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
汇报人: 2023-11-28
目录
• 中医内科学概述 • 中医内科疾病分类与诊断 • 中医内科疾病治疗 • 中医内科疾病预防与保健 • 中医内科疾病研究进展
01
中医内科学概述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研究人体内科疾病的病因、病 机、证候、诊断和防治。
病因学说
病因学说阐述了人体疾病的发 生原因和机制,为预防和治疗
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02
中医内科疾病分类与诊 断
呼吸系统疾病
01
02
03
感冒
包括风寒感冒、风热感冒 和暑湿感冒,分别有畏寒 、发热、鼻塞、流涕等症 状。
咳嗽
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 ,外感咳嗽以风寒、风热 为主,内伤咳嗽则有肺阴 亏虚、痰湿蕴肺等。
配合呼吸
中医认为呼吸是生命之源,配 合呼吸进行运动,有助于调节
气血平衡。
05
中医内科疾病研究进展
研究现状与热点问题
01
常见疾病研究
针对中医内科的常见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肺炎等,研究者们从
流行病学、病因、病理生理、治疗和预后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
了其发生发展规律。
02
疑难杂症研究
针对一些疑难杂症,如慢性胃炎、肝硬化、肿瘤等,研究者们从中医角
特点
中医内科学具有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两大特点。它强调人体内部各个系统 的相互联系和平衡,通过辨证的方法 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中医内科学的发展历程
起源
中医内科学起源较早,可以追溯 到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
发展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医内科学 不断发展完善,不断吸收新的理论 和技术,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 系。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图文)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图文)

一、脾主运化 二、脾主升清 三、脾统血 四、脾合肌肉,主四肢 五、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脾之运化失司,就会导致水液内停,形成湿、痰、 饮等病理产物,甚至发生水肿。
若脾虚不能升清,水谷精微失于输化,则气血乏源, 产生头昏,神疲,乏力,腹胀,便溏,甚至发生内 脏下垂,脱肛等症。
若脾气虚弱,统摄失常,可以导致出血,如便血,血尿, 崩漏,紫癜等。
调节整体平衡原则
1、调节整体平衡可以从调整阴阳入手(阴阳平衡)
去其有余:温、清、利、下
补其不足:即补其阴阳之偏衰--补阴与补阳
2、调节整体平衡,还要求对各种治疗措施和方药 的运用都应适可而止,不可矫枉过正,以防机 体出现新的不平衡。
攻邪勿伤正,补虚不留邪,清热不伤阳,散寒不伤阴,补脾不碍胃
审证求机论治原则
中医内科学的性质
• 一门临床专业课,是临床学科的基础,其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 映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水平。
伤寒 论
温病 学
中医内科学的范围
金贵 要略
外感
内伤
脏腑 经络

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内伤易感外邪, 外感日久可造成或加重内伤。
气血 津液

5
起源 与
发展
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萌芽阶段——殷商时期 (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256年) 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公元前770年---公元220年)
病因多由饮食.劳倦.情志所伤,其特点是多因素相加.多脏腑相 关.多病性复合.多病证杂见,其基本病机为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在病 情演变过程中,往往脏病及脏.脏病及腑,因复感外邪,或多种病理因 素的产生,而出现寒热虚实错杂的证候,并可多症重叠.
中医内科 内伤杂病 的特点: 02

