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公开课教案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推荐3篇)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推荐3篇)大文斗范文网会员为你整理了“谏逐客书教学设计”3篇范文,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
篇一:《谏逐客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秦时历史,弄清楚赢政逐客的原由。
学会顺情入机,动言中务,入情入理地从事实来劝说某人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本文常见的文言知识。
学习秦汉散文的写作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会运用开门见山的谏说方法。
在议论文中掌握史实论证、类比认证、正反论证。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的结构:开宗明义→史实论证+类比论证+正反论证+归纳论证+得出结论。
课文的艺术特色:立场上,立论高远,切中根本:方法上,史实为据,利害对举:策略上,修辞得当,逐层推进:文彩上:气势奔放,极富感染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秦国丞相李斯名句: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垢莫大于卑贱,悲莫甚于贫困。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东门]逐狡兔,岂可复得?“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
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栗,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
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这是―件生活琐事,但却集中反映了李斯的人生观、价值观。
由于不愿安于现状。
他从观鼠所悟出的人生哲学,便是要善“自处”,作“仓中之鼠”。
基于此而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成之后,欲西入秦时向荀卿告辞时说的一段话:“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贫穷。
”这两句话说得非常坦率,和他把厕鼠、仓鼠进行对比时所发的感慨是一脉相承的。
苦于贫贱而贪恋富贵是李斯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
这种思想是他人生之梦得以实现的动力,也是葬送他身家性命的祸根。
这就是李斯的“老鼠哲学”一一“穷通所处”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秦王政十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统一天下,所以此文是秦统―前的文章。
《谏逐客书》是李斯上给秦始皇的一篇奏议。
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人,后到秦国游说,劝秦王统一天下,受到秦王的重用,被拜为客卿。
在秦王政元年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韩国派了―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来修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企图以此来消耗秦国国力,不东伐韩,被秦发觉,要杀掉他。
谏逐客书一等奖教学设计3篇
第1篇【设计思路】以《谏逐客书》单篇教学精讲为主,辅以单元主题教学中的群文阅读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梳理并总结出《谏逐客书》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与妻书》三者篇性特征的异同,从而加深学生理解。
对于《谏逐客书》单篇教学精讲,以“谏”为课眼,通过“谁谏谁?为何谏?以何种方式谏?谏的效果如何?为何是这样的效果?”的课脉,引导学生总结出该文的行文结构与写作特色,即篇性特征。
同时,循序渐进,由特殊到一般,引导学生归纳出“书”这一文类的类性特征。
【教材分析】《谏逐客书》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的第一篇课文,其后紧接着的是林觉民的《与妻书》。
本单元的阅读课文为演说词、公文、一般书信等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文本,其人文主题为“抱负与使命”。
《谏逐客书》是李斯写给秦王嬴政的一篇奏章,意在劝阻秦王收回《逐客令》的成命。
“客”是客卿,指当时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书”是古代臣子向帝王呈交的一种公文形式。
本文立意高深,始终围绕“跨海内、制诸侯”的宏图,开篇立论,随即反复使用正反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大肆铺陈的手法,利害并举,雄辩有力,事理昭然。
【学情分析】对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三大类教学内容,高一学生已在高一上学期第二单元学习了新闻传媒类的文章,同时在本学期的第三单元也学习了知识性读物类的文章。
由此,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此单元社会交往类文章的学习既能够增加其对实用类文本的整体性感知,又能对其言语表达与逻辑思维的训练起到关键性作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实用类文本的共性特征,也要注意此篇文本的个性特征。
【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结合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与本单元教学目标、本课课后学习提示的相关内容,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为以下三点:1.查阅工具书,结合注释,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疏通文意,理清行文结构;2.了解并能运用文章中对比论证、因果论证等论证方法和铺陈的写作手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说理论证的严密逻辑与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3.掌握“书”这一文类的实效性、针对性、论断性特征,学会运用比较思维来分析、归纳文本特征与文类特征,体会当时李斯与秦王的“抱负与使命”。
《谏逐客书》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谏逐客书》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古代汉语》教材第四单元《古代散文》章节,主要内容为《谏逐客书》。
本文为唐代文学家韩愈所写,旨在规劝皇帝不要轻易驱逐贤能之士。
文章采用了对仗工整、辞藻华丽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政治的关切。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谏逐客书》的背景和作者的观点,提高古代散文阅读能力。
2. 掌握文章中对仗工整、辞藻华丽的写作手法,提升文言文写作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中对仗工整、辞藻华丽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古代汉语》词典、作文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谏逐客书》的背景,引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兴趣。
