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句读与断句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研究必备欢迎下载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在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断句的分值稳中有升。
在复中,我们要充分重视这种题型。
【要点提示】(一)文言断句的基本概念。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例:XXX也(二)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例: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研究必备欢迎下载【试一试】(1)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2)“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下雨天,留客天。
留人不?留。
”(3)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
家业尽赋予女婿,外人不得干涉。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
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断句具体方法】1、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度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然后斟酌:什么人,办什么工作,采用什么方式,获得什么结果等。
进修必备欢迎下载(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布局居多,但主语常省略。
借助句子成分,枢纽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央,找前后布局关系,肯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⑴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
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
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
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
文言文的句读与断句
文言文的句读与断句咱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啊,句读与断句那可是相当重要的一环!这就好比是在走迷宫,找对了路,才能顺顺利利地走出去,要是找错了,那可就晕头转向啦!先来说说句读吧。
其实句读就是咱们给文言文加标点,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加上的,得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比如说,“句”一般指的是一句话说完了,相当于咱们现在的句号;“读”呢,就是句子中间的短暂停顿,类似于逗号。
我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们讲《论语》中的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的同学不加思索就断成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看起来好像没什么问题,但是仔细一琢磨,就会发现,如果把“不亦说乎”单独断开,就没办法体现出那种强烈的反问语气,表达的意思也就大打折扣了。
正确的断句应该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样一读,那种对于学习并且时常温习的快乐和自豪就一下子出来了。
再比如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里面如果断句不对,意思可就完全不一样啦。
有的同学断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样断句,就把“好之者”孤立出来了,不太符合句子原本的逻辑。
正确的应该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意思是懂得知识的人不如喜爱知识的人,喜爱知识的人不如以知识为乐的人。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要根据文言文中的虚词来断句。
像“夫、盖、若夫、至若”这些词,往往用在句子开头,表示要发表议论或者引起下文,那在它们前面一般就要断开。
比如说“夫战,勇气也”,“夫”字前面就得断开。
另外,咱们还得注意文言文的句式特点。
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等,都有它们独特的断句规律。
比如说,“陈胜者,阳城人也”,这是个典型的判断句,“者”“也”后面都要断开。
有时候啊,文言文的断句还得结合上下文的意思。
比如说,“其一犬坐于前”,如果断成“其一犬,坐于前”,那可就闹笑话啦,正确的应该是“其一/犬坐于前”,意思是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前面。
总之,文言文的句读与断句就像是给文言文这个古老的画卷添上清晰的线条,让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感。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文言断句)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文言断句)一、考点说明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二、知能图谱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三、方法指导确定句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
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1)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听(2)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
文言句式朗读节奏划分
1.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例1.夫/大国,难测也例2.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例3.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例1、2中句首发语词:如“夫”、“盖”,例3中的关联词:“且”,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 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
如:①佳木/秀而繁阴。
例①中“佳木”是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局部之间应作停顿。
例②③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
3.停顿要表达关键词的管辖范围。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殚”、“竭”是关键词)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后”是关键词)4.句式整齐的句子,朗读时可用相同的节拍来读。
例①: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二二拍)例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二三和二二拍)5.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其一/犬坐于前(《狼》)(2)必以/分人(《曹刿论战》)(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例(1)中“其”后省略了“狼”;例(2)“以”后省略了“之”;例(3)介词“为”的后面省去了宾语“桃花源中的人”,“为”后略停,以表达出宾语的省略。
