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综述

合集下载

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

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

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 1.引言八十年代末,认知语言学初步形成,其标志是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Duisburg, Germany 1989)的召开和1990 年《认知语言学》杂志 Cognitive Linguistics 的出版。

认知语言学大会每二年召开一次,至今,已举办了九届。

在整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出版了一批摘引率较高的认知语言学著作。

例如Lakoff 和Johnson 1980 , Talmy 1983 , Fillmore 1985 , Fauconnier 1985 , Lakoff 1987 , Langacker 1987,1991 ,Talmy 1988 , Rudzka-Ostyn 1988 , Lakoff 和 Turner 1989 , Sweetser 1990 和认知语言学研究系列(CLR)第一辑Langacker 1989 。

认知语言学的三个假设: Language is not autonomous cognitive faculty. Grammar is conceptualization. Knowledge of language emerges from language use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研究框架。

(1)语言研究必须同人的概念形成过程的研究联系起来。

(2)词义的确立必须参照百科全书般的概念内容和人对这一内容的解释construal 。

(3)概念形成根植于普遍的躯体经验 bodily experience ,特别是空间经验,这一经验制约了人对心理世界的隐喻性建构。

(4)语言的方面面都包含着范畴化,并以广义的原型理论为基础。

(5)认知语言学并不把语言现象区分为音位、形态、词汇、句法和语用等不同的层次,而是寻求对语言现象统一的解释。

2.认知语言学的方法论基础语言受其服务的功能和一些相关的因素的制约,这些相关因素包括环境的、生物的、心理的、发展的、历时的和社会文化的。

国外语言学习观念研究综述

国外语言学习观念研究综述

国外语言学习观念研究综述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学习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全球的语言学习观念也日益重要。

本文将对近期关于国外语言学习观念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探讨目前语言学习观念的发展趋势和现状。

首先,必须指出国外语言学习观念极大地受到了文化差异的影响。

由于各国的文化、历史、政治等背景有很大的不同,对语言学习观念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美国人普遍比较关注学术能力和实用性,在英语学习中较重视考试分数和流利度;而德国人则更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语言实践能力。

其次,国外的语言学习观念在情感上也存在差异。

比如,美国人在学习英语时,崇尚“娱乐学习”的理念,注重为学习创造轻松和惬意的氛围;而在日本,人们却希望语言学习者能够在学习中有所奉献,带着勤奋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此外,多数国家也注重以学习者的视角去理解语言学习的过程。

比如,美国在语言教育中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尊重学习者的个人品格和思维方式,引导学习者处理学习中的困难,倡导学习者充分发挥自我潜能。

最后,不同国家的语言学习观念也存在着差异。

中国人更强调语言学习的实用性和效率,注重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以期达到能够在实际中使用语言的目的;而德国人则主张慢速学习,更加注重理解和深入分析问题,以在学习中寻求真理。

综上所述,国外语言学习观念各有不同,受到文化背景、情感心态和学习者主体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

因此,在语言学习者的角色定位上,教育者应当重视学习者的个性、情感和文化背景等,因材施教,注重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结合,不断探索最佳的语言学习策略,以期达到最理想的语言学习效果。

经过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国外语言学习观念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应当根据自身特征与文化背景,有针对性地采取合适的学习策略时,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国外语言学习观念研究综述

国外语言学习观念研究综述

国外语言学习观念研究综述近年来,大学校园以及社会各界对外语学习和外语教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有关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也相继进行。

关于外语学习观念研究属于外语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

同时,国外语言学习观念也是一个复杂的研究课题,有关外语学习观念研究也是一项有价值的研究,也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国外语言学习观念的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从多种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其中,英语学习观念研究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从英语习得理论、英语自觉学习理论、英语学习习惯、英语学习动机、英语学习策略、英语教师认知论等等,开始了深入的研究。

从英语习得理论的角度来说,英语学习观念的研究强调学习者在发现学习对象和发展学习策略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从而评估学习者的学习能力。

例如,学习者必须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以便利用有限的时间,有效地使用学习材料。

此外,学习者还需要考虑学习知识、练习策略、自我激励等等。

从英语自觉学习理论的角度来说,英语学习观念的研究强调学习者在英语学习中关注自身的学习行为,并且关注学习的结果,以及学习过程中的调节。

换句话说,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要考虑什么,如何做,以及在学习中会发生什么,学习者自身需要发展怎样的习惯,以及学习者需要在学习中实施怎样的调节,以及学习过程中需要考虑什么。

从英语学习习惯的角度来说,学习习惯主要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采取适当的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习惯的研究也提高了学习者在学习中的自主性,使学习者能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从英语学习动机的角度来说,学习动机的研究旨在探索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的动机,以及他们在英语学习中遵循的目标和动力。

学习者的动机可以通过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来分析,从而探索出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的关键因素。

例如,学习者内在动机主要体现在学习英语的兴趣、信心、自尊等,而外在动机则主要体现在学习英语是否有奖励,学习准备是否合理等。

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综述

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综述

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综述[摘要]认知社会语言学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笔者介绍了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起源、发展和现状,给出了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定义,评述了国内外在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方面的工作,并讨论构建系统的理论框架,确定研究方向,开展应用研究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现状;发展建议认知语言学诞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80~90年代取得较大发展,其为语言研究提供的新范式打破了以乔姆斯基的形式语言学为主的语言研究范式,影响了一大批学者,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均取得了惊人的成果。