中医内科学课件痹证

中医内科学课件痹证

桂枝——疏风解肌通络;
防己、杏仁、薏苡仁、滑石、赤小豆、蚕砂——清利湿热,通络宣痹。
代表方: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
1
加减:若皮肤有红斑者——加丹皮、赤芍、生地、紫草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2
若发热、恶风、咽痛者——加荆芥、薄荷、牛蒡子、桔梗疏风清热,解毒利咽;若热盛伤阴,症见口渴心烦者——加元参、麦冬、生地以清热滋阴生津。
各型痹证日久迁延不愈,正虚邪恋,气血不足,肝肾亏损,见有面色苍白,少气懒言,自汗疲乏,肌肉萎缩,腰腿酸软,头晕耳鸣,可选用独活寄生汤以益肝肾,补气血,祛风除湿,蠲痹和络。
痹证常缠绵难愈,需长期治疗,可将药物做成膏剂、丸剂、散剂、冲剂、胶囊、酒剂等,便于病人持久服药。除内服药物治疗外,可配合针灸、推拿、膏药外敷。温热疗法、光线疗法、体育疗法等也有较好疗效。
主证:痹证日久不愈,关节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软,
代表方:补血荣筋丸加减。本方有滋补肝肾,祛风湿,舒筋通络止痛作用,用于久痹之肝肾不足,筋脉失养证。
治法:培补肝肾,舒筋止痛。
证机概要:肝肾不足,筋脉失于濡养、温煦
舌脉: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少津,脉沉细弱或细数。
4.肝肾两虚证
常用药:熟地黄、肉苁蓉、五味子——滋阴补肾,养血暖肝;
常用药:制川乌、麻黄——温经散寒,通络镇痛;
芍药、甘草、蜂蜜——缓急止痛;
黄芪——益气固表,利血通痹。
加减:若寒湿甚者——制川乌可改用生川乌或生草乌;
关节发凉,疼痛剧烈,遇冷更甚——加附子、细辛、桂枝、干姜、全当归
着痹 主证: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 兼证: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 舌脉: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证机概要: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代表方:薏苡仁汤加减。本方有健脾祛湿,发散风寒的作用,适用于痹证湿邪偏盛,关节疼痛肿胀重着。

