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第一章

合集下载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第一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第一章
注重活动过程中的互动与 体验
经验三
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积 极给予反馈和鼓励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的挑战与对策
挑战一
孩子间的差异与兴趣点不同
对策一
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孩子的需求
挑战二
教师自身的能力与素质限制
挑战三
幼儿园资源与环境的影响
对策二
持续自我提升,丰富专业知识
对策三
合理利用资源,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02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核心概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核心概念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 社会性发展: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习惯、态度、价值观等方面 的变化。
• 社会认知发展: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是指个体对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社会规则等的认知和理解,以及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判断和社会意识。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第一 章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概述 •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核心概念 •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 •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评价 •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的实践应用
01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概述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背景,以促进学前儿童全面发展为目 标,通过培养儿童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能力, 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
帮助儿童适应社会生活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掌握必要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 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起源于20世纪初,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 新和社会发展,其内涵和外延也不断扩大和完善。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1)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1)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辅导1(第一章)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学习目标:了解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与演变;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概念;理解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明确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所需的专业准备。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难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学科性质与内涵。

教学建议:1.对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与演变”,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线索和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特征,在注重整体把握的同时重点分析“领域课程”出现的历史演革。

2.着重分析“社会化”、“完整发展”等概念,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

3.在针对社会教育与其他领域教育的关系进行讲解时,多用案例分析。

4.在讲授“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专业准备”这部分内容时,可多结合学生在幼儿园的工作实际进行。

一、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与演变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初创阶段和变革与发展阶段。

重点是后两个阶段。

(一)初创阶段。

实际上就是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阶段,可着重让学生了解陈鹤琴的“五指活动”课程和张宗麟的社会化课程。

1.“五指活动”课程陈鹤琴认为,学前儿童是在周围的环境中学习的,应该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组织课程。

学前儿童周围的环境不外乎两个方面:大自然和大社会。

自然环境包括动物、植物和各种自然现象,如春天的桃花、杏花、扬花、柳絮,夏天的雷鸣电闪、蜻蜓荷花,秋菊冬雪等。

社会环境是人类精神活动的环境,是人文环境,对学前儿童的发展具有更大的作用。

在与人的相互交往与作用中,儿童学习和增长与人交往的经验和知识,并实现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习得文化的特征,进行着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更为重要的社会化过程。

陈鹤琴先生同样十分重视学前儿童的社会化教育,注重在社会环境中教育儿童,发展儿童。

因此,在为学前儿童设计的课程中,社会环境的学习成为必不可少部分。

当然,为学前儿童准备的社会环境应该适合他们的学习与发展,适应他们兴趣与需要,适合他们的能力水平,像家庭、集市、节日、庆祝会、教师接待日活动等,是学前儿童经常接触的社会环境,这些应成为学前儿童课程的重要内容。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第一章 绪论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第一章 绪论

• 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学前儿童积极地社会化 (二)为未来培养合格的人才奠基 (三)促进学前儿童的完整发展
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
• 一、我国近现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
• (一)第一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 • 1904年1月,清朝政府出台了我国第一部幼儿教育法规—
• (三)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现今)
• 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是我国学前儿童教育发展第三阶段的主要标志。 《纲要》是对幼儿园课程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
• 《纲要》将幼儿园课程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 学、艺术五大领域,其中的社会领域部分将社会教育的目 标、内容与要求、方法和途径等进一步具体化,使幼儿园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有了明确的原则和方 向。
• 法国学前儿童教育的第一目标就是发展和谐人格,促进儿 童情绪的成熟与社会化。法国学前儿童教育主要是把学前 儿童引向社会化,使他们从参与同伴与成人的活动中认识 自己、认识环境,了解人际关系,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 禁止过分情绪化,排除攻击性;知道与人合作,建立良好 的人际关系养成团结生活的习惯,塑造健全的人格;引导 学前儿童学习自己的文化,分辨并欣赏别人的文化;等等。 这些目标要通过一系列的课程活动来实现,如参观、访问、 沟通、实践、操作以及其他形式多样的协作活动。
• 《规程》中提出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四大目标,其中之一 是学前儿童社会领域教育,并对幼儿园的品德教育进行了 正确的定位,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 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 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
• 《规程》的颁布,对建立与完善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提供 了法规、政策及理论上的支持。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第一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第一章