2. 课文诵读: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3.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文章中的对仗工整、辞藻华丽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观点。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典型例句,分析其修辞手法,并进行仿写练习。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对仗和修辞的练习。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谏逐客书》2. 作者:韩愈3. 主题:规劝皇帝不要轻易驱逐贤能之士4. 写作手法:对仗工整、辞藻华丽5.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仿写《谏逐客书》中的一段,运用对仗和修辞手法。
2. 答案示例:陛下圣明,仁爱宽厚,岂可轻弃忠良,以快小人之心?朝臣尽忠,为国家栋梁,岂可忽视其贡献,而逐之若敝屣?望陛下深思熟虑,明辨是非,以保国家安宁,百姓安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谏逐客书》,让学生掌握了古代散文的阅读和写作技巧,提高了思辨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韩愈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成就和思想观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
《谏逐客书》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谏逐客书》教案一、教案目标:1. 理解并分析《谏逐客书》的主题和意义;2. 分析并解释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其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案重点:1. 分析《谏逐客书》的主题和意义;2. 分析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三、教学准备:1. 复印《谏逐客书》作为教材;2. 准备相关的教学PPT。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1. 展示一幅古代官员被逐出朝廷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逐客主题的思考;2.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逐客主题的理解,引发学生的兴趣。
步骤二:讲解文本背景1. 介绍《谏逐客书》的作者杨凝式以及其创作背景;2. 解释《谏逐客书》的含义和主题。
步骤三:整体阅读和分析1. 学生阅读《谏逐客书》;2. 对文章的主题进行整体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并总结文章的主旨和意义。
步骤四:修辞手法分析1. 分析《谏逐客书》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夸张等;2. 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对文章的效果和意义。
步骤五:阅读理解和讨论1. 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谏逐客书》中的观点和意义;2. 学生自由讨论,激发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思辨能力。
步骤六:写作训练1.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写作,写一篇关于《谏逐客书》的读后感,并陈述个人观点;2. 每个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五、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讨论,评价对《谏逐客书》主题和意义的理解;2. 评价学生的修辞手法分析和写作能力。
六、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经典文学作品,进行类似的分析和讨论;2. 学生可以尝试运用《谏逐客书》中的修辞手法,写一篇自己的议论文。
七、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引发学生对逐客主题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分析《谏逐客书》,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其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写作,激发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思辨能力。
谏逐客书公开课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谏逐客书公开课教案学科领域:中国古代文学年级:高中课时:1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谏逐客书》的作者、背景及意义;(2)让学生掌握《谏逐客书》的主要内容,提高古文阅读能力;(3)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谏逐客书》的结构和写作特点;(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谏逐客书》提出自己的见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3)培养学生勇于直言、忠诚敢谏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理解《谏逐客书》的主要内容;(2)让学生掌握《谏逐客书》的写作特点和结构;(3)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化素养。
2. 教学难点:(1)让学生理解《谏逐客书》中的古代礼仪和用词;(2)让学生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勇于直言、忠诚敢谏的品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谏逐客书》的作者李斯及其地位;(2)介绍《谏逐客书》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谏逐客书》,理解大意;(2)让学生结合注释,解释生僻词语,理解句子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析《谏逐客书》的结构和写作特点;(2)讨论《谏逐客书》中的观点和立场,提出自己的见解。
4.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谏逐客书》的主要内容,解释古代礼仪和用词;(2)分析《谏逐客书》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谏逐客书》中的重点句子;(2)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谏逐客书》中观点的理解和启示。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谏逐客书》的价值;(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深入研究《谏逐客书》;(3)鼓励学生勇于直言、忠诚敢谏,培养优秀品质。
《11.1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和教案(共四篇)
《11.1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谏逐客书》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的文言篇目,《谏逐客书》,书指上书,奏章。
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
是古代最优秀的一篇公文,也是一篇议论文。
文章从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反复阐明了驱逐客卿的错误,写得理足辞胜,雄辩滔滔,因此打动了秦王,使他收回了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一言可以兴邦”,李斯的这次上书,对秦国统一中国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斯其人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把握文章的思路,概括内容要点。