6.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作停顿。
如:(1)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2)陈康叔公/尧咨/善射(《卖油翁》)例(1)“虞山”,山名。
“王毅叔远甫”,姓王名毅字叔远。
“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例(2)“陈尧咨”,谥号康叔。
“公”,旧时对男子的尊称。
因为陈是欧阳修的前辈,所以名字与谥号合称,表示尊重。
总之,文言文停顿节奏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但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必须准确理解文意,因为这是确定文言文停顿节奏的前提。
希望同学们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文言语感,这样,才能轻松地掌握好文言文节奏的停顿作品简介:文言文朗读节奏考生失分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答题时无规律可依,心中自然无底。
文言断句八法
一、给下面句子断句。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 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 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 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 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7)借古代文化常识断句 要给文言断句,经常需借助
古代旳文化常识,如天文、历 法、地理、历史、官职、科举 、姓名等。
(8)借助句式断句
文言语法中旳固定构造,如: “……者,……也”、 “不亦……乎”、 “何……之有” 、 “孰与……乎”、 “为……所……”、 “受……于……”等。
一、给下面句子断句。
课后要求:
完毕断句练习题。
(5)、察反复,定句读。
反复,尤其是间隔反复, 也是文 言文中常见旳修辞措施。如《邹 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 北徐公美”屡次反复,这也为断 句提供了有力旳帮助。
(6)、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 “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 一次问答写出人名,后来就只用“曰” 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 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 读。
二、给下面句子断句。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 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 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 其归书也必速
二、给下面句子断句。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 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 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 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文言文断句旳原则
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 文旳内容有个大致旳了解,将能 断开旳先断开,逐渐缩小范围, 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 文旳联络。
语文 文言文断句方法
二,依主干 ①在阅读中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 在阅读中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 名词和代词 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朝代名等, 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朝代名等,往往 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 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在他们前后往往要进 行断句. 行断句.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
趣味断句
怎样 断句? 断句?
据说从前有个老头子,有一女一婿, 据说从前有个老头子,有一女一婿, 发妻死后,他又续弦,后妻又生了小儿子, 发妻死后,他又续弦,后妻又生了小儿子, 老头子于是就立下这样的遗嘱: 老头子于是就立下这样的遗嘱: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 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后来老头儿一死,家里就像炸开锅了, 后来老头儿一死,家里就像炸开锅了, 女婿和后妻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女婿和后妻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一时争执不下,请县老爷给判判. 一时争执不下,请县老爷给判判.
女婿:七十老翁产一子 人曰非是也 人曰非是也家 女婿: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 家 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业尽付与女婿 外人不得干预 后妻:七十老翁产一子 人曰非 是也 家业 人曰非是也 后妻: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 是也家业 尽付与女婿外人 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尽付与 女婿外人 不得干预
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基本功. 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基本功.
Ⅲ断句: 断句: 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 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 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 有大略者不问其短, 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 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 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
②动词
表对话的动词如云 表对话的动词如云,曰,谓,言 我们可以在它后面直接断句. 等,我们可以在它后面直接断句.
文言文断句的原则
文言文断句的原则、方法及技巧例谈一、什么是“断句”?先从“句读”谈起。
“句读”一词最早见于汉代何休的《公羊传解诂序》,又称句逗、句投(dòu)、句度(dòu)、句断。
关于什么是“句读”,前人的说法不一。
其中,元代黄公绍的观点最令人信服。
他在《韵会举要》一书中指出:“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诵咏,谓之读。
”也就是说,“句”是句末的停顿,而“读”则是句中的停顿。
