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组织理论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汽车产业产业集中度分析
----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的实施与汽车产业集中度
【摘要】:通过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及其产业政策演进分析我国的汽车行业产业组织集中度现状
【关键词】产业集中度;产业政策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汽车工业进入了全面开放。90年代初期,我国汽车工业蓬勃发展,一举突破100万辆,成为汽车制造大国。1994年中国首次颁布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对引进外资和技术,产业组织,进出口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对我国汽车工业今后十年的进一步走向提出明确的目标,为规范中国汽车工业管理奠定了基础。2004年《汽车行业发展政策》颁布实施,以符合国际化竞争的思路对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规划。至此,中国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汽车行业管理政策体系。2009年国务院实施了《汽车行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了保证汽车产销稳定增长,鼓励兼并重组,扩大自主品牌占市场比例,提高整体研发水平,实现关键零部件技术自主化的目标。2009年底我国汽车行业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年产销量超过千万,位居世界第一。
尽管我国汽车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但在自主品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等方面与世界汽车巨头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时与其相比我国汽车行业的产业集中度一也直比较低产业集中度是衡量某一市场(或行业)内厂商之间市场份额分布的一项指标,它指某一特定市场(或行业)中少数几家最大厂商所占份额的总和,就表示特定市场最大的三家厂商所占的市场份额总和。从产业集中的概念上看,追求高产业集中度规模经济的结果必然使企业规模向大型化、集团化方向倾斜,产业集中度、市场结构向寡头垄断格局演变。因此,产业组织理论把市场集中度作为考察市场结构的首要因素。
一、我国汽车产业集中度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变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1994年~2000年,汽车总产量从134万辆增加到206.8万辆,年均增速为6.5%;汽车销量稳步增加,但增幅不大,年均增速仅为7.1%;(2)2001年~2009年,汽车总产量从243万辆增加到1 379.10万辆,年均增速达24.5%;同时,汽车销量突飞猛增,由2001年的237万辆跃升至2009年
的1 354万辆,年均增长25%;由此可见,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正在步入一个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目前,中国的汽车整车生产企业有130多家,数量之多名列世界前茅。2007年前十大汽车企业的销量占到总量的83.44%。其余的120多家整车企业,总销量不到120万辆,绝大多数汽车整车企业年销量不到万辆,最少的只有几十辆。中国的国产汽车品牌已经超过了80个,而在汽车业最发达的美国市场,只有47个本土汽车品牌。乘用车制造商美国只有15家,而中国已经达到了50多家。从市场集中度角度看,中国汽车产业属于极高寡占型,同时也可以看出中国的汽车产业市场结构存在的问题,即小企业数目多,且不具有规模经济性,中国汽车产业总体来看还是集中度不高。
二、国家政策对我国汽车产业集中度的影响
中国的汽车工业诞生于建国后,按照各时期不同技术来源,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并在不同阶段,国家制定了不同的产业政策。
195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总部设在吉林省长春市,揭开了新中国汽车工业崭新的一页。1956年第一辆国产解放牌卡车在一汽下线,先开中国汽车的新篇章。这一阶段,国家采取的汽车产业政策也比较单一,主要是集中全国有限的资源,全力保障新中国第一家汽车生产企业的顺利建设和生产。
1958年苏联断绝对中国在汽车技术上的援助,中国汽车产业进入独立自主的发展阶段。在产业政策方面,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汽车产业政策主要是鼓励建设新的汽车企业。期间二十多年,逐渐形成以一汽、二汽、南汽、北汽等为核心的汽车生产体系;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汽车产业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和规模经济的重视程度不够,汽车企业“小、乱、散”的格局逐渐显现。
1984年至今是我国汽车产业的全面开放阶段。随着国外汽车巨头新一轮技术改造和规模化生产,国外汽车厂商技术先进,规模庞大,生产效率很高,少数寡头垄断市场的竞争格局基本形成;相比之下,国内汽车生产企业则存在数量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技术落后等诸多因素致使汽车产业整体水平较低。在汽车产业政策方面,国家逐渐放开对外资进入的限制,由此拉开了“市场换技术”的序幕,外资企业大量进入,新型中外合资汽车企业不断涌现。1994年和2004年出台的汽车产业政策均强调推动汽车产业结构重组,扩大企业规模效益,提高市场集中度,显然,规模和产业集中度仍然是主要的政策目标。
可以看出,我国的汽车产业其实是在国家的大力保护下发展起来的,保护主要来自于两方面的限制:对汽车产品进口的限制和对汽车产品投资的限制。国家主要通过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抵制国外的汽车进口。非关税壁垒形式多样,进口配额和许可证管理,对关键部件进行产品登记和行业认可管理等。在投资领域,政府通过目录管理严格限制民营资本的进入,另外还通过股权比例、国产化要求和外汇平衡对外商投资进行限制。竞争的缺乏导致企业惰性的产生,生产率水平难以提高。综观发达国家的汽车发展史,无不经历长期的竞争、淘汰、兼并、联合的过程,优势企业都是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市场筛选过程才脱颖而出的。而我国的汽车产业发展却始终未经历过一个市场开放和充分竞争的过程,没有这样坎坷曲折的经历,汽车企业很难达到经济规模。
而另一方面,产业结构政策的实施对产业集中度的确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汽车产业的创建阶段,由于国家集中力量办一汽的政策,此时的汽车产业集中度最高,达到了百分之百;在独立发展时期,由于国家鼓励新建汽车生产企业的产业政策,因此,此阶段的汽车产业集中度出现了明显下降;但是在对外开放阶段,最初由于外资企业的进入,致使我国的汽车产业集中度迅速下降,随着市场逐渐饱和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渐确立,汽车的产业集中度又出现了明显提升。
三、提高我国汽车产业集中度的方法
目前,我国的汽车产业主要是基于产业链分布、以大型汽车生产制造企业为核心的集群形式。这种传统的产业集群曾经带动了美、日等国汽车业的繁荣昌盛。但是,随着市场环境不断变化——知识经济全面兴起,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国际分工不断深化,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飞速发展,全球分工网络逐渐连接起来。汽车产业的发展和升级已经不能满足于传统产业集群,而要求向更高层次的组织形式转变。产业集成则是集合了多条产业链的价值链集群,不仅可以是空间上集聚的,也可以是分散的,是基于产业集群的、更高层次的功能集群,是产业集群发展的一定阶段、能够带动多条产业链同时发展的价值链的集群。
现阶段政府应该以各大汽车企业集团为中心,鼓励跨省、跨地区的兼并重组,争取把汽车产业改造为以三、四家企业为支柱的寡头体制,在兼并重组过程中首先要确定重点扶持的汽车产业集团,通过开展上市直接融资,采取减免债务等优惠政策促进大集团与中小企业之间的联合,尤其鼓励跨地区的兼并联合,对从事关键及部分重要零部件生产的企业实施必要的生产集中,并相应建立3一5家面向各大集团的大型零部件系统总成供应商,使得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