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旅游舞台表演中的符号化生产及其互动——以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为例
旅游场域下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的变迁:表征、机理与保护模式——以程阳八寨为例
旅游场域下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的变迁:表征、机理与
保护模式——以程阳八寨为例
陈炜;高翔;龚迎
【期刊名称】《青海民族研究》
【年(卷),期】2022(33)2
【摘要】保护文化生态,留住乡愁,是乡村振兴的要点,更是旅游场域下文化传承发展的迫切要求。
文章以广西程阳八寨传统体育为例,通过田野调查,探明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类型与存量;从精神层、行为层、制度层、物质层剖析其文化生态结构及变迁表征;综合各学科理论知识,认为文化生态的变迁机理可归结为社会交换与功利博弈过程中的文化主体与开展目的变化、舞台呈现与主客互动过程中的文化形态与开展环境变迁、绩效评价与反馈控制过程中的文化影响与调节机制失衡三个方面;可通过文化基因库建设、文化生态修复、文化生态补偿、文化生态重构四种模式促使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在“四维张力”和“四维压力”的综合作用下保持稳定,实现文化生态与旅游的协同可持续发展。
【总页数】7页(P84-90)
【作者】陈炜;高翔;龚迎
【作者单位】南宁师范大学;南宁师范大学旅游与文化学院;信阳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12.47;F327
【相关文献】
1.基于居民感知的西南民族旅游地乡土景观变迁分析——以广西程阳八寨、贵州堂安侗寨和四川九寨沟为例
2.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机制研究——以广西程阳八寨为例
3.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发展对民族村寨的影响研究——以程阳八寨为例
4.旅游场域中民族饮食习俗文化资源“景观化”研究——以程阳八寨侗族百家宴为例
5.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村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族旅游村寨语言景观调查研究——基于社会符号学与文化资本理论视角
民族旅游村寨语言景观调查研究——基于社会符号学与文化资本理论视角单菲菲;刘承宇【期刊名称】《广西民族研究》【年(卷),期】2016(000)006【摘要】语言景观作为以书面语言形式呈现在公共空间的社会符号,是多语社会语言关系和权势地位研究的突破口.本文以贵州典型民族旅游村寨——西江千户苗寨为考察对象,通过对语言景观的语言特征及各语言群体对语言景观态度的调查,从社会符号学视角剖析西江多语社会结构中各语言之间的关系及社会地位;进而基于文化资本理论,探析民族文化符号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的路径,旨在提高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弘扬民族语言和文化.研究表明:文化资本与社会关系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的关系,决定着语言未来的发展趋势,而民族文化符号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的实现是提升民族语言文化社会地位,进而发展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重要途径.【总页数】9页(P153-161)【作者】单菲菲;刘承宇【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715;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0.75【相关文献】1.曼春满村寨民族旅游中村民社会角色变化调查研究 [J], 付保红;徐旌2.基于景观符号学理论的福州西湖公园人文景观调查研究 [J], 常红雨;廖忠英;周璐;李潇;吴炜圣;李房英3.文化资本理论视角下的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研究——以广山景颇族村寨为例 [J], 何玉梅;4.民族旅游村寨精准扶贫的产业形态与经营模式——基于湖北武陵山片区两个典型民族旅游村寨的调查 [J], 邓辉;郭碧君5.从聚落地理文化理论视角看山地村寨形态与农田景观--以务川县仡佬族村寨的遗存保护控制性规划研究为例 [J], 吴雨浓;张纵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以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
三农与综合论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以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韩璐,胡蒙师(南宁师范大学旅游与文化学院,530001,广西南宁)摘要:非遗文化是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非物质展非遗精神文化传承,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
综上所文化遗产旅游促进乡村创收,乡村振兴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传播#文章选取三江县非遗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模式进行研究,从乡村振兴的“生产、生活、生态”角度,提出三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非遗旅游促进侗族汉语普及和文化凝聚、乡村软硬件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农业示范区建设#关键词: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乡村振兴;路径;侗族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五位一体”总要求。
有关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文献研究结果表明,发展民族非遗文化是促进乡村振兴、带动区域经济的重要途径,非遗旅游是结合乡村自然与人文资源最好的产业形态,旅游产业链还会带动地区非遗保护。
侯玉霞、赵映雪从文化自觉视角,着重研究将瑶寨“非遗”产业化,助力乡村地区振兴;肖远平、王伟杰倒从非遗活态传承视角,研究苗寨非遗旅游带动传统工艺复兴的产业振兴模式,创新法律和景区规范管理,协调利益主体;黄永林%3&从国家整体非遗与乡村振兴视角,论述非遗在乡村文化振兴各个方面具有的多重作用和价值,并提出生产性保护、乡村文化游和特色小镇三条非遗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路径;朱玉福、廉潘红旳从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视角,考虑地区非遗文化传播难度大、交通区位不便等因素,提出西藏珞巴族依靠政府引导、村民全员参与发基金课题: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乡村旅游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户可持续生计影响研究”(2019KY0422)。
