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儿童观的历史演进
儿童观的历史演进(二)

儿童观的历史演进(二)引言概述:儿童观的历史演进是一个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主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儿童观念的历史发展,并阐述不同时期对待儿童的态度和观点。
通过了解儿童观的历史演进,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现今社会对待儿童的方式和方法。
正文内容:一、古代文明时期的儿童观1. 家族观念对儿童的影响2. 儿童作为劳动力的角色3. 儿童教育及教养方式的特点4. 儿童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益5. 传统宗教对儿童的影响及对待方式二、封建社会中的儿童观1. 贵族与平民阶层对待儿童的差异2. 封建礼教对儿童的影响3. 教育内容及方法的特点4. 儿童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的变化5. 儿童的婚嫁观念及婚姻年龄的制度化三、近代工业时期的儿童观1. 儿童劳动问题的突出2. 儿童教育逐步得到重视3. 儿童权益保护的兴起4. 儿童的游戏与娱乐活动的变化5.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注四、现代时期的儿童观1. 儿童教育的多样化与个性化2. 儿童权益保护与法律法规3. 儿童在社会参与中的地位提升4. 科技对儿童观念的影响5. 艺术与儿童发展的关系五、当代社会中的儿童观1. 现代化对儿童成长环境的影响2. 儿童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3. 家庭与社会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4. 儿童参与社会活动的方式与机会5. 社会关注儿童权益保护的程度和措施总结:通过对儿童观的历史演进进行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儿童地位的提升和对儿童权益保护的重视程度的逐渐增强。
从古代的家族观念到近代的儿童劳动问题,再到现代的多元化教育和个性化关注,儿童的地位和权益得到了不断的改善和保护。
然而,面临当代社会问题的儿童依然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保护,以确保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西方儿童观的历史演进

西方儿童观的历史演进儿童的观念历史上被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观念所控制。
西方文明历时几个世纪,经历了从宗教、到法律和文化行为,再到现当代心理学,不断变化和演变下来的儿童观。
在中世纪,宗教信仰和神学思想强调孩子必须“在父母指导和管理下成长”,以及孩子们必须努力发展他们的精神和道德素养,才能走向成功完美之路。
由于这种概念,孩子们要接受教会的普遍和严格的监督,以保障他们服从上帝的意志和教规的地位。
然而到17、18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哲学家和思想家对儿童的理解开始有所改变,他们把儿童作为一种独立的人格形式,强调要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价值。
19世纪,许多著名的儿童作家、社会改革者和社会活动家以其五脏六腑的思想改变了人们对儿童的观念,他们将儿童作为一个可以理解和体恤的人际关系,并把儿童的心理特征和社会行为从社会活动和心理学的视角重新审视。
在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著名的《儿童正当发展》(1908)中指出:“任何有关儿童的判断,如果没有儿童的视线,都不可取;不能忘记他们因为肉体相对软弱和习惯的形成”。
这一观点重新定义了儿童作为“被动对象”的观念,并为现代社会对儿童尊重和平等参与提出了理论和实践。
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政治氛围的变化,儿童的观念也发生了新的改变,以迅速快捷的方式影响到大众文化。
美国家庭心理学家斯坦霍普金的观点把儿童作为一种独立的人格形式,把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定义为“真实的”。
此外,梦想家尼古拉.凯拉也引起了西方思想的革命,他的“梦想学”呼吁父母放下自己的感情,用专注的眼神观察孩子,把孩子的潜能和发展视为自由而又真实的孩子个体,他坚持以“宽容爱”和“个性爱”去指导孩子,他的观点让现代心理学家更为重视和尊重儿童的个性以及在成长过程中对家庭精神的健康,以父母作为家庭中最重要的人物,而儿童才是最重要的核心成员(Pelham, 2001)。
总而言之,从宗教,再到社会文学,直至现在心理学,儿童的观念从压迫形式,发展到被尊重的个体,逐渐被赋予了自由和独立的自主权,充分发挥其具有的独特性,为建立和谐的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对于家庭的和谐有着重要的意义。
儿童观的演变

(3)儿童是历史之子:指儿童或童年是历史的产物, 是生命进化的结果
(4)“儿童是成人之父”和“成人之师”:儿童的发 展是人类祖先发展的一个缩影;“是儿童创造了成人” (《皇帝的新装》之例)。儿童的生活不像成人那样 刻意追寻规律、不像成人那样追求功利。
二、儿童福利与权益的发展
(一)《日内瓦儿童保护宣言》 1925年国际儿童幸福促进会发表。大意:
第二章 儿童观
一、儿童观的演变 (一)定义
儿童观,是指人们对儿童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主 要包括人们对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地位和权利、 儿童的特质和能力、儿童的生长发展的原因与形 式,以及儿童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等问题 的看法或认识。人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或观念的 总和,就构成一定社会的儿童观。
儿童观是教育观的依据,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就会 有什么样的儿童教育观。
(二)儿童观的演变历史
1、儿童地位观
不同的儿童地位 观
国、家本位的儿 童地位观
时间 14世纪之前
主要思想
儿童是国和家的财富,是劳 动者和兵力的来源,是家 族繁衍的工具。
人本位的儿童地
位观
14世纪以后
儿童不是天生的罪人;儿童 是学习的主体;应该保证 儿童的健康、生命和教育 机会
2、儿童能力观
不同的儿童能力
积极主动论 儿童是积极的探索者、发现者,同样的环境对不 同的儿童产生不同的影响;儿童的发展是多层 次、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4、认识“儿童”
(1)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去认识儿童的发展:儿童是人, 但不是小大人。
儿童声来就是没有原罪的纯真无暇的存在;儿童具有 不同于成人的精神生活
(2)儿童是“探索者”和“思想家”:儿童实际上是 有他自己的智慧、思想,有他自己的世界。他的思想 和世界不是成人灌输给他的,而是他自己构建的。
第二章 第二节 儿童观的演变与建构

