健康和长寿。

老年健康服务《7-1运动养生(原则及特点)》

老年健康服务《7-1运动养生(原则及特点)》

第七章运动养生法第一节运动养生的作用与原那么一、运动养生作用机理早在战国时的?目氏春秋即记教“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动也。

〞比喻,糊示人的不断话动是保持机体生命活力旺盛的根底。

法国哲学家伏尔秦也提出“生命在于运动〞的观点,讲的是运动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也就是说由于运动与祛病延年健康长寿有关,是生命活力的根底,是健康长寿的需要。

中医学将精、气、神称为人体“三宝〞,与生命息息相关。

运动养生那么紧紧抓住了这三个环节,调心以养神;以意领气,调息以练气,以气行推动血运,周流全身;以气导形,通过形体、筋骨关节的运动即调形,使周身经脉畅通,精气营养整个机体,到达形神兼备、百脉流畅、内外相和、脏腑协调、阴平阳秘的状态,从而增进机体健康,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们经常且适度的体育锻炼,对机体有如下作用:一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大脑的d液供给,保持旺盛的情力和稳定的情绪;二是锻炼心肺功能增强心脏的活力及肺胜换气功能改善末梢循环;三是增加脶肌和腹肌的力量,促进胃肠蠕动防止食物在消化道中滞留促进消化吸收;四是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及内分泌功能,从而增强机体抵抗力和代谢调节能力;五是增强肌肉关节的活力,使人体动作灵活轻巧,反响敏捷、迅速。

因此,“勤运动,常锻炼〞,现已成为广阔人民群众养生防病、增强体质、益寿延年的重要措施。

二、运动养生应用原那么我国传统健身术的应用原那么主要有掌握要领、强度适中和持之以恒。

一掌握要领传统健身术的锻炼要领就是意守、调息和调形的统一。

这三方面中,最关键的是意守:有心意意念专注,方可宁神静息,呼吸均匀,导气血运行。

三者的关系是:以意领气,以气王形。

这样,在锻炼过程中,内练精神、气血、脏腑,外练四肢筋骨、经脉,使内外和谐、气血周流整个机体可得到全面锻炼二强度适宜运动养生是通过锻炼到达健身的目的,因此,要注意掌握运动的强度。

运动量太大,超过了机体的承受能力,反而会使身体因过劳而受到伤害;运动量太小,那么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起不到健身的效果。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历史演进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历史演进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历史演进谢志民范叠摘要:随着我国国民对身体健康越来越重视和体育文化发展越来越繁荣,但其实中国的传统体育养生经过了上千年历史的演变发展至今,不仅仅是对于人们健康生活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且是我国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历史演进健康是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甚至有很多小青年都开始十分的重视养生,由此可见人们的健康意识在逐渐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心理和身体健康,身体健康自然离不开体育锻炼,作为传统体育中的养生文化经过历代相传对于人体健康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虽然与现代人的健康观念有些许出入,但是也有着极大的相通之处,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体育的养生文化的历史演进进行分析,总结出利于现代人的养生观点,帮助人们更好的借助体育运动养生。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概述和历史渊源以促进人类健康和延长人们的寿命为主要目标的传统体育养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传统体育养生的最主要作用是延长人们的寿命,通过体育运动和心灵的洗涤相结合。

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社会的发展,人们不断地结合实际进行开拓,最后使得其发展不仅局限于延长寿命,更多的是对身体健康的追求。

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在一定的程度上是我国传统哲学的体现,很好的吸收了我国一些传统理念,并且结合五行、精气神学等理论来进一步的确保体育养生的发展,以保障群众身体健康。

1.先秦时期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原始人类出于恶劣环境下对自己的保护以及当时人均寿命偏低的情况,甚至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存活年龄不到14岁,而且还有一个原因是当时人们无法抵抗疾病。

