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介绍

合集下载

中央企业价值创造的评价体系

中央企业价值创造的评价体系

中央企业价值创造的评价体系
中央企业的价值创造评价体系通常包括多个层面和维度,以全面衡量企业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中央企业价值创造评价体系的示例:
1.经济维度:
•财务绩效:包括利润、营业收入、净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指标。

•市场地位:市值、市场份额等。

•投资回报:对股东的回报率、投资回收期等。

2.社会维度:
•员工满意度:通过员工调查等方式评估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

•社会责任:企业在社区、环境、慈善等方面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供应链管理:对供应商的关系、合规性等进行评估。

•客户满意度:通过客户反馈、市场份额等指标评估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满意程度。

3.环境维度:
•环境影响:企业的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包括能源使用、废物排放等。

•可持续经营:企业是否采取可持续经营的措施,如资源利用效率、绿色技术创新等。

•碳足迹: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4.创新与技术维度:
•研发投入:企业在研发和创新方面的投入。

•技术创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在行业内的技术领先地位。

5.治理与合规维度:
•企业治理:包括董事会结构、内部控制、透明度等。

•合规性:企业是否符合法规和行业标准。

这些维度可以根据具体行业和企业的特点进行调整和修改。

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助于企业更全面地了解自身在不同方面的表现,为制定战略、提高绩效提供参考。

同时,这也有助于满足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经营的期望。

央企财务绩效考评方案

央企财务绩效考评方案

央企财务绩效考评方案一、引言央企(中央企业)作为国家经济重要支柱,其财务绩效考评方案对于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央企财务绩效考评的目的、重要性、考核指标和考评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详细、深入的探讨。

二、目的央企财务绩效考评的目的是为了全面评估企业的财务运营状况,明确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和发展潜力,为企业的战略决策和管理提供依据。

三、重要性1. 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央企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财务绩效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通过科学有效的财务绩效考评,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

2.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财务绩效考评,可以评估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合理性,进而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能够提高企业运行的效率和效益,为央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3. 提高企业竞争力财务绩效考评结果可以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运营能力等关键指标,帮助企业了解自身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和劣势。

央企可以根据考评结果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四、考核指标1. 盈利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是企业的核心指标之一,通常使用利润总额、利润率、净利润率等指标进行考核。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企业的收入情况和盈利水平,评估企业的经济效益。

2. 偿债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是评估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通常使用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指标进行考核。

这些指标可以评估企业的债务风险和偿债能力,保证企业的债务安全。

3. 运营能力指标运营能力是评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通常使用存货周转率、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指标进行考核。

这些指标可以评估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经营管理能力。

4. 发展潜力指标发展潜力是评估企业未来发展的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通常使用研发投入比重、市场占有率、技术创新能力等指标进行考核。

这些指标可以评估企业的发展前景和创新能力。

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办法

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办法

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办法篇一: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14号国资委20XX-4-7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以下简称企业)的财务监督,规范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工作,综合反映企业资产运营质量,促进提高资本回报水平,正确引导企业经营行为,根据《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综合绩效评价,是指以投入产出分析为基本方法,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照相应行业评价标准,对企业特定经营期间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经营增长以及管理状况等进行的综合评判。

第三条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根据经济责任审计及财务监督工作需要,分为任期绩效评价和年度绩效评价。

(一)任期绩效评价是指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的经营成果及管理状况进行综合评判。

(二)年度绩效评价是指对企业一个会计年度的经营成果进行综合评判。

第四条为确保综合绩效评价工作的客观、公正与公平,有效发挥对企业的全面评判、管理诊断和行为引导作用,开展综合绩效评价工作应当以经社会中介机构审计后的财务会计报告为基础。

按规定不进行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的企业,其综合绩效评价工作以经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审计后的财务会计报告为基础。

第五条开展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全面性原则。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应当通过建立综合的指标体系,对影响企业绩效水平的各种因素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和综合评判。

