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弗洛伊德宗教观

浅析弗洛伊德宗教观
浅析弗洛伊德宗教观

浅析弗洛伊德宗教观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李磊

【摘要】弗洛伊德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对宗教有专门的论述,形成了完整的宗教解释理论。本文梳理了弗洛伊德对宗教的几个观点,试图展现其宗教观。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宗教

作为精神分析学的鼻祖,弗洛伊德为文化研究引入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提供了无数篇论文,尤其实在宗教的研究上。自《图腾与禁忌》与1913年出版以来,伴随着思想上的革命,更多的是对用精神分析范式研究宗教的诘难与质问。首当其冲便是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在其著作《研究的逻辑》中用证伪原则指出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永远不可被“证实”,因无任何行为得以证明其存伪。1虽然科学家普遍接受波普辨明科学与非科学的方法,然而在科学哲学与一般哲学领域内,仍有争议。

如今精神分析学派仍然在科学心理学与人文心理学之间摇摆,但弗洛伊德的宗教观依旧在宗教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图腾与禁忌》和《文明及其不满》中,弗洛伊德提出了一种完备的有关宗教信念和宗教其他方面的心理学理论。而且对于更为正宗的心理学没有谈到的宗教的某些方面,如献祭、圣餐、宗教仪式和象征等,也给出了解释。下面我将展开陈述其宗教思想。

一、上帝是父亲形象的投射

弗洛伊德关于宗教的最有影响的理论,是认为上帝是父亲形象的投射。这个理论是以俄狄浦斯情结为基础的。俄狄浦斯情结的理论认为,男孩在其幼年时期与他们的母亲之间有一种性爱关系,并包括一种伴随性兴奋的幼儿性欲;但是,这种欲望却被父亲这个可怕的对手所挫败,并产生一种可能被阉割的畏惧感。这一点最后通过对父亲的认同并将其形象内化为超我而得到解决。儿童在依赖父母并需要保护的长时期内,形成了一种对父亲的矛盾态度,对父亲的敌意被压抑下去,但却留下一种负疚感。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女孩身上。

被神化了的父亲人格具有全能、全善、全知等绝对品质,他把孩子们所期待的那种保护提供给一切面对自然和社会灾难而需要安全感的人,这些人自然也就成了上帝的信仰者,弗洛伊德进一步分析说:“成长中的个人会发现,他命中注定永远作个孩子,要是没有保护他自己根本应付不了各种奇怪的超级力量所带来的打击;他认为这些超级力量是聚集在父亲这个形象上的,因此父亲形象就是上帝,他既害怕又想讨好这个上帝父亲,同时又依赖上帝父亲为自己提供保护。人对于父亲形象的期待表达了人寻求保护自己软

1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弱无能状态的真实动机。孩提无助自然会祈求保护,同理延及成人也会寻求一种超越自身能力的保护,这样的本能反应正是宗教形成的原因。”2

二、图腾与禁忌

弗洛伊德最有名的宗教论著是《图腾与禁忌》。在这本书中,他借用了达尔文关于早期历史的猜测,即认为许多世代以来,原始人“群”是由单个强有力的男性来统领的,这个统领喜欢所有的女性,并为此赶走或杀死了其他男性,包括他的儿子们。于是,兄弟们联合起来反抗,杀死并吃掉了父亲,占有了那些妇女。这导致了一种强烈的罪恶感,并且可能导致社会组织的崩溃;其结果是杀死图腾动物的禁忌出现图腾动物曾是这个部落的象征,现在则象征着父亲,后来变成上帝;同时出现的另一禁忌是与组织内女成员发生性关系。图腾动物和上帝这两者都象征着父亲。其结果是与上帝的和好中。那个既可爱又可怕的父亲受到哀悼,并且,最后内化为超我。聚在一起吃喝是友谊和相互承担责任的象征,并且使参与的人感到像是亲属,如同血缘兄弟。他们还感到自己与牺牲的图腾动物和上帝是同类。对这些事件的记忆被以后的世代所继承,并在定期宰吃图腾动物的仪式中得到纪念,而宰吃图腾动物已成为原始图腾崇拜的一个基本特征。

由此,弗洛伊德认为,宗教并非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而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在人类史前时期,曾经经历过一个漫长的泛灵论或自然神论时期,人们把梦幻中形成的灵魂观念赋予自然万物,人们生活在自己所创造的精神世界里。只有到了图腾文化阶段,伴随图腾崇拜而产生的一系列严厉的禁忌与戒律,才出现最早的宗教,并开始盛行各种繁琐的宗教礼仪。图腾动物代表父亲的形象,图腾制度所实施的禁止杀害图腾动物,禁止与本图腾氏族的女人性交的两个禁忌,恰巧与俄底普斯情结相一致。

三、宗教与神经病

贯穿弗洛伊德有关宗教的著作的一个主题就是讲宗教行为、宗教信念、宗教体验视作一种强迫性神经官能症。弗洛伊德认为,宗教是人类高级的精神活动中一个最重要的领域,它支配着人类最强烈的情感力量。他认为,宗教的产生同样源于人性的特点,人的本性要求遵循快乐原则,努力寻求幸福和保持快乐。但是,人的美好愿望与人的现实生活是不一样的,人的一生会面临无数的威胁,痛苦和焦虑,幸福至多是短暂的体验和微弱的满足。痛苦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人自身的肉体组织,人注定要衰老,患病和死亡;2.来自外部的自然界的压力,变化莫测的自然力量无情的给人类带来无数的灾难和不幸;

3. 来自人际关系的失调,这方面的痛苦不仅无法避免,而且比前两个更加痛苦。正是由于人类面临着这些方面的压力与痛苦,所以迫切需要一种精神麻醉来减轻人们的压力与痛苦,而宗教就是适应这种需要的产物。宗教通过贬低生命的价值或歪曲现实世界的途径,强制人们处于幼稚的心理状态,诱惑人们陷入一种群众性妄想,从而避免痛苦,

2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长春出版社,2004.

