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波特 - 塑造战略的五种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塑造战略的五种力量
——迈克尔•波特再论“五力模型”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
1979年,年轻的经济学家、副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卜lowr competitive Forces Shape strategy”一文,这是他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此史点燃了战略研究领域的一场革命。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波特将他在经济研究领域卓绝的严谨态度,带到了企业、地区、国家,以及最近的医疗保健和慈善事业等领域的竞争战略研究中。“波特五力模型”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学术研究和商业实践。最近,在哈佛商学院教授扬·里夫金(.1an Rivkin)和多年同事琼·马格雷塔(Joan Magretta)的鼓励和帮助下,波特再次肯定、更新和扩充了那篇经典文章。在这篇新作中他还指出了人们的常见误区,为模型使用者提供了实践指导,并深入分析了五力模型对当今企业战略的重要意义。
战略制定者的工作,从本质上说就是认识和应对竞争。然而,企业管理者对竞争的界定往往过于狭窄,就好像竞争只发生在当前的直接竞争者之间。事实上,参与利润争夺的不仅仅是现有的行业对手,还包括其他4种竞争力量——客户、供应商、潜在进入者和替代产品。这5种力量扩大了竞争范围,界定了行业结构,也决定r…·个行业内竞争互动的本质。
虽然从表面上看,每个行业各不相同,比如,全球汽车行业与全球艺术品市场或欧洲严格管制的医疗保健服务行业,它们看起来并无共同之处,但是决定其获利能力的基本因素却是‘致的。若想了解这三个行业的竞争状况和获利能力,都必须从五大力量人手来分析行业的基本结构。(参见副栏“决定行业竞争的五大力量”)
如果五种力量都很强势,就像在航空、纺织、酒店等行业中表现的那样,那么就很难有哪家公司能获得不错的投资回报。如果这些力量较为温和,就像在软件、软饮料、化妆品等行业中那样.那么许多公司都能赢利。无论一个行业是提供产品还是提供服务,是刚刚兴起
还是成熟已久,科技含量是高还是低,受管制还是不受管制,其竞争格局和获利能力都
是靠行业结构推动的。影响一个行业短期获利能力的因素很多,比如天气和商业周期等等,但是决定一个行业长期获利能力的则一定是行业结构,而它是通过五大竞争力量来体现的。(参见副栏“行业获利能力差异”)
了解了这些竞争力量及其成因,我们就能发现某一个行业当前获利能力的来源,并获得一个指导性框架,以此来预测和改变行业的长期竞争格局和获利能力。战略制定者在考虑竞争问题时,不但要考虑公司的自身定位,同时也要对行业结构予以周密的思索,因为只有了解了行业结构,才能进行有效的战略定位。我们会发现,抵御竞争对手,并使我们朝着有利于自己公司的方向发展,对于企业战略至关重要。
决定竞争格局的五大力量
在不同行业,五大力量的构成各不相同。在商用飞机市场,强势力量势空中客车公司(Airbus)和波音(Boeing)两大制造巨头之间的激烈对抗,以及签下飞机大订单的航空公司的议价能力(bargaining power),而进入威胁(threat of entry),替代品威胁(threat of substitute)以及供应商议价能力则较为温和。在影院行业,替代娱乐方式的激增,以及制片商和发行商的议价能力是重要的竞争力量,因为在这个行业,关键的投入要素――电影影片――是由他们提供的。
最强势的竞争力量决定了一个行业的获利能力,所以它也是战略制定中最重要的因素。但是哪种力量最为显著,并不总是那么容易看到。
例如,大宗货品行业内的对抗程度往往非常激烈,但是这可能并不是行业获利能力的制约因素。摄影胶片行业的利润之所以低,是因为出现了一种更好的替代品。数字摄影技术刚一出现,世界领先的胶片厂商柯达(Kodak)和富士(Fuji)就明白了这一点。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来应对替代品就成为头等战略大事。
行业结构包含一系列经济和技术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每一种竞争力量的强度。接下来,我们将从一家已拥有一定市场份额或已在行业内立足的公司的角度来探讨这些驱动因素。我们也可以利用这种分析方法,了解潜在进入者向临的挑战。
新进入者威胁
新进入某行业的企业总会带来新的产能,并意欲秋得一定的市场份额,这就给价格、成本,以及投资比率这些竞争必要元素带来了压力。尤其是当新进入者从其他市场通过多元化战略进入这个市场时,它们很可能利用现有能力和现金流来重塑竞争格局。百事公司(Pepsi)当初进入瓶装水市场,微软公司(Microsoft)开始提供网络浏览器,以及苹
果公司(Apple)开展音乐发行业务,都属于这样的情况。
因此,进入威胁给一个行业的获利潜力设定了一个上限。当进入威胁人时,现有企业就必须降低价格或者增加投资,以威慑新的竞争对手。例如,在特色咖啡(specialty coffee)零售业,由于进入壁垒(entry bamer)相对较低,现有企业星巴克(Star·bucks)就必须投入大量资金来更新门店和品种。
一个行业的进入威胁有多大,取决于现有的进人壁垒有多“高,以及进入者对现有企业所做反应的判断。如果进入壁垒很低,而且新进入者认为现有竞争者不会采取什么报复行为,那么进入威胁就大,行业获利能力也不会太高。由此可见,制约行业获利能力的是进入威胁,倒未必是真的有新的竞争者进入。
进入壁垒 进入壁垒是指现有企业相对于新进入者的优势,
它主要来自7个方面:
1.供应方规模经济(economy of scale)产量大的企业,由于可以把固定成本分摊到更多的产品上、使用更有效的技术,或者从供应商那里得到更多的优惠,所以单位成本更低,从而产生规模经济。供应方规模经济可以对意图进入的企业产生威慑作用,因为它逼得这些企业必须大规模进入,才有可能挤占现有竞争者的市场份额,否则就得接受成本劣势。
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几乎都能发现这种规模经济,而哪些环节最为关键则因行业不同而不同。在微处理器行业,英特尔(Intel)等现有企业在研发、芯片制造和消费营销等方面享有规模经济。对于Scotts Miracle—Gro等草坪保养公司来说,最显著的规模经济则体现在供应链和媒体广告上。而在小包裹递送行业,规模经济则出现在全国性物流系统和信息技术方面。
2.需求方规模效应(benefit of scale)需求方规模效应也称为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当购买者对某公司产品的支付意愿随该公司客户数的增加而提高时,这个行业就会产生需求方规模效应。在购买关键产品时,人们可能更信任规模较大的公司。想想当IBM还是一家电脑制造商时的那句流行语:“没有人会网采购IBM电脑而被解雇。”购买者可能还很看重自己是一个庞大的消费者“网络”的一员。例如,在线拍卖者之所以选择eBay,是因为该网站提供了最有可能成交的交易伙伴。需求方规模效应可以阻止新竞争者进入市场,因为它
会降低客户从新进入食业购买产品的意愿,同时使新进入者在建立大规模的客户群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