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概念、分类及形成机理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产业链研究现状综合述评

产业链研究现状综合述评
地 区的经济 实力和产业 竞争力 ;第 三 ,对企业 制定 企业 发展战略也具有 重要意 义。产 业链从 客户需 求 出发 , 重
新规划跨组织边 界的业务 流程 ,以实 现产业链 整体绩效
收 稿 日期 :2 0 0 l 0 一 6
\ 库
E】 c AB B 0 S I Ⅱ



环) 。文 章 题 为 “t l r e as dsy hi R atn , S e Pi sC u I ut a eco ” e c e n rC n i
对象进行研 究 ,国外 有关产 业链 的研究 处 于空 白状态 。 究其原因 ,我们认为是 :一方 面 ,从 管理学角 度研 究价 值链 、供应链 的学者 ,未能 对价值链 、供应链 在特 定群 聚区域内的特殊表现形 式即产业链 进行专 门的考 察 4 5 期
26 4 0年 月 0
工 业技 术 经济
v.,o 总2 N. 05 4 1 第
10 5 期
产业链研究 现状综合述评
刘 贵富
(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长春 105) 302
[ 摘 要] 产业链研究对 目 前我国各地区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
业模式 ,并再 次对企业 间的物 流、资金流 、信息流 等进 行深入研究 。其涉 及范 围相 当广 泛 。几乎涵 盖 了企业 经
营战略及战术 的方方 面面。 同时 ,产业 链研 究还 强调 在
价值链理论指导下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单个公
司竞争与产业 链竞争 的关 系。深 入研究产 业链 问题 ,对
有重要指导意义。现在各 地的开发 区升级 、生 态工业 园
检索结果如表 1 所示。

产业链研究现状综合述评

产业链研究现状综合述评

产业链研究现状综合述评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日益融合和科技发展的加速推进,产业链作为经济活动的核心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产业链研究的现状,以期揭示产业链的发展趋势、关键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我们将界定产业链的概念和内涵,阐述其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

接着,我们将回顾产业链研究的发展历程,分析不同学科对产业链研究的贡献和局限性。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重点梳理产业链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包括产业链的构建与优化、产业链的运行机制、产业链的创新与升级等方面。

我们将总结产业链研究的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产业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产业链研究的理论基础产业链研究在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都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其中,最为核心的理论包括产业组织理论、价值链理论、供应链管理理论以及系统科学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着重于分析产业链中不同企业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

该理论从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两个维度出发,深入探讨了产业链中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为理解产业链的运行机制提供了重要框架。

价值链理论由迈克尔·波特提出,强调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可以分为若干个相互关联的价值环节,这些环节共同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

产业链研究在此基础上,将价值链的概念扩展到整个产业层面,分析产业链中不同环节的价值创造与传递过程,有助于理解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价值增值及其相互关系。

供应链管理理论则侧重于研究产业链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管理与控制。

该理论强调通过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和协调,可以提高产业链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供应链管理理论在产业链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系统科学理论为产业链研究提供了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视角。

该理论将产业链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注重分析产业链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整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产业链控制力概念、分类的文献综述

产业链控制力概念、分类的文献综述

43 5文张政 产业链控制力主要是企业参与产业链分工中利用自身的核心优势控制产业链中关键资源和关键节点的能力。

核心能力或核心优势是企业竞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是帮助企业控制产业链关键节点、加强产业链控制并最终成为产业“链主”的必要条件。

产业链控制力概念、分类的文献综述产业链国内外关于产业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定义、形成机制、运行机制和知识转移等方面。

(一)产业链定义。

西方经济学家早期观点认为产业链是制造企业内部的活动,它是指外部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通过生产和销售等活动,传授给零售商和用户的过程。

马歇尔(A·Malsllall)把分工拓展到企业和企业之间,强调企业间的分工协作的重要性,这是产业链理论的真正起源。

哈里森(Harrison,1993)基于价值网络的概念,将产业链定义为从采购原材料,将其转换为中间产品和成品,最后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络。

国内对产业链也进行了研究,李仕明(2002)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论证了产业链,认为“企业经营要有好的‘上家’和好的‘下家’,这种经营环境中的上游-中游-下游,对企业而言,通常称为供应链,于政府,则称为产业链”。

