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章:社会互动
第五章 社会互动
(social interaction )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 一、含义: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 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间通过 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 的社会交往活动。
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 互动者之间必须发生依赖行为。 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可是面对面的,也可在非面对面场合 下发生。 在特定情境下进行,情境不同意义不 同。 会对互动双方、他们间关系及社会环 境产生影响。 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 的互动结构。
(四)强制
互动的一方被迫按照另一方的某些要求 行事的一种互动形式。 核心:一种力量对另一种力量的统治或 制约。 后果: 一是造成双方的冲突和对抗; 二是迫使另一方或双方都顺从和顺应
(五)顺从与顺应 1、顺从:互动中一方自愿地或主
动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按另一方要 求行事。 (一方服从另一方)
4、诱发因素:
集合行为出现的 “导火线”
“巴黎骚乱”的导火线: 法国巴黎北郊克利希苏布瓦镇的两名男孩 10月27日在躲避警察时不幸触电身亡,该 市数百名青少年因此走上街头抗议,焚烧 汽车和垃圾桶,打砸店铺和政府机关,并 与警方发生冲突。
5、行为动员
传递信息和压力感,唤起大众 情绪的行为。
6、社会控制能力
建立全面系统的防范机制 强化服务意识,密切干群关系 注重策略,稳妥处理集合行为
4、集合行为的控制
制定和完善有关群众集会、游行的相关法规 努力开创一个良好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 化环境 尽量避免非组织的大规模群体的出现
加强社会控制力量
复习思考题
社会互动的含义。 考察社会互动的维度? 理解社会互动的各种类型。 集合行为的概念、特征、典型行为。 联系实际谈谈我国集合行为产生的原 因及社会心理学分析。
社会学概论章节重点
《社会学概论》复习要点提示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1、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
2、孔德是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的人,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
3、人类理性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哲学阶段和实证阶段。
4、“秩序”和“进步”成为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
5、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
6、孔德是“社会学综合理论的创始人”。
7、社会调查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学理论的源泉。
8、涂尔干是社会学鉴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特殊的“社会事实”。
(《自杀论》)就是他用一种社会事实去解释的范例。
9、三种理想的类型:传统型权威、个人魅力型权威、法理型权威。
10、社会学起源于欧洲,最早把欧洲的社会学引入美国的是耶鲁大字教授萨姆纳,他于1876年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开设社会学课程,给学生们讲授宾塞的《社会学研究》。
11、1892年,斯莫尔应聘进芝加哥大学后,连创了三个世界社会学第一:《1》1893年创办世界第一个社会学系。
《2》1894年与文森特合著世界第一本社会学教材《社会学研究导论》。
《3》1895年创办世界第一份社会学刊物《美国社会学杂志》。
12、欧洲在战后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1》首先,社会学的研究重心转向现实社会。
《2》其次,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多样化。
《3》再次,社会学的理论研究也趋向多元化。
13、19世纪末20世纪初救国维新,向西方学的背景下,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
14、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传入时期(1891-1911)成长时期(1912 -1927)建设时期(1928-1952)恢复重建时期(1979——)15、第36届世界社会学大会2004年7月在中国召开,大会主题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变迁”这标志着中国社会学正在走向世界,世界社会学也开始关注中国社会学的发展。
第二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社会学这个词是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有奥古斯.孔德首先在<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提出的.2:齐美尔的观点:社会学是研发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3: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的社会科学,其特征是:(1)整体性(最其本的特点) (2)综合性 (3)实证性(4)应用性4:社会学的功能:一,研究功能:1:描述性功能2:解释性功能3:预测性功能4:规范性功能二,教育功能:1:帮助人们自觉的完成社会化.2:帮助人们合理选择.三,社会管理功能1:建立规范2:提供模式3:反馈信息四,社会批评功能5:社会学实证研究的一般程序:一,筹划阶段第一,选题第二,建立研究假设第三,制定调查工具第四,组织人力第五,筹集研究经费.二,实施阶段三,总结阶段(总结阶段的任务是分析资料和撰写调查报告)6:社会学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一)问卷调查(属于”定量分析方法”)(二)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是由马林诺夫斯基在实践中首先提出)属于”定性分析方法”)(三)社会实验方法(属于”定量分析方法”)(四)非介入性研究方法(属于定性分析方法)可分内容分析,现存统计资料分析,历史比较分析三类.7:定性方法: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8: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9: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的区别:(一)着重点不同(四)学科基础不同(二)依据不同(五)在研究中所处的层次不同(三)手段不同们(六)结论表述形式不同10: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如下: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依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关系.11:帕森斯提出社会行动有三个要素:1目标2:情境3:规范12:交换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和布劳创立的.13:符号互动论又称象征互动论,是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互动过程中,主要代表人物有赫伯特.布鲁默和欧文.戈夫曼.第三章:社会1: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2:社会的基本特征:(一)社会是以人为主体(二)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的生产活动为基础.(三)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四)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3:社会唯名论者认为,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社会只是一个名称,用来方便地称呼构成社会的许多的个人,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4:社会唯实论者也称社会实在论,和社会唯名论者相反,它是把社会视为超越个人的客观存在.