16
17
(三)现代儿童观
18
19
20
21
22
23
三、科学儿童观
• 1、儿童是人 • 2、儿童是发展中的人 • 3、儿童是权利的主体 • 4、儿童期有自身的价值
24
启示:
2、要合理地开发儿童的发展潜能; 3、要用发展的眼光去认识儿童的发展;
1、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去认识儿童的发展;
4、不能忽视社会发展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
第二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儿童观的演变与建构
1
什么是儿童观
• 1、儿童观的概念 • 2、儿童观的形态
• 3、儿童观的结构
2
3
4
(三)儿童观的结构
• 1、儿童观的自然构成
• 2、儿童观的社会构成 • 3、儿童观的精神构成
5
6
(一)古代的儿童观
7
8
9
10
(二)近代的儿童观
11
12
13
14
15
25
《儿童发展(第一版)》绪论

一、 西方儿童观的演进历史
(五)“教育心理学化”运动:科学儿童观的铺路者
19世纪,教育领域中出现了“教育心理学化”的运动,主张教育应以心理学 规律作为依据。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和福禄贝尔是这一运动的主将。
(六)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建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证基础上的儿童观
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普莱尔于1882年出版了《儿童心理》,这部著作是 他对自己的儿子从出生到 3岁末的系统观察日记。该书的出版标志着实证的科学 儿童心理学的创立。
一、 西方儿童观的演进历史
(七)20世纪:“儿童的世纪”,儿童研究科学化
在20世纪,传统的成人和儿童的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变化首先发生在学校里。过去的师生关系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而杜威倡 导学生中心论的师生关系,把学生比作太阳,教师应当围绕学生转,应当认识儿 童,根据儿童的特点来组织课程、教材、教法。
二、儿童观在中国文化中的演进
(二)中国近现代的儿童观
2. 陈鹤琴的儿童观与幼儿教育实践 陈鹤琴的《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为我国儿童教育的科学化打下了坚实的 基础。 陈鹤琴认为儿童期是发展能力的时期,具有可塑性,认定“幼稚期(自生至 7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应当把幼稚期的教育当作整个教育的基础。
1. 儿童的发展取决于教育 2. 对待儿童要人道化和个性化
(四)挣脱了束缚、划时代的儿童观:“发现儿童”
在17世纪的英国,出现了一种新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儿童生来就是没有原罪 的、纯真无瑕的存在;反对体罚,主张激励和竞争的教育。洛克主张允许儿童有 适合他们年龄的自由和自主,不要用不必要的约束去限制他们。
二、儿童观在中国文化中的演进
(二)中国近现代的儿童观
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和西方都兴起了一股“儿童本位”的思潮,由此产生 了“儿童本位”的儿童观。
儿童观的形态(3篇)

第1篇儿童观是指人们对儿童本质、发展规律、教育方法等方面的认识和看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观也在不断演变,形成了多种形态。
本文将从历史演变、文化差异、教育理念、社会价值观等方面探讨儿童观的形态。
一、历史演变1. 传统儿童观在古代,儿童被视为成人的附属品,他们的地位较低,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在这种观念下,儿童被视为无知、无能、需要成人指导的存在。
这种儿童观在我国封建社会尤为突出,如“三从四德”的教育观念,强调对儿童的约束和服从。
2. 近代儿童观随着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的兴起,近代儿童观逐渐形成。
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关注儿童的天性、兴趣和需求,认为儿童具有独立的人格和权利。
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教育家提出了“儿童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尊重儿童、发展儿童的个性。
3. 现代儿童观现代社会,儿童观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多元化的形态。
现代儿童观强调以下几个方面:(1)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人格、兴趣、需求和权利,关注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2)全面发展:关注儿童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3)个性化教育:根据儿童的个性差异,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方法,激发儿童的潜能。
(4)家校合作:家庭与学校共同关注儿童成长,形成教育合力。
二、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观存在差异。
以下列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儿童观:1. 中国儿童观中国儿童观强调“尊师重道”,注重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
同时,我国古代儿童观也存在“听话”的观念,即要求儿童服从家长和老师的指导。
2. 西方儿童观西方儿童观强调儿童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儿童中心”教育理念,强调儿童的兴趣和需求。
3. 亚洲其他国家儿童观亚洲其他国家如日本、韩国等,儿童观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强调儿童的孝顺和责任感。
三、教育理念1. 传统教育理念传统教育理念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的灌输和道德的教化。
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儿童被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学前教育学第二章儿童观【优质】

