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理论研究综述_肖小红

合集下载

构建中国农业产业链利益协调机制_肖小虹

构建中国农业产业链利益协调机制_肖小虹

构建中国农业产业链利益协调机制肖小虹[摘要]构建农业产业链的目的是通过农业、工业、服务业三次产业的联动发展来增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和提高农产品的比较利益,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建立和谐的利益协调机制是农业产业链健康平稳运行的基础。

农业产业链利益协调应遵循利益共享、保护农民、集体谈判和统筹兼顾的原则,构建农业产业链利益协调机制的基本框架包括目标、工具、主体、客体四个方面,各主体通过表达利益诉求、实施利益分配、协调利益矛盾来实现农业产业链各主体的利益和谐。

[关键词]农业产业链;利益机制;利益协调;利益和谐[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633(2013)01-073-04〔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产业化进程中农业产业链培育研究》(项目编号:09xjy021)和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贵州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战略研究》(项目编号:09JD037)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2-08-20[作者简介]肖小虹,经济学博士,贵州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农业经济。

贵州贵阳550004构建农业产业链的目的是通过农业、工业、服务业三次产业的联动发展来增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和提高农产品的比较利益,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产业链上分布着多元的经济主体,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是各主体进入产业链条的原始动因,各主体间利益既有一致性又有对立性,建立和谐的利益协调机制是农业产业链健康平稳运行的基础,农业产业链利益协调应遵循利益共享、保护农民、集体谈判和统筹兼顾的原则,构建农业产业链利益协调机制的基本框架包括目标、工具、主体、客体四个方面,各主体通过表达利益诉求、实施利益分配、协调利益矛盾来实现农业产业链各主体的利益和谐。

一、构建中国农业产业链利益协调机制的重要性农户、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等不同的市场主体,依托农业产业链结成了经济联盟和利益联盟,这个联盟的特征是对外要追求产业链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对内追求经济个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关于供应链协同的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供应链协同的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供应链协同的研究文献综述1 关于供应链协同的研究关于供应链协同的定义方面,Quinn提出了供应链协同的概念,认为其是供应链上的各个主体共享信息、知识、风险和利益的过程[1]。

余福茂,孙晓莉(2018)将其定义为:两个及以上的企业在共同战略目标的引导下签订协议或者结成组织,而形成的网络式联合体[2]。

更多学者研究了供应链协同的作用,比如胡湘云,王城松,刘小红等人(2017)认为供应链协同可以促进中小企业的收益分配,帮助其降低风险,提升利润水平[3]。

林宇(2018)认为,供应链协同在物流中的利用,可以促进物流管理水平的提升[4]。

时茜茜,朱建波,盛昭瀚(2017)认为承包商与供应商的协同,可以促进收益的分配以及双方利益的增加[5]。

胡震(2017)认为,供应链协同可以促进物流成本的降低以及利益的最大化[6]。

易凯凯,朱建军等人(2017)认为供应链协同在大型客机主生产中的应用,可以促进生产质量和效率的提升[7]。

还有学者对供应链协同的效果进行了评价,比如陈久梅等(2007)认为供应链协同可以促进了时间成本的降低以及鲁棒性及适应性等的提升。

单璐等(2015)研究发现,协同行为过程、协同效果、协同实现方式等的改善促进了协同竞争力的提升[8]。

张翠华等(2005)认为供应链协同促进了信息流、业务流、资金流等的流动[9]。

有的学者将供应链协同利用到了具体的研究领域,比如姜丽莉(2018)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需求的不断提高,服装市场需要快速的响应型供应链与之匹配,因此供应链要加强其组成成员的协调合作力度,提高沟通效率,减小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带来的影响[10]。

李晓云(2010)指出,物联网时代,供应链已经成为零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传统人工计划、组织、控制供应链的活动已经不足以支撑企业庞大的业务量,不仅耗时耗力,且物流、商流、信息流难以同步、统一,供应链管理难度较大[11]。

二是对供应链协同的对策研究方面,黄露军(2018)认为,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面临的供应链协调决策挑战可以通过供应链绩效调整进一步优化企业的协调决策,通过重新构建一个从电子商务能力到供应链协同再到供应链绩效的关系模型,将完善电子商务能力理论及协同理论。

产业链现代化理论分析与实现路径研究

产业链现代化理论分析与实现路径研究

产业链现代化理论分析与实现路径研究作者:王刚谢梅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1年第30期产业链现代化是我国提出的一个全新研究命题。

本文综合论述了国际和国内关于产业链的理论研究成果,全面梳理了产业链现代概念提出后国内最新研究进展,同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践与产业转型需要,提出了推进产业链现代化的基本思路与实现路径。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以夯实产业基础能力为根本,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

这是我国首次提出“产业链现代化”概念。

一、产业链理论研究综述深化对产业链的认识是研究产业链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

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研究范畴,而产业经济学起源于西方国家。

在西方产业经济学研究体系中,大多学者侧重于对供应链、价值链的研究,对产业链研究的文献并不多。

改革开放后我国才正式引入西方及日本的产业经济学理论。

经过40多年的学习借鉴、消化吸收和创新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政策、反垄断与政府管制等内容。