第一章:导论一.社会化1.社会化的定义:由自然向社会人的转变的过程.2.社会化的功能:规范行为(幼儿园常规行为的培养)培养社会角色意识(幼儿园角色游戏)影响人的价值趋向传递社会知识(经验)和技能形成个性二.社会化基本特点1.以遗传素质作为基础2.社会化的过程其实也是个性化的过程3.个体的社会化具有共性4.社会化贯穿于人的一生当中,通过人的一生来完成的。

P9(1)早起社会化/基本社会化:在学前这一阶段,学习疾奔常识本领和社会规范是社会化的最佳时期。

(2)预期社会化(学龄期---20岁左右)为进入社会进行准备(3)发展社会化/急需社会化:成年以后,适应社会环境(4)反向社会化、(5)再社会化注:4 和5 属于特殊类型的社会化(反哺现象)①留学生现象②犯人三.社会化内容1政治社会化2.民族社会化3.法律社会化4.性别角色社会化5.道德社会化四.社会性P6社会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社会性是过程中形成的结果五.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调查研究法:访谈法,问卷法3.实验研究法4.档案研究法5.个案研究法6.行动研究法第二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第一节:外部因素一.社会文化因素(美国和中国小孩的对比)二.家庭因素1家庭结构:核心家庭扩展家庭:主干家庭(包括爷爷奶奶)联合家庭(几组婚姻联合)单亲家庭假单亲家庭2家庭环境:经济条件家庭成员关系家庭文化3家长的教育方式:权威型宽容性专制型4家长教育观念: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三.幼儿园环境<一>物理环境<二>心理环境1师幼互动2.同伴交往P33 有助于学前儿童摆脱自我中心性有助于学前儿童可以满足归属和爱的需要,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有助于学前儿童促进社会认知的发展3教师之间的交往四.幼儿自身因素(个性个性特征)1 气质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2 性格3能力8第三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一>自我意识概念自我意识也被称为自我,是指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第一节社会性及其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一、社会性及其内容1.社会性:是指个体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的社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特征。

2.内容二、社会性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1.社会性是学前儿童社会性情感及社会交往的需要2.社会性影响学前儿童身体、心智的发展3.社会性认知的需要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一、自我意识:主体对自身的意识。

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二、情绪情感1.情感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3.表情日渐社会化三、个性: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幼儿期兴趣的发展特点四、社会行为五、学前儿童道德的发展第二节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一、环境1.自然环境2.社会环境(1)家庭环境(2)幼儿园环境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影响幼儿园精神环境的影响同伴交往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第一、满足儿童的社会性需要。

第二、同伴交往影响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

第三、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重新协调与成人的关系。

(3)大众传媒二、儿童自身的因素1.儿童气质对社会化的影响2.儿童的认知水平对社会化的影响3.儿童参与的积极性对社会化的影响三、幼儿园教育第二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第一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含义1.能主动的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2.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5.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二、确保实现社会教育目标应注意的问题1.教师应有明确的目标意识2.教师应合理的分解目标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一、社会行为1.帮助幼儿掌握交往技能,发展交往能力2.引导幼儿遵守规则二、社会情感三、社会认知四、个性五、理解社会教育内容应注意的问题1.应考虑对幼儿的整体影响2.应逐步深化、丰富第三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的原则和方法第一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的原则一、目标原则二、活动性原则1.要为儿童创设活动的空间2.要给儿童提供自主活动的机会和时间3.激发儿童活动动机,提高儿童活动水平三、实践性原则1.帮助并教给儿童具体的行为方式2.组织儿童参加多种实践活动3.教育儿童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4.教师要以身作则四、强化原则1.教师要采取明确、适宜的强化方式2.强化应激发儿童的内在动机3.强化的及时性五、一致性原则1.教师要保持教育态度的一致性2.统一幼儿园、托教机构内部多方面的教育力量3. 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的方法一、一般方法1.讲解法2.谈话法3.讨论法4.观察、演示法5.参观法6.行为练习法7.强化评价法二、特殊方法(一)榜样示范法(二)角色扮演法:是指个人试着设身处地地去扮演另一个在实际生活情景中不属于自己角色的行动过程,从而形成角色所需要的某些经验和行为习惯。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指导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指导