(二)客观性原则。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应当充分体现市场竞争环境特征,依据统一测算的、同一期间的国内行业标准或者国际行业标准,客观公正地评判企业经营成果及管理状况。

(三)效益性原则。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应当以考察投资回报水平为重点,运用投入产出分析基本方法,真实反映企业资产运营效率和资本保值增值水平。

(四)发展性原则。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应当在综合反映企业年度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企业年度之间的增长状况及发展水平,科学预测企业的未来发展能力。

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第12期2011年6月企业研究Business researchNo.12JUN.2011绩效管理一直是企业管理的热门话题,而绩效评价又是绩效管理的核心所在,管理学有句至理名言:“评价什么就做什么”,这句话充分体现了绩效评价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30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经过30年国企改革的实践,国有企业的体制机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现了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厘清了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使国有企业真正变成了一个在市场竞争中能够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

但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在不直接干预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下,必须对企业经营行为和经营成果作出客观、准确、公平的判断。

对国有企业效绩进行评价,就成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出资人)监管的重要手段。

因此,建立科学、规范的国企绩效评价体系,成为我国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

一、对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回顾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伴随30年国企改革的历程,大约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一)改革开放初期的绩效评价指标(1978-1992年)按照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方向,先后在国有企业推进了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利润递增包干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试点。

但这一时期计划经济的烙印仍然存在,国企绩效评价指标映射出这种时代特征。

1982年国家经委、国家计委等六部委制定了“企业16项主要经济效益指数”,这16项指数包括总产值增长率、产品产量完成情况、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产品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降低率等。

1991年,中央工作会议提出要将经济工作的重点转移到调整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上来,防止片面追求产值和速度,忽视经济效益的现象;同时提出在工业企业的考核上要淡化产值指标,强化效益指标。

1992年提出了6项考核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包括产品销售率、资金利税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流动资金周转率、净资产率(后改为增加值率)。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的通知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的通知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的通知⽂号:国资发评价[2006]157号颁布⽇期:2006-09-12执⾏⽇期:2006-10-12时效性:现⾏有效效⼒级别:部门规章⽬录第⼀章总则第⼆章评价指标与权重第三章评价标准选择第四章评价计分第五章评价基础数据调整第六章评价⼯作程序第七章评价结果与评价报告第⼋章附则各中央企业:为做好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作,根据《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办法》(国资委令第14号),我们制定了《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企业实际认真执⾏。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六年九⽉⼗⼆⽇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第⼀章总则第⼀条为规范开展中央企业(以下简称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作,有效发挥综合绩效评价⼯作的评判、引导和诊断作⽤,推动企业提⾼经营管理⽔平,根据《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办法》(国资委令第14号),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条开展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应当充分体现市场经济原则和资本运营特征,以投⼊产出分析为核⼼,运⽤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横向对⽐与纵向对⽐互为补充的⽅法,综合评价企业经营绩效和努⼒程度,促进企业提⾼市场竞争能⼒。

第三条开展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应当制定既符合⾏业实际⼜具有标杆引导性质的评价标准,并运⽤科学的评价计分⽅法,计量企业经营绩效⽔平,以充分体现⾏业之间的差异性,客观反映企业所在⾏业的盈利⽔平和经营环境,准确评判企业的经营成果。

第四条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作按照产权管理关系进⾏组织,国资委负责其履⾏出资⼈职责企业的综合绩效评价⼯作,企业集团(总)公司负责其控股⼦企业的综合绩效评价⼯作。

第五条企业年度综合绩效评价⼯作,⼀般结合对企业年度财务决算审核⼯作组织进⾏;企业任期综合绩效评价⼯作,⼀般结合对企业负责⼈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组织实施。

第⼆章评价指标与权重第六条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指标由⼆⼗⼆个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和⼋个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组成。

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办法

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办法

遇到公司经营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以下简称企业)的财务监督,规范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工作,综合反映企业资产运营质量,促进提高资本回报水平,正确引导企业经营行为,根据《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综合绩效评价,是指以投入产出分析为基本方法,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照相应行业评价标准,对企业特定经营期间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经营增长以及管理状况等进行的综合评判。

