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及其诗文

康熙及其诗文
康熙及其诗文

康熙及其诗文

他不是寄情山水的田园诗人,他不是驰骋沙场的边塞诗人,他是万人之上、劳神于朝政却能乐在其中的帝王。他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他勤于朝政、治国有方,他为平定三藩、收复台湾而喜悦振奋,也为年少丧妻、九子夺嫡而黯然神伤。他是一国之君,更是个会有喜怒哀乐的活生生的人,当他需要排解心中情绪、抒发一腔感慨的时候,也会将这种种情绪融于诗文创作之中。

皇帝的文学创作自然是有别于职业文人,不必用太过专业挑剔的眼光来评判其诗文的优劣,其中的用辞引典、音律韵脚也不必太过深究,这更像是皇帝的有感而发、即兴随笔。康熙皇帝在历朝历任帝王当中可算是学识相当渊博的一位,他从小接受严格而良好的教育,文学功底非常扎实,又受到一些西方理念的渗透影响,作为封建皇帝已是属于思想相当开放且涉猎广泛的一位,以上种种则是影响了他是诗文创作。

一、少年天子,内抚诸臣,外安邻邦

作为大清入关后的第二位国家领导人,康熙皇帝接过的是一根沉甸甸的接力棒,此时的少年天子先后经历了丧父丧母之痛、又险些被天花带走性命,大清帝国也像一个新生儿一样百废待兴。年少的康熙心中非常清楚,他必须励精图治,使整个帝国平稳而健康的运转起来,康熙年幼时便向父亲顺治皇帝表明志向“待长而效法皇父,黾勉尽力”“立心以天下为己任,许死而后已之志1”康熙皇帝也确实以六十一年的勤勉兑现了年少的志愿。

在巧降鳌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亲政之后,少年康熙要面对的便是父辈的历史遗留问题——三藩。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分别镇守南疆重镇云南、广东和福建。这三股力量曾是大清开国元勋,功不可没,却也在这过程中积蓄了自己的力量,为患一隅。康熙皇帝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当然不能允许这样的“国中之国”存在,果断决定削藩平叛。运筹八年,削藩集权得胜之时写下了这样一首代表性的诗作。

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

未衿干羽三苗格,乍喜征输六诏宽。

天末远收金马隘,军中新解铁衣寒。

回思几载焦劳意,此日方同万国欢。

康熙的诗作善于借代和用典,这得益于他博览经典通晓历史。以“洱海昆池”指代吴三桂割据的云南地区,表现云贵高原地势崎岖、行军艰难的特点。“长安”自大唐以来则是国都的代名词,指代康熙所在的紫禁城。康熙帝运筹帷幄,捷报连连。“三苗”乃是上古黄帝至尧舜时期的部族名称,“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2,尧舜禹曾多次平乱于三苗。“六诏”则是唐初分布在洱海地区的六大少数民族部落。正如当下康熙平叛于三藩,此处康熙以古喻今。三苗平定,六诏依顺,康熙帝也如愿削平三藩。将士们远征他乡,得胜卸甲,回想八年来日夜操劳,此时南疆祥和、举国同庆。这一年,康熙皇帝二十八岁,不及而立的青年天子,已在这场政治军事的斗争中过得了最终的胜利。

康熙的七言诗基本上遵循了律诗的规则,用词考究对仗工整,又富有音律美感。对于借代的运用恰到好处,通俗易懂又显得别具一格。以古喻今彰显了康熙熟谙历史、学识渊博的个人素养,作为封建帝王一国之君,能够做到以古鉴今治国有道,那已是国之幸、民之福了。

南疆三藩之乱告一段落,准噶尔部族也在不停的进犯我大清北疆边境,这也让康熙皇帝费神不已。历经大清三祖三宗六任皇帝的不懈努力,才算是解决了清代的蒙古问题。

残寇疲宵遁,横冲节制兵。

我师乘锐气,谁许丐馀生。

貔虎三军合,鲸鲵一战平。

愧称谋画定,讨罪荷天成。

准噶尔首领噶尔丹,为人聪明狡黠,娴熟弓马,工于谋略。此人又野心勃勃,凶恶残暴,连年征战扩张。北方又有沙皇俄国对中原虎视眈眈,噶尔丹公然向康熙皇帝放出狂言“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3。如此狼子野心,又企图分裂国家的举动,康熙皇帝断然不能够允许。“噶尔丹一日不灭,则边陲一日不宁”4。因此康熙皇帝三度御驾亲征,不畏艰险,不避辛苦,亲自筹划,周详部署,展现出

2《史记·五帝本纪》

3《平定朔漠方略》卷七

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雄图远谋、雄伟气魄。

诗中表现康熙皇帝誓要诛灭逆贼叛党的决心,绝不给贼寇喘息翻身的机会,除恶务尽。天子御驾亲征,百万雄师势如破竹,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可被动摇。康熙的诗句底气十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表现强大帝国维护主权和尊严的自信。康熙三十六年,四十三岁的康熙皇帝在第三次亲征的途中,得到了噶尔丹兵败身死的消息,不战即胜、班师回京。遥想第一次御驾亲征准噶尔,已是七年之前。

二、潇洒玄烨,遍览园林,情钟江南

紫禁城,皇帝日常生活、起居、办公的主要场所。自明成祖朱棣以来,北京紫禁城及其附属的“三山五园”几建几毁,及康熙帝晚年时期,才基本确定成为了如今的样式规模。说到紫禁城的金銮殿,也不得不提三大殿的命名变化。康熙皇帝御门听政的主殿“太和殿”,在大明永乐十八年首建之时,命名为“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第三次重建三大殿完工,易“奉天殿”为“皇极殿”,直到大清顺治二年,三大殿才改为如今的名字。