由此看来,我们所说的“断句”,应该指的是对句意停顿的判断,而不是文句诵读上的停顿。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误解和曲解的现象仍然存在。
这是一位语文教师在公开发表的论文中所用的示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这显然是将“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中的“诵读上的停顿”混同于“句意停顿”了。
而另一方面,如果在“语绝处”不加以停顿,那么就会使句意发生扭曲和变化。
请看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上的两处断句:①“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必修三);②“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史记>选读》)。
第①句的意思是“赵王认为蔺相如是贤能的大夫,出使他国而能不被诸侯侮辱”;而第②句似乎应该翻译为“赵王认为,贤能的大夫能出使他国而不被诸侯侮辱”。
这两句译文的含义相差很大。
显然,从上下文的关系来看,第①句的断句才是正确的。
二、断句的基本原则⑴总原则:是否需要“断句”,决定于句子的语气。
如上文所述,在整句或分句的结尾处要自然断句。
因为整句或分句的句末是句子语气完备的地方。
断句与句子的长短没有直接的关系。
例如,“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项羽本纪》)。
以下几点虽是特例,但都和“语气”有关:⑵主语较长时,其后要断句。
例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刺客列传》)。
⑶句首状语后要断句。
例如,“久之/荆柯未有行意”(《刺客列传》);再如,“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屈原列传》)。
文言文断句口诀——手把手教你学断句(全面)
文言文断句口诀——手把手教你学断句一、什么叫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
给古书断句也能够叫断句读。
二、方法指津请大家先记住下面的口诀: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协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很多不妥之处。
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准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持续,不理解就点不好。
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
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
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
我们能够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
比方让我们给画线句子断句,也就暗示了画线局部前后能够断开,这就为我们理解文段内容和断句提供了很大的协助。
我们也能够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文言文断句 划分朗读停顿 指导及训练
文言文划分朗读停顿一、文言文断句方法断句是文言文阅读理解题中的一种常考题型,主要考查的是对文言句意停顿的判断。
断句是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
常见的题型有两类:(一)选择题,比如“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二)画线题,比如“请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1方法:主谓之间要停顿例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2方法:谓宾之间要停顿例句: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3方法: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例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方法: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例句: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5方法:句首关联词后要停顿例句:虽/乘奔御风。
(《三峡》)6方法:句首状语后要停顿例句: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7方法:“古二今一”型词语之间要停顿例句:可/以一战。
(《曹刿论战》)8方法:表转折意思的文言句子要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例句: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9方法: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例句:问/(渔人)所从来。
(《桃花源记》)10方法:“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例句:宜乎/众矣。
(《爱莲说》) 余闻之也/久。
(《伤仲永》)11方法:古人的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以及文体名称等后面要停顿例句:①孤/常读书。
(《孙权劝学》)②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③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出师表》)二、关于断句五法古代没有标点符号,所以文章中并无停顿的标志,读时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处理停顿,也就是所说的“句读”,这分析停顿的过程叫断句。
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代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中考对断句的考查,从题型来讲有两种:一是客观题,一是主观题。
从材料的来源来看,有的出自所选文段,有的出自其他典籍,还有的出自教材后的补充文段。
从所选语句的特点来看,有的句式整齐,有的有明显的标志。
中考语文文言文断句
且仅有三个地方断句,句首、句末不用标志) 2.评分原则:标志每对一处给1分,标志不足三处
不倒扣分,标志四处以上不给分。 3.常见断句方法和技巧:
断句方法和技巧概说
首先要仔细阅读全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一 个大致的了解:写了什么对象(何人、何事、 何物),有何性格、特点或性质、功能,有 何用意或者说表达了什么感情(是喜爱、赞 颂,还是憎恨、批判);
4.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 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 世而立。
评析:这段文字之中,句式整齐,多运用四 六句,穿插运用五字句,有序而灵动;多运 用对偶、对比、手法。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 断句也就容易多了。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 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 /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岳阳
③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 乎! 《孙权劝学》
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马说》
3.表示揣度 :无乃……乎(与、欤):恐怕……吧;得无...... 乎:大概……吧、该不是……吧?