杨公朴、夏大慰主编的《现代产业经济学》从价值链的角度论证了产业链,认为“产业链是构成同一产业内所有具有连续追加价值关系的活动所构成的价值链关系”。

郑学益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论证了产业链,认为“产业链就是以市场前景比较好、科技含量比较高、产品关联度比较强的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为链核,通过这些链核,以产品枝术为联系,以资本为纽带,上下连接,向下延伸,前后联系形成链条,这样,一个企业的单体优势就转化为一个区域和产业的整体优势,从而形成这个区域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蒋国俊、蒋明新是从战略联盟的角度论证了产业链,提出“产业链是指在一定的产业群聚区内,由在某个产业中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或国际竞争潜力)的企业,与其相关产业中的企业结成的一种战略联盟关系链”。

001-产业链理论

001-产业链理论

一、产业链理论1、产业链内涵产业链(Industry Chain)被认为是一个十分传统的概念,早在1958年赫希曼就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从产业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的角度论述了产业链的概念啊1。

但随着供应链、价值链等理论的兴起与运用,产业链相对弱化。

据蒋国俊考证:最早提出“产业链”一词的是我国学者姚齐源、宋武生于1985年发表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实现模式——区域市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产业链是比较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概念191。

产业链指的是以某项核心技术或工艺为基础,以提供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要的效用系统为目的,具有相互衔接关系的企业集合。

产业链内涵包括三个方面:首先,产业链是一种相关资源的组合;其次,这种组合不是无序的,而是要求围绕着某项核心价值或技术来加以优化和提升:其三,对于产业链是否优化的判别标准应是着眼于是否最大限度地实现其资源的全部价值,即优化的标准是着眼于“结构”和“动态”,它的讨论对象是“环节”而不是“点”n引。

产业链的四个基本特征:(1)与一般的供应链不同,它是特定的产业群聚区内相关企业的集合,并同群聚区内的政府及其他重要相关机构有密切的联系;(2)与一般的市场交易关系不同,产业链中的企业相互I’日J是一种长期的战略联盟关系;(3)与通过各种途径实现的纵向一体化不同,产业链是独立企业间的联合;(4)与各种松散的企业联合不同,产业链中的企业联盟在各方承诺的关键性领域中能像单一的公司那样运作…1。

2、产业链构建机制产业链的构建包括接通产业链和延伸产业链两个层面的内涵。

接通产业链是指将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断续的产业部门(通常是产业链的断环和孤环形式)借助某种产业合作形式串联起来;延伸产业链则是将一条既已存在的产业链尽可能地向上下游拓深延展¨引。

产业链中断会造成上下游企业供应不配套而导致的产业资源损失。

我国市场化改革后,产业结构调整效果不够理想的很大原因在于没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使得产业结构调整只是站在表层现象,没有探索出产业链内在的联系形态和联系机制n2l。

产业链的研究与发展

产业链的研究与发展

产业链的研究与发展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产业链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产业链不仅是各个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的体现,也是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产业链的研究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产业链的概念、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展开分析,希望能够为产业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产业链的概念与特点产业链是指在一个特定的产业内,各种生产和加工环节之间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一种组织形式。

它通过产业内部的各个环节之间的协作和连接,使得产品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有序的生产和供应。

产业链包括上游和下游,上游是原材料的生产和加工环节,下游是成品的生产和销售环节。

产业链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工协作: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形成了分工协作的关系。

每个环节都专注于自己的领域,通过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率的提升。

2. 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产业链已经不再局限于国内,而是跨国、跨地区的。

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企业可以在产业链上找到自己的定位,从而实现资源的互补和竞争优势的实现。

3. 品牌导向:产业链的发展趋势是向品牌导向转变。

由于全球市场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加,企业需要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来实现竞争优势。

二、产业链的研究现状产业链的研究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多个领域。

国内外学者们对产业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

产业链的研究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 理论研究:关于产业链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价值链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等。

这些理论为产业链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为产业链的实践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2. 方法研究:为了更好地识别、理解和优化产业链,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包括产业链分析、环境分析、竞争分析等。

这些方法为产业链的管理和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工具和手段。

3. 实证研究:除了理论和方法研究以外,学者们还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深入了解了各种产业链的运行机制和特点,为产业链的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产业链研究框架

产业链研究框架

产业链研究框架引言:产业链是指由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制造商、分销商和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一系列相互依赖的经济活动环节。

通过研究产业链,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一个产业的运作机制、产业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每个环节的价值创造和竞争优势。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产业链研究框架,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产业链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一、产业链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1 产业链的定义:产业链是指一个产品或服务从原材料采购到最终消费的全过程,涵盖了多个环节和参与者。

1.2 产业链的分类:根据价值链的理论,产业链可以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环节。

上游环节包括原材料供应商和生产制造商,中游环节包括零售商和批发商,下游环节包括最终消费者。

二、产业链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1 目的:产业链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分析产业链中各环节的关系和价值创造方式,从而找到产业链中的瓶颈和机会。