中医内科学系列精品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系列精品ppt课件

辨别病情寒热、虚实 、阴阳等属性
闻诊
听患者声音、语言、呼吸等变化
辨别咳嗽、呕吐、呃逆等症状特点
了解患者情绪及心理状况
问诊
询问患者主诉、现病史、既往史 等
了解起病时间、诱因、病情变化 等
掌握患者饮食、二便、睡眠等情 况
切诊
切按患者脉搏,辨别脉象特征
了解脏腑功能强弱及气血运行 状况
结合望、闻、问诊信息进行综 合分析
03
脏腑辨证方法
介绍根据脏腑病变表现进行辨证的方法,如心虚证、肝 郁证等。
经络学说
经络系统组成
详细解析十二经脉、奇 经八脉、十五络脉等经 络系统的构成。
经络生理功能
阐述经络在人体生理活 动中的作用,如运行气 血、沟通内外等。
经络病变表现
分析经络功能失调时的 症状表现,如疼痛、麻 木、拘挛等。
经络辨证方法
艾灸治疗
通过燃烧艾叶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 热刺激,达到温通经络、扶正祛邪 的目的。
拔罐治疗
利用罐具的负压吸附在皮肤上,造 成局部充血或瘀血,从而调整机体 功能。
推拿治疗
成人推拿
针对成人内科疾病,运用推、拿 、按、摩等手法进行治疗。
小儿推拿
针对小儿内科疾病,采用轻柔、 和缓的推拿手法,以达到治疗目
的。
中医内科学系列精品 ppt课件
目录
• 中医内科学概述 • 中医内科学基础理论 • 中医内科学诊断方法 • 中医内科学治疗方法 • 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及辨证施治 • 中医内科学养生与保健
01 中医内科学概述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研究人体内部脏腑 、经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病理变 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是中医 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01
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特点
详细介绍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02
经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阐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03
脏腑经络理论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指导疾病的辨证论治。
气血津液理论
气的概念、生成与功能
血的概念、生成与功能
阐述人体之气的概念、生成来源及生理功能。
辨别患者语声、呼吸、咳嗽等声音变化
02
嗅气味
分辨患者口、鼻、体等气味异常
问诊
01 询问患者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等基本情况 02 了解患者饮食、睡眠、二便等生活状况 02 掌握患者情绪、精神、体力等心理社会因素
切诊
脉诊
通过切按患者脉搏,了解脉象变化,判断病情吉 凶和预后
按诊
通过触摸患者胸腹、四肢等部位,了解局部冷热、 软硬、压痛等异常变化
04
中医内科学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01 中药汤剂
根据病情和体质,选用适当的中药组方,加水煎 煮后服用,以调整脏腑功能、平衡阴阳。
02 中成药
将中药加工成丸、散、膏、丹等剂型,方便携带 和服用,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03 中药注射剂
将中药提取物制成注射剂,通过静脉注射等途径 给药,用于急重症的治疗。
非药物治疗
咳嗽
风寒袭肺
风燥伤肺
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白稀痰, 常伴有鼻塞,流清涕等表证。舌苔薄 白,脉浮或浮紧。治以疏风散寒,宣 肺止咳。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舌红 少苔或无苔。治以疏风清肺、润燥止 咳。
风热犯肺
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 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咳时汗 出。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治以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PPT课件
• (4)审证求机论治 是从整体和动态分析疾病的各种复杂 临床表现,综合、归纳、推论出疾病的发生发展原因、病 变机理,从而确定治疗的原则。
• (5)三因制宜 因时、因人、因地制宜。
– 因时制宜 根据不同的季节时令特点考虑的用药原则。
– 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环境特点考虑的用药原则。
– 因人制宜 根据病人性别、年龄、体质不同而考虑的用药原 则。
(6) 动态观察,分段论治 疾病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病理变 化点,应动态观察,分阶段进行智力,不应用一方一法固守 到底。
• (7)知常达变,圆机活法:根据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 情况,作出灵活治用药原则。也即常规的治疗原则和特殊变 化治疗原则。
疾病发展遵循其一般规律性——正局——常规法治疗
疾病发展不遵循其一般规律性而出现特殊性——变局—— 变法治疗。如温热病传变,正局——按卫气营血发展;变 局——逆传心包。
• 6、温病学的发展是内科学的突出成就,完善了热病学术体系,丰富 了温病的辨证论治内容,成为后世诊治温病的准绳。弥补了《伤寒 论》详于寒,略于温的不足。
• 《温热论》 – 叶天士著,首创卫气营血辨证。
• 《湿热条辨》 – 薛生白著,对湿热证治的发挥,充实了温病学的内容。
• 《温病条辨》 – 吴鞠通著,创三焦辨证,完善了内科热病学体系。
奠基阶段 (春秋战国至秦汉 )
– 《黄帝内经》:春秋战国时期成书,是一部最早的医学经典, 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是中医内科学术理论发展的渊源。 此书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精气学说阐明道理,全面阐述中医 关于解剖、生理、病理、诊法、治疗、调摄及阴阳五行、人 与自然等一系列重要观点,涉及面广,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方药为主的著作,也是综合性著作,晋代葛洪著。 3、《本草经集注》

《中医内科学》咳嗽 ppt课件【39页】

《中医内科学》咳嗽 ppt课件【39页】

32
[加减应用]
1.火旺者,咳嗽甚、痰黄,加山栀、丹皮、浙贝、杷叶以增清热化 痰。
2.胸闷气逆,加葶苈子、瓜蒌、枳壳、旋复花利气降逆。
3.胸胁痛加郁金、丝瓜络理气和络。
4.痰粘难咳加浮海石、贝母、冬瓜仁清热豁痰;
5. 火郁伤阴者,口咽干燥、咳嗽少痰,日久不愈,加北沙参、百合、 麦冬、五味子养阴生津敛肺。
30
[代表处方]:清金化痰汤 [加减应用]: 1.痰黄而脓有热腥味加鱼腥草、浙贝母、冬瓜仁、生苡仁以清热化
痰解毒。 2.胸满咳逆,痰多,便秘者加葶苈子、大黄泻肺逐痰。 3.痰热甚者,加胆南星、天竺黄、竹茹以清化痰热。 4.痰热伤津,加南沙参、天冬、天花粉养阴生津。
ppt课件
31
(六).肝火犯肺
[临床表现]:
咳嗽
ppt课件
1
咳嗽
一、定义:
概述
咳嗽是由六淫之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 失宣降,肺气上逆所致,临床以咳嗽,咳吐痰液为主症的疾病。
ppt课件
2
二、源流
(一)病因病机 1、战国时期《素问·宣明五气论》“五气所病……肺为咳。”指出咳
嗽的病位在肺。 2、《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加重因素: 饮食肥甘、生冷而咳嗽加重者,多属痰湿; 情志郁怒加重者因于气火; 劳累、受凉后加重者,多为痰湿、虚寒。
ppt课件
16
3、辨寒热虚实
寒证:
多有“冷、淡、清、稀、青、白、迟”的特点
热证:
多有“热、渴、稠、秘、红、黄、数”的特点
ppt课件
17
(二)治疗要点
(1)外感咳嗽治宜宣肺散邪为主。