3.学习本文开门见山立论,运用铺陈列举事实说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揣摩重要的语句,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语言,学习说理文写作中严密的逻辑性和论辩思路。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本文运用铺陈列举事实说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注意作者的论辩思路。
文化传承与理解:作者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思想,从理论上说明驱客与纳客的利害,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1、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
2、联系语境,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本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先秦散文已经有了前面几课学习的基础,但是秦文还是接触得比较少,让学生课前做好预习。
【教学过程】一、题解谏---劝谏、劝告;逐---驱逐;客—客卿,是当时对别国人在秦国作官者的称呼;书---同“疏”、奏疏。
奏疏: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
题意:李斯劝告秦王不要驱逐客卿。
《谏逐客书》,书指上书,奏章。
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
是古代最优秀的一篇公文,也是一篇议论文。
二、历史背景(驱逐客卿的原因)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嬴政即位时,秦国的朝政大权掌握在相国吕不韦手里。
谏逐客书公开课教案
谏逐客书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谏逐客书》的背景和作者李斯的地位;(2)能够分析并欣赏《谏逐客书》的文辞特点和修辞手法;(3)能够解读并应用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本理解和分析能力;(2)通过对比分析,了解《谏逐客书》在战国策士说辞中的独特性;(3)通过仿写练习,提高自己的论证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会理性分析和表达;(3)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培养热爱阅读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1. 《谏逐客书》的背景和作者李斯的地位;2. 《谏逐客书》的文辞特点和修辞手法;3. 《谏逐客书》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谏逐客书》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2. 对文中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3. 对文中观点的深入分析和批判性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谏逐客书》的背景和作者李斯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对文中不明白的地方进行标注。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对比分析《谏逐客书》在战国策士说辞中的独特性。
4.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分析并欣赏《谏逐客书》的文辞特点和修辞手法,解读并应用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5. 仿写练习: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谏逐客书》的理解;2. 完成仿写练习,提高自己的论证和表达能力;3. 预习下节课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谏逐客书》的背景和作者李斯的地位的了解程度;2. 学生对《谏逐客书》的文辞特点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欣赏能力;3. 学生对《谏逐客书》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解题思路,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谏逐客书教案一等奖
谏逐客书教案一等奖教案概述:本教案为一等奖获得者设计的“谏逐客书”的教学教案,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该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及批判思维,并提升其写作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案设计通过多种教学策略,包括小组讨论、观摩赏析、个人写作等,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达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目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谏逐客书》的作者及背景;- 了解《谏逐客书》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掌握《谏逐客书》的基本文学特点。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准确把握文本中的深层含义;-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能够分析文本中的人物、情节和主题;- 提升学生的写作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能够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喜爱;- 培养学生对于思想课题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对《谏逐客书》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进行系统的介绍和讲解;-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掌握其深层含义;- 提升学生的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使其能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中的复杂情节和思想;- 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观点,并能准确表达。
三、教学过程及步骤1. 导入与引入- 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入《谏逐客书》的背景和作者杜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 引导学生对“谏逐客书”进行初步解读,了解其主要内容。
2. 学习与理解- 提供全文电子版或印刷版《谏逐客书》给学生,并分段进行赏析和讲解。
- 分组讨论:要求学生分组,对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主题进行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在小组内展开交流。
- 观摩赏析:请几组学生将自己的观点和理解汇报给全班,其他组进行评论和补充。
3. 写作与思考- 针对《谏逐客书》的文学特点和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撰写一篇议论文或读后感,并提供写作指导。
《谏逐客书》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谏逐客书》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古代汉语》教材第四单元《文选》篇,主要内容为《谏逐客书》。