从三次易名的变化中不难看出,“奉天殿”突出了“天”,“皇极殿”突出了“极”,而到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则突出了“和”的观点。从突出“天神”到突出“皇权”再到突出“人和”,这是一个历史进步的过程。事实上自大清入关以来,顺治、康熙两位皇帝励精图治,处处践行“和”的观点,民族和睦,官民和善,君臣和谐,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

西山初夏玉泉清,

暮雨随风满凤城。

四野皆霑比屋庆,

八方尽望乐丰盈。

这是康熙皇帝在玉泉山静明园所题的诗句,描绘初夏时节玉泉山的美景。山色沐浴在微雨之中,田野仿佛被笼罩了一层薄纱,在康熙皇帝的治理之下,四海祥和、物阜民丰,百姓安居乐业,山色也显得空灵迷人。这首诗是康熙皇帝写景抒情诗的很好体现,展现康熙皇帝驾驭词汇描写景物抒发内心喜悦情感的功力。

在康熙皇帝的主持之下兴建的另一座著名园林建筑就是承德的避暑山庄。避暑山庄于康熙四十二年开始兴建,历时八年基本告成,康熙皇帝御笔门额,并撰

有《避暑山庄记》。这里是康熙皇帝夏季办公的主要场所,御门听政由太和殿移至此处。康熙《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诗》被制成铜版画传入西方,对十八世纪英国园林艺术的影响极大。5

康熙皇帝如此大兴土木修建园林,也在侧面反映出康熙朝中叶、康雍乾盛世启元,国力强盛物阜民丰的状态。只有经济高度发展,生产力水平很高的情况下,才会使康熙这位英明果敢、体恤百姓的皇帝有兴建园林的财力和人力。也让他拥有了寄身园林、写诗撰文的情趣。

终康熙皇帝一生,共有六次游历江南的重大系列活动,自康熙二十三年31岁,到康熙四十六年54岁,六下江南共计520天。康熙皇帝的南巡目的主要有四:一是视察河务与漕运,二是促进满汉文化交融,三是宣扬皇威与督察臣工,四是省耕问俗与游览山水。

大清最初入主中原时,努尔哈赤的“屠杀汉儒”,皇太极的“六掠中原”,多尔衮的“强令剃发”,这一系列政策使满汉两族闹得很不愉快。康熙皇帝带着促进满汉团结一心的重任,六下江南先后祭孔子、祭岱庙、祭明陵、祭禹陵,为化解民族之间的隔阂做出莫大努力。

行遍江南水与山,柳舒花放鸟绵蛮。

明朝又入邳徐路,凤阙龙楼计日还。

这是康熙皇帝御题《己卯南巡视河工回跸》,康熙皇帝视察江南水务,回到行宫时所作。他是大清十二位帝王当中第一位航经运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六条大江河的皇帝,开创了清帝南巡的先例。康熙皇帝游遍江南山水、看遍江南美景,又马不停蹄的赶往下一个目的地,巡游之后回到紫禁城,处理朝中大小奏章。如此勤政爱民的好皇帝,怎能不叫人敬佩。

三、勤政皇帝,注重农事,治理水患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农业大国,加之自封建社会以来的重农抑商制度,农业则成为了中国的立国之本、经济命脉。康熙皇帝深知这一点,他坚持以农为本,重视农桑,敬农、重农、悯农、恤农、爱农、务农,采取了众多措施。

康熙皇帝敬农重农的一个表现就是行亲耕礼,皇帝亲耕、皇后亲蚕。礼制规定:“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一推便是一个来回。每年春耕季节,

康熙皇帝在先农坛举行祭农仪式,在“一亩三分地”亲自“三推”以示以农为本、重视农桑。他还御制一套《耕织图》,每幅图配诗一首,流传后世以示重农。

紫芒半顷绿阴阴,

最爱先时御稻深。

若使炎方多广布,

可能两次见秧针。

这是康熙皇帝在西苑开辟的御用试验田,开地一亩三分,作为他御用的耕地,康熙皇帝先后在这里种植了十几种稻米。某一天,他惊奇地发现有一棵稻杆较其他的高出许多,且颗粒饱满已经成熟,康熙便留下了这棵种子,年复一年反复播种,培育出了“御稻米”。诗中则是描述了这种稻米颗粒饱满、口感香糯、且在南方热带一年两熟,被康熙皇帝广泛推广。更加难得的是,作为天子帝王,康熙皇帝竟然粗通农事,做起农活也是像模像样。

康熙皇帝亲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宿夜廑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6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却因夹带大量泥沙,河床升高,时常引起溃堤。黄河水关系到沿岸的农田、灌溉、漕运,康熙对此极为重视。他对于治理黄河有三点经验:亲理河务、审慎用人、慎待争议。

淮扬罹水灾,流波常浩浩。

龙舰偶经过,一望类州岛。

田亩尽沉沦,舍庐半倾倒。

茕茕赤子民,凄凄卧深潦。

对之心惕然,无策施襁褓。

“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初七,路经高邮,舟泊城北廓外,见两岸居民田亩被水淹没,十分震惊”,康熙皇帝“登岸亲行堤畔十余里,察其形势,如集生员耆老,问其致灾之故,细与讲求。”7康熙皇帝乘船行至高邮地界,见水患如此,写下这样一篇诗作记录下所见的情景。良田千顷已变为一片泽国,百姓流离无以安身,康熙见状心中悲悯伤感,却也显得无奈。康熙皇帝作为一国之君能做到的,6《清圣祖实录》卷一五四

也只有即可召集官员和水利专家,治理黄河顽疾,修复水道,还千顷良田于百姓。

诗中对于高邮地区水灾的描写形象而具体,有着强烈的画面感,百姓流离失所,良田倾覆的状态被表现出来。作为一国之君,看到自己的子民遭此劫难,康熙皇帝不禁动容,心中急切却无奈。于景于情,康熙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学者皇帝,崇尚科学,关注西方