获得快乐。在弗洛伊德看来,宗教的功能至多是使许多人摆脱极度紧张的情绪,成功的使他们免患精神疾病。

四、弗洛伊德宗教观的小结和评价

弗洛伊德的宗教观与其精神分析学一样,很难被检验,但由于他对宗教体验的重视,至今仍是重要的研究对象,数目可观的科学家至今仍在对其理论进行分析检验。然而弗洛伊德在其思想中始终对宗教持有一种敌对的排斥态度,这或许和他早年的圣经学习经历有关。与其思想相似的荣格则持有不同的看法,他并不认为宗教是一种神经症,而把它看作是人格发展之所需。而且,他认为上帝的形象并不是以个体的父亲为基础的,而是以普遍的父亲原型为基础的。与弗洛伊德不同,荣格是赞成宗教的,认为宗教的经验在某种意义上是真实的,并认为宗教为社会所必需。

我们现在对宗教的研究应当采用一种“非本体论”的态度,既不对宗教真伪进行评判,只研究其现实的现象。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作者:国家宗教事务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编 出版者: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12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宗教问题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理论,它的实践基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宗教工作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分析宗教现象和宗教问题,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是对宗教的认识和分析不能仅从宗教本身出发,不能单纯用精神性的因素去解释宗教现象,要到宗教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基础中去寻找宗教的根源和本质,要从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出发来认识和说明宗教。二是社会的发展决定着宗教的发展,只有结合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才能找到宗教发展的客观规律。三是作为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宗教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能动性,要认识到宗教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认识并把握其规律,从而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宗教的本质、宗教的产生和发展、宗教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及其消亡条件、宗教的社会作用,以及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基本态度和原则等。这些基本观点,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它的精髓。 宗教的本质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反映采取了幻想的方式。宗教以超自然、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反映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神圣化,使之成为主宰人们日常生活的支配力量,这是宗教之为宗教的根本,是一切宗教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规定。宗教作为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较大,经济基础对它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往往同政治、法律、道德等因素相交织,使宗教问题的复杂性突现。 宗教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主张在社会历史中探寻宗教的起源,认为宗教是在原始时代从人们关于他们自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原始观念中产生的。在原始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由于十分相似的原因,通过自然力

浅析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d9829312.html, 浅析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作者:李敏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24期 摘要: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人格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弗洛 伊德人格理论中有三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如果这三重人格结构失调,或者被外界力量所破坏,就会使人产生精神方面的疾病;不加以治疗的话,还会损害人格健康,甚至威胁到生命。为此,文章将对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三重结构;焦虑;自我防御机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不仅开始向外太空探索,更是不忘研究自身,讨论人格问题。人格问题历来是哲学家们非常重视的问题,只有真正认识了自身,才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思想。弗洛伊德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阐述了人格问题,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人格理论,正是人格理论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人作为社会动物,是如何在社会进化的过程中慢慢形成自己的人格的。 一、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内容 (一)人格结构 对于人格结构,弗洛伊德提出过一次修改,一开始他提出了“二部人格结构”,将人格这一整体分为无意识和意识两部分。但实际上他认为人的思想是由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共同构成的。这里的潜意识就是我们所说的无意识,也就是它一直存在着,但是我们自己却对它的存在毫无知觉。弗洛伊德表明,潜意识是人的原始冲动,这些冲动是在人类内心深处隐藏着的,受到本能驱使。意识是人类自身能感觉到的,它起到一个约束作用,可以压制人类内心的本能和欲望。人们的活动往往表现出来的都是受到人类意识的影响,但其实意识只是人格的一小部分,无意识才是一个人的精神主体。 后来,弗洛伊德对“二部人格结构”进行了修改,他又重新提出了“三部分人格结构”理论,把人格分为我们熟悉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无意识的人格结构,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它并不遵循我们所处社会的社会原则,但是它是建立人格的根基。本我遵循着“唯乐原则”,它会自然地摆脱痛苦,远离痛苦,向着快乐靠近。而自我意识是通过后天学习来的,它受到一个人成长环境和所得教育的影响。超我,是已经被社会规范化的自我,他处于一个人人格修养的顶层,可以完全遵循着道德标准来进行生活。超我指导着自我,限制着本我。人格构成的三部分分别都有各自的想法和追求,本我追求快乐,自我追求现实生活,而超我则是在追求完美。只有这三种人格协调发展,一直处在一个平衡的状态,才能保证人格的健康和正常,一旦哪个人格出现了不协调,这个人的精神方面就会出现问题。

宗教的社会功能浅析

宗教的社会功能浅析 姓名:牛健学号:41001005 专业:社会学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西安市区湘子庙、青龙寺、卧龙寺、碑林博物馆、天主教北堂、藏传佛教广仁寺等的实地参观考察和与信徒的交流,结合社区导论这一学科有关内容,着重分析宗教的社会功能及价值。 关键词:社会控制整合心理调适文化交流 宗教之所以能长期持久地生存和发展,就在于它具有一种人们特殊需要的功能,论及宗教的功能, 我们先要对宗教及其功能所涉及的问题有所了解和认识。 首先, 宗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 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如思想观念方面的内容, 即宗教的教义、教规等观念形态的东西,一是客观现实方面的,如物质方面的内容, 即宗教组织、宗教信徒、宗教活动场所等客观存在。宗教是包括这两方面内容的一个统一整体。所以宗教的功能应当是指作为思想观念和现实物质存在的统一体的宗教功能,而不是宗教系统的某一个要素或者某几个要素的功能。如,宗教场所的一些气势恢宏的建筑往往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具有审美的功能, 但我们不能据此就断定宗教具有审美功能。 其次, 宗教的功能是由宗教的本质所决定的。但是, 宗教的本质是什么却至今仍是一个众说纷纭, 争论不休的问题。论者各执一端,