近年来,有些认知语言学家已经不再只满足于对语言本身的研究,而开始关注语言的社会性质,由此诞生了社会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研究在国外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国内学者也表现出对该领域研究的浓厚兴趣,带动了认知语言学的内部革命。

笔者在探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起源,分析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之上,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情况,最后探讨了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发展思路。

一、认知社会语言学概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学者们把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变异研究相结合,产生了认知语言学的分支——认知社会语言学(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s)。

Gitte Kristiansen &Ren Driven把第30届国际语言讨论会的15篇关于认知社会语言方面的文章,汇集成《认知社会语言学:语言变异、文化模型、社会制度》一书并予以出版,该论文集强调明确了认知社会语言学的主要应用领域和研究特点。

[1]2010年在德国科布伦茨—郎道大学举行的第34届国际LAUD 研讨会的主题是“认知社会语言学:语言变异的结构、概念和文化维度”。

认知语言学综合了认知语言学的认知取向和社会语言学的社会取向,关注认知的社会文化语境和情境制约性,把认知体验性的生理和物理环境发展到社会文化语境,把语言及其幕后认知的普遍性研究转向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下语言(变体)与认知的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的新使命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

认知语言学背景与现状

认知语言学背景与现状

认知语言学背景与现状认知语言学:探索语言与认知的交汇点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认知相互关系的学科,旨在揭示语言背后的认知机制。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认知语言学已经从一门新兴的学科发展成为语言学、心理学和等多个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简要介绍认知语言学的背景、现状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语言学家开始语言与认知的关系。

他们发现,语言并不是一种独立于认知系统的符号系统,而是与人类的思维、文化和社会习俗密切相关。

认知语言学家通过研究语言的隐喻、意象、范畴和语法等方面,揭示了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内在。

目前,认知语言学已经形成了多个研究流派,如体验主义、原型理论、构式语法等。

这些理论都强调语言与认知的紧密,认为语言是在人类的身体经验、文化背景和社交互动中形成的。

此外,认知语言学还运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如fMRI、ERP等脑电科学工具,以进一步揭示语言处理的认知机制。

认知语言学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价值。

首先,在语言教育领域,认知语言学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语言错误和难点,从而制定更有效的 teaching strategies。

其次,在翻译和机器翻译领域,认知语言学可以提供跨语言和跨文化的翻译解决方案,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效率。

此外,认知语言学还对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智能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和生成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手段。

然而,尽管认知语言学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在某些情况下难以应用到实际场景中,尤其是对于一些复杂和多元化的语言现象。

此外,认知语言学对于语言习得的解释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验证,因为语言的获得涉及到许多复杂的因素,如社会文化背景、教育环境等。

未来,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我们可以期待认知语言学在以下方面取得更多的突破:1、深入研究语言的认知机制:未来认知语言学将更加语言的动态性和交互性,深入探究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认知过程和心理机制。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与启示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与启示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与启示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的认知过程和语义结构的学科,它的研究成果在英语翻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现状和启示两个方面探讨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作用。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现状表现为对翻译思维的重视。

传统的翻译理论强调语言形式的对等,而忽视了语义结构对翻译过程的影响。

认知语言学从认知的角度研究翻译思维,认为翻译过程是一种跨文化传递的认知活动。

它通过分析原文和译文的语义结构及其关系,揭示了翻译思维的规律和特点。

这为翻译者提供了深入理解原文的线索,帮助翻译者更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和语义。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现状表现为对语言理解和产出的研究。

翻译是一种语言的转换过程,涉及到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理解和产出。

认知语言学通过研究语言的认知过程,揭示了语言的运作机制和内在规律。

这使得翻译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的语义结构和表达方式,并通过合适的语法结构和词汇选择来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

认知语言学也关注翻译中的语言生成过程,即如何将源语言表达转换为目标语言表达。

认知语言学通过研究语言的产出过程,提供了一些翻译技巧和策略,帮助翻译者更有效地完成翻译任务。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给我们启示了几个方面。

我们应该重视翻译思维的研究,提高对原文的理解和重建能力。

我们应该深入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义结构和表达方式,提高语言理解和产出的能力。

我们应该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言的认知过程和语义结构。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我们相信在未来的翻译实践中,它将起到更加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国外语言学习观念研究综述

国外语言学习观念研究综述

国外语言学习观念研究综述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语言学习,尤其是它对学习者的重要性。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语言学习观”一词出现在语言学习领域,它指的是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

这些观点受到家庭、学校、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在国外,语言学习观的研究得到了扩大,改变了人们的看法和理解,它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了新的观点和思路。

语言学习观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并根据他们的观点改进语言学习和教学方法。

这一研究集中讨论学习者的知觉、思维、情绪和行为方面的观念。

具体来说,它讨论了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经历的看法、他们如何构建语言技能以及他们如何使用语言技能的观点。

目前为止,自1985年以来,有关国外语言学习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

这些国家的研究者着重研究学习者视角下的语言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者如何构建语言和使用语言的观念。

其中,美国的语言学习观研究最为深入,它重点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儿童的语言学习观念,并着重讨论他们对学习和交流的认知和情感方面的观点。

在英国,大部分研究集中在用文化概念来构建语言学习观的有效性,研究者指出,文化背景会影响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观,因此,掌握文化背景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另外,英国研究者也关注到成人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观,主要关注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所承担的投资,以及他们的观念、情绪和学习策略。

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学习者和学习过程的研究中,研究者讨论了学习者在学习语言期间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他们认为学习者需要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并通过改变观念和情绪来提高学习效果。