光是学理论是不行的.理论也是人们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我觉得你可以在课余时间多看介绍学前教育的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书:比如怎么样讲故事生动活泼,如何用手语,了解下哪些书,儿歌,诗歌等适合小朋友,懂得一些简单的游戏.懂得怎么样启发学生学习,怎么样把学生的注意力延长.跟小朋友如何交谈等.《雾都孤儿》是英国作家狄更斯于1838年出版的写实小说。
以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孤儿悲惨的身世及遭遇,主人公奥立弗在孤儿院长大,经历学徒生涯,艰苦逃难,误入贼窝,又被迫与狠毒的凶徒为伍,历尽无数辛酸,最后在善良人的帮助下,查明身世并获得了幸福。
如同狄更斯的其他小说,本书揭露许多当时的社会问题,如救济院、童工、以及帮派吸收青少年参与犯罪等。
本书曾多次改编为电影、电视及舞台剧。
世界知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于2005年也曾将此书拍成电影一、古代的儿童观:儿童就是小大人儿童期是人类个体生命周期中的起始部分.所以儿童期是客观的.它是不依赖于是否被人发现这一条件而存在的。
但是,在古代.人们尚未发现儿童与成人有什么根本的不同.因而也就没有明确的儿童观念.说那个时代没有儿童观念.是对整个社会惫识水平而言的.即整个社会尚未在意识水平上把儿童和成人这两个概念从宽泛的‚‘人‛的概念中分离出来。
例如.对于原始氏族来说,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极端低‘卜,原始人急切地希望儿童加人成人行列.儿童经过一些简单的训练后,便同成人一样独立进行狩猎、采集等活动了.原始人也会关心和重视儿童.甚至会利川一些适合儿童天性的方法(如游戏等)来教育儿童.但从根本.看.他们没有把儿童作为儿童看待.儿仅仅当做氏族部落的末来成员,当做缩小的成人而已。
在漫长的人类史卜,儿童概念很长时间被埋没在黑暗中。
即使在被后人认定为相当文明的占希腊.世人对儿童的社会存在仍然视而不见。
美国学者桑戴克((I.. Thorndike)在其《世界文化史》中这样描述古希腊人对儿童的态度:斯巴达人住在旷野之中.共餐而食,过一种军营生活。
儿童观

谓的“原罪”。 • 所以用鞭挞、体罚来约束和教育儿童。
•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观——认识到儿童的 自由与兴趣
• 文艺复兴的“人性、人道、人权”,打击了“原 罪说”,但未意识到儿童本身的独特价位,依旧 是讲儿童视为双亲的附属品。
以上对现代儿童观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现代的儿童观
• 1.儿童是与成人平等的、独立的、发展的个体。 • 2.儿童具有巨大的学习潜能。 • 3.儿童的发展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 4.儿童是一个稚嫩的个体。 • 5.儿童是“整体”发展的人。 • 6.儿童学习的生活化和游戏化。 • 7.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幼儿来自育学儿童观及其发展历程
一、儿童观
• 儿童观是指人们对儿童的看法和态度。主要涉及 到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 点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等问题。
二、儿童观的发展历程
• (一)古代儿童观——儿童就是小大人 • 尚未发现儿童与成人的不同,只是把儿童视为缩
小的大人。
• (二)中世纪封建社会的儿童观——儿童生而有 罪
回顾内容
• 1.什么是儿童观? • 2.儿童观发展的历程变化有哪些?请简单谈谈。 • 3.现代的儿童观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谢谢观看!
(四)文艺复兴结束后,儿童观开始出现了转折。
17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提出的“白板说”的儿童观,认 为儿童不是生而有罪,而是纯真无暇的白板,有巨大的 可塑性。
18世纪法国卢梭提出了“自然论”的儿童观,指出了儿 童独特存在的价值,有自己内在规律的自然的存在。
杜威的“儿童中心论”,提出了尊重儿童的世界,尊重 儿童的发展规律。
中西儿童观的历史演进及其在教育维度中的比较

现代教育改革: 中西儿童观在 教育领域的融 合,如蒙台梭 利教育法在中
国的推广
国际交流与合 作:中西儿童 观在教育、文 化等领域的交 流与合作,如 联合国儿童基 金会在中国的
工作
中西儿童观在教 育维度中的比较
西方教育理念:注重个体发展,强 调创新和实践
教育理念的比较
教学方法:西方教育注重启发式教 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中国教育 注重灌输式教学,强调教师主导
中西儿童观的历史 演进及其在教育维
度中的比较
汇报人:
目录
01 单击此处添加目录标题内容 03 中西儿童观在教育维度中的比较
02 中西儿童观的历史演进 04 中西儿童观的现代意义与启示
添加章节标题
中西儿童观的 历史演进
中国古代儿童观的发展
儒家思想: 强调孝道, 注重家庭 伦理
道家思想: 崇尚自然, 追求自由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中国教育理念:注重集体主义,强 调纪律和服从
评价方式:西方教育注重过程评价, 鼓励学生参与评价;中国教育注重 结果评价,强调教师评价
教育方法的比较
中国传统教育:注重道德教育,强调尊师重道,注重集体主义
西方现代教育:注重个性发展,强调创新和实践,注重个体主义
教学方法:中国传统教育以讲授为主,西方现代教育以探究和实践为主 教育目标:中国传统教育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目标,西方现代教育以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
参考和借鉴
儿童观对教育的启示与影响
尊重儿童: 尊重儿童 的个性和 差异,关 注他们的 需求和发 展
平等对待: 平等对待 所有儿童, 不因性别、 种族、家 庭背景等 因素而区 别对待
第二章 儿童观