各认为其理论即为真理。西方宗教学者往往从社会学或心理学出发,把宗教视为人的普遍需要, 把宗教定义为一种与神圣之物相关联的价值系统和意义形式。而马克思主义宗教学者则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出发, 从唯物的立场出发,站在认识论的基础上, 把宗教定义为一种意识形式和社会意识形态。但是, 宗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 仅仅从认识论、唯物主义,社会学或心理学一个角度出发, 是无法全面、准确地把握其本质的。不能准确地认识宗教的本质, 也就无法把握宗教的功能。要认识宗教的社会功能,就不能只从意识形态和世界观的角度出发, 必须考虑到宗教组织和宗教信徒的社会作用。忽视了宗教的这一方面, 就失去了准确把握宗教之社会功能的前提。再次, 宗教的社会功能并不是宗教的全部功能, 宗教的功能也不完全等于宗教的社会作用。宗教除了社会社会控制功能(社会认同功能、群体整合功能、行为规范功能、社会化功能)之外, 还具有其它功能, 如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解释功能、行为调节和心理消解功能、美感功能。宗教的功能是宗教本身所具有的东西, 宗教的社会作用则是其功能在具体的社会条件下的体现和发挥。宗教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解释功能和实践功能。所谓的宗教的解释功能,是指宗教对世界具有认识和说明作用,它是一种特殊的观念解释模式,为人类提供了一整套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评价。不仅对世界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而且也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具体问题提出了独特的看法。宗教的实践功能在于宗教是对待生活的一种人生观,它赋予了个人和群体的生活以一种意义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当代价值探讨论文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当代价值探讨论文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当代价值探讨全文如下: 摘要:马克思主义通过对宗教的起源、本质、功能、发展趋势 及宗教消亡等问题的研究,指出了宗教产生的世俗基础,重新确立 了人的主体地位,并明确了实现人自由和彻底解放的正确途径。在 新时期的中国,准确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积极引导宗教 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对解决宗教问题和进行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 要的现实价值。 从人本主义出发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理论的终极目标是消灭宗教,实现人的自由和彻底解放。宗教消亡是不可扭转的历史趋势,但宗 教的自然消亡和人为消灭有着很大区别。正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 义宗教观理论,对于中国宗教问题的处理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理论实质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类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产生的社会现象。它既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社会 历史文化观念,属于文化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 的角度,从人本主义出发,透彻地研究了宗教的起源、本质、功能 及消亡等问题,形成了关于宗教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1.宗教是人本质的异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颠倒的社会意识,在泛神论中和“创世说”中,是宗教创造了人类和万物,人类应该崇拜自然和神 以满足自己身体和精神的需要。事实上,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反之 是人创造了宗教,恩格斯认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 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 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1];它是“支配者人们日常生 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1]。人把自己的力量、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精心整理 1.精神分析理论的内容 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其主要内容包括:精神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本能理论、释梦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23.?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既是一种神经病和精神病的心理治疗方法,又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套心理学的理论。尽管弗洛伊德经常表白他无意建立一种完备的理论体系,但实际上,他致力于精神分析学说凡六十年,写了很多着作,并且他对他的学说几经琢磨和修改,到他的晚期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仅如此,而且他使自己的理为成了一种人生哲学,企图解决生活和社会的一系列重要的问题。人们可以从弗洛伊德的生平中,从他的主要着作中看到他的理论的发展道路。西方心理学史学家和哲学史学家对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发展史,一般是分为两个时期:以1913年作为分界线,1913年以前的系统观点称为他的早期理论,他最后二十年在修订早期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理论称为他的晚期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

精心整理 ????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这里介绍以下几个方面: ????●意识和无意识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所谓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反映客观现实的高级形式,是人有目的的自觉反映;这种反映,主要表现在认识活动上,即“意识到”的活动上。所谓无意识,一般是指不知不觉的、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不能用言语来表述。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中认为,人的心理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意识,另一部分是无意识。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在治疗歇斯底里病中曾经发现,患者不能意识到自己的一切情绪经验。患者在催眠状态中,如果能够回忆起自????意识称为????说的“????????为,“程只不过是一些孤立的过程”,而且还认为有一种“类似无意识的思维、无意识的意志这样一种东西”,对无意识过程的认可与否是影响到世界和科学一个决定性的倾向。因此,弗洛伊德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应该是人的各种无意识的精神过程,也就是说,心理学应该是无意识(潜意识)内容的科学。 4.图片