中医内科学专题ppt课件(2024)

中医内科学专题ppt课件(2024)
14
胃痛辨证论治
2024/1/28
寒邪客胃
01
症状包括胃痛暴作、恶寒喜暖等,治疗以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为主,常用方剂有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饮食伤胃
02
症状包括胃脘疼痛、胀满拒按等,治疗以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为主,常用方剂有保和丸加减。
肝气犯胃
03
症状包括胃脘胀满、攻撑作痛等,治疗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为主,常用方剂有柴胡疏肝散加减。
阐述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及相互关系,如心主血脉 、肝主疏泄等。
2024/1/28
经络系统构成
介绍十二经脉、奇经八脉 等经络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
脏腑经络联系
阐述脏腑与经络在生理功 能、病理变化等方面的密 切联系。
8
气血津液理论
气的概念与分类
解释气在中医学中的含义 ,如元气、宗气、营气等 。
2024/1/28
2024/1/28
27
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操作技能培养
2024/1/28
针灸操作技能
掌握针灸基本手法,包括进针、行针、留针等,以及常见穴位的 定位和功效。
推拿操作技能
学习推拿基本手法,如推、拿、按、摩等,掌握其在不同病症中的 应用。
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
了解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的原理和操作技巧,以及其在临床中 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如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中医证候分析和辅助诊断系统。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探讨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理论基础
阐述中西医治疗的理论基础和异同点,探讨二者结合的可能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如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副作用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实践案例

【医学ppt课件】中医内科学

【医学ppt课件】中医内科学
中成
医都
内中
科医
中教 药 研大
总 论
医室 学 内 科

目的要求
1 掌握中医内科学定义,明确中医内科学任务 2 熟悉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名及大病学特点 3 了解中医内科学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演变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 方法研究并阐明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 诊断、辨证论治规律和转归预后以及预防、康复 、调摄等问题的一门临床学科。
(二)奠基(春秋
秦汉)
❖《脉法》《五十二病方》 ❖《治百病方》 ❖《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三)充实(魏晋 金元)
1.病因学、症状学、治疗学的充实和发展:
(1)病因学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寸白虫、瘿病。 葛洪 《肘后备急方》:尸注、癞、沙虱。 南宋·陈无择《三因及一病证方论》分内因、 则治标 缓则治本 标本同治
邪正斗争,此消彼长
5.顺应异法方宜
•因人制宜 •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6.据证因势利导 7.先期治疗未病
顺应病势,就近祛邪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8.重视调摄护理
辩证施护,随证而异
如何学好中医内科学
❖学好中医基本理论 ❖中医思维全程投入 ❖大忌学习时西套中
具重要意义 。
清代
❖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 《医宗金鉴》 《临证指南医案》 ❖ 《张氏医通》 《证治汇补》 ❖ 《辨证录》 《医学心悟》 ❖ 《医林改错》 《血证论》 ❖ 《外感温热篇》《湿热病篇》 ❖ 《温病条辨》
治疗原则
1.调节整体平衡 2. 审证求机论治 3.明辨标本缓急 4.把握动态变化