该篇文章为唐代文学家韩愈所写,旨在规劝君主不要轻易逐客,以事例论证君主与臣子应相互理解,共同维护国家利益。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谏逐客书》的背景及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 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学会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论证方法的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谏逐客书》注释本、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君主与臣子之间的关系,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谏逐客书》。
2. 讲解:详细讲解文章的背景、作者、主要内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
3. 例题讲解:选取文章中的典型例句,分析论证方法及修辞手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文章中的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5.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讨论,思考如何运用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及修辞手法。
六、板书设计1. 《谏逐客书》2. 作者:韩愈3. 主题思想:君主与臣子应相互理解,共同维护国家利益4. 论证方法:比喻、排比等5. 重点词语:逐客、事例、论证、修辞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谏逐客书》全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改进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君主与臣子的文言文,如《谏太宗十思疏》等,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同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论证方法及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与具体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环节;5.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与直观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谏逐客书》作为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文言文,其教学内容应涵盖文章的历史背景、作者简介、文本结构、论证手法、修辞技巧等多方面。
谏逐客书教案一等奖
谏逐客书教案一等奖一、教案简介本教案以经典文学作品《谏逐客书》为核心内容,旨在通过深入学习该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批判思维和写作能力。
教案将以阅读分析、讨论研究、写作创作等多种活动形式展开,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解读《谏逐客书》中蕴含的历史背景、主题思想和艺术技巧。
二、教案目标1. 理解《谏逐客书》的内容和风格,了解宋代政治和文化背景;2. 掌握文学作品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批判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表达和创作水平。
三、教学步骤1. 第一课时:引入和阅读分析1)导入:通过图片和音频材料,引发学生对《谏逐客书》的兴趣和好奇心;2)阅读分析:学生独立阅读《谏逐客书》,分析文中角色形象、情节发展和语言表达特点。
2. 第二课时:讨论研究1)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自己对《谏逐客书》的理解和观点;2)提问引导: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本中的意义、主题和形式等方面。
3. 第三课时: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1)课件展示:通过多媒体资料,介绍宋代政治和社会背景,提供相关历史知识;2)小组研究:学生分组查找资料,了解《谏逐客书》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对作品的影响。
4. 第四课时:写作创作1)写作指导:教师讲解写作步骤和技巧,引导学生如何撰写一篇感想文或议论文;2)写作实践: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题目,完成写作任务,并互相交流修改提升。
四、教学评价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在阅读分析、讨论研究和写作创作等方面的表现和成果。
评价标准:1. 阅读分析:准确理解文本,能够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语言和意义等要素;2. 讨论研究:积极参与讨论,提出独到见解,能够批判性地分析和评价他人观点;3. 写作创作:能够合理组织文章结构,表达清晰连贯的观点和论证逻辑;4. 学业参与: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教材参考1. 王安石《谏逐客书》2. 《谏逐客书》电影或戏剧版本3. 历史文化资料、多媒体材料等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和欣赏《谏逐客书》这一经典文学作品,培养了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谏逐客书教案一等奖
谏逐客书教案一等奖【一等奖:谏逐客书教案】导语:谏逐客书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一篇挽词,表达了作者曹雪芹对逐客悲切的思念之情。
本篇教案以谏逐客书为主题,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水平。
以下将介绍教案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评价等方面。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 了解和理解《红楼梦》中的谏逐客书的背景和内涵;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4.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1. 谏逐客书的背景和内涵;2. 谏逐客书的诗歌结构和表达方式;3. 谏逐客书的文学鉴赏和批评。
三、教学过程:1. 导入a. 利用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向学生介绍《红楼梦》及其中的谏逐客书情节,引起学生对该诗的兴趣。
b. 分析课文的标题和内容,让学生猜测谏逐客书可能包含哪些内容。
2. 学习a. 学生逐字逐句地阅读《红楼梦》中的谏逐客书,并进行初步理解。
b. 分析谏逐客书的结构,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的部分,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通过这些结构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c. 分析谏逐客书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例如比喻、象征、拟人等,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分析,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创作a. 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自由创作一篇类似谏逐客书的短文,并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b. 学生交流和分享创作,互相欣赏和批评。
4. 整合与评价a. 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重点关注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b. 分享其他学生优秀的创作,鼓励学术与实践相结合。
四、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创作和交流,评价他们对谏逐客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对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进行评价,包括对诗歌结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理解和应用。