宗教世俗化表现及社会作用

浅析宗教世俗化的表现及社会作用摘要:随着现代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出现了信仰危机、价 值失落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宗教世俗化的发展过程、表现形式及社会作用,向人们粗略地展现出如何从世俗的层面变革传统宗教,使之不断适应人们的精神需求,这不仅有利于宗教按照自身规律正常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及和谐发展。 关键词:宗教世俗化;表现;社会作用 discuss on the religion secularization performance and effect gaoying zhaobin humanities school of xian electronic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 in shanxi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economy, belief crisis, value loss and etc., will be disappear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religious secular forms and social function, this article will roughly shows how to change from secular aspects of traditional religious so that make them constantly adapt to the spirit of the people demand, it will be not only beneficial to their own law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ormal development of religion, but also beneficial to social stability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会计学院注册会计是专门化三班32010041530 李桂莲 内容摘要:本文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起源,本质,社会功能三方面进行论述,随着宗教的不断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也有其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对其简要分析。最后对宗教作出了自己的思考和正面评价。 自宗教改革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以来,人们开始了对宗教起源、本质以及社会作用的科学的探索。人们对宗教的研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至高的神佛的崇拜,而是以人类认知、社会功能的角度上对宗教以科学的态度来认识研究。我们说在18、19世纪一些无神论者,如狄德罗、霍尔巴赫、费尔巴哈,之前,人们对宗教的研究只局限于宗教的本身,即它自身的内容。他们所阐述的只不过的是针对于教义、神的启示、人与神的关系以及与其相关的宗教仪式和戒律更加详细的解释。在那一时期,神的存在、宗教的起源与本质,从来不是神学家们和经院学者们所讨论的主题。而狄德罗、费尔巴哈等人的贡献就在于:他们站在人类认知的角度上,即宗教的思维形式,将问题的矛头直指宗教存在的合理性及其根源与本质并做出了初步的科学分析,这一进步使人们对宗教的研究从仅仅局限于其内容上升到了对人类认知能力以及宗教的思维形式研究的高度。可以说,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的宗教学它不同于一般的宗教理论和宗教学说这才真正诞生了。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则被称为世上唯一科学的宗教观,“它将唯物主义原则和辩证法原理彻底贯穿在社会历史领域,对宗教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的方方面面作出了科学的解释和理论的说明。从而把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最后一个避难所社会历史领域驱逐了出去。”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及处理宗教问题的纲领、政策的总和,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宗教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同时继承和发展了人类历史上各种无神论和宗教理论体系的优秀成果后创立的。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产生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理论,马克思将宗教这一上层建筑的范畴归于与它相适应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即宗教的最初产生,是在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由于知识匮乏的原始人在物质生活中见到的不可理解而又威力巨大的自然现象而产生的神秘感。这种神秘感在常年累月的生产生活中,在原始人间逐渐产生了自我意识,简单的将大自然的巨大力量给人格化,从而在原始人脑中出现了万能的神并加以崇拜。马克思的理论本来颇为精彩,可惜的是,后人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所说的神秘感时将其简单的归为人类对危及自己的自然力量的恐惧,这就造成了他们攻击宗教的起源和本质的口舌。他们割裂了宗教在人类社会中产生的另一因素——正像亚理士多德的那句名言,“求知是人类的本能”。人类本身就有探索和研究未知的、神秘的世界的本性,这种本性并不因为人类知识的多少而有区别,人类凭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来解释世界以及宇宙的本质本身就是无可非议的。正如原始人用他们的知识将世界描述为神的创造,而现代的人们用量子力学来描述宇宙的起源一样。这两种探索动机的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受了人类渴望更加舒适的生活和求知的本性的引导。而当知识不足时,人们通常会用先验的抽象思维来弥补,否则的话,人类会对自己未知的知识领域不感兴趣,而不对自己的抽象思维加以运用,人类就不会是拥有求知性的人类,而真正的知识也无法获得。一般来讲,对未知的神秘的事物的研究,正是宗教和哲学的领域。 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本质

浅谈弗洛伊德的健康人格模型

浅谈弗洛伊德的健康人格模型 目录 摘要 (1) 引言 (2) 一、弗洛伊德的生平 (3) (一)童年时期经历 (3) (二)医学学习和心理学研究阶段 (3) (三)学术理论奠基时期 (3) 二、心理结构与人格结构 (4) (一)心理结构 (4) (二)人格结构 (5) 三、人格的自我适应——焦虑与自我防御机制 (5) (一)焦虑 (5) (二)自我防御机制 (6) 四、弗洛伊德的心理健康观 (8) (一)健康心理与不健康心理 (8) (二)实现心理健康的途径 (8) 注释 (11) 参考文献 (11)

摘要 在心理学的年鉴上,没有任何一位人物会像西格蒙·弗洛伊德这样倍受吹捧而又惨遭诋毁;既被作为伟大的科学家、学派领袖又被斥责为搞假科学的骗子。他的崇拜者和批评家都一致认为,他对心理学的影响,对心理治疗的影响,对西方人看待自己的方式的影响,比科学史上的任何人都要大得多;而在其他人看来,他们似乎是在谈论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知识体系。 近年来,大量学者都对其学说做了大量研究。按弗洛伊德的看法, 人格是一个整体, 在这个整体之内包含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部分。他认为人的心理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所构成。潜意识即无意识, 弗洛伊德说“无意识就是在某一时间内存在着, 但我们又对其无所知的一种活动历程。”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所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 这些冲动和欲望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 它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 影响着人的行为。前意识是指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 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前意识起着“检查员”的任务, 阻止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侵人到意识中。意识是人在清醒知觉状态下的思想和情绪, 是随时可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它负责调节进人到意识的各种印象, 压抑心理中那些先天的、兽性的本能和欲望。意识仅仅是人整个精神活动中的一个很小的部分, 只代表人格的外表方面无意识才是人的精神主体, 处于心理深层。 本文从弗洛伊德的主要人格理论出发,进一步探讨弗洛伊德的心理健康观,帮助我们形成健康人格。 【关键词】弗洛伊德、心理结构、人格结构、自我防御机制、心理健康观

