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内科学 消渴
《中医内科学》消渴
《中医内科学》消渴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在世界医学史中,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最早,且论述甚详。
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根据病机及症状的不同,《内经》还有消瘅,肺消,膈消,消中等名称的记载,认为五脏虚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而内热是其主要病机。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有专篇讨论,并最早提出治疗方药,主方有白虎加人参汤、肾气丸等。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消渴候》论述其并发症说:“其病变多发痈疽。
”纱+台秘要·消中消渴肾消》引《古今录验》说:“渴而饮水多,小便数,……甜者,皆是消渴病也。
”又说:“每发即小便至甜”,“焦枯消瘦”,对消渴的临床特点作了明确的论述。
刘河间对其并发症作了进一步论述,《宣明论方·消渴总论》说:消渴一证“可变为雀目或内障”。
元·张子和《儒门事亲·三消论》说:“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疮癣、痤痱之类”,“或蒸热虚汗,肺痿劳嗽”。
明·戴思恭《证治要诀》明确提出上、中,下之分类。
《证治准绳·消瘅》在前人沦述的基础上,对三消的临床分类作了规范,“渴而多饮为上消(经谓膈消),消谷善饥为中消(经谓消中),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经谓肾消)”。
明清及其之后,对消渴的治疗原则及方药,有了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
根据消渴病的临床特征,主要是指西医学的糖尿病。
它如尿崩症,因具有多尿、烦渴的临床特点,与消渴病亦有某些相似之处,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消渴病的病因比较复杂,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原因均可导致消渴。
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其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
一、病因·Ⅱ.禀赋不足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即已认识到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内在因素。
《灵枢·五变》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中医内科学消渴病
治则治法选择依据
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针对上消证型,治宜清热润肺、生津 止渴,以缓解烦渴多饮等症状。
滋阴固肾,润燥止渴
针对下消证型之肾阴亏虚证,治宜滋 阴固肾、润燥止渴;阴阳两虚证则以 温阳滋肾固摄为治则。
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针对中消证型,治宜清胃泻火、养阴 增液,以改善多食易饥、口渴等症状 。
03
04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定期洗澡,注意个人卫生,避 免皮肤破损。
中药外敷
选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 功效的中药进行外敷,如金银
花、连翘等。
内服清热解毒药
根据病情选用适当的清热解毒 中药内服,以缓解症状。
避免搔抓
避免用手搔抓患处,以免加重 感染。
心脑血管事件风险评估与干预措施
定期进行心脑血管检查
包括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的监测。
与他人交流
积极与家人、朋友交流沟 通,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 历,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 和孤独感。
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定期监测血糖
预防并发症
遵医嘱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和饮食结构。
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避免感染;定 期检查身体各部位功能状况,预防并发症 的发生。
遵医嘱用药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按时按量服用医生开具的药物,不要随意 更改剂量或停药。
房室不节
房劳过度可损伤肾精,导致肾阴亏虚,虚火内生,上灼肺胃阴津,下伤肾阴,发 为消渴。
阴虚燥热基本病机探讨
阴虚为本
消渴病的病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虚则热盛,热盛则阴更虚,两者互为因果。消渴病的病变脏 腑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肾阴亏虚则虚火内生,上燔心肺则烦渴多饮,中灼脾胃则胃热 消谷,下劫肾阴则肾燥阴亏。
中医内科学之消渴课件
01
多饮:口渴多饮,饮水量明显增加
02
多食:食欲亢进,食量明显增加
03
多尿:尿量明显增加,尿频、尿急
04
消瘦:体重减轻,形体消瘦,乏力倦怠
2 消渴的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性、病势 等。
病位:消渴的病 位主要在肺、胃、 肾等脏腑。
