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研究进展 new

合集下载

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特点临床探讨_黄国金

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特点临床探讨_黄国金

不理想。

但通过全肺灌洗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

参考文献[1]Rosen SH,Castle m an B,Liebo w AA.Pu l m onary A l veol ar Protei no-sis.N Egl JM ed,1958,258(9):1123-1142.[2]徐萧洪,宋作庆,范贤明.肺泡蛋白沉积症的研究进展.国际呼吸杂志,2006,11(26):856-859.[3]W yla m M E,Ten R,Prakas h UB,et a.l Therap euti c effi cacy ofgranulocyte-m acrophage col onysti m u lati ng f act or f or pu l m on ary al ve-olar p rotei nos is.Eu r Res p ir J,2006,27(3):585-593.[4]张大勇,马永强,刘星彤,等.肺泡蛋白沉积症的影像学特点分析.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4):461-462.[5]De A rriba C,An t n C,A rreche E,et a.l Pul m on ary al veolar pro-tei nos i s and craz y pavi ng pattern i n h i gh resol u ti on CT.An S ist Sa-n itNavar,2006,29(1):127-130.[6]李朝霞,刘又宁,陈良安,等.肺泡蛋白沉积症的临床研究.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2006,5(3):181-184.[收稿日期:2009-07-24]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特点临床探讨黄国金郑世营杨如松马国栋=摘要> 目的在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 m all cell l ung can cer,NSCLC)患者手术治疗中,对纵隔淋巴结的清扫范围国内外学者仍有较大争议。

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研究_李玉

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研究_李玉
2/ 116

T2 ( 109 例)
0/ 2 3/ 16 5/ 48 10/ 71 9/ 84 5/ 19 3/ 38 7/ 78 2/ 42 7/ 54 5/ 68 3/ 63 1/ 57 1/ 38
61/ 678

T3 ( 44 例)
1/ 4 4/ 7 0/ 16 6/ 28 7/ 34 2/ 25 2/ 14 3/ 31 1/ 13 8/ 26 7/ 28 6/ 28 1/ 17 2/ 17
50/ 288
T4 (5 例)
0/ 1 1/ 2 1/ 2 3/ 5 1/ 4 1/ 3 0/ 2 1/ 5 0/ 3 0/ 3 2/ 6 1/ 6 0/ 5 0/ 4
11/ 51
T1 ( 15 例)
0/ 0 0/ 0 0/ 5 1/ 11 3/ 13 0/ 10 1/ 6 3/ 12 0/ 5 0/ 3 2/ 9 0/ 10 1/ 7 1/ 6
# 10 #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00 年 2 月第 16 卷第 1 期 Chin J Thormac Cardiovasc Surg, February 2000, Vol . 16 No. 1
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研究
#肺外科#
李玉 李厚文 胡永校 殷洪年 赵惠儒 陈东义
=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癌淋巴结转移频度、分布范围 及特点, 为广泛廓清 提供依据。方 法 按 Naruke 肺癌淋巴结分布图对 386 例肺癌病人施行了手术切除及广泛肺门、叶间及纵隔淋巴 结廓清术。 结果 清除淋巴结 2 603 组。N1 淋巴结转移率 20. 1% , N2 淋巴结 转移率 16. 2% 。T 1、T2、T 3 间淋巴结 转 移率差异非常显著( P < 0. 01) 。T1 鳞癌无 N2 转 移。N2 转移 率在鳞 癌、腺 癌、小细胞 癌及大 细胞癌分 别 为 30. 1% 、44. 1% 、48. 0% 及 50. 0% 。64. 2% 鳞癌 N2 转 移为某 一组 淋巴 结, 腺 癌有 3 组以 上转 移者 占 461 2% 。跳跃式转移占 N2 转移的 53. 7% 。N2 阳性上叶肺癌下纵隔转移占 15. 1% , 下叶肺癌上纵隔转移 占 53. 1% 。结 论 肺癌淋巴结转移具有跳跃性、多发性。瘤体增大及外侵淋 巴结转移频度增加, 腺 癌比 鳞癌转移频度高。任何部位的肺癌均可跨 区域纵隔 转移。除 T1 鳞 癌外, 只有广 泛清除 肺内、同侧纵 隔 淋巴结才能达到根治目的。

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研究进展

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研究进展

的发生 率为 5 %,一 有一定 比例 的假阳性 , 大的淋 巴结 可 6 c 增 能是淋 巴结 反应 性增 生而非转移。此外 , 当中心型肺 癌侵及纵
巴结转移的敏感性 、 特异性 、 准确性 、 阳性预测值 和阴性 预测值 分别 为 9 . %、7 5 9 . %、6 7 . %和 7 . % 、0 2 3 8 . %、 1 2 9 %、7 7 6 9 5 %、 7 .%、33 4 %, PT+ 的敏感 性提高为 9 %。Tl a 06 8 .%、0 而 E 8 o z o 等 的研究 (5 例 ) ‘ 12 显示 P +C T E T的敏感性 07 ~ .3特异性 .8 09 、 08 ~09 、 .2 .5 阳性预测值 08 —09 , . 3 .3 阴性预测值 0 8 ~09 。杨 . 8 .5 补记 等 进行 M t分 析 , 为在 诊断肺 癌纵 隔 淋 巴结 转移 方 e a 认
析。利用恶性肿瘤 的转 移灶与原 发灶具有 相同的代谢 特点 , 而
病变 的生理和代谢 方面 的改 变早于解 剖形态学上 的改 变 , 供 提 了在 C T上不能明确 的病变的生理性和代谢性信息 , 助于病 变 有 的早期定性。刘方颖 等 研 究对 比 P 和 C T E T诊 断纵 隔淋 巴结 转移 的灵敏度 、 特异性 、 准确性 、 阳性 预测值 和阴性预测 值分别
感 胜 0 5 (5 C0 4 .7 9 % 1.9~0 6 ) 特 异 性 0 8 (5 C .7~ .6 、 .2 9 % 1 7 0
近年来 , 电 子 发 射计 算机 断层 扫描 术 (oio mso 正 psrne i i t sn t or h ,E’ o g pyP 1 发展较快 , 临床 中得到广泛应用 。唧 显 像是 m a ) 在 以解剖图像方式从 分子水平 显示机体 及肿瘤组织 的代 谢情况 , 不仅用来显示肿瘤 的位置 、 大小 、 态 , 形 还用 于病变 的半定量分

