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党的指导思想是党对于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本认识,是党的全部理论观点、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也是党制定全部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是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的行动指南。党的指导思想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只有扎根中国的土壤,才有生命力。在中国革命的发展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如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过程,终于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科学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1945年七大通过的党章在总纲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或经验主义的偏向。?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的大力推动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实践中,我们党逐步走出了一条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也逐步形成了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1992年的十四大确立了这一理论的指导地位,鲜明地肯定了这一理论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1997年9月召开的十五大,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为主题。

在党章的修改中,第一次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的概念,做出了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性决策,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表明了我们党把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的决心和信念,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指导思想。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始终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从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和阐明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了重要的创新。

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随后,又多次从不同角度作了充分的论述,全面界定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辩证分析了?三个代表?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科学说明了?三个代表?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关系,充分肯定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意义和指导地位。特别是2001年的?七一?讲话,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了最重要、最完整、最全面的论述。2002年的?5〃31?讲话又进一步提出了贯彻?三个代表?的关键、核心和本质。

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在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又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

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总结实践经验和群众创造、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一个又一个伟大的理论创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掀开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新的光辉篇章。新中国成立后,党把工作中心转向城市,成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对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的设想,第一次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确立社会主要矛盾,提出了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强大国家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工作中心转向经济建设,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先后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正确地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事关社会主义生存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近期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强调以人为本为核心,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一次创新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回顾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进入小康、走向繁荣的历史轨迹,每一步都深深地留下了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烙印。二、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成功探索9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播种、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一年又一年地坚持下来,一代又一代地发展下去,一次又一次地飞跃起来,不断走向新的境界,与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分不开,与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无限忠诚分不开,与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求实精神和创新意识分不开,与创造性地实践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分不开。90年间,中国共产党对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了不懈的探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1.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才能有效地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首先提出并实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任务,在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天地,确立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以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领域,开启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 高度,再次向全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要求,在深刻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基础上,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从新的高度和新的视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和实践觉醒。90年间,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化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想,化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新空间,化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化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新纪元。 2.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理论品格,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前时代的发展、同当前时代的特征结合起来,才能拓宽马克思主义的新视野,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新内涵,使之能够适应时代需要、把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悲惨现状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悲惨现状 在写下这篇文章之前,有几句话需要事先声明,在我写下这个题目之时,我的内心其实有一丝惶恐,因为这个题目看起来是如此不和谐,带点愤世嫉俗,带点哗众取宠,甚至带点反动的意味。