心理学丨全面解读传奇人物之弗洛伊德

心理学丨全面解读传奇人物之弗洛伊德 关于弗洛伊德的一生与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 在心理学领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绝对是个神奇的存在。 他对心理学最大的贡献就是把人拉下了神坛,他的精神分析学说强调“性本能基础上的神经症病因”,就是属于时代的烙印。 19世纪末的奥地利,仍然盛行维多利亚时代的伪善道德观,人们的性欲和享乐受到社会禁忌 的束缚和压抑,道貌岸然的生活状态使得许多人患上了心理疾病。同时,由于社会贫富分化 加剧,阶级矛盾尖锐,整个社会充满了竞争和欺诈,民众普遍精神抑郁,各类精神病症相继 高发。社会需要能够缓解心理疾病的良方,为精神分析的诞生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弗洛伊 德的横空出世做好了铺垫。 弗洛伊德是犹太人,自幼才华出众,8岁能读莎士比亚著作,精通拉丁、希腊、英、德、法、意大利、西班牙7种语言,文学素养精深,曾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荣获1930年歌德文学奖。他在心理学史上的地位无人可比,知名度更是超出心理学的领域,对文学、历史、 哲学、艺术、宗教、法学、医学和社会学等诸多领域影响深远。 作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以及心理学领域的先驱者, 他的学说、治疗技术以及对人类心理隐藏部分的揭示,开创了心理学研究的全新领域。他认 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他研究心理学五十年,为世人留下了《性学三论》、《梦的释义》、《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著作。其理论不仅对心理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 推动作用,还对西方当代文学艺术、宗教、伦理学、历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他所开创 的精神分析学派,迄今为止都是每个心理工作者必修的课程。 但是,取得如此成就的弗洛伊德自己却说:“我根本不是科学家,不是评论家,不是实验家,不是思想家。从性格上来说,我是一个征服者——一个冒险家。” 事实的确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 只不过,别人的冒险是在现实世界中进行,而他的冒险则往返于现实世界和人的内心世界之间。 研究催眠是弗洛伊德走向心理冒险的起始。 在巴黎跟随沙可学习期间,弗洛伊德被沙可的思想所鼓舞,并因此从一个神经学家转变为一 名精神病理学家,也把自己的研究方向从躯体转向心理。1884 年与约瑟夫·布洛伊尔合作期间,弗洛伊德学会用新方法治疗癔病,并对精神分析产生了兴趣的。他在接受布洛伊尔的研 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探索其中隐含的问题,终于了解了催眠疗法的使用范围及其 与人内在精神状态的关系。 精神分析学理论基础的创立是弗洛伊德的再一次心理冒险。 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将共同研究歇斯底里病症的成果写成《歇斯底里症研究》一书。这本书的出版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研究歇斯底里症的过程中, 弗洛伊德在医学史和心理学史上第一次使用了“精神分析学”这个概念。 自我分析则是弗洛伊德更深层次的心理冒险。 1897年,在父亲去世后的一年,弗洛伊德开始了他的自我分析。进行自我分析的主要方法是 分析自己的梦。在进行了两年的自我分析后,他认为心理障碍是由于性紧张累积而引起的。 他把分析的结论写成了《梦的解析》一书并于1899年出版(出版日期写的是1900年)。该 书后来被许多人推崇为弗洛伊德最伟大的著作。然而这本书也遭到大量批评。在其一生余下 的时间里,弗洛伊德一直坚持自我分析,每天工作的最后半小时被用于自我分析。

宗教的社会功能之令狐文艳创作

宗教的社会功能 令狐文艳 一、一、全面认识宗教社会功能的多样性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一种与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相适应的社会文化体系,宗教作为社会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宗教的社会功能也具有多样性一是宗教具有社会整合功能。宗教通过共同的信仰,使信众具有了共同的、超越世俗的、神圣的价值观,有助于形成个体对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使宗教组织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同时,宗教通过内在的宗教信仰外化为高度自觉的行为,使社会规范神圣化,进而达到对信众行为的整合。(宗教的这种社会整合功能使处于不同社会地位、有着不同利益需求、有着多种社会角色的个人和团体能够在一个社会中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整合功能是宗教社会功能的核心。)二是宗教具有社会控制功能。宗教能运用信仰、情感、仪式等手段,尤其是运用教规戒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这种社会控制作用有着和道德相似的地方,即都是通过教育使之内化,并自觉地控制人的行为。(遵守教规的自觉性要比遵守道德规范

的自觉性更强,越是虔诚的教徒越是自觉。道德的约束力来自舆论,教规的约束力来自神的威力。违反教规,严重的要受到教规、教义的惩罚,有的还会被逐出教门,从而对信徒构成强有力的约束。) 三是宗教具有心理调节功能。。宗教可以通过特定的宗教信念,把人们心态上的不平衡调节到相对平衡的心理状态,并由此使人们在精神上、行为上和生理上达到有益的适度状态,为社会成员提供心理上的慰藉和安全感。(尽管这种慰藉和安全感可能是短暂而虚幻的,但宗教作为一种心理调适机制,在从原始社会至现代社会的若干种社会形态中,始终执行着它的心理调节功能。) 四是宗教具有社会文化交往功能。。宗教信徒参加礼拜,进行集体祷告,过宗教节日,都是社会交往的重要途径。(宗教交往功能的特殊性在于,宗教的凝聚力极强,它用信仰的纽带把教徒紧紧联系在一起,使他们彼此认同,感觉彼此属于同一群体,因而产生出许多亲近感。)同时,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自身的形成和发展就是人类文化史的一部分。(宗教通过其堂式教育、学校教育、神职教育、传播教育和家庭教育使个体达到与社会风俗、道德、规范的一致,从而使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得以充分传播、传承与发展。) 宗教文化的广泛传播,也使不同文化、不同人群得以交流、沟通,从而达到相互了解、理解和谅解。