中医内科学总论课件-PPT文档

中医内科学总论课件-PPT文档
合口味之苦、淡、甜、粘、咸及喜热、喜冷等辨别 口干或微渴:津伤不甚。 口渴多饮:津伤较甚。 渴喜凉饮:热盛伤津。 大渴引饮:阳明热盛伤津。 口苦而渴:胆火内炽。 口酸而渴:肝火伤津。 夜间口渴:阴津不足。 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瘀血内阻,津不化气。 数饮而不解渴,小便不利:饮停阻津,气化不利。 渴喜热饮或渴不欲饮:阳不化津或湿郁不化。
发病。 2.持续性情志失调
紊乱而发病。
可使气血及脏腑功能暴乱而 可引起气血失和、脏腑功能
四、中医内科疾病发病学要点
(四)行为因素 不良的生活习惯或方式可诱发许多疾病。 (五)时间因素 内科疾病的发病和演变与年、季节、月、日、 时的阴阳盛衰消长变化和五行生克规律有着一定内 在联系。 (六)地域因素 不同地域的的自然环境可影响某些疾病的发病。
南宋. 陈无择.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在病因 上首先提出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类。
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
3.中医内科学的充实阶段(魏晋~金元时期) 症状学: 隋代.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叙述了病候
784 条,如对胸痹病(冠心病)的发作疼痛的性 质以及部位与预后已非常详细、准确。
唐朝. 孙思邈. 《千金要方》认识到消渴病 容易并发疮痈。
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
4.中医内科学的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吴 谦等
《医宗金鉴》:是以清政府组织编写 的一部综合性医书。 共九十卷,其中《 杂病心法要诀》(卷三十八至四十三)是 内科杂病,有中风、虚劳、黄胆、失血、 诸气等四十余种病证。
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
4.中医内科学的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张 璐.《张氏医通》:介绍了内、外、
学习内容
1.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与范围 2.中医内科学发展史 3.中医内科学疾病的分类及其依据 4.中医内科学疾病发病学要点 5.中医内科学疾病症状学要点 6.中医内科学疾病的治疗学要点 7.中医内科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包括血虚、血瘀、血热等 证型。
包括气虚、气陷、气滞等 证型。
气病辨证
津液病辨证 血病辨证
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
六经辨证
以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为纲,根据病邪侵犯经络脏腑的深浅程度而划分为不同的证型 。
卫气营血辨证
是清代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所反映的不同 病理阶段,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类,表示病变浅深的不同层次或阶段。
特点
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核心, 注重人体内在环境与外在环境的 统一,强调因人、因时、因地的 个体化治疗。
发展历程及现状
发展历程
中医内科学起源于先秦时期,经过汉唐、宋金元、明清等各 个历史阶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 床实践经验。
现状
近年来,中医内科学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不断与现代 医学相结合,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和科研成果。同时,中 医内科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强,为世界医学的发展 做出了重要贡献。
方剂组成原则和配伍技巧
方剂组成原则
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君药治病求本,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佐 药协助君臣药治疗兼证或次要症状,使药调和诸药。
方剂配伍技巧
包括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通过合理的药物配 伍,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
方剂变化与加减
根据病情变化和个体差异,对方剂进行灵活加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 果。
针灸注意事项和禁忌症说明
针灸前准备
说明针灸前的患者准备、环境 准备及医者自身准备事项。
针灸禁忌症
详细介绍针灸的绝对禁忌症和 相对禁忌症,以避免不必要的 医疗风险。
针灸异常情况处理

中医内科学——胸痹PPT课件全

中医内科学——胸痹PPT课件全

★常 用 药:生地、玄参、天冬、麦冬;人参、
炙甘草、茯苓;柏子仁、枣仁、五味子、
远志;丹参、当归身、芍药、阿胶。
★加 减:酸枣仁汤;珍珠母、灵磁石、石决明、
琥珀、黄连阿胶汤;左归饮。
心肾阳虚证
★证 候:心悸而痛,胸闷气短,自汗,神倦怯寒;舌
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迟。
辨 证
★病机概要:阳气虚衰,气机痹阻,血行瘀滞 。
持续时间: 阵发性、时间短、反复发作
兼 症: 心悸、气短、自汗,甚喘促