因此在当时的环境,人们更多的是关注如何抵抗疾病,延长寿命。

其中消肿舞的产生就是当时人类探求生命长度的实践力证。

这样无意识的养生行为传达到肢体以达到抵抗疾病、祛除隐疾,延长寿命的作用。

2.秦汉隋唐时期秦王嬴政力求长生不老,统治者的追求必然引来大家的效仿,以及成为整个社会的养生需求,催生出一些专门从事养生治身研究和活动方面的方士集团。

民俗体育对身体和谐的建构_谈民俗体育的发展逻辑及其现代道路_王敬浩

民俗体育对身体和谐的建构_谈民俗体育的发展逻辑及其现代道路_王敬浩

第 10 期
王 敬浩 , 周爱光 :民俗体育对身体和谐的建构
民俗体育以人的生存健康与发展为基本依据以地理气候生态等自然环境为条件以遵守社会规范为追求精神自由的前提最大限度地张扬着主体的个性体验着身心宇宙最完美的和谐从而获得掌握自主权力的满足感最终构建出具有内在和谐之美的身体
第 42 卷第 10 期 2008 年 10 月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 f W uhan I nstitute o f P hy sical Educatio n
; 其他学者也做了似的描述 ,
如逯克胜 、官钟威 等 。 这些关于民俗体育特征的 描述 , 主要是绘制了身体在民俗活动中所呈现出来的 表象 。 而关于参与者自身的感受性 , 也就是对身体本 然需要的满足程度 , 并没有加以揭示 。 对身体本然需 要的满足可能恰是民俗体育产生并发展的原动力 , 也 应当是民俗体育的身体价值本质所在 。 探讨民俗体育
中图分类号 : G80 -0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 -520X( 2008) 10-0015 -05
Effects of folk sports on harmonious body
— — —Development logic and modern way of folk sports
WANG Jing-hao 1 , ZHO U Ai-guang 2
( 1. Sports & Health College , G uangxi U niv . of Nationalities , N anning 530006 , China ; 2. Colleg e o f Spo rt Science , South China Normal Univ . , Guangzhou 510631 , China )

传统运动养生法资料

传统运动养生法资料
气功是祖国医学的珍贵遗产之一。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和疲惫、疾病、年轻进展斗争的实践中,渐渐摸索、总结、制造出来的一种自我身心熬炼的摄生保健方法。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有着广泛的群众根底,千百年来,它对中华民族的安康、繁衍起了重要的作用。 气功一词最早见于晋代许逊著的《宗教净明录气功阐微》。在晋代以前的典籍中,道家称之为“导引”、“吐纳”、“炼丹”,儒家称之为“修身”“正心”,佛家称之为“参禅”、“止观”,医家称之为“导引”、“摄生”。在历代医籍中,以“导引”为名者较为普遍,而“气功”之称,则是在近代才广为应用。
秋冬养阴
秋冬养阴 ,系中医因时制宜养生原则之一。谓秋冬之时,万物敛藏,养生者宜顺时而养,须护藏阴精,使精气内聚,以润养五脏。凡有损失阴精的状况皆应避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秋冬之时既要避开燥邪,又要避开过食辛辣和过量饮酒,以防伤阴, 同时更要防止运动过度大量出汗损伤阴液。运动要适可而止,以站桩、放松功等静功为主,即使练习动功,也不能太过,以微汗即止为上。 阴阳是互根互用的,秋冬养阴,也就是为了春夏的阳有根基;春夏养阳,那么秋冬的阴才有动力。
〔附:气功养生〕
运用传统的气功方法进展自身行气的熬炼,以到达增加体质、抗病防老的目的,这种养生益寿的方法,称之为气功养生。
气功养生是指通过①调心〔掌握意识,松弛身心〕、②调息〔均匀和缓、深长地呼吸〕、③调身〔调整身体姿势、轻松自然地运动肢体〕,使身心融为一体,营卫气血周流,百脉通畅,脏腑和调,以到达强身保健目的的传统养生方法。
第四章 传统运动养生法
运动养生法
运用传统的导引、吐纳、武术等体育运动方式进展熬炼,通过活动筋骨关节,调整气息,宁心安神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和调脏腑,到达增加体质,益寿延年的目的,这种养生方法称为运动养生法,又称为传统健身术。