但在一篇有些偏激的文章背后的我却并不反动,只是感于现状,不得不说。因为,当我在写这样一篇涉及政治的课堂论文之时,却有那么多顾虑,这正是中国的现状,也正是我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是悲惨的初始诱因。总而言之,我之所以以一个如此的标题写下一篇如此的文章,是因为我爱中国,但中国不该是如此。 以下为正文: 既然要讨论一个题目,必然先得明确题目的意思,本文的题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悲惨现状》可拆分为三个名词与一个形容词,分别为马克思主义、中国、现状和悲惨。 首先解释“马克思主义”,参考课本第二页得:“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后又有解释:“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由上可知,马克思主义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领导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似乎可以用武侠小说中的一句话:“得马克思主义者得天下”,但归根结底,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主义、一种哲学流派,众多哲学论点之中的一种而已。插句题外话,在我看来,哲学是最有用也是最无用的学科,有用之处不用多说,它是万事万物的本质,而无用之处则在“知行合一”四字,知易而行难,知而不行,又有何用? 回归主题,继续解释中国,这是个没有也不能有什么异议的,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也。 之后便是现状,在此文中即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现状。如何呢?看起来可谓是风光无上的地位崇高。坐在这个教室中正奋笔疾书的几十个人就是最好的例证了。但在这表面的风光之下却是题中的那个形容词——悲惨。何谓?下文解释: 悲惨现状之一——高高在上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地位过高正是其悲剧的源头。正所谓“高处不胜寒”!在前文谈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时就已经提到,个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仅仅只是众多哲学理论中的一种而已,也许它是最科学、最有指导意义的,但也不能改变一个事实,即任何一种学说都只有在不断地被讨论、被批判之中才能成长、完美。但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却失去了这种被批判的“权利”。这当然不是说在中国不能议论马克思主义,(事实上我怀疑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论文搞不好是全世界最多的),而是指在中国论马克思主义时只能站在一个立场一个角度之上,论来论去也只能是符合官方定义的论调,否则就是不科学的,有局限性的。甚至在引入外国学者的观点时,也要在最后加上几句:此种观点虽有可取之处,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云云。 以上做法用四字概括就是“唯我独马”。只有中国官方定义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最科学最正确最接近马克思本意的马克思主义。这对于一种学说而言,无疑是悲惨的,其进步的空间被扼杀了。君不见,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可还有能与孔孟相比肩的学者?儒学可有与时俱进? 悲惨现状之二——不被信仰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要走自己的路[1]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是中国先进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和改革者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根据当时特殊的具体的实际情况,并结合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观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等观点做出的正确选择。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中国革命转折时期最重要的历史主题是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国。历史实践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这样的国情下是行不通的,如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借鉴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效仿西方企图在中国建立一个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相结合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等这些改革或革命,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于是,在这样的特殊国情下,中国的革命建设必须走自己的道路,中国的改革也必须走自己的道路。 实事求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在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在反对其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前夕,中国命运的走向处在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时期,结束过去,开启未来,走完中国式的革命道路,走上中国作为当时历史发展的主题,日益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实事求是,走中国式的道路,这是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革命转变的历史要求,也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历史要求,是中国革命伟大历史性转折时期的主题,也是最重大、最根本的问题。 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教训来看,中国走自己的路也是十分必要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高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改革,但均遭到挫折,而后失败。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脱离本国实际,照搬苏联的“斯大林”模式,并没有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采用的也是“斯大林”模式,大跃进运动,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人民公社化运动,过度强调财产的公有化。这些都严重偏离了当时的社会实际,违反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给当时的中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并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伟大的改革开放,从此走上了中国人自己探索的一条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32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2亿元增长至397983亿元,增长达108倍,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国民素质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航天事业迅速创新,体育事业蒸蒸日上。今日的巨大成就证明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发展才能得到源源不断的动力,中国迅速崛起的梦想才会在持续的发展中得到实现。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走上此条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更是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结果。 就个人观点而言,走上此条道路可能还与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有关。无可否认中国人自古就有一种勇于探索、勇于追求、永不泄气的精神,特别是在危难关头,这种精神体现得尤为突出。《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屈原也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孙中山“奋斗这一件事是自有人类以来天天不息的”等等,这些都无不体现了中国人探索追求精神。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中国人民把这种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最终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另外中国人还拥有一种骄傲、独立、不愿受制于人的观念,这种观念在另一层面上促使了中国人走上自己探索的路。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重点