(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社会学家涂尔干)5:马克思主义主社会观:(一)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二)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三)需要是人们社会行动的动力.(四)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五)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科学的社会观.6:人格包括:价值标准,能力和气质.7:人与社会的全部关系:1:角色人格体系2:价值规范体系3:权力制度体系4:行为交换体系.8: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9:社会结构,一般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10:人口资源具有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11:社会的基本要素:(一)人口资源(二)自然资源(分为1:环境资源2:生物资源3:矿产资源)的特点:1:首先是自然资源的有限性.2:自然资源的系统性.3: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三)可持续发展11:可持续发展,就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12:可持续发展的的意义:(一)可持续发展尤其突出强调的是发展,消除贫困是实施可持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条件.(二)可持续发展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并强调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三)可持续发展强调代际之间的机会均等,指出当代人享有的正当的环境权力,即享有在发展中合理利用资源和拥有清洁,安全,舒适的环境的权利,后代人也同样享有这些权利.(四)可持续发展强调了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求人们在生产时要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要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五)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必须彻底改变对自然界的传统态度,建立起新的伦理道德和价值标准,不再把自然界看作是被人类随便盘剥和利用的对象,而应看作人类的资源和价值源泉.第四章:文化1:文化的特征:1:创造性2:习得性3:共享性4:累积性5:特殊性和共性2:文化的构成要素:(1)物质形态要素. (2):精神形态要素. (3):语言符号要素.(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3:文化的结构:1:文化特质(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2:文化集丛3:文化模式.4:文化的功能:(一)社会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二)社会导向功能(三)反功能5:最早对习俗作专门研究的是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6:法律的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是最具有强制力的社会行为的规范.7:法律的特征:1公正性2:强制性.8:法律的社会功能:1:惩罚功能2:威慑功能3:教育功能.9:对神圣的信仰是宗教的中心特征.10宗教的正向功能有:(一)促进社会团结,维持社会秩序.(二)振奋民众精神,促进社会发展(三)寻求生活意义,为个人提供精神安慰.11:文化传播有媒体,最原始,最基本的媒体是人.第五章:社会化1:所谓社会化:就是对个人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并能动调适相统一的社会过程.2:社会化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一)在时间上,社会化涉及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二)在内容上,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内涵(三)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以及社会化结果的社会性.3:社会化的功能:1:文化传承功能,2:社会稳定功能,3:个体完善功能.4: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生活技能的社会化,价值观念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行为社会化,角色社会化5:社会化的类型:1基本社会化 2:继续社会化 3:再社会化4: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6:我国社会化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的新人.7:社会化的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生物因素,即个人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二)是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伙伴群体,工作单位,社区和大众传媒等影响个人社会化的全部社会环境.(三)是社会实践,主要表现为观察学习,角色扮演,知识积累等环节.第六章:社会互动1:社会互动就是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2:社会互动的构成因素:(一)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二)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三)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地考虑到行动的”符号”所代表的”意义”.3:社会互动的理论:1:符号互动论2:常人方法学(创始人加菲克尔)3:拟剧论4:“交换”构成要素:1:目标2:付出3:回报4:效益5:“交换”的类型:1:物质的交换2:非特质的交换6:合作的类型:1:自发性合作(最古老和最具普遍意义的合作形式)2:制度化的传统合作3:指导性合作4:契约式合作7:社会互动的符号:1:语言2:身体语言3:个人空间8:空间距离提出四种空间是(霍尔):1:亲密距离(是指相距18英寸)2:个人距离(是指相距18英寸到4英尺)3:社会距离(是指相距4英尺到12英尺)4:公众距离(是指相距12英寸以上的距离)9:社会网络的特征:(一)社会网络的形成是地缘,血缘,学缘等多方面的因素使然(二)社会网络反映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本质。
社会学概论 第5讲 社会互动
日常谈话中许多词语没有确定的含义,依靠双 方的共同理解来界定。
科长阿呆上领导家拜年,呈上红包时,
领导问:你这是什么意思? 阿呆:没什么意思,只是意思意思! 领导:都在一个单位的,你这样就不够意思了。 阿呆:承蒙您关照,真的是点小意思。 领导:哈哈!你这个人真有意思。 阿呆:其实真没别的意思! 领导:那我就不好意思了。 阿呆:哪里呢,是我不好意思啊!”
第1节 什么是社会互动 第2节 社会互动的理论 第3节 非语言沟通 第4节 社会互动的形式 第5节 社会互动的类型
第1节 什么是社会互动
1、定义:社会互动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通过 语言、表情、身体姿势和其他象征性符号, 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互动可以是微观的,也可以是宏观的。
3、个人空间的其他体现
三、非语言沟通与性别
社会互动存在性别的维度,女性和男性对 言语和非言语沟通有不同的感知和表达。
电梯与陌生环境
第2节 社会互动的理论
一、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
1、行动(act):指某个人在特定情境下 的全部反应,包括人的实际行为、对事物 和人的注意、以及感觉和想法。
人类行动的独特性:反应;思考回应甚至预演。
2、互动的三个阶段:
(1)甲方送出信号 (2)乙方接受信号,解读信号,并作出回应 (3)甲方根据乙方的回应,采取进一步的行
3、静态体语(posture):即人们的身体 或四肢保持某种状态的姿势。
二、个人空间