传统体育养生历史渊源

传统体育养生历史渊源

食不语,寝不言;食不厌精,脍不厌 细;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 不时,不食。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2、孟子
A、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B、行有不慩于心,则馁也。 ——陶冶道德情操以养生的鼻祖。 一曰养心,二曰养气;善养吾浩然之气。 养心莫善于寡欲;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传统体育养生学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古代养生活动的发端 养生理论和方法的初步形成 传统养生理论和炼养术的充实和发展 传统体育养生学的兴盛时期
第一节 1、河姆渡人
古代体育养生活动的发端
环境潮湿与劳累过度 ----患有脊柱变形或增 生一类的疾病----建造房屋,穿麻布衣等方式
2、歌八阕
理论全面系统、功法众多,形成体系的一种养生 学说。 养生功法:呼吸吐纳、存想内视、导引按摩、辟 谷服饵、香汤沐浴、饮食养生、药物养生、房中节 欲、内丹修炼等等。
1、《太平经》—— 是道教最早的经典。 主张通过人体内精、气、神的修炼来治身养生。 主张守一之法,强调以守一修性,以内气养形,并 对此作了详细的论述。 欲寿者当守气而合神,精不去其形,念此三合 以为一。 2、《周易参同契》 人要排除一切外界干扰,克制内在的各种欲望冲 动,收视反观,凝神于内。主要方法有行内丹与外 丹合修方法。
C、《圣济总录》:采辑了历代医籍并征集民间验方和 医家献方整理汇编而成,内容包括运气、叙例、治法 及各种临床证治和养生等,还记载了道教的养生术及 神仙服气等,如辟谷方法和神仙导引法等。 D、明《遵生八笺》:该书集中国古代养生之大成,内 容全面,资料丰富,兼及儒、道、释、医,修身养性, 起居安乐,气功导引等各个方面。
三戒:
一曰简缘, 二曰无欲, 三曰静心。 三戒俱行, 即可收心入定, 入坐忘之枢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育文化导刊2008.3中国传统运动养生方法的历史演变王敬浩摘要:文章主要运用资料分析与逻辑思辨的方法,以中国传统运动养生方法发生发展的历史理路为线索,归纳出其具有典型特征的历史阶段,进而寻找各历史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分析贯穿其中的内在逻辑。

旨在揭示中国传统运动养生方法的合理内涵,并为促进其合理发展寻找历史启示和理论依据。

结果认为,中国传统运动养生方法发展的内在线索是个/本能)))人化)))理性回归0的过程;其发生、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养生0这一实用化需要;其多样化表现形式是人力与自然力不断抗争、人性与神性不断抗衡的结果。

中国传统运动养生方法的本质内涵则是体认人与万物和谐、实践人性自我完善的身体手段。

关键词:运动养生;历史演变;健身气功关于中国传统运动养生方法的所指,普遍认为是/气功0;而当下,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应该称为/健身气功0;另有人则认为应当指传统的/导引术0。

这些观点说明,对于中国传统运动养生方法的所指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究其原因,可能与对中国传统运动养生方法的本质内涵认识不足有关。

因此,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分析,来揭示中国传统运动养生方法的合理内涵,并为促进其合理发展寻找历史启示和理论依据。

一、中国传统运动养生方法的历史演变(一)发生阶段)))原始巫舞5吕氏春秋#古乐篇6记载:/昔陶唐(尧号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闷而滞着,筋骨瑟缩而不达,故作舞以宣之。

0这里/舞0应是为驱逐/阴0、/郁0之气而祈祷神灵的巫术之法,它通过舞动身体、鸣奏鼓乐、呼喊发力来渲染气氛,以通达神明。

此时的/舞0很自然地起到了活利筋骨、排解郁闷的作用。

原始的巫舞可以说是运动养生方法的萌芽,是后世导引术产生的源泉。

(二)发展阶段)))导引行气导引术与行气法原本是两种方法,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两者渐渐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方法。

导引行气法的产生与发展促进了中国传统运动养生方法的发展。

11导引术。

导引术的概念在5内经6中已明确提出,如5素问#异法方宜论6说:/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生万物也众。

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

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

0/中央者0指现在的黄河流域中部,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由于人们生活较为富裕安定,饮食营养又丰富,但缺乏体力劳动,气血容易凝滞不畅,多发痿厥寒热之病,因此产生了导引之类的方法以防治疾病。