杜威时代的儿童观
杜威时代儿童观越来越建立在科学的心理学发展 的基础上,他所倡导的“儿童中心论”的儿童观, 的基础上,他所倡导的“儿童中心论”的儿童观,是 教师中心论”的一次反动,把儿童从教育的“ 对“教师中心论”的一次反动,把儿童从教育的“后 边缘位置推至“前台”表演中心, 台”边缘位置推至“前台”表演中心,让儿童成为教 育活动的主角, 育活动的主角,这无疑具有巨大的积极意义 。
• 会 导 态 儿童观
它是指一定社会中居统治和支配地位的人 们所认定的儿童观。这种儿童观往往以法 们所认定的儿童观。 政令、规章等形式加以正式确认。 律、政令、规章等形式加以正式确认。它 往往是一元的。 往往是一元的。 它是指哲学、心理学、教育学、 它是指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人类学等 学术领域的研究人员所持有的儿童观,它 学术领域的研究人员所持有的儿童观, 往往是多元的。 往往是多元的。
第二章
学前儿童观
本章内容
1 第一节 儿童观的演变
2
第二节 儿童的发展
3
儿童权利的法律保护(自学) 第三节 儿童权利的法律保护(自学)
第一节
儿童观的演变
什么是儿童观 儿童观的演变历史 儿童观在中国文化中的演变
一、什么是儿童观
•
儿童观 概念
• 儿童, 及到儿童 及到儿 们对 儿童 根 看 与权 ,儿童期 与 等 态度, 义,儿童
• 大众 识 态 儿童观
(三)儿童观的结构
• • • 构 ——儿童 儿 会构 ——儿童 儿 构 ——儿童 儿 会
二、儿童观的演变历史
儿童是“小大人”
儿童是“有罪的”
儿童是“白板”
儿童是“私有财产”
儿童是“花草树木”
儿童是“未来的资源”
儿童观

学前教育学
儿童观的结构
儿童观的自然构成
儿童观的社会构成 儿童观的精神构成
第二章:学前教育与儿童
二、儿童观的演变
古代的儿童观
近代的儿童观
现代的儿童观
第二章:学前教育与儿童
古代的儿童观
1. 儿童是小大人
儿童是缩小的成人,儿童是小大人 ,儿童被期待像成人一样去行动,儿童 的特点、儿童期的意义被忽视了。
学前教育学
第二章:学前教育与儿童
(三)中国当代的儿童观
对“童心论”的 批判
对母爱教育的批 判
《出身论》与血 统论的交锋
第二章:学前教育与儿童
儿童观的演变历史
儿童是“小大人”
儿童是“有罪的”
文艺复兴:伊拉斯谟
儿童是“白板”
儿童的“发现”
“教育心理学化”
儿童是“有能力的主体”
第二章:学前教育与儿童
没有儿童 概念
第二章:学前教育与儿童
月 光 下 也 有 影 子
我 还们 有四 两个 个人 头只 ,有 八一 只个 手身 !子 !
为 什 么 我 一 个 人 有 几 个 影 子 ?
瞧!我们造的小星星!
第二章:学前教育与儿童
把 这 个 漂 亮 的 树 叶 描 下 来 !
灯 光 把 这 个 木 偶 的 影 子 放 得 有 多 大 !
中国:
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 父让子亡,子不得不亡
第二章:学前教育与儿童
古代的儿童观
2.中世纪的儿童观:儿童生而有罪,成人应 对他们严加管束、约制,使儿童能不断的进行 赎罪。
修道院长说:我们竭尽全力责备他们,从早到晚都打 他们,可是我却看不见有什么进步。 安塞姆问道:那么他们怎样成长呢? 修道院长回答说:就像许多牲口那样又呆又笨。 安塞姆说:一个著名的教育制度却正在把人变成牲口 。„ „这些可怜的孩子交给你了,你就应该帮助他们 成长,使他们思想成熟,但是,如果不给他们自由,其 身心发展必遭挫折„ „ 性恶论: 荀子 第二章:学前教育与儿童
儿童观的发展演变过程

儿童观的发展演变过程
古代儿童观的特点是重视传统价值观和社会规范。
在古代社会,儿童通常被视为家庭的延续和传承。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遵循家庭和社会的规定,尊重长辈和权威,承担起家族的责任。
家长和长辈对儿童的教育非常严厉,注重纪律和道德教育,以塑造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到了近代,随着启蒙思想的兴起,儿童观发生了一些转变。
人们开始意识到儿童的特殊性和独立性。
他们开始提倡关注儿童的身心健康,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这个时期的儿童观强调儿童的自主性和自由发展,主张尊重儿童的独特需求和权益。
20世纪是儿童观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随着儿童心理学的兴起,人们开始对儿童的内心世界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他们认识到儿童是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思维和情感。
为了更好地满足儿童的需求,人们开始建立专门的教育机构和儿童保护法律法规,保护儿童的权益和利益。
现代儿童观强调儿童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
人们认为,儿童的成长应该是一个多元化和全面发展的过程,他们应该有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知识和经验,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才能。
现代儿童观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要求家长和社会为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总结起来,儿童观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概括为从重视传统价值观和社会规范,到重视儿童的自主性和自由发展,再到关注儿童的内心世界和全面发展。
这一过程表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儿童的认知不断深入,儿童观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儿童的独特性和权益,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儿童观在西方历史上的发展历程