对于产业链,国际国内学者尽管进行了一些研究讨论,但目前仍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分析研究框架,造成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分工的形式及内容是动态变化的。

众所周知,分工是产业链形成的基础,但随着产业组织发展和技术进步,分工的形式和内容在不断变化,已从最初的企业内分工、企业间分工,再到区域分工、国际分工,以及当前出现的分工新形式——基于工序(区段、环节)的产品分工,这导致产业链概念界定具有不确定性。

二是产业分类具有多角度特点。

基于不同原则及目标,对应不同的产业分类方法。

比如,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将产业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和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新西兰经济学家费歇首创三次分类法,将产业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还可根据产品的用途进行分类,分为汽车产业、造船产业等;国家标准对产业分类更加完善,将国民经济分为20个门类、95个大类、365个中类和913个小类。

产业链理论研究综述_肖小红

产业链理论研究综述_肖小红

2012年12月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Dec.2012第25卷第4期Journal of Guizhou Commercial College Vol.25No.4产业链理论研究综述肖小红(贵州财经大学,贵州贵阳550004)摘要:产业链在促进企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在中国经济面临产业结构升级模式选择的现实背景下,极有必要对产业链理论进行回顾和总结,以促进产业链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本文以产业链为主线,对产业链的内涵、产业链的形成、产业链的构建、产业链的优化与整合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关键词:产业链;理论;综述中图分类号:C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549(2012)04-0029-04Summary of the research on industrial chain theoryXiao Xiao-hong(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Guiyang,Guizhou550004)Abstract:Industry chai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improve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Economy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models selection i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eality,it is necessary to review and summary of industrial chain theory to promote innovation in industry chain theory and practice,for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e in China.This industry chain as the main line,formed the connotation of industry chain,industry chain,chain building,optimiz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chain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Key words:Industry chain;Theory;Summary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链理论和实践发展迅速。

产业链的研究与发展

产业链的研究与发展

产业链的研究与发展产业链是指在一个产业范围内,由原材料生产、加工制造、销售和售后服务等环节组成的一系列关联产业的总称。

产业链的研究与发展对于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产业链的研究与发展在如何提高产业附加值、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优化产业布局等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以中国制造业为例,探讨产业链的研究与发展,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产业链的概念和特点产业链是一个全球经济体系中的核心环节,它承载着各种资源与资本、技术与人才的流动,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发展体系。

产业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分工协作。

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依托,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整体。

每个环节都承担着特定的功能和责任,只有各个环节积极配合、协同作战,才能实现整个产业链的高效运转。

2. 价值增值。

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可以为产品或服务增加一定的价值,比如原材料加工成零部件、零部件组装成产品等。

通过价值链的不断延伸与增值,企业可以实现更大的利润空间,提高竞争力。

3. 全球化。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产业链的全球布局和资源配置日益重要。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和市场的整合和调配,形成全球价值链,实现全球最优配置。

4. 风险共担。

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之间都存在一定的风险。

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对整个产业链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各环节共同承担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上述特点表明,产业链是一个高度复杂的体系,需要全方位的研究与发展,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挑战。

二、中国制造业产业链的现状中国制造业是世界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着全球产业链的重要位置。

中国的产业链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1. 低端产业链占比较高。

中国的产业链中,仍有相当比例的低端产业,这些产业通常依赖廉价劳动力和资源,具有价格竞争力,但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长期以来束缚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产业链控制力概念、分类的文献综述

产业链控制力概念、分类的文献综述

43 5文张政 产业链控制力主要是企业参与产业链分工中利用自身的核心优势控制产业链中关键资源和关键节点的能力。

核心能力或核心优势是企业竞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是帮助企业控制产业链关键节点、加强产业链控制并最终成为产业“链主”的必要条件。

产业链控制力概念、分类的文献综述产业链国内外关于产业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定义、形成机制、运行机制和知识转移等方面。

(一)产业链定义。

西方经济学家早期观点认为产业链是制造企业内部的活动,它是指外部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通过生产和销售等活动,传授给零售商和用户的过程。

马歇尔(A·Malsllall)把分工拓展到企业和企业之间,强调企业间的分工协作的重要性,这是产业链理论的真正起源。

哈里森(Harrison,1993)基于价值网络的概念,将产业链定义为从采购原材料,将其转换为中间产品和成品,最后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络。

国内对产业链也进行了研究,李仕明(2002)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论证了产业链,认为“企业经营要有好的‘上家’和好的‘下家’,这种经营环境中的上游-中游-下游,对企业而言,通常称为供应链,于政府,则称为产业链”。

杨公朴、夏大慰主编的《现代产业经济学》从价值链的角度论证了产业链,认为“产业链是构成同一产业内所有具有连续追加价值关系的活动所构成的价值链关系”。

郑学益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论证了产业链,认为“产业链就是以市场前景比较好、科技含量比较高、产品关联度比较强的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为链核,通过这些链核,以产品枝术为联系,以资本为纽带,上下连接,向下延伸,前后联系形成链条,这样,一个企业的单体优势就转化为一个区域和产业的整体优势,从而形成这个区域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蒋国俊、蒋明新是从战略联盟的角度论证了产业链,提出“产业链是指在一定的产业群聚区内,由在某个产业中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或国际竞争潜力)的企业,与其相关产业中的企业结成的一种战略联盟关系链”。