第三条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根据经济责任审计及财务监督工作需要,分为任期绩效评价和年度绩效评价。

(一)任期绩效评价是指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的经营成果及管理状况进行综合评判。

(二)年度绩效评价是指对企业一个会计年度的经营成果进行综合评判。

第四条为确保综合绩效评价工作的客观、公正与公平,有效发挥对企业的全面评判、管理诊断和行为引导作用,开展综合绩效评价工作应当以经社会中介机构审计后的财务会计报告为基础。

按规定不进行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的企业,其综合绩效评价工作以经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审计后的财务会计报告为基础。

第五条开展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全面性原则。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应当通过建立综合的指标体系,对影响企业绩效水平的各种因素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和综合评判。

(二)客观性原则。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应当充分体现市场竞争环境特征,依据统一测算的、同一期间的国内行业标准或者国际行业标准,客观公正地评判企业经营成果及管理状况。

(三)效益性原则。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应当以考察投资回报水平为重点,运用投入产出分析基本方法,真实反映企业资产运营效率和资本保值增值水平。

(四)发展性原则。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应当在综合反映企业年度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企业年度之间的增长状况及发展水平,科学预测企业的未来发展能力。

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介绍

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介绍
无论是财政部颁布的企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体系,还是国家 统计局等部门颁布的工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相对于90年代 以前国有企业经营绩效考核评价办法都是巨大的进步,对纠 正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忽视经济效益的现象,以及对纠正片 面强利税、忽视企业长远发展问题,促进企业转变经营机制, 引导企业走向内涵型集约化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个时期:经济效益为主的考核。
1992年:国家计委、国务院生产办和国家统计局在1992年提 出了六项考核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具体包括产品销售率、 资金利税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流动资金周 转率、净产值率。同时根据指标的重要性程度,对每项指标进 行了权数分配,并采用了标准值的概念,适用全国统一的标准 值进行评价计分。
1995年:财政部推出了一套包括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 资本收益率、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应收账款 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十项指标的企 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个时期:经济效益为主的考核。
1997年:国家统计局将原来的六项指标调整为总资产贡献率、 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 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销售率等七项指标。
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介绍 二O一一年六月
主要内容
一、国有企业绩效考核制度的演变 二、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介绍 三、2010年集团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四、2010年九院财务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五、财务绩效评价工作改进探讨
一、国有企业绩效考核制度的演变
(一)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改革进程 (二)绩效考核制度的变迁过程
二、中央企业财务绩效评价体系介绍
四个方面的综合评价:经营能力、经营水平、信用状况、发 展潜力

我国现行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简介及分析

我国现行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简介及分析

我国现行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简介及分析刘国林中国石油华北石油管理局机关事务处 062552摘要:企业业绩评价问题是任何一个经济体系中的核心问题。

在科技日新月异信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现代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客观公正地评判企业经营者的真实业绩,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促进企业整体长远发展,在我国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企业效绩;评价体系;经营成果一、我国企业效绩评价体系(2002)简介(一)、企业效绩评价体系(2002)概述2002年3月,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中央企业工委、劳动保障部和国家计委对《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进行了修订,重新颁布了《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

修订后的“操作细则”使得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更趋完善,评价方法更具公正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现有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简称企业效绩评价)是指运用科学、规范的评价方法,对企业一定的经营期间的资产营运、财务效益等经营成果,进行定性及定量对比分析,做出真实、客观、公正的综合评判。

其基本指导思想是: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间接管理企业的有效方法,建立科学规范的企业绩效评价制度,加强政府、社会和舆论监督,促进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形成,推动我国评价体系方法与国际接轨。

它主要是以政府为主体的评价行为,由政府有关部门直接组织实施,评价对象主要是对在国民经济中有重要影响的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以及列入试点的企业集团。