儿童观在西方历史上的发展历程一、古希腊时期的儿童观古希腊时期,儿童观念在西方历史上首次被提及。
在古希腊,儿童被视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特殊的重视和保护。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提出“抚养和教育都要从婴儿时期开始”的观点,强调儿童时期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古希腊时期,儿童的教育和培养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这种观念也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儿童观念和教育制度。
二、中世纪的儿童观在中世纪,基督教的传播对儿童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基督教将儿童视为上帝赋予的礼物,强调对儿童的爱和抚养。
基督教也提倡儿童的守纯和纯洁,将儿童视为天国的模范。
在中世纪的欧洲,教会对于儿童的教育和培养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儿童观念逐渐被规范和建立起来。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观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儿童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开始注重儿童的天性和个性发展,强调培养儿童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们也开始探索更加科学的教育方法,致力于培养儿童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儿童观在文艺复兴时期逐渐走向成熟,为后来的教育制度和理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近代的儿童观近代以来,儿童观念在西方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和转变。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儿童的地位和角色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近代的西方社会开始重视儿童的权利和福利,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儿童的法律和政策,致力于建立起更加健康和和谐的儿童成长环境。
近代的儿童观念也强调儿童的自主性和个性发展,倡导尊重儿童的选择和意愿,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
五、当代的儿童观在当代的西方社会,儿童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
当代的儿童观念强调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多元发展,倡导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
当代的西方社会注重保障儿童的权利和福利,积极打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致力于为儿童营造更加和谐美好的成长空间。
当代的儿童观念也强调尊重儿童的个性和自主性,倡导与儿童平等对待,关注儿童的声音和需求,建立起更加健康和积极的亲子关系和教育模式。
第二章 学前儿童观(学前教育学 李生兰)

• 科学儿童观的内涵 • 1.儿童是人 • 2.儿童是发展中的人
• 3.儿童是权利的主体 • 儿童最佳利益原则 • 尊重儿童尊严的原则 • 尊重儿童的观点与意见的原则 • 一视同仁的原则 • 4.儿童有自身的价值
第二节 儿童权利的扩大与保护
• 一、儿童权利的国际认识(儿童权利的发展)
• 1924年国际联盟通过了《日内瓦儿童权利宣言》,这是第一个主张 儿童权利的国际性文件,重在救济、保护儿童,防止奴役、贩运童工 迫使其卖淫等。
• 1992年国务院颁布了《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 》。
• (一)儿童有各种合法权利
• 出生权、姓名权、 • 国籍权、生存权、 • 发展权、学习权、 • 游戏权、娱乐权、 • 休息权、教育权等等
第三节 正确儿童观的树立
• (一)学前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 1.必须要认识到儿童和成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享有同样的社会地 位和权利保障
• (六)儿童通过活动得到发展 • 1.操作活动 • 2.交往活动
• 1.操作活动
• 儿童通过与物体的相互作用而获 得发展,通过动手操作,儿童逐 渐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掌握基 本概念。
• 2.交往活动
•
首先,儿童在与教师的交往
活动中,能够学会如何正确地表
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掌握和别
人交往的技能,形成良好的行为
• (三)儿童发展的潜力要及时挖掘
• 生理学、脑科学研究表明,儿童在2个月至6个月期间,其大脑不是按 天而是按小时生长的,儿童吸收知识几乎毫不费力。
• 神经心理学家通过对人类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进行研究,发现,儿童的 经验决定其大脑的结构,大脑在敏感期接受信息的质量和数量又决定 着神经元结构的密度和效率。
第四讲、儿童观

第一节、 第一节、学前儿童 第二节、学前教师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三节、学前儿童与教师的互动
第一节
学前儿童
一、儿童观
二 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一、儿童观
儿童观的内涵
儿童观的种类
儿童观的历史演变
一、儿童观
(三)、儿童观的历史演变 )、儿童观的历史演变
古代社会的儿童观 近代社会的儿童观 现代社会的儿童观
一、儿童观
(三)儿童观的历史演变 1、古代社会儿童观 、
儿童观主旨是什么? 儿童观主旨是什么?
原始社会——儿童是未来的劳动者 原始社会 儿童是未来的劳动者 奴隶社会——儿童是缩小的成人 奴隶社会 儿童是缩小的成人 中国古代文化—— ——成人本位儿童观 中国古代文化——成人本位儿童观 中世纪——儿童是有罪的 中世纪 儿童是有罪的
瑞吉欧教育理论的儿童观
儿童是坚强的,他们有能力担当自己我成长过程的主 角,儿童之间尽管有着一定的差异,但他们试图通过 与别人的对话、互动与协议来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 与别人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儿童的学习和发展不是直线上升的过程,而是螺旋式 递增的过程。 儿童天生都是艺术家,他们能够广泛运用各种不同的 象征语言和其他媒介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 教育工作者的角色就是要组织儿童的各种活动,给予 儿童支持与肯定,以使他们自身的潜能得以发挥。
正确的儿童观? 正确的儿童观?
瑞吉欧教育理论的儿童观 在瑞吉欧人的眼里,儿童是社会的一份子,是社会与 文化的参与者,是他们共同历史的演出者,也是他们 自己文化的创造者,他们有权利发表自己的看法,与 成人一样,是拥有独特权利的个体。 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他们在入学之前就已拥有了一 定的知识、经验。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 儿童具有巨大的潜能,他们并非只有单纯的需求,他 们富有好奇心、创造性,具有可塑性。他们有着强烈 的学习、探索和了解周围世界的愿望,他们是在与外 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与经验, 知识的建构是一个社会的过程,离不开儿童与其他儿 童和成人的交往,主动地寻求对这个复杂世界的理解。
儿童观的历史演进