2.2 意义:产业链研究可以帮助企业了解自身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和角色,制定战略决策,提高竞争力。

三、产业链研究的方法和步骤3.1 数据收集: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包括行业报告、企业年报、市场调研等,了解产业链中各参与者的数量、地位和业务范围。

3.2 参与者分析:对产业链中的各参与者进行分析,包括企业规模、技术实力、市场份额等,以及各参与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和竞争关系。

3.3 价值链分析:通过分析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价值创造方式和利润分配,了解产业链中的价值链和利润链。

3.4 竞争分析:对产业链中的竞争态势进行分析,包括竞争对手的数量、产品差异化程度、市场份额等,以及竞争对手的战略和动态。

3.5 SWOT分析:通过分析产业链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找到产业链中的战略机会和挑战。

3.6 战略规划:根据产业链研究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战略规划,包括产品创新、渠道拓展、合作伙伴选择等,以提高企业在产业链中的竞争力。

四、案例分析:以汽车产业链为例4.1 数据收集:收集汽车产业链相关的行业报告、企业年报、市场调研等数据。

产业链的分类

产业链的分类

产业链的分类
1. 上游产业链,哇塞,就像建房子的第一步打地基一样重要!你看那些原材料供应商,比如钢铁厂之于汽车制造业,没有好的钢铁,哪来坚固的车子啊!
2. 中游产业链,这可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啊!就好像接力赛中中间那棒选手,把上游的成果转化加工,像电子零部件生产商对于电子产品,起到了关键的衔接作用!
3. 下游产业链,嘿,这可直接关系到咱们消费者呀!好比超市把商品卖给我们,像零售商对于各类生活用品,把最终的产品送到我们手中呢!
4. 纵向产业链,这就像一棵大树一样,从根部到枝丫都紧密相连!比如从种植棉花到做成衣服,各个环节都不能少啊!
5. 横向产业链,哎呀,这就像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的兄弟姐妹各自发挥作用一样!像汽车行业里不同品牌的百花齐放,共同推动整个行业发展!
6. 整合产业链,这不就是把各种资源像拼图一样拼起来嘛!比如某大型企业整合上下游,让整个流程更高效更顺畅!
7. 绿色产业链,哇哦,现在多重要啊!就像我们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要爱护环境呀!像那些注重环保的企业,为地球做贡献呢!
8. 创新产业链,哈哈,这可是未来的希望所在呀!就如同给生活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一样!像科技研发带来的新突破,改变我们的生活啊!
我的观点结论:产业链的分类真的非常丰富多样,每个类型都有其独特的重要性和作用,它们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创新链概念及案例

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创新链概念及案例

一、概述2、产业链的概念3、产业链的重要性4、产业链的发展历程5、产业链的案例分析6、产业链的未来趋势7、总结与展望概述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和创新链,这些概念在当今的商业和经济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们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现代企业发展的核心。

本文将聚焦于这些概念,深入探讨它们各自的含义、通联以及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希望能够为读者带来新的启发和思考。

产业链的概念产业链是指从原材料生产到最终消费品生产的全过程。

它涵盖了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产品组装、市场销售等全方位的环节。

产业链通常包括上游产业链和下游产业链两部分,上游产业链主要指与原材料相关的环节,而下游产业链则主要指与产品销售相关的环节。

产业链的概念体现了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在其中不同企业通过协同合作,共同完成产品生产和价值创造的过程。

产业链的重要性产业链在现代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仅是一个产品生产的过程,更是企业之间合作与竞争的评台。

产业链上的企业通过资源整合、技术创新,共同推动着整个产业的发展。

产业链的延伸也为用户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选择,推动了市场的多元化和竞争性。

产业链的健康发展是整个产业发展的基石。

产业链的发展历程产业链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当时,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价值链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

此后,产业链的概念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逐渐演化为今天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等多元概念。

这些概念的提出不仅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学术研究和管理实践带来了新的动力。

产业链的案例分析以阿里巴巴为例,它通过打通供应链、价值链和创新链,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电商生态圈。

在供应链方面,阿里巴巴通过建立全球采购体系,打通了各类商品的采购渠道,降低了采购成本;在价值链方面,阿里巴巴借助技术和数据优势,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数字化转型的解决方案,提升了它们的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在创新链方面,阿里巴巴通过投资孵化、技术研发等方式,不断推动着电商行业的创新和升级。

农业产业链理论研究综述

农业产业链理论研究综述

以后我 国对农业产业链 的进一步研 究提供 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 : 农业产 业链; 理论; 综述