病因:消渴的病因 包括饮食不节、情 志失调、劳逸失度、 外感六淫等。
消渴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血糖升高和尿糖增多。
02
消渴的病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
03
消渴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饮食控制、运动疗法等。
04
消渴的预防措施包括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
01
中医理论: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
03
结合治疗:中西医结 合,优势互补
病性:消渴的病性 包括阴虚、阳虚、 气虚、血虚等。
病机:消渴的病机 包括阴虚燥热、气 阴两虚、阴阳两虚 等。
病势:消渴的病势 包括急性、慢性、 反复发作等。
治疗原则
整体观念:根据患者体质、病情、病程等因素,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 进行辨证分型,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水分平衡
06 避免饮酒,以免加重
病情
生活调护
饮食调护:注意饮食清淡,少食 01 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运动调护:适当进行运动,如散
02
步、慢跑、瑜伽等 情绪调护:保持心情舒畅,避免 03 情绪波动过大 生活习惯调护:保持良好的作息 0 4 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
4 消渴的现代研究
现代医学认识
01
标本兼顾:在治疗过程中,既要重视消除症状, 又要重视调理脏腑功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模板中医内科学消渴
尿频量多、浑浊如脂膏、头晕耳鸣、口干唇燥、 腰膝酸软、皮肤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治疗 以滋阴补肾、润燥止渴为主,方用六味地黄丸加 减。
中消(胃热炽盛)
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 苔黄、脉滑实有力。治疗以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为主,方用玉女煎加减。
下消(阴阳两虚)
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则饮一溲一、面容憔悴 、耳轮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怕冷、 舌淡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治疗以温阳滋阴、 补肾固摄为主,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合理搭配
保证营养均衡,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 、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多吃新鲜蔬菜 和水果。
规律饮食
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保持胃肠 道功能正常。
限制饮酒
消渴病人应限制饮酒,避免酒精对胰 腺的刺激。
运动保健
适量运动
避免过度运动
消渴病人应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 、慢跑、游泳等,以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避免过度疲劳和剧烈运动,以免加重病情 。
渴。
年老体衰
随着年龄增长,脏腑功 能逐渐衰退,津液输布
异常,引发消渴。
消渴病的症状
01
02
03
04
多饮
患者常感口渴,饮水次数和量 明显增多。
多尿
患者排尿次数增多,夜尿也相 应增多。
多食
患者食欲亢进,食量增大。
消瘦
由于大量排尿和消耗过多能量 ,患者体重逐渐下降。
02
中医对消渴病的认识
消渴病的中医病因
饮食不节
长期过食肥甘厚味,导致脾胃 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
津。
情志失调
长期精神刺激,导致气机郁结 ,进而影响津液输布,引发消 渴。
禀赋不足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六章3.消渴
定期进行血糖检测和体检,以便及时发现 并干预糖尿病前期症状,防止病情恶化。
调护建议
饮食调理
针对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状况,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控制总 热量摄入,保证营养均衡。
运动疗法
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量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有助于调节 身体机能,促进新陈代谢,改善糖尿病症状。
心理调适
糖尿病患者应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避免情绪波动对病情 的影响。
尿糖阳性
尿液中葡萄糖浓度超过正常范 围。
体重下降
由于体内糖代谢异常,导致体 重逐渐下降。
鉴别诊断要点
上消与中消的鉴别
消渴与其它疾病的鉴别
上消以口渴多饮为主,多因肺燥伤津 所致;中消以多食易饥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高渗综合征等,需根据患者的 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诊 断。
药物治疗
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进行治疗,以控制血糖水平, 缓解糖尿病症状。