在思想相对封闭的封建君主专制社会,康熙皇帝可算得上是较为开明开放的一位君主,他勤于学习又善于学习,对西方自然科学、西方宗教有着浓厚的兴趣。且大清王朝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闭关锁国也锁不住西方科学的层层渗透,加之康熙这样勤勉好学的性格,促成了学者皇帝这样的说法。

康熙皇帝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得益于他出色的外籍教师。南怀仁,康熙皇帝的第一位外籍教师,授命为康熙皇帝进讲天文学、数学等学科,他亲自或主持制作了大量仪器供康熙学习使用,仪器制作之精细,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仪器,很多是清朝以前所没有的。此外,康熙还在西医西药、地理勘测等方面有着过人的天赋。

功成十架血成溪, 百丈恩流分自西。

身列四衙半夜路, 徒方三背两番鸡。

五千鞭挞寸肤裂, 六尺悬垂二盗齐。

惨恸八垓惊九品, 七言一毕万灵啼。

这是康熙皇帝为了纪念耶稣基督被钉死十架上,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名曰《基督死》,人称《康熙十架歌》。康熙在很小的时候,在他皇父顺祝皇帝、祖母孝庄太皇太后那里,接触到了耶稣会士,也大概是从那时起,康熙对西方科学、西方教会产生了兴趣。

康熙精通古诗韵律,这首七律诗押韵严谨,虽只有八句五十六字,但却将耶稣从被捕到殒命的主要情节描绘得淋漓尽致。奔放的诗句和整齐的韵律相结合,使人读来铿锵有力,意味无穷。如果一面读诗,一面默想基督苦难经历中那些悲痛场面,必会历历在目,催人泪下。然而,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这巧妙的诗句,绝非轻易信手捻来,如没有熟读圣经,深刻理解耶稣钉死十架的意义,反复推敲,素含深邃语言功底和丰富想象力是绝不会雕琢出如此佳美的诗句来。

康熙也许是最了解基督教的一个中国皇帝。从以上这首他所作的一首《十架

颂》七言诗便可见一斑。若不是对圣经新约的四本福音书十分熟悉,是绝对写不出这么一首奇巧而又准确的叙事史诗。另一方面,这首《十架颂》也显出康熙的杰出文才。在短短五十六字之内,竟包含了由一至十、百、千、万数目;又有寸、尺、丈量度。但最难得的还是康熙对耶稣基督在最后的晚餐过后直到上十字架的受苦历程描述的历历如在眼前;并且,除了对史实有准确的记实描述以外,字里行间竟盈溢着殷殷慕孺之情。康熙身为一代上国之君,愿意如此虚心接受西方宣教士所传之道理至此地步,确属非常难能可贵之至。

五、积极教子,无奈晚年悲苦

康熙皇帝一生共有三十五个儿子,其中排序的有二十四位,然而到康熙晚年,能够考虑继承大统的皇子只有十四人。

康熙皇帝首立太子是在康熙十四年,是年康熙皇帝二十二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此时确立太子主要有几点考虑:满洲和汉族历史教训,避免未来的夺嫡之争;平定三藩所需,起到稳定民心、巩固皇权;另外就是悼念发妻,难产早逝的皇后赫舍里氏。综合以上考虑,年轻的康熙皇帝便确立嫡长子胤礽为皇太子。

勤俭守家法,为仁勉四箴。

读书须立体,学问便从心。

佻达愆非浅,浮华罪渐深。

人皆知此道,何必论古今。

康熙皇帝培养太子可谓尽心尽力、倾注心血,他亲自教授太子诗书骑射。胤礽天资聪颖,身体健壮,一表人才,“通满汉文字,娴骑射,从上行幸,赓咏斐然”8深得康熙皇帝喜爱。从诗中也可以看出,康熙勉励自己的孩子们勤于学习、踏实做人。这更像是一位慈父把孩子们叫到膝前循循教诲,把做人处事的道理传授给孩子们。

终其一生,康熙称得上是勤政爱民的成功皇帝,走到晚年,康熙确成了疾苦缠身的失意父亲,在庞大帝国继承人的问题上,康熙伤透了脑筋。著名的“九子夺嫡”,在后宫掀起一场腥风血雨,这是康熙最不愿看到的情况,无奈却真切的发生在了他的身上。四皇子胤禛是顺承大统还是假传遗诏,如今人亡物非早已无从考证,但是这样的事情确是成了康熙晚年难以抚平的遗憾。

六、结论部分

这篇文章从开始构思的时候我就在纠结,康熙皇帝是一代帝王君主,不是纯粹的文人墨客,所以康熙的诗文当中能发掘出什么样的文学价值。那么我所论述的重点是在于他诗文的文学内涵,还是结合康熙纵横政坛的一生,他的个人经历、性格特点,体现在诗文中的状态对此加以分析。康熙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位封建帝王,他的人格魅力确实令人着迷和钦佩。著名学者阎崇年先生说:“中国两千年皇朝史,堪称大帝者,前有唐太宗,后有康熙帝。”他与法国的路易十四,俄国的彼得大帝同为十七世纪不可小觑的三位政坛大腕。

康熙的诗文创作,虽然不像他的政绩那样灿烂卓著,却也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表达。他是一代帝王,他的工作重心在于内政外交、黎民百姓,并不是舞文弄墨、寄情山水。诗文只是他聊表心意、抒发情感、或是题赠他人的载体。作为君王,他有太多的身不由己和无可奈何,他需要处理君臣、官民、民族之间的种种问题,要处理朝中内外的大小事务,又要专注于他所钟爱的对于自然科学的学习。这样一位充满着传奇色彩的皇帝,在他的诗文作品中,既有游览山水的有感而发,又有历经世事的由衷感叹,还有赠与他人的作序题跋,以上种种,渗透着康熙皇帝六十一年执政生涯甚至六十八年人生经历的凝结与沉淀。