1、定义:个人空间(personal space)—— 环绕一个人四周的直接区域。
2、爱德华·T·霍尔:个人距离的四种类型
亲密距离(intimate distance):45cm以内; 个人距离(personal distance):122cm以内; 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365cm以内; 公众距离(public distance):3.6m以外。
第五章 社会群体
但是,“外来威胁能增强凝聚力”是有条 件的。
如果群体成员认为他们的群体无力应付 外部攻击,群体作为安全之保障的重要性 就会下降,此时群体的凝聚力很难提高。
(周润发主演:《和平饭店》)
总结: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可以概括为两个字: “利益”
第二节 初级社会群体
一 初级群体的含义和特征 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 库利提
二 形成的条件 1 活动空间接近 (近水楼台先得月、远亲不如近邻) 2 接触时间长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3 地位、角色相近 4 交往比较自由
三 初级群体的功能 1 正功能:
(1) 承担社会化的任务 (2) 满足情感需要 (3) 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2 负功能 (1)压抑个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2)干扰组织关系,破坏组织结构,妨碍
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 亲属等等。
初级群体反映着人们员简单、最初步的 社会关系,即初级社会关系。
次级群体(secondary group) ,又 叫次属群体或间接群体,它指的是其成员 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 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群体成员问的感情联系相对不如初级群 体,面对面的互动有限。
第五章 社会群体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一 社会群体的含义与特征 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
结合起来并共同活动的人群集合体。
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个人在相对持久与经 常性的互动中形成的、具有一定角色与地 位安排的、分享一些共同价值规范的、并 具有共同归属感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应当注意,并非所有人群集合体都是社会 学意义上的群体。
具体说来,群体意识也就是一种群体 归属感,就是成员认为自己属于某个群体。 这种意识一旦建立起来,群体成员就与群 体外的人有了明显的区别感,对群体有了 相应的期望和规范的作用下,社
波普诺《社会学》目录 大纲
第一部分导论第一章社会学导言一、什么是社会学1、社会学的研究方式;2、社会学:显而易见的科学吗;3、社会学的基本假设;4、社会学的“为什么”;5、社会学的解释;6、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二、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1、经典人物;2、美国社会学的发展三、社会学理论1、功能主义的视角;2、冲突论的视角;3、互动论的视角;4、对三种视角的简要评价四、应用社会学1、社会学与社会;2、为什么学习社会学第二章社会学研究的过程一、研究过程1、社会学解释;2、变量分析;3、统计控制和多变量分析;4、社会研究的阶段二、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2、试验;3、观察;4、第二手分析;5、研究策略三、社会研究中的客观性和伦理学1、客观性和偏见;2、社会研究中的伦理问题;3、道德中立第二部分社会组织与个体第三章文化一、什么是文化1、文化的定义;2、文化的演进二、文化的构成1、符号;2、价值观;3、规范;4、物质文化三、文化的分析1、文化分析的视角;2、文化的差异和统一;3、种族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性;4、亚文化;5、文化整合;6、文化变迁四、美国人的价值观1、美国人的传统价值观;2、对美国人价值观的其他分析第四章社会与社会结构一、社会结构二、社会结构的单位1、地位;2、角色;3、社会群体和组织;4、宏观社会结构三、社会的类型1、社会的生存方式;2、公社社会和社团社会四、关于社会的几种理论视角1、功能主义的理论视角;2、冲突论的理论视角第五章社会互动与社会网络一、什么是社会互动二、符号互动论1、乔治•赫伯特•米德;2、符号互动论的原理;3、共享定义;4、批评三、关于社会互动的其他理论1、拟剧论;2、本土方法论四、非语言沟通1、体态语言;2、个人空间五、社会互动的形式1、交换;2、合作;3、冲突;4、竞争;5、强制六、社会网络1、网络特性2、小世界研究;3、网络分析的重要性第六章社会化一、人类生物学与社会化二、婴幼儿的社会化1、与人类的接触;2、情感发展三、人格发展理论1、查尔斯•库利:镜中我;2、乔治•赫伯特•米德:角色借用;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无意识;4、艾里克•艾里克逊:认同危机;5、让•皮亚杰:认知发展四、养育孩子的方式五、社会化的主体1、家庭;2、学校与日托中心;3、同辈群体;4、大众传媒六、生命历程中的社会化1、青春期与青年期;2、成年期;3、晚年生活;4、死亡与濒临死亡七、再社会化八、社会化与人的自由第七章群体与组织一、社会群体的性质1、什么是社会群体;2、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3、我们为什么形成群体二、群体结构1、群体规模;2、群体规范;3、群体角色三、群体是怎样运作的1、决策;2、遵从;3、群体界线:内群体和外群体;4、参照群体四、组织的特性1、组织目标和特征;2、组织结构;3、科层制五、组织过程和变迁1、制度化;2、组织变迁六、组织选择1、美国社会中的志愿者协会;2、弹性组织;3、日本人的选择七、组织与现代社会:一个人文主义的观点第八章越轨,犯罪和社会控制一、越轨的本质1、越轨的定义;2、社会控制和越轨;3、越轨的社会功能和功能障碍二、关于越轨的理论视角1、生物学视角中的越轨;2、心理学视角中的越轨;3、社会学视角中的越轨三、犯罪和刑事司法系统1、犯罪的种类;2、犯罪统计;3、美国社会的高犯罪率;4、犯罪控制:刑事司法系统第三部分社会不平等第九章社会分层一、有价值物的分配1、收入与财富;2、权力;3、声望二、社会地位与地位等级1、辨认社会地位;2、社会地位的等级评定;3、地位不一致三、历史上的分层制度1、奴隶制;2、种姓制;3、等级制四、社会阶级1、阶级分化;2、阶级意识与虚假意识五、社会流动1、开放社会与封闭社会;2、社会流动的条件;3、妇女的社会流动六、分层理论1、功能主义理论;2、冲突理论;3、伦斯基的理论七、其他社会的分层与流动1、英国:阶级社会与福利国家;2、巴西:传统与发展第十章美国的社会阶级与贫困问题一、美国的社会阶级1、下层阶级;、工人阶级;3、下层中产阶级;4、上层中产阶级;5、上层阶级;二、美国的社会流动三、生活机会中的阶级差异1、社会阶级,健康与寿命;2、社会阶级与法律;3、社会阶级与教育;4、社会阶级与社会参与四、贫困1、贫困的定义;2、贫困发生率;3、穷人与就业;4、贫困的原因五、社会福利1、社会福利简史;2、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3、社会福利中的问题;4、社会福利制度评论第十一章民族,种族与少数民族一、民族与种族群体(上)(下)1、民族群体;2、种族群体;3、美国的少数民族群体二、对少数民族的偏见与歧视1、偏见;2、歧视;3、偏见与歧视的变化形式三、少数民族的关系模式1、接受模式;2、排斥模式;3、美国的结构性不平等四、少数民族成员的社会反应与心理反应1、被动接受;2、个人攻击行为与暴力行动;3、集体抗议;4、自我隔离;5、自愿同化第十二章社会中的年龄和健康问题一、年龄与社会1、人口的变化;2、生命阶段的历史发展;3、年龄与社会结构;4、年龄歧视二、变老1、生理变化;2、社会老年学的观点三、美国老年人的社会状况1、退休;2、居住;3、健康与个人照顾四、其他社会的老年人1、中国:尊敬老人;2、以色列吉布兹:老年人的整合;3、艾克:弃老五、美国的健康与医疗保健1、健康的社会分布;2、医院保健系统六、医疗保健存在的问题1、生活的医学化;2、用医学技术保存生命;3、医疗费用上升的危机;4、艾滋病:社会,经济和道德问题第十三章性别一、两性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1、生理差异;2、心理差异二、性别角色1、性别角色的社会简史;2、性别角色的社会化;3、成人的性别角色三、性别与不平等(上)1、性别分层的社会学理论;2、性别歧视;3、性别与婚姻;4、性别与工作;三、性别与不平等(下)5、性别与政治;6、女权运动第四部分社会设置第十四章家庭一、社会中的家庭1、功能主义的观点;2、冲突论的观点二、家庭结构1、亲属与家庭;2、核心家庭与扩展家庭;3、家庭中的权威;4、婚姻居所;5、