例如: ①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②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4.被动句式:为……所……、见……于……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文言文中,对话最易被发现,因为这里涉及到一些表示对话 的标志性字词,如“曰、云、言”。但在这里我们需注意两 点:一是对话中又有对话的情况,二是文中省略说话人和“曰” 字的情况。
1. 公输般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 臣者愿借子杀之
文言文的句读与断句
文言文的句读与断句在我们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句读与断句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能。
它就像是一把钥匙,能够帮助我们打开文言文那扇神秘而古老的大门,让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感。
那么,什么是句读与断句呢?简单来说,句读就是指文章中休止和停顿之处,而断句则是根据文意、语法等对句子进行合理的划分。
古人在书写文言文时,是没有标点符号的。
这就给我们现代人的阅读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如果不能正确地进行句读和断句,我们很可能会误解文章的意思。
比如,“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不同的断句方式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意思。
可以断为“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也可以断为“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要做好文言文的句读与断句,首先需要了解文言文的语法结构。
文言文的语法与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异,比如文言文中常有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特殊句式。
如果不熟悉这些语法规则,就很容易断错句。
例如“吾谁与归”,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该是“吾与谁归”,如果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去断句,就会出错。
其次,要理解文言文的词汇和词义。
文言文中有很多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现象。
比如“走”在文言文中是“跑”的意思,如果把“夸父与日逐走”中的“走”理解为现代汉语中的“行走”,那么断句就会出现偏差。
再者,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
有时候,一个句子单独拿出来可能有多种断句方式,但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只有一种是最合适的。
比如“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如果不结合上下文,“又何间焉”可以断在前面,也可以断在后面。
但根据前面乡人对主人公的质疑,应该断为“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此外,古人的行文习惯和表达方式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因素。
古人在写作时,常常会运用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这些对于我们的句读和断句都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提高句读与断句的能力。
一是多读经典的文言文作品,培养语感。
读得多了,自然就能感受到句子的停顿和节奏。
文言文的句读与翻译方法
文言文的句读与翻译方法一、文言文的句读句读就是对古书的标点。
古书一般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
没有断句的古书,后代人读起来常会感到困难。
例1: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史记·秦始皇本纪》)正确断句: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
夏太后死。
——译:彗星又在西方出现,一共经过十六天。
夏太后死去。
错误断句:彗星复见西方。
十六日,夏太后死。
——译:彗星又在西方出现。
十六日那天夏太后死去。
分析:读法不同,意思也就变了。
古人常用“、”符号来断句。
在句终的地方,点在字的旁边;在语意未尽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在两个字的中间。
到了宋朝以后,通俗读物上才普遍地应用圈(。
)作为句号,用点(、)作为读(逗)号,因此句读又称圈点。
学习文言文,明句读是一项基本功。
因此在文言文的标点上,我们应该作一番研究。
在标点古文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要通读全文,明了全文大意。
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先断开能断的句子,然后逐步缩小范围。
对不易断开的字、句,就要仔细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义才正确明白。
例2:长老吏旁观者皆惊恐。
原文标点:长老、吏旁观者皆惊恐。
(《西门豹治邺》)分析:这样断句,似把“旁观者”仅指“长老”和“吏”。
其实,“旁观者”按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指“长老”和“吏”以外的“老百姓”,三者是并列的。
修正标点:长老、吏、旁观者,皆惊恐。
2.要注意语法,重视文言虚词。
例3:厩(jiù)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原文标点:厩(jiù)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分析:这样断句,重点在于讲孔子既关心人,又关心马(“厩”是养马的棚)。
其实,文言中疑问句末用了“乎”一类疑问语气词之后,不能再用“不”一类的否定词来发问了。
修正标点:厩(jiù)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①文言文中,“夫、惟、盖、凡、且、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②而“乎、哉、也、矣、欤、焉、耳”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③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④复句中的关联词如:苟、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若夫、至于、已而、且夫、乃夫、于是、至若、若、故、是故,大致用在一句话的开头。
文言文断句
例 1: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 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 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 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 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 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 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牛刀小试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 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
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 穷而无告者也。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 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 下之穷而无告者也。
用“/”给下列文言文段断句。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 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 后弘被引 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 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 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湖阳公主新寡/ 帝与共论朝臣 / 微观其意 / 主 曰 / 宋公威容德器 / 群臣莫及 / 帝曰 / 方且图 之 / 后弘被引见 / 帝令主坐屏风后 / 因谓弘曰 / 谚言贵易交 / 富易妻 / 人情乎 / 弘曰 / 臣闻贫 贱之交不可忘 / 糟糠之妻不下堂 / 帝顾谓主曰 / 事不谐矣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 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 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 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 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 于前故易也