06
消渴的案例分析
典型病例介绍
病例一
患者李某,男,58岁,长期口渴,多 饮多尿,消瘦无力,体重下降,检查 血糖升高,诊断为2型糖尿病。
病例二
患者王某,女,42岁,口渴多饮,尿 频量多,疲倦无力,检查血糖正常, 诊断为尿崩症。
消渴的分类与表现
分类
消渴根据不同的病机可分为上消、中 消、下消三种类型,分别对应肺燥、 胃热、肾虚。
表现
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乏力、口 渴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昏迷、肢体 麻木等并发症。
02
消渴的病因与病机
病因分析
01
02
03
04
饮食不节
长期过食肥甘厚味,导致脾胃 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
《中医内科学消渴》课件
中医对消渴的认识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消渴的中医定义:消渴是指由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引起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 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疾病。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消渴的病因病机:中医认为消渴的病因主要包括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 病机主要为燥热偏盛,阴津亏耗。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消渴的临床表现: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是消渴的主要临床表现。
中药方剂及针灸治疗
中药方剂:根据消渴 的不同证型,采用不 同的中药方剂进行治 疗,如六味地黄丸、 金匮肾气丸等
针灸治疗:通过针灸 刺激穴位,调节人体 内分泌系统,达到治 疗消渴的目的
注意事项:针灸治疗 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 进行,中药方剂需根 据个人体质和病情进 行辨证施治
辅助治疗:消渴患者 还需注意饮食调节、 适当运动等辅助治疗 方法,以达到更好的 治疗效果
• 案例三:张某,男,52岁,因口渴、多饮、多尿、乏力等症状就诊,诊断为糖尿病肾病。经过中医内 科学治疗,病情得到改善。
• 案例四:陈某,女,40岁,因口渴、多饮、多尿、消瘦等症状就诊,诊断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经过 中医内科学治疗,病情得到控制。 以上案例均为消渴病的典型病例,通过中医内科学治疗,病情得到 有效控制或缓解。
劳欲过度:房室不节, 损伤肾阴,虚火上炎, 发为消渴
禀赋不足:先天禀赋不 足,肾阴亏虚,发为消 渴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等症状 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 鉴别诊断: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如糖尿病等 并发症: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等
03
消渴的中医治疗
添加 标题
消渴的分类:根据病因 和发病机制的不同,消 渴可分为上消、中消和 下消三种类型。上消以 口渴多饮为主,中消以 多食易饥为主,下消以 多尿、腰膝酸软为主。
中医关于“消渴”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中医关于“消渴”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一、消渴
1.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临床特征的一种慢性内伤性疾病,临床主要以多饮、多食、多尿三个症状侧重不同作为上消、中消、下消临床分类的依据。
2.其病位主要在肺、胃(脾)、肾。
病机以阴虚燥热为主,可伴有湿热、痰热、瘀热等。
在治疗上,以清热润澡、养阴生津为基本治则,对上、中、下消有侧重润肺、养胃(脾)、益肾之别。
但三消之间常可互相转化。
病机演变可发展为气阴两伤或阴阳俱虚,或病久入络,脉络瘀阻等。
3.消渴病若早期发现,坚持治疗,生活饮食规律,预后较好。
若失治误冶,病变累及多个脏腑,未及时医治或病情严重的患者,常易并发多种疾患,预后较差。
二、消渴的日常防控措施
1.调节脾胃、保护胃气对消渴的预防十分重要。
2.平日应注意饮食,不饮酒,少食肥甘,并适当多食健脾利湿的食物。
3.日常生活中注意情志的舒畅,保持精神乐观。
4.对于中年肥胖之人,加强运动,改善痰湿体质,对消渴的预防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5.既已发病,宜注重生活调摄,要长期坚持合理的饮食控制
并结合饮食疗法,要养成正确、有规律的饮食习惯,不偏食,不挑食。
副食荤素搭配,种类要多;主食粗细搭配,数量应少。
少食多餐,不饮酒,不吃零食。
平素应适当多食用豆类和新鲜蔬菜等食物。
适当运动,保持情志平和。
中医内科学:消渴的病机
中医内科学:消渴的病机
为考生提供中医内科学知识:消渴的病机。
1.发病
阴虚燥热为本病发病关键。
青少年发本病则多由禀赋不足,肾精亏虚所致,起病多较急,病势较重。
中老年发病则诸因合致者为多,一般起病较缓,病情或轻或重,多由轻而渐重。
2.病位
主要在肺、脾胃、肝肾,尤以肾为核心。
3.病性
本虚标实,虚实兼夹。
4.病势
由上焦及中焦,进而至下焦。
肝肾同源,均位下焦,故下消亦可影响及肝。
5.病机转化
(1)初期以积热伤阴、阴虚燥热为主要病机。
肺主治节,为水之上
源,燥热伤肺则津液失布,津液不能上承则口渴多饮,直趋下行则小便频数量多。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