(1)马克思有哪些主要理论贡献。 主要有两大理论贡献:一是创立唯物史观,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二是创立剩余价值学说,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2)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的关系。 (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否具有必然性。 是,从时代背景、理论基础、主观条件回答 时代背景:1.经济发展: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这为科学揭示社会形态的物质 基础及其发展动力提供了可能。工业革命也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变革。急剧变革的社会 发展为人们打破形而上学观念,确立唯物主义的辩证发展观提供了可能,促使人们认识到社 会历史的发展进步性,及任何一个社会制度在历史长河中都是短暂的、暂时的、相对的和有 条件的。这为认识和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回答历史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奠定了基础。 2.社会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的暴露。 3.阶级关系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不仅带来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而且引起了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工业革命不仅创造了一个大工业资本家阶级,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与大工业相联系的近代无产阶级。 4.无产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思想基础: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自然科学的新成就。 主观条件: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的发展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的理解)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 (5)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有三大理论来源,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6)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有何区别。 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区别: ①旧唯物主义大致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将事物 的本源归结于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它在根本方向上是正确的,但将复杂的事物 简单化。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将事物的本源归结于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 观上的唯心主义的特点。 ②旧唯物主义没有坚持“全面,发展,矛盾”的方法看问题,而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方 法看问题。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全面,发展,矛 盾”的方法看问题。它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政治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政治 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马克思位居榜首。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各国以及人类的巨大影响,这其中中国尤为突出。当代,在资本主义笼罩全球的大背景下,作为硕果仅存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头羊——中国,无疑是马克思主义的优秀继承者与发展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可谓是息息相关。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下面,我想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当代政治的关系谈一谈。 中国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一直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无产阶级当家作主。而这一切都有个前提——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许多外界人士以此来攻击共产党,认为中国由“家天下”进入了“党天下”,这是专制的体现。首先我不否认一党专政滋生了一大批中国官员的不作为和贪 污腐败。但我们要看到历史原因,中国几千年来实行的都是君主专制制度,官本主义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扎根了几千年,这种影响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根除的。更何况中国是个大国,多民族,地区差异大,这种复杂程度远不是外国可比的。不然,我们大可以学习香港或者新加坡,建立一个政治清明的

社会。所以中国的反腐倡廉必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正如前文所说,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既未曾有过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民主政治,也未经历过启蒙思想的洗礼,“皇帝“的观念似乎深入人心。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大国,乍然推行多党制度,会给中国的社会各界带来混乱和纠纷,因为”皇帝“不但代表了一种制度,更代表了这种制度下的一大批人。事实证明,君主立宪制和总统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而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立刻就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但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拥护,而且得到了有识之士的大力支持。我认为,马克思主义既保证了民众的合法利益,也维护了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知识分子的合法地位。它是适合中国国情的。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所谓的“发展中”就是“落后“。中国正处于几千年未曾有过的变革与发展时期,在这种大背景下,一个政府,一个政党更能全面而充分的调动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社会经济建设当中,从而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这才有了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有了改革开放翻天覆地的变化。德国从一战战败到二战开始,短短的二十年时间内,发展到几乎以一国之力横扫世界。我们必须看到纳粹党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德国军政的高度统一,也就是一个意志,给德国的崛起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不必担心德国的悲剧会发生在中国身上。因为深受几千年

为什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知道

试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都必须走自己的路 1.中国革命转折时期的历史主题中国是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国。这样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走自己的道路,中国建设也必须走自己的道路。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时期,中国革命处在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时期,结束过去,开启未来,走完中国式的革命道路,走上中国式的建设道路,作为当时历史发展的主题,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这是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革命转变的历史要求,也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历史要求,是中国革命伟大历史性转折时期的主题,也是最重大、最根本的问题。我们之所以这样认识问题,这是因为: 第一,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革命走什么道路问题,马克思、列宁没有现成的答案,在革命胜利后,新中国建设走什么道路问题,马克思、列宁也没有现成的答案。从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个问题,马克思、列宁有明确的结论。马克思早在《法兰西阶级斗争》一文中,就提出了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存在着一个过渡阶段的思想。1875年,他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又明确地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1]列宁根据俄国革命的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过渡时期的思想。他在《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一文中,深刻地指出:“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中间隔着一个过渡时期,这在理论上是毫无疑义的。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兼有这两种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或特征。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是衰亡着的资本主义与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2]并根据俄国的历史情况,指出过渡时期的基本经济形式,是资本主义经济、小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基本阶级力量,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特别是农民)和无产阶级。由于这些经济成分的性质不同,这些阶级的利益不一致,他们彼此之间必然要进行激烈的斗争。无产阶级政党在过渡时期的重要任务,就是必须利用自己掌握的国家政权,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通过合作社,把广大农民引上社会主义道路,把农民的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剥夺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归苏维埃国家所有,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同时,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马克思、列宁的论断,解决了在资本主义国家,革命胜利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般原则问题,这对中国解决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是,中国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历史不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不同,不论革命,还是建设,都不可能从马克思、列宁那里找到现成的答案,也不能照搬俄国的经验,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走自己的路。不仅中国革命要走中国自己的道路,而且革命胜利后搞社会主义,也要探索出一条适合国情的中国式的建设道路。 第二,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政治方向,但是直到1948年中共中央九月政治局会议以前,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问题并未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而是处在长期准备的阶段上。中国革命是在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胜利前进的。这一理论在北伐战争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开始酝酿,在抗日战争时期形成和确立起来。中国共产党自一大起即把社会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和确立的长时间内,通过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方向和前途问题的不断探索,提出了关于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革命转变思想。毛泽东在开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中国式的革命道