001-产业链理论

001-产业链理论

一、产业链理论1、产业链内涵产业链(Industry Chain)被认为是一个十分传统的概念,早在1958年赫希曼就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从产业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的角度论述了产业链的概念啊1。

但随着供应链、价值链等理论的兴起与运用,产业链相对弱化。

据蒋国俊考证:最早提出“产业链”一词的是我国学者姚齐源、宋武生于1985年发表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实现模式——区域市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产业链是比较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概念191。

产业链指的是以某项核心技术或工艺为基础,以提供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要的效用系统为目的,具有相互衔接关系的企业集合。

产业链内涵包括三个方面:首先,产业链是一种相关资源的组合;其次,这种组合不是无序的,而是要求围绕着某项核心价值或技术来加以优化和提升:其三,对于产业链是否优化的判别标准应是着眼于是否最大限度地实现其资源的全部价值,即优化的标准是着眼于“结构”和“动态”,它的讨论对象是“环节”而不是“点”n引。

产业链的四个基本特征:(1)与一般的供应链不同,它是特定的产业群聚区内相关企业的集合,并同群聚区内的政府及其他重要相关机构有密切的联系;(2)与一般的市场交易关系不同,产业链中的企业相互I’日J是一种长期的战略联盟关系;(3)与通过各种途径实现的纵向一体化不同,产业链是独立企业间的联合;(4)与各种松散的企业联合不同,产业链中的企业联盟在各方承诺的关键性领域中能像单一的公司那样运作…1。

2、产业链构建机制产业链的构建包括接通产业链和延伸产业链两个层面的内涵。

接通产业链是指将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断续的产业部门(通常是产业链的断环和孤环形式)借助某种产业合作形式串联起来;延伸产业链则是将一条既已存在的产业链尽可能地向上下游拓深延展¨引。

产业链中断会造成上下游企业供应不配套而导致的产业资源损失。

我国市场化改革后,产业结构调整效果不够理想的很大原因在于没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使得产业结构调整只是站在表层现象,没有探索出产业链内在的联系形态和联系机制n2l。

产业链题目

产业链题目

产业链题目一.“产业链”研究综述。

从思想起源上来讲,产业链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西方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有关分工理论的意识。

但是当时的研究仅仅局限在企业内部各个分工部门之间的链接,即产品链。

其在《国富论》中指出正式由于企业中各个分工部门组成的链条才形成工业生产。

直到马歇尔将企业中分工协作的思想扩宽到企业之间,才意味着产业链理论的真正形成。

这之后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讨论历程,学术界也并未对价值链做出明确的概念界定。

直至1985年德国发展经历学家赫希曼在其《经济发展战略》中将产业前向扩展与后向扩展以提出较为系统的价值链概念,并欲判断在一个产业链中对产业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产业[1]。

近年来,国外学者对产业链的研究中仓括了供应链研究、信息链研究和价值链研究等多个维度,也有学者如荷利汉认为产业链就是一种物质流动。

史蒂文斯将产业链看作是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消费者连接在一起组成的系统,其中贯穿着反馈的物流和信息流。

其认为产业链已不仅仅是一条产品链,同时也是一个信息链和功能链,强调信息和产品同等重要,产业链中存在反馈过程。

在这段时间放眼于国内,我国很多学者自改革开放以来对产业链理论的研究迅速兴起,很明显这是由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也是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大潮中“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生动反映。

继续来看产业链和价值创造理论的研究,可以发现我国多数学者如杨公朴,夏大慰从产业或产品关联[2]、郁义鸿在产品形态转化[3]、蒋国俊,蒋明新在战略联盟[4]等不同角度说明了产业链的概念。

尽管视角不同,但是都有一个共识就是产业链的形成可能会通过一系列错杂的企业内部活动实现价值创造,这对于产业链条整合竞争优势的维持十分重要。

此外还有国内学者如芮明杰认为产业链是“一种或几种资源通过若干产业层次不断向下游转移直到消费者的路径”[5],这一“路径”覆盖了企业在为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所有价值创造环节,并且包括了从生产原料到产品销售的全部产业类型。

生态产业链国内外研究综述

生态产业链国内外研究综述

生态产业链国内外研究综述作者:杨楠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9年第07期摘要:生态产业链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国内外学者分别从形成机理、构建及设计原理、稳定性三方面进行了研究。

国内相关研究虽起步晚,但是研究领域较广,国外研究较为深入,对生态产业链国内外研究的整理,提出未来研究应侧重于定量分析,以便获取更为科学的、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生态产业链;形成机理;构建;稳定性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环境与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所关注的问题。