经纤维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对肺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研究

经纤维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对肺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研究
的用 药 。
缺 血缺 氧或 坏死 J , 从 而使 心脏 发生 重 构而 合 并 心力 衰 竭 。
冠 心病 合并 心力 衰竭 是老 年冠 心 病患 者 致 残 和致 死 的主 要
原 因。
参 考文献
[ 1 ] 陆再英. 内科学[ M] . 7版 . 北京 : 人 民卫 生出版社 , 2 0 0 8 : 2 7 4 .
对肿 大的纵隔淋巴结或管腔外肿块采用经纤维 支气管镜 针吸 活检术 , 对 所获标本 直接涂 片进行 病理 细胞 学检 查 。
为仅通过 T B N A获得 阳性结果者 。结论
价 值 的新 技 术 。
T N B A操作 方便 、 安全 、 经济 , 经过适 当训 练即可掌握 , 是 有重要 临床应 用
[ 2 ] 何洪月 , 岳丽 , 李秀霞. 麝香保心丸联合 曲美他嗪治疗老 年缺血性
心肌病 [ J ] . 中 国 全科 医 学 , 2 0 l O , 1 3 ( 1 8) : 2 0 3 4 — 2 0 3 5 .
[ 3 ] 韩凌 , 陈金 良, 苗永 国, 等. 麝 香保心 丸治疗 冠心病 心力衰竭 的临
塞 发生 冠脉循 环 障碍 , 引起 心肌 氧供 需 之 间 失衡 , 导 致 心 肌
烷 的合成 , 发挥抗血小板 聚集 的作 用 , 能 够改 善心肌缺 血症状 。
麝香保心 丸联 合阿司匹林 , 从“ 血” 和“ 脉” 两 条途 径 , 既能抑 制
血小板 聚集 , 又能从保 护 血管等 其他 环节 协 同防治 冠心病 , 同 时又不增 加出血风险 , 可起 取长 补短 的作 用 , 是 临床较 为合 理
【 关键词】 纤维支气管镜; 针吸活检术; 肺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 诊断

cT1N0M0肺腺癌肺段间淋巴结转移及临床特点分析

cT1N0M0肺腺癌肺段间淋巴结转移及临床特点分析

cT1N0M0肺腺癌肺段间淋巴结转移及临床特点分析全球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逐步上升趋势[1-2]。

自1995年起,肺叶切除术和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已成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标准手术治疗方法[3]。

近年来,随着临床上越来越多的早期肺癌患者被发现,患者的亚肺叶切除,尤其是解剖性肺段切除具有比标准肺癌根治术更多的优点[4-5]。

日本学者的研究(JCOG0802/0804)发现对于肿瘤直径≤2 cm的周围型肺结节,肺段切除术所获得的治疗效果并不亚于肺叶切除术,甚至在一些方面(如切除范围更小、保留更多健康肺组织和肺功能)更优于肺叶切除术[6-7]。

然而对于该项研究的结论,许多学者在多个方面仍存在诸多质疑。

所以对于早期NSCLC的手术治疗方式以及适合肺段切除的选择仍是热点。

淋巴结转移是肺癌转移的主要途径之一,淋巴结的受累情况是影响肺癌分期和预后的重要因素。

在肺段切除术之前,必须确保肿瘤所在肺段以外的淋巴结没有转移。

但是,目前对于段内淋巴结(adjacent segmental lymph nodes,aLSN)和段外淋巴结(isolated segmental lymph nodes,iLSN)没有明确的定义。

此外,由于技术困难和副损伤,术中无法检测到iLSN。

因此,当iLSN发生转移的风险很高时,肺段切除术是不可行的[8]。

然而,在患有早期孤立肺腺癌的患者中,iLSN的转移风险较低,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因此,淋巴结转移的评估对于最优的手术方案的选择以及术后患者的长期获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阐明早期肺腺癌向节段间淋巴结(segmental lymph nodes,LSN)转移的规律,进而确定LSN转移的发生与患者临床特征[包括血清肿瘤标志物、影像学特征、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病理亚型]的关系。

非小细胞肺癌N_2淋巴结转移临床研究

非小细胞肺癌N_2淋巴结转移临床研究

合自己的技术条件选用相应的内固定材料,需简单、牢固,这样既减轻医源性损伤,又能恢复头、臼同心圆的关系。

由于此类损伤合并髋关节脱位,导致血运破坏,引起股骨头缺血坏死和不愈合,Pipkin[3]等认为髋脱位6h内复位,股骨头坏死率5%,超过6h可达50%,可见早期复位的重要性,本组6例均在6h内复位,1例出现股骨头囊性变,无不愈合情况。