诊断依据
主要症状: 胸部疼痛


诱发因素: 操劳过度、抑郁恼怒、多
要 点
饮暴食、感受寒冷等
发病年龄: 中年以上
诊 查
相关检查

点 心电图(ECG)
心 脏 超声 心脏 X 线 冠 脉 造影
明确病变部位及程度。 静息ECG、发作ECG、负 荷试验、动态监测。
因 病 机

日频 。
急 急 素无不舒之感,或许久不发,遇诱因猝然而发心痛。
危 心胸卒然大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真心痛)
病 因 痰踞心胸,胸阳痹阻 耗气伤阳,心气不足 阴阳
机 实 并损
转致
化 虚 阴寒凝结,日久伤阳 心阳虚衰


瘀血阻络 新血不生 心气痹阻,心阳不振


因 心气不足,鼓动不力 气滞血瘀
诊 查
病症鉴别
要 点
悬饮
痰饮之一,胸膈饱满, 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
卧。——饮流胁下
胃脘痛
真心痛
胸痹与悬饮
病变 疼痛部位 发作特点
诱因 兼证
脏腑
诊胸
左胸部, 闷痛;突发、历 受寒、饱 心系病

中医内科学(精)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精)ppt课件

经验教训分享及启示意义
01
经验教训分享
02
重视经典案例的学习与传承 ,不断挖掘其中的治疗智慧

03
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提高辨证论治的准确性和
有效性。
经验教训分享及启示意义
• 注重医者的自身修养和医德医风的培养,以更好地为 患者服务。
经验教训分享及启示意义
01
启示意义
02
中医内科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 方法,对于保障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02
配伍禁忌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具有相应功效的药物进行治疗,注意药物的性味 归经及毒副作用。
避免使用相互作用的药物,以免产生不良反应或降低疗效。如“十八 反”、“十九畏”等药物配伍禁忌必须严格遵守。同时,注意中西药 联用的合理性及安全性问题。
05
现代医学在中医内科学中 的应用
实验室检查辅助诊断价值
特点
中医内科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强调整体观念 和辨证论治,注重个体差异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治疗 原则。
发展历程及现状
发展历程
中医内科学起源于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和诊疗方法。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中医内科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 献。
探讨疾病的本质和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理论指导。
挖掘和整理中医内科学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推动学科 的创新和发展。
任务:中医内科学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疾病的辨证施治方法,提高临床疗效。
培养高水平的中医内科学人才,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 供人才保障。
02
中医内科学基本理论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保持心情舒畅
避免过度情绪波动,如愤怒、忧郁等。
培养兴趣爱好
琴棋书画、品茗论诗等有助于陶冶情操、培养气 质。
学会自我调节
运用心理暗示、冥想等方法,缓解压力,调整心 态。
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健身运动
调和气血,增强脏腑功能。
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
促进新陈代谢,提高身体免疫力。
针灸、按摩等中医养生方法
头痛、三叉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等
消化系统疾病
胃痛、呕吐、泄泻 等
妇科疾病
月经不调、痛经等
针灸操作规范及安全注意事项
操作规范
准确取穴、正确运用针刺手法、注意 针刺深度和方向等
安全注意事项
消毒严格、预防晕针、避免刺伤重要 脏器等
06 推拿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推拿手法介绍及操作规范
推拿基本手法
01
包括推、拿、按、摩、揉、捏、搓、摇等,每种手法都有其特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目录
• 中医内科学概述 • 中医内科学理论基础 • 常见病症诊断与治疗 • 中药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目录
• 针灸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 推拿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 养生保健与预防调护
01
中医内科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研究中医理论体系 及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 、诊断、治疗与预防的一门临床 学科。
02 中医内科学理论基础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的基本概念
阐述阴阳的哲学含义,以及在自然界 和人类社会的表现。
阴阳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解释阴阳平衡与失衡对人体健康的影 响,以及中医如何通过调节阴阳来治 疗疾病。
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介绍五行的含义、特性和相互关系。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注 意 点 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
代表方: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11
辨证论治
风热犯表证

证候主症: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面
赤,咳嗽,痰黏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 注 意 点 流黄浊涕,口干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称为伤风、冒风、冒寒;病情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 称为重伤风。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病情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
4