农业产业链概念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定
马克 思 的分 工 理 论 认 为 ,特 定 的产 业 总 是 坐 落 在特 定 的区 域 空 间上 , 且对 应着 特 定 的 劳动 空 间 。他 通过 分析 指 出分 工 而 ] 促 进 生产 效率 提 高 的 原 因 。“ 多人 在 同 一 生产 过 程 , 在 不 同 许 或
美国学者科斯最 早提 出了交易费用 的概
农 业产 业 链 是 一 个 网 络 结 构 , 要 贯 穿供 给 和 需求 市场 , 主 也
念 , 斯 认 为 , 易 费 用 就 是 利用 价格 机 制 的 费 用 , 获 得 准 确 科 交 是 市 场 信 息所 需 付 出的 费用 , 以及 谈 判 和 经 常性 契 约 的 费用 [。美 7 ] 国经 济 学 家 科 斯 在 13 年 发表 的 论文 《 业 的 性 质》 文 中 指 97 企 一
甘肃 农业
21 0 0年第 1 期 ( 2 2期) 1 总 9
农 业 产 业 鲢 理 论 饼 兜 缣 莲
翟慧卿 , 吕 萍 ( 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甘肃 兰州 70 3 ) 3 0 0
擅 要: 本文在对农 业产业链相 关理论综述的基础上, 分析 水平, 它随每个人的活动范围缩小而提高 ; 二是间接生产链条的
销售等环节 , 是一个有机整体 [ 2 3 。三是农业产业链 是一种产业
群 。 业产 业 链 实质 上 是 一种 产 业 群 , 括 为农 业 生 产 做准 备 的 农 包
前 期 产 业 部 门 、农 业 生产 的 中间 部 门 以及 农 业 生产 的 后期 部 门

产业链研究报告

产业链研究报告

产业链研究报告【产业链研究报告】一、产业链的概念及研究意义产业链是指一个产品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消费者之间形成的一系列的加工、流通和销售环节。

产业链的研究对于分析产业的发展趋势、评估产业竞争力、寻找产业链中的瓶颈环节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产业链的结构和特点1. 产业链的结构:产业链由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环节构成。

上游环节主要包括原材料供应商、原材料加工商和零部件制造商;中游环节主要包括产品加工和生产商;下游环节主要包括批发商和零售商。

2. 产业链的特点:产业链具有多样性、关联性和紧密性。

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紧密,上下游企业之间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了一个相互依赖、互补和协同发展的关系网络。

三、产业链的分析方法产业链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供需分析法、价值链分析法和竞争力分析法。

供需分析法主要用于分析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供给和需求情况,通过对市场需求和产能的分析来判断产业链的发展趋势;价值链分析法主要用于分析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附加值和利润分配情况,找出价值创造的关键环节;竞争力分析法主要用于评估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竞争优势和劣势,找出产业链中的竞争瓶颈和改进的方向。

四、产业链研究的应用案例以手机产业链为例,对产业链的研究可以分析手机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发展情况和竞争状况。

通过对手机原材料供应商、零部件制造商、手机品牌厂商和手机零售商的分析,可以了解手机产业链的整体发展情况、市场需求趋势和产业竞争力,为手机产业链的改进和创新提供参考和依据。

五、展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产业链的全球化,产业链研究将越来越重要。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产业链的结构和特点将发生变化,新的环节和新的产业链将不断涌现。

产业链研究将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产业发展的趋势,推动产业创新和升级。

【参考文献】1. 张明. 产业链研究方法与实践[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7.2. 田铁龙, 孙玉清, 郝春彦. 产业链分析及软件应用[J]. 科技与创新, 2016(12): 44-45.。

国内外产业链问题的理论研究述评

国内外产业链问题的理论研究述评

1国内外产业链问题的理论研究述评1.1关于产业链的定义及其生物学解释随着产业链整合案例的频繁发生,也引起了国内、外理论界与实践界对此问题的注意,他们也曾经对产业链下过各种定义。

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定义:(1)基于微观角度的产业链定义。

任保平(2005)认为[3],产业链从微观上来说是指一个企业的供应链,是一定的产业群聚区内,处在产业链不同环节上的相关产业中的企业而结成的一种战略联盟关系。

蒋国俊等(2004)提出[4],产业链是指在一定的产业群聚区内,由在某个产业中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或国际竞争潜力)的企业,与其相关产业中的企业结成的一种战略联盟关系链。

(2)基于价值网络的概念。

哈里森(Harrison)认为,产业链是采购原材料,将它们转换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并且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链。

(3)基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角度的定义。

郑学益(2000)认为[5],产业链就是以市场前景比较好的、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产品的关联度比较强的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为链核,通过这些链核,以产品技术为联系,资本为纽带,上下连结、向下延伸、前后联系形成的链条。