作者简介:韩璐(1997-),女,山东荷泽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旅游研究。
业技术人才的引进离不开政府相关激励政策,要从根本上解决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的问题,只有保障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的待遇。
民族文化旅游演艺产品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
文化产业民族文化旅游演艺产品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覃珍(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旅游演艺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创新业态,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民族文化旅游演艺产品是我国旅游演艺事业发展的重要分支。
本文以西江千户苗寨旅游演艺产品为例,分析其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原生态与现代化的矛盾、民族文化与非本民族文化的矛盾、民族旅游演艺内部建设的矛盾,进而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原生态元素与现代化元素有机整合;打造独有特色,增强旅游演艺效果;改善行政管理,重视人才培养。
关键词:民族文化;旅游演艺;可持续发展;西江千户苗寨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2-0076-021 问题的提出为满足人们丰富的旅行消费需求,旅游业与演艺业相融合的旅游演艺应运而生。
我国旅游演艺产品的雏形是1980年上海和平饭店的老年爵士乐,专为外来旅游者尤其是外国旅游者演出[1]。
1982年,陕西出现了我国第一个旅游演艺项目《仿唐乐舞》。
近年来,在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多方主体的作用下,我国旅游演艺事业发展得如火如荼。
2020年,《中国旅游演艺行业分析报告》显示,2019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数30.8亿人次,同比增长8.8%;2018年,中国旅游演出票房收入达到59.1亿元,同比增长13.5%[2]。
演艺业与旅游业互惠共赢,旅游业的发展催生了演艺业,演艺业的进步激发了人们对旅游业的需求。
贵州是闻名的山地旅游大省,有着多彩的民族文化,西江千户苗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为当地旅游演艺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然而,以苗寨歌舞演出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旅游演艺产品,在开发、管理、传播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平衡苗寨民族文化旅游演艺产品发展中的系列矛盾,直接影响其发展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关系到我国旅游演艺事业发展的未来和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2 我国民族文化旅游演艺发展现状20世纪90年代,国内学者对旅游演艺概念的研究是从狭义入手的,旅游演艺在当时被称为“主题公园文娱演出”[3]。
基于旅游产品视角的民族音乐旅游探析--以广西三江侗族为例
基于旅游产品视角的民族音乐旅游探析--以广西三江侗族为例杨迪;肖丹丹
【期刊名称】《歌海》
【年(卷),期】2016(0)3
【摘要】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近年许多地区将民族音乐旅游纳入旅游项目中,成为旅游的“热点”。
但是各地区的实践发展参差不齐,民族音乐旅游研究相对缺乏,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民族音乐旅游的良性发展。
以广西三江侗族地区为研究试点,透析三江侗族民族音乐旅游发展的现状,寻找民族音乐旅游的发展规律,为民族音乐旅游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及参考策略。
【总页数】5页(P127-131)
【作者】杨迪;肖丹丹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表演性视角下民族节日旅游“主-客”展演互动研究——以广西三江侗族多耶节为例 [J], 方昌敢
2.基于游客满意度分析的侗族风情旅游产品发展研究--以三江程阳桥景区为例 [J], 胡晓聪;覃婷
3.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对策探析——基于波特“钻石模型”视角 [J], 梁君;郑兴波;陈显军
4.旅游供给侧改革下文化旅游产品体系的构建r——以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 [J],
李亚楠
5.侗族大歌的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以广西三江侗族为例 [J], 谭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族村寨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民族村寨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作者:杨晓陆丹丹来源:《旅游纵览》2022年第04期摘要:“十四五”規划指出,要优先发展农村农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当前,民族村寨旅游产业面临着一、二、三产业融合性差、关联性弱等问题。
为此,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程阳八寨为例,从民族村寨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产业融合发展战略,提出程阳八寨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设性意见,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业融合;民族村寨;程阳八寨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2021年广西财经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立项(202111548043)。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是党的“三农”理论和政策的创新和发展。
在国家大力扶持旅游业发展和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提出“产业兴旺、乡村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的背景下,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但由于民族村寨的发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其旅游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不断提升和改进。