到了明清时期,诗文创作开始出现趋向白话的状态,诗文本身的词藻韵律变得平实易懂。康熙皇帝通晓历史,又受到过良好的文学熏陶,同时又学识渊博、涉猎广泛、眼界宽广。以上这些要素,使他的诗文内容丰富、富于典故,颇显文采。在他之后的帝王当中,也只有乾隆皇帝的文采能与他并驾而论。综上所述,康熙皇帝独特而传奇的人生经历,赋予了他的诗文独有的气质内涵,在历代帝王的诗文创作中独树一帜。

康熙王朝经典台词_1

精心整理 康熙王朝经典台词 康熙王朝经典台词 1、当朝大学士,统共有五位,朕不得不罢免四位;六部尚书,朕不得不罢免三位。看看这七个人吧,哪个不是两鬓班白,哪个不是朝廷的栋梁,哪个不是朕的儿女亲家,他们烂了,朕心要碎了!祖宗把江山交到朕的手里,却搞成了这个样子, 来的。记着,从今日起,此殿改为正大光明殿!好好看看……哦,你们都抬起头来,好好看看,想想自己,给朕看半个时辰…… 2、这第一碗酒,朕要敬给太皇太后孝庄,敬给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朕八岁丧父,九岁丧母,是孝庄太后带着朕,冲破艰难险阻,才有了今天的大清盛世。孝庄太后,朕想你啊!……还有这第二碗酒,朕要敬给在座的列位臣工,敬给天下子民。

朕在位已经六十年了,六十年来,是你们辅佐朕,你们俯首农桑。从炎黄甲子年到如今有三百多位皇帝了吧,朕是年事最高,在位时间最长,养育子孙最多的,皇子皇孙,还有曾孙,一共是一百多位吧!朕要感天动地呀!朕要敬颂苍穹啊!大清是朕的,也是你们的呀!记着,没有你们便没有今天的大清,朕在这儿……谢谢你们啦!……这第三碗酒,朕要敬给朕的死敌们,鳌拜、吴三桂、郑经、葛尔丹,哦, 3 4 5 有也,大清皇帝康熙爱新觉罗玄烨,谨以明太祖洪武皇帝为先师,继往开来,造福天下。再拜。 6、爱新觉罗玄烨,叩告列位先祖在天之灵,玄烨自即位至今,遭权臣鳌拜欺凌,朝廷与百姓也深受其害。如今已到胜败存亡之际,玄烨决心护国安民,振兴大清,除歼灭贼。

7、皇上,微臣穷十年之功,遍阅古今各族史料及图谱,终于构成此图。臣,死也瞑目了。微臣自信,此图不但是大清最精最全之图,也是中国自古以来最精最全之图。臣以为,台湾郑氏孤悬海外,只是大清的疥廯之疾。大清的心头巨患不是台湾,而是蒙古准葛尔王葛尔丹。在朝廷平定西南三藩之时,葛尔丹也在一步步收伏蒙古诸王。臣料定,他的最终目的是统一全蒙,虎视中原,与大清争天下。葛尔丹 8 张庭玉跪拜道:臣张庭玉叩见皇上! 康熙和蔼地招呼:平身。 康熙盯着张庭玉看了半刻:张庭玉,这俩首诗是你写的吗? 张庭玉:是 康熙:很有寓意,可是为什么当中少了两句?

古诗词对比赏析阅读

古诗词对比赏析阅读 ①无限情思寄楼台 《黄鹤楼》和《登金陵凤凰台》都是因楼名而起兴,进而由传说展开遐想,抚古思今,感慨盛衰变化,接下来回归对眼前实景的描写,最后在此基础之上抒发愁情。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①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②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①历历:清楚可数。 ②乡关:故乡。 [诗歌鉴赏]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①。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②,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①古丘:古坟 ②浮云蔽日:比喻奸臣蒙蔽君主。 [诗歌鉴赏] 李白年轻时第一次来到黄鹤楼,站在楼上看长江远景,心潮澎湃,即刻诗性大发。怎奈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心头。后来,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时,用崔颢这首诗的韵律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对比阅读] 这两首诗虽都是触物兴感、登临抒怀之作,但却各有兴会,各抒其情,各擅胜境。崔颢的诗突出的是乡愁,确实其对乡愁的抒写动人情肠,将中国人普遍具有的怀乡情结表现得气

概苍莽、出神入化,特别呈现出一种突破格律、“不法而法”的奇崛之美。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呈现出诗人关注现实、注意国家命运、渴望对国家有贡献的忧国伤时的心情。 ②夜里赏花 古人赏花总是别有一番情味,借景抒情的大有人在,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和苏轼的《海棠》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却大不相同。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怅①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②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释] ①怅:伤感,愁闷,失意。 ②明朝:明天。 [诗词鉴赏] 诗文通过独特的视角,写出了作者对翰林院中牡丹的厚爱,以及因为花期将过而产生的恋恋不舍的复杂心态。借写夜晚秉烛赏花,表现诗人对牡丹花的一片衷肠,更有对即将逝去的春天的无限惋惜。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①,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②。 [注释] ①崇光:美艳的光彩。 ②红妆:用美女比海棠。 [诗词鉴赏] 这首绝句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前两句描绘了海棠在东风月色中的光彩和芬芳,是实写;后两句写海棠的神态,是虚写。虚实结合,既表现了海棠优雅脱俗的美,也抒发了诗人爱花惜花的感情,更书写了怀才不遇的人生感慨。全诗语言浅近,含而不露,感而不伤,情意深永,耐人寻味。 [对比阅读] 两人的诗都是写爱惜花朵,白居易的诗基调伤感,对即将凋谢的牡丹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而苏轼虽然有些伤感海棠自甘寂寞、夜晚的美丽无人欣赏,隐隐有怀才不遇之叹,但是随即如知音般秉烛陪伴花朵,表现出一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潇洒达观精神。