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第一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一、我国近现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一〕第一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中凸显了蒙养院应实施做人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游戏、歌谣、谈话、手技等活动均应该围绕学前儿童爱众乐群、修养德性的宗旨进行。

足以看出章程中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重视程度。

五四时期,陈鹤琴、张宗麟开创了学前教育中国化、科学化道路,并开始创建我国学期儿童社会教育。

陈鹤琴的五指课程。

把做人作为三大纲领之一。

张宗麟出版了《幼稚园的社会》一书,是我国幼教史上最早全面深入地论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及其实施的书。

〔二〕第二阶段:20世纪中叶-20世纪90年代中期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领域课程在幼儿园的地位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

在新中国幼教发展的大部分历程中,社会领域课是与德育课程划等号的。

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开始关注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研究,这使幼教界的德育理念开始突破原有的框架,德育的内涵向社会性方向缓慢延伸。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发展的第二阶段主要标志:《幼儿园工作规程》,规程中提出幼儿园保育与教育的四大目标,其中之一是学前儿童社会领域教育。

规程对幼儿园品德教育进行正确的定位。

规程的颁布,对建立与完善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提供了政策与理论上的支持。

〔三〕〕〔三〕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发展的第三阶段主要标志,提出五大领域。

其中社会领域部分包括:社会教育的目标:1、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2、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5、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内容与要求1、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活动帮助儿童逐步适应社会生活、融入社会集体,逐渐掌握社会交往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在学前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社会教育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从社会教育的定义、目标、原则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概述。

首先,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在教育活动中引导儿童理解、接受和遵守社会规范,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修养的过程。

社会教育的目标是让儿童在社会环境中学会尊重他人、合作共享、互助友爱等社会价值观念,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独立自主、勇于表达的个性和性格特点。

此外,社会教育还旨在培养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人交往的技巧和能力,以便他们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要求。

其次,社会教育的原则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这意味着教育者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个体差异和发展需要来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教育者还应根据教育环境的差异,合理安排教育活动,使儿童在学习中能够逐步适应和掌握社会交往和生活技能。

第三,社会教育的方法包括情感教育、示范教育、合作教育和体验教育等。

情感教育是通过培养儿童的爱心、责任感和同理心来促进他们与他人的良好关系。

示范教育是通过教育者的言行表现来引导儿童模仿和学习。

合作教育是通过合作学习等活动,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体验教育是通过生活实践活动,让儿童亲身参与并体验社会交往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此外,社会教育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合作,构建起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家庭在社会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家长应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榜样,为儿童提供爱与关怀。

学校则是儿童的主要教育场所,教育者应制定相应的教育活动计划,培养儿童的社会意识和技能。

社会也应提供各种资源和机会,为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提供支持。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通过教育活动帮助儿童逐步适应社会生活、融入社会集体,逐渐掌握社会交往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它以培养儿童的社会意识、品德修养和生活技能为目标,遵循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和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情感教育、示范教育、合作教育和体验教育等方法,同时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合作。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L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L第一节

人际交往
喜欢交往 与同伴友好相处
社会适应
群体生活 行为规范
自尊、自信、自主
关心、尊重他人
归属感
个性
• 主要指在生物基础上受社会条件制约而 形成的独特而稳定的、具有调控能力的、 具有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心理结构包括: 自我调控、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等三个系统。 • 个性朝着与他人区别的独特性发展, 而社会则朝着与社会群体相适应的共性 方向发展。二者只有协同发展,才有益 于儿童健康发展,更好适应社会。