尹琦等人首次提出了生态产业链的原创性概念,通过一系列的系统创新活动,以期提高社会资源利用率和自然资源存量,来解决社会需求不足等现象。

近年来,生态产业链应用效果显著,各地通过建立生态产业园区、区域生态产业链等模式实现产业间的有效合作,大大提高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学术界也掀起了生态产业链的研究热潮,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生态产业链理论与实践展开讨论。

一、生态产业链相关理论(一)关键种理论关键种是生态学中的概念,它是由美国华盛顿大学的Paine首次提出。

关键种最初是为了证明捕食者对生物群落中的物种有控制作用,决定着生物群落的稳定性。

关键种的改变可能会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动荡,它可以是单一物种也可以由多个物种组成,对生态系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但随着关键种含义的演化,学者将其引入了产业布局的研究中,称之为关键产业。

关键产业是生态产业链的核心,是产业链中能量流、物质流的关键节点,决定着生态产业链的稳定。

通常来说,关键中产业物质需求与能量流动最大、废弃物排放也最多,产业关联性也最强,对其他产业能够产生很强的带动作用。

(二)食物链理论食物链是生物学中各种生物以食物作为连接点形成的关系网状结构,整个生态系统就是由多个食物链相互交织所组成的食物网。

在食物网中,各个生物根据不同作用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种角色,他们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与能量的循环流动。

农业产业链分析研究

农业产业链分析研究

农业产业链分析研究引言农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链也愈发复杂,其中牵涉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

正因如此,对农业产业链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分析农业产业链的构成、发展现状以及未来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一、农业产业链的构成一个完整的农业产业链通常由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等多个环节组成。

首先是农业生产环节,包括土地耕种、养殖、渔业等,是农产品生产的起点。

其次是加工环节,将原始农产品进行初步加工,如削皮、去籽、分级等,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然后是流通环节,通过物流、仓储、运输等手段将产品从生产地运至销售地。

最后是销售环节,包括批发、零售和电子商务等多种方式,最终将产品售予消费者。

二、农业产业链的发展现状当前,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农业生产环节面临农田资源有限、气候变化等问题,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和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其次,农产品加工环节存在技术水平不足、产品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需要引进尖端技术和加强质量监管。

再次,流通环节中物流、仓储等环节存在瓶颈,需要加大投资改善冷链物流设施和提高仓储管理水平。

最后,销售环节需要转变销售模式,开发农产品的多样化销售渠道,增加产品附加值。

三、农业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农业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既是发展的机会,也是挑战。

首先是农业生产环节,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是加工环节,通过加强技术引进和提高加工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竞争力。

然后是流通环节,通过加强物流体系建设,提高产品的运输效率和质量。

最后是销售环节,通过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农产品品牌,提高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

四、农业产业链的挑战与问题农业产业链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挑战与问题。

首先是农业生产环节,农地资源有限,气候变化严重影响生产,以及农民收入水平偏低等问题。

产业链的相关概念

产业链的相关概念

产业链的相关概念最早的产业链思想来自西方的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是其在《国富论》中写道的“生产一种完全制造品所必要的劳动,也往往分由许多劳动者担任”。

在这一时期所理解的“产业链”还停留在微观层面,主要是对于已有资源的利用,局限性非常强,只能停留在一些制造业的日常生产活动之中。

而在两百年后的十九世纪中叶,《经济发展战略》的作者赫希曼对产业链的概念已经从前后向的角度去阐述,但受这一时期“供应链”和“价值链”等一些理论的影响,产业链的概念变得相对弱化。

实际上,产业链其实是一个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概念。

而关于我国最早提出“产业链”这一部分目前存在一些争议,学者蒋国俊的考证整理认为是来自姚齐源和宋武生对我国计划经济里对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里提到的;另一种是据李心芹、李仕明的考证,认为最早提出“产业链”一次的是我国学者傅国华在1990到1993年的研究海南热带农业发展的课题中,受到海南热带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的启迪而提出来的。

我国的产业链研究尽管起源于农业产业链,但目前已在各个行业领域拥有了各种各样的研究,研究不同领域的学者针对其不同的研究视角分别论述了产业链的定义与内涵,总结各个领域学者的观点,目前主要这些定义大约可以分为三种观点,第一种是从价值链和供应链的角度定义,第二种是基于战略联盟角度的定义,第三种是基于产业关联角度的定义。

这三种观点分别从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表达了产业链的内涵。

杨公朴、夏大慰在《现代产业经济学》一文中认为:产业按照前向,向后的关系构成一种横纵链状交叉的网状模式,称为产业链。

产业链的本质是产业与产业之间的联系,产业联系的本质是供求、投资和产出的关系。

刘贵富和赵英才在《产业链:内涵、特性及其表现形式》一文中认为:产业链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同一产业部门或不同产业部门某一行业中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及相关企业,以产品为纽带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关系,联接成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链网式企业战略联盟。

国内外产业链问题的理论研究述评

国内外产业链问题的理论研究述评

1国内外产业链问题的理论研究述评1.1关于产业链的定义及其生物学解释随着产业链整合案例的频繁发生,也引起了国内、外理论界与实践界对此问题的注意,他们也曾经对产业链下过各种定义。