积热伤及脾胃,胃火炽盛,脾阴不足则口渴多饮,多食善饥,胃火炽盛,肠燥伤阴则阴亏腑实内结,后者可进一步耗伤阴液。
(2)中期,燥热伤阴同时可进一步耗伤阳气,出现气阴两伤,或兼痰浊瘀血内阻之机转。
壮火食气,阴伤及气,可致肺肾气阴两伤、肝肾阴亏、肺脾不足、心脾两虚及脾胃气虚等改变。
气虚无力帅血运行,肝郁气滞,血行不畅,均可致瘀血内停;气虚、气郁,津液运化敷布失常,酿湿生痰,燥热炼液烁津成痰,均为湿浊痰涎内阻之机。
(3)中晚期,即气阴两虚,痰瘀内阻,阴阳俱虚,痰瘀阻痹经脉,可致肢体麻木、疼痛等经脉失养病症;痰瘀痹阻心脉可致胸痹心痛;肾阴亏损,肝失濡养,肝肾精血不能上承耳目,可并发耳聋、目盲;肝肾阴亏,肝阳上亢或阳亢化风,扰动清窍可致眩晕;气阴两虚,痰浊瘀阻,清阳不升亦可致眩晕;阴亏阳亢,内风旋动,风夹痰瘀痹阻经脉脑络,或气阴两虚,痰瘀痹阻脉络,均可导致中风。
中医内科学——消渴
中医内科学——消渴一、概念消渴是由于阴亏燥热、五脏虚弱所导致的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特征的病证。
该病属常见病。
二、病因病机1.饮食失节2.情志不调3.劳欲过度4.禀赋虚弱三、诊断要点1.以多饮、多食、多尿及原因不明之消瘦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
2.也有多饮、多食、多尿症状不明显,以肺痨、眩晕、胸痹心痛、水肿、中风、眼疾、疮痈等病症,或因烦渴、烦躁、神昏等病就诊,或无症状,体检时发现本病者。
3.血糖测定一般可作出诊断。
必要时可做葡萄糖耐量试验、C肽释放试验、胰岛素释放试验及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尿比重及相关理化检查有助于诊断。
四、鉴别诊断1.口渴症:是指口渴饮水的症状,可出现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外感热病之实热证为多见,与本病的口渴有相似之处。
但此类口渴多随所患疾病而出现相应症状,无多尿、多食、消瘦及血糖高等临床表现,一般可以区别。
2.瘿病:证属气郁痰结,阴虚火旺者,常见多食易饥、消瘦等症。
与消渴之多食、消瘦相似。
但瘿病还有心悸、多汗、眼突、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大等症状和体征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无明显的多饮、多尿症状及血糖偏高。
二者一般不难区别。
五、辨证要点1.辨病位消渴病的“三多”症状,往往同时存在,病位以肺胃肾为主。
根据证候不同,其肺燥、胃热、脾虚、肾亏的程度有所区别。
一般来说,津伤燥热多是肺胃的病变,阴精亏虚多责于肾,气阴两虚常是脾肾不足,阴阳两虚则更以脾肾衰惫为主。
2.辨标本本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常互为因果。
因病程的长短以及病情程度的不同,阴虚和燥热的表现又有侧重。
一般病初以燥热多见;病程迁延者,则以阴虚或气阴两虚为主兼有燥热;或日久病重阴损及阳,则可见阴阳两虚之证。
瘀血作为标证之一,常兼夹于消渴的病程中。
3.辨本症与并发症多饮、多食、多尿及消渴为消渴病的基本临床表现。
随着病情的进展,其并发症就逐渐显现,常见的并发症有眼疾、痈疽、肺痨、心脑疾病、水肿、肢体麻木等。
少数病久或老年患者可以本症不明显,而以并发症为主要临床表现者,须认真辨别。
《中医内科学消渴》课件
下消(阴阳两虚)
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头晕耳鸣,口干 唇燥,腰膝酸软,舌红脉细数。
小便频数,混浊如膏,面色黧黑,耳轮焦 干,腰膝酸软,畏寒肢冷,阳痿或月经不 调,舌淡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消渴病的治则与治法
治则
养阴生津、润燥清热。
治法
上消宜润肺清热、生津止渴; 中消宜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下消宜滋阴补肾、润燥缩尿。
长期精神刺激,导致气机 郁结,气郁化火,消烁肺 胃阴津。
劳欲过度
长期劳累过度或房事不节 ,导致肾虚精亏,虚火内 生,耗伤津液。
消渴病的辨证分型
上消(肺热津伤)
中消(胃热炽盛)
口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 红,苔薄黄,脉洪数。
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 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下消(肾阴亏虚)
分类
消渴病主要分为上消、中消和下 消三种类型,分别以口渴、多食 、多尿为主要症状。
消渴病的病因
饮食不节
长期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导致 津液输布异常,形成痰湿,引发消渴 。
情志失调
劳欲过度
长期劳累过度或房事不节,导致肾虚 精亏,影响津液输布,引发消渴。
长期精神刺激、情志不畅,导致气机 郁结,影响津液输布,引发消渴。
如视力模糊、皮肤瘙痒 、手脚麻木等。
鉴别诊断
尿崩症
表现为多饮多尿,但无消瘦症状,且尿液比 重较低。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表现为食欲亢进、消瘦、心慌等症状,但无 多饮多尿表现。
精神性多饮
以精神症状为主,无多食和消瘦表现。
其他内分泌疾病
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需通过相关检查 进行鉴别。
相关检查
血糖测定
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是诊断消 渴病的重要指标。
中医内科学消渴培训课件
中医内学消渴
45
⑶下消
①肾阴亏虚证 ②阴阳两虚证
中医内科学消渴
46
①肾阴亏虚证
主症: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 兼次症: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
干燥,瘙痒. 舌象:舌红苔少. 脉象:脉细数. 证机概要:肾阴亏虚,肾失固摄.