这样,一个企业的单体优势可以因此得到加强,从而转化为一个区域和产业的整体优势,形成一个区域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自从1879年,德国生物学家贝里(Anton de Barry)提出共生概念后,被范明特(Feminism)、布克纳(Phototoxic)发展完善,这一生物学思想很快被引进到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问题和现象中,并作为解决某些经济和管理问题的理论指导。

共生指的是不同生物属种按某种物质联系生活在一起。

它由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组成。

我们认为,从生物共生进化理论看,产业链更像是一个企业生态共生体,它是由共生单元(企业)、共生环境(企业之间流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以及共生模式(企业之间相互结合的形式,它既反映共生单元-企业之间的作用方式,强度,也反映它们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关系。

什么是产业链

什么是产业链

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

这四个维度在相互对接的均衡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链这种“对接机制”是产业链形成的内模式,作为一种客观规律,它像一只“无形之手”调控着产业链的形成。

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

产业链主要是基于各个地区客观存在的区域差异,着眼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借助区域市场协调地区间专业化分工和多维性需求的矛盾,以产业合作作为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区域合作载体。

产业链的本质是用于描述一个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它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存在两维属性:结构属性和价值属性。

产业链中大量存在着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

[1][编辑]产业链的内涵(1)产业链是产业层次的表达;(2)产业链是产业关联程度的表达;(3)产业链是资源加工深度的表达;(4)产业链是满足需求程度的表达[编辑]产业链的类型产业链分为接通产业链和延伸产业链。

接通产业链是指将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断续的产业部门(通常是产业链的断环和孤环形式)借助某种产业合作形式串联起来;延伸产业链则是将一条既已存在的产业链尽可能地向上下游拓深延展。

产业链向上游延伸一般使得产业链进人到基础产业环节和技术研发环节,向下游拓深则进入到市场拓展环节。

产业链的实质就是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的关联,而这种产业关联的实质则是各产业中的企业之间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编辑]产业链的形成[2]随着技术的发展,迂回生产程度的提高,生产过程划分为一系列有关联的生产环节。

分工与交易的复杂化对使得在经济中通过什么样的形式联结不同的分工与交易活动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

企业组织结构随分工的发展而呈递增式增加。

因此,搜寻一种企业组织结构以节省交易费用并进一步促进分工的潜力,相对于生产中的潜力会大大增加(姚小涛,席酉民,2002)。

产业链基础理论

产业链基础理论

一、产业链基础理论知识 2、产业链的概念 • 价值链: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 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 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 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 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 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 • 企业链:由企业生命体通过物质、资金、技术等流动和相 互作用形成的企业链条。 • 供应链:由物料获取并加工成中间件或成品, 再将成品送 到顾客手中的一些企业和部门构成的网络。 • 空间链:指同一种产业链条在不同地区间的分布。
4、产业链的基本类型 • 3)以产品的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为主要素的产业链 • 如电视机产业链、发电设备产业链、旅游产业链等,在该 类产业链的形成过程中,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具有十分重要 的地位和关键作用; • 4)以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为主要素的产业链 • 如服装工业产业链、食品工业产业链、建材工业产业链等 ,这类产业链是以各种各样的大型专业市场为核心,其生 产利润和价值主要为市场聚集地所得。
6、产业链形成的四大模式
纵向一体化式产业链指核心企业通过向产业 链上游和下游的纵向一体化扩张而形成的产 业链。
02
纵向一体化式产业链
产业链中的企业同属于一个企业集团或总公 司,有着产权的关系纽带。总公司或集团公 司通过控股或自建等方式对其他企业保持着 强有力的控制。它是一种在产业链内部进行 “自给自足”的模式。 用集团内部的计划代替市场交易,从而使生 产更加稳定;但是,企业集团内部管理的难 度加大.不利于产业链整体效率的提高。
一、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 3、产业链的内涵
产业层次
产业关联程度
产业链表达的内容
资源加工深度 满足需求程度

产业链的概念和分类

产业链的概念和分类

产业链的概念和分类
产业链是指一个产品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制造、销售流通、售后服务等环节的全过程。

它涵盖了从上游到下游的各个环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

产业链的分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一般可以分为垂直产业链和水平产业链两种分类方式。

垂直产业链是指从原材料生产到最终产品销售的全过程,包括原材料开采、加工制造、产品销售等环节。

这种产业链的特点是各个环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上下游关系,例如钢铁产业链、汽车产业链等都属于垂直产业链。