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定义:(1)基于微观角度的产业链定义。

任保平(2005)认为[3],产业链从微观上来说是指一个企业的供应链,是一定的产业群聚区内,处在产业链不同环节上的相关产业中的企业而结成的一种战略联盟关系。

蒋国俊等(2004)提出[4],产业链是指在一定的产业群聚区内,由在某个产业中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或国际竞争潜力)的企业,与其相关产业中的企业结成的一种战略联盟关系链。

(2)基于价值网络的概念。

哈里森(Harrison)认为,产业链是采购原材料,将它们转换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并且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链。

(3)基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角度的定义。

郑学益(2000)认为[5],产业链就是以市场前景比较好的、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产品的关联度比较强的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为链核,通过这些链核,以产品技术为联系,资本为纽带,上下连结、向下延伸、前后联系形成的链条。

这样,一个企业的单体优势可以因此得到加强,从而转化为一个区域和产业的整体优势,形成一个区域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自从1879年,德国生物学家贝里(Anton de Barry)提出共生概念后,被范明特(Feminism)、布克纳(Phototoxic)发展完善,这一生物学思想很快被引进到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问题和现象中,并作为解决某些经济和管理问题的理论指导。

共生指的是不同生物属种按某种物质联系生活在一起。

它由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组成。

我们认为,从生物共生进化理论看,产业链更像是一个企业生态共生体,它是由共生单元(企业)、共生环境(企业之间流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以及共生模式(企业之间相互结合的形式,它既反映共生单元-企业之间的作用方式,强度,也反映它们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关系。

产业链理论

产业链理论

一、产业链理论1、产业链内涵产业链(Industry Chain)被认为是一个十分传统的概念,早在1958年赫希曼就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从产业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的角度论述了产业链的概念啊1。

但随着供应链、价值链等理论的兴起与运用,产业链相对弱化。

据蒋国俊考证:最早提出“产业链”一词的是我国学者姚齐源、宋武生于1985年发表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实现模式——区域市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产业链是比较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概念191。

产业链指的是以某项核心技术或工艺为基础,以提供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要的效用系统为目的,具有相互衔接关系的企业集合。

产业链内涵包括三个方面:首先,产业链是一种相关资源的组合;其次,这种组合不是无序的,而是要求围绕着某项核心价值或技术来加以优化和提升:其三,对于产业链是否优化的判别标准应是着眼于是否最大限度地实现其资源的全部价值,即优化的标准是着眼于“结构”和“动态”,它的讨论对象是“环节”而不是“点”n引。

产业链的四个基本特征:(1)与一般的供应链不同,它是特定的产业群聚区内相关企业的集合,并同群聚区内的政府及其他重要相关机构有密切的联系;(2) 与一般的市场交易关系不同,产业链中的企业相互I’日J是一种长期的战略联盟关系;(3)与通过各种途径实现的纵向一体化不同,产业链是独立企业间的联合;(4)与各种松散的企业联合不同,产业链中的企业联盟在各方承诺的关键性领域中能像单一的公司那样运作…1。

2、产业链构建机制产业链的构建包括接通产业链和延伸产业链两个层面的内涵。

接通产业链是指将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断续的产业部门(通常是产业链的断环和孤环形式)借助某种产业合作形式串联起来;延伸产业链则是将一条既已存在的产业链尽可能地向上下游拓深延展¨引。

产业链中断会造成上下游企业供应不配套而导致的产业资源损失。

我国市场化改革后,产业结构调整效果不够理想的很大原因在于没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使得产业结构调整只是站在表层现象,没有探索出产业链内在的联系形态和联系机制n2l。

产业链基本理论研究

产业链基本理论研究

产业链基本理论研究产业链基本理论研究一、引言产业链是现代产业组织形式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实现产业协同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产业链理论的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不同环节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依存,促进产业链上的各个参与主体之间的紧密合作,推动整个产业的创新和升级。

本文将对产业链的基本理论进行研究,以期为实现产业链协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二、产业链概述产业链是指一个完整的价值链,涵盖了从原材料采购到最终消费者的所有环节和参与主体。

在产业链中,各个环节之间通过产品、服务和信息的流动进行联系和协作。

产业链的主要特点包括:一是参与主体众多、分工明确;二是环节之间存在相互依存关系;三是价值的创造和转移;四是信息的流动和共享。

三、产业链的分类根据产业链的不同特征和内容,可以将产业链分为物质流和信息流两大类。

物质流产业链是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整个生产流程,包括采购、生产、流通和销售等;信息流产业链主要涉及到信息的获取、传递和应用等过程。

物质流和信息流的协同发展是实现产业链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产业链协同创新和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四、产业链的优势与挑战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使得不同环节的参与主体能够通过合作和协同创造更大的价值,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效益最大化。

产业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规模经济和资源整合实现成本的降低;二是通过专业化和精细化的分工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三是通过技术创新和知识共享提升产业链的竞争力。

然而,产业链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信息不对称、协同难度大、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都需要通过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持来加以解决。

五、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机制与路径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核心在于各个环节之间的协同合作和资源共享。