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他们终 生学到的东西,就是幼儿园老师 教给他们的良好习惯。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门介于 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学前教育学之 间具有边缘性质的学科,主要研 究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现象、 规律及其教育原理、方法与途径 的学科。它兼有理论性、应用性、 实践性。
1.社会性的产生
生物性需要:是指保存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
健康核心与灵魂Fra bibliotek语言社会
科学
价值与方向
艺术
• 没有价值指引的学前教育是盲目的,无 助于人类进步的教育价值则是无益的, 因而,学前教育的第一步是根据儿童的 身心发展规律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 思考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儿童。
五大领域
• 健康是前提
• 艺术(音乐、美术)是体验世界之美的 两种途径 • 科学教育、语言教育是认识与表达对世 界的理解与体验的两种有利途径 • 社会教育起导向作用
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概述
• • • •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概念 二、社会化、社会性、个性 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 四、我国近代的发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幼儿园该教会孩子什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后习题答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后习题答案

课后习题答案(仅供参考)第1单元一、名词解释社会性:社会性是指个体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特征。

如社会认知、社会性情感、社会性行为等。

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个体形成和发展社会性和个性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掌握社会规范、社会技能、价值体系等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品质,由一个自然人发展为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过程。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与品格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由教师、家长及相关教育人员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陶冶儿童性情,培育儿童初步的社会生活能力与良好品德、习性,促进儿童健康、完整发展的教育。

观察法:观察法指对儿童团体生活的正常活动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以获得数据做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二、简答题1、观察法的优缺点及运用时的注意事项。

观察法的优点是:第一,对于所研究的对象在没有施加任何外来影响的情况下,能够掌握研究对象许多生动活泼的实际材料,具有真实可靠性,是第一手资料,所以资料的信度和效度都比较高;第二,观察一般是在自然状态下实施的,对被观察者不产生作用与影响,即无外来人为因素的干扰,不会产生反应性副作用,能获得生动朴素的资料,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第三,对被观察对象可以做较长时间的反复观察与跟踪观察,对被观察对象的行为动态演变可以进行分析;第四,观察法适用范围较为普遍,不但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普遍适用,而且在教育技术研究中,不少方法如调查法、实验法等也与观察法有密切关系。

它的不足是:第一,受观察者本人的限制,对同一事物的观察,往往带有各自的主观性,难以做到客观化;第二,研究者对于被研究者的情况即使了解得很清楚,因其研究对象有其特殊性,很难把研究成果运用于其他的研究团体中。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辅导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辅导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辅导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学习要点:一、社会性定义p2。

社会性:是指个体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的社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特征。

二、社会性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p2。

1、社会性是学前儿童社会性情感及社会交往的需要。

2、社会性影响学前儿童身体、心智的发展。

3、社会性认知的需要。

三、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p4。

(一)、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即主体对自己和自己心理的认识。

是社会性发展的基础。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

自我评价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等。

自尊是自我体验的核心内容。

自我控制是指在目标受阻时,个体抑制其行为或改变行为的能力。

▲婴儿期是自我意识发生的时期。

没自我意识(物我不分)----婴儿期末开始把自己的身体与其他物体区分开,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幼儿前期是自我意识形成的时期。

代词“我”的使用标志自我意识的形成。

开始出现自尊心。

▲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主要表现在对自己性别的认识。

自我评价大约从2—3岁开始出现1、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

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必须客观、公正,不可褒扬过高,也不可随意贬损,要注意自己的评价对幼儿的影响。

2、常常带有主观性。

不从实际出发,而从情绪出发进行评价,一般都过高评价自己。

大班▲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1、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

2、自我评价进一步发展。

3、幼儿活动的独立性逐渐加强。

(二)、学前儿童情感社会化的发展特点▲情绪和情感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或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主观反映。