企业绩效评价工作遵循“科学性、规范性、公正性和真实性”的原则,按照“内容全面、突出重点、客观公正、操作简便、适应性广”的基本思路制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的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被评价企业评价年度的会计决算及财务报告资料。

(二)、企业效绩评价的内容和指标企业效绩评价体系分为工商企业和金融企业两大类,其中工商企业又分为竞争性企业和非竞争性企业。

现以工商类竞争性企业效绩评价为例介绍该体系的主要内容。

中央企业综合绩写葱搂评价体系介绍.ppt

中央企业综合绩写葱搂评价体系介绍.ppt

5.2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八项评议指标:经营者基本素质、产品市场占有能力、基础 管理水平、经营发展战略、发展创新能力、在岗员工素质、 技术装备更新水平以及综合社会贡献
第五个时期:经营管理者经营业绩的考核。
2003年,国资委成立后,颁布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 暂行办法》,国有企业逐步建立起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激励有力、约束有方”对经营者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
(二)绩效考核制度的变迁过程
第一个时期:生产效率的考核。 第二个时期:生产效率向经济效益过渡的考核。
Evaluation only. 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第三个时期:经济效益为主的考核。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5.2
金融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绩效评价暂行办法 (财金[2009]3号) 金融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绩效评价实施细则 (财金[2009]169号 年度行业标准值

二、中央企业财务绩效评价体系介绍
(一)基本概念 (二)基本目标 (三)基本功能 Evaluation only. 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四)设计思路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五)基本要素
第四个时期:企业经营绩效的评价。
1999年,政府制定新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 面的综合评价指标和8项评议指标。
四个方面的综合评价:经营能力、经营水平、信用状况、发 Evaluation only. ted 展潜力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

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

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2006年4月颁发)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以下简称企业)的财务监督,规范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工作,综合反映企业资产运营质量,促进提高资本回报水平,正确引导企业经营行为,根据《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综合绩效评价,是指以投入产出分析为基本方法,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照相应行业评价标准,对企业特定经营期间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经营增长以及管理状况等进行的综合评判。

第三条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根据经济责任审计及财务监督工作需要,分为任期绩效评价和年度绩效评价。

(一)任期绩效评价是指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的经营成果及管理状况进行综合评判。

(二)年度绩效评价是指对企业一个会计年度的经营成果进行综合评判。

第四条为确保综合绩效评价工作的客观、公正与公平,有效发挥对企业的全面评判、管理诊断和行为引导作用,开展综合绩效评价工作应当以经社会中介机构审计后的财务会计报告为基础。

按规定不进行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的企业,其综合绩效评价工作以经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审计后的财务会计报告为基础。

第五条开展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全面性原则。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应当通过建立综合的指标体系,对影响企业绩效水平的各种因素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和综合评判。

(二)客观性原则。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应当充分体现市场竞争环境特征,依据统一测算的、同一期间的国内行业标准或者国际行业标准,客观公正地评判企业经营成果及管理状况。

(三)效益性原则。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应当以考察投资回报水平为重点,运用投入产出分析基本方法,真实反映企业资产运营效率和资本保值增值水平。

(四)发展性原则。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应当在综合反映企业年度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企业年度之间的增长状况及发展水平,科学预测企业的未来发展能力。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管理的分析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管理的分析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管理的分析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摘要:本文对企业绩效管理基本理论方法体系进行了分析,论述了绩效管理的内容及实施前提,提出了企业设定合理目标建立有效的绩效考评与应用机制,完善企业绩效管理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绩效管理企业企业绩效管理作为一项有效的评价监督制度和管理系统,能充分激励员工发挥能动性与创造性,是企业进行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实施战略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培育核心竞争能力、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根据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找出完善性策略,不断提高企业绩效管理水平,成为摆在国企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绩效管理概述绩效考核又称绩效评估、绩效考评。

它是指考评主体针对企业中的每个员工所承担职务职责的履行程序,对照工作目标或绩效标准,采用各种科学的定性和定量的考评方法,对员工行为的实际效果及其对企业的贡献、价值进行考察、测定和评价的过程。