咏菊诗

东晋陶渊明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东晋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东晋陶渊明饮酒诗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晋袁崧菊灵菊植幽崖,擢颖凌寒飙。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条。 晋鲍照答休上人菊酒出野田稻,菊生高冈草。味貌复何奇,能令君倾倒。玉碗徒自羞,为君慨此秋。金盖覆牙半,何为心独愁。晋王淑之兰确铭兰既春敷,菊又秋荣。芳熏百草,色艳群英。孰是芳质,在幽愈馨。唐骆宾王秋菊擢秀三秋晚,开芳十步中。分黄俱笑日,含翠共摇风。碎影涵流动,浮香隔岸通。金翘徒可泛,玉斗竟谁同? 唐刘禹锡和令狐相公玩白菊家家菊尽黄,梁国独如霜。莹净真琪树,分明对玉堂。仙人披雪氅,素女厌红妆。粉蝶来难见,麻衣拂更香。西风摇羽扇,含露滴琼浆。高艳遮银井,繁枝覆象床。桂丛渐并发,梅蕊妒先芳。一入瑶华咏,从此播乐章。 唐杜甫复愁每恨陶彭泽,无钱对菊花。如今九日至,自觉酒须赊。 唐杜甫云安九日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唐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满园花菊郁 金黄, 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唐白居易咏菊一夜新霜着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唐李商隐野菊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细路独来当此夕,清樽相伴省他年。紫云新苑移花处,不取霜栽近御筵。 唐李商隐菊花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唐郑谷菊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唐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唐李白感遇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唐黄巢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唐黄巢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唐陆龟蒙忆白菊稚子书传白菊开,西成湘滞未容回。月明阶下窗纱薄,多少清香透入来。 唐释皎然九日与陆羽饮茶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唐罗隐登高咏菊尽篱畔霜前偶得存,苦教迟晚避兰荪。能销造化几多力,不受阳和一点恩。生处岂容依玉砌,要时还许上金樽。陶公没后无知己,露滴幽丛见泪痕。 唐吴履垒菊花粲粲黄金裙,亭亭白玉肤。极知时好异,似与岁寒俱。堕地良不忍,抱技宁自枯。 唐太宗赋得残菊阶兰凝暑霜,岸菊照晨光。露浓希晓笑,风劲浅残香。细叶抽轻翠,圆花簇嫩黄。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 唐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公乘亿赋得秋菊有佳色陶令篱边菊,秋来色转佳。翠攒千片叶,金剪一枝花。蕊逐蜂须乱,英随蝶翅斜。带香飘绿绮,和酒上乌纱。散漫摇霜彩,娇妍漏日华。芳菲彭泽见,更称在谁家。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宋杨万里咏菊物性从来各一家,谁贪寒瘦厌年华?菊花白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 宋范成大重阳后菊花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屋照泥沙。世情几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宋黄庭坚戏答王观复酴糜菊二首选一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的两首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的两首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过华清宫①绝句(其一) 杜 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②,山顶千门次第③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④,无人知是荔枝来。 注释 ①华清宫: 唐玄宗和杨贵妃避暑之地, 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骊山华清池温泉 区。 ②绣成堆:指林木、花卉、建筑,宛如一堆锦绣。 ③千门:无数的宫门。次第:按顺序。 ④妃子笑:据说杨贵妃喜欢吃鲜荔枝,后岭南有荔枝树,名“妃子笑”。 过华清宫绝句(其二) 杜 牧 新丰①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②探使回。 霓裳③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注释 ①新丰:今陕西临潼县新丰镇。 ②渔阳:今河北蓟县,当时为安禄山叛军驻扎的地方。 ③霓裳:唐玄宗时一种宫廷舞曲。 1.第一首诗首句从“长安”入笔,写之景。二句用“千门次第开”,为“荔 枝来”作 。 2.解说第一首诗的三、四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3.第二首诗首句“新丰绿树起黄埃”,先写 之景,二句点出 。 4.解说第二首诗的三、四句“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5.说说这两首在艺术手法上的共同特点。 参考答案 1.回望 铺垫 2.为了让皇帝获得杨贵妃动情的一笑, 一路行人骑马飞奔, 带起了一溜溜尘 土,不知道的人,都以为这是传送国事公文,谁会想到是在给杨贵妃送来了南方

的鲜荔枝。 3.路途 渔阳探使回。 4.唐玄宗陶醉在宫庭乐曲声中,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直到安禄山叛军攻破 中原大地,始才停止歌舞。 5.写的有因有果,讽刺辛辣,发人深思。 译文 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 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 一骑 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绿树环绕的新丰一带不时可见黄尘四起, 那是前往渔阳的探使返回。 他们谎 报军情,唐玄宗和杨贵妃仍旧沉溺于歌舞,直至安禄山起兵,中原残破。 赏析 此题共三首,是杜牧经过骊山华清宫时有感而作。 其一: 华清宫是公元 723 年(唐玄宗开元十一年)修建的行宫,唐玄宗和杨贵妃曾 在那里寻欢作乐。 后代有许多诗人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 而杜牧的这首绝 句尤为精妙绝伦,脍炙人口。此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玄宗与杨贵 妃骄奢淫逸的生活,有着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 起句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 诗人从长安“回望”的角度来写, 犹如 电影 摄影师, 在观众面前先展现一个广阔深远的骊山全景: 林木葱茏, 花草繁茂, 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绣成堆”,既指骊山两旁的东绣岭、西绣 岭,又是形容骊山的美不胜收,语意双关。 接着,场景向前推进,展现出山顶上那座雄伟壮观的行宫。平日紧闭的宫门 忽然一道接着一道缓缓地打开了。接下来,又是两个特写镜头:宫外,一名专使 骑着驿马风驰电掣般疾奔而来,身后扬起一团团红尘;宫内,妃子嫣然而笑了。 几个镜头貌似互不相关, 却都包蕴着诗人精心安排的悬念: “千门”因何而开? “一骑”为何而来?“妃子”又因何而笑?诗人故意不忙说出, 直至紧张而神秘 的气氛憋得读者非想知道不可时,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谜底:“无人知是荔枝 来。”“荔枝”两字,透出事情的原委。《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 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明于此,那么前面 的悬念顿然而释,那几个镜头便自然而然地联成一体了。 吴乔《围炉诗话》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