浅谈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摘要:通过对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的简要阐述,探讨其对儿童教育的启示:一是儿童的成长更需要父母的爱;二是注意同性别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三是不同家庭的教养模式会使儿童形成不同的人格;四是把握好儿童的训练和学习;五是使儿童建立起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最后,在启示下分别从重视健全人格培养的教育目标、良好的教育环境、民主型的教育模式、关键的教育时机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法探讨儿童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人格发展理论儿童教育启示对策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不仅要有良好的智能素质,更要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人格素质。因此,重视和加强儿童的教育已成为当代社会教育的主题之一。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d,1856-1939)的人格发展理论为儿童教育打开了一扇窗,有助于我们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把握好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针对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实现儿童快乐健康地成长。 1.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简介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性本能是驱使人所有行为的原始动力。在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有一个特殊的区域成为里比多(libido)兴奋和满足的中心。弗洛伊德根据里比多兴奋区域的不同将人格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口唇期(oral stage)、肛门期(anal stage)、性器期(phallic stage)、潜伏期(la-tent stage)和性征期(genital stage)。 1.1口唇期(0~1岁) 这时的婴儿主要通过吮吸、咀嚼等口腔活动来满足对事物与快感的需求,口腔一带成为其获得快感的中心。弗洛伊德认为在这个时期婴儿的基本满足太多或太少都会产生口腔类型的人格。如:吮吸、哺乳、哭叫过多就可能发展成依赖人或纠缠别人、贪婪、占有欲强的人格。口欲满足太差,就可能形成一种紧张与不信任的人格。在弗洛伊德看来,成人乐观、开放、慷慨等积极的人格特点和悲观、被动、退缩、猜忌等消极的人格特点都可以在这个发展阶段偶然产生的事件中找到根源。 1.2肛门期(1~3岁) 断奶后的幼儿开始在父母有意识的训练下进行自我排泄,因此,这个时期的性感带转移到肛门,婴儿可以在大小便时体验到快乐。在这一时期弗洛伊德特别强调父母对儿童大小便训练不宜 浅谈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刘敏岚陈会 作者简介:刘敏岚,硕士,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从事发展心理学、心理教育研究。 陈会,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咨询与心理素质教育。 59

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解 论文 选修

选修课论文 院系:体育学院 专业:体育教育 年级:10级 班级:体育教育二班 学号:20105131208 姓名:肖克凡 论文题目: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解指导老师:孙天义

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解 当人们怀着眷恋与惆怅回顾20世纪、心怀忐忑憧憬面对新世纪的时候,弗洛伊德悄然再度进入人们的生活。谁让上个世纪的评论家们,把“弗洛伊德”称之为“幽灵”呢?在那眷恋之中,人们给与弗洛伊德以“充分”的怀念:在世界主要媒体所评价出来的影响20世纪的100个人物中,弗洛伊德亦然显得耀眼;人们把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放在20世纪开始的第一页,公认它为“改变历史的书”。 100多年过去了,弗洛伊德的智慧仍然闪烁着璀璨的光芒。从出版《梦的解析》为20世纪心理学揭幕,到高呼“生命的叫喊来自爱欲的争斗”;从通过梦境探察人类的潜意识,到运用催眠消除人们的内心压抑;从“潜意识如海下冰山”的经典比喻,到“男性”伪装成为“雨伞”的释梦理论…… 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构造分为能意识到的部分和不能意识到的部分,而无意识更为重要。无意识是深层心理活动,它发源于人的本能需要,以本能冲动和欲望的形式表现出来,具有强大的心理能量。压抑到无意中的心理冲突是产生心理疾病和精神障碍的根本原因。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有意义的,需要给予“解析”的并不是外在( 显在) 的内容,而是隐藏在内的意图、需要和欲望。无意识中的本能冲动、需要和欲望等的表现,就构成了梦,梦是愿望的达成。 他认为人类的一切生活都要以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为依据,人的一切冲动也都要受这两大原则所制约。所谓快乐原则,是指人类的原始冲动,以情感、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求为其主要冲动,这种冲动永远是为了寻找各种快乐。所谓现实原则,是人类考虑到现实的作用,其作用是使个体能适应实际的需要。快乐原则是个体的原始本能的原则,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的关系是合作或者对立的。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无意识(unconscious)或潜意识是最重要的概念与思想。我们之所以用作潜意识,是基于弗洛伊德所赋予它的特殊意义。弗洛伊德的发现与创造,在于发现无意识在精神疾病治疗中,乃至在人类心理活动中的深远意义,以及创造了发现无意识作用的方法,而并非发现与创造无意识本身。 在弗洛伊德之前,就其西方思想的发展脉络而言,莱布尼茨(1646—1716)曾通过他的“单子学说”,试图阐述“无意识”的存在及其作用。低微的单子所呈现的“统觉”,已经是莱布尼茨心目中的“无意识”现象。莱布尼茨百年之后,赫尔巴特(1776—1841)提出了“意识阈限”的概念,能够有效地把意识阈限之外的“意识”归之为“无意识”。同时,赫尔巴特也曾用意识的协调与冲突解释无意识主要是受排斥的结果。对此,波林曾经指出,莱布尼茨预示了无意识学说,但是,这种学说实际上是由赫尔巴特兴起的。 潜意识在弗洛伊德手中是充满动力特性的,包含着巨大的能量。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能量守恒”思想的延续。实际上,主张能量守恒及其动力作用的赫尔姆霍兹和布吕克,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左右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研究。前者力持能量守恒说,后者则直接把人看做是受种种遵守能量守恒原则的力所推动的。这两种观点的综合,一直是弗洛伊德的动力说与潜能说的基础。弗洛伊德是布吕克的学生,曾在其手下工作,深深敬重他的学识与为人。弗洛伊德曾回忆说,布吕克在其一生中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论宗教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论宗教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当今世界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同时又面临着巨大挑战,如贫富悬殊、道德堕落、信仰缺失、局部战争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宗教的功能和作用,倾听宗教界得声音。那么接下来我要论述一下宗教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历史现象,从其产生直至消亡,需要经历一个十分漫长的曲折的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宗教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何为宗教的社会功能和作用的概念是什么。宗教的社会功能侧重指宗教自身所具有的作用于社会的能力。而宗教的社会作用主要指宗教以其自身的功能对社会各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宗教的社会功能是多样的,其源于宗教的复杂性以及其与社会各方面联系的广泛性。其功能有1、宗教的世界观功能:宗教是人们认识宇宙、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一种意识形式,从而采取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总的看法和态度,因而宗教是一种世界观。在生产力还没发展,制度还不够完善,科学文化还没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不能正确地解释和改变自然和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不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时,其需要到宗教里去用超自然的力量来调试人与自然、社会的矛盾,借以寻找精神上的庇护和寄托。故有世界观的功能。2、宗教的社会组织功能:宗教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且包括信教群众、宗教教职人员、宗教组织和宗教活动场所在内的一种社会实体(如基督教、佛教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种宗教都形成了各自比较稳定的组织体系、教条制度、经典教义和活动方式,形成了一批专门的宗教教职人员,通过各种宗教组织联系广大的信教群众,具有很强的社会组织功能。如救灾赈灾、希望工程等等。3、宗教的协调稳定功能:其是指宗教力图协调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就是在人们不能够完全驾驭自然力量和社会,简单的说是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时,人们感到恐慌和绝望时,通过宗教的崇拜和礼拜仪式所表现出的脱离俗世的超然心理,为人们提供一种特殊的安全感和稳固的一致性。4、宗教的道德规范功能:宗教道德规范,对信教群众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和心理自我制约作用。它不仅有它自身所提倡的道德,而且强调道德修养、持戒,并有维护道德尊严的一套信条。5、宗教的历史文化功能:历史上,每个阶段都会需要宗教来缓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故历史发展过程中总伴有宗教的身影,同时宗教对世界上任何民族的文化发展历史都有一定的影响。形成了内容不同的宗教文化。 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宗教的社会作用是不同。就以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宗教的社会作用为例。宗教的社会作用:1、联系、教育信教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社会主义时期,宗教团体和宗教组织是爱国统一战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和政府通过宗教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与广大信教群众、宗教教职人员、宗教界上层人士建立广泛的联系,增进了解,沟通感情,促进合作,加强团结,为扩大爱国统一战线,为维护巩固和发展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发挥积极的作用。2、促进社会道德的作用:宗教中包含了许多人类社会世代相传的对人类发展、社会存在、人际关系都极有价值的普遍的道德准则。如不杀人、不偷盗、不淫邪等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宗教所提倡的道德规范,可以成为调整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成为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共产主义道德的重要补充。 3、增进国际交往、促进祖国统一的作用:通过宗教界的国际友好交往,可以与国外宗教人士和宗教徒开展联系,增进了解,加强合作。可宣传我国的和平外交政策,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独特的作用。此外,通过与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宗教徒的联系,在爱国的基础上,为促进祖国统一,实行“一国两制”的构想发挥了积极作用。 4、开发民族传统文化和调适民族关系的作用:宗教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生过很大的影响和作用。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宗教和民族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各民族的信教情况各不相同。宗教对这些民族的风俗习惯、思想感情、道德、艺术乃至政治的影响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因此,宗教文化成为这些民族文化难以分割的组成部分,故宗教有开发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