因此,依托民族村寨本身拥有的丰厚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探索民族村寨分析旅游产业融合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针对性路径,对于推进民族村寨旅游业蓬勃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村寨旅游,是指以民族地区为旅游目的地,以民族村寨文化、独特的地理空间为核心资源,以追求异质文化为主要目的,体验当地淳朴、洁净的民风民情的旅游活动。
随着大众媒体的快速发展,自媒体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旅游业的影响也日益提升[1]。
2017年,热门综艺《向往的生活第一季》开播,寂静安详的乡村成为当下热门的旅游目的地。
在这种机遇下,地处山区或偏远地带的民族村寨旅游有了“走出去”的“便车”,为民族村寨旅游的开发和保护提供了新思路,但是民族村寨旅游的开发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不断碰撞和博弈,我国传统村落面临着被破坏,甚至消亡的威胁。
场景化、符号化、具象化:仪式性文化节目视觉化叙事的创新表达
场景化、符号化、具象化:仪式性文化节目视觉化叙事的创新表达目录一、场景化、符号化、具象化 (2)二、场景化在仪式性文化节目中的应用 (3)1. 节目背景设定 (4)2. 节目场景布置 (5)3. 角色行为塑造 (6)4. 环境氛围营造 (6)三、符号化在仪式性文化节目中的体现 (8)1. 道具与服饰设计 (9)2. 音乐与舞蹈元素 (10)3. 文字与图像运用 (11)4. 语言与动作的象征意义 (13)四、具象化在仪式性文化节目中的呈现 (14)1. 视觉元素的具象表现 (16)2. 实物模型的应用 (17)3.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的运用 (18)4. 节目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体验 (19)五、仪式性文化节目视觉化叙事的创新表达策略 (20)1. 故事情节的编排 (21)2. 视觉语言的创新 (22)3. 观众参与方式的多样化 (24)4. 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25)六、结论 (26)一、场景化、符号化、具象化在仪式性文化节目的视觉化叙事中,创新表达手法日益受到重视,其中场景化、符号化、具象化是关键要素。
首先是场景化,仪式性文化节目往往承载着特定的文化信息和历史背景,通过精心设计的场景,能够生动展现相关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场景化不仅要求空间的布局和装饰与节目主题紧密相关,更要通过环境设计引导观众的情感共鸣,使观众身临其境,增强参与感和体验感。
其次是符号化,符号是文化表达的重要载体,仪式性文化节目中运用的符号,往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标识。
通过符号化表达,可以简洁有效地传达文化信息,强化观众对节目主题的理解。
符号化的运用还可以增强节目的辨识度和记忆点,提高节目的传播效果。
最后是具象化,具象化是将抽象的文化概念和理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通过人物、道具、视觉特效等手段,使仪式性文化节目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具象化的表达能够打破语言和文化障碍,使观众通过直观的视觉体验理解和接受节目所传达的文化内涵。
旅游的“符号化”与符号化旅游——对旅游及旅游开发的符号学审视
Tourism's "Symbolization" and Symbolized Tourism: Examining Tourism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Semiotics' Views 作者: 杨振之[1];邹积艺[1]
作者机构: [1]四川大学旅游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出版物刊名: 旅游学刊
页码: 75-79页
主题词: 符号学;符号化旅游;旅游开发;旅游文化;原生文化
摘要:旅游的过程是一种符号化的过程。
伴随着旅游的大众化和普遍化,旅游符号表象化的危机在悄然滋生并不断加剧。
本文运用符号学理论对旅游活动和旅游开发的全过程进行了全面的审视,指出符号化旅游是解决旅游的“符号化”的一把钥匙。
借用“前台”、“后台”理论,文章提出了旅游目的地的舞台化空间与文化保护性空间的旅游规划设计及旅游活动模式,为原生文化的演绎及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找到了游客旅游体验及游客行为规范的模式。
符号学视域下民族建筑提升青年美育的可行性探析——以广西三江风雨桥为例
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2024年第8期基金项目: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校级课题 数字化时代农类大学生传播党史红色文化符号的路径研究 (YZS2237)㊂作者简介:张千(1995-),女,在读博士,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讲师,研究方向:符号学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莫强安(1990-),男,在读硕士,中共广西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党校党群人事部主任,研究方向:机关党建与红色文化;周雪林(1996-),女,硕士,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学科教学(思政)㊂符号学视域下民族建筑提升青年美育的可行性探析以广西三江风雨桥为例张㊀千1㊀莫强安2㊀周雪林1(1.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广西南宁530001;2.中共广西直属机关工委党校,广西南宁530000)摘㊀要:本文结合莫里斯符号学理论,对广西三江侗族典型性木构建筑 风雨桥进行符号学的个性化解读,从符构㊁符意㊁符用上探究总结三江木构建筑符号的演变,以及探讨广西三江风雨桥所代表的符号意义对提升大学生美育的可行性㊂关键词:广西三江;风雨桥;文化符号;美育;大学生中图分类号:G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4.08.076㊀㊀作为侗族独树一帜的风雨桥,其建筑特色本身就可作为侗族文化对内传承㊁对外传播的文化符号,一方面作为文化符号的风雨桥可以挖掘侗族文化内涵,并结合大学生美育提升研究从而更好的进行传承;另一方面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鉴赏力又会反过来不断的深化和丰富建筑符号,让该符号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㊂1㊀符号与风雨桥符号学作为一个文学理论,在20世纪20 