这需要建立起有效的机制和路径来促进不同参与主体的协同行动。

一是建立产业链协同创新的机制,通过产学研合作、企业联盟等方式推动技术创新和知识交流;二是构建信息共享和流通的机制,加强信息的收集、整合和传递,提高参与主体之间的信息对称性;三是建立资源整合和利益共享的机制,通过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和激励措施,提高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和合作意愿。

产业链的研究与发展

产业链的研究与发展

产业链的研究与发展产业链是指一种生产者通过一系列的生产和合作活动,将原材料转化为最终产品并最终达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产业链的研究和发展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产业链的概念、现状及发展趋势、对经济的影响等方面展开研究与探讨。

一、产业链的概念产业链是由一系列的生产者通过各自的生产和合作活动,将原材料转化为最终产品并最终达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

产业链通常包括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和最终消费者等环节。

在产业链中,每个环节都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和职能,通过合作与协调,共同推动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最终实现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产业链的延伸包括上游和下游。

上游是指从原材料供应商到生产商的环节,主要涉及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等活动;下游是指从生产商到分销商和最终消费者的环节,包括产品销售、物流运输等活动。

产业链的延伸形成了全球产业链,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企业通过全球性的合作和协调,共同完成生产和销售产品的过程,形成了复杂而庞大的产业网络。

二、产业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当前,全球产业链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全球化程度加深。

随着国际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全球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得到了极大的促进。

跨国公司通过设立海外生产基地和建立跨国合作关系,实现了全球范围内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协同发展。

2. 产业链协同效应凸显。

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协同效应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生产商和供应商之间通过信息共享和协同创新,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效益的最大化。

3. 产业链的风险和挑战增加。

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际关系的波动,对产业链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企业需要加强风险管理和应对能力,应对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保障产业链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1. 数字化和智能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产业链将更加数字化、智能化和灵活化。

生产商和供应商之间将通过互联网和物联网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和监控,实现生产流程的智能化管理和优化。

中国农业产业链培育框架构建:原则、目标、主体和运行机制

中国农业产业链培育框架构建:原则、目标、主体和运行机制

中国农业产业链培育框架构建:原则、目标、主体和运行机制肖小虹【摘要】农业产业链培育需要以系统的理论作为指导,在构建的过程中要遵循科学发展原则、市场化原则、因地制宜原则、聚集发展原则.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实施主体和支持主体的共同努力实现高效配置资源、提升经济效益、发挥协同关联效应、升级农业结构、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农业产业链的健康平稳运行和功能实现需要动态发展机制、组织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及风险控制机制的共同作用.【期刊名称】《贵州社会科学》【年(卷),期】2012(000)011【总页数】4页(P76-79)【关键词】中国农业产业链;培育;框架【作者】肖小虹【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贵州贵阳 55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3.7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其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何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与农民增收是一个亟须破解的难题。

化解这一难题需要不同产业和部门形成协力机制,通过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来增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和提高农产品的比较利益,真正实现工业带动农业、“龙头”带动农民。

农业产业链培育为破解这一难题开辟了现实有效的途径。

农业产业链培育需要以系统的理论作为指导。

本文构建了一个农业产业链培育的系统框架,指明了农业产业链培育的原则与目标、培育主体与运行机制,以期对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有所贡献。

一、中国农业产业链培育的原则(一)科学发展原则。

科学发展的原则是农业产业链培育的指导性原则。

第一是要以农民为本,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通过推动农民进入农业产业链,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在协调农业产业链利益时,要保证农民的利益诉求通畅,利益协调公平,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在农业产业链条内形成内在的反哺机制,通过工业环节带动农业环节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第二,农业产业链各环节要协调发展。

在农业产业链各节点位置,上游的产出即为下游的投入,这就要求上下游环节之间要匹配要协调,在接口节点保持数量与质量的有机结合,最大限度的保证链条运行的高效与集约。

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链分析

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链分析

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链分析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入进行,农村经济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然而,要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建立稳定、有序的产业链。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农村经济产业链,探讨其发展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农业生产环节在农村经济产业链中,农业生产环节是最基础的环节。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而土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

农业生产包括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种植和养殖等。

要发展农村经济,首先需要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并引入合适的农业机械设备。

二、农产品初加工环节农产品初加工环节是将农产品从原料到半成品的过程。

农产品初加工可以增加附加值,并为下游产业提供原料。

例如,粮食的初加工包括清理、去壳、碾磨等步骤,而蔬菜水果的初加工包括洗净、削皮等处理。

要提高农产品初加工环节的价值,可以引进现代化的加工设备和技术,完善初加工流程,并发展相应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三、农产品深加工环节农产品深加工环节是将农产品从半成品进一步加工成成品的过程。

深加工可以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并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例如,粮食的深加工可以生产米面制品、加工成各种食品,蔬菜水果的深加工可以生产果酱、果汁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环节时,要慎重选择产品和市场,避免资源浪费和产能过剩。

四、农产品流通环节农产品流通是实现农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流动,包括销售、分销、物流等环节。

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建立起高效、便捷的农产品流通网络,打破信息不对称和物流成本高的问题。

可以通过建设农产品市场、推广电子商务等方式,促进农产品销售和流通。

五、农村旅游环节农村旅游是一种利用农村自然、人文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

农村旅游可以带动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农村经济产业链中,农村旅游环节不仅提供了观光、休闲的功能,还为农产品销售提供了多样化的渠道。

因此,要发展农村旅游,需要改善农村旅游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并加强对农村旅游的规划和管理。

产业链的概念界定——产业链是链条、网络抑或组织?