中医内科学消渴
47
治法:滋阴固肾.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加减.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中医内科学消渴
6
《诸病源候论·消渴候》:初步认识到体育 疗法对治疗消渴de意义,并对其并发症有所 论述.
❖“先行一百二百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
❖“其病变多发痈疽.”
❖“其久病变成发痈疽,或成水疾.”
中医内科学消渴
7
《外台秘要·消渴消中门》:最先记载消渴 尿甜de发现,对消渴de临床特点作了明确de 论述.
❖“饮食服饵失宜,肠胃干涸,而气液不得宣平, 或耗乱精神,过违其度,或因大病阴气损而血液 衰虚,阳气悍而燥热郁甚.”
❖“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 燥热之甚,济人身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结, 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利而不涩,则病日已.”
中医内科学消渴
10
《证治要诀·消渴》:治疗注重益气,对三 消预后及并发症有新de发现.
糖尿病
中医内科学消渴
17
【病因病机】
一、病因:
①禀赋不足 ②饮食失节 ③情志失调 ④劳逸失调
中医内科学消渴
18
①禀赋不足
先
天 禀
精 气
肾 不
精 亏
消
赋 不
不 足
藏 精
液 竭
渴
足
中医内科学消渴
中医内科学之消渴课件
整体观念:注 重整体观念, 调整脏腑功能, 恢复阴阳平衡
标本兼治:既 要治疗症状, 又要治疗病因, 达到标本兼治 的效果
预防为主:注 重预防,调整 生活方式,避 免诱发因素, 防止病情加重
常用方剂
01
消渴方:主 治上消,清 热润肺,生 津止渴
02
玉女煎:主 治中消,清 热润燥,养 阴生津
03
六味地黄丸: 主治下消, 滋阴补肾, 固精缩尿
饮食调理:注意饮食平衡,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纤维的食物,避免 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生活规律: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
谢谢
中医内科2. 消渴的辨证论治
03. 消渴的预防与调护
1 消渴概述
消渴的定义
中医内科学中的消渴是指以多饮、多食、多
01
尿、形体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
02
消渴的病因包括内伤和外感,内伤主要是指 脏腑功能失调,外感主要是指感受外邪。
03
消渴的病机主要是阴虚燥热,导致津液不足, 不能正常输布和排泄。
禀赋不足:先天不
4 足,肾精亏虚,不 能化生津液,导致 消渴。
外感六淫:感受外 邪,侵袭肺、胃、
5 肾等脏腑,导致脏 腑功能失调,水谷 精微不能正常输布, 形成消渴。
消渴的临床表现
01 多饮:口渴,饮水量 增加
02 多食:食欲亢进,进 食量增加
03 多尿:尿量增加,夜 尿增多
04 体重减轻:消瘦,乏 力,精神不振
2 消渴的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辨证分型:分为上消、中消、 下消三种类型
治疗原则:清热润燥、养阴生 津、补气健脾、活血化瘀等
辨证依据:根据症状、舌脉、 病程等综合分析
中医内科学消渴病
中医内科学消渴病在中医架构中,有一种和糖尿病非常相似但却并不等同于糖尿病的疾病,这就是消渴病。
多年以来人们经常将消渴病和糖尿病混为一谈,要么将糖尿病当作消渴病用中药胡乱治疗一番,或者将消渴病当作糖尿病用西医胡乱治疗一番,乱象横生,本文就将对中医内科学消渴病进行科普。
1.什么是消渴病消渴病是一种中医总结出来的病症,主要症状是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疲乏、尿甜等。
通过现代医学手段对患有消渴病患者进行检测能够检查出高血糖和尿糖的特征。
在中医中,消渴病的病因主要是因为三脏(胃、肺、肾)阴津亏耗、燥热偏盛引起的, 临床上有既消又渴、不消仅渴、不消不渴等表现, 关于消渴病的记载最早可以追述到隋朝的《古今验证方》。
2.消渴病的发病原理随着对中医研究的越发深入,消渴病的发病原理也越发清晰,其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耗、燥热偏盛,讲究的是阴盛而阳衰。
阴盛则燥热更愈,肺主气,燥热则伤肺,肺伤则津液不能直趋下行,因此会引发口渴多饮从而尿多。
燥热则伤胃,胃火炽盛,脾阴不足,则容易导致口干舌燥多食善饥,然脾阴不足,因此水谷精微,小便多而人消瘦。
肾乃元阴元阳之藏所,肾阴亏则虚火内生,扰肺灼胃,消渴病的发病原理便是如此,虽然在肺、胃、肾各有不同但又相互牵引。
随着消渴病的病情日益恶化,一般情况下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阴阳共损,另一种则是病久人络,血脉瘀滞,主要症状就是糖尿病和高血糖的病理特征。