30年代才逐渐被人接纳㊂17世纪之前,哲学家洛克认为,符号的本质是用其核心观点㊁思想去理解事物,或将其精髓㊁学问传递给其他学科㊂在现代,符号学这一理念往往指的是意义理论或关于意义的学说,但是它们是符号学的两个不同分支㊂例如,被皮尔斯强烈影响的美式英语的分支一样,主要集中于逻辑学和意义学㊂皮尔斯的符号学主要致力于符号种类的发展,譬如区分图像㊁索引和象征㊂这种方法不同于以理论和实践结合运用的巴黎学派㊂事实上,符号学有着许多广泛的主题,这一理论的主要目的是揭示符号的产生,任何符号,譬如书写的文字,不仅有它所有的指示意义,而且包含它所有的引申内容㊂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壮㊁瑶㊁苗㊁侗等少数民族生活于此,形成了独特魅力的民族文化,而三江侗族修建的风雨桥就是一个非常典型代表,一直以来,我国就十分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作为非物质遗产之一的三江木构建筑目前已成功申遗㊂可身兼文化传承任务的三江侗族因为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其精湛的建造技艺以及令人叹奇的建筑构造设计未能很好地传承下来㊂建筑就其外部形态来讲,首先是物质的㊂但究其根本,建筑确是文化的㊁是人工环境的组成者㊂我们人生活在环境里并与环境和谐共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环境与建筑的关系㊂据当地人介绍,在进行风雨桥搭建的时候,会有一系列的仪式操作㊂风雨桥是侗家人热爱集体㊁团结友善的表现㊂当村寨决议修建风雨桥后,整个村寨便是集体筹备,从选址㊁木材的选取到人员的筹备等都是全村人集体筹备㊂由此可见风雨桥的修建注重 和谐之美 天人合一 ,具有丰富的建筑美学要素㊂因此将风雨桥中蕴含的美学要素融入高校美育,对学生进美学要素的熏陶,以地域性传统建筑为切入点,讲好建筑符号中的传统文化故事,有利于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㊂风雨桥的选址极受风水观念的指引,侗寨人一律将风雨桥的桥址选在村寨下方的河流之上,特别两岸紧靠山梁的地方是首选,其寓意是将两岸山梁的 龙脉 相互连接,如此便可拦截从河流上方漂流下来的财运㊁福气㊂据当地居民介绍,每年节假日会有许多大学生前往三江观看风雨桥,他们在这里聆听村民的风俗趣事,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熏陶,三江居民的淳朴㊁食物的质朴以及建筑的简朴都让前往的大学生盛赞不已㊂2㊀风雨桥的符号学解读2.1㊀风雨桥的符构风雨桥有着很多不同的称呼㊂因为桥上的桥廊和亭子相互连接且有桥檐重叠,可以为行人遮风挡雨,故而被人们称为 风雨桥 ;在桥的内部设置有供人休憩乘凉的长条凳,因而被称为 凉桥 ;又因为在桥的表面有很多彩绘图案,故称为 花桥 ㊂但是在侗族村民的心里却没有 风雨桥 凉桥 等的称呼,这些称呼只不过是因为其功能而得名罢了,但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已经将其定名为 风雨桥 了㊂三江侗族风雨桥的营造都是有着相同的结构构造,从近处来看,其主要都是由廊亭㊁桥以及墩台几部分组成㊂ 廊亭为木结构,采用凿眼与样枋相结合的办法,直穿斜套,相互勾连,从而形成严密的整体㊂ 从桥头至桥尾,整个桥廊都是由木质栏杆㊁座椅连接桥廊的桥柱,一方面实现了座椅㊁栏杆的使用功能;另一方面又很好的㊃232㊃2024年第8期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发挥其结构功能㊂从远处来看,桥身都是木质结构,除了深扎水底的大桥墩是水泥石柱外,其他的构造都为木质结构㊂从上往下看风雨桥,其桥檐向上弯曲并在上面刻有或挂有葫芦形状的物体,据说这是寓意吉祥多福㊂桥的栏杆上面有向前凸起的腰檐,一方面保护风雨桥的桥身不被日晒雨淋,增强其结构稳定性;另一方面又使风雨桥的整体构造层次丰富,增加美感㊂2.2㊀风雨桥的符意与大学生美育2.2.1㊀人地 衔接 生活的交流相通从地质属性上来看,桥顾名思义,首先 衔接 的是位于桥两边的河岸基地㊂风雨桥的搭建不仅从地理属性上连接了两岸陆地,使被迫分离的两地因风雨桥的建立而彼此相连,而且从人为属性上来看,风雨桥的搭建为人们走进村寨进行生活创造了可能性㊂风雨桥作为村寨与村寨之间的分界线,本村人从村外经过风雨桥进入到村内,进行简单的日常劳作维持生活必须㊂除此之外,风雨桥还 衔接 着村寨与村寨之间的交流互通㊂从人文交流上来看,风雨桥 衔接 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之心㊂在修筑风雨桥的时候,修建桥的本身就是对人性的一种磨练㊂在各种纷繁复杂的仪式活动中,在各种任务分配中 衔接 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博爱,是心灵的相通;在风雨桥修建成功后,桥身 衔接 的便是人与人的现实交流㊂在辛苦劳作后,人们可以在桥廊的长椅上休憩赏景,唠嗑家常㊂此时的 风雨桥 就作为连接分隔两地㊁为人们日常生活创造可能性的 生 符号而存在㊂建筑本就和文化同构,都具有满足人类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功能属性,它有着自身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㊂这对大学生的生活价值观和人格的培养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人生活在社会中,我们都是被 衔接 的个体行动者,与人为善才能在纷繁交错的社会网络中立足㊂风雨桥从其自身的显性结构来看,其 衔接 的是人们的生活;而从其隐性的传播价值来看,其 衔接 的是人们的心灵㊂ 作为形而上的文化意蕴,总是通过形而下的具象为载体诱发出来的㊂ 风雨桥作为 生符号 衔接的不仅是大地相连㊁村寨相交㊁人心相通,更深层次的 衔接 三江侗族文化与青年文化的交流㊂2.2.2㊀内外 衔接 生计的交流相通随着全球化的演变以及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人们热衷于对罕见的特有文化进行挖掘探究,文化的模糊非可视性让人们转而寻求其形而下的具体表象,以此来获得直观的视觉感受㊂风雨桥是侗族文化的一个具体表征,其精湛的设计技艺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来此观光考察㊂如今的风雨桥,在桥廊的两侧随处可见穿着淳朴面容随和的侗家人,在桥廊上进行商品交易活动㊂风雨桥上 衔接 的除了外地人对侗族文化的情怀外,还 衔接 着本地人的日常生计㊂外来游客的增多以及他们对侗族的好奇心,让侗寨人萌生了在风雨桥上进行商品交易的想法㊂据三江侗族自治县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人杨求诗 所说,以往侗族是没有商品交易的存在,人们多是外出做工赚取点辛苦费,自己村寨的绿色食品,例如蜂蜜㊁桃胶等都是自产自销,从来没有想过进行售卖,有的吃不完就送给街坊邻居,但是自从来往游客询问多了之后,他们便开始了 侗族绿色产品 的售卖活动㊂桥廊两边的农产品,提醒着前往的大学生,要知农爱农护农,认真对待每份工作,做个温暖有力量的人去为社会尽点绵薄之力㊂风雨桥 衔接 的是人们的生计状况㊂近几年当地人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为吃饱喝足的生计发愁的状况几乎已消失不见,极大地诠释了大学生该有的生存观,要说风雨桥成为人们生计的 生符号 一点也不为过㊂2.2.3㊀阴阳 衔接 生命的交流相通风雨桥的桥檐处刻有着 葫芦 的装饰物㊂ 葫芦 一直被视为 多子多福 的象征, 刘尧汉先生认为,葫芦就象征母体,葫芦崇拜也就是母体崇拜,我国的母体崇拜的象征物则以葫芦崇拜最为广泛㊂ 在民间流传的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中也能感知葫芦的隐喻㊂在侗族有关灵魂崇拜的教育里,他们认为人的生命以及人类的繁衍生息,都是因为游离在阴间的那些灵魂,在经过风雨桥后转世投胎到人的身上,因而产生了人类㊂而人类生命的流逝也是因为灵魂从阳间游走至阴间导致㊂至此,在侗族人根深蒂固的潜意识里,桥,是人类生命的来源,是链接阴阳两地人类灵魂的通道㊂大学生要敬畏自己的生命,人与世间的联系终因为人的存在而有意义㊂如今的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对生命缺乏敬畏之心,遇到事情易躁动㊂反观风雨桥的存在,它承载的是人身体的重量,可 衔接 的却是人心的力量㊂各种有关 