术后疼痛是影响功能的主要问题,其原因是创伤性关节炎引起,术中要重视髋臼的处理,软骨骨折应处于光滑平整,无缺损,台阶少于3mm,并彻底清除关节内游离体[4]。

另外术后牵引可减轻关节面的压力-避免晚期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参考文献:[1]何大新,李振宇.Pipkin的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13(14):1108.[2]毛宾尧.髋关节外科学[M].[3]贺卫东,杨滔.髋臼前柱骨折合并股骨头脱位[J].骨与关节损伤,2005,20(3):168.[4]叶俊强,钱齐荣,张新.髋臼骨折合并股骨颈骨折的治疗[J].骨与关节损伤,2003,18(10):673.(收稿日期:2008-02-22)非小细胞肺癌N2淋巴结转移临床研究赵坚1,罗清泉2(1.西安市结核病胸部肿瘤医院,陕西西安710061;2.上海胸科医院,上海200030)[摘要]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趋势,总结pN2肺癌术中淋巴结清扫范围及意义。

方法:回顾分析非小细胞肺癌(pN2)手术患者103例,观察其纵隔淋巴结转移与肿瘤部位、大小、病理类型及转移区域的关系。

用四格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取P<0.05有显著性意义。

结果:非小细胞肺癌的纵隔淋巴结转移与病理类型(P=0.035)、肿瘤部位有关,与肿瘤的大小无关(P=0.559)。

纵隔淋巴结转移多见第3,4,7组淋巴结。

结论:肺癌患者术中应系统清扫纵隔淋巴结,重点清扫第3,4,7组淋巴结,为降低局部肿瘤复发,术后准确判断临床分期提供依据。

《2024年多模态CT影像技术对胃癌转移淋巴结诊断价值研究》范文

《2024年多模态CT影像技术对胃癌转移淋巴结诊断价值研究》范文

《多模态CT影像技术对胃癌转移淋巴结诊断价值研究》篇一一、引言胃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

在胃癌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多模态CT 影像技术在胃癌转移淋巴结的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多模态CT影像技术对胃癌转移淋巴结的诊断价值。

二、研究背景多模态CT影像技术结合了多种成像技术,如常规CT、增强CT、CT血管造影等,能够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诊断信息。

在胃癌的诊断中,多模态CT影像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大小、位置、侵犯范围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

因此,多模态CT影像技术在胃癌的诊断和分期中具有重要价值。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了经手术证实的胃癌患者资料。

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多模态CT影像检查,并由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进行诊断。

我们比较了多模态CT影像技术诊断胃癌转移淋巴结的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并分析了不同模态CT 影像技术在诊断中的贡献。

四、研究结果1. 诊断准确率:多模态CT影像技术对胃癌转移淋巴结的诊断准确率为90.5%,明显高于单一模态CT影像技术的诊断准确率。

2. 灵敏度和特异度:多模态CT影像技术在诊断胃癌转移淋巴结时,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分别为89.3%和92.6%。

3. 不同模态CT影像技术的贡献:常规CT和增强CT在显示肿瘤大小、形态和位置方面具有优势,而CT血管造影在显示肿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方面具有独特价值。

五、讨论多模态CT影像技术通过结合多种成像技术,可以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诊断信息。

在胃癌的诊断中,多模态CT影像技术能够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大小、位置、侵犯范围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

与单一模态CT影像技术相比,多模态CT影像技术的诊断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均有所提高。

这表明多模态CT影像技术在胃癌转移淋巴结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常规CT和增强CT在显示肿瘤的形态、大小和位置方面具有优势,而CT血管造影则可以显示肿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

增强CT与PET_CT在肺癌及其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增强CT与PET_CT在肺癌及其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增强CT与PET/CT在肺癌及其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分析发布时间:2023-03-17T00:46:11.363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35期作者:汪万恒[导读] 目的:分析增强CT与PET/CT在肺癌及其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1月~2022年11月收治的肺实性病灶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病理结果作为诊断的金标准,将此86例患者进行增强CT与PET/CT诊断,然后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

汪万恒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四川自贡 643000【摘要】目的:分析增强CT与PET/CT在肺癌及其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1月~2022年11月收治的肺实性病灶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病理结果作为诊断的金标准,将此86例患者进行增强CT与PET/CT诊断,然后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

结果:86例肺内实性病灶中45例,均被 CT证实为恶性,对肺癌的敏感性为66.5%,特异性81.2%,准确性69.6%,54例被 PET/CT证实为恶性病变,对肺癌的敏感性为90.3%,特异性86.2%,准确性87.8%。

结果显示,二者在灵敏度及精确度上有较大差别, P<0.05。

结论:PET/CT在诊断肺癌及其淋巴结转移中更具有诊断价值,比增强CT的准确性更高,这种诊断方法为患者的治疗奠定了基础,值得运用。

【关键词】增强CT;PET/CT;肺癌;淋巴结转移淋巴转移是肺癌常见的转移途径,尤其对小细胞肺癌患者来说,淋巴转移可以很早发生[1]。

患肺癌时,癌细胞可以通过肺部的淋巴管转移到纵隔淋巴结,导致淋巴结肿大,这称为纵隔淋巴结转移。

纵隔淋巴结转移通常发生,这通常表明患者的分期较晚。

临床中通常使用增强CT和PET/CT两种影像学方法来观察淋巴结转移的具体情况[2]。

两种方式在临床中的运用范围比较广,但两种方法的价值研究却很少。

因此本文分析增强CT与PET/CT在肺癌及其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21年11月~2022年11月收治的肺实性病灶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病例均被病理确诊为肺癌和淋巴瘤。