2章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1 2| 3|
|
病因:外感六淫、时行疫毒。
病机: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病位在肺卫,主要在卫表。外邪侵犯 肺卫的途径有二,或从口鼻而入,或 从皮毛内侵。 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3章
诊断与病证鉴别
诊断与病证鉴别
诊断依据
1.临证以卫表及鼻咽症状为主,可见鼻塞、流涕、多嚏、咽痒、咽痛、周身酸楚不适、恶 风或恶寒,或有发热等。若风邪夹暑、夹湿、夹燥,还可见相关症状。(临床表现) 2.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在同一时期发病人数剧增,且病证相似,多突然起病,恶寒、发
热(多为高热)、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病情一般较普通感冒为重。(临床表现)
虚体感冒之一:气虚感冒

证候主症: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
痰白,咳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 注 意 点 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治法:益气解表。
代表方:参苏饮加减。
辨证论治
虚体感冒之二:阴虚感冒

证候主症: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
咽燥,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 注 意 点 治法:滋阴解表。 代表方:加减葳蕤汤化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物无滞而痞 者,虚痞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
痛而满者,虚满也。实痞 实满者,可消可散,虚痞虚满者,非
大加温补不可。”
医学课件
3
三、范围
西医学的慢性胃炎(包括浅表性胃炎和萎 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 若以上腹胀满不舒为主症时,可参照本节内容 辨证论治。
医学课件
4
【病因病机】
(三)病因病机:
1.《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
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嗔满闭塞。”
2.《素问,异法方宜论》说:“脏寒生满病。”
3.《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
胃生寒,胸膈 不利,心痛否满。 ”
(四)临床治疗:
《景岳全书·痞满》指出:“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
触诊 按之柔软 腹皮绷紧
医学课件
10
3.痞满与胸痹
痞满 胸痹
主症
兼症
脘腹满闷不舒
偶有胸膈不适
胸中痞塞不通,致胸膺内外疼 脘腹不舒 痛,胸闷、胸痛、短气
医学课件
11
4.痞满与结胸
痞满 结胸
不同
相同
心下胃脘,满而不痛,手可按 病位皆在脘部 压,触之无形
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拒按
医学课件
12
三、相关检查
较长
治则 实则泻 之
虚则补 之
医学课件
19
2.辨寒热:
痞满绵绵,得热则减,口淡不渴, 或渴不欲饮,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涩 者属寒。
而痞满势急,口渴喜冷,舌红苔黄, 脉数者为热。
医学课件
20
二、治疗原则
治疗总以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为 基本法则。
虚实分治,扶正重在健脾益胃,补中益气, 或养阴益胃。祛邪分别施以消食导滞、除湿化 痰、理气解郁、清热祛湿等法。
医学课件
21
三、证治分类
(一)实痞
1.饮食内停证
症状:
主症: 脘腹痞闷而胀,进食尤甚,拒按,
嗳腐吞酸,恶心呕吐 ;
兼症:大便不调,矢气频作,味臭如败卵 ;
舌脉:舌苔厚腻,脉滑 。
证机概要: 饮食停滞,胃腑失和,气机壅塞
治法:
消食和胃,行气消痞
代表方: 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
加减:
医学课件
22
2.痰湿内阻证
症状:
主症: 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 ; 兼症:头晕目眩,身重困倦,呕恶纳呆,口
淡不渴,小便不利 ; 舌脉:舌苔白厚腻,脉沉滑。
证机概要: 痰浊阻滞,脾失健运,气机不和 治法: 除湿化痰,理气和中
代表方: 二陈平胃汤加减
常用药:
加减:
医学课件
23
3.湿热阻胃证
症状:
证机概要: 治法: 代表方: 常用药: 加减:
医学课件
18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
病因病机
主症特点 发病 病程
实痞
多有邪热内陷饮 食停滞,痰湿内 阻或肝气郁结致 中焦气机阻滞升 降失常而致
痞满不减, 按之满甚, 能食,大便 秘结
较急
较短
虚痞
多由脾气虚弱致 中焦气机阻滞而 致
痞满时减, 喜温喜按, 且不能食或 食少而不化
多逐渐 而起
痞满的病位在胃与肝、脾的关系密切 (二)、病机关键
脾胃升降失职为导致本病发生的病机关键 (三)、病性
病理性质不外虚实两端
实:实邪内阻(食积、痰湿、外邪、气滞留)
虚:脾胃虚弱(气虚或阴)
医学课件
7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主症:胃脘痞塞,满闷不舒,按之柔软,压 之不痛,望无胀形。
2.起病及病程: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 作,病程漫长。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
第二节 痞