新西兰和南非的研究则专注于使用语言学习新现象,研究者将重点放在学习者如何使用社交网络工具来提高语言交流的能力,他们指出,通过社交网络,学习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化,更有效地学习语言。

综述认知语言学的发展状况

综述认知语言学的发展状况

综述认知语言学的发展状况林青摘要:认知语言学是在新的哲学观和认知观基础上,以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对世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新兴学科。

本文主要从认知语言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来讨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状况来综述认知语言学。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语义;发展认知与语言的问题是哲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历来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

现代语言学各种理论百家争鸣的局面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又开始重视认知与智能的研究。

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也是适应了这种需要应运而生的。

1989年在德国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l990年创刊的《认知语言学》杂志,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学科地位得以确立。

它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欧洲兴起的新的语言学科,处于语言研究的前沿。

从这一语言学科的发展趋势看,认知语言学将是21世纪中叶的语言学研究领域。

1.认知语言学简介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以第2代认知科学和体验哲学为理论背景,在反对主流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的基础上诞生,认知语言学涉及人工智能、语言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它针对生成语言学天赋观,提出:语言的创建、学习及运用,基本上都必须能够透过人类的认知而加以解释,因为认知能力是人类知识的根本。

认知语言学的创立者普遍被认为是乔治·雷可夫、马克·约翰逊及朗奴·兰盖克。

当中雷可夫及约翰逊专门研究语言中的隐喻及其与人类认知的关系;而兰盖克的专长在于认知语。

认知语言学是解释语言学,它不仅仅对语言事实进行描写,而且致力于朝理论解释的方向迈进一步,解释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规律。

所以,认知语言学立秋用较少的归结解释较多的、表面上似乎不相关的现象,而且力求提出能独立论证的(independently motivated),而不是特设的解释。

这有利于加深对语言的认识,解释语言的本质。

认知语言学是语义为中心的语言学。

国外语言学习观念研究综述

国外语言学习观念研究综述

国外语言学习观念研究综述语言学习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学科,其中各种观念构成了语言学习的重要成分。

研究这些观念对于了解语言学习机制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改进语言学习策略,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国外关于语言学习观念的研究进展,主要分为三大部分:认知视角、情感视角和发展视角。

首先,从认知视角来看,大量研究表明,语言学习是一种复杂的认知过程,其中包括语音、语法、语义、语用和口语语用等多个组成部分。

例如,结构化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依赖于学习者对目标语言结构的认知,学习者进行的认知活动将影响语言学习的成果。

另外,认知语言学习模型和构建归因理论则探讨了学习者对外语过程中的认知机制,聚焦于指导外语学习者运用认知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从情感视角来看,《卡伯特-弗洛伊德》理论模型提出,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情绪状态可以大大影响其学习表现和学习成果。

例如,安慰、支持、赞扬等正面情感可以让学习者有信心,对学习有更大的积极性;而焦虑、担忧等负面情绪则可能使学习者失去信心,降低学习成果。

此外,自我效能理论也指出,学习者对自己的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学习者若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则可以更加有信心地学习外语,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从发展视角来看,儿童语言发展理论指出,孩子们在具体环境中学习语言时,会受到内外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根据广义内-外模型,语言学习过程受到两大类因素的影响: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内在因素包括个体认知、情感和发展趋势,而外部因素则包括个体所处的文化、社会环境和语言环境。

除此之外,项目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结果受到任务结构和学习者当前所处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学习环境的灵活性、认同性和动机性,这些会促进学习者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效。

综上所述,语言学习观念研究将各种认知、情感因素以及发展因素综合起来,从宏观的视角来看语言学习的机制,探索了如何改进语言学习策略,以提高学习效果。

国外学者通过大量的实践和研究,为我们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观念框架,这些观念可以有效地指导教师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外语课程的质量。

国外语言学习观念研究综述

国外语言学习观念研究综述

国外语言学习观念研究综述语言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过程,它能够影响学习者的生活和社会发展。

因此,许多学者都开展了大量关于语言学习观念的研究,以更好地了解学习者如何学习语言,以及学习语言带来的收获和问题。

本文就国外近几十年来关于语言学习观念的最新研究趋势进行综述。

首先,许多学者认为,学习者的文化背景是影响学习者接受和理解语言的重要因素。

他们指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观念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学习者在学习新的语言时,需要保持自己的文化意识,以便更好地理解语言。

近年来,有学者将文化因素与语言学习观念结合起来,尝试了解语言学习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呈现出来的不同观念和特征。

第二,语言学习观念也受到了其他心理学因素的影响。

许多学者指出,语言学习者的思维模式、能力和经历都会影响其对语言学习的看法和行为。

例如,有研究表明,外语学习者的专注力、记忆力和学习策略等会影响其优先选择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此外,学习者的个性、情绪和自尊等因素也会对其语言学习观念产生重要影响。

第三,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学习语言的背景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也会影响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观念。

例如,社会的进步会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从而让他们更容易学习语言,也会改变他们对语言学习的看法。

同时,由于社会上的文化多样性,学习者的对外语的观念也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

总之,随着学术界对语言学习观念的不断研究,我们越来越了解学习者如何理解和接受语言学习,以及语言学习带来的收获和问题。

不仅文化因素,心理学因素和社会发展都对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观念产生重要影响,还有其他外来因素也在不断影响着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观念,因此,未来应该进一步关注学习者如何审视和理解语言学习,以及如何更好地收获语言学习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语言学习观念是学习者学习外语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本文对近几十年来国外关于语言学习观念的研究趋势进行了综述,并指出了文化因素、心理学因素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影响学习者语言学习的重要因素。