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分析

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分析
l po ea f 6e e h new n sr clr t et n e a o g ayd g aet Me d: t e t m h m g yo 8 a s ou dret ug a t a n adw r pt l c l i — i s h d dh y l s w i e m e h o l a i
n s d a u g c c r a d c n r s e h m t 3 n n l in tp e mo o a h a e . d a d e e t d ft e c re a o e s l n a e , n o ta t d t e wi 5 o ma g a n u n p t y c s s Ha e p r su y o o r l— n h n h t n b t e e ae a t r n L i e we n r l t d f c o s a d M NM . s l :T e d fe e c f lmp o g y r t ewe n n n l i a ta d ma i a t o Re u t h i r n e o y h me a ae b t e o ma g n s l n n l gn n
Wet hn dc eS h o o i u nU i ri , h n d 6 0 4 , hn ) s C iaMe ii co l f e a nv sy C eg u 10 1 C ia n Sh e t [ b ta t A src]Obet e T rm t pe o ea v i n s fML M ya ayigte su t no NM nln a cr jc v : opo oe r— p rt eda oi o N b n lz h i ai fML i i g s n t o i u g cne

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分析

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分析
眈p卿i哪iⅡ5yn唧ic lup呻q曲e咖妇呻明胁hwest Clin'1995,47
(41:267—2∞.
叨M如KJ,s出删L calIiIl R4d.cD4屯D25叮∞cellB卯pP瑚8缸 咄imⅢune pmhol哪thI珊曲c外obDe_dq'endem m盹haIli暑mB叨.J I却
preope训ve 舡1d metastasis 0f media酊nal lymph nodeB f南m lu“g can。eL g讯叩i“g出ese characte五s石cs c曲ilnpmve
diagno_
sis 0fMLNM.
【Key words】Lung c如c蜗Medi∞bnal lymph node;Meta她is
万方数据
CHlNA MEDfCAL HERALD巾国医药导曩17
·论著·
2007年10月第4卷笨29期
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对肺癌术前治疗方案的选择 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术前没有纵隔淋巴结的病理分期 情况下。光靠CT上纵隔淋巴结是否肿大来判断有无转移不 是很准确。2002年1月.2007年1月期间.我们共手术治疗 肺癌86柳,为了提高对臃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的认识。我 们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肺部良恶性病变的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差异具统计学意义(尸!O.00),肿大与不肿大的纵隔
淋巴结其癌转移卒(MLNMR)差异具统计学意义(,如.05)。肺癌纵隔淋巴结肿大部位主要发生在第2、3、5和7组。病
程越长、原发病灶的T分级越高,则MINMR越大(P<O.05),鳞癌、腺癌、小细胞癌的MLNMR依次增大(P<0.05),有毛
tion between耐aIed f如to碍肌d MI埘M.Remns:11Ie di&陀眦e 0f lyInphom咯aIy mte betWeen nol咖lali印anl卸d mali印粕t

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ct诊断标准

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ct诊断标准

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ct诊断标准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CT诊断标准肺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转移是影响患者生存和治疗方案的重要因素之一。

CT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判定标准的研究

CT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判定标准的研究

CT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判定标准的研究
黎庶;赵惠儒
【期刊名称】《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5(024)002
【摘要】本文对30名肺癌患者的的纵隔淋巴结进行了术前CT-外科手术-病理对照研究,探讨我国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CT诊断标准。

采用数学统计方法对CT图像和摘除淋巴结的长、短径进行评价、同时对阈值进行优化选择。

【总页数】3页(P193-195)
【作者】黎庶;赵惠儒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4.204
【相关文献】
1.电视纵隔镜和多排螺旋C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对比研究 [J], 伍硕允;卢珠明;兰勇;叶敏;庞文广;林志潮;黄文海;庞景灼
2.螺旋CT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判定标准的研究 [J], 钟文昭;吴一龙;谷力加;翁毅敏;冯卫能;程超;黄邵洪
3.螺旋CT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判定标准的研究 [J], 钟文昭;吴一龙;谷力加;翁毅敏;冯卫能;程超;黄邵洪
4.18F-FDG PET/C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J], 蒋书情; 曾辉; 周平; 喻仑; 黄忠雄
5.^(18)FDG-PET与C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对比研究——一项基
于SROC的1999-2002年文献的Meta分析 [J], 杨衿记;吴一龙;颜杰;张国桢;屈婉莹;唐安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

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

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斯坎达尔·阿布力孜;高胜利;阿迪力·萨莱;孙晓宏;罗洞波;庞作良【期刊名称】《新疆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07(030)011【摘要】目的: 探讨肺癌淋巴结的转移规律.方法:对2004年1月~2006年10月收治的396例肺癌同侧肺门、叶间及纵隔淋巴结广泛廓清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的临床分期(T1、T2、T3、T4)、病理类型(鳞癌、腺癌、其他)、病变部位(中央型、周围型)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结果:396例中195例(49.3%)存在N1或(和)N2淋巴结转移,其中单纯N1淋巴结转移44例(11.1%),N2淋巴结转移151例(38.1%);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原发肿瘤分期、原发部位和病理类型均会对肺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部位有影响(P<0.01).结论:肺癌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与原发肿瘤分期(T)、原发部位和病理类型均有密切相关.为达到根治目的,提倡纵隔和肺门淋巴结系统清扫.【总页数】2页(P1275-1276)【作者】斯坎达尔·阿布力孜;高胜利;阿迪力·萨莱;孙晓宏;罗洞波;庞作良【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4.2;R73-37;R733.4【相关文献】1.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与清扫方式研究进展 [J], 丁宁宁;毛友生2.T1期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及清扫方式研究进展 [J], 丁宁宁(综述);毛友生(审校)3.肺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与肺癌系统纵隔淋巴结廓清术 [J], 李玉;王润智4.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和清扫临床研究 [J], 张万飞5.同时性多原发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研究 [J], 沈涛;卢珠明;段楚骁;张东熙;叶敏;林志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肺癌胸内淋巴结转移的评价方法及研究进展