绩效考评对组织而言,要建立考评标准;对员工个人而言,要看员工在规定期限内对组织的贡献。

绩效管理,是对绩效实现过程中各要素的管理,是基于企业战略基础之上的一种管理活动。

绩效管理是通过对企业战略的建立、目标分解、业绩评价,并将绩效成绩用于企业日常管理活动中,以激励员工持续改进业绩从而最终实现组织战略及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

它不仅关注事后的考核,而且注重事前、事中的计划和控制,是一个包含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与面谈以及绩效结果应用的系统过程。

二、绩效管理的特征首先,绩效管理是防止员工绩效不佳和提高工作绩效的有力工具。

绩效管理不仅要针对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员工,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提高现有的绩效水平,从而促使组织的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其次,绩效管理强调沟通辅导及员工能力的提高,各种方式的沟通辅导贯穿于整个绩效管理系统之中。

再次,绩效管理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包括若干个环节的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在一定周期中的运行来实现绩效管理系统的各个目的。

绩效评价体系

绩效评价体系

3.基本要素
评价内容
评价指标 评价标准 评价方法 评价结果
定量——财务绩效
• • • • 资产周转速度 资产运行状态 资产结构 资产有效性等
盈利能力
• • •
资本及资产报酬水平 成本费用控制水平 经营现金流量状况等
资产质量
பைடு நூலகம்
债务风险
• • • •
销售增长 资本积累 效益变化 技术投入等
经营增长
• • • •
管理绩效(30%) 评议指标 权数
盈利能力 状 况
34
战略管理 发展创新 经营决策 风险控制
18 15 16 13
资产质量 状况 债务风险 状况
22
总资产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 资产负债率 已获利息倍数
10 12 12 10
基础管理
人力资源 行业影响 社会贡献
22
14
8 8 8
经营增长 状况
22
销售(营业)增长率 资本保值增值率
基本指标总分=∑单项指标得分 某部分基本指标分析系数=该部分指标分数/该部分权数
评价内容
评价指标
评价标准
评价方法
评价结果
B、修正指标的计分
单项修正系数=1.0+(本档标准系数+功效系数× 0.2-该部分基本指标分析系数)
功效系数=(指标实际值-本档标准值)/ (上档标准值-本档标准值)
某指标加权修正系数=(修正指标权数/该部分权数) ×该指标 单项修正系数 某部分综合修正系数=∑该部分各指标加权修正系数之和 某部分修正后得分 = 该部分基本分数 × 该部分综合修正系数 修正后总得分=∑四部分修正后得分
第一层次 定量指标
修正指标4 修正指标3 修正指标4 修正指标3

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

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

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2006年4月颁发)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以下简称企业)的财务监督,规范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工作,综合反映企业资产运营质量,促进提高资本回报水平,正确引导企业经营行为,根据《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综合绩效评价,是指以投入产出分析为基本方法,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照相应行业评价标准,对企业特定经营期间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经营增长以及管理状况等进行的综合评判。

第三条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根据经济责任审计及财务监督工作需要,分为任期绩效评价和年度绩效评价。

(一)任期绩效评价是指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的经营成果及管理状况进行综合评判。

(二)年度绩效评价是指对企业一个会计年度的经营成果进行综合评判。

第四条为确保综合绩效评价工作的客观、公正与公平,有效发挥对企业的全面评判、管理诊断和行为引导作用,开展综合绩效评价工作应当以经社会中介机构审计后的财务会计报告为基础。

按规定不进行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的企业,其综合绩效评价工作以经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审计后的财务会计报告为基础。

第五条开展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全面性原则。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应当通过建立综合的指标体系,对影响企业绩效水平的各种因素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和综合评判。

(二)客观性原则。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应当充分体现市场竞争环境特征,依据统一测算的、同一期间的国内行业标准或者国际行业标准,客观公正地评判企业经营成果及管理状况。

(三)效益性原则。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应当以考察投资回报水平为重点,运用投入产出分析基本方法,真实反映企业资产运营效率和资本保值增值水平。