水平产业链是指在同一生产环节上的相关产业形成的产业链,这种产业链的特点是各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和互补的关系,例如电子产业链、信息技术产业链等都属于水平产业链。

除了这两种分类方式外,产业链还可以根据具体的行业和产品进行细分,比如农业产业链、金融产业链、医药产业链等。

产业链的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产业结构,为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产业链梳理

产业链梳理

产业链梳理产业链是指由原材料、零部件、成品等环节组成的产品生产和供应链,也可以理解为从供应商到终端消费者的全过程。

产业链的合理组织和优化,对于提高产业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几个典型产业的产业链进行梳理,分析其中的关键环节和主要参与者。

1. 汽车产业链:汽车产业链是指从原材料采集、零部件制造、整车生产到销售和售后服务的全过程。

其中,整车生产是汽车产业链的核心环节,由多个子产业构成,如发动机、底盘、车身等。

汽车产业链的参与者包括汽车厂商、零部件制造商、配套企业、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商等。

2. 电子产业链:电子产业链包括从原材料采集、芯片制造、组装到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等环节。

其中,芯片制造是电子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对于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电子产业链的参与者包括芯片制造商、电子产品制造商、电子零部件供应商、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商等。

3. 食品产业链:食品产业链包括从农业生产、食品加工、包装、销售到餐饮服务等环节。

其中,食品加工是食品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对于保证食品质量和安全具有关键作用。

食品产业链的参与者包括农民、食品加工企业、包装企业、销售渠道和餐饮企业等。

4. 纺织产业链:纺织产业链包括从原材料采集、纺织制造、成衣加工、销售和售后服务等环节。

其中,纺织制造是纺织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关键是纺织技术和设备的更新和优化。

纺织产业链的参与者包括纺织原材料供应商、纺织厂家、成衣生产企业、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商等。

通过对以上几个产业链的梳理,不难看出产业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要优化产业链,需要制定合适的政策、加强产业协同、提高产业技术和设备水平,以推进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和优化提升。

产业链的定义和概念

产业链的定义和概念

产业链的定义和概念
一、定义
产业链是指一个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中所涉及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产业活动的集合。

这些产业活动包括原材料的供应、产品的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链条。

二、概念
产业链的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产业链是一个网络: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结构。

在这个网络中,每个环节都有其特定的作用和地位,它们共同协作,使得整个产品能够从生产到消费顺利进行。

2. 产业链是一个价值链:产业链不仅仅是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流通链条,更是一个价值创造的链条。

每个环节都在为最终产品增加价值,从而实现整个产业链的价值最大化。

3. 产业链是一个动态的系统:随着市场需求、技术进步、政策法规等因素的变化,产业链会不断地调整和优化。

在这个过程中,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会不断地进行重构和整合,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4. 产业链是一个跨产业的系统:产业链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特定的产业,而是跨越多个产业,涉及到不同的行业和领域。

这些产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和互动,共同构成了整个社会的经济体系。

综上所述,产业链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网络结构,它涵盖了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全过程中所涉及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产业活动。

通过深入理解产业链的概念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把握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推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产业链理论

产业链理论

一、产业链理论1、产业链内涵产业链(Industry Chain)被认为是一个十分传统的概念,早在1958年赫希曼就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从产业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的角度论述了产业链的概念啊1。

但随着供应链、价值链等理论的兴起与运用,产业链相对弱化。

据蒋国俊考证:最早提出“产业链”一词的是我国学者姚齐源、宋武生于1985年发表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实现模式——区域市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产业链是比较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概念191。

产业链指的是以某项核心技术或工艺为基础,以提供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要的效用系统为目的,具有相互衔接关系的企业集合。

产业链内涵包括三个方面:首先,产业链是一种相关资源的组合;其次,这种组合不是无序的,而是要求围绕着某项核心价值或技术来加以优化和提升:其三,对于产业链是否优化的判别标准应是着眼于是否最大限度地实现其资源的全部价值,即优化的标准是着眼于“结构”和“动态”,它的讨论对象是“环节”而不是“点”n引。

产业链的四个基本特征:(1)与一般的供应链不同,它是特定的产业群聚区内相关企业的集合,并同群聚区内的政府及其他重要相关机构有密切的联系;(2) 与一般的市场交易关系不同,产业链中的企业相互I’日J是一种长期的战略联盟关系;(3)与通过各种途径实现的纵向一体化不同,产业链是独立企业间的联合;(4)与各种松散的企业联合不同,产业链中的企业联盟在各方承诺的关键性领域中能像单一的公司那样运作…1。