肺癌胸内淋巴结转移的评价方法及研究进展

巴结 仍 只能 像 C 一 样 主 要 根 据 大 小 , 信 号 强 度 及 弛 豫 时 间 T 其 多 与 其 他 病 变 有 较 大 重 叠 , 鉴 别 诊 断 无 太 大 作 用 。增 强 信 号 对
强 度 是 否 对 鉴 别诊 断 有 帮 助 仍 待 于 进 一 步 研 究 。
正 电子 发 射 计 算机 断 层 摄 影 显 像 正 电 子 发 射计 算 机 断 层 摄 影 显 像 ( oi o mi i o o p st ne s o tm — r sn ga h , E ) 2 rp y P T 是 O世 纪 9 O年 代 在 国 际 上 开 始 应 用 的 一 种 新 型 医学 影 像 技 术 , 采 用 正 电 子 标 记 模 拟 生 理 代 谢 的 放 射 性 药 它 物 , 生 理 条 件 下 追 踪 人 体 活 细 胞 的 生 物 化 学 反 应 , 成 功 能 在 形 代 谢 成像 。 P T 用 于 肺 癌 临 床 分 期 的 可 行 性 主 要 依 赖 于 : E ① P T扫 描 仪 的分 辨 力 可 达 5 7 E ~ mm, 够 发 现 较 小 的 病 灶 。② 能
P NM 由 于 T、 变 化 不 大 , 为 客 观 。 区 域 淋 巴结 N 的 定 T M 较 故 义 则 显 得 尤 为 重 要 _ 。肺 癌 患 者 有 发 生 于 对 侧 纵 隔 、 门 淋 巴 1 ] 肺 结 转 移 ( 3 已属 于 Ⅲ b期 , 后 很 差 , N) 预 无手 术指 征 ; 同侧 纵 隔 淋 巴结 转 移 ( ) Ⅲa期 患 者 , 有 手 术 适 应 证 L 。 因 此 临 床 分 N2 的 则 2 ] 期 过 高 可 能 使 患 者 失 去 手 术 时 机 , 期 过 低 则 会 导 致 患 者 接 受 分 不 必 要 的手 术 探 查 。如 何 选 择 一 种 行 之 有 效 的 方 法 来 提 高 转 移 淋 巴结 的 检 出 率 , 多 年 来 广 大 医 务 工 作 者 孜 孜 以求 的 目 是 标 。 目前 应 用 于 临 床 的影 像 技 术 主要 有 C M R 、 电子 发 射 T、 I正 计 算 机 断层 扫 描 技 术 、 隔 镜 和 经 纤 维 支 气 管 镜 支 气 管 内 超 声 纵 检 查 。本 文 将 对 这 些 常 用 的 的 影 像 学 方 法 特 点 作 一 介 绍 并 将 其 与 C 进 行 简 单 的 比较 。 T

临床疑诊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EBUS-TBNA阴性患者的处理

临床疑诊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EBUS-TBNA阴性患者的处理

临床疑诊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EBUS-TBNA阴性患者的处理留永健; 陈闽江; 孙雪峰; 邵池; 徐燕; 陈勇; 赵媛媛; 赵静; 王孟昭【期刊名称】《《中国肺癌杂志》》【年(卷),期】2019(022)004【总页数】5页(P223-227)【关键词】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 病理阴性; 肺肿瘤【作者】留永健; 陈闽江; 孙雪峰; 邵池; 徐燕; 陈勇; 赵媛媛; 赵静; 王孟昭【作者单位】100730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正文语种】中文随着支气管镜下超声影像的发展,该技术已经成为呼吸病学中一项重要的微创技术。

目前超声支气管镜(endobronchial ultrasound, EBUS)可分为凸面超声和小探头超声两种,分别于1990年和2004年进入临床使用[1,2]。

其中经超声气管镜引导下针吸活检(endobronchial ultrasound 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 EBUS-TBNA)结合了超声及细针穿刺活检,是对于纵隔肿大淋巴结进行病理诊断一项重要手段。

该技术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超过了90%,同时与纵隔镜相比操作简便和创伤更小,易于被患者接受。

近年来,多个研究提示EBUS-TBNA在肺癌诊断和淋巴结分期、结节病以及结核等疾病的诊断中有重要作用[3-5],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评估也写进了多个肺癌临床诊治指南。

但是对于拟诊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EBUS-TBNA病理诊断阴性时应该如何处理呢? 本文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人群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自2010年9月-2016年12月接受EBUS-TBNA检查的患者共1,412例。

最终诊断肺部恶性疾病747例(53%),结节病353例(25%),其他诊断包括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结核等感染、囊肿、胸腔内甲状腺等。