世系与继承三、婚姻,离婚和寡居1、选择一位婚姻伴侣;2、求爱和罗曼蒂克式的爱情;3、婚姻;4、离婚和再婚;5、寡居四、变迁中的美国家庭1、人口趋势;2、单亲家庭和继父母家庭;3、工作与家庭;4、家庭暴力;5、婚姻与核心家庭的关系;6、家庭的未来第十五章教育一、社会学视野中的教育1、功能主义的观点;2、冲突论的观点二、教育组织1、教育的普及;2、美国的教育组织;3、教育组织模式;4、政府的支持和父母的选择;5、教师和学生的角色;6、对学生的评价三、美国教育的趋势和问题1、对美国教育的批评;2、教育革新;3、私立教育;4、教育和少数民族;5、教育和平等四、教育的影响1、教育和收入;2、教育和价值观第十六章宗教一、宗教与社会1、宗教的类别;2、宗教与人类境况;3、功能主义视角:宗教与社会稳定;4、冲突论视角:宗教与社会变迁二、宗教组织1、宗教的要素;2、宗教组织的类型三、美国生活中的宗教1、宗教与美国文化;2、宗教成员资格及宗教倾向;3、宗教参与;4、新宗教意识四、社会中的宗教:一种长远的观点1、起源与发展;2、世俗化讨论第十七章权力,政治和政府一、权力,权威和国家1、权力;2、权威与权力的合法化;3、国家;4、关于政治权力分配的几种观点二、政府形式1、民主政体;2、集权主义;3、独裁主义三、美国政治与政府1、历史和文化背景;2、政治参与;3、政党;4、利益群体与院外活动;5、军事_产业联合体;6、谁统治美国四、社会学与国家:一种人文观点第十八章经济与劳动一、经济1、经济的历史演变;2、现代经济的构成二、经济制度1、资本主义制度;2、社会主义制度;3、混合经济三、美国的经济制度1、历史与文化背景;2、合作资本主义;3、经济集中与双重经济;4、政府与劳工组织的作用;5、经济全球化四、劳动社会学1、工人的异化与满意度;2、美国的劳动倾向;3、跨文化观点:日本的经济与劳动五、社会与市场:一种人文观点第五部分社会环境和社会变迁第十九章人口与生态一、人口研究1、人口研究的数据来源;2、人口结构:性别与年龄二、人口变化的要素1、出生率;2、死亡率;3、移民三、人口增长与社会1、世界人口增长;2、生育控制;3、美国的人口增长与变化四、生态学与环境社会学1、人口密度与人类行为;2、生态系统;3、地球生态系统第二十章城市,城市化和社区变迁一、城市的起源和成长;1、最初的人类社区;2、城市的诞生;3、前工业时代的欧洲城市发展二、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化1、美国的城市化;2、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三、美国大都会的结构和发展1、大都会社区;2、大都会的兴衰;3、城市生态学四、城市生活和文化1、社区生活的变迁;2、关于城市生活方式的研究视角;3、城市生活方式的经验研究;4、郊区生活五、美国大都市问题和城市危机1、老中心城市的问题;2、大都会的离析和蔓延;3、城市规划与城市重建;4、冲突理论与城市危机;5、美国城市的未来第二十一章集合行为和社会运动一、集合行为的性质和发生的条件1、集体行为的性质;2、集合行为发生的条件二、集群与大众行为1、集群的类型;2、集群行为理论;3、大众行为三、传播与集合行为1、谣言与闲话;2、公众舆论四、社会运动1、社会运动的类型;2、社会运动的过程;3、社会运动发展的一个现代理论:资源动员第二十二章社会和文化变迁一、社会变迁的原因1、物质环境;2、人口;3、技术;4、非物质文化;5、文化进程;6、经济发展;7、有目的地促进变迁二、社会变迁的理论1、社会文化进化论;2、循环论;3、功能主义者的观点;4、冲突论的观点三、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1、第三世界经济发展的条件;2、第三世界的经济困境:冲突论的观点;3、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四、现代化的构成要素五、发达社会的未来1、后工业社会;2、悲观主义情结:增长的极限;3、乐观主义情结:未来主义波普诺《社会学》笔记第一部分导论第一章社会学导言绪论1、社会学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的系统的、客观的研究。
社会互动
冲突功能
4,交换 旨在获取报酬或回报的交往。 回报的形式多样
回报的原则:互惠(reciprocity) 净收益:得到的回报减去成本。正向 的净收益使交换可能持续下去
第四节、 关于社会互动的几种观点
一、符号互动论的观点
1,代表人物 George H. Mead , W. I. Thomas, 情景定义 Charles C. Cooley, “glass self ”镜中我 Mannford Kuhn, Herbert Blumer(布鲁默)
义发生变化。 5)所扮演的角色影响互动。
二、拟剧论的观点
( The Dramaturgical Model of Social Interaction) 1, 代表人及代表作
戈夫曼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 2,主要概念 1)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即人们
通过调控语言、姿态、手势等以控制自己留给 他人的印象,特别期待他人形成自己所希望的 印象。
社会互动的作用(地位、意义)
1. 有助于形成自我、完善自我 2. 社会互动是满足行动者需求的途径 3. 社会互动是社会构成和发展的基础
第二节、社会互动的发生
1. 人对他人的反应(如行动或思考)不取 决于对方行动、事件即符号乃至场景 (situation )本身,而取决于人对它们 所作的理解、解释、判断。即取决于符 号定义(definition of symbol) 或情景定义 (definition of situation )
2)前台和后台 前台是互动者展示精心修饰的行为的场
所(场合)。
后台是为前台表演做准备或呈现前台上 所不能展现的行为的场所。
3,主要观点
《社会学概论》笔记五
《社会学概论》笔记五第五章:社会互动本章指导:一、本章目的:社会互动是微观社会学领域的研究主题,它来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通过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和掌握社会学关于社会互动的基本原理,以及我们怎样运用其中的理论知识来理解生活中的现象。
二、课前准备:1、你以前接触过“社会互动”这个词汇吗,你是怎样理解的,请思考。
2、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据你所知,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行为是无组织的、自发的而且人数众多,试举几个例子。
3、认真阅读本章纲目,了解本章的学习脉络。
三、学习建议:1、这一章总体来说还比较容易掌握,难理解的也就是其中的理论,只要结合实际的例子就能理解,注意老师的讲解。
2、最好能看看参考书目,尤其是第一本--《乌合之众》,它是社会学的经典之作,深入浅出,描写生动,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感染理论的集合行为说明。
3、掌握本章的重要概念:①社会互动②集合行为③交换④强制四、学习重点:1、社会互动的涵义及类型。
2、戈夫曼对社会互动的分析。
3、集合行为的类型。
重要概念:对社会互动的具体分析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社会互动的涵义:1、社会互动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之间,被隔绝的单个人不行;2、社会互动是相互依存的行为,以相互的或交换的方式进行,是一种双向交流,不是单方面的,有去无回不是互动,但互动不一定非要面对面进行;3、社会互动必须借助符号才能进行,这基于人们拥有共同的文化或经验,能够对符号所表达的意义进行理解。
符号有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之分。
在我们日常互动中,非语言交流(nonverbal communication)之多令人吃惊,通常情况下,在两个人交谈时,语言对情境的社会意义的表达平均不到35%,剩下的65%的意义都是由非语言的方式表达的(两种最重要的非语言沟通形式是身体语言和个人空间,前者包括动态或静态的体语以及面部表情。
)。
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s)、动态体语(gestures)、静态体语(posture)、个人空间(personal space)社会互动类型在社会学的先驱乔治·齐美尔(George Simmel,19世纪末德国社会学家,研究形式社会学)研究的基础上,人们区分出并且分析了许多种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那些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最为突出的互动形式有交换、合作、冲突、竞争及强制。
社会互动的情境
译文:有一种忠心被人视为愚行,就是“愚忠”, 也有一种孝行被人视为愚行,那是“愚孝”,由 此可知,“忠”,“孝”两个字,太过聪明的人 是做不来的。同样地,仁和义的行为中,也有虚 伪的“假仁”和“假义”,由此可以知道,在一 般人所说的仁义之士中,不见得没有奸险狡诈的 人。
3、教小儿宜严,严气足以平躁气;待小 人宜敬,敬心可以化邪气。