儿童观的历史演进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或者说,是人们在哲学层面上对儿童的认识。
儿童是人类个体生命周期中的一部分。
儿童观问题实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观念问题。
从儿童观那里,我们可以透视出一个时代,一种文化对作为个体人的地位和价值的基本看法。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内容的儿童观。
随着历史的演进,儿童的内容也相应地演进着。
因此,作为观念而存在的儿童观又辩证地是一种历史存在。
西方儿童观的历史演进一、古代的儿童观:儿童就是小大人在古代,人们尚未发现儿童和成人有什么根本的不同,因而也没有明确的儿童观。
对于原始氏族来说,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原始人急切的希望儿童加入成人行列,因此他们没有把儿童作为儿童看待,而仅仅当作氏族部落的未来成员,当作缩小的成人。
儿童概念很长时间被淹没在黑暗中。
即使在被后人认定为相当文明的古希腊,世人对于儿童的社会存在仍然视而不见。
所以他们的儿童观就是儿童就是小大人。
二、中世纪的儿童观:儿童儿童生而有罪到了中世纪(5—15)世纪,即欧洲封建社会的年代。
在这段时期教会变成了维护封建制度的强大精神支柱,僧侣阶级也获得了最高贵的地位。
这种政治经济状况必然决定着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
教会认为人生而有罪,自然而然便认为儿童也是具有原罪的。
但即使在中世纪这种认为儿童天生有罪、要用鞭笞来教训等观念盛行的背景中,仍然有些学者倡导爱儿童,给儿童自由。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观:从新人类观推导出的新儿童观文艺复兴运动的爆发使得新的人生观沉重地打击了中世纪基督教会所谓的“原罪说”儿童观,并为近代儿童观的诞生铺平了道路。
直到16世纪,文艺复兴的余光照进了儿童观领域,才使得通体散发着人文精神的全新儿童观来临。
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伊拉斯谟认为要研究孩子的自然能力和才智,不要想象他们的兴趣与成人的一样,不要指望他们有像小大人一样的举止。
他明确指出,对待儿童,“首先是爱。
然后渐渐随之以某种自然和温柔的尊严,而不是畏惧,前者比后者更有价值,用恐怖的手段来使儿童弃恶,乃是一种奴性的作法。
儿童观的历史演进

儿童观的历史演进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或者说,是人们在哲学层面上对儿童的认识。
儿童是人类个体生命周期中的一部分。
儿童观问题实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观念问题。
从儿童观那里,我们可以透视出一个时代,一种文化对作为个体人的地位和价值的基本看法。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内容的儿童观。
随着历史的演进,儿童的内容也相应地演进着。
因此,作为观念而存在的儿童观又辩证地是一种历史存在。
西方儿童观的历史演进一、古代的儿童观:儿童就是小大人在古代,人们尚未发现儿童和成人有什么根本的不同,因而也没有明确的儿童观。
对于原始氏族来说,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原始人急切的希望儿童加入成人行列,因此他们没有把儿童作为儿童看待,而仅仅当作氏族部落的未来成员,当作缩小的成人。
儿童概念很长时间被淹没在黑暗中。
即使在被后人认定为相当文明的古希腊,世人对于儿童的社会存在仍然视而不见。
所以他们的儿童观就是儿童就是小大人。
二、中世纪的儿童观:儿童儿童生而有罪到了中世纪(5—15)世纪,即欧洲封建社会的年代。
在这段时期教会变成了维护封建制度的强大精神支柱,僧侣阶级也获得了最高贵的地位。
这种政治经济状况必然决定着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
教会认为人生而有罪,自然而然便认为儿童也是具有原罪的。
但即使在中世纪这种认为儿童天生有罪、要用鞭笞来教训等观念盛行的背景中,仍然有些学者倡导爱儿童,给儿童自由。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观:从新人类观推导出的新儿童观文艺复兴运动的爆发使得新的人生观沉重地打击了中世纪基督教会所谓的“原罪说”儿童观,并为近代儿童观的诞生铺平了道路。
直到16世纪,文艺复兴的余光照进了儿童观领域,才使得通体散发着人文精神的全新儿童观来临。
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伊拉斯谟认为要研究孩子的自然能力和才智,不要想象他们的兴趣与成人的一样,不要指望他们有像小大人一样的举止。
他明确指出,对待儿童,“首先是爱。
然后渐渐随之以某种自然和温柔的尊严,而不是畏惧,前者比后者更有价值,用恐怖的手段来使儿童弃恶,乃是一种奴性的作法。
西方儿童观演变历史思维导图