语言学研究现状与趋势

语言学研究现状与趋势

语言学研究现状与趋势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语言学作为一门研究语言的学科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现代社会中,语言学不仅与传统的文化分析有关,还与跨文化交流、语言教育、机器翻译、自然语言处理等应用方面息息相关。

本文将探讨语言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着重介绍一些热门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沿进展。

一、语言学研究现状1. 语言对认知的影响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语言对于认知的影响是深远的。

例如,跨语言比较研究表明,语言的结构和语法规则可以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认知和行为。

在这方面,最广为人知的研究是“空间指向”(spatial orientation)的研究。

这项研究表明,语言中的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有关,不同语言的时间位于空间的不同位置进行表示,这会导致不同语言使用者在时间观念上的认知差异。

2. 跨文化交流研究跨文化交流是现代社会中的一大热点问题。

语言学家们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探索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问题。

在这方面,自然语言处理不失为一种重要的领域。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是指使用计算机技术对人类自然语言进行自动处理的技术。

它涉及到语料库构建、信息提取、机器翻译、自动摘要等一系列应用技术,对于跨文化交流有着广泛的应用。

3. 二语习得研究二语习得是语言学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二语习得研究是指分析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经历的过程,包括词汇、语法、发音等各个方面。

二语习得研究在语言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分析和理解,可以改善和提高教学的效果。

二、语言学研究趋势1. 大数据和计算机技术在语言学领域的应用随着大数据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语言学领域也面临了一次新的变革。

目前,已有不少研究将计算机技术和机器智能应用于语言学研究。

例如,机器翻译技术已经成为一个热门应用领域,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也已成为语言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2. 基于思维认知的语言研究在近年来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将重点放在人类思维和认知上。

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摘要: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语言与认知的内在。

本文旨在概括性地回顾认知语言学领域的研究现状、方法、成果和不足,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研究综述,发展趋势引言: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认知关系交叉学科。

它语言使用中的认知过程,以及语言如何反映和影响人类思维和行为。

本文的目的是对认知语言学领域的研究进行综合性回顾,总结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和不足,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1、认知语法:认知语法是认知语言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主要研究语言结构的认知规律。

近年来,认知语法领域的研究主要语篇分析和语言的动态性,探究语言现象背后的认知过程。

2、认知语义学:认知语义学主要研究词汇和概念之间的认知关系。

研究内容包括词汇的隐喻和转喻、概念的组织和结构等。

近年来,认知语义学的研究趋势涉及词汇语义的动态性和语境敏感性。

3、认知语用学:认知语用学主要研究语言交际中的认知过程。

该领域的研究注重分析语言使用中的推理、理解、意图识别等认知现象。

近年来,研究者开始文化差异对认知语用的影响以及人工智能在语言交际中的应用。

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向:1、跨学科整合:当前认知语言学研究已取得显著成果,但仍需进一步整合跨学科资源,如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等。

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有望为认知语言学研究带来新的突破。

2、实证研究方法的拓展:当前认知语言学研究主要采用实验和语料分析等方法。

未来研究可尝试引入更多实证手段,如计算建模、影像分析等,以揭示语言与认知的更深层次。

3、动态系统理论:认知语言学研究需进一步语言的动态性和系统性。

未来研究可运用动态系统理论分析语言现象的演变过程、语言与认知的相互作用等,以更全面地揭示语言与认知的内在。

4、语用推理与文化因素:当前认知语言学研究在语用推理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需深入研究文化因素对语用推理的影响。

外语课题对本领域研究现状的认识怎么写

外语课题对本领域研究现状的认识怎么写

外语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外语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外语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文化交流、经济合作、科技发展的桥梁。

本文旨在探讨外语研究在本领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指导。

二、文献综述近年来,外语研究在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及应用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理论框架方面,二语习得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等为外语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研究方法上,实证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

应用领域方面,外语研究涉及教育、经济、政治等多个领域。

三、研究方法与技巧在进行外语研究时,需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与技巧。

实证分析要求对数据进行科学收集与处理,以验证假设的有效性。

案例分析则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总结经验教训。

此外,数据挖掘、云计算等技术在外语研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现状分析当前,外语研究在本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例如,外语教学方法的改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等关键问题亟待解决。

同时,外语研究在人工智能、机器翻译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成功案例与启示以某跨国企业为例,其成功地将外语研究应用于跨文化培训,显著提高了员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这一案例表明,外语研究在实践应用中具有广阔前景。

为类似项目提供借鉴时,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挖掘研究的实际价值。

六、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外语研究将面临诸多新型研究方向。

首先,随着外语政策的调整,对外语学习的需求将发生变化,外语教学方法和教材编写将更加多样化。

其次,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将进一步深化,提升外语学习效率。

此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将成为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国际交流需求。

为了应对这些变化,建议研究者们积极关注政策动向和技术发展,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研究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七、结论了解和把握外语研究在本领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对提高相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践过程中,需充分发挥研究的指导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和应用价值,以满足全球化背景下的多样化需求。

2021国内外语言意识研究综述范文3

2021国内外语言意识研究综述范文3

2021国内外语言意识研究综述范文 一、国外语言意识研究的历史回顾 “语言意识”(languageawareness)这一概念起源于20世纪八十年代英国语言教育界掀起的“语言意识运动(language awarenessmovement)。