可见,导引术具有使脏腑经络气血和畅、肢体轻柔灵便的功用。

因而,医家大都倡导导引术。

如内科医家张仲景提出用导引吐纳针灸膏摩来治病;而外科医家华佗更是倡导导引术。

导引术最开始是模仿动物的活动姿态,向后发展又逐渐加入了/气0的意识,即呼吸之气和意念之气。

如明代5万寿仙书6中所记载的五禽戏,就较梁代5养性延命录#导引按摩篇6中所记载的五禽戏增加了/气0的术语,同时还加入了功效说明。

随着时代的发展,具有仿生性的导引术基本按照华佗五禽戏的模式发展,只是不断地在其基础上进行改造而已,后来被武术家拿去用以强健体质,甚至技击,如形意拳等。

同时,一些非仿生性的导引术也出现了,其最大特点是与医学或者气学结合得越来越紧,动作也以站姿或坐姿为主,而跌扑滚爬的动作几乎不再看到。

通过对导引术发展变化的简单归纳,基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导引术是以运动肢体为主要特征,由仿生动作发展而来,不断融入、运用医学理论,结合呼吸调节的传统健身方式。

21行气法。

关于行气法的记载,最早见于解放后出土的战国时代文物5行气玉珮铭6。

铭文讲述的是周天功的练功过程。

行气法的发生、发展,似乎一开始就走了与导引术不同的道路。

如果说导引术是沿着科学化道路在发展的话,那么行气法则是在玄学化道路上与世俗中的人们若即若离,为历史中的人们所窥视。

大体上说,行气法的发展经历了从经验中产生和向超验中追求这两个过程,因而其具体方法也就有了本质差别。

第一阶段:从经验中产生,其方法朴直、可操作性强。

行气法的产生来源于生活实践,以及在与大自然交往中获得的感悟。

从陶唐氏作舞可以看出,古人在与大自然斗争的长期实践中,逐渐体会到一定的动作、呼吸和发音的声调,可以调节人体的某些机能。

历史上的一些著作所记载的关于行气法的理论和方法,也都是生活实践的结果。

如我国最古老的哲学巨著5周易6,据孔子说是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人事0所作,其中就有许多论述气功的纲领。

汉朝魏伯阳著的气功大作5参同契6就是在5周易6的基础上,参以练功实践而成。

98由于古代人生活思想简朴,七情干扰比今日少,故人们在与自然界的交往过程中,体察到了/气0的存在,体察到了经络、脏腑的存在,体察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逐渐形成了对自身生命运动的正确认识,进而推动了行气法的发展,并使之由感性经验提升到理论。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和成果,把人对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生命的认识,推进到了新的理论高度。

行气方法也在这个背景上系统化,形成了独立的理论系统。

综上,行气法中无论是大呼大吸的方法,还是徐呼缓吸的方法,都是产生于古人的社会实践和对自然现象的感悟,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理论,并反过来用于医学和养生学实践。

行气法在经验中产生又服务于经验的过程中,创造了珍贵的财富。

第二阶段:行气法在向超验中追求时,不免蒙上宗教神学色彩,其方法也更加玄妙。

行气法向超验追求的理论预设是/元气0说。

元气表示气从虚无中刚刚产生,是世界之始、之元、之祖。

元气是一切物的始点。

一个物的出生,是由于早已存在的某些气的聚合,正是这些气造成了物的始点,因而,元气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元气的认识,不是产生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没有任何现实的内容,而纯粹是求长生者的推论结果¹。

由此,道家所谓服气法、采气法、布气法、胎息等行气法,佛家所谓禅定法、内视法、止观法等都是人们向超验存在追求的结果。

在这样追求的过程中,行气法由大呼大吸,变为徐呼缓吸,最后连口鼻之呼吸也不要了,只有冥想,使行气法变得玄秘难求。

在经验中产生的行气法在医学和养生学实践中都有其广泛的适用性,而在向超验中发展产生的一些方法则越来越脱离人的普遍需要而悬搁于宗教神学之中。

及至近代的气功/外气0效应,则让人在追求其无所不能的神奇性时,使理性意识偏离了正常轨道,在这种状况下产生的气功方法,更是玄而不可知。

(三)转折阶段)))内丹道教内丹兴起于宋代,它是在唐以后外丹没落废除转而兴起的。

内丹,就是借喻外丹烧炼术语而得名。

其中融合进了某些古代运动养生方法,如吐纳导引。

吐纳导引法的静功就是一种行气法。

静功的主要目的是修炼性情,使神完气足精固。

在内丹术基础之上还形成了内丹学,它是指导道家炼养的主要理论,其宗旨是长生不死,其修炼方法是无为合神。

关于内丹修炼的方法,古今理论家都认为,它是不同于以往导引行气法的特殊方法。

今王松龄在其5中国气功的史理法6一书中认为:/道家炼养派的-炼养.方法,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历史阶段,即宋以前以-炼气.(吐纳、胎息、服气等)为主,自宋以后以-内丹.为主。