主要包括情绪的表达与控制。

▲新生儿有明显的情绪反应,到幼儿前期已经具备各种基本的情绪体验。

▲发展趋势:1、情感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3岁前情绪反应动因中生理需要是否满足是主要动因,3-4岁向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过渡阶段,中、大班幼儿中社会性需要的比例越来越大。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组织与实施
教育评价
第1单元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二)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健康
《纲要》将幼儿 园课程相对划分 为五大领域 语言 社会 科学
艺术
第1单元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二)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1) 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社会领域 部分的社 会教育目 标有以下 几个 (2) 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第1单元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知 目 标

了解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 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涵; 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方法; 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 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相关课程领域的关系。
第1单元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初步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方法。
(二)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方法
② 观察一般是在自然状态下实施的,对被观察者不产生作用与 影响,即无外来人为因素的干扰,不会产生反应性副作用,能获
得生动朴素的资料,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③ 对被观察对象可以做较长时间的反复观察与跟踪观察,对被 观察对象的行为动态演变可以进行分析。
④ 适用范围较为普遍,不但在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中
第1单元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一)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对象
2. 社会化
社会化也称社会性发展,是指个体形
成和发展社会性和个性的过程。
第1单元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一)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对象
3. 个性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
具有一定倾向性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 既包括能力、气质、性格,也包括兴趣、

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辅导1(第一章、第二章)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学习目标:了解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与演变;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概念;理解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明确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所需的专业准备。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与专业准备;难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学科性质与内涵。

本章主要内容:本章初步梳理了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与演变;分析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性质与内涵,概要阐释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并讨论了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所需要的专业准备,以帮助学习者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有系统地了解,明确学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及相应的专业准备。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涵定义: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陶冶儿童性灵,培育有着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儿童。

注意与常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生活教育、人文教育等教育概念的辨析。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有着丰富内涵特性的教育概念,它兼具常识性、道德性、生活性与人文性,只有综合的理解,才能恰当把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真正内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相关课程领域的关系在幼儿园的课程领域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起着核心与灵魂的作用,为其他领域提供方向与价值的指引。

即一切的教育都在帮助孩子建立与世界的一种恰当关系,学会做一个人格健全、并有益于人类的人。

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我们不仅让儿童学会科学的认识与探究客观的世界,还要认识到人类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类对客观世界所承载的责任;幼儿语言教育也不仅仅只是教会孩子正确与流利地表达,还要教孩子学会表达真诚与善意;幼儿艺术教育不仅仅让孩子学生欣赏与创造美,还让孩子体验与领会人性之美。

这些关系的层面、人性的层面就是社会教育需要关注的,因而,社会教育存在于所有领域课程之中。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讲义 第一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讲义 第一章

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重点提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对象、内涵和价值。

难点提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专业准备。

第一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对象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概念与学科性质1.概念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教师根据幼儿园教育目标和一定社会的价值取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以促进学前儿童社会认知、激励社会情感、培养社会行为技能为主要内容而进行的旨在发展幼儿社会性的所有教育活动的总和。

2.学科性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历史较短,是一门较为年轻的、介于学前心理学与学前教育学之间的、具有边缘性质的学科,主要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现象、规律、方法、教育与训练。

它不仅是一门理论学科,更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综合学科。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对象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前儿童在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其实质就在于通过人际交往,培养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推动其社会化的进程,从而为学前儿童社会性和健康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因此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社会化、社会性、个性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1.社会化社会化就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逐渐形成适应于特定社会所认可的行为方式,由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学前儿童的社会化,主要是指学前儿童在一定社会体系下根据社会要求不断地调控自身行为,并逐渐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从而适应该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

社会化包括两个过程,一个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另一个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是相辅相成的。