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现实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现实意义 院系:哲学系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姓名:乔连军学号:H200902005 摘要:纵观整个哲学发展史,对于宗教一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泛起了争论的火花。马克思宗教观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源泉。马克思的宗教观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其体系主要由宗教的本质是什么,宗教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宗教的发展和灭亡,宗教的社会功能和作用等几个方面构成。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应正确领会和灵活运用马克思的宗教观来指导宗教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之更能发挥积极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于宗教的认识也将不断的向前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统筹好各个方面的关系,这其中就包涵宗教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故对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再认识是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宗教和谐社会主义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渊源 19世纪30—40年代,德国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集中表现为以施特劳斯、布鲁诺·鲍威尔、费尔巴哈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对宗教的批判。尤其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彻底否定了宗教和上帝超自然的神圣本质,而把青年黑格尔派对宗教的批判提升到一个新的境地。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理论对马克思的世界观产生了强烈的影响。马克思总结了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关于人创造上帝和宗教的思想,并以费尔巴哈所揭示的人是神圣家族的世俗基础为立足点来说明宗教的本质、宗教产生以及存在的社会根源及其宗教在阶级社会中所起的作用。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不仅从费尔巴哈所奠定的反宗教的批判的基础出发,即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而且马克思更向前迈进了一步,指出:“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因为它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1所谓“颠倒了的世界”,就是指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阶级社会,具体就是指当时德国的封建专制国家。在这种颠倒的世界里,人没有人的权利和地位,不能过自主的真正的人的生活。在依靠自己力量摆脱不了现实苦难压迫下,就把希望和幸福寄托于在未来的幻想的天国里,因而“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2马克思特别提出了把宗教批判同无产阶级革命

读后感 论文 浅析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浅析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摘要:本文讨论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中梦境的相关内容,依据书中的章节简要分析了梦的产生,梦的伪装特征以及梦与意识的关系。 关键词:梦的解析;弗洛伊德;潜意识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by Freud Han Shuqi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and Journalism Abstract: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by Camus. The article briefly analyzes the generation of dream, the dream of camouflag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ream and consciousness. Key words: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Freud, The subconscious

在弗洛伊德自己看来,梦是一个人与自己内心的真实对话,是自己向自己学习的过程,是另外一次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生。其理论能够让人们理解梦并不是某事的征兆也不会是未来的预演,它向人们系统地论述了“梦是愿望的实现”这个观点,也就是说“梦都是具有某种意思的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愿望”。人在清醒的意识下面,还有一个潜在的心理活动在进行着,形成了如今的潜意识理论。 书中写道,跌落梦对不同人而言有着不同的意思,对女性来说这种梦可能隐含着有关性的愿望。但无论梦者是谁,这些梦的材料都是来自于每个人的童年。这也是弗洛伊德另一个重要的观点,他认为童年对每个人而言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绝大部分梦的材料都来自于自己的童年经历。有时候我们会梦到一些陌生的人或者梦到自己身处一个陌生的环境,但他认为这些所谓的“陌生”只不过是被我们的意识遗忘的童年经历,这些情景虽被大脑遗忘却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中,而潜意识中的内容只会在梦里出现。 梦的产生