桥 的习俗,特别是 祭桥 将人的灵魂与桥相关联,当人生病了也会来风雨桥上进行 砍桥 仪式,希望能早日康复 可以说风雨桥是整个侗族 生命灵魂 的集合体,是与人们生命紧密相连的 生符号 的象征㊂ 葫芦 挂饰表现人们对生命力繁殖的殷切期望,而种类繁多的 桥俗 所表达的是对生命力旺盛的期盼,这两者的共通点都是与 生命 相关,对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有很好的借鉴之意,说风雨桥代表人对生命美好向往的 生符号 一点都不为过㊂2.3㊀风雨桥的符用西南地区的水道河流众多,依山傍水的侗族先民为了顺利渡河,开始只是在溪流中放置岩石作为过河的跳板;后又因西南地区雨水偏多,被放置的石块经常被淹没在水中,于是侗族人便开始考虑在河流上架构木板以便人们通行;随后在生活中,人们渐渐发现如若在木板上多搭建几块柱子,然后覆以杂草就可以遮风挡雨了,于是草棚便出现了㊂从大块岩石到长条木板㊁从长条木板发展到草棚,再由草棚晋升到风雨桥,这一步步的缓慢进程就是风雨桥的历史演变过程㊂发展后的风雨桥保留了 桥 最初最原始的搭建功能,并在该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改造和美化,榫卯联结技艺增加了风雨桥的美观,不仅让桥从外㊃332㊃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2024年第8期基金项目: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azcg143);省级重点教研项目(2021jyxm0463);安徽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培育库项目(WJ -PTZT -117);安徽省财经商贸职业教育集团产教融合专项课题(2022CJRH02)㊂作者简介:卢菊(1984-),女,江西萍乡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美育㊁第二课堂;赵春宇(1983-),男,江苏淮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财务会计㊁审计㊂观上有了 湖桥 和 花桥 之分,而且在结构组合上更加注重桥的实用性㊂目前的风雨桥已经逐渐摆脱其单一的实用功能而被附上符号的色彩,人们对风雨桥的诉求已从简单的物质需求上升到精神需求中,作为公共代表性的建筑,风雨桥承载的不仅是人们的精神诉求,更是整个侗族建筑文化的兴盛㊂在风雨桥的完整营造过程中,按照侗族习俗是需要和鼓楼一样举行多样化的祭祀仪式,分别是 奠基仪式 伐木仪式 木工启动仪式 以及 踩桥仪式 ㊂仪式是一种团体交流的方式,人类渴望通过祭祀与上帝沟通㊂ 仪式的功能与其说是发出信息,不如说是交际㊂这一切都通过符号系统来实现且始终是高度约定俗成的㊂ 仪式也是一种符号化的表现㊂风雨桥在侗族本族人心中被尊称为 福桥 ,其最初的功能就是连接道路,后来才演变为有向上苍祈求福泽之意义,在侗族人眼中风雨桥具有免灾安康之功效,这一观念又和前文所提到的侗家人对自然和风水的民间信仰再一次不谋而合㊂就此我们不难得出风雨桥在侗寨人心目中的地位,它并非是简单的躲避风雨的公共建筑物,也是承载侗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㊂风雨桥之于人们是精神信仰的寄托,也是物质功能的载体㊂就单纯的使用价值而言,风雨桥架构在溪流之上,一方面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方便,能够遮风挡雨,另一方面也能进行观景调节心情打牌娱乐等㊂侗族风雨桥是集 祈福 旺寨 交通 等于一体的物质精神载体,既是侗族人的精神寄托,又是侗族村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美育研究价值㊂3㊀结语从符用学的视角来看,世界就是被不断符号化的过程,人们生活所经历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作为符号学所应用的客体㊂正如艾柯在‘符号学理论“中所说: 任何符号学探讨的主题就是观察世界的方式㊂通过这种劳作,它逐渐有资格持续毁坏和重构其社会㊁历史的系统结晶㊂ 这段话所要表达的意思是,符号学实质上就是用来观察世界的方式,古老社会文明的历史结晶都是通过被重构而后符号化所得㊂三江侗族风雨桥在不断发展的今天,也不断的根据客观世界的变化而进行自我修正,逐渐摆脱单一的实用功能转而发展为多样的文化功能,成为三江侗族木构建筑的代表性符号之一㊂通过劳作重构的代表性建筑文化,将其美育要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大学生美育教育中,有利于发挥美育育人的隐性功能㊂参考文献[1]汪兴.侗族风雨桥的文化内涵[J ].中共铜仁地委党校学报,2011,(04):65-68.[2]胡群.论侗族建筑的特色[J ].贵州民族研究,2010,31(05):79-81.[3]陈静,唐曹.葫芦与人类起源神话[J ].湖北社会科学,2006,(9).[4]郭鸿.现代西方符号学纲要[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70.[5]乌蒙勃托.艾柯,符号学理论[M ].卢德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357.美育视角下高职院校传统手工艺课程实践探索以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卢㊀菊㊀赵春宇(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芜湖241002)摘㊀要:美育是审美教学与美感教学的结合,通过教育提升人们认识美㊁理解美㊁欣赏美㊁创作美的能力,是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着力点,在 立德树人 方面发挥着独特的㊁不可替代的作用㊂传统手工艺品具有天然的亲和力,更能感染人㊁鼓舞人,激发大学生强烈的爱乡情怀和文化自信,将传统手工艺品制作作为重要的美育资源,融入高校美育教学,对于丰富美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促进美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㊂关键词:美育;传统手工艺;实践探索中图分类号:G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4.08.0771㊀传统手工艺术的美育价值1.1㊀艺术价值融入传统手工艺品的艺术价值在于需要通过操作人员作为媒介来具体呈现,只有依托于具体的人和物的身上,才能焕发出感人至深的魅力,才能将其中蕴含的审美意蕴展现出来㊂制作者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往往倾注了独特情感,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包含的情感因素是流水线㊃432㊃。
符号互动论视角下的民族建筑符号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r——以新晃侗族自治县为例
符号互动论视角下的民族建筑符号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r——
以新晃侗族自治县为例
雷丽铃
【期刊名称】《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16)004
【摘要】本文从符号互动论的视角,以新晃侗族自治县为例,介绍了新晃县民族关键符号及民族团结进步现状,分析了在以民族建筑为平台进行表演的互动模型及互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要使得民族建筑作为互动平台要更好的实现互动主体间的良性互动,关键在于加强当地居民与外来观光者相互间更深层次的文化认识与互动,培养国民的国家认同感,更好的促进民族团结.