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计划的行为反应。 戈夫曼指出四类人类礼仪: 表达式礼仪——用来表示对他人维系式礼仪——用来维持人际关系,使之不中断;
认可式礼仪——用来表示对别人身份的认可。
不足:夸大了人类行为的表演性与虚伪性。事实上,印象整饰并 非互动行为的全部,不少时候人们会表现真实的自我。
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
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帕克和伯吉斯等人主张把互动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竞争。互动双方争夺同一个目标。这时双方只是一种排斥 关系,而非对立关系。 第二阶段:冲突。由于激烈竞争,双方可能产生对立情绪,出现以攻 击对方为目的的行为。 第三阶段:顺应。冲突在少数情况下会以一方消灭另一方而结束互动, 但大多数情况下,冲突的一方或双方会部分的改变思想、态度和习惯 来适应对方,以避免、减少或消除冲突 第四阶段:同化。顺应的结果使双方在很多方面日益接近、融合,趋 于一致,实现同化。 这种观点也适用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两种文化体系相碰撞, 也会发生交流、冲突、认同和融合的过程。但是,并非所有的互动都 要经历这种过程,只是双方利益上或认同上不一致时才有可能如此。
识朋友,而且还是了不起的朋友。
14、有不可及之志,必有不可及之功。 有不忍言之心,必有不忍言之祸。
译文:立下难以实现的志向,才能吃别人不可能 吃的苦,做别人不能做的事,千秋功业,才有得 指望;对人对事若发现错误而不忍心去指责、纠
社会学概论新修 名词解释(全)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完整第一章(无)第二章1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2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3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4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5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6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7问卷调查: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8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9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10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11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12非介入性研究: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13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4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第三章1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力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而产生出来而必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社会学概论--社会互动
22
求职面试中的印象管理
一、仪表礼仪 男士: 应留短发,梳理整齐,保持自然色; 胡须要刮干净,适当咀嚼口香糖保持清新口气; 短指甲,保持清洁; 应聘时,上身宜着单色衬衣或有稳重感的T恤,且领 口、袖口无污迹; 裤子平整,有裤线,且着色与上衣协调; 衣服保持平整、清洁;若着西装,口袋不放物品; 皮鞋光亮,配深色袜子; 全身3种颜色以内,避免配戴项链和手链等饰物; 精神饱满,面带愉快和自信的微笑
13
符号:是指所有能够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 事物。 共享定义—我们一般假定:不仅是对语言 及其他具体符号,而且还包括日常社会情 绪,别人与我们都使用同样的定义。
14
“骑匹马”与“七匹马” ——一桩文字游戏引起的宰客案
今年“三.八”节,七名女游客在重庆南 温 泉游览。遇一马帮揽客,游客问:“骑一匹 马多少钱?” 一马夫回答:“骑(七)匹 马 30元。”七游客认为价格合理,高高兴兴 上 了马。 不到10分钟,终点站到了。游客掏出30 元钱,马夫怒目道:“早就说好了,一匹马
20
(四)戏剧理论
创始人:欧文.戈夫曼 又称印象管理理论 观点:把人们看成是戏剧中的演员,当人 们扮演角色时,他们的表演是由观众来判 断的,这些观众对表演的事物非常警觉, 而这些失误则有可能反映演员真实性格的 某些方面。
21
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
印象管理指人们在互动中运用各种技巧, 给他人创造自己想要达到的印象。 社会情境是舞台,不同的情境(前台与后 台) ,有不同的演法,有不同印象管理 的方式,其中第一印象是极为重要的。
17
3.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
3.普遍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
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4.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5.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下而上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6.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7.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8.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9.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或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10.文献法: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11.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它是一种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12.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3.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第三章社会与文化1.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2.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3.人口:是指特定区域内,由一定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的个人所组成的总体。
4.人口数量:是对人口的量的规定性,指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有生命的个体总和,通常人口数量指的是人口规模。
05第五讲 社会互动
(二)符号互动论:米德 • 1、符号互动论 • 所谓符号,是指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 物的事物。声音、语言、图画、手势、表 情、姿态等等都是符号,服饰、建筑、工 具、食物、以及各种生产生活用品也常常 是符号。 • 社会互动是根据人们对符号的理解而进行 的。
• (1)符号在社会互动中起着重要的中介 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本质上是符号的互动 (2)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互动要 以对意义的解读为前提。 • (3)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对意义的解 读要结合特定的背景和情境。 • (4)对意义的解读往往通过扮演他人的 角色来实现。 • (5)互动中自我的呈现是通过“镜中我 ”设计和调整的。
– 亲密距离:45cm以内。在亲密的个人接触中保持的 距离 – 私人空间:45-122cm。与朋友和熟人交往时保持 的距离 – 社会距离区:122-365cm。用于正式场合,如会见 – 公共距离区:365cm以上。用于演讲、表演等公共 场合