该运动起因于英国母语和外语教学领域存在的种种令人沮丧的问题:1977年进行的一次中学现代语言调查表明:对于刚刚开始学习外语的一年级中学生,三分之二半途而废。

Gardner (1968),的调查表明:四分之一的毕业生仍处于“功能性文盲”状态。

面对这种局面,针对当时盛行的交际教学法忽视甚至完全放弃语言形式(语言知识)教学的状况,许多语言学家和语言教育工作者希望通过提高学生的语言意识(从小学开始一直持续到中学)以弥合母语和外语之间的差距,提高语言学习质量。

Hawkins在1984年出版的《语言意识导论》一书中提到,学习者需要接触不同语言学习的课程如母语、外语、少数民族语言、拉丁语,刚接触一种新语言时都存在一些障碍,语言意识这一概念可以为学生跨越这些障碍提供一个有效的工具。

Hawkins坚信将母语的语言意识作为一个单独的部分纳入课程设置很有必要,且可以在母语学习与外语学习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他认为如果母语的语言意识得到足够的培养和发展,外语学习会得到有效地促进。

这一假设通过一些学者(William,1991)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证实,也有学者持反对意见。

语言意识研究渐已成熟并走向国际化,20余年来发表的著作主要有:《语言意识导论》(Hawkins)、《课堂上的语言意识》(JamesC.and Garrett P)、《语言意识简介》(Van Lier)、《教师语言意识》(Mitten,William Henry)、《语言意识:历史及实施》(White,L.)这一运动对一些国家的语言教学产生了影响,如南非、波兰、德国、加拿大、希腊等。

它一直是国际母语教育协会所组织研讨会的主题之一。

国外语言学习观念研究综述

国外语言学习观念研究综述

国外语言学习观念研究综述近年来,随着国际教育的发展,语言学习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认可,而学习者如何更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语言就显得至关重要。

因此,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国外语言学习观念,以期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

本文将对研究者们涉及到的主要理论做一综述,把握相关的研究状况,以期为学习者提供参考。

以教育心理学为基础,有许多关于语言学习的理论和模型,它们提供学习者不同的思考视角,从而使他们更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语言。

例如,根据循环学习理论,学习者需要结合语言、知识背景和文化语境,运用自己的经验构筑表达和理解新知识的能力。

同时,注意和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者要培养良好的文化意识,从而能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词义和表达。

另外,一些研究者也认为,语言学习也可以归结为学习者自身的言文化能力,比如有关语言文化素养的研究发现,学习者有较强的语言文化素养,可以更好地适应语言学习的环境。

此外,学习者的语言文化认同也会影响他们的语言学习,即他们是否有归属感、自信和热情,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最后,有模仿的研究也表明,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受外部因素影响很大,包括教师的影响,也就是教学策略和方法,以及小组学习中外部评价对学习者的影响。

同时,还要注意学习者自身的能力,比如自主性、适应力、自我调整等,这些能力也是构成学习者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以上是国外语言学习观念的研究综述,可以看出国外一些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究了语言学习的有效方法,从而让学习者更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语言。

基于这些理论,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而教师也应该注意学习者的特点,提供相应的学习环境,以提高学习效果。

语言学习是一个复杂且有趣的过程,研究者们也在不断地深入研究语言学习方面的相关理论,寻找更有效的学习方法,以期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帮助。

综上所述,本文以《国外语言学习观念研究综述》为题,阐述了研究者们涉及到的主要理论,包括循环学习理论、语言文化能力、语言文化认同以及模仿等,总结了学习者在语言学习时应考虑的因素,以及语言学习对教师和学习者的要求,希望能给学习者带来一些启发,帮助他们更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语言。

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动态

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动态

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动态认知语言学是一门探讨人类思维和语言的学科,近年来在国外的研究呈现出许多新的动态和趋势。

本文将简要介绍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包括研究方向、学术会议、人物成就等方面的内容,并通过关键词分析的方式,展示这些研究成果在认知语言学领域的重要性和影响。

我们将基于这些最新动态,展望未来认知语言学领域的发展趋势,并探讨这些动态对我们的学习和研究带来的启示。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向已经从单一的语言学领域向多个学科领域扩展。

目前,国外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主要涉及语言习得、语言使用、语言与认知过程的关系以及语言与文化的互动等方面。

同时,研究者们也开始注重跨学科研究,将认知语言学与心理学、人工智能、神经科学等领域相结合,进一步深化对人类思维和语言的理解。

近年来,国际上召开了一系列与认知语言学相关的学术会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国际认知语言学协会(CLAW)主办的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

这些会议的主题涵盖了认知语言学的各个方向,为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也推动了认知语言学领域的发展。

许多知名的学者和专家在认知语言学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例如,认知语言学的创始人George Lakoff,他的理论对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有诸多年轻有为的学者,如Annette Karmiloff-Smith和Kasia Morsink,他们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该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出现了一系列关键词,如“隐喻”、“概念语义学”、“语法化”和“儿童语言习得”等。

这些关键词反映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重点和方向,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这些关键词在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隐喻在认知语言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研究者们不仅隐喻在语言使用中的作用,还探讨了隐喻在思维和概念结构中的地位。

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隐喻在人们的思维和表达中普遍存在,并且其使用受到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国外语言学习观念研究综述

国外语言学习观念研究综述

国外语言学习观念研究综述学习语言是一项复杂的学习任务,语言学习者通过学习可以掌握一种语言,掌握语言知识,建立语言文字意义,并能够用这种语言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其学习观念也发生了改变。

因此,本篇文章的主题是国外语言学习观念的研究综述。

首先,本文尝试从社会学习理论的角度来探讨国外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观念以及学习任务结构。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语言时,会从环境中接收信息,从而形成学习观念。