请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论述为什么中国社会发展要坚持走自己的路

请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论述为什么中国社会发展要坚持走自己的路 摘要:纵观中国近代史,在清朝末期中国饱受列强的欺辱,丧权辱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伟大的先驱也尝试过拯救中国,但他们都失败了,反而更“刺激”了敌人,知直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并为解放全国人民作出的一系列的贡献后,前方的阴霾才慢慢散去。中国经历了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的解放历程,因此中国的社会发展不能照搬别人,需要有自己的特色。 关键词:三反、、工作重心转移、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1.中国革命转折时期的历史主题中国是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国。这样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走自己的道路,中国建设也必须走自己的道路。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时期,中国革命处在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时期,结束过去,开启未来,走完中国式的革命道路,走上中国式的建设道路,作为当时历史发展的主题,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这是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革命转变的历史要求,也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历史要求,是中国革命伟大历史性转折时期的主题,也是最重大、最根本的问题。 首先,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革命走什么道路问题,马克思、列宁没有现成的答案,在革命胜利后,新中国建设走什么道路问题,马克思、列宁也没有现成的答案。从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个问题,马克思、列宁有明确的推论。马克思、列宁的论断,解决了在资本主义国家,革命胜利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般原则问题,这对中国解决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是,中国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历史不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不同,不论革命,还是建设,都不可能从马克思、列宁那里找到现成的答案,也不能照搬俄国的经验,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走自己的路。不仅中国革命要走中国自己的道路,而且革命胜利后搞社会主义,也要探索出一条适合国情的中国式的建设道路。 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政治方向,但是直到1948年中共中央九月政治局会议以前,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问题并未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而是处在长期准备的阶段上。中国革命是在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胜利前进的。这一理论在北伐战争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开始酝酿,在抗日战争时期形成和确立起来。中国共产党自一大起即把社会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和确立的长时间内,通过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方向和前途问题的不断探索,提出了关于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革命转变思想。毛泽东在开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中国式的革命道路的斗争中,即提出了必须经过“彻底的民权主义革命”,“方能造成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真正基础”的观点[3]。1937年5月,毛泽东在阐述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领导责任时,明确地提出了争取社会主义的前途问题,他说:“共产党人决不抛弃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他们将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阶段而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阶段。”指出:我们的民主共和国,“按照社会经济条件,它虽仍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国家,但是按照具体的政治条件,它应该是一个工农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联盟的国家,而不同于一般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因此,它的前途虽仍有走上资本主义方向的可能,但是同时又有转变到社会主义方向的可能,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应该力争这后一个前途”[4]。同年12月在瓦窑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中,首次明确地提出了革命转变的思想。他认为:中国革命的现实阶段依然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革命的转变,那是将来的事”,“何时转变,应以是否具备了转变的条件为标准,时间会要相当地长”。“不到具备了政治上经济上一切应有的条件之时,不到转变对于全国最大多数人民有利而不是不利之时,不应轻易谈转变。”[5]两年后,毛泽东在《五四运动》一文中,进一步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是为了建立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所没有过的社会制度,即民主主义的社会制度,这个社会的前身是封建主义的社会,它的后身是社会主义的社会。”这是“历史必由之路”。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

