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混合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部分相容的聚合物—聚合物体系,混合自由焓-组成曲线,与温度常存在复杂的关系。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类型:
(1)表现最高临界相容温度(UCST)行为。最高临界混溶温度是指这样的温度:超过此温度,体系完全相容,为热力学稳定的均相体系;低于此温度,为部分相容,在一定的组成范围内产生相分离。
(2)表现最低临界相容温度(LCST)行为。所谓最低临界相容温度是指这样的温度:低于此温度,体系完全相容,高于此温度为部分相容。
(3)同时存在最高临界相容温度和最低临界相容温度,如图C所示。有时,UCST和LCST会相互交叠,形成封闭的两相区,如图F所示。还有表现多重UCST及LCST的行为,如图E所示。
具有最高临界相容温度的例子有:天然橡胶—丁苯橡胶、聚异丁烯一聚二甲基硅氧烷、聚苯乙烯—聚异戊二烯、聚氧化乙烯—聚氧化丙烯等。
具有最低临界相容温度的例子有:聚苯乙烯—聚乙烯甲基醚、聚己内酯一苯乙烯-丙烯睛共聚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一苯乙烯—丙烯睛共聚物等。
同时存在LCST及UCST的例子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氯化聚乙烯以及聚苯乙烯-聚苯醚(PS/PPO)等。
研究两相高分子共混时,考虑两相体系混合后的分散状态和形态学特征是十分重要的。虽然热力学相容性指示了在一定温度、压力下,相转变发生的内在可能性,但是,由于大分子材料的待殊结构特征及高粘度、高弹性,两相高分子要达到完全热力学共溶往注需要一个长时间过程。在研究中引入时间尺度,这是动力学问题。需要指出,由于高分子材料的特殊性,动力学问题的研究在高分子体系研究中往往非常重要。
巳知高分子共混体系的相图与形态丰富多彩。在共混过程中,两相体系有可能达到能量最低的热力学稳定态,也有可能处于能量稍高、但相对也非常稳定的亚稳定态。所谓亚稳定态,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尽管一个状态在热力学上不如另一个状态稳定,但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这个状态也是可以存在的。而且由于动力学途径较短的缘故,亚稳定态往往首先达到,并可以长期稳定存在。体系的一些优异性能也往往是处在亚稳定态中体现出来的。
从均相冷却,有两种不同的方式:(i)从均相直接冷却至亚稳态;(ⅱ)从均相直接冷却至旋节区。例如,由上图出发来讨论这一问题,使温度下降,由双结线上部降到亚稳区,这相当于第一种冷却方式。这时相分离的开始是由浓度(或密度)的局部升落引起的,相分离的机理是成核和增长机理(NG)。第二种冷却方式是迅速降低温度.从双结线上部越过亚稳区直接降到旋节区(旋节线所围成
的区域)。在旋节区,浓度的升落是非定域的,导致大范围的自动相分离,这称为旋节分离机理(SD)。
由NG机理进行相分离而形成的形态结构主要为珠滴/基体型,即一种相为连续相,另一相以球状颗粒的形式分散其中。
按SD机理进行的相分离,相畴(即微区)尺寸的增长可分为三个阶段:扩散、液体流动和粗化。
—般而言,SD机理可形成二维共连续的形态结构。这种形态结构赋予聚合物共混物优异的力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是某些聚合物共混物具有明显协同效应的原因。
2、共聚物的组成
对于均聚物/共聚物体系,相容性与共聚物的组成有关。NBR的 与AN含量有关。用气体作探针表明,AN含量20一40% 时NBR/PVC的相容性不断增加。由电镜和Tg表明,NBR-18和AN含量26%的NBR-26与PVC只是有限相容,两相界面模糊,仅AN含量40%的NBR一40与PVC溶液共混时才是均相,只有一个Tg。在PVC/EVA中相容性随醋酸乙烯(VAC)含量的增加而增加,VAC含量为65-70%时共混物为单相,45%时为两相。对氯苯乙烯—邻氯苯乙烯共聚物与PPO共混时,在对氯苯乙烯含量23—64%范围内,用量热法观察到单一的Tg。苯乙烯(St)与AN的无规共聚物(SAN)与PMMA共混时,AN含量在9—27%范围内时,电镜和力学性能表明二者相容。
分子内相互作用,与分子间相互作用一样,是影响共混物相容性的重要因素。
3、极 性
高分子的极性愈相近,其相容性愈好。极性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由光谱和量热分析表明,分子间作用力是高分子相容的重要因素。因此,极性高分子共混时相容性一般较好,如在一定AN含量范围内PVC/NBR,PVC与聚— 己内酯(PCL),在一定VAC含量范围内PVC/EVA,PVC/S—PMMA,PVAc与聚丙烯酸甲酯(PMA)等;非(弱)极性高分子共混时相容性一般较差,如PB/IIR,NB与乙丙橡胶(EPR),PE/PP,EPR/PP,PS/PB,PS/PP等;极性/PP极性高分子共混时一般不相容,如PVC/PB,PVC/PE,氯丁橡胶(CR)与NR,CR/IR,PVC/NR,PVC/PS,PC/PS,PA/PP等。
但是,也有例外,极性高分子共混时也会不相容,如PVC/CR,PVC/CPE;非(弱)极性高分子共混时也会相容,如 PS/PPO.
4、表面张力
熔融共混物,与乳状液相似,其稳定性及分散度由界面两相的表面张力决定。
5、结晶能力
所谓结晶能力是指可否结晶、结晶难易和最大结晶程度。高分子结晶能力愈大,分子间的内聚力愈大。因此,共混组分的结晶能力愈相近,其相容性愈好。凡能使分子链间紧密而又规整排列的因素(包括构型和构象因素)皆有利于高分子结晶。
在非晶态高分子共混时常有理想的混合行为,如PVC/NBR、
PVC/EVA、a-PS/PP0等;在晶态/非晶态(或晶态)高分子共混时,只有出现混晶对才相容,如PVC/PCL,聚偏氟乙烯(PVF2)与PMMA,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醉朗(PET),PA/PE,EPR/PE,iPP/PE等。同晶型共混高分于是很少的,如聚氟乙烯与PVF2。
6、粘度
由于高分子的粘度很大,具有动力学稳定性,因而共混物的相行为极为缓慢。在NR/IR中,二者的结构相同,但出于粘度相差悬殊而不相容。可见,粘度对相容性的影响较大。
高分子的粘度愈相近,其相容性愈好。例如,在NR/BR中,出现最小微相结构对二者的分子量正好相当;在NR/SBR中,两组分的门尼粘度愈接近时其微相结构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