自然论
尊重儿童天性 独立的精神存在
儿童期的存在是自然规律,人们应尊重儿童,尊重儿童期,不能打乱了这个次序 否定了儿童期仅仅是为将来的成人生活做准备这一观念,而指出儿童亦有独立存在价值
教育心理化
含义
把教育提高到科学的水平,将教育科学建立在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上
对儿童观演进的重要贡献
它要求科学地认识儿童,从而为科学儿童观的出现,及其在教育领域的运用造就了时势,打好了基础
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受卢梭教育思想影响,尊重儿童天性
裴斯泰洛齐
儿童教育心理学化
首次明确提出使教育、教学心理化的主张 教育应当与儿童心理特点和人性规律相一致,使儿童在发展中处于主动地位
提倡和实施“爱的教育”的典范
思想主张
爱的教育
爱是一种原始的能力,只要在一定的条件下加以指导,进行训练,就能发挥其效力
“学校变成了儿童的恐怖场所,变成了他们才智的屠宰场”
种子说
他认为在人的身上自然地播有知识,道德和虔诚的种子,通过教育便可以把它们 发展出来
还相信一切儿童都可以通过教育获得知识,造就成人
阶段论
提出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 教育要依据人的自然本性,依儿童的天性和年龄特征进行教育
理性时代或启蒙时代的儿童观
地位
爱的教育是通过母亲与孩子、教师与儿童之间的信任和唉表现出来的
教育要素主义
在关于事物的对象的任何知识中都存在着一些最简单的因素 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题图、劳动教育、德育、智育和教学的基本要素
德国唯心主义的哲学家,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
儿童教育心理化运动
主将
赫尔巴特
成就及地位
“现代教育学之父”和“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1860年著《普通教育》,并在哥尼斯堡大学创办第一所教育研究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观的历史演进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或者说,是人们在哲学层面上对儿童的认识。
儿童是人类个体生命周期中的一部分。
儿童观问题实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观念问题。
从儿童观那里,我们可以透视出一个时代,一种文化对作为个体人的地位和价值的基本看法。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内容的儿童观。
随着历史的演进,儿童的内容也相应地演进着。
因此,作为观念而存在的儿童观又辩证地是一种历史存在。
西方儿童观的历史演进一、古代的儿童观:儿童就是小大人在古代,人们尚未发现儿童和成人有什么根本的不同,因而也没有明确的儿童观。
对于原始氏族来说,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原始人急切的希望儿童加入成人行列,因此他们没有把儿童作为儿童看待,而仅仅当作氏族部落的未来成员,当作缩小的成人。
儿童概念很长时间被淹没在黑暗中。
即使在被后人认定为相当文明的古希腊,世人对于儿童的社会存在仍然视而不见。
所以他们的儿童观就是儿童就是小大人。
二、中世纪的儿童观:儿童生而有罪到了中世纪(5—15)世纪,即欧洲封建社会的年代。
在这段时期教会变成了维护封建制度的强大精神支柱,僧侣阶级也获得了最高贵的地位。
这种政治经济状况必然决定着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
教会认为人生而有罪,自然而然便认为儿童也是具有原罪的。
但即使在中世纪这种认为儿童天生有罪、要用鞭笞来教训等观念盛行的背景中,仍然有些学者倡导爱儿童,给儿童自由。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观:从新人类观推导出的新儿童观文艺复兴运动的爆发使得新的人生观沉重地打击了中世纪基督教会所谓的“原罪说”儿童观,并为近代儿童观的诞生铺平了道路。
直到16世纪,文艺复兴的余光照进了儿童观领域,才使得通体散发着人文精神的全新儿童观来临。
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伊拉斯谟认为要研究孩子的自然能力和才智,不要想象他们的兴趣与成人的一样,不要指望他们有像小大人一样的举止。
他明确指出,对待儿童,“首先是爱。
然后渐渐随之以某种自然和温柔的尊严,而不是畏惧,前者比后者更有价值,用恐怖的手段来使儿童弃恶,乃是一种奴性的作法。
”因此,自由的教育是符合儿童的。
用教育手段把本来是自由的儿童奴隶化,是极其荒谬的。
同时,在这一时期夸美纽斯提出了著名的“种子论”,他认为在人的身上自然地播有知识,道德和虔诚的种子,通过教育便可以把他们发展出来。
他还相信一切儿童都可以造就成人。
从中我们发现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儿童观是从新人类观中理想的人的形象推导出来的。
尽管这一时期承认了儿童的兴趣与自由,但是人们并未意识到儿童本身便是具有自身的独特价值的存在,也未否定儿童对于父母的绝对服从关系。
因此把儿童作为父母的所有物的儿童观依然占统治地位。
四、理性时代或启蒙时代的儿童观到17世纪,英国出现了一种新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儿童生来就是没有原罪的纯真无暇的存在;反对体罚,主张激励和竞争的教育。
最有代表性的是洛克的“白板说”,他认为儿童来到人世间时其精神方面是一块“白板”。
“白板说”使“原罪说”的儿童观遭受了致命的打击。
他还主张给儿童自由。
他的这种儿童观反映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儿童在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社会思潮中所处的地位,反映了人性解放的现实。
而法国著名的教育家卢梭并不认为儿童是“白板”,他认为儿童生来便有自然赋予的冲动,而这种冲动不是天生的罪恶,而是未经污染的纯洁的心灵。
在卢梭的儿童观中,他认为儿童期的存在是自然规律。
他提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人们应当尊重儿童,尊重儿童期,不能打乱了这个次序,否则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太龙钟的儿童。
他还认为儿童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精神生活。
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儿童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儿童具有独立的存在价值。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卢梭已经否定了儿童期仅仅是为将来的成人生活做准备这一观念,而指出儿童亦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这一观点在儿童观演变史以及儿童教育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而且他的这些儿童观对于我们后来的幼儿教育发展都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