2、产业链构建机制产业链的构建包括接通产业链和延伸产业链两个层面的内涵。

接通产业链是指将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断续的产业部门(通常是产业链的断环和孤环形式)借助某种产业合作形式串联起来;延伸产业链则是将一条既已存在的产业链尽可能地向上下游拓深延展¨引。

产业链中断会造成上下游企业供应不配套而导致的产业资源损失。

我国市场化改革后,产业结构调整效果不够理想的很大原因在于没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使得产业结构调整只是站在表层现象,没有探索出产业链内在的联系形态和联系机制n2l。

产业链的构成

产业链的构成

一、产业链的概念产业链是指一个产品从原材料采购到最终消费者使用的整个过程中,所有相关企业和机构所形成的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

它包括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是一个由多个企业和机构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合作的系统。

二、产业链的构成1. 原材料供应商原材料供应商是产业链的起点,他们提供了产品所需的原材料。

例如,钢铁企业生产钢铁,为汽车制造企业提供钢材;石油企业生产石油,为石化企业提供原料。

2. 制造商制造商负责将原材料加工成成品,例如,汽车制造企业将钢材、塑料、橡胶等原材料加工成汽车。

3. 分销商分销商负责将成品分销给零售商和终端消费者,例如,汽车经销商将汽车销售给消费者。

4. 零售商零售商是面向消费者的最后一道关口,他们负责销售成品给终端消费者。

例如,汽车4S店销售汽车给消费者。

5. 服务商服务商负责为消费者提供售后服务,例如,汽车维修企业为汽车提供维修服务。

三、产业链的优势1. 降低成本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在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方面相互协作,形成分工合作的优势,从而降低了成本。

2. 提高效率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在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方面相互协作,形成分工合作的优势,从而提高了效率。

3. 提高质量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在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方面相互协作,形成分工合作的优势,从而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四、产业链的案例1. 苹果公司苹果公司的产业链包括了芯片制造商、组装厂、零售商等多个环节。

苹果公司采购芯片、屏幕等原材料,交由组装厂进行加工组装,然后将成品销售给零售商,最终销售给消费者。

2. 三星电子三星电子的产业链包括了芯片制造商、显示器制造商、电池制造商等多个环节。

三星电子采购原材料,交由组装厂进行加工组装,然后将成品销售给零售商,最终销售给消费者。

五、总结产业链是一个完整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相互协作的系统。

它包括了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服务商等多个环节。

产业链的优势包括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高质量等。

产业链的概念和分类 -回复

产业链的概念和分类 -回复

产业链的概念和分类-回复什么是产业链?产业链是指在一个产业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涉及到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分销、销售等一系列环节的有机衔接和相互依赖的产业活动,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

产业链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1. 原材料供应链:从原材料的采购、加工、储存,到供应给下一个环节的生产或制造过程。

2. 生产制造链:包括对原材料的加工、组装、制造过程,以及相应的生产设备和工艺等环节。

3. 分销与物流链:从生产制造环节到产品最终消费者手中的一系列环节,包括批发、零售、物流等。

4. 服务业链:指与特定产业相关的各种配套服务环节,例如售后服务、市场调研等。

5. 产业生态链:指一个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支持,通常是由一个核心产业和其他补充产业组成。

产业链的意义和作用:1. 促进产业创新和发展:产业链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各个环节之间的协同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2. 提高产业效率和降低成本:通过更好地组织和管理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3. 优化商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相互依赖,通过不断优化和提升,可以提高商品的质量和服务的水平,满足消费者需求。

4. 增加就业机会和创造经济价值: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通常涉及到大量的中小企业和从业人员,通过产业链的发展,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创造经济价值。

产业链的发展趋势:1. 产业链向上延伸:随着技术和市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向上游的原材料采购和研发环节延伸,以降低成本并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2. 产业链向下延伸:为了更好地掌握市场和提供综合服务,企业也开始向下游的分销、物流和售后服务环节延伸,以增加附加值和提升用户体验。

3. 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产业链上的不同企业之间开始加强合作,形成产业联盟和产业园区,共同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4. 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来优化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产业链的概念界定——产业链是链条、网络抑或组织?

产业链的概念界定——产业链是链条、网络抑或组织?