3. 结合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情况,综合评价其课堂表现和合作能力。
五、教学延伸:以谏逐客书为题材,进行其他形式的创作,如绘画、歌曲创作、戏剧表演等。
谏逐客书教案一等奖
谏逐客书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 理解《谏逐客书》的主要内容和背景;2. 掌握《谏逐客书》的核心词汇和表达方式;3.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4. 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材:《谏逐客书》原文2. 教具:PPT、黑板、多媒体设备3. 学生:提前预习并准备好纸和笔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单介绍《谏逐客书》的背景和作者杜甫。
2. 引导学生讨论杜甫的作品类型以及其创作风格。
步骤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在课前已经预习了《谏逐客书》的内容,现在要进行阅读理解。
2. 教师将原文展示在PPT上,学生可以一起阅读。
3. 学生独立思考并记录下自己的理解和问题。
步骤三:群体讨论(20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问题进行互相讨论和分享。
2.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讨论《谏逐客书》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步骤四:重要词汇讲解(15分钟)1. 教师在黑板上列出一些重要的词汇,例如“愁肠百结、伤心欲绝、呜呼噫嗟、边塞风云、蓬莱文章”等。
2. 教师给学生讲解这些词汇的意义和用法,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解释。
步骤五:写作训练(20分钟)1. 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要求根据《谏逐客书》的内容,写一篇有关离别与思乡的文章。
2. 学生可以参考杜甫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同时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步骤六:展示与点评(15分钟)1. 学生将自己的作文进行展示,并互相点评和讨论。
2.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提出改进建议。
四、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关于杜甫和《谏逐客书》的相关资料,拓宽视野。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谏逐客书》的现实意义和当代发展。
3. 组织学生进行唐诗选读分享,增强对唐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五、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将讨论的内容整理成思维导图或读书笔记。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谏逐客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得到了提升,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谏逐客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谏逐客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谏逐客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文章,了解写作背景,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
2.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说理技巧。
3.学习作者的劝谏技巧和行文特色。
教学重点:1.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2..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说理技巧。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的劝谏技巧和行文特色。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用自身经历设喻,成功说服君王除弊纳谏;秦朝名相李斯,在面对秦王驱逐客卿的错误做法时,是如何进谏成功说服君王收回成命的?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李斯的《谏逐客书》,一起学习李斯的进谏技巧。
二、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文章,结合注释,能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2.通过积累文言的知识,能梳理作者的行文技巧和说理方法。
三、解题①谏,是下对上进行劝谏的用语。
②“客”,指那些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谏逐客书》就是对“驱逐客卿”一事劝谏秦王而写的奏章。
四、作者简介李斯(?~前208年),字通古,楚国汝南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人。
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参与制定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李斯的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
五、了解写作背景前237年,秦王嬴政接受宗室大臣的建议,下令驱逐在秦的六国客卿。
李斯身为被逐的行列,于是作此书劝谏,为秦王采纳。
六、学习正文(一)学习第一段(1)读准字音——学生自读文章,教师进行检测字音检测:1.缪()公2.宛()3.蹇()叔4.丕()5.商鞅()6.鄢()7.郢()8.成皋()9.合从()10.膏()腴()11.功施()到今12.范雎()13.穰()侯14.西戎()15. 内()(2)疏通文意——学生借助注释,自行翻译,教师挖空检测。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谏逐客书》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谏逐客书》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语言构建与运用学习文中的文言文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和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谏逐客书》的背景和作者李斯以及作者的政治观点和思想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排比句和比喻句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文中的文言文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方法。
难点:理解作者的政治观点和思想。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讲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引出李斯的《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是李斯上给秦始皇的一篇奏议。
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人,后到秦国游说,劝秦王统一天下,受到秦王的重用,被拜为客卿,所谓“客卿”是当时对别国人在秦国作官者的称呼。
后来,在秦王政元年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韩国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来修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企图以次来消耗秦国国力,不东伐韩,被秦发觉,要杀掉他。