产业链的概念界定——产业链是链条、网络抑或组织?

产业链的概念界定——产业链是链条、网络抑或组织?张晖;张德生【摘要】At present,a unified concept of industrial chain has not been formed.Researches on the definition of industrial chain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six types,and the conclusions vary with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s and discipline instruments.Among them,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organization emphasizing micro-analysis helps to clarify the nature of industrial chain.Thus,the industrial chain,as a mode of industry organization,is virtually an intermediate network organization with specific logical relation.%目前产业链还未形成统一的概念界定,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六大类,它们分别采用了不同的研究视角和学科工具,得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

为了厘清产业链的本质,应该从偏重微观分析的产业组织角度加以分析。

产业链作为一种产业组织模式,它实际上是一种有着特定逻辑关系的中间性网络组织。

【期刊名称】《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00)004【总页数】5页(P85-89)【关键词】产业链;产业关联;中间组织;网络组织【作者】张晖;张德生【作者单位】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海南海口570228;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海南海口5702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60上个世纪90年代国内学者傅国华为了解释海南热带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在国内首先提出了“产业链”概念[1],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目前产业链已经成为实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12月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Dec.2012第25卷第4期Journal of Guizhou Commercial College Vol.25No.4产业链理论研究综述肖小红(贵州财经大学,贵州贵阳550004)摘要:产业链在促进企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在中国经济面临产业结构升级模式选择的现实背景下,极有必要对产业链理论进行回顾和总结,以促进产业链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本文以产业链为主线,对产业链的内涵、产业链的形成、产业链的构建、产业链的优化与整合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关键词:产业链;理论;综述中图分类号:C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549(2012)04-0029-04Summary of the research on industrial chain theoryXiao Xiao-hong(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Guiyang,Guizhou550004)Abstract:Industry chai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improve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Economy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models selection i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eality,it is necessary to review and summary of industrial chain theory to promote innovation in industry chain theory and practice,for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e in China.This industry chain as the main line,formed the connotation of industry chain,industry chain,chain building,optimiz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chain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Key words:Industry chain;Theory;Summary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链理论和实践发展迅速。

产业链在促进企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本文以产业链为主线,对产业链的内涵、产业链的形成、产业链的构建、产业链的优化与整合的国内外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

以期,在中国经济面临产业结构升级模式选择的现实背景下,通过对产业链理论进行回顾和总结,以促进产业链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一、产业链的内涵国外学者对中观层面的产业链的研究几乎没有,大多是围绕价值链、供应链等微观层面进行研究。

“产业链”是一个具有中国地域特色的概念。

笔者通过文献考证,“产业链”一词最早是1985年姚齐源、宋伍生在《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实现模式-区域市场》一文中首先使用:“根据对未来市场的长期预测和宏观信息的准确把握,确定区域在一定阶段取得最大利益的战略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重点(产业链)及相应的结构调整方向,编制相互协调的产业链发展规划,制订相关的技术、经济政策,确定调节各类市场的杠杆作用方案,提出行政干预和监督的各种区域经济法规,最后以各种形式和渠道将它传入各类市场之中。

[1]姚齐源、宋伍生所使用的“产业链”的概念与今天的产业链收稿日期:2012-10-17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编号(09XJY021)“产业化进程中农业产业链培育研究”。

作者简介:肖小红(1968-),女,贵州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和企业管理。

概念已有了很大不同,其内涵有了很大的发展。

关于“产业链”的内涵,学术界至今没有一个统一准确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产业链的内涵进行了阐述。

从产业关联关系的角度,杨公朴、夏大慰(2002)认为,“在经济活动的过程,产业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复杂的和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各产业依据前、后向的关联关系组成了产业链。

产业链的实质就是产业关联,产业关联的实质就是产业相互之间的供给与需求、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2]简新华等(2002)认为产业链就是产业的前向、后向的关联关系。

[3]张耀辉(2002)认为产业链是自然资源不断从上游向下游产业转移到达消费终端的产业层次。

[4]龚勤林(2004)认为产业链是产业部门间基于技术经济关联关系,依据特定的逻辑和时空布局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形态。

[5]赵绪福(2005)认为产业链是基于技术经济内在联系的前后有序的相关产业部门的集合。

[6]从分工的角度,周路明(2001)认为产业链是以产业内部分工和供需关系为基础的产业生态图谱。

[7]刘刚(2005)认为产业链是建立在价值链基础上的处于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的供给与需求关系。