5、辨句式 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者,……也” 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 或“也”的判断句, 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 我们断句提供帮助); “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 “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 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 ……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 ”(不亦说乎?);“何(以)……为”“何……之为”( 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 ;“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 异乎?);“况……乎”;“孰与……乎”;“其……乎” ;“安……哉”等,可以帮助断句。
文言文断句方法大全
文言文断句方法大全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文言文断句方法大全)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文言文断句方法大全的全部内容。
文言文断句方法大全文言文断句技巧(一)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对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
所以,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
切忌一边看一边点,这很可能产生误读、曲解.此外,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体裁、语言风格等。
如需加标点,则标点的使用、书写要规范。
在平时学习时,应该加强诵读训练,增强语感。
【方法引导】一、读文段,通文意——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具体来说,就是走“四步路”:(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
此时切勿动手标点,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给以推断。
文言文断句口诀及翻译
文言文,古汉语,文法深,断句难。
欲求解,口诀传,遵循规,无遗言。
一、看标点,易断句。
凡有标点,皆可断处,句读之间,一目了然。
二、找虚词,断句端。
虚词常作,句中停顿,若遇助词,必断无疑。
三、视实词,定断点。
实词之间,意义相连,若断此处,意义难全。
四、句式同,断句同。
四字为句,两句为一,六字为句,三句为联。
五、语序正,断无差。
文言文序,先主后宾,断句于此,不失其义。
六、韵脚对,断无错。
韵文断句,韵脚为据,韵脚对应,断句无误。
七、对仗句,断句同。
对仗之句,断法相同,若断此处,对仗不合。
八、疑问句,断句显。
疑问之句,句末问号,断句于此,疑问明确。
九、感叹句,断句长。
感叹之句,句末感叹,断句于此,感叹强烈。
十、省略句,断句巧。
省略之句,意犹未尽,断句巧妙,意蕴深远。
翻译如下:文言文,是古代汉语,文法深奥,断句困难。
想要解开其中的奥秘,这里有口诀传授,遵循这些规则,不会有遗漏。
一、看标点,易断句。
只要有标点符号的地方,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地方,句读之间的分隔,一目了然。
二、找虚词,断句端。
虚词经常作为句中的停顿,如果遇到助词,必定要在这里断句。
三、视实词,定断点。
实词之间,意义相连,如果在这里断句,会导致意义不完整。
四、句式同,断句同。
四字一句,两句一组,六字一句,三句一联。
五、语序正,断无差。
文言文的语序,主语在前,宾语在后,断句于此,意思不会出错。
六、韵脚对,断无错。
韵文断句,以韵脚为依据,韵脚对应的地方,断句不会有错。
七、对仗句,断句同。
对仗的句子,断句的方法相同,如果在这里断句,对仗就会不协调。
八、疑问句,断句显。
疑问句的句子,句末有问号,断句于此,疑问就会显得明确。
九、感叹句,断句长。
感叹句的句子,句末有感叹号,断句于此,感叹就会显得强烈。
十、省略句,断句巧。
省略的句子,意思还没有表达完,断句要巧妙,才能表达出深远的含义。
文言语句断句常见方法
文言语句断句常见方法1、读文段: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平时,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语感。
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2、找虚词: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
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
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
例: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
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3、察对话: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的双方,可以此来断句。
例: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4、依总分:例: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篇》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友”“损者三友”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友,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文言文断句的思路与方法
文言文断句的思路与方法一、知识梳理文言断句习惯上称为句读。
传统的古文是不加标点的,要读书,首先就要识字,断句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前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断句时还要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等.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一定的条件.二、断句的方法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例如: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2,找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过:"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确实如此.文言文中,"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 例如: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我们看虚词,可置于句末的有:焉,也,焉,也;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段标点,如果顿号不计,共12处标点,有10处可依据以上虚词断开."游者众"后的分号,可根据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开."非常之观"是由于主语较长而作的停顿.3,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例如:"具告沛公,沛公大惊.""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上面例中的"小小,大大"亦然)4,据排偶,定句读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例如"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等.再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再如: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排比;"内""外"是对照.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确定句读也就容易多了.5,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例如: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再如: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在断句过程中,如果抓住了总分关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6,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7,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反复多次,《庄暴见孟子》也有大段反复.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以上这几种断句方法是分别说的,在具体断句时,常常要把这些方法综合运用.三、衡量断句正确与否的方法断句加标点后,还应该作些检查.那么,如何衡量断句的正确与否呢下面两条方法可供参考.(1)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例如《师说》中的几句话,有人这样标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顿的"也"误为现代汉语中得副词"也"了.错断之后,"也固先乎吾"如果还勉强说的过去的话,"也亦先乎吾"就根本讲不通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别注意:
文言文中习惯常用的固定词组,不要 把它们拆散,避免断句的失误。 如: “有所”“无所”“有以”“无 以”“以为”“何所”“孰若”“至 于”“足以”“得无”“无乃”“何 以”“于是”“然则”等。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 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 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晏平仲婴者 / 莱之夷维人也 / 事齐 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 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 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 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 俱无以是知之耳 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 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 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 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 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 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 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 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 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断句: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 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 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 /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 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 事不谐矣
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断句: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 不下堂(对偶) 黄帝之贵而死尧舜之贤而死孟贲之勇而 死人固皆死 断句:黄帝之贵而死/尧舜之贤而死/孟 贲之勇而死/人固皆死(排比) 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诛封封以其属斗不 胜走如鲁 断句: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诛封/封以 其属斗/不胜/走如鲁(顶真)
文言文的句读与断句
何谓“句读”
古书没有标点符号,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 句。古人习惯在一句话的末尾用“。”来 断开,叫做“句”;在一句话之内语气停 顿的地方用“、”断开,叫做“读”。古 人的这种断句方式叫做“句读”。 古人的句读为我们今天文言文的断句提供 了一个参考标准。
如何进行断句
一、借助名词、代词断句。 文言文中,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定语。断 句时要先找出名词或代词,如人名、地名、 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器物名、动物名、 植物名、时间等,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 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 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 往要进行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 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提示:利用虚词标志断句时必须注意灵活性。 1 .“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点断。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 而师之”一句中,“乎”用在句中相当于 “于”,就不能断句。 2 .“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可点断 也可不点断。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 矣。” “是说也,人常疑之。”
(一)常见代词基本有下面三种: ⑴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愚、生、朕、 孤、寡人、臣、仆、妾; 第二人称代词:尔、汝、女、若、乃、而、子、 君、公、阁下、陛下、足下; 第三人称代词:之、其、彼、渠。 ⑵疑问代词 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 问事的有: “奚”“胡”“曷”“恶”“安”“焉”“何”等。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 各有差 上问曰 如我 能将几何 信曰 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 曰 于君何如 曰 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 多 多益善 何为我禽 信曰 陛下不能将兵 而善 将将 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 /各有差/ 上问 曰 /如我 /能将几何/ 信曰/ 陛下不过能将 十万/上曰/于君何如/ 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 上笑曰/多多益善 /何为我禽 /信曰 /陛 下不能将兵/ 而善将将 /此乃信之所以为 陛下禽也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 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 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 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 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其事寡败
二、借助动词断句。 文言文中的对话、引文,常常用 “曰”、“云”、“问”、“言”、 “谓”等作为标志,往往此处要断句。 注意: 在文言文中,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 出现人名,后面就只用“曰”,往往 省略主语。
需要掌握的几种句式
• 判断句式:“……者,……也” • “为、乃、即、则”等 • 反问句式:“不亦……乎” • “孰与……乎” • “其……乎” • “安……哉” • “何……为” • 被动句式:“为……所……” • “受……于……” • “见……于……”
其它固定句式: “如……何” “况……乎” “何(以)……为” “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 “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 “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 “不亦……乎”(不亦说乎?) “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无乃……乎(无乃不可乎?) “可得……欤”(可得闻欤?) “得无……乎”(得无异乎?)