【总页数】4页(P45-48)
【作者】雷丽铃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3
【相关文献】
1.青海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路径探析——以海北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为例 [J], 王芳
2.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的战略思考——以青海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为例[J], 陈玮
3.城市(社区)民族工作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研究——以新疆裕民县民族工作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例 [J], 赵爱莲;
4.系统思维视角下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理论建构 [J], 杨龙贺; 刘晋君
5.区域联动视角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新实践——基于对云南“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的研究 [J], 吕伟; 熊国刘; 缪志鹏; 姜佩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旅游开发符号化运作模式的构建
旅游开发符号化运作模式的构建
俞宗丽;冯学钢
【期刊名称】《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07(18)6
【摘要】基于符号学原理,融入符号消费、符号营销、符号互动等相关理论,可以把旅游开发看成一个系统的符号化运作过程.阐明了符号相关概念,对旅游符号问题的研究进行了述评,构建了以"符号价值"为核心的旅游开发符号化运作模式.该模式分"识别符号价值→载体化符号价值→实现符号价值"3个阶段,细化为6个操作步骤,并以香格里拉的旅游开发实证了这6个步骤.
【总页数】4页(P861-864)
【作者】俞宗丽;冯学钢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旅游系,上海,200062;华东师范大学,旅游系,上
海,20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0.3
【相关文献】
1.羌族传统村寨文化保护及旅游开发运作模式研究 [J], 严澍
2.拉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运作模式研究 [J], 胡海燕;巴桑吉巴
3.符号化运作在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中的运用——以婺源“篁岭晒秋”为例 [J], 郑艳萍
4.旅游的"符号化"与符号化旅游 --对旅游及旅游开发的符号学审视 [J], 杨振之;邹
积艺
5.湖泊休闲旅游开发的符号化运作∗--以安徽巢湖为例 [J], 张海洲;陆林;邓洪波;赵玉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旅游场域中民族饮食习俗文化资源“景观化”研究——以程阳八寨侗族百家宴为例
旅游场域中民族饮食习俗文化资源“景观化”研究——以程阳八寨侗族百家宴为例杨艺【期刊名称】《民族学刊》【年(卷),期】2021(12)12【摘要】民间饮食习俗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是当前民族旅游地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批以各民族民间的集体聚会、餐饮习俗为素材,集餐饮互动、歌舞表演、仪式展演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活动,成为了极具市场号召力和经济生产力的旅游景观。
程阳八寨侗族村落社会交往中的百家宴民俗以食物、情感等共享与交换为基本内容,核心意义在于社会关系的稳固和维系,是基于平等观念和互惠准则建构的侗族社会交往习俗。
政府及旅游开发集团对程阳八寨侗族百家宴的景观化生产具有规范化和标准化特点,关注市场需求和消费动向,但忽视地方居民的文化主体地位和参与权,景观的活态性创新发展动力不足。
程阳八寨居民在各自村寨的百家宴旅游景观生产中凸显了自治能力,搭建了社区集体参与及社区自我主导的管理和分配模式。
社区内部的百家宴习俗体系在日常生活中仍有序展开,居民通过参与、吸纳、创造、组合、区隔、遮蔽、自我保护等行动策略,维持百家宴的景观化生产性创造和生活性传承的平衡。
民间饮食习俗文化资源旅游产业化开发应对地方居民的主体性地位和价值给予更多重视,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仍需要各个行为主体不断调整角色,在价值观念、管理机制、运作方式等方面加强沟通,不断推进民族旅游地的平等、互惠、和谐发展。
【总页数】9页(P115-122)【作者】杨艺【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56【相关文献】1.以农村社区为主体的民族旅游地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实证研究——以三江程阳侗族八寨景区为例2.基于居民感知的西南民族旅游地乡土景观变迁分析——以广西程阳八寨、贵州堂安侗寨和四川九寨沟为例3.民族旅游舞台表演中的符号化生产及其互动——以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为例4.符号互动论视野下的民族旅游舞台表演——以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为例5.符号与景观:民族旅游社区景观空间生产研究——基于程阳八寨鼓楼的田野调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符号互动论视野下的民族旅游舞台表演——以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为例
发展旅游的主体力量 , 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开发规 划的制定 中来 , 真正成为文
化 符 号 建构 规 则 的制 定 者 。
[ 键 词 】符 号互 动 ; 关 民族 旅 游 ; 台表 演 动论的角 本 楼 )服 装 饰 品 、 舞文 化 、 活 习俗 等 古 老 、 歌 生
度 。 解 读 这些 舞 台 表 演 过 程 中是 如 何 透 传 统 ,而且 国家 重 点文 物 保 护 单 位— — 程 来 过表演者 、 当地 居 民 和 旅 游 者 进 行 具 有 符 阳永 济 桥 ( 即风 雨桥 ) 坐 落 在程 阳八 寨 旁 就
同时 也充 满 紧 张 . 从 近 年 来人 们 热 这 到这个 目的 . 助 戏 剧化 的舞 台 形式 , 掘 生 机 . 借 挖 当地 的特 色 。 那 些 散 落 在 生 活 中 的 寻 常 衷 于 探讨 民族旅 游 中舞 台表 演 的“ 实性 ” 将 真 见惯 、 以为 常 的现 象 和事 件 , 习 进行 选 择 性 及 其 与商 品 化 之 间 的关 系就 可 见一 斑④。
吸引旅 游 者 . 营造 一 个热 情 好 客 、 淳朴 善 良 仅 是 简 单 的文 化 “ 演 ” 而 且 还 是 一 种 具 展 。
甚 至 古 老 神 秘 的 民族 形 象 , 现 独 具 一 格 有 符 号 意义 的互 动 与 建 构过 程 。这种 文 化 展 的歌 舞 、 习俗 、 装 、 筑 等 民族 景 观 。 服 建 为达 符 号 的 互动 与 建构 过 程 。使 文 化 本 身 具有
游 地 。 发展 民族旅 游 的过 程 中 , 阳八 塞 在 程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特色文化旅游演艺业发展研究———以《坐妹·三江》演艺项目为例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特色文化旅游演艺业发展研究———以《坐妹·三江》演艺项目为例●玉妮[摘要]发挥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优势,借助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机遇,《坐妹·三江》作为中国首个侗族风情演艺项目,应当深入挖掘侗族特色文化元素、创新节目、拓宽市场、推广品牌、提升服务,打造良好的民族特色文化旅游演艺品牌,走向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民族文化旅游演艺;《坐妹·三江》作者简介:玉妮,女,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文化产业研究部助理研究员。