• 第一,距离与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有关。人际关系 越是密切,相互间的距离越是接近。 • 第二,文化背景不同的人相互间的人际距离是不同 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们,交往 的社会距离差异很大。 • 第三,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具有不同的人际距离。地 位大致相当的人,人际距离较随便:地位越高的人 有着繁的礼仪和等级观念,交往十分讲究规矩,因 而人际距离较大。 • 第四,人的性别影响交往的距离。同性方面,男性 与男性的交往距离比女性与女性交往的距离大:异 性方面,男性比女性更愿意接近对方。
1、符号互动论的渊源与发展 • 1.乔治· 米德的贡献 理论基础:关于“心智(mind) 的论述。他认为心智有以下能力:(1)运用符号 确定环境中客体的能力;(2)内在地考虑对这些 客体所能采取的行动途径的能力;(3)避免不适 当的行为以及选择一种合适的行动途径。 • 2.现代互动论:共同点与分歧 A 关于人的本质: 人类具有自我反省和评价的能力,并在许多情境能 将自己作为客体看待。 B 关于互动的本质(有三 点) C 社会组织的本质: 符号互动创造、维持和 变革社会结构;社会组织是符号互动固定化的产物 。 D 社会学理论的本质:理论必须解释互动过程 ,并且应该努力分离出一般类型的行为与互动所发 生的条件。
第五章社会互动
集体行为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 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社会不平等、意外事件的发生、价值观念的 改变、规范的变革、模式不明确等。 • 集体行为的发生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是:接触与摩擦、 情绪感染、集体激动。
3、关于社会互动的内容——人们在特定情境下的全 部有社会意义的反应
(1)社会互动的情境的主要类型:A、二人关系、三人关 系与多人关系(根据参与互动的人数划分);B、熟悉情 境、工作情境和社交情景(根据互动的目的划分);C、 情感关系、工具关系和混合关系(根据互动参与者之间人 际关系的性质划分) (2)所谓全部有社会意义的反应,包括:人们的实际行动, 人们对环境中特定事物和人的注意以及他们对那些事物或 人的感觉和想法
• 对话 语言索引 • 甲:我的车带扎了。(1)请你帮我补一下。 (2)借你的车用一下 (3)回家对我妈妈说,我晚回去一会儿。 乙:用我的车吧。 乙的解释是:我和甲是同班同学, 中午都回家吃 饭,他的家比我家远, 我可以走着回家,他必须骑车,所 以选择索引中的(2) • 甲:那就谢谢啦。
加芬克尔设计的“违规实验”
2、交换
交换是指不同行动者把获取对方所 拥有的社会资源作为行动的目的,通 过交换,相互得到需求的满足。 • 交换有两种类型: (1)物质的交换。 (2)非物质的交换。
3、竞争
• 竞争的含义
竞争,从中文意义上讲就 是两个人争夺一件东西, 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 二兄并立谓之競,两手拽 物谓之争,可见竞争是两 个实力差不多的人去争夺 一个标的。
第五章 社会互动
Sociology
厚德 博学 笃行 弘毅
第五章 社会互动
通过本章学习,主要了解社会互动的含义、基本类型和 互动的情境,掌握集合行为的特征和形式以及网络互动 的特点。联系社会学关于社会网络研究的基本内容,对 社会如何制约人们的社会行为做深入的讨论。
一、社会互动的概述 二、集合行为与社会网络
Sociology
Sociology
厚德 博学 笃行 弘毅
第五章 社会互动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概述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类型: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
所谓社会互动又称社会交往,是指个人 与个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发 生相互影响性的行动方式和过程。
人际交往指人与人之间 通过各种不同的手段或 方式的接触,在心理或 行为上产生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 过程。
2、大众行为:分散的集群行为
在分散的社会群体中出现的集合行为被称为大众行为。
A、恐慌 恐慌是指人们面临迫近的危险时,所表现的紧张心态及 违反常规的行为。
Sociology
厚德 博学 笃行 弘毅
第五章 社会互动
第二节 集合行为与社会网络
危机出现时,人们往往极度紧张和恐惧,每个人都想避开危险源, 对正常的规范和必要的合作关系臵之不顾,结果局势更加险恶,行 为的结果与希望达到的目标不相符合。
Sociology
厚德 博学 笃行 弘毅
第五章 社会互动
第二节 集合行为与社会网络
二、社会网络与网络社会:
B、谣言 谣言是从不知名的来源发生、通过非正式的途 径而传播的信息,是在人与人之间非正式地、 通常是口头传播的未经证实的信息。谣言的传 播本身就是一种集合行为。 当人们无法获得所需要或渴望了解的信息,或 对正式传播渠道提供的信息不信任时,谣言就 可能非常盛行。
05社会学概论课件(自考)第五章社会互动
四、竞争
(一)竞争的概念 竞争是指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 展开的较量、争夺,它是社会互动的一 种普遍可见的方式。 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有的人得到了, 另外的人就得不到,有人多得了一些, 另外的人就少得了。所以如果人们都想 获得这些有限的资源,竞争就不可避免 地存在。
竞争和冲突的不同之处在于:竞争关心 的是目标而不是对手,竞争都是在一定 规则下进行的,有些规则强调的是参与, 通常在竞争中打败对手不是主要目的。 我们可以将竞争看成是一种合作性的冲 突。 和冲突相同的是,竞争的一方达到目标, 而另一方面临失败。
人们通过角色借用来理解他人对某些符 号所赋予的意义。 即通过设身处地的方式,站在对方的立 场来阐释互动的情境,来决定自己应该 如何行动
(二)拟剧论 拟剧论是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 中人的互动的理论。 基本观点:社会是一个舞台,全体社会 成员是在这个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的演 员。他们都在社会互动中“表演”自己, 塑造自己的形象并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 的。
1、普遍性 2、多重性 3、滚珠性 4、多向性 5、隐蔽性
三、社会网络的形态及其功能
(一)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以个人进出该社会网络的难易程度的不 同来区分。 有的社会网络比较排斥新成员的加入或 者对新成员的加入有严格规定,一旦加 入这样的社会网络,也很难退出该社会 网络,这样的社会网络就是封闭形态的, 反之,就是开放形态的社会网络
2、库利 库利的“镜中之我”理论认为:人的自 我是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由社会互动 所形成的。 个人所处的每一种社会关系都表现为自 我的反映,这种反映构成了个体的身份。 人们生活在一个镜子的世界中,每一面 镜子都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反映人, 从这些反映中,人们就可以来逐步明确 自己的身份
波普诺《社会学》笔记
波普诺《社会学》笔记第一部分导论第一章社会学导言绪论1、社会学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的系统的、客观的研究。
2、与文学、哲学这类学科不同,社会学在其探索中努力要成为一门科学。
与自然科学家一样,社会学家经常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然而,仅仅靠自然科学方法,并不能实现对于人类社会的充分理解。
很多社会学的著作显示了人文社会科学的痕迹。
3、社会学被责难为得出的是关于人类行为方式的显而易见的结论。
但是,社会学研究已经证明,关于人类行为的许多看起来似乎正确的观点,却是错误的。
社会学视角的这种特性被称为“揭穿真相”。
4、社会学家关于一切人类行为的基本假设是:人类行为由社会和环境所塑造。
5、大多数社会学家的主要兴趣是理解社会的本质及其对个人的影响,很多社会学家也关心社会互动过程本身。
6、社会学家试图从社会现象中而不是从心理的或生理的现象中了解社会现象的原因。
每一种社会背景都被视为社会力量相互作用的一个复杂的网络。
7、一门社会科学就是要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社会与人类行为。
社会学与诸如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等其他社会科学密切相关。
的确,这些学科的分界通常是人为的。
虽然在研究角度上略有差别,但各种社会科学学科常常研究的是相似的问题。