[8]蒋逸民(2008)认为产业链是一种不同节点企业间分工协作形成的制度安排。

[9]从价值链的角度,杨公朴、夏大慰(2002)认为,“产业链是同一产业内所有具有追加价值关系的活动所构成的价值链关系。

”[10]芮明杰、刘明宇(2006)认为,“产业链描述的是厂商内部和厂商之间为生产最终交易的产品或服务所经历的增加价值的活动过程,它涵盖了商品或服务在创造过程中所经历的从原材料到最终消费品的所有阶段。

”[11]吴金明,邵昶(2006)认为产业链是从上游到下游产业环节由供需链、企业链、空间链和价值链有机结合形成的链条。

[12]从战略联盟的角度,蒋国俊、蒋明新(2004)认为产业链是指在产业集聚区内,具有较强竞争的企业与相关产业中的其他企业结成的一种战略联盟关系。

[13]李心芹、李仕明(2004)认为产业链是在一定区域内以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为链核,与相关产业的企业以产品、技术、资本等为纽带结成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战略关系链。

”[14]刘贵富(2006)认为,“产业链是以产品为对象,以投入产出为纽带,以价值增值为导向,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依据特定的逻辑联系和时空布局形成的上下关联的、动态的链式中间组织。

[15]从生产工艺流程的角度,郁义鸿(2005)认为产业链是指自然资源通过若干环节的生产加工成为终端产品所构成的生产链条。

[16]汪先永等(2006)认为,“产业链是在生产商品或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增加价值的一系列相互作用、彼此联系的基本活动的集合。

[17]二、关于产业链的形成关于产业链的形成研究成果较少。

蒋国俊(2004)研究了产业聚群区内产业链的形成,认为产业链形成的动因一是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二是顾客需要灵捷反应其需求,三是社会压力较大,四是产业链具有突出的优点。

[18]龚勤林(2004)在研究区域产业链构建时认为,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都是产业链的形成机制,产业链形成是市场自发行为和政府自觉行为的有机统一。

产业链形成有三条途径:“一是若干具有专业化分工属性的产业部门在地域空间上相对集中,各个专业化性质较强的产业部门基于拓展市场联系和降低交易费用的考虑,从不同的起点走向联合,逐步集结成为某种形式的共同体。

这种共同体是同一地域空间范围内若干产业部门的链式集结。

二是分别落点于不同经济地域的各层次专业化产业部门基于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加强其前向、后向关联关系的考虑,突破地区边界限制,走向链式一体化。

三是某一发育比较成熟、产业部门相对齐备的产业在市场需求拉动下衍生出的若干新兴产业部门,逐环相扣而形成的链条式关联集群。

”[19]龚勤林的研究突破了蒋国俊所认为的产业链形成机制的企业供需层面,认为产业集群与产业集聚是形成区域产业链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三、关于产业链的构建关于产业链构建的研究稍多。

陈福民(1995)对玉米产业链进行研究,提出了延伸玉米产业链的途径和方法[20]。

赵绪福、王雅鹏(2004)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标、宗旨、实现方式、经营绩效四个方面研究了农业产业链培育,认为应通过不断拓展和延伸产业链、使农民进入产业链、协调产业链主体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12月之间关系及培养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等方式来加强对产业链的构建。

[21]王艺、王耀球(2004)从价值链的视角把农业产业链分解为辅助价值链、基本价值链和可拓展价值链,从而据此提出构建新型农业产业链的思路[22]。

龚勤林(2004)认为构建产业链包括接通产业链和延伸产业链,构建产业链的目的是接通断环和孤环,以及衍生新的产业链环,通过产业迂回增加产业链附加价值。

[23]周新生(2005)认为:产业链打造最主要的内容是产业链伸展的方向和范围,即是横向同业伸展,还是向上下游纵向伸展,还是按相关业务作延伸。

[24]张明林(2006)认为,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面临着明显的约束条件,提出了我国在产业化进程中农业产业链的成长受四个要素的作用:需求引导、技术进步、企业管理和交易费用,这四个要素是农业产业链的成长的重要、关键要素[25]。

陈朝隆(2007)依据对产业链环节的起源、产业环节链接关系、发展路径等的研究,提出了三种区域产业链构建模式:内生拓展、引进配套、环节嵌入[26]。

李杰义(2008)认为,农业产业链存在“中断现象”,农民在农业产业链中获益较少;提出了构建农业产业链就要在工农之间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保障农民受益;提出了修补区域农业产业链中的断环与短链的区域农业产业链构建思路[27]。

四、关于产业链的优化与整合芮明杰教授(2006)在《论产业链整合》一书中系统地研究了产业链的知识整合,提出了产业链的知识整合、价值模块整合与产品整合的三维度模型,并在野中郁次郎SECI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动态知识价值链,构造了一个新的知识创新模型,深化了对模块化体系中产业链知识整合机制的认识。

他将产业链理解为一个知识体,从知识角度研究了产业链分化整合的机理,探讨了产业链整合过程中知识共享的动力机制、模块创新机制、知识创造机制,以及产业链整合的组织模式,并分析了具有创新外部性的模块化产业链的政策规制要点。

这一系列理论研究,丰富和更新了产业链理论,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政府和企业承担的知识管理责任,促进产业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