解读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之辩证唯物观

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作业 课程名称:马克思社会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 任课教师:唐静 课程性质:学位基础课 期中/期末:期末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相文倩 学号:51122300077 导师:刘秀梅 日期:2012 年12 月日

解读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之辩证唯物观 ——读哲学名著《弗洛伊德与马克思》所悟 相文倩[内容摘要]:哲学名著《弗洛伊德与马克思》为马克思主义者对于精神分析学,精神分析学者对于马克思主义,以及一般人对于这两种学说之更精密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先例。正如本书译者董秋斯引言所指出的:“关于奥兹本先生,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即使他不曾解决于马克思主义与精神分析学之间的关系的问题,他的辉煌的贡献便是他已经提出了这个问题。”该文章试图通过《弗洛伊德与马克思》第三章“心之构造”来阐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辨证唯物观,以便明晰其与马克思的对话关系。 [关键词]:弗洛伊德;心之构造;精神分析;马克思;辩证唯物观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与卡尔·马克思分别从人的主观生活与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来阐述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而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学说却不时受到学者们及社会的排挤,并被斥为唯心主义者及其学说。在本科期间读过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和《精神分析引论》,带着对两位丰碑式人物的崇高敬意与对问题进一步了解的初衷,我仔细阅读了《弗洛伊德与马克思》。读毕,对弗洛伊德所描写的人的主观生活和马克思主义所观察过的经济过程的客观世界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有所明晰。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与马克思辩证唯物论的矛盾根源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承受的压力日益加强。

宗教的社会功能

宗教的社会功能 宗教作为社会实体的特殊性:不仅有其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而且有其特殊的经济基础,并发挥着特有的社会经济功能。这些功能不仅在宗教经济中运转,而且对世俗社会有一定的甚至很大的影响。 经济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宗教意识、宗教组织、宗教礼仪、宗教政治和宗教文化等功能性作用的发挥,都要以宗教实体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宗教组织体系的构建、宗教意识的传播、宗教设施建设、宗教事务活动等都建立在经济实力基础之上。宗教实体经济力量的大小是衡量宗教实体社会势力大小的主要标志。 宗教经济是宗教活动的基础。一切宗教都会因其经济的兴旺而发展,因其经济实力的衰退而削弱,因其经济力量的丧失而消亡。宗教发展的历史本身就证实了这一点。世界三大宗教所具有的国际性社会实力与它们所具有的雄厚经济实力分不开。宗教的经济基础通过宗教的经济集资和积累来实现。它以崇尚上帝和神明的神圣事业作为集资的动力标记,从而与一般社会集资方式完全不同。宗教经济的集资方式多种多样:政权机构和社会集团的资助和捐赠、教徒的布施和奉献、宗教的课税和募捐、宗教服务集资和宗教投资经营等。其中,政权机构和社会集团的经济资助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甚至较强的政治性。政权机构的资助主要着眼于运用宗教的认同功能和整合功能来维持和稳定现存的社会秩序;社会集团的资助主要着眼于扩大和增强其集团的社会影响和实力。这两种资助是宗教实体最为稳定和可靠的重要经济来源。这种情况在神权制、国教制和政教合一的国家中最为突出。 宗教经济的消费功能。宗教经济的集资和积累只是宗教社会实力的静态量度标记;其动态实力通过宗教经济的消费来实现。宗教经济的消费包括:宗教机构开支、宗教事务活动开支、宗教社会服务开支。 宗教机构开支。宗教机构是宗教群体及其一切宗教活动有序化的组织系统和指挥系统。其完备性必然带来巨大的消费面,与经济消费功能的发挥有密切关系。天主教罗马教廷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完备的宗教组织系统和指挥系统,就在于它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来支付其庞大的消费开支以组建自身。 包括宗教器物设施在内的宗教文物与具有宗教艺术的活动场所是宗教实体化的重要一环。宗教器物设施的壮观、宏伟和完备与否是宗教社会实力体现的外观标记,是扩大宗教影响所必要的宗教经济消费。这不仅是一笔十分庞大的消费性开支,而且也是固定资产的积累。宗教事务活动开支。其中包括教内管理的日常事务、宗教神职人员的修持费用、教徒的宗教活动、教外的社交活动和宗教的发展活动等。如果说,宗教机构消费和宗教器物消费使宗教机体得以组建,那么,宗教事务活动的消费是起动宗教机体的活力。 宗教社会服务开支。其中包括慈善事业的社会服务、文化教育事业的社会服务以及其他社会公益事业的服务。宗教的社会服务是宗教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于树立宗教的“博爱”、“慈悲”、“仁慈”的良好形象十分重要。宗教社会服务的消费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纯粹的宗教经济消费,但实际上它与其它因素相辅相成。这种消费反过来就是一种社会经济资助的反馈力量,宗教系统可以从各种社会集团和个人的捐赠中得到大量的经济资助。 宗教经济的行业功能。宗教经济的积累和消费对社会经济有两个主要影响:行业性的、政治性的社会经济影响。宗教行业经济是一种以侍奉上帝、神明和鬼神为核心的行业性经营活动。它包括神像圣像、圣书经书、神具圣具、宗教服饰、宗教装饰、宗教用具等的生产和销售的经营活动。这为人类社会的经营活动增添了一个特殊领域。与此同时,根据宗教经济积累和消费的需要也会抑制某些行业性经营活动,这主要是由宗教的禁忌习俗所引起的。 当宗教经济的积累和消费超过了社会总体经济所能承受的量度后,就会产生政治性的不可估量的影响。因为这种情况的出现必然导致社会财富大量积集于宗教教团而不能用于社会扩大再生产,甚至会导致国家和社会的普遍贫困化。因此,宗教实体的经济积累不能超过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