两首诗的对比赏析

两首诗的对比赏析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菊花黄巢的诗意

菊花黄巢的诗意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菊花黄巢的诗意 《菊花》 作者:黄巢 原文: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释: 1、九月八: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的风俗,说“九月八”是为了押韵。 2、黄金甲:指金黄色的菊花。 诗意: 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 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 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 阵阵香气弥漫长安, 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 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赏析:

黄巢流传下来的三首诗中,有两首是以菊花为题材的咏物诗。其中,《题菊花》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表现了他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必胜信念。这首《不第后赋菊》的境界比上首更雄伟、豪迈,诗中,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农民起义军的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 首句“待到秋来九月八”,意思是重阳佳节未到,而诗人即赋诗遥庆之。“待到”二字迸发突兀,“骤响如爆竹”,具有凌厉、激越的韵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九月八”在重阳节的前一天,从诗情奔腾的湍流来考察,诗人不写“九月九”而写“九月八”,并不仅仅是为了押韵,而且还透露出一种迫不及待,呼唤革命暴风雨早日来到的情绪。 次句“我花开后百花杀”,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一种不可抗御的自然规律,用金菊傲霜盛开与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强烈对比,显示出菊花生机盎然的顽强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农民革命风暴一旦来临,腐败的唐王朝立刻就会像“百花”遇霜一样,变成枯枝败叶。 第三、四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则是对菊花胜利远景的预见和憧憬。第三句写味,“冲天香阵透长安”,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冲天香阵”。“冲天”二字,写出了菊花香气浓郁、直冲云天的非凡气势;“香阵”二字说明金菊胜利时决非一枝独放,而是群体皆荣,包含了朴素而深刻的天下太平观念;一个“透”字,又显示了菊花香气沁人心脾、芳贯广宇、无所不至的进取精神。

两首诗比较答案

1、2013朝阳期末 水仙子·夜雨徐再思①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②,棋未收,叹新丰孤馆③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注:①徐再思,元代散曲作家,只做过“嘉兴路吏”,创作此曲时,他旅寄江湖,已十年不归。②灯花:油灯结成花形的余烬。③新丰孤馆:《新唐书·马周传》记载马周未发迹时,曾旅居新丰,受尽店家冷遇。 12.(7分) ①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B A.“一声梧叶一声秋”一句,写秋雨绵绵,梧叶声声,烘托出秋天萧瑟的氛围。 B. 夜半三更做梦回到了故乡,醒来时三更已过。 C.“一声”、“一点”、“三更”的反复咏叹,更使人感到长夜难捱的凄凉和寂寞。 D.末句“都到心头”四字戛然而止,欲语还休,却有引人遐思、令人回味之功。 ②“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三句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亲人,而以年迈双亲的忧思把自己的思念抒发得更加深婉动人。下列诗句中使用了类似手法的两项是(4分) C E A.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B.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江汉》) C.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唐·高适《除夜作》) D.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唐·张籍《秋思》) E.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唐·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13. “落灯花”一句源自南宋赵师秀的《约客》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请分析本曲与赵诗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何不同。(5分) 内容不同: ①1分时令不同:赵诗写的是黄梅时节,而本曲写的是秋夜; ②1分地点不同:赵诗写的是在自己家里,而本曲写的则是客居驿馆; ③1分情境不同:赵诗写约客未至,而本曲则写诗人客居孤馆,举目无亲,只能和自己下棋来消磨时光; 情感不同: ④2分情感不同:赵诗——诗人内心稍有着急、失落,但不乏闲逸之感(1分); 本曲——表达了诗人的羁旅客愁及因不得志而备受冷落的伤感(1分)。 2、2005北京高考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①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2分)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古诗比较鉴赏

古诗比较鉴赏 一、真题速递 1.【2019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共12分)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凭。 【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2)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3)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答案】(1)C(2)A (3)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两首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另外要求考生熟悉常用的修辞和表现手法,知道常用的表现手法的特点,并根据其特点进行准确判断。C“还描绘了桃花李花”错误。诗人并没有描绘这两种花,而是提及两花,作为对比,认为桃花李花媚俗,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照应梅花风韵“清姝”。故C错误。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两首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说

乾隆诗歌精选(194首)分解

乾隆诗歌精选194首 批注:陈得风 2016.1. 1《高其佩指头画虎》 铁岭老人阎李流,画不用笔用指头, 纵横挥洒饶奇趣,晚年手法弥警遒。 为吾染指画苍虎,气横幽壑寒飕飕, 落墨伊始鸦雀避,着色欲罢豺狼愁。 怒似苍鹰厉拳爪,炯然霹雳凝双眸, 万里平川望无极,三株古柏拏龙虬。 老人阅世如云浮,独于画法未肯休, 此图赠我实手迹,笔绘还输第二筹。 高堂昼静风生壁,却忆行围塞北秋。 评价:气势的确不凡!开始赞美画家指头的功力,后来又提出“宝贵”意见,符合作者的身份和地位,不过也略微显示出作者的孤傲。 2《读项羽纪》 鹿走荒郊壮士追,蛙声紫色总男儿。 拔山扛鼎兴何暴,齿剑辞骓志不移。 天下不闻歌楚些,帐中唯见叹虞兮。 故乡三户终何在?千载乌江不洗悲。 3《读《贞观政要》》 懿德嘉言在简编,忧勤想见廿三年。 烛情已自同悬镜,从谏端知胜转圜。 房杜有容能让直,魏王无事不绳愆。 高山景仰心何限,宇字香生翰墨筵。 绳愆shéng qiān基本解释:纠正过失。 4《冬至斋居偶阅旧稿志怀》 静听迢迢宫漏长,斋居暂屏万机忙。 那无诗句娱清景?恰有梅梢送冷香。 案积陈编闲检点,志期旧学重商量。 灰飞子夜调元律,又喜天心复一阳。 5《紫光阁阅武举射》 抡材临别苑,射策对明廷。 养士百年久,干城九塞宁。 雕弓悬满月,羽箭迅流星。