郑国说:“臣为朝廷数年之命,就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
”终于让他完成这件工程,然而那些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自己权势的秦国贵族。
就利用这件事情对秦王进行挑拨,说外来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的,应该把他们都赶跑,到秦王政十年,秦王接受了他们的意见,下令驱逐所有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他就写了这篇《谏逐客书》,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
二文学常识理解:介绍作者李斯和文章的写作背景。
文章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反复阐明了驱逐客卿的错误,写得理足词胜,雄辩滔滔,因此打动了秦王,使他收回了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而《谏主客书》也就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文,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诵。
三语言构建与运用1带领学生逐句解读《谏逐客书》,讲解其中的文言文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归纳: 1.字音识记蹇叔(Jiǎn) 商鞅(yāng) 鄢郢(yān)功施(yì)范雎(jū)穰侯(ráng)太阿(ē)灵鼍(tuó)(jué)(tí)外厩(jiù)傅玑(jī)阿缟(gǎo)窈窕(yǎo)击瓮(wèng)搏髀(bì)赍盗粮(jī)2.通假字(1)遂散六国之从(同“纵”,合纵)(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同“纳”,接纳)(3)而陛下说之(同“悦”,喜悦、高兴)3.古今异义(1)窃以为过矣古义:私下,谦辞。
谏逐客书公开课教案
谏逐客书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谏逐客书》的背景、作者李斯及其文学地位;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辞藻华丽、论辩有力的特点;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代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谏逐客书》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2)分析并欣赏文中辞藻华丽、论辩有力的特点;(3)提高学生对古代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文中某些生僻字词的释义及理解;(2)对文中论辩技巧的深入剖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斯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谏逐客书》,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情感;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中辞藻华丽、论辩有力的特点,引导学生运用文本实例进行剖析;4. 课堂讲解:讲解文中生僻字词的释义,解析文中论辩技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中华文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
四、教学资源1. 教材:《谏逐客书》;2. 参考资料:李斯的生平和作品赏析;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谏逐客书》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文中辞藻华丽、论辩有力的特点的分析鉴赏能力;3. 学生对古代散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情况;4. 学生对传承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及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
六、教学反馈与调整1.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难点和困惑;2. 根据学生反馈,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3.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七、课后作业2. 选择一篇古代散文进行阅读,下周课堂上分享阅读心得。
八、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2. 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3. 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
大学语文《谏逐客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谏逐客书》的作者李斯及其历史背景。
- 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明确中心论点和主要论据。
- 理解并积累文言文基本知识点,如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重点句子的含义。
2. 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开门见山的谏说方法,在议论文中掌握史实论证、类比论证、正反论证。
- 提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文言句、通假字、词类活用的理解和使用。
3.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李斯的谏言,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忠诚的情怀。
- 学习李斯敢于直言进谏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明确中心论点和主要论据。
2. 理解文章所用的靓谏方式,了解李斯让嬴政改变初衷所使用的攻心术。
三、教学难点1. 认识和理解生僻字、文言句、通假字、词类活用。
2. 理解课文所用的靓谏方式,了解李斯让嬴政改变初衷所使用的攻心术。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李斯其人及其在秦朝的地位和作用。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何秦王要逐客?李斯为何要上书谏言?(二)课文讲解1. 第一段:分析李斯提出的中心论点,即“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2. 第二段:讲解李斯引用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因用客卿而成帝业的事实,论证客卿对秦国作出的巨大贡献。
3. 第三段:分析李斯通过类比论证,指出逐客的错误。
4. 第四段:讲解李斯从国家利益出发,论述逐客的危害。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李斯在《谏逐客书》中使用的论证方法。
2. 学生尝试用现代汉语复述文章内容,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小结1. 总结《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和主要论据。
2. 分析李斯的谏言对秦朝历史的影响。
3.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勇于直言进谏,为国家、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作业布置1. 复习课文,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搜集有关李斯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事迹。