一、民族文化旅游演艺对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促进作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发展乡村旅游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在文化和旅游融合背景下,乡村旅游文化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农村发展全域旅游的新动能。
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
其中,旅游演艺业是打破乡村夜间旅游空白的有效手段,让游客逐渐习惯“白天看景、晚上看戏”的旅游消费模式,在带动夜经济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的餐饮住宿消费、商品零售消费等业态发展。
2019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出台了《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旅游演艺这一业态的科学发展做出了全面系统的引导和规划。
广西著名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作为广西民族特色文化旅游演艺业代表,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旅游经济效益,成为广西区内旅游景点纷纷效仿的对象,许多民族文化旅游演艺项目应运而生,例如三江侗族风情演出《坐妹·三江》、寿乡巴马水上实景演出《梦·巴马》、黄姚古镇大型历史剧目《临贺长歌》等,在一定时期内为当地乡村旅游增加了不少夜间旅游客流量。
其中,侗族文化旅游演艺项目《坐妹·三江》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和旅游市场效益,为三江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振兴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坐妹·三江》旅游演艺项目发展概况《坐妹·三江》是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侗乡鸟巢文化开发有限公司历时8年打造升级的侗族风情演艺项目,将侗族独特的木结构建筑文化、音乐艺术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工艺美术文化、婚嫁文化以及当地的斗牛、百家宴、“月也”和“坐妹”等标杆性民俗动态文化融于一场演出中,在当地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旅游市场效益。
创意旅游视角下程阳八寨景区旅游活动深度开发的探讨
创意旅游视角下程阳八寨景区旅游活动深度开发的探讨
秦春林
【期刊名称】《柳州师专学报》
【年(卷),期】2017(032)006
【摘要】程阳八寨景区自然与人文景观和谐,侗族文化特色鲜明.在景区旅游活动开发中,在保护侗族文化的基础上,引入创意旅游理念,满足游客对侗族文化深入了解的需求,符合游客对于参与性、体验性旅游活动的心理偏好,有利于景区侗族文化的传播和旅游吸引力的持续.分析创意旅游视角下程阳八寨景区旅游活动开发的原则和思路,基于景区侗族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提出旅游活动的开发建议.
【总页数】5页(P117-121)
【作者】秦春林
【作者单位】桂林旅游学院旅游休闲与管理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2.7
【相关文献】
1.以农村社区为主体的民族旅游地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实证研究——以三江程阳侗族八寨景区为例 [J], 王娜
2.创意旅游视角下程阳八寨景区旅游活动深度开发的探讨 [J], 秦春林;
3.旅游景点对外宣传材料的问题——以程阳八寨景区简介为例 [J], 盛洁;罗迪江
4.广西连片特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研究——基于融水梦呜苗寨、三江程
阳八寨景区的分析比较 [J], 蒙涓
5.旅游景点对外宣传材料的问题—以程阳八寨景区简介为例 [J], 盛洁;罗迪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旅融合发展中侗族大歌的保护与传承——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
文旅融合发展中侗族大歌的保护与传承———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曾咏[摘要]文旅融合日趋成为地方经济发展从量到质转变的一个缩影。
三江侗族大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打造“千年侗寨梦萦三江”“中国侗族在三江”民族风情文化旅游品牌的灵魂与纽带。
在文旅融合发展新形势下,找准三江侗族大歌与风情旅游融合发展的切入点,研究破解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因地制宜地推进侗族大歌的保护与传承,就能将三江建设成为粤桂湘黔民族风情旅游集散地、目的地和粤港澳大湾区宜居宜游的美丽后花园。
[关键词]文旅融合发展;三江;侗族大歌;保护传承作者简介:曾咏,柳州市群众艺术馆文艺部教师。
文旅融合是文化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是衡量地方政府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成效的有力支撑。
在文旅融合发展中,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三江侗族大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三江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打造“千年侗寨梦萦三江”“中国侗族在三江”民族风情文化旅游品牌的灵魂与纽带。
高度重视、认真总结、努力破解三江侗族大歌在文旅全面融合起步中所发挥的作用、取得的成功经验、存在的困难问题,积极探索侗族大歌保护与传承在文旅融合发展中的新思路、新途径,对于在文旅融合发展中建立三江侗族大歌保护与传承新格局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三江侗族大歌在文旅融合发展中的作用三江地处桂湘黔三省区交界处,民族风情浓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交通方便快捷。
全县有风雨桥200余座、鼓楼230余座,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4个,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的侗族村寨6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个,国家4A 级景区4个、3A 级景区5个。
贵广高铁、厦蓉高速、三柳高速、焦柳铁路、209国道、321国道贯穿三江境内,构建了西进贵阳、东连广州、南下北海、北接长沙的“三纵三横”交通路网格局。
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美丽中国十佳旅游县”“中国最佳民族原生态旅游目的地”“广西特色旅游名县”“首届广西县(市、区)旅游创新发展十强县”等称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舞台表演的符号交流和互动过程中, 我们得出了什
么样 的认识 ?这些 认识对 于我们 解决 民族文化 的保 护和旅 游开发 有什 么启示 ?