肺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进展

肺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进展

1.4放射性核素
放射性核素包括放射性核素”Ti和”Tc-
20
抗原(CEA)和上皮特异性抗原(EPA)等。 2.3聚合酶链反应 聚合酶链反应(polymemse
chain reacht-
MIBI(甲氧基异丁基异氰)以及放射免疫显像。注入“Til
min后,淋巴结有转移组滞留指数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 还有研究表明【14],“Tc—MIBI用于肺癌的诊断灵敏度91%,特 异度84%,明显优于cT的73%和60%:应用咖Tc-MDP(大颗 粒聚合蛋白)显像可用于诊断肺癌,并可发现纵隔淋巴结转 移。放射免疫显像(RII)是应用单克隆抗体McAB标记某种核 索,通过McAB与肿瘤细胞的特异性结合使核素浓集于肿瘤细 胞,达到诊断的目的。 1.5纵隔镜随着人们对CT和PET等检查在肺癌分期中的 局限性的逐步认识,纵隔镜手术在明确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 实现肺癌规范化治疗中的价值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 大家已公认。PET不能取代纵隔镜检查。虽然纵隔镜属于有创 性检查,但临床上纵隔镜极为安全,手术并发症通常不超过 25%,死亡率低于0.5%。虽然纵隔镜对于主肺动脉窗、隆突 后、肺门淋巴结的检查较为困难¨驯,但是纵隔镜对纵隔淋巴结 转移的诊断还是很有帮助的,有报道纵隔镜对于纵隔淋巴结 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8%、100%和
对第5、7组淋巴结的显示不清,影响了CT的诊断准确性。
1.2 MRI
Mm与CT一样,只能观察淋巴结的大小和位置。
cancer,NSCLC)的治疗、预后的判断、
而无可信的组织学指标,无法探测有微小转移的淋巴结,也很 难区分转移淋巴结和反应增生及炎性肿大的淋巴结。但是. MRI有较好的组织分辨能力,可以将淋巴结和周围的脂肪组 织、血管、食管等区分开,MRI的轴位加矢状位成像能力能更 好地显示主动脉弓下淋巴结,还能更准确的测量淋巴结的大 小。Sun【I训报道63例的对比研究中,CT和MIu的敏感性分别 为82%和90%,特异性分别为88%和90%,两者没有差异。 但是,Quint等¨¨认为在MRI中,增大的和有转移的淋巴结的 Tl值较正常大小的淋巴结长,而T2值无差别。

Tis~T1期非小细胞肺癌脏层胸膜受累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

Tis~T1期非小细胞肺癌脏层胸膜受累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

Tis~T1期非小细胞肺癌脏层胸膜受累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刘博;许妍;栗文菊;罗执芬【期刊名称】《实用癌症杂志》【年(卷),期】2024(39)2【摘要】目的探讨Tis~T1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脏层胸膜受累情况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Tis~T1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行肺叶切除术+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术后将病理标本送检,明确患者胸膜脏层浸润(VPI)状态,依据VPI分为分为PL0组与PL1/PL2组。

收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基础疾病、肿瘤大小、病理类型、肿瘤位置、脉管瘤栓、术前癌胚抗原(CEA)水平、基础疾病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等资料。

分析VPI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结果84例患者中18例合并VPI,脏层胸膜受累率为21.43%(18/84);PL1/PL2组肿瘤大小2~3 cm、术前CEA水平≥3.5 ng/L占比高于PL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1/PL2组淋巴结转移率、N2比率高于PL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Tis~T1期NSCLC患者VPI与淋巴结转移存在密切关系,当合并VPI时则需考虑存在淋巴结转移,术中应予以广泛淋巴结清扫,避免术后复发转移。

【总页数】4页(P241-243)【作者】刘博;许妍;栗文菊;罗执芬【作者单位】河南省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4.2【相关文献】1.T1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的分析2.T1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与前哨淋巴结活检3.病理T1期孤立性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4.含瘤周组织的影像组学特征与临床标签的联合模型预测T1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5.临床Tis-T1期非小细胞肺癌脏层胸膜受累情况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研究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研究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研究
赵金龙;田辉;张凤伟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年(卷),期】2023(51)1
【摘要】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及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1]。

外科手术仍是治疗早期肺癌的主要手段和首选方式[2]。

淋巴结转移在肺癌转移中最早出现,是肺癌转移的主要方式,手术治疗时清扫转移淋巴结对提高患者无病生存率(disease free survival,DFS)、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起着关键作用[3]。

随着低剂量螺旋CT应用的普及,早期肺癌的检出率越来越高[4]。

早期肺癌很少伴有淋巴结转移,系统性淋巴结清扫会增加手术时间和手术风险,如何更好地了解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特征,对于合理的进行淋巴结清扫,减小手术创伤,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具有重要的作用[5]。

【总页数】4页(P20-23)
【作者】赵金龙;田辉;张凤伟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人民医院胸外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胸外科;山东省临沂市人民医院心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4.2
【相关文献】
1.早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2.早期浸润性乳腺癌前哨淋巴结、非前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3.直径≤3cm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及规律的研究
4.前哨淋巴结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腋窝非前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5.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病理检查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研究进展【摘要】肺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已经证实,肺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尤其是纵隔淋巴结是否受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的治疗方案和预后。

研究发现,(1)肺癌纵隔淋巴结经典转移途径是从肺门淋巴结(N1)转移至同侧纵隔淋巴结(N2),而后至对侧纵隔淋巴结及胸腔外淋巴结(N3)。

但同时又存在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途径,即某些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有转移,而肺门淋巴结阴性。

此类患者的手术预后好于N1、N2淋巴结均为阳性的肺癌患者。

(2)对于单个淋巴结而言,发现其转移是一个动态过程:从微小转移逐步进展为整体转移,而后为被膜外侵犯。

多数文献报道纵隔淋巴结被膜外侵犯时患者预后不佳,但亦有不支持的文献报告。

(3)关于纵隔淋巴结肉眼外观与镜下转移的关系,相关报道较少,但总体观点是肉眼外观对镜下是否转移的预测价值较低。

【关键词】肺癌纵隔淋巴结淋巴结跳跃性转移淋巴结微小转移淋巴结被膜外侵犯肺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并已经成为目前人类癌症死因的主要原因。