⑶ 指 示 代 词 —— 文 言 常 见 的 指 示 代 词 有 “此”“是”“斯”“兹”“夫”等,另 “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 作指示代词。 注意: 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 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氏,或以其名称 呼,或以其字称呼。 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 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 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大天而思之 / 孰与物畜而制之 / 从天 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4、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 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 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 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 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先是所约登莱兵至集矢贼目是故多戡定之 伐 先是所约登莱兵至/集矢贼目/是故多戡定 之伐 因备先传撰拟成篇班班有据以悉全时之盛 用成一家之言各冠以时定为先后至若触事 兴怀随附篇末
三、借助虚词断句
文言文中的虚词没有任何实质意义 ,但它却有自己的语法意义和功能 意义。因此,虚词往往作为断句的 标准之一。
文言文常见虚词
1、语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 夫、初、唯、斯、今、凡、且、窃、 请、敬等,常用句首,一般在它们 前面断开。 2、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 耶、与(欤)、邪(耶)、乎、哉、 夫等,常用语句末,一般在它们后 面断开。
小结
• • • • 1、先找名词,分析主谓宾; 2、再找动词曰谓云等; 3、找到虚词,进行断句; 4、掌握文言文常见句式和语法结 构。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 书未发 / 威后问使 者曰 / 岁亦无恙耶 / 民亦无恙耶 / 王亦无恙 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 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三、借助固定结构断句
文言中有一些特殊的固定结构,如 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等,掌握 这些特殊句式,可以成为我们断句 的切入点。
3、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 奚、盍、焉、孰、孰与、何如、 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 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 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且夫阳岂有裔民哉夫亦皆天子之父兄 甥舅也若之 兄甥舅也/若之何其虐之也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 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因备先传 /撰拟成篇 /班班有据 /以悉全时 之盛/用成一家之言/各冠以时/定为先后/ 至若触事兴怀/随附篇末
5 、其它的如:以、于、为、则、 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 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 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 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 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 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 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断句: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 书未发 / 威后问使者曰 / 岁亦无恙耶 / 民亦无恙 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 威后 / 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 / 岂先贱 而后尊贵者乎
五、借助对称性断句
• 古人写文章非常注重语句的整齐对称,行 文中常用字数相同的结构。如:
•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 寒至身不顾廉耻 • 断句: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 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六、借助修辞手法断句
• 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 手法,掌握这一特点,对断句也有帮助。
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 齿寒今日亡越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 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 过矣 夫赵之于齐楚 / 扞蔽也 / 犹齿之有唇也 / 唇 亡则齿寒 / 今日亡赵 / 明日患及齐楚矣 / 且 救赵/高义也 /却秦师 /显名也 /不务为此而 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 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 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 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3 .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表示 并列关系,所连接的并列短语共同作句子的 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 但如果“而”是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 其前面断开。 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独 以钟名,何哉?” 4 .“夫”有时可作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 语气,有时也作指示代词(兼有舒缓语气的 作用)用在句中,有时甚至还可作名词,这 几种情况都不能点断。 例:“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四、利用语法结构帮断句
在断句时,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 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 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 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 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也就是说,在 进行断句时,可抓住文言文词性的组合特点 :抓名(代),找主干。
主 || 谓 宾 名(代)|| 动(形) 名(代) 词性组合特点如下: ①名(代)词+动(形)词 (这里的名词、代词包括由名词和名词或代词 和代词构成的并列短语) ②名(代)词+动(形)词+名(代)词 ③介+名+动(形) ④动(形)+名(代) ⑤副+动(形)+名(代) ⑥“矣”“也”“者”“乎”“哉”等助词, 和前面的词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