个体社会化过程的特点(1)主动性和被动性的统一。

每个人对社会现实的反映都有一定的选择性和必然性,其社会化的过程既是一个主动的,也是一个被动的过程。

(2)连续性、终身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是一种连续性、终身性的过程,表现在个体社会化过程的发展,往往以先前的状况为基础,对先前社会活动进行一定程度的继承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
社会交往
与成人的交往 与父母和老师的交往 学前儿童之间的交往 同龄伙伴之间的交往
27
多元文化
中国文化 学习我国的国名、国旗、国歌,主要民族, 著名人文、自然景观,民间艺术等。 世界文化 主要引导儿童接触和了解不同国家、不同种
族的外国人,感受其独特的风俗习惯。
28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讨论法
教师运用讨论法时要注意:讨论内容是儿童熟悉的或符合儿 童认知水平的;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具体、明确;讨论应层层递进, 步步深入;讨论结束要进行总结。
强化评价法
指教师对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增 强其好的行为,消除其不好的行为的一种社会教育方法。
正强化
当被强化人出现他人所期待的操作性行为后,立刻给予其所 需要的强化物,则被强化人再次出现同样操作性行为的可能性和 次数会增加。
道德性
应当通过儿童自身行动使其知道应该怎样做、不应 该怎样做,从而明白道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人文性
应特别注重人文教育,注意培养儿童对人的理解、尊重, 使人文精神的历史底蕴与民族文化融入儿童的精神生活中。 5
初创阶段
1904年1月,清政府出台了我国第一个幼儿教育法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该章程提出了培养幼儿身心、 个性、行为的目标和要求以及原则和方法。 1919年后,涌现的一批学前教育革新家们引导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向科学化方向发展。 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社会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逐渐得到确立,社会教育课程的结构、体系及实践都得到长 足的发展。
帮助他人。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第四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评价
41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意义
行社会教育。
32
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合作教育
幼儿园、家庭、社区是学前儿童生活的主要环境,是对儿童社会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外部因素。家长与幼儿园 的互相沟通,能够使家长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能够对孩子出现的问题进行更具针对性的教育;而幼儿园也能够 更好地了解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具有针对性地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社会教育目标。另外,教师应当组织儿 童走向社区,拓展儿童社会交往的空间,增强儿童对周围社会环境的认识,促使学前儿童融入社会。
负强化
被强化人改正问题行为,表现出正确的操作行为后,取消 使他感到厌恶的刺激。为了避免厌恶刺激,被强化人会加强实施 正确行为的几率。
强化法的使用要点
明确强化行为
例如:教师夸奖幼儿:“明明真棒!”其效果就不如“明 明帮老师拿玩具,真棒!”后一种夸奖更能使儿童明白老师倡导 的行为是什么。
选择适当的强化刺激物
学前儿童的个性
10
学前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是相互促进的。社会性发展较好的儿童,如果能够遵守社会规范,那么其个性就能
得到很好的发展;若儿童在社会化中表现出的个性违背了社会价值观,则会被认为是社会性发展缺陷或发展不足。
11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12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以培养儿童的自我意识,使儿童了解社会环境、社会规范、社会文化,掌
握社会交往技巧,促进儿童积极社会情绪和情感的形成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4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特点
常识性
必须从儿童生活出发,使儿童能够理解这是 儿童生活中常识性的内容。
生活性
尽可能从儿童的生活出发,选择基于儿童生活 经验与生活实际并能丰富儿童生活经验的内容。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1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01 发展历程及研究对象 02 目标与内容 03 途径与方法 04 评价
2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历程及 研究对象
3
第一节
什么是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以发展儿童的社会性,促进其良好个性形成,使儿童逐渐适应社会为目标,
24
社会认知与社会适应
社会环境的认知 学前儿童生活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幼儿园环 境、社区环境等;对环境的认知包括名称、具 体地点、环境设施、人物关系和行为准则等。 社会规范的认知 公德意识、环境保护意识、文明礼貌用语、文 明行为规范以及日常的卫生习惯等。
25
社会性行为
亲社会行为 助人、合作、分享与安慰等 反社会行为 打人、骂人以及破坏物品等攻 击性行为 其他社会性行为 违规、自私、说谎以及焦虑等
在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具体内容之前必须理解《纲要》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相关规定。
22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学前儿童个性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前儿童时期,自我意识主要是儿童对自我存在的认识和体验,如知道自己的名字、性别、优缺点、自信、 自尊等。
23
情绪和情感
学前儿童的初步情绪调控能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幼儿能对自己情绪中那部分对人对己可能产生 不良影响的情绪冲动加以适当调控,如孩子对任性、执拗、侵略性、攻击性等偏颇情绪的适当调控;另一方面 表现为幼儿能适当地调节情绪,并常常鼓励自己保持高兴、愉快的心境。