首先我们说说马克思主义的定义,马克思主义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统一而完整的思想体系。 接下来我们就详细的阐述自一战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国内因素一随着一战的结束,五四运动的开始,中国已经具备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多种因素。 其一,中国已经有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 其二,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新文化运动提倡学习科学、用科学的观点看待一切客观事物,反对迷信、盲从和武断。指出:“科学能教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 其三,中国革命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革命斗争的迫切需要,加速了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日益广泛和深入。 其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也有利于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古代中国人就有追求人类共同幸福的大同世界的理想,它和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有相似之处如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财产公有、人人平等、生活富足安定而言又有相似之处。 国际原因二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除了 国内因素外,还有国际因素的影响,即有利的“世界大气候”。 其一,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其二,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先进分子眼中黯然失色,使他们把眼光投向苏俄,投向马克思主义。 其三,世界工人运动的澎湃,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鼓舞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因素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也是它能够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因素。 马克思主义不仅能够科学地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且有很强的实践性,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后马上把它付诸实践,用于指导发动工农,开展革命斗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也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宣传和实践活动分不开。 由上所述可见自一战以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广泛传播是有许多因素促成的。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促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诸多因素中,中国国内的因素和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实践是第一位的,是起决定作用的,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其他国际条件固然是重要的,但这些因素是第二位的,它们要通过中国国内的条件才能起作用。