在全球范围内,北美和欧洲的发病率最高,我国的发病率处于中等水平【1】。

随着我国总人口数量的增加,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肺癌已经成为我国近年来发病死亡最常见,发病增幅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

所以,对于肺癌的预防和控制有其重大的意义。

近年来,针对肺癌治疗手段不断出现。

肺癌的个体化,综合化治疗已经被人们广泛认可和接受。

但是肺癌患者的整体预后并没有明显的提高。

在美国,肺癌的5年生存率大约波动在15%【1】。

相比之下,我国的生存率则更低。

在包括手术、化疗、放疗以及生物治疗在内现有肺癌治疗手段中,手术的治疗效果以及患者的获益最为可靠。

国外资料表明:上世纪60年代,肺癌手术后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23%,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I、II期NSCLC患者手术治疗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64.6%和41.2%,并明显高于其他治疗方法【2】。

因此,对于能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首选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Pearson【3】对比了上世纪中叶与后叶行手术治疗的两组肺癌患者,发现后者生存率提高与手术技术更新的关系不大,而主要获益于更准确的肺癌分期,进而选择最合适的病人进行手术,使手术风险降到最低,使得手术收益达到最大。

如今,TNM分期已经成为肺癌患者治疗手段、预后分析的重要参考依据【4】。

Weder【4】同时指出,在TNM分期中,最能影响TNM分期准确性的,便是淋巴结转移状态--N分期,而其中纵隔淋巴结(N2)是否受累极大的影响着患者治疗方案以及预后情况。

所以,肺癌患者N2淋巴结是否受累是临床医师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1 肺癌TNM分期及胸廓内肺脏淋巴结分布Naruke等人【5】在1978年,根据已掌握的肺脏淋巴引流的途径,绘制了胸廓内肺脏淋巴结分布图,并第一次运用了解剖学的标志来标记这些淋巴结的具体位置【6】。

此后,这张淋巴结分布图不断被修改完善。

直到1997年,Mountain CF【7】绘制了最新的肺脏肺内及纵隔淋巴结分布图(图1)。

同年,国际抗癌联盟根据肿瘤的大小(T),淋巴结转移情况(N),和有无远处转移(M),制定了新版的肺癌TNM分期(图2)。

这张胸廓内肺脏淋巴结分布图为肺癌淋巴结分布制定了统一的定位标准,使准确的肺癌TNM分期成为了可能,为肺癌患者的规范化治疗创造了必要条件。

2 肺癌的纵隔淋巴结转移2.1 肺癌淋巴结的经典转移途径Mountain将肺癌的胸内淋巴结分为14站,其中14和13站为肺内淋巴结,12~10站为肺门淋巴结,9~1为纵隔淋巴结。

基于此分站情况,国内外学者认为肺癌胸内的淋巴结引流途径是有规律可循的【8、9】:即从原发肿瘤出发,首先蔓延至肺内淋巴结(intrapleural lymph nodes),然后转移到肺门淋巴结(N1)。

接下来至同侧纵隔淋巴结,并且遵循从靠近肺门的纵隔淋巴结起,逐渐转移到远处的纵隔淋巴结(N2)。

随着病情进展,对侧的纵隔淋巴结以及胸腔外淋巴结(extrathoracic lymph nodes)也会被受累(N3)。

这称之为经典的肺癌淋巴结转移途径理论。

根据此理论,可以推测,不同部位的肺癌,受累的纵隔淋巴结也不同。

国内外已有相关文献从不同角度支持上述推论。

Robert J【10】报告:右肺上叶肺癌最常见侵犯4R,右肺中叶及下叶肺癌最常累及4R和第7站淋巴结,左肺上叶肺癌最多侵犯第6站淋巴结,而左肺下叶肺癌患者最多转移至第7站淋巴结。

国内学者的观察则认为:围绕肺门或是肺根部的11、10、7、5、4站淋巴结的转移频度比远离肺门部的9、6、8、3、2、1站高。

【11】图1 Mountain修改的胸廓内肺脏淋巴结分布图(本图源自【5】)1、最上纵隔;2、气管旁上;3、血管前和气管后;4、气管旁下(包括奇静脉淋巴结);5、主动脉下(主-肺动脉窗);6、主动脉(升主动脉或膈神经)旁;7、隆突下;8、食管旁(隆突水平下);9、下肺韧带旁;10、肺门;11、叶间;12、叶内;13、段内;14、亚段内图2 1997年UICC新修订的肺癌TNM分期(本图源于Townsend: Sabiston Textbook of Surgery, 18th ed)2.2 肺癌纵隔淋巴结的跳跃性转移按照上述的经典理论,当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时,就意味着N1淋巴结亦被侵犯。

但是,人们发现,有部分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有转移,而同时肺门淋巴结未见到转移病灶。

这就是所谓的肺癌淋巴结的跳跃性N2转移(Skip metastasis)。

不同的文献对跳跃性N2转移发生率的报告不同,约占到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患者的17%~81%【12-15】。

由此可见,淋巴结的跳跃性N2转移是肺癌淋巴结转移中很常见的现象。

关于跳跃性N2转移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有学者认为跳跃性N2转移的发生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以及基因有关,与其病理学类型无关【9】。

此外,Schinkel C等人【15】观察到某些患者肺段胸膜下淋巴管可直接汇集到纵隔淋巴结,因此推测:淋巴引流途径的个体差异也可能是发生跳跃性N2转移的原因之一。