8、社会学取其现有的形式不过大约一百年的历史,它根源于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
社会学的创始人,奥古斯特·孔德,心怀革新思想。
他发展了“实证哲学”的思想,也就是后来他所称的“社会学”。
他认为,社会学的目的在于探索社会的“不可更改的自然规律”。
赫波特·斯宾塞是以一位英国的思想家,他将社会比喻成为生物有机体,认为两者都是由简单向复杂形式进化,都受到“适者生存”规律的制约。
卡尔·马克思认为,社会不是一个有秩序的体系,而是阶级冲突之结果。
作为一位革命家,马克思通过分析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是不可避免的。
马克思对于社会学的主要贡献是他强调经济因素和阶级冲突的重要性。
社会互动的含义(5篇)
社会互动的含义(5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社会互动的含义的资料5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篇一:社会互动的含义名解:1 社会的含义:指以一定的人口为主体,在具体的生态环境条件中通过物质生产活动和交往而形成的渗透着特定文化成果的复杂的人类生活共同体.2社会地位的含义:个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结构或群体中由特定的社会资源、权利、义务所决定的具体位置。
3 人的社会化含义: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作为人类个体的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不断适应社会生活发展的过程.其实质是人性及其本质的生成与丰富发展过程.不同层次的行动者在具体的社会时空环境系统中,按照一定的价值规范和角色惯习,运用一定的手段、资本和策略,针对一定目标,达成一定结果,从而满足某种需求的完整现实过程。
5 社会互动的含义: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符号信息传播而形成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行动。
6 托马斯定理(情景定义规律):如果人们把一种情景定义看作是真实的,那么它在结果上也就是真实的。
7 社会角色的含义:为一定的社会文化所规定的、并由具体的社会地位所要求的特定的行为模式和行为期望。
8 社会群体含义:通过持续的相互交往形成的具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和群体意识并进行共同行动的特殊人群。
9 社会组织含义: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社会目标而自觉地有计划建立起来的分工合作的特殊社会群体. 10 社区:是指以一定的人群为主体,在选择和改造过的物质生态环境基础上,通过生产生活交往和自我管理而形成的包含特定的共同文化、历史和心理的地域生活共同体。
社会生活各领域中基于一定价值原则和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社会制度体系及其具体组织运行系统.12 迟发展效应:由于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起步较晚,面临着以发达国家为主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制约,以及自身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限制,形成包含二重效应的特殊复杂的社会发展过程。
13城市化的含义:包括三种相互联系的复杂社会转型与发展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社会互动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与形式一、社会互动的界定1、社会互动的概念社会互动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符号和交往形式而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
2、社会互动的构成因素(1)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
(2)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
(3)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的考虑到行动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二、社会互动的基本形式(一)暗示1、暗示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肢体语言以及某些符号,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影响,使其接受暗示者所示意的意见、观点或按所示意的方式进行活动。
暗示有三个环节:暗示者、暗示信息和被暗示者。
2、暗示的分类(二)模仿1、模仿的概念。
模仿是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人影响,而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之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2、模仿的特点:(1)模仿的社会刺激是非控制性的,榜样是模仿的条件,但模仿是自愿产生的,有时可能是无意识的。
(2)相似性模仿者的举止近似于其所模仿的榜样。
3、模仿的意义。
(1)模仿是学习的基础;(2)适应作用;(3)增进群体的凝聚力。
(三)交换1、交换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交换指的是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
按照这个定义,构成交换应该有四个要素:目标、付出、回报和效益。
2、交换的类型。
物质的交换和非物质的交换。
3、交换存在的社会基础。
交换主要是有社会差异引起的,在社会中,处于交换行为中的各方都以自己的所有物为手段,以对方的所有物为目的,因而才有了交换。
(四)竞争1、竞争的概念。
竞争是指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它是社会互动的一种普遍可见的方式。
2、竞争的类型(1)竞争可以从社会互动的角度作如下分类:个人和个人之间的竞争、个人和群体之间的竞争、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竞争。
(2)从社会互动的内容和目标来看,宏观层面可以分为:经济竞争、政治竞争、科技竞争等;微观层面可以分为:地位竞争、声望竞争、恋人竞争等。
(五)合作1、合作的概念。
所谓合作,就是指在社会互动之中,行为者之间为达到某些共同的利益或目标彼此密切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2、合作的类型(六)冲突1、冲突的概念。
冲突是指不同行动者之间相互反对或阻止对方意图的自觉行动。
冲突的根源是因为某种社会资源的稀缺。
2、冲突的类型按照不同的标准冲突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根据冲突的规模:群体冲突和个人冲突根据冲突的性质:经济冲突、政治冲突、文化冲突、种族冲突和阶级冲突根据冲突的程度:显性冲突和隐性冲突。
其中显性冲突划分为:争论,拳斗和械斗,仇斗,诉讼和战争等。
(七)调适1、调适即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的要求,是对冲突情境加以适应的状态或过程。
2、调适产生的原因。
引起调适的原因大致有三种:第一种,由冲突引起的调适。
第二种,由社会发展或变迁引起的调适。
第三种,由文化交流或迁移引起的调适。
3、调适的种类。
第二节社会互动的符号一、语言(一)符号和语言的概念1、符号,指的是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的、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以外的别的事物的东西。
2、语言,指的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一定的系统。
3、语言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通过语言表达价值观、文化规范和其他各种观点;语言使我们赋予世界以意义。
4、语言的多样性。
现代社会的语言是丰富多样的。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词汇、不同的语法、不同的发音方式,而这些和言语者的社会互动密切相关。
二、身体语言1、身体语言的概念。
非语言的互动有两种重要的形式:身体语言和个人物理空间的处理。
其中身体语言指的是用身体代替语言来表达意思的动作或方式。
2、身体语言的种类。
身体语言中最令人注意的是面部表情和手势;身体语言除了动态的语言表达之外,还有静态的身体语言。