社会学习理论与语言学习认知理论共同构成了国外语言学习者观念的基本框架。

其次,本文着重探讨了一些具体的观念,其中包括学习者对语言的看法、学习任务的构成、学习的过程以及学习成果等。

例如,学习者普遍认为语言学习是一种长久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语言学习的任务结构由四个组成部分:听、说、读、写。

因此,学习者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以确保存在充足的语言技能,使之能够正确地理解、表达和构建学习任务。

此外,国外学习者对于学习成果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些学习者主要关注学习过程中的表达能力,而有些学习者主要关注语言知识的掌握。

综上所述,本文试图从社会学习理论的视角探讨了国外语言学习观念的研究综述,从而深入了解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认知,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语言学习模型,以促进学习者学习语言的过程。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学习者不仅需要有充分的学习知识,还需要根据自身水平来安排学习内容,以达到最大的成效。

这样,学习者才能更好地掌握语言,提高语言水平。

总之,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观念,以及学习者应具备的学习知识与能力。

此外,本文还展示了如何利用社会学习理论来研究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观念,并且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有效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至此,本文就国外语言学习观念研究综述作了一个较为详细的介绍,提出了国外语言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各种观念,并深入探讨了学习者对语言学习任务的理解,以及如何才能够更好的掌握语言,提高语言水平。

国外语言学历史与现状

国外语言学历史与现状

国外语言学历史与现状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的起源、发展、变化及应用的学科。

从古至今,语言学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逐步成为当今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

在本文中,我们将简要回顾国外语言学历史,并探讨现代国外语言学的现状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一、国外语言学历史在古代,人们已经开始观察和记录语言的使用,这可以看作是语言学的萌芽阶段。

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被认为是西方语言学的创始人之一。

进入中世纪,神学家们开始语言及其与人类思想的关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奥古斯丁。

他提出了“言语有响声”的观点,强调语言的符号性和任意性。

19世纪末,索绪尔提出了现代语言学的基础理论。

他认为,语言是由符号组成的,符号的意义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由语言社区的约定决定的。

20世纪初,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将索绪尔的理论发扬光大,强调对语言结构的系统描写。

20世纪中叶,乔姆斯基提出了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将语言学研究带入了新的阶段。

转换生成语法强调对内在语法的探索,试图揭示人类语言能力的本质。

这一理论在语言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二、现代国外语言学现状现代国外语言学研究方法日趋多样,包括描写、解释和实验等。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计算语言学逐渐成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计算语言学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方法,研究语言的表示、生成和理解等问题。

在应用领域方面,语言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

例如,在人工智能领域,语言学研究为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在医学领域,语言学可以帮助分析和理解病人的语言障碍症状;在文化研究领域,语言学可以帮助揭示文化对语言使用的影响等。

此外,现代国外语言学还越来越跨学科的融合。

例如,认知语言学将语言学与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相结合,从认知角度研究语言的本质和功能;社会语言学则将语言学与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相结合,探讨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进一步拓展了语言学的应用范围和研究深度。

国外语言学习观念研究综述

国外语言学习观念研究综述

国外语言学习观念研究综述语言学习观念可以被定义为学习者如何理解、看待自己的语言学习的观念。

语言学习观念的研究在教育学、语言学和心理学领域都有深入探讨,它们对语言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及学习成效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就国外关于语言学习观念研究的现状进行综述,旨在指出语言学习观念研究的现有理论和问题,为语言学习观念的深入研究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一、语言学习观念研究的进展语言学习观念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其主要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语言学习的心理机制以及语言学习观念的研究上。

近年来,随着关于语言学习观念的研究日益增加,诸如语言学习者目标设定、学习观念变化和学习方法的研究获得了新的发展。

语言学习观念研究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探索,例如访谈、调查和实验,从而探索语言学习者学习观念的变化和复杂性。

二、国外语言学习观念研究的现状语言学习观念研究的主要方向主要分布在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

美国的语言学习观念研究主要聚焦在语言学习者的主观调节上,而欧洲的研究则强调了学习者自我认知,特别是自我效能感观知,以及学习者评价自己学习过程的能力。

此外,澳大利亚的研究则关注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意图,即学习者如何控制自己学习,并重视学习者对学习环境的看法。

三、国外语言学习观念研究的议题尽管国外关于语言学习观念的研究有所发展,其研究议题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存在缺乏关于语言学习观念变化模式的研究,主要是因为语言学习观念变化模式的研究是基于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难以量化。

其次,与学习观念变化的跨文化研究相比,关于语言学习观念的跨文化研究仍相对薄弱,很难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学习观念的异同。

最后,有关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及自主学习对语言学习观念变化的影响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四、结论以上研究说明,国外关于语言学习观念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进一步探究其本质特性和发展历程方面,仍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语言学习观念的发展中,研究者应该更关注不同的文化背景对语言学习观念的影响,以及学习者自我调节能力对学习行为的影响。