为问赳桓辈,能通《黄石经》? 赳,雄壮威武的样子。 6《赐大学士张廷玉》 喉舌专司历有年,两朝望重志愈坚, 魏公令德光闾里,山甫柔嘉耀简编。 调鼎念常周庶务,劳谦事每效前贤。 古今政绩如悬鉴,时为苍生咨惠鲜。 仲山甫,周宣王时的贤臣。后因用以代称贤臣。 最后一句的意思:常以古今贤臣政绩为鉴,时时为百姓施惠谋利。 7《中元观河灯》 太液澄波镜面平,无边佳景此宵生。 满湖星斗涵秋冷,万朵金莲彻夜明。 逐浪惊鸥光影眩,随风贴苇往来轻。 泛舟何用烧银烛,上下花房映月荣。 8《阅马》 平原草色著霜初,试阅天闲万乘余。 凤耳临风多(马兔)(马录),龙鬐耀日有驔鱼。 漫夸唐牧张千锦,何用周王历八虚。 燕市骊黄抡选遍,遗材犹恐伏盐车。 9《书法中最喜黄庭坚笔意因而有作》 羲之称书圣,诸体无不有。 齐梁作者无,李唐推颜柳, 惜哉世已远,赝者十之九。 宋元差可寻,翰墨出亲手。 机暇戒宴安,时或游艺薮, 就中名迹夥,唯爱鲁直叟。 倜傥无安排,潇洒绝尘垢, 譬如百尺松,孤高少群偶。 信笔一规摹,运腕忘妍丑, 所师在神劲,讵论形肖否。 伊余有深意,笔谏曾谨守, 好尚苟不端,丧德良已厚。 所爱汲黯戆,裁诗铭座右。 汲黯,汉朝大臣,因常规劝武帝,武帝不耐,调为东海郡太守。戆,愚直。 评价:诗歌论述了书法的发展史,一气呵成,显示出作者独到的书法鉴赏功底。 10《采莲曲》 薰风拂池塘,明霞映洲渚, 荡漾木兰船,采莲不知暑。 莲花如锦叶如盖,芳香自送摇清籁,

专题32 古诗比较鉴赏(解析版)

专题32 规范作答——古诗比较鉴赏 一、真题速递 1.【2019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共12分)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凭。【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2)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3)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答案】(1)C (2)A (3)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咏菊

古今咏菊诗词百首 1.晋·陶渊明《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晋·王淑之《兰确铭》 兰既春敷,菊又秋荣。 芳熏百草,色艳群英。 孰是芳质,在幽愈馨 3.(东晋)陶渊明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4.答休上人菊(晋)鲍照 酒出野田稻,菊生高冈草。味貌复何奇,能令君倾倒。玉碗徒自羞,为君慨此秋。金盖覆牙半,何为心独愁。 5.晋·陶渊明《和郭主簿》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6.东晋陶渊明《饮酒诗》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7.菊(晋)袁崧 灵菊植幽崖,擢颖凌寒飙。 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条 8.唐·白居易《咏菊》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9.复愁(唐)杜甫 每恨陶彭泽,无钱对菊花。 如今九日至,自觉酒须赊。 10.唐·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1.秋菊(唐)骆宾王

擢秀三秋晚,开芳十步中。 分黄俱笑日,含翠共摇风。 碎影涵流动,浮香隔岸通。 金翘徒可泛,玉斗竟谁同? 12.唐·黄巢《咏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13.唐·黄巢《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裁,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14. 和令狐相公玩白菊(唐)刘禹锡 家家菊尽黄,梁国独如霜。莹净真琪树,分明对玉堂。仙人披雪氅,素女厌红妆。粉蝶来难见,麻衣拂更香。西风摇羽扇,含露滴琼浆。高艳遮银井,繁枝覆象床。桂丛渐并发,梅蕊妒先芳。一入瑶华咏,从此播乐章。 15.(唐)罗隐登高咏菊尽 篱畔霜前偶得存,苦教迟晚避兰荪。 能销造化几多力,不受阳和一点恩。 生处岂容依玉砌,要时还许上金樽。 陶公没后无知己,露滴幽丛见泪痕。 17.唐·太宗《赋得残菊》 阶兰凝暑霜,岸菊照晨光。露浓希晓笑,风劲浅残香。

诗歌比较鉴赏

专题七:古诗比较鉴赏 [专题微语]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与单篇诗歌的鉴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对比鉴赏多了一道“作比较”的程序。命题者往往选取两首在主题、风格、题材、体裁、作者等方面有某些相同或相异之处的诗歌进行比较。其比较点往往是两首诗歌的相同之处或相异之处。从设题来看,不外乎以下几方面: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的比较或不同诗歌对同一对象描写优劣的比较;不同诗歌中同一“炼字”的比较和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不同诗歌对描写相同对象的表现手法的比较;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比较等等。因此,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整体把握,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歌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首诗歌中不同乃至相对的东西。“知同”也好,“辨异”也好,重点都要落实到上面提到的一些主要对比点上,都要从诗作中找到具体依据。 一、近三年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考查统计