产业链的概念界定——产业链是链条、网络抑或组织?张晖;张德生【摘要】At present,a unified concept of industrial chain has not been formed.Researches on the definition of industrial chain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six types,and the conclusions vary with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s and discipline instruments.Among them,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organization emphasizing micro-analysis helps to clarify the nature of industrial chain.Thus,the industrial chain,as a mode of industry organization,is virtually an intermediate network organization with specific logical relation.%目前产业链还未形成统一的概念界定,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六大类,它们分别采用了不同的研究视角和学科工具,得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

为了厘清产业链的本质,应该从偏重微观分析的产业组织角度加以分析。

产业链作为一种产业组织模式,它实际上是一种有着特定逻辑关系的中间性网络组织。

【期刊名称】《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00)004【总页数】5页(P85-89)【关键词】产业链;产业关联;中间组织;网络组织【作者】张晖;张德生【作者单位】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海南海口570228;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海南海口5702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60上个世纪90年代国内学者傅国华为了解释海南热带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在国内首先提出了“产业链”概念[1],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目前产业链已经成为实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产业链概念、分类及形成机理研究述评
作者:刘志迎, 赵倩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合肥,230009
刊名:
工业技术经济
英文刊名:INDUSTRIAL TECHNOLOGY & ECONOMY
年,卷(期):2009,28(10)
被引用次数:1次
1.李靖;魏后凯基于产业链的中国工业园区集群化战略[期刊论文]-经济经纬 2007(02)
2.王兴元;杨华高新技术产业链结构类型、功能及其培育策略[期刊论文]-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5(03)
3.孙庆峰论汽车产业链的构建[期刊论文]-工业技术经济 2004(05)
4.孙理军;方齐云;郑晓军传统行业产业链的延伸发展[期刊论文]-经济管理 2006(01)
5.李丹;郑志安产业链主导产品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 2005(10)
6.洪勇;苏敬勤发展中国家核心产业链与核心技术链的协同发展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工业经济 2007(06)
7.韩菁;贾建锋;陈希产业链中的知识转移研究:以电信产业为例[期刊论文]-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05)
8.龚勤林论产业链延伸与统筹区域发展[期刊论文]-理论探讨 2004(03)
9.程宏伟;冯茜颖;张永海资本与知识驱动的产业链整合研究--以攀钢钒钛产业链为例 2008(03)
10.陈晓涛产业链技术融合对产业生态化的影响[期刊论文]-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03)
11.邹昭烯论企业资源与能力分析的三个纵向链条--价值链、供应链与产业链 2006(09)
12.周新生产业链与产业链打造[期刊论文]-广东社会科学 2006(06)
13.周新生产业链与产业链打造[期刊论文]-广东社会科学 2006(04)
14.张铁男;罗晓梅产业链分析及其战略环节的确定研究[期刊论文]-工业技术经济 2005(06)
15.郁义鸿产业链类型与产业链效率基准[期刊论文]-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5(11)
16.姚平;梁静国;陈培友煤炭城市共生产业链构建研究[期刊论文]-经济研究导刊 2007(06)
17.杨蕙馨;纪玉俊;吕萍产业链纵向关系与分工制度安排的选择及整合[期刊论文]-中国工业经济 2007(09)
18.吴金明;邵昶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工业经济 2006(04)
19.昊金明;黄进良;李民灯论产业链建设与创新的"3+3+3+3"模式[期刊论文]-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20.王云霞;李国平产业链现状研究综述[期刊论文]-工业技术经济 2006(10)
21.邵昶;李健产业链"波粒二象性"研究论产业链的特性、结构及其整合 2007(09)
22.马元柱福建省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若干思考[期刊论文]-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6)
23.刘玥;聂锐石油产业链的空间结构分析[期刊论文]-集团经济研究 2007(230)
24.刘明;路正南产业链中的隐性节点研究 2007(04)
25.刘明宇;翁瑾产业链的分工结构及其知识整合路径[期刊论文]-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07)
26.刘贵富产业链的功能效应研究 2006(03)
27.刘刚基于产业链的知识转移与创新结构研究[期刊论文]-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6(11)
28.刘贵富产业链的基本内涵研究[期刊论文]-工业技术经济 2007(08)
29.刘贵富;赵英才产业链核心企业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6(10)
30.刘贵富;赵英才产业链的分类研究[期刊论文]-学术交流 2006(08)
31.刘贵富;赵英才产业链:内涵、特性反其表现形式 2006(05)
32.刘尔思关于产业链理论的再探索[期刊论文]-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6(03)
33.李心芹;李仕明;兰永产业链结构类型研究[期刊论文]-管理科学 2004(04)
34.李敏;李涛全球产业链中基于整合能力的中国制造企业价值增值路线研究[期刊论文]-工业技术经济 2007(05)
35.曹芳;王凯农业产业链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期刊论文]-农业技术研究 2004(01)
36.蔡宇关于产业链理论架构与核心问题的思考 2006(09)
1.刘康.曾繁华企业技术创新与产业技术链整合[期刊论文]-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6)
本文链接:/Periodical_gyjsjj200910013.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