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观

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观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受到语言学、心理学和人工智 能等领域的影响。当时,语言学的研究重心逐渐从结构主义转向功能主义,认知 科学的兴起也使得研究者开始人类的认知过程。在此基础上,认知语言学应运而 生,旨在深入研究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揭示语言的本质和规律。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反讽是一个源自古代修辞学的术语,它的含义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解读, 而在今天它已被理解为一个在陈述形式和实质,或是实践其定义的各种可能因素 方面呈现出不一致、不匹配、对立乃至矛盾的现象。
内容摘要
国外对反讽的研究经历了多个阶段,且从多维度视角对其进行剖析。从单纯 的语言学维度,反讽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技巧,可以运用在文学、艺术、传播和社 交语境中,起到一种反转或颠覆预设概念、强化言说张力、提高受众感知、加深 论点的宣传效果的作用;到更宏大的文化批评维度,反讽被视为一种文化策略, 用于对权力话语、主流价值观和社会现象进行批判和反思,
内容摘要
以实现社会进步和文化变革的目标;再到哲学维度,反讽被引入到哲学思考 中,成为一种对存在、真理、知识、语言等基本概念的质疑和反思的工具,以推 动人类思维的发展和知识的进步。
内容摘要
国外对反讽的研究方法也多种多样。其中包括了语言学、社会学、文化研究、 哲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例如,语言学中的对比分析法可以用来分析反讽 的构成和功能;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反讽在社会语境中的 运用和作用;文化研究中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可以用来解读反讽在文化批判中的意 义和价值;哲学中的解构主义理论则可以用来理解反讽在思维变革中的重要性和 必要性。
二、历史回顾
在实践方面,认知语言学家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包括实验设计、数据 收集和分析等,探讨了诸如语言的范畴化、隐喻与转喻、意象图式等多方面的问 题。这些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语言的理解,也揭示了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复杂关 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综述[作者:王德春张辉来源:《外语研究》2001年3期点击数:更新时间:2005-10-11 文章录入:xhzhang]【字体:】1.引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许多语言学家认识到生成语法研究范围的局限性,开始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现象。

八十年代末,认知语言学初步形成,其标志是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Duisburg, Germany 1989)的召开和1990 年《认知语言学》杂志(Cognitive Linguistics)的出版。

认知语言学大会每二年召开一次,至今,已举办了七届。

在整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出版了一批摘引率较高的认知语言学著作。

例如Lakoff 和Johnson(1980), Talmy(1983), Fillmore(1985), Fauconnier(1985), Lakoff(1987), Langacker(1987,1991),Talmy(1988),Rudzka-Ostyn (1988), Lakoff 和Turner (1989),Sweetser(1990) 和认知语言学研究系列(CLR)第一辑Langacker(1989)。

这些著作确立了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研究框架。

该框架有以下五个研究主题:(1)语言研究必须同人的概念形成过程的研究联系起来。

(2)词义的确立必须参照百科全书般的概念内容和人对这一内容的解释(construal)。

(3)概念形成根植于普遍的躯体经验( bodily experience),特别是空间经验,这一经验制约了人对心理世界的隐喻性建构。

(4)语言的方面面都包含着范畴化,并以广义的原型理论为基础。

(5)认知语言学并不把语言现象区分为音位、形态、词汇、句法和语用等不同的层次,而是寻求对语言现象统一的解释。

目前,认知语言学研究呈现出多样化并涉及到语言现象的各个方面,在本文中我们试选出几个有重要理论价值的研究,简述其来龙去脉和主要的研究成果,并指出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发展趋势。

2.认知语言学的方法论基础认知语言学属于功能主义传统。

从根本上讲,认知和功能语言学都认为,语言受其服务的功能和一些相关的因素制约,这些相关因素包括环境的、生物的、心理的、发展的、历时的和社会文化的。

怎样对待这些相关因素是区分功能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关键。

功能主义认为,了解这些相关因素,对语言结构进行描写和研究是至关重要的和基本的,而形式主义则认为,这些因素对语言结构的描写和研究是不重要和从属的。

这就导致了这两种语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的差异。

Langacker (1999)指出语言研究领域有两个:1、描写领域2、功能领域结构功能句子话语认知表征实际的言语行为共时的语言结构语言变化个别语言语言类型和共性习得语言系统习得过程心理表现神经基础理论和描写实际应用以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对这些领域进行研究直接有助于形成全面的语言理论和关于语法的主要和基本的观点。

形式主义承认以上对语言研究领域的区分,并且认为应着重研究描写领域,而功能主义却不承认这一区分,并且认为应优先考察第二领域。

Langacker(1999)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优先考察哪个领域,而在于以取长补短方式同时研究两个领域。

为达到此目的,Langacker(1999)指出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应包括下面三个方面:•一组体系和描写概念等,能用来对语言的成分和结构进行明淅的描写。

•一组语言中具类典型特征的结构,包括其类典型的程度(prototypicality)。

•在1和2的基础上,再进行功能的解释。

认知语法(cognitive grammar)重点研究第一个方面,语言类型学和共性的研究重点考察第二个方面,而许多认知和功能的语言研究则致力于第三个方面,因此认知语言学由于其研究的三个方面而表现出方法上的多样化。

认知语言学从语言的角度或以语言为窗口研究人脑中的概念内容,而认知心理学仅研究人脑的结构(王更等1992)。

认知语言学试图根据对语言结构的分析,来推测人类思维中概念内容的特点。

各种图式和隐喻映现等在人的理解和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重视概念内容,同时又强调概念来源于躯体经验(embodied experience)的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对语言进行系统分析从而找出其规律的方法具有主观的局限性。