(四)发展性原则。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应当在综合反映企业年度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企业年度之间的增长状况及发展水平,科学预测企业的未来发展能力。

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

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

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2006年4月颁发)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以下简称企业)的财务监督,规范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工作,综合反映企业资产运营质量,促进提高资本回报水平,正确引导企业经营行为,根据《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综合绩效评价,是指以投入产出分析为基本方法,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照相应行业评价标准,对企业特定经营期间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经营增长以及管理状况等进行的综合评判。

第三条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根据经济责任审计及财务监督工作需要,分为任期绩效评价和年度绩效评价。

(一)任期绩效评价是指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的经营成果及管理状况进行综合评判。

(二)年度绩效评价是指对企业一个会计年度的经营成果进行综合评判。

第四条为确保综合绩效评价工作的客观、公正与公平,有效发挥对企业的全面评判、管理诊断和行为引导作用,开展综合绩效评价工作应当以经社会中介机构审计后的财务会计报告为基础。

按规定不进行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的企业,其综合绩效评价工作以经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审计后的财务会计报告为基础。

第五条开展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全面性原则。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应当通过建立综合的指标体系,对影响企业绩效水平的各种因素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和综合评判。

(二)客观性原则。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应当充分体现市场竞争环境特征,依据统一测算的、同一期间的国内行业标准或者国际行业标准,客观公正地评判企业经营成果及管理状况。

(三)效益性原则。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应当以考察投资回报水平为重点,运用投入产出分析基本方法,真实反映企业资产运营效率和资本保值增值水平。

(四)发展性原则。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应当在综合反映企业年度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企业年度之间的增长状况及发展水平,科学预测企业的未来发展能力。

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介绍

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介绍

(一)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改革进程
第一阶段:放权让利,开始有了考核的必要。
1978---1984年 有考核的愿望,但考核的责任不明确。
第二阶段:承包经营,需要确定经营责任。
1984---1992年 考核的责任相对明确,但考核的主体不明确,导致 考核的责任难以落实到位。
(一)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改革进程
无论是财政部颁布的企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体系,还是国家 统计局等部门颁布的工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相对于90年代 以前国有企业经营绩效考核评价办法都是巨大的进步,对纠 正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忽视经济效益的现象,以及对纠正片 面强利税、忽视企业长远发展问题,促进企业转变经营机制, 引导企业走向内涵型集约化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销售(营业)利润率 20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 14 成本费用利润率
资本收益率
资产质量 22 总资产周转率
状况
应收账款周转率
不良资产比率 10 流动资产周转率 12 资产现金回收率
债务风险 22 资产负债率
状况
已获利息倍数
速动比率 12 现金流动负债率 10 带息负债比率
或有负债比率
权数
管理绩效(30%) 评议指标 权数
第三个时期:经济效益为主的考核。
这一阶段的进步是从财务指标扩展到非财务指标,由于 非财务指标的考核操作难度较大,很难在财务指标和非 财务指标之间建立起一种平衡关系,在实际操作当中仍 然侧重于财务指标,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整体素质。
第四个时期:企业经营绩效的评价。
1999年,政府制定新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 面的综合评价指标和8项评议指标。
基础 调整 分分
单项指 标得分
标分析 系数

《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解读

《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解读

《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解读问:请介绍一下《暂行办法》出台的有关背景答:开展企业绩效评价是国际上一些国家加强国有企业管理的普遍做法,只是方法不尽相同。

三年前国资委成立时,国务院在“三定规定”和《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中明确,要建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开展所出资企业综合评价工作。

经过三年的实践,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框架已初步建立,各项基础管理制度日益完善。

但是对国有企业包括中央企业经营行为的引导力度依然不够,一些企业只重视当期利润目标,忽视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培养,短期行为比较严重。

为了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引导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一套全面评判企业盈利能力和资产运营质量,诊断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引导企业正确经营的综合绩效评价体系。