3. 结合自身实际,撰写一篇关于“直言进谏”的议论文。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谏逐客书》,让学生了解了李斯的谏言精神,激发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谏逐客书教案一等奖
谏逐客书教案一等奖教案名称:《谏逐客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谏逐客书》的背景和作者;2. 理解《谏逐客书》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3.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4.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1. 理解《谏逐客书》的内涵和主题;2.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句式结构;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并分析《谏逐客书》中的修辞手法;2.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写出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文章。
教学准备:1. 课文《谏逐客书》的文本;2. 板书或PPT。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有关斥逐客令的历史背景。
2. 提问:你们对《谏逐客书》这个标题有何了解和想法?3. 引导学生思考《谏逐客书》的作者是谁,作者可能以怎样的角度写这个文章。
第二步:阅读与理解(2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谏逐客书》。
2. 学生就自己的理解,将文章的主要内容用简洁、准确的表述记录在笔记本上。
第三步:分组讨论与分享(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他们的理解和笔记。
2. 让每个小组从他们理解的主要内容中选出最重要的一部分,向全班展示并解释他们的选择。
第四步:分析修辞手法(15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谏逐客书》中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夸张、排比等。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在文章中使用了这些修辞手法,达到什么样的修辞效果。
第五步:写作练习(25分钟)1. 要求学生根据对《谏逐客书》的理解和分析,写一篇短文。
2. 要求学生在文章中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并提出他们对斥逐客令的批判性观点。
第六步:展示与点评(15分钟)1. 让学生相互交换他们的文章,进行阅读和点评。
2. 鼓励学生就对方文章的优点进行表扬,并提出改进意见。
第七步:总结与课堂作业(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谏逐客书》的重要性和对今天社会的启示。
2. 布置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针对斥逐客令的议论文,并明确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谏逐客书教案一等奖
谏逐客书教案一等奖教案名称:谏逐客书教学内容:古代文学鉴赏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谏逐客书》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谏逐客书》的主要思想和主题。
2.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1.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修辞手法。
2.运用文学鉴赏工具解读文学作品。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演示文稿。
2.学生准备《谏逐客书》的阅读材料。
3.教师准备相关教学资料和讲解要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以简要介绍古代文学作品的背景,引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思考,激发学生对《谏逐客书》的好奇心。
二、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谏逐客书》的原文,并了解其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帮助他们理解文中的意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文学鉴赏(2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谏逐客书》中的主题和表达方式,了解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学生可以结合课堂学习的知识,运用相关的文学鉴赏方法,对文章进行分析和解读。
四、课堂讨论(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他们发表自己对《谏逐客书》的看法和理解。
鼓励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运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五、写作练习(20分钟)教师要求学生就《谏逐客书》这篇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学生可以模仿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自己写一篇关于现实问题的谏言,发表自己对某个社会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六、总结(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保持浓厚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同时,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社会问题,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和理解《谏逐客书》这篇经典作品,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
通过学习古代文学,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逐客书(第二学时教案)
李斯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开门见山立论,围绕中心选材,突出表现观点的方法。
2、学习本文运用铺陈、排比、比喻等手法增强文章感染力的方法。
教学内容:
1、复习上一节课内容;
2、分析课文结构、论证方法;
3、分析本文艺术特色及学生写作借鉴要点。
教学重点:
分析课文结构、论证方法及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讲授法,采用课件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一节课内容:
1、作者介绍:(见投影)
2、写作背景:(见投影)
3、古文用法:(见投影)
二、分析结构:
本文是一篇奏议,属议论文。
本文是一篇非常典范的议论文,文章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论证
有力,是我们学写议论文的好教材。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论点、论据、论证)那么,请同学们找一找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对,开篇第一句话: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我们说议论文最好的开头是开门见山、开宗明义,秦王本就事务繁多,哪有闲工夫听你“拐弯抹角慢慢道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让秦王一读就明白了你的观点,况且对于国家这一大政方针,你一个小小的客卿何以敢于反对?这也吸引秦王继续往下读。
这是文章的第一个层次,也是这篇议论文的绪论部分。
当然,对于秦王定下的逐客大计,李斯不便直接出言反对,所以干脆将过错推给秦国的“吏”们,这也避免了将矛头直指秦王,易于被君王接受。
作者提出了“逐客为过”的观点,看来下面就应该分析为什么逐客是错的,错在哪里?