在有关内丹的古典文献中,多使用隐语或术语。

0他/据个人体会,凡隐语、术语多属于较高深的理法0,/内丹0即应是较高深的气功方法。

至于之前/炼气0(吐纳、胎息、服气等)为主的各种方法,都属于入门功法,/很少使用隐语,即使用一些术语也是不太难懂的0。

可见,/内丹0修炼已经成为新时代下的运动养生方法的标志,/而其前的那些方法不过是入门的低级方法而已0。

又说/练气功虽也有一定的呼吸锻炼内容(如吐纳法、调息法等),但更重视真气(炁、先天炁)的炼养,0真气就是内丹家所追求的、需要用精、气、神来炼养的真元之气。

º同样,在唐宋之际的内丹家看来,内丹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导引术0和/行气法0,它是以人身为炼丹鼎炉,以人体为精气基础,以意念为动力,使精、气、神三宝凝聚不散而成的真元之气。

有人从词源学上考察出/内丹0一词来源于佛家的慧思或道家的苏元朗,其实他们所说的内丹不过是内修而已,而过去的一切内修方法都是唐宋之际的内丹家所反对的。

唐宋之际的钟、吕内丹派不仅反对铅汞炼丹,也反对服气。

内丹家认为,铅汞炼丹是让铅汞水火之气在体内交媾成丹,而铅汞水火不过是体内的心肾之气罢了;内丹也根本不同于过去的服气胎息。

唐代时,服气法已经发展成了所有内修法的综合概念:叩齿、导引成为服气的准备动作,存神被作为内视的要求之一,服气也就是胎息。

魏伯阳在其5周易参同契6中严肃地指出,以往的种种做法,不但不能祛病延年,相反会导致短寿。

因此,此前一切被认为可以不死成仙的方法全部遭到内丹家的否定,而真正正确的方法只有修炼/内丹0。

那么,内丹究竟是指什么呢?王松龄认为,修金丹就是修性。

修性就可以得丹,而得丹就可以/长视久安0。

修炼的具体方法是使体内的精、气、神三宝凝聚不散,使神完气足精固。

而最上层的修炼方法就是/无为合神0(汉代殷长生5自叙6)。

这样看来,/道家内丹之学,无非是通过身心互相作用,以使人之生命达于最佳状态,以延年益寿,开发智慧之一种学说、方法而已,本非迷信之事。

0»内丹学不同于其他任何炼养理论与方法,而是集老庄哲学和易理哲学以来所有理论之大成,兼融入宋儒、佛家之理论,破解了历史上的动静之争、有无之辩,并将玄秘的理论化为致用的方法。

因而,内丹成为中国传统运动养生方法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转折期。

(四)分化阶段)))气功中国传统的养生方法发展到这一阶段,出现了功用指向的分化,即从防病、养生的方法分化为发放外气治病的手段和增长特异功能的技法。

/气功0一词从其产生到赋予其特殊内涵,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现代研究者普遍认为/气功0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代许逊著之5灵剑子6一书中。

书中提到的/气功0一词,此/气0指气术,/功0指功德,而非功夫。

但因5灵剑子6一书疑为宋人所作,故认为/气功0最早出现在唐代著作而收于宋代的5云笈七签6之5中山玉匮服气经#胎息羽化功第三6中,从词意上说,是指服气胎息之功夫,其内涵是比较有局限的。

至清末,5元和篇6中又有5气功补辑6,及尊我斋主人编之5少林拳术秘诀6第一章5气功阐微6中详细论述习武者练气、养气之重要意义,世人因此就把气功作为武术的内容之一。

而当/气功疗法0一词出现时,/气功0的使用便转向了医疗领域。

该词最早见于1933年董志仁5肺痨病特殊疗养法#简称气功疗法6一书。

至1956年2月,刘贵珍在5中医杂志6上发表了5中医气功疗法的操作方法6一文,在推广其/气功疗法0时,也将/气功0这一概念推广开来¼。

这一点在现今研究者中已形成共识。

气功给当代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可以防病、治病,也正是因为这种心理认同,使很多人夸大了气功的作用,致使原本朴实的气功方法蒙上了神秘色彩。

而这种神秘性又被另99外一种神秘性所渲染,那就是当时人们对西方科学主义与技术的盲目推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