五、新教育和进步主义教育的儿童观继卢梭之后,教育领域出现“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这一运动主要发生在19世纪,裴斯泰洛齐首次明确提出“使教育、教学心理化”的主张,认为教育应当与儿童心理特点和人性规律相一致,使儿童在发展中处于主动地位。
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赫尔巴特最先提出教育的首要科学是心理学;福禄贝尔接受裴斯泰洛齐的主张,认为儿童的本性是善良的,对儿童教育就是要循序渐进地使儿童善良的天性发展起来。
只有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新教育运动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进一步强调儿童是教育的主体和中心,强调儿童期自身的价值,才使儿童本位思想更深入到教育实践之中,使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凸显出来。
六、儿童心理学的建立:儿童观在科学层面上出现已成为可能随后在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普赖尔出版了《儿童的精神》,这本著作是他对其儿子从出生到3岁末的系统的观察日记,它的出版标志着实证的儿童心理学的创立。
七、20世纪:儿童的世纪在19世纪向20世纪的过度中,伴随着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建立,尊重儿童的呼声愈益高涨,使儿童成为全人类共同瞩目的焦点之一。
在这一世纪,出现了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如杜威和蒙台梭利,他们都强调尊重儿童,坚信儿童的发展潜能,主张教育应当在不违背儿童自然本性的前提下进行,强调避免教育压迫儿童;同时,在这一世纪出现了空前的儿童研究盛况,出现了格塞尔、皮亚杰等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们以科学方法研究儿童心理,揭示儿童心理的内部机制和发展规律,创立了各具特色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为科学地认识儿童丰富的心理世界作出了贡献。
20世纪已开始将儿童研究与理解人类精神文化的发生联系在一起。
在这个世纪设立了国际儿童组织并通过了《儿童权利法案》,从而使尊重、爱护儿童成为全人类通过政治、法律途径携手进行的国际行动。
整个社会给予儿童越来越多的关怀和注意,时代精神的光辉开始聚集在儿童身上。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主知主义从理性是人的永恒性、种族第一的人性观出发,研究教育教学问题,并从中展现其对教育对象——儿童的看法。
新主知主义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儿童的理性,认为教育就是为生活作准备,而不是生活本身的复本。
认为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权在教师而不在学生,强调树立教师权威,儿童无条件服从,并限制儿童兴趣,这是错误的,但它对纠正和克服儿童中心教育的偏差有积极作用。
在充分了解了西方儿童观的演变历程后,我们应当对于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儿童观也有一个了解。
中国儿童观的演变历史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儿童观1.“子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纲常伦理中的儿童传统儒学认为,子女在父亲面前是没有自身权利的,父母可以随意打骂子女,可以自由安排子女的命运,就像暴君可以随意地对待子民一样,从这种儿童观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的看法直接影响着对儿童的看法。
2.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成人为本位的,儿童在传统文化中受到蔑视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人们“对于儿童多不能正常理解,不是将他当作缩小的成人,拿‘圣经贤传’尽量地灌下去,便将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说小孩懂什么,一笔抹杀,不去理他”。
古人推崇的是那种“小时了了”的少年老成,对天真无邪、童年无忌则讥讽为乳臭未干而加以嘲讽。
使儿童备受折磨,不可能拥有健康的属于自己的精神生活,不可能充分享受童年的乐趣,阻碍了儿童身心的发展。
3.工具主义的儿童观另一方面,由于子女是自己的生命和权利得以不朽的一种手段,所以中国人对后代有一种感恩之情。
错误地把子女看成小祖宗,看成传宗接代的工具,这种儿童观看起来似乎与“子子”儿童观相悖甚远,但实质上他们有共同的一面,那就是,儿童都未能从封建的人格依附关系的链条中解脱出来。
同时还将子女当作光耀门庭的工具,从古至今都认为“父以子贵”。
养子防老既是中国一种传统的文化心理,也是父母抚育子女的一种主观愿望。
这种观念也是把儿童当作工具。
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有严重的男尊女卑思想。
二、中国近代的儿童观直到“五四”运动时期,鲁迅先生提出了“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观,认为儿童文学必须以儿童为本位,适应儿童心理,服务于儿童,使之成为儿童喜爱的文学。
他的这种理论在历史上起到了撞击封建落后的儿童观,提高儿童文学地位并促进其发展的作用。
在教育领域,陶行知和陈鹤琴在西方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的影响下,提出尊重儿童,解放儿童等许多有价值的口号和见解。
主张儿童有其不同于成人的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深信儿童蕴藏的潜力和创造力。
三、中国当代的儿童观中国共产党把儿童看作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左翼一贯重视儿童的养护和教育工作。
但是新中国成立后儿童观也受到了“左”右倾政治的干扰。
历史不会忘记,在当代中国,曾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内存在过“自来红”和“自来黑”的儿童观。
直到1978年,政府实行改个开放政策,文化大革命被彻底否定,这使人的个性得到了一次大的解放。
随着人们观念的解放,人们对儿童的观念也解放了。
教育领域提倡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中国政府不仅在国内不断加强儿童的福利和教育工作,而且积极参与国际社会为发展儿童事业而一致采取的行动。
通过以上对于中西方儿童观的演变历程的回顾和对比,我们发现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将会有不同的儿童观。
中西方的不同的历史演变造就了中西方不同的儿童观。
但是我们从中也发现了中西儿童观发展的共同点,那就是每一次历史的变革都是儿童观发展的巨大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