这时候,李斯却荡开一笔,不谈逐客的错误性,而是援引秦王十分崇拜的历代先君对待客卿——外来人才的态度的历史事实。
同学们来看看作者都引用了哪几位先代君王?(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王)他们对待客卿是什么样的态度?(用客)分别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霸西戎、至今治强、功施到今、成帝业)这样看来客卿对秦国曾做出过巨大贡献,有利而无害,为什么要驱逐客卿呢?进而提出诘问:“客何负于秦哉?”以驳倒“吏议”。
然后又从反面做出推论:假如这四位君主不用客卿,秦国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强大,文章在反驳论敌时,不是从分析韩国派水工佯装帮助秦修渠这一事例的真伪入手而是直接引用确凿事实驳斥对方谬论,反面文章正面做,从而将逐客
之错误巧妙隐含于评述用客之功中。
这样的写作既通过援引秦王心中的偶像的做法,增强了秦王内心对李斯的认同感,同时又避免了直接论述秦王逐客的过失而引起秦王逆反心理。
很讲策略!
说古论今,由远及近,看来接着该分析当今秦王对待客卿的态度了,作者再次荡开一笔,从君王对待外来物品的态度开始写起。
大家来看看,秦王对待对待外来物品的态度是怎样的?(悦之)文章极力铺陈秦王喜爱别国的珍宝、美色、音乐以满足自己欲望的事实,揭示了秦王喜爱和重视的是物,是为了“娱心意、说耳目”,是“快意当前”的自我满足,是一种唯我所用的态度。
那么,秦王对待人才是否也是这样的态度呢?(不是)那是什么样的态度?(去、逐)用秦王在用人方面一味排斥客卿的态度和取物方面唯我所用的态度构成对比,接着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重物轻人的态度是和先君之道背道而驰的,是和秦王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的,这里显然加重了批驳的力度,有助于秦王醒悟。
当然,如果秦王的确没有“跨海内制诸侯”的想法,李斯这个推论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但是,整个秦国朝廷都有着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勃勃雄心,因此,这个结论不只秦王,而是整个秦国朝廷都不能接受的。
事与愿违的原因就出在“逐客”的行为中,那么“逐客”的不妥就变得不言而喻了。
这里的写作看起来完全是站在秦王成就大业的角度上论证的,这就牢牢抓住了秦王的心。
如果说刚才所论及的都是摆事实的话,现在李斯就要给秦王讲道理了。
文章从“泰山不让、河海不择”两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中
引导出“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统一天下的君王不排斥前来归附的民众,才能够显示他的德行。
通过泰山、河海两个比喻的陪衬,“王者不却众庶”的道理就树立起来了,接着又以五帝三王所以无敌的楷模来反衬当今逐客之弊,推导出逐客的实质:逐客正是“资敌国”、“业诸侯”的事,它的本质无异于“藉寇兵而赍盗粮”,这就从根本上剖析了逐客的危害性,在这一正一反的比喻和对比论证中,秦王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就已经十分清晰了。
最后,作者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一一照应。
“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照应第三段中所述“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士不产于秦,愿忠者众”照应课文第二段“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结尾最后一句话“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道出了逐客将危及国家,而这一危害正好切中了秦统一大业的命脉,因而极有说服力,同时也照应了文章开篇提出的中心论点“逐客为过”。
结尾在对文章内容的巧妙照应中,既突出了中心论点,深化了主题,也使文章首尾相连、前后贯通、结构完整。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文章论证的层次: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
引论部分
第二、三、四段:进行分析论证。
本论部分
第二、三段:运用事例分析论证。
(摆事实)
第四段:运用理论分析论证。
(讲道理)
第五段:收束文章,照应全文。
结论部分
从论证方法上来看,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大家可以先回忆一下,通常议论文写作有哪些种类的论证方法?(引证法、例证法、类比法、喻证法、类比法、对比法、因果分析法、引申法即归谬法)那么大家来看看本文主要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例证法、喻证法、对比法),文章首先大量列举先前四位君王对待客卿的态度及产生的功效的历史事例,接着又列举当今陛下对待各种外来之物的态度及对待外来人才的态度,将先君与当今对比,陛下对物与对人的不同态度相对比,五帝三王的做法与当今陛下做法相对比,陛下“跨海内制诸侯”的渴望与逐客将带来的“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可怕后果相对比,逐客之过在这层层对比中就不言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