3.如何治疗消渴病消渴病的症状主要是由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先天不足等原因造成的,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想要治标治本就得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①药物治疗:消渴病是一种发展缓慢饭病情一旦发作就厚重无比的疾病,病情缓慢病程悠长,因此需要长期进行药物服用调理身体。
常见的治疗消渴病的药物包括消渴丸、七味地骨胶囊、消渴降糖胶囊、消糖灵片、益阴消渴胶囊等等。
这些药物的主要作用也都是滋阴清热,能够对消渴病起到较好的防治作用。
②日常饮食:中医讲究以形补形,食补是中一种非常重要的一种治疗方式,因此通过食物治疗的方式来治疗消渴病能够对治疗消渴病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消渴病人在治疗期间,应当注重饮食的节制,尽量做到少食的地步,切不可以在短时间内大量进食,但可以做到少食多餐的地步,在进四中注重减少糖类、脂肪等食物的摄入,尽量做到营养均衡,多吃水果蔬菜等,保持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
中医内科学——消渴
中医内科学——气血津液病证:消渴【定义】消渴是由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等导致阴虚内热,以多饮、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西医学的糖尿病属于本病范畴,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其他具有多尿、烦渴的临床特点,与消渴病有某些相似之处的疾病或症状,如尿崩症等,亦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病位】肺、胃、肾为主要病变脏腑,尤以肾为关键。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等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2.有的患者“三多”症状不显著,但若于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醇酒炙煿,以及病久并发眩晕、肺痨、胸痹、中风、雀目、疮痈等病证者,应考虑消渴的可能性。
3.由于本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故消渴病的家族史可供诊断参考。
(二)鉴别诊断1.口渴症口渴症是指口渴饮水的一个临床症状,可出现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尤以外感热病为多见。
但这类口渴各随其所患病证的不同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不伴多食、多尿、尿甜、瘦削等消渴的特点。
2.瘿病瘿病之气郁化火、阴虚火旺证,以情绪激动、多食易饥、形体日渐消瘦、心悸、眼突、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大为特征。
其中多食易饥、消瘦,类似消渴病的中消,但眼球突出、颈前瘿肿有形则与消渴有别,且无消渴病的多饮、多尿、尿甜等症。
【辨证论治】(一)上消肺热津伤临床表现: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尿频量多,烦热多汗;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代表方:消渴方。
(二)中消1.胃热炽盛临床表现: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代表方:玉女煎。
2.气阴亏虚临床表现: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体瘦;舌质淡红,苔白而干,脉弱。
治法: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代表方:七味白术散。
(三)下消1.肾阴亏虚临床表现: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数。
中医专长到中医内科学到消渴
中医专长到中医内科学到消渴消渴,又称为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主要特征是血糖水平异常升高。
中医内科作为中医专科之一,专门研究内科疾病,对消渴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来探讨中医专长到中医内科学到消渴的相关内容。
一、中医内科学的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历经几千年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演化,形成了独特的基础理论。