医学课件
1
【概述】
一、定义
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 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 症状的病症。
按部位痞满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
医学课件
2
二、文献摘要
(一)病名:首见于《伤寒论》
(二)临床表现: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否候》:“其病之候,但腹
内气结 胀满, 闭塞不通。”
主症:脘腹痞闷,或嘈杂不舒,恶心呕吐, 口干不欲饮 ;
兼症:口苦,纳少;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湿热内蕴,困阻脾胃,气机不利 清热化湿,和胃消痞
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
医学课件
24
4.肝胃不和证
症状: 主症: 脘腹痞闷,胸胁胀满,心烦易怒, 善太息,呕恶嗳气 ;
兼症:吐苦水,大便不爽 ; 舌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 肝气犯胃,胃气郁滞 治法: 疏肝解郁,和胃消痞 代表方: 越鞠丸合枳术丸加减 常用药: 加减:
3.诱发因素: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
医学课件
8
二、病症鉴别:
1.痞满与胃痛
痞满 胃痛
相同
主症
病位同在胃 满闷不适
脘部
以疼痛为主
不同 病势 较缓

压痛 无
压之可痛
医学课件
9
2.痞满与鼓胀
痞满 鼓胀
相同
不同
伴随症状
病位
自觉腹部胀 自觉满闷不舒 胃脘 满为主症 腹部胀大如鼓,大腹
皮色苍黄,脉 络暴露
医学课件
14
三、相关检查
1. 电子胃镜或纤可维胃以胃炎协镜、助胃:诊下断垂慢等性 2.病理 : 3.X线钡餐: 4.胃肠动力检测: 5.幽门螺旋杆菌: 6.B超、CT检查:
医学课件
15
三、相关检查
1. 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 :
2.病理 :
(如胃肠测压、胃排空试 验、胃电图等)可协助诊
3.X线钡餐:
断胃动力障碍、紊乱等4.Leabharlann 肠动力检测:5.幽门螺旋杆菌:
6.B超、CT检查:
医学课件
16
三、相关检查
1. 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 :
2.病理 :
3.X线钡餐:
相关检测可查是否
4.胃肠动力检测: 为HP感染
5.幽门螺旋杆菌:
6.B超、CT检查:
医学课件
17
三、相关检查
1. 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 : 2.病理 : 3.X线钡餐: 4.胃肠动力检测: 可鉴别肝胆疾 5.幽门螺旋杆菌: 病及腹水等 6.B超、CT检查:
一、病因 1.感受外邪 2.内伤饮食 3.情志失调
医学课件
5
二、病机
治疗不得法 滥施攻里泻下
外邪侵袭肌表 暴饮暴食 恣食生冷 过 食肥甘
脾失健运
脾胃受损
水湿不化 酿生痰浊
表邪入里,结于心下 食滞中阻
痰湿阻滞
中焦气机不利 升降失司
胃痞
多思则气结 暴怒则气逆 悲忧则气郁 惊恐则气乱
情志失和
医学课件
6
三、病机小结 (一)、病位及涉及脏腑
可诊断慢性胃炎并排 除溃疡病、胃肿瘤等
1. 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 : 2.病理 : 3.X线钡餐: 4.胃肠动力检测: 5.幽门螺旋杆菌: 6.B超、CT检查:
医学课件
13
三、相关检查
组织活检可确定慢性胃炎 的类型以及是否有肠上皮
1. 电子胃镜或纤化维生胃、镜异型:增生 2.病理 : 3.X线钡餐: 4.胃肠动力检测: 5.幽门螺旋杆菌: 6.B超、CT检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