静态的身体语言指的是人们保持某种状态的姿势。
三、个人空间1、个人空间的概念。
所谓的个人空间指的是环绕一个人周围的直接的物理区域。
2、个人空间理论。
人类学家霍尔提出了个人空间理论。
他认为人们相距的远近代表了不同的情感距离,因此他认为存在四种不同的个人空间:第三节社会互动的理论一、符号互动论符号互动论,又称符号互动主义或象征相互作用论,指从互动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理论派别。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托马斯和米德等人是符号互动论的早期代表。
1934年,米德在《心灵、自我和社会》一书中,提出了人的心灵和自我是从社会中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尤其强调了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思想。
库利关于"镜中之我"的理论同样对符号互动理论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库利认为,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由社会互动所形成的"镜中之我"。
战后,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布鲁默、戈夫曼和衣阿华学派芒福德·库恩等从各自的理论角度推进了符号互动论的大发展,使之成为美国的一个主要社会学理论流派。
布鲁默和他的追随者认为符号互动论可以简要归结为:人类行为的社会目的主要看他们赋予这些目的的意义,而这些意义在社会互动中是不断建立和再建立的。
二、拟剧论拟剧论,指使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互动理论。
拟剧论是戈夫曼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代表作是1959年发表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
主要观点:(1)社会互动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印象管理"或"自我呈现"。
这体现在人们在社会互动中,一般总是要努力表现出自己最令人喜欢的方面,希望给别人留下最好的印象。
(2)戈夫曼还提出社会互动中的一项规则,就是当对方的表演不是太成功,出现了一些"演员"困窘的状况时,一般参与互动的人会给对方"面子",故意视而不见。
三、常人方法学常人方法学(ethnomethodology)这个词是加芬克尔在1954年发明的。
就是指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互动中所使用方法的研究。
其思想来源主要是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
常人方法学的基本假设是: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成员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来进行社会互动,这些日常生活中不成文的、大家公认的互动规则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
加芬克尔认为,人们无论是否事先认识,在他们开始互动的时候,他们都遵守一些共同的规则,只是因为这些规则太习以为常了,所以平时人们并未注意到实际上这些规则是在我们的互动中发挥作用的。
一旦这些规则被破坏,大家就能够感觉到了。
常人方法学是对一定社会成员在日常生活的社会互动中所遵循的规则的社会学研究。
第四节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一、社会网络的涵义1、社会网络,是指个人之间的关系网络。
渊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米尔格的六度分隔理论和欧洲农民自发组织的"赫德兄弟会"活动规模的150法则。
20世纪50年代,齐美尔在形象互动论和交换理论的讨论中开启了社会网络结构的概念,继后怀特和科尔曼创建了现代社会网络理论,引发了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研究的兴起。
二、社会网络的特征(1)普遍性。
任何个人和群体每时每刻都处于一定的社会网络之中,进行社会互动,推动社会的发展。
(2)多重性。
社会网络反映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本质,是多重性的。
(3)滚珠性。
社会网络并不是单纯的个人与个人关系的存在,还有许多个人关系的外延。
(4)多向性。
社会网络是经过个人之间的社会互动所形成的,你来我往,互动的媒介和符号各异,是多向性的。
(5)隐蔽性。
社会网络是可感知的,但却是看不到的,无形的。
三、社会网络的形态与功能(一)社会网络的形态社会网络的形态是多样化的,从个人建立社会网络的起点、过程和结果来看,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组形态:1、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从个人进出该社会网络的难以程度的不同来区分。
有的社会网络比较排斥新成员的加入或者对新成员的加入有严格规定,一旦进入这样的社会网络,也很难退出该社会网络,这样的社会网络就是封闭形态的,反之,就是开放形态的社会网络。
2、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从个人和社会网络的连接的紧密程度的不同来区分。
社会网络就是由人和人的联合产生的,如果个人和个人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密切、稳定,那么这个社会网络就是相对稳固的形态;如果个人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是比较松散联系在一起的,那么这个社会网络就是相对松散的形态。
3、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以个人在社会网络中获得的利益来区分。
在社会网络中,人们的交往往往都是以互惠互利为平等原则的。
这是个人愿意建立或维持某个社会网络的直接动因。
互惠互利的平等原则使这些互动明显呈现出一种互利形态。
在互补的社会形态内,互动的双方互为前提,相辅相成,通过信息、情感的交换,使各自的交往需求得到满足。
(二)社会网络的功能社会网络对于个人的功能是显而易见的。
个人在其中获得各种信息、获得各种精神上的支持以及物质上的资源。
社会网络影响到个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我们的现实社会生活中,人和人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所以这个社会实际上充满了各种社会网络。
四、强关系与弱关系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提出人际关系网络可以分为强关系网络和弱关系网络两种。
强关系指的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同质性较强,人与人的关系紧密,有很强的情感因素维系着人际关系。
弱关系的特点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人与人关系并不紧密,也没有太多的感情维系。
五、社会资本1、社会资本,指通过社会联系与社会关系所获取的资源。
2、社会资本的研究。
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在《社会科学研究》杂志上发表了《社会资本》短文,正式提出了"社会资本"概念。
1988年,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从社会结构的意义上论述了社会资本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的"经济社会学"理论。
罗伯特·普特南从自愿群体的参与程度角度来研究社会资本,在《让民主的政治运转起来》中提出公民参与网络。
美籍华裔社会学家林南在对社会网络领域扎实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资本理论。
他在《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书中,详细阐述了社会资本的要素、命题和理论发现,对个体行动与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意义进行了理论说明。
3、社会资本的分类本章小结本章主要掌握以下内容:1、社会互动的含义及其构成因素;社会互动的基本形式,包括暗示、模仿、交换、竞争、合作、冲突与调适。
2、社会互动的符号,包括语言、身体语言、个人空间,个人空间理论。
3、社会互动的相关理论,包括符号互动论、拟剧论和常人方法学。
4、社会网络的含义、形态与功能;强关系与弱关系;社会资本的含义与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