(全国卷Ⅰ)《野歌》李贺①鉴赏诗歌思想内容、表达技巧 ②鉴赏诗歌思想情感 (全国卷Ⅱ)《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①鉴赏诗歌思想内容 ②鉴赏分析诗歌意象 (全国卷Ⅲ)《精卫词》王建①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 巧②鉴赏诗歌思想内容 2017 (全国卷Ⅰ)《礼部贡院阅进士就 试》欧阳修①鉴赏诗歌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②鉴赏诗歌语言、表达技 巧、思想内容 (全国卷Ⅱ)《送子由使契丹》苏 轼①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思想内 ②鉴赏诗歌形象 (全国卷Ⅲ)《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 二十》白居易①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思想内容 ②鉴赏诗歌思想感情 二、近三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命题呈现出三个特点 1.选材不拘一格。从全国各地试卷的命题看,从唐宋诗词,到元曲、明清诗歌;从先秦的《诗经》,到清代乃至近代佳作;从大家名篇,到以往关注度不高的作家作品,可谓百花齐放。这是广大考生复习时必须了解的。当然,唐宋诗、宋词以及大家名篇仍然居主体地位。 2.题材丰富多彩。田园、山水、边塞、风物、咏怀、咏史、送别、闺怨、羁旅、行役等题材都有所涉及。

历代咏菊诗词大全之令狐文艳创作

历代咏菊诗词大全 令狐文艳 东晋陶渊明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东晋陶渊明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东晋陶渊明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东晋陶渊明和郭主簿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晋袁崧菊 灵菊植幽崖,擢颖凌寒飙。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条。 晋鲍照答休上人菊 酒出野田稻,菊生高冈草。味貌复何奇,能令君倾倒。玉碗徒自羞,为君慨此秋。金盖覆牙半,何为心独愁。 唐骆宾王秋菊 擢秀三秋晚,开芳十步中。分黄俱笑日,含翠共摇风。碎影涵流动,浮香隔岸通。金翘徒可泛,玉斗竟谁同? 唐刘禹锡和令狐相公玩白菊 家家菊尽黄,梁国独如霜。莹净真琪树,分明对玉堂。仙人披

雪氅,素女厌红妆。粉蝶来难见,麻衣拂更香。 西风摇羽扇,含露滴琼浆。高艳遮银井,繁枝覆象床。桂丛渐并发,梅蕊妒先芳。一入瑶华咏,从此播乐章。 唐杜甫复愁 每恨陶彭泽,无钱对菊花。如今九日至,自觉酒须赊。 唐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满园花菊郁金黄, 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唐李商隐野菊 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细路独来当此夕,清樽相伴省他年。紫云新苑移花处,不取霜栽近御筵。 唐郑谷菊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唐黄巢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唐黄巢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宋黄庭坚戏答王观复酴糜菊二首选一 谁将陶令黄金菊,幻作酴糜白玉花。小草真成有风味,东园添

康熙王朝经典台词

1.当朝大学士,统共有五位,朕不得不罢免四位;六部尚书,朕不得不罢免三位。看看这七个人吧,哪个不是两鬓班白,哪个不是朝廷的栋梁,哪个不是朕的儿女亲家,他们烂了,朕心要碎了!祖宗把江山交到朕的手里,却搞成了这个样子,朕是痛心疾首,朕有罪于国家,愧对祖宗,愧对天地,朕恨不得自己罢免了自己!还有你们,虽然个个冠冕堂皇站在朝上,你们,就那么干净吗?朕知道,你们当中有些人,比这七个人更腐败!朕劝你们一句,都把自己的心肺肠子翻出来,晒一晒,洗一洗,拾掇拾掇!朕刚即位的时候以为朝廷最大的敌人是鏊拜,灭了鏊拜,又以为最大的敌人是吴三桂,朕平了吴三桂,台湾又成了大清的心头之患,啊,朕收了台湾,葛尔丹又成了大清的心头之患。朕现在是越来越清楚了,大清的心头之患不在外边,而是在朝廷,就是在这乾清宫!就在朕的骨肉皇子和大臣们当中,咱们这儿烂一点,大清国就烂一片,你们要是全烂了,大清各地就会揭竿而起,让咱们死无葬身之地呀!想想吧,崇祯皇帝朱由检,吊死在煤山上才几年哪?忘了!那棵老歪脖子树还站在皇宫后边,天天的盯着你们呢!朕已经三天三夜没有合眼了,总想着和大伙说些什么,可是话,总得有个头啊。想来想去,只有四个字(‘正大光明’匾升起)。。。这四个字,说说容易啊,身体力行又何其难?这四个字,是朕从心里刨出来的,从血海里挖出来的。记着,从今日起,此殿改为正大光明殿!好好看看……哦,你们都抬起头来,好好看看,想想自己,给朕看半个时辰......

2、这第一碗酒,朕要敬给太皇太后孝庄,敬给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朕八岁丧父,九岁丧母,是孝庄太后带着朕,冲破艰难险阻,才有了今天的大清盛世。孝庄太后,朕想你啊!。。。(满上。。。)还有这第二碗酒,朕要敬给在座的列位臣工,敬给天下子民。朕在位已经六十年了,六十年来,是你们辅佐朕,你们俯首农桑。从炎黄甲子年到如今有三百多位皇帝了吧,朕是年事最高,在位时间最长,养育子孙最多的,皇子皇孙,还有曾孙,一共是一百多位吧!朕要感天动地呀!朕要敬颂苍穹啊!大清是朕的,也是你们的呀!记着,没有你们便没有今天的大清,朕在这儿。。。谢谢你们啦!。。。(满上满上。。。)这第三碗酒,朕要敬给朕的死敌们,鳌拜、吴三桂、郑经、葛尔丹,哦,还有那个朱三太子,他们都是英雄豪杰啊! 是他们造就了朕,是他们逼着朕立下了这丰功伟业!他们不在,朕寂寞啊!朕不祝他们死的安宁,朕祝他们来生再世再与朕为敌吧! 3、明珠:。。。臣罪该万死。。。 康熙:死一次还不够还要死一万次! 明珠:臣罪该一死。。。 4、爱新觉罗玄烨,谨祭列位先祖在天之灵,自康熙十八年以来,