根据个别研究的直觉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只能是一种假设。

认知语言学家不接受关于概念知识的假设,而是从两个方面寻求对理论分析的支持:一是探求“心理上真实的”理论或从实验中获得“客观”的证据。

实际上认知语言学中的许多概念和分析结果都有待于心理语言学实验的证据。

这一工作刚刚起步。

Gibbs, Glucksberg, Cacciari等人近十几年来发表了许多论文,主要是用心理语言学的实验证实认知语言学的分析结果。

这种互补性的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的独到之处。

二是寻求神经生理学和神经生物学方面的支持。

Deane(1992)证明神经生理学和生物学的研究为认知语言学提出的形式空间化假设(Spatialization of form hypothesis) (Lakoff 1987)提供了神经方面的证据,他指出在布洛卡区(Broca’s area)后面和维尼克区(Wernicke’s area)上面的区域是大脑下顶叶(inferior parietal lobe),这一区域是空间和语言信息的关键处理器。

这一区域受损可导致失语症。

形式空间化假设预测了这一区域的存在,即大脑下顶叶不仅是空间的脑中枢,而且还可作为语言信息的关键处理器。

空间和语言思维在大脑中使用了同类的结构。

Lakoff 和Feldman正在研究语言的神经理论(Neural theory of language)(Lakoff & Johnson1999)。

Feldman在七十年代发展了结构的连接主义(structured connectionism), 这一理论可使我们构建概念和语言结构的详细的计算神经模式。

从神经计算的角度,大脑包括大量的以某种方式连接起来的神经元,并具有某些计算特征。

Lakoff 和Feldman通过这一模式在其实验室里试图解决如何从神经元中计算出思维和语言。

T.Regier(1996)发现大脑结构的某些类型,如视角的局部解剖图和方向敏感细胞等,能计算出认知语言学家发现的原始的空间关系,即图象---图式(image-schemas)。

Narayanan(引用Lakoff 和Johnson 1999)的神经模型研究证明,大脑结构可计算出体(aspect )的概念、概念隐喻、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等。

Lakoff & Johnson (1999)预言下一个突破将是语法的神经理论。

Peeters(1999)引用了Household 关于语言研究方法的二分法:一是上帝真理法(God’s Truth),二是巫师魔法(hocus-pocus)。

前者指语言有结构,语言学家的任务就是发掘出这种结构,并清淅和经济地把结构描写出来。

后者认为语言是一些不连贯和无形式的材料,语言学家的任务就是要安排和组织这些材料,并赋予与该材料不相冲突的结构。

他指出当今许多语言学理论都沉醉于巫师魔法,认知语言学也有这种倾向。

他特别指出,Sydney(1996)吸取了生理学中的思想,对语言和其他能力的运作进行了生理认知的解释,是个有益的尝试。

他认为只有认知语言学探索语言的心理和生理现实,即进行上帝真理式的探索,才能得到认知科学界更大的认同。

就目前的研究而言,认知语言学要想取代Chomsky理论在认知科学界的地位,还需要时间,到那时认知语言学才能更加名副其实。

3. 隐喻与转喻:一种认知的视角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能力是一般认知能力的反映,并由一般的神经过程所控制。

根据这一观点,各种认知之间是一个连续体,而语言不是人的心灵和大脑中独立的“模块”。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在各种认知能力中,一个主要的和普遍的认知能力是想象(imagination),即把一些概念投射到另一些概念中去。

这就是为什么想象机制的隐喻和转喻会成为认知科学家研究的重点之一(Lakoff & Johnson 1980, 1999, Johnson 1987)。

3.1 隐喻和转喻的主要研究内容隐喻是一个认知机制,在这一机制中,一个认知域被部分地映现(mapped)于另一认知域上,后者由前者而得到部分地理解。

前者叫来源域(source domain), 后者叫目标域(target domain)。

在隐喻“爱是旅行”(LOVE IS A JOURNEY)(Lakoff & Johnson 1980), “旅行”域映现到“爱”的域上,例如Our relationship is off the track.(我们的关系已经恶化了,直译:我们的关系脱离轨道)We’re spinning our wheels.(我们关系发展迅速。

直译:我们使轮子飞转)Lakoff(1987)指出了这二个认知域之间的对应关系:(1)相爱的人对应旅行的人;(2)爱的关系对应旅行中的工具(这里“轮子”和“轨道”对应“爱”的关系);(3)相爱人的共同目标对应旅行上的共同目的地;(4)关系中的困难对应旅行的障碍。

在以上的对应中,有本体的次映现(ontological submappings):来源域的实体(人,物等),行动或状态映现到目标域中的对应体上;还有知识次映现(knowledge submappings): 目标域中的旅行的情况映现到目标域中的关系中去。

转喻是在一个认知域中映现,如部分代表整体就是一例,请看例句There are a lot of intelligent heads in this university.(大学里有许多智者。

)(直译:智慧头脑)在上例子中,“Head”(头脑)代表人,是用人的器官代表整个人。

Lakoff(1993)认为一个隐喻和转喻通常是一个更抽象的隐喻和转喻的具体表现。

例如“爱是旅行”是隐喻“生活是旅行”的具体表现,而“生活是旅行”是事件结构隐喻(event structure metaphor)的具体表现。

同样,转喻“头脑代表人”是“身体部位代表人”的具体表现,而“身体部位代表人”是“部分代表整体的具体表现。

隐喻和转喻的系统性通过隐喻和转喻的组合在构建概念域中最为明显。

这些复杂的组合在“情感”域中得到了详细的分析(Kovecses 1990)。

隐喻和转喻在很大程度上与文化有关,因为经验域在所有的文化中并非一样的,但一些最抽象和重要的隐喻和转喻可作为普通和基本的来源域,如一些普遍的空间概念(垂直性和包容性等),它们被称为图象---图式。

这些图象—图式是基于人的最基本的身体经验而习得(Johnson 1987, Turner 19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