毛概论文 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论述为什么中国社会发展要坚持走自己的路

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论述为什么中国社会发展要坚持走自己的路 摘要:本文首先从哲学角度进行分析,分别阐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实事求是等哲学原理;然后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方面一一进行论述来分析中国社会发展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必要性,最终得出中国要坚持走自己的路这一科学论断。 关键词:哲学原理革命建设改革走自己的路 一、哲学思考: 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这句话的确极其富有哲理含义。世间事物千姿百态,但想要找到一模一样的事物是不可能的,这中间总有或多或少的差异。这其实就体现了哲学界一个重要的原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矛盾中;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不同的,具有特殊性。在中国革命及建设的漫长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问题与困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向先进国家学习,如清朝时开展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通过借鉴与参考,我们的确取得了一些进步,使经济得以发展,国力进一步提高。但是,国与国之间的情况是不同的,每个国家所处的历史阶段及所面临的境遇也并非完全相同,这就是说,我们可以借鉴,但绝不能模仿与照抄,一味跟在别国之后去求生存,谋发展,并不是长久之法,也不是制胜之道。我国拥有千年历史,文化发展及其悠长与厚重,所遇到的阻碍也颇多,这就决定了我国发展道路的特殊性,同我国情况类似的国家不多,但即使相同,我们也不能直接“拿来”,而是要结合我国国情,寻求发展之道,这正是矛盾的特殊性的体现。 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中国革命及发展道路极其曲折,历经无数艰辛,例如清朝时先后进行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都试图学习西方寻找救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重点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重点 论述 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中的“两个基石,两个发现。”,经过拓展构建成整个 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问:这个体系是怎样构建的?(P13)【前面的表述不太准确,问题是正确的。。】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地位。 3.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 4.胡锦涛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提出:“改革开放30周年以来做个四个创新 性的回答,其中一个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结合思想实际谈谈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同1】 简答 1.马克思在《1859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两个“决不会”思想。(P10、P11) 2.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无数力的平行四边形”理论。 3.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 4.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的基本内容。 5.马克思关于农村公社两种可能的发展趋势的观点。 6.恩格斯关于国家权力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的三种情况的论述。 选择填空 1.马恩毕生的工作围绕______展开。(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2.工业革命使机器体系和以____为标志的工厂制度的确立。(雇佣劳动)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起点________(原始积累) 4.马克思1881年《致xx李奇的信》明确指出饿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跨越_____(卡夫丁 峡谷)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 5.恩格斯_____(《自然辩证法》)中第一次系统阐述了马克思的自然观和科学观。P108 6._____(社会关系的物化和人与物关系的颠倒)是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 教产生的基础。P64 7.巴黎公社创新性理论之一是用______制度(社会公仆制)代替官僚制度。 8.第二国际赖以生存的理论基础是_____(庸俗进化论) 9.恩格斯一生中最后一篇文章是_______,在其中阐述了无产阶级发展的新看法,在马克 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xxx1848—1850的xx的xxxxxxxx的导言》)【这个名字太长了。。。。】 10.列宁的______是马克思《资本论》的直接继续。 11.1925出版的______是斯大林经济理论的集中系统的论述,(《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伦理》) 【这个不太确定,没听清】 12.20C 60’s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领域中颇有影响的垄断资本主义学派的核心概念是 ______ 13.20C 70’s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帝国主义理论研究中,曼德尔的_______xxxxx【后面的没听 清。。】 14.文革时期毛泽东在_______中提出从平均主义向共产主义过度的设想。 15.1981年6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_____被邓小平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教材分析]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后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在经历了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先进的中国人将它作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指导中国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教师要做到化远为近、变抽象为具体;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并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本课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一线索可分成四个阶段:开始传入——正式传播——争鸣竞逐——广泛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史实;知道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的学习要联系模块I和 II的相关内容。教学过程中要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问题;课后设计一些探究活动,史论结合。联系模块I中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内容分析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了解和分析,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基础是中国革命的历史选择,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在纷繁的新思潮中脱颖而出的历程及它的影响。 教学难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历史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已在模块Ⅰ中学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相关内容,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观察、分析、自主学习、搜集史料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并展开讨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性。 课前准备 1.教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等收集相关的史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教师精心设计开放性问题,认真准备辩论会材料,分析学生可能提出或遇到的问题。 3.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和图书查找本课相关名词术语的含义,并收集相关史料,进行整理。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假如我们能够回到过去,作为一名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努力的青年学生,在20世纪20年代我们会崇拜谁呢? 学生的选择很多(孔子、孙中山、华盛顿、列宁等等) (1)利用多媒体播放李大钊等革命家的相关视频资料; (2)利用多媒体放映材料“马克思主义学说很符合中国国情,很能够指导中国革命找到一个正确的道路,它是经过种种选择比较之后,它不是某一个人,是一批人,是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其中主要是思想先进的青年人,要救国救民,大家共同认定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彭明(引自《思想解放史录》)师:马克思主义在纷繁的新思潮中是怎样脱颖而出的?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中国的理论武器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选择我们就去寻找马克思和他的主义在中国的足迹吧。

新中国革命与建设成就

新中国革命与建设成就 ○1人民解放军继续战斗,到1950年下,基本上消灭了在西 南、华南和沿海岛屿负隅顽抗的敌人。 ○2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初台湾和一些海岛外, 中国领土全部解放。 ○3全国建立各级人民政权,祖国大陆实现统一。 ○11950年9月,美帝国主义侵入朝鲜,并把战火烧到 中国边境,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巩○2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固开赴朝鲜,抗击美军侵略者。 新○31953年,美国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生这一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政安定的社会环境。 权 的○1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 斗地改革法》,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全面展开。 争○2到1952年底,全国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都已完 成土改,至此,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 度彻底消灭了。 ○3它使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和社会主义工 业化开辟了道路。 1950年10月起,经过一年的斗争,基本肃 清了国内反革命残余势力,我国社会秩序得 到安定。 国民经济的财政经济已全面崩溃,那时工农业生产萎缩,全国交通阻塞,物质奇缺,通货膨胀,人民困苦, 经济形势十分严峻。 ○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这样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 命脉,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 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 ○2稳定物价; ○3统一财政; ○4进行土地改革; ○5合理调整工商业。