个 乡 ( )是 个 以侗 族 为 主 体 的兼 有汉 、 、 、 镇 , 苗 瑶 壮 等多 民族 聚居 的少 数 民族 县 。据统 计 , 三 江县 的 在 3 人 口中 , 6万 侗族 人 口 占到 5 % 以上 , 全 国五 个 7 是 侗 族 自治县 中侗族 人 口最 多 的一 个县 。近年 来 , 三
个特定的时空背景下 , 借助相应的道具、 布景的辅助 手段 , 向游 客展示 文 化 主体 的才 艺 、 形象 , 达 某种 传 符 号信息 。这种 表演 , 既不是 纯粹 的艺术 表演 , 也不
等 同于戈夫 曼所 说 的 日常 生 活 中 的表演 , 指 民族 专
( 民俗) 旅游 中的文化展示。 l本文将民间歌舞及习 l 俗的表演统称为舞台表演。舞台表演 的目的是为了 吸 引游客 , 营造 民族 形象 , 现 独 具一 格 的歌 舞 、 展 习 俗、 服装 、 建筑等 民族景观。为达到这个 目的 , 借助
收 稿 日期 :0 90 —0 20 —71
侗族 风情旅 游 的典型景 区 。它位 于三 江县林 溪 乡境 内 , 县城有 1 里 , 区连绵 几公里 , 距 8公 景 以程 阳八寨
作者简介 : 琮 (9 4 ) 男 , 覃 17 一 , 汉族 , 师, 讲 上海大学博 士研 究生; 主要研 究方 向: 社会人类学 , 民俗 学。
与建构 过程 。这种 文 化符 号 的 互 动与 建 构 过程 , 使
文 化本 身具有 生机 , 同时也 充满 张力 , 这从 近 年来人
、
程阳八寨的舞台表演及其符号化生产
三江县位于广西壮族 自治 区北部 , 地处湘、 、 桂 黔三省 ( ) 区 交界 地 , 总面积 为 2 5 4 4平方公 里 , 1 辖 5
7 4
文 学与 艺术 :
民族旅游舞台表演中的符号化生产及其互动——以三江侗族 自治县程阳八寨为例
第1 0卷 第 3期
21 0 0年 6月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J un l fG a g o gUnv ri f eh oo y Sca cecsE io ) o r a o u nd n iesyo c n lg ( oil i e dt n t T S n i
一
性加工和符号化编码 , 在舞 台上重新拼接、 组合, 以 形成新 的文 化“ 生符号 ” 再 。 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曾强调 , 文化是指从历史 沿袭下 来 的体现于 象 征 符号 中的 意义 模 式 , 由象 是 征符 号体系 表达 的概念体 系 , 们 以此进行 沟通 , 人 延 存 和发 展他 们 对 生 活 的知 识 和 态度 。3但 是 , 化 _ 文 并 不仅 仅是 “ 史 沿袭 ” 历 的符 号传 递 。从 符 号互 动 论 的角度看 , 民族旅游 中的舞 台表演不仅仅是简单 的文化 “ 展演 ” 而且还 是 一种 具 有符 号 意义 的互 动 ,
动, 消解建构 新的文化符号 时出现的各种紧张关系, 必须在尊重 当地 文化逻辑 的基础上进行 , 让村 民成 为
文化符 号建构规则的制定 者。 关键词 :民族旅 游 侗族文化 侗族歌 舞表 演 文化 融合 文化冲突 舞台表演 符号互动
中图 分 类 号 : 1 G 1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63 2 1 )30 7 — 17 —2 X(0 0 0 —0 40 4
江 县 的旅 游业 获得 了长 足 的发展 , 步 形成 了 以程 逐 阳风景 区为代 表 的以展 现 侗 族风 情 、 族 文化 为 主 侗 要亮 点 的旅 游发 展路子 。 程 阳景 区是 三 江县 境 内最 大 的 旅游 景 区 , 是 也
们 热衷 于探 讨 民族 旅 游 中舞 台 表演 的 “ 实性 ” 真 及 其 与商 品化之 间的关 系就 可见一斑 。 程 阳八寨位 于广 西 三江 侗 族 自治县 ( 以下 简 称
Vo . 0 No. 11 3
Jn 2 0 u . 01
民族 旅 游 舞 台表 演 中 的符号 化 生产及 其 互 动
— —
以三江侗族 自治县程 阳八 寨为例
覃 琮
( 广西 师范大学法学院 , 广西 桂林 , 4 04 5 10 )
摘
要 :文章以广西三江侗族 自治县程 阳八寨为例 , 运用符 号互动 的理论 , 分析 了民族旅 游舞 台表演 的符号化 生 产过程 , 舞台表演过程 中的互动模型及其 出现 的各种 问题, 出要实现 舞 台表演 互动主体之 间的 良性 互 指
在我 国 当前 的 民族 旅 游业 中 , 民族 歌舞 及 习俗 表演 已成 为重要 内容 。这 里所 指 的表演 , 指 在 一 是
三江县 ) 北 部 的林 溪 河 畔 , 该 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近 年来 重点 推 东 是 出的以侗族 风 情 、 族 文 化 为 主 要 内容 的旅 游 地 。 侗 在发展 民族旅 游 的过 程 中 , 阳八 塞 逐渐 形 成 了 以 程 拦路对 歌 、 笙舞 、 芦 多耶舞 、 送新 娘 、 家宴等 为代表 百 的具有 侗族 风情 的舞 台表演 。本 文试 图从符 号互 动 论 的角度 , 解读 这些 舞 台表演 过 程 中是 如 何 透 过 来 表演者 、 当地 居 民和游 客 进 行具 有 符 号意 义 的 文化 互动 与建构 , 这些互 动 和建构发 生 了哪些错 位 , 招致 游客对 侗族 文 化 体 验 中“ 真 性 ” 本 的非 议 ?从 这 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