基于这样的背景,国资委研究制定了《暂行办法》。

问:《暂行办法》规定的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有什么特点?答:《暂行办法》是根据出资人监管工作需要制定的,所规定的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具有综合评判、分析诊断和行为引导三大功能,充分体现了全面性、综合性与客观公正性的特点:一是以投入产出分析为核心,分析出资人资本的回报水平和盈利质量,这是出资人资本属性的内在规定。

二是多角度综合评价,其中:财务绩效的评价包括了企业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和经营增长四个方面,以综合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对管理绩效的评价包括了企业战略执行能力、经营决策水平、风险控制能力等八个方面,以全面反映企业的管理水平。

三是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体系将企业经营绩效分为财务绩效和管理绩效两个方面,分别设置定量财务指标和定性评议指标予以反映,以克服单纯定量评价的不足。

四是运用行业标准进行评价,包括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这一方面可以增强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引导企业开展对标活动,寻找自身差距,并向国内、国际先进标准看齐。

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如何体现行业之间的差异性?答:这个问题涉及到评价标准。

国资委令第14号: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

国资委令第14号: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

国资委令第14号: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令第14 号《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第38次主任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5月7日起施行。

主任李荣融二〇〇六年四月七日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以下简称企业)的财务监督,规范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工作,综合反映企业资产运营质量,促进提高资本回报水平,正确引导企业经营行为,根据《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综合绩效评价,是指以投入产出分析为基本方法,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照相应行业评价标准,对企业特定经营期间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经营增长以及管理状况等进行的综合评判。

第三条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根据经济责任审计及财务监督工作需要,分为任期绩效评价和年度绩效评价。

(一)任期绩效评价是指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的经营成果及管理状况进行综合评判。

(二)年度绩效评价是指对企业一个会计年度的经营成果进行综合评判。

第四条为确保综合绩效评价工作的客观、公正与公平,有效发挥对企业的全面评判、管理诊断和行为引导作用,开展综合绩效评价工作应当以经社会中介机构审计后的财务会计报告为基础。

按规定不进行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的企业,其综合绩效评价工作以经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审计后的财务会计报告为基础。

第五条开展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全面性原则。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应当通过建立综合的指标体系,对影响企业绩效水平的各种因素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和综合评判。

(二)客观性原则。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应当充分体现市场竞争环境特征,依据统一测算的、同一期间的国内行业标准或者国际行业标准,客观公正地评判企业经营成果及管理状况。