至于对跳跃性N2转移的预后观察,人们普遍认为这类患者的预后要较经典的由N1转移到N2的患者预后为好。

国外一项观察实验数据表明【12】:在经过纵隔淋巴结廓清术后,跳跃性N2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为35%,明显高于非跳跃性转移患者的12.7%。

这可能与跳跃性N2转移患者的实际受累纵隔淋巴结组较少有关。

国内最近的临床实验观察到:不同部位的肺癌发生跳跃性N2转移时,受累的淋巴结不同【16】。

肺上叶肿瘤跳跃性N2转移多位于第4组或第5组淋巴结,肺下叶肿瘤则多跳跃转移至第7组或第8组淋巴结。

因此,在行肺癌的纵隔淋巴结清扫时,应该考虑到跳跃性N2转移的可能,注意清除相关纵隔淋巴结以明确诊断。

2.3 肺癌淋巴结的微小转移与被膜外侵犯当淋巴结发生转移时,通常首先在包膜内的输入淋巴管和包膜下窦出现肿瘤组织;随后小梁旁窦和髓窦中亦可见到肿瘤细胞;并逐渐扩散至淋巴结实质内,在实质内形成大小不等的肿瘤组织团块,并与周围正常淋巴组织相杂;继而整个淋巴结被侵犯,最后淋巴结被膜被累及,肿瘤突破淋巴结向周围组织扩散。

因此可以推测,从一个正常的淋巴结发展为转移性淋巴结,不仅是一个时间上的积累过程,更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为了体现这一动态过程,将整个淋巴结被侵犯之前的状态称之为淋巴结结内的微小转移(lymph node micrometastasis),而当发生肿瘤突破淋巴结被膜向周围组织转移时,我们称之为被膜外侵犯(extracapsular spread 或extranodal extension)。

2.3.1 肺癌淋巴结微小转移(A) 定义:淋巴结微小转移是指在淋巴结内小于2mm的转移病灶【6】。

通常,这些淋巴结内的转移病灶可以被常规HE染色以及免疫组化的方法被检测出。

临床上常用的试剂是Ber-Ep4。

Ber-Ep4与上皮细胞表面的34和49KD的两组糖蛋白相互作用,但不与包括淋巴组织在内的间叶组织发生作用【17】。

与常规的HE染色相比,Ber-Ep4有更高的准确率【18】,因此是检测淋巴结内微小转移灶的良好试剂。

国内研究报道【19】:淋巴结中微小转移灶多表现为在淋巴细胞普遍蓝染的背景中单个或少数几个或一群Ber-Ep4染色阳性的细胞(棕黄色),分布于淋巴结的淋巴窦、被膜下或淋巴结内的淋巴管网中。

(B) 临床意义:在很早以前,人们就认识到相当数量的淋巴结阴性的肺癌患者早年就发生其他部位的转移,存活期很短。

而淋巴结微小转移灶的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上述现象。

Passlick B【20】等人观察到:肺癌患者中6.2%的常规石蜡切片检查阴性淋巴结中有微小癌细胞转移灶。

这些患者的5年生存率及术后复发转移率与无微小转移灶的患者相比显著下降【21】。

Osaki等人也发现肺癌引流区淋巴结微小转移的患者生存期缩短,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子【22】。

(C) 与淋巴结中孤立肿瘤细胞的区别:病理学家在淋巴结中发现一类肿瘤细胞,它们常单独存在或是呈簇分布。

与淋巴结微小转移灶不同的是:这些肿瘤细胞没有与淋巴结间质有作用,而且也没有增殖的潜能。

这些细胞被命名为淋巴结内孤立肿瘤细胞(isolated tumor cells)。

后来的观察表明,这些肿瘤细胞通常小于0.2mm。

孤立肿瘤细胞的发生率依照观察方式的不同,略有差异,一般为20-30%【23】。

与淋巴结微小转移灶一样,孤立肿瘤细胞的出现亦是预后不佳的表现【24】。

(D) 微小转移灶发现率与淋巴结取材方法的关系:如果每个淋巴结只取1个通过中心的层面进行镜下检查的话,那么在一枚直径约5mm的淋巴结中发现随机分布的1mm微小转移灶的概率只有37%。

相反,如果增加取材的层面,就可以增加发现微小转移灶的概率【25】。

2.3.2 肺癌纵隔淋巴结的被膜外侵犯(A) 定义:淋巴结的被膜外侵犯通常是指肿瘤突破了淋巴结被膜,侵犯周围组织。

但是由于病理取材时可能为不完整的淋巴结,所以PHMH Theunissen【26】等人建议,在镜下发现以下三种情况,均可定义为淋巴结被膜外侵犯:a 肿瘤组织突破了淋巴结被膜;b 脂肪组织中有肿瘤组织浸润;c 在静脉腔中发现有肿瘤细胞时。

(B) 临床意义:如上述,当淋巴结中肿瘤成分发生被膜外侵犯时,预示着局部淋巴结转移可能进入晚期。

相关试验也提示,当出现纵隔淋巴结被膜外转移时,肺癌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下降。

Ishida T等人【27】的数据表明:N2患者合并纵隔淋巴结被膜外侵犯5年生存率为11%,而非淋巴结被膜外侵犯者为34%(P<0.01)。

但也有其他观察提示,纵隔淋巴结被膜外侵犯者生存率可能低于非被膜外侵犯者,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在M. Riquet等人【28】的观察中,发现淋巴结被膜外侵犯与患者的预后无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