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 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3——1957年 基本方○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针任务○2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1时间:1953年——1956年 ○2方针:逐步过渡 ○3形式:社会主义合作化 ○4结果:到1956年底,90%以上的农户参加了合作社。 1956年,90%以上的手工业者也参加了合作社。 ○1通过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实行和平赎买的政策。 ○2到1956年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 制度的建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发生变化,我国开始进

历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真题

2002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1、名词解释(4*5=20) 马克思主义《反杜林论》实践哲学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 2、论述题(25*2=50) 列宁对经验批判主义的批判 从《共产党宣言》到《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认识的深化 3、论证题(30*1=30) 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珍贵理论品质 2003年 1、名词解释(5*5=25) 普鲁东主义伯恩斯坦《哥达纲领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经验批判主义 2、简述题(15*5=75)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对巴黎公社革命经验的理论总结 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的社会主义商品货币观 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 曼德尔的晚期资本主义理论 3、论述题(25*2=50) 恩格斯晚年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发展及其对我们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启示 列宁在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对社会主义的全新认识及其现实意义 2004年 1、名词解释(5*5=25)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普鲁东主义伯恩斯坦主义 2、理论综述题(15*5=75)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分析 马克思晚年对东方社会的探讨综述 斯大林同布哈林在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理论上的争论评析 列宁《哲学笔记》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 梅洛庞蒂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评述 3、综合分析题(25*2=50)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理论、实践与教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警示 举出马恩著作中至少两个观点的演变,论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005年 1、名词解释(4*5=20) 合法马克思主义者超帝国主义论垄断资本学派 《“论俄国社会问题”跋》《哥达纲领批判》 2、原著理解(10*3=30) 马克思指出:“品二重的存在这个简单的事实,既一方面作为一定的产品而存在,而这个产品在自己的自然存在形式中观念的包含着(潜在的包含着)自己的交换价值;另一方面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和对当前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意义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带有奠基性的第一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持续发展的第二大理论成果,不仅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指导思想。 (2)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具体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命运和出路、关系到中国社会的命运和出路、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和出路。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命运和出路 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永葆生机和活力,就必须民族化、当代化、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如果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至今已有158年了。马克思主义于德国产生后,就把解放全人类、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崇高使命。而要实现这样的伟大理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必须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样马克思主义就必然要走出德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各国的民族化过程。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58年前,它要继续指导当今和将来的世界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运动,就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就要在实践中不断向前发展,就要不断以新的内容来丰富和发展自己,以使自己始终充满生机活力。也就是说要不断与时俱进,实现其当代化和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当代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充满着生机和活力,体现出巨大的理论威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针对性和生命力,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光明前景。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到中国社会的命运和出路 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充分证明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近代以来,西方的两种革命理论,即资产阶级革命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都先后传到中国,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的先进分子先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理论,进行了英勇的改良或暴力斗争,虽取得了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的胜利,但旧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走向失败。后来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马克思主义并以其作为救国的强大理论武器,中国革命才有了新的出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带领全国人民先后开辟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胜利。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充分证明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指导中国社会的发展。可以说,正是中国先进分子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才使中国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仍至关重要。要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大国中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任务无疑是十分艰巨的。我们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建设创新型国家,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要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构建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确保党的生机活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等,都离不开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马克思主义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所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前途和命运。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和出路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壮大与马克思主义紧密相关。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奋斗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坚持、运用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产物。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的,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建立起来的,离开或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那就不叫共产党了。 是否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从我们党85年的历程来看,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王明“左”倾错误就是以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来对待马克思主义,不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搞革命,因而给党和红军造成了严重危害。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文化大革命”,我们党所犯的一系列“左”的错误,反映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是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只有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我们党的事业才能胜利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