(三)效益性原则。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应当以考察投资回报水平为重点,运用投入产出分析基本方法,真实反映企业资产运营效率和资本保值增值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4月发布的《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体 现全面性、客观性、效益性及发展性原则,财务的定量评价包括 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水平和经营增长四个方面,管理绩效 定性评价包括企业发展战略的确立与执行、经营决算、发展创新 、风险控制、基础管理、人力资源、行业影响、社会贡献等方面 。 这些考核办法对中央国有企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提高起到了至 关重要的导向作用。
第三个时期:经济效益为主的考核。
在这个阶段,企业绩效评价的方法,曾经探索以企业价值最 大化目标取代单纯以利润率和现金流等财务指标,即公司现 实和未来企业价值的评判标准是企业拥有多少知识资本和社 会资源,包括技术人才、创新能力、顾客认同度,产品市场 占有能力、管理信息系统是否有效率、经营环境是否恶化等 。虽然也重视财务指标,而且财务指标是判断企业是否有效 率的基础信息,但人们越来越重视反映企业经营效率的非财 务信息,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市场占有能力, 已全面立足市场来评价经营者的绩效。
(二)绩效考核制度的变迁过程
第一个时期:生产效率的考核。 第二个时期:生产效率向经济效益过渡的考核 。 第三个时期:经济效益为主的考核。 第四个时期:企业经营绩效的评价。 第五个时期:经营管理者经营业绩的考核。
第一个时期:生产效率的考核。
1982年国家经委及国家计委等部委制定了主要包括总产 值和增长率、上缴利润和增长率、产值利税率和增长率、产品 质量稳定提高率、销售收入利润率和增长率等在内的16项主要 经济效益指标,作为考核企业的主要依据,同时规定了从中选 择10项指标进行考核。
第三个时期:经济效益为主的考核。
这一阶段的进步是从财务指标扩展到非财务指标,由于 非财务指标的考核操作难度较大,很难在财务指标和非 财务指标之间建立起一种平衡关系,在实际操作当中仍 然侧重于财务指标,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整体素质。
第四个时期:企业经营绩效的评价。
1999年,政府制定新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 面的综合评价指标和8项评议指标。
这种考核方法计算企业经济效益的动态发展指数,避免 了单一指标的片面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经济效益的一 些问题,但是没有将考核指标按照重要性程度进行区分,不能 较为客观地反映各企业当前经济效益的真实情况,导致了鞭打 快牛现象,这渡的考核。
无论是财政部颁布的企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体系,还是国家 统计局等部门颁布的工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相对于90年代 以前国有企业经营绩效考核评价办法都是巨大的进步,对纠 正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忽视经济效益的现象,以及对纠正片 面强利税、忽视企业长远发展问题,促进企业转变经营机制 ,引导企业走向内涵型集约化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
1995年:财政部推出了一套包括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 、资本收益率、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应收账 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十项指标的 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个时期:经济效益为主的考核。
1997年:国家统计局将原来的六项指标调整为总资产贡献率 、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 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销售率等七项指标。
1988年,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 行曾联合发布了劳动生产率、销售利润率、资金利税率等八项 考核指标,这些指标希望实现加强对财务过程的考核,但是没 有制定正确的考核方法,在考核中没有得到运用。
企业为完成业绩,不惜将大量损失和挂账长期趴在账上 ,导致国有企业不良资产比例连年上升,经营潜亏逐年扩大, 客观上诱导了国有企业经营行为的短期化,这也是造成80年代 后期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包袱越背越重、不同程度地陷入经营困 境的重要原因。
第三阶段:公司制改革,迫切需要对企业的价值评估。 1992---2003年 对考核的认识和需求都很明确,考核者与被考核
者的关系基本明确。但是,考核的内容、标准不明确,原有的 考核和评价方法不能适应企业监管的迫切需要。
第四阶段: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业绩考核的政策和 法律保障。
2003年至今 2003年,国务院颁布了《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 条例》,以法律的方式提出,建立严密的科学的业绩考核体系 和公平合理的奖惩体系。
(一)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改革进程
第一阶段:放权让利,开始有了考核的必要。
1978---1984年 有考核的愿望,但考核的责任不明确。
第二阶段:承包经营,需要确定经营责任。
1984---1992年 考核的责任相对明确,但考核的主体不明确,导致 考核的责任难以落实到位。
(一)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改革进程
二、中央企业财务绩效评价体系介绍
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 体系介绍
2020/8/19
主要内容
一、国有企业绩效考核制度的演变 二、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介绍 三、2010年集团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四、2010年九院财务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五、财务绩效评价工作改进探讨
一、国有企业绩效考核制度的演变
(一)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改革进程 (二)绩效考核制度的变迁过程
第三个时期:经济效益为主的考核。
1992年:国家计委、国务院生产办和国家统计局在1992年提 出了六项考核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具体包括产品销售率 、资金利税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流动资金 周转率、净产值率。同时根据指标的重要性程度,对每项指标 进行了权数分配,并采用了标准值的概念,适用全国统一的标 准值进行评价计分。
四个方面的综合评价:经营能力、经营水平、信用状况、发 展潜力
八项评议指标:经营者基本素质、产品市场占有能力、基础 管理水平、经营发展战略、发展创新能力、在岗员工素质、 技术装备更新水平以及综合社会贡献
第五个时期:经营管理者经营业绩的考核。
2003年,国资委成立后,颁布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 暂行办法》,国有企业逐步建立起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激励有力、约束有方”对经营者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