依据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担负了培养儿童成人的重要责任, 将为学前儿童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性品质和行为 基础。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应当关注社会的发展,关注社会 的未来,其目标的制定要反映出社会的需要和要求。
依据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科发展水平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包含多方面 的知识,例如,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 涵盖学前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制定目标时,只有 综合考虑这些基础学科本身的目标以及知识体系,才 能将社会教育目标较好的完成。
8
在学前儿童的社会生活中,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逐 渐掌握社会规范、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逐步适 应社会环境,并能逐渐影响社会环境,由自然人向社 会人转变过程中形成的儿童心理特征。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
9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 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是具有多层次、多侧 面的,并且受社会条件制约。个性是每个人有别于他 人的独特性,体现着作为社会成员的独特价值。
1994年,《幼儿园教育活动》和《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社会》中用“社会”范畴代替了“品德”范畴。
7
发展阶段
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幼儿教育课程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
艺术五大领域,明确了社会教育的目标和方向。与此同时,将品德教育引入社会教育中,弥补了以往品德教育在儿 童个性、社会性教育方面的缺失,使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向着更人本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6
变革阶段
195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提出通过爱国主义和国民公德等教育培养幼儿的道 德品质是幼儿园的重要任务。 1981年10月,教育部制定并发布了《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将思想品德作为独立科目,使德育课程系 统化。 199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确定了德育的总目标。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年龄段目标
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总目标具体化、细致化的表现, 是对各个年龄段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具体要求。
• • •
小班时,希望儿童保持愉快的情绪,不好哭,不 怕生; 中班时,则要求有所提高,希望儿童能够了解自 己和他人的情绪,有同情心,愿意关心他人; 大班时,就要引导儿童初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使儿童在一些紧急情况下能够做出一些合理应变。
第三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29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途径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通过幼儿园教学、日常生活以及家、园、社区合作3个方面来进行。
30
在幼儿园教学中开展社会教育
集体教学活动 集体教学活动是指教师有目 的、有计划地围绕某个社会 内容,灵活采用多种教育方 法对学前儿童进行社会性教 育的活动。
区域活动 在区域活动中,儿童可 以自由选择,自主活动,
33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
选择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灵活加以运用,使教育目标更好地实现,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果。
34
讲解讨论法
以语言为主的方法。这种方法既有利于培养学前儿童的语言 表达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前儿童独立思考的习惯和灵活应变的能 力。
讲解法
教师运用讲解法时要注意:讲解要具有针对性、直观性和多 样性。
移情训练法
移情就是教师或家长通过讲故事等方法,让儿童设身处地地 站在他人的角度去体验他人的情感、理解他人的需要及活动的教育 方法。
注意要点
① 创设的情境应是儿童熟悉的,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儿童的
年龄特点以及认知水平,使儿童在理解的情境中产生移情。 ② 移情训练中应该充分调动儿童已有的经验和认知,让儿童能 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的情绪。 ③ 在移情训练中,儿童移情的对象应不断延伸扩充。 ④ 促使儿童在移情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除了在情感同 情和共鸣上以外,还要让儿童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去关心和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内容
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和活动目标
17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总目标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总目标具有规范性、共同性、学习 结果导向性、可分析性和可扩充性等特点。总目标全 面兼顾了儿童的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 ① 喜欢参加游戏和各种有益的活动,活动中快乐、 自信; ② 乐意与人交往,礼貌、大方,对人友好; ③ 知道对错,能按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行动; ④ 乐于接受任务,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 ⑤ 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家乡、爱祖国。
正强化物:糖果、饮料;外出游玩、看电视、做游戏;赞扬、 拥抱、鼓励等。 负强化物:言语警告、自由受限以及各种强烈的感觉刺激或 心理惩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