中医内科学强调整体观念,认为身体的内外环境对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中医内科学主要包括四大基本理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
这些理论为中医内科治疗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基础。
二、中医内科学对消渴的认识中医内科学对消渴的认识源远流长,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对糖尿病的描述。
中医认为消渴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津液失调、脾胃功能紊乱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根据中医理论,消渴主要与肾、肺、脾、胃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肾主水液代谢,肺主气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当这些脏腑功能异常时,就会导致消渴的发生。
三、中医内科学治疗消渴的方法中医内科学治疗消渴注重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调理气血津液等生理机能。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疗法、中药汤剂等。
其中,中药治疗是中医内科治疗消渴的主要手段,通过选择具有清热、滋阴、健脾、降糖等功效的中药,调节人体的内分泌系统、血糖水平和代谢功能,达到治疗消渴的目的。
四、中医内科学治疗消渴的案例分析下面通过一个案例来说明中医内科学治疗消渴的效果。
患者58岁,患有糖尿病多年,口渴多饮、多尿频尿等症状明显。
中医内科医生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舌脉状况等,确定其属于中医学的“消渴”范畴。
经过精确辨证,采用中药治疗并结合针灸疗法,调补脾胃、益肾阴、降血糖。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口渴、多饮、多尿等症状明显减轻,血糖水平逐渐稳定。
五、中医内科学治疗消渴的优势相比于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中医内科学在治疗消渴方面具有很多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学 消渴
《医醇賸义·三消》:补充发展了化痰利 湿的治法。
❖“上消者,……当于大队清润中,佐以渗湿化 痰之品,盖火盛则痰燥,其消烁之力,皆痰为 之助虐也,逢原饮主之;中消者,……痰入胃 中与火相乘,为力更猛,食入即腐,易于消 烁,……清阳明之热,润燥化痰,除烦养胃汤 主之;下消者,肾病也,……急宜培养真阴, 少参以清利,乌龙汤主之。”
❖“可变为雀目或内障。”
中医内科学 消渴
《三消论》:提倡三消燥热学说,主张治 三消当以清热泻火,养阴生津为要。
❖“饮食服饵失宜,肠胃干涸,而气液不得宣平, 或耗乱精神,过违其度,或因大病阴气损而血 液衰虚,阳气悍而燥热郁甚。”
❖“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 胃燥热之甚,济人身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 结,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利而不涩,则病日 已。”
❖《灵枢·五变》:“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 血气逆留,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 热则消肌肤,故名消瘅。”
中医内科学 消渴
❖《灵枢·五变》:“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 瘅。 ……夫柔弱者,必有刚强,刚强多怒,柔 者易伤也。”
❖《素问·气厥论篇》:“肺消者,饮一溲二, 死不治。 ……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
THANK YOU
感谢聆听,批评指导
2020
第七章 气血津液病证
第四节 消渴
中医内科学 消渴
【目的要求】
熟悉消渴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熟悉消渴的主要病因、病机。 熟悉消渴的诊断要点,与相关病证的鉴别。 熟悉消渴的辨证要点。 掌握消渴的治疗原则及辨证论治。 了解消渴的并发症和预防调护。
中医内科学 消渴
中医内科学 消渴
3、范围:
糖尿病
中医内科学 消渴
【病因病机】
1、病因:
①禀赋不足 ②饮食失节 ③情志失调 ④劳逸失调
中医内科学 消渴
①禀赋不足
先
天 禀
精 气
肾 不
精 亏
消
赋 不
不 足
藏 精
液 竭
渴
足
中医内科学 消渴
②饮食失节
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食
肥
甘
脾
醇
损
胃
积
消
酒
伤
运
热
谷
消
厚
脾
化
内
耗
味
胃
失
蕴
液
渴
司
辛
辣
香
燥
中医内科学 消渴
③情志失调
郁
怒
伤
消
肝
郁
火
灼
消
久
热
肺
化
内
胃
劳
热
燔
阴
渴
心
津
竭
虑
中医内科学 消渴
④劳逸失调
肾
房 事
肾 精
虚 火
虚 肺
消
不 节
亏 虚
内 生
燥 胃
渴
热
中医内科学 消渴
病因病机 小结
禀赋不足 饮食失节 情志失调 劳逸失调
精亏液竭 积热内蕴 郁久化火 肾精亏损
阴津 亏损
燥热 偏胜
中医内科学 消渴
肺 胃 消渴 肾
❖《灵枢·师传》:“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 饥。”
❖《素问·腹中论篇》:“热中消中,不可服高 梁芳草石药。”
中医内科学 消渴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治》: 立专篇加以论述,并最早提出治疗方药。
❖“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 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 渴。”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 肾气丸主之。”
❖“人之水火得其平,气血得其养,何消之有? 其间摄养失宜,水火偏胜,津液枯槁,以致龙 雷之火上炎,熬煎既久,肠胃合消,五脏干 燥,……故治消之法,无分上中下,先治肾为 急,唯六味、八味及加减八味丸随证而服,降 其心火,滋其肾水,则渴自止矣。”
中医内科学 消渴
《证治准绳·消瘅》: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 对三消的临床分类作了规范。
❖“渴而多饮为上消(经谓膈消),消谷善饥为 中消(经谓消中),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经 谓肾消) 。”
中医内科学 消渴
《慎斋遗书·渴》:治消渴强调以调养脾 胃为主,特别重视养脾阴。
❖“盖多食不饱,饮多不止渴,脾阴不足也。” ❖“专补脾阴之不足,用参苓白术散。”
中医内科学 消渴
《四圣心源·消渴》:认为消渴之病责之 于肝,成为本病从肝论治的理论依据。
中医内科学 消渴
《证治要诀·消渴》:治疗注重益气,对 三消预后及并发症有新的发现。
❖“三消得之气之实,血之虚,久久不治,气尽 虚,则无能为力矣。”
❖“三消久而小便不臭反作甜,气在溺桶中滚涌, 其病为重。”
❖“三消久之,精血既亏,或目无见,或手足偏 废如风疾,非风也。”
中医内科学 消渴
《医贯·消渴论》:力主三消肾虚学说, 提倡治三消当以治肾为本。
中医内科学 消渴
《外台秘要·消渴消中门》:最先记载消渴 尿甜的发现,对消渴的临床特点作了明确的 论述。
❖引《古今录验方》:“渴而饮水多,……小便 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
❖引祠部李郎中云:“消渴者,……每发即小便 至甜”,服药后,“得小便咸若如常”。
中医内科学 消渴
《宣明论方·消渴总论》:对其并发症作 了进一步论述。
病因病机 小结
病 性: 本虚标实
病机特点:阴津亏损为本
燥热偏胜为标
病变脏腑:主要在肺、脾胃、肾,
尤以肾为关键。
中医内科学 消渴
病因病机 小结
阴伤燥热 津液直趋下行 多尿
肺
上
肺不布津 口渴,多饮
消
脾胃失养,肾阴失润
燥热所伤 灼伤津液 口渴,多饮
胃
胃火炽盛 消腐水谷 多食善饥
中
脾不散精 水谷精微下泄 尿甜 消
❖“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 坚,小便即数。”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 之。”
中医内科学 消渴
《诸病源候论·消渴候》:初步认识到体 育疗法对治疗消渴的意义,并对其并发症有 所论述。
❖“先行一百二百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 ❖“其病变多发痈疽。” ❖“其久病变成发痈疽,或成水疾。”
肌肤失养 形体消瘦
上灼肺阴,下耗肾阴中医内科学 消渴
病因病机 小结
肾阴亏损 上炎心肺 烦渴多饮
肾
中灼脾胃 多食善饥 消瘦 下
虚火内生 固摄失权 多尿
消
精微下注 尿甜
中医内科学 消渴
病因病机 小结
病理 阴虚为本 日 演变 燥热为标 久
气阴两虚,阴阳俱衰 正气不足,瘀血内生 (因虚成瘀,因瘀致虚)
【概述】
1、定义:
指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 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临床特征:“三多一少”。
中医内科学 消渴
2、历史沿革:
《内经》:首载消渴之名,认为五脏虚弱, 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 而内热是其主要病机。
❖《素问·奇病论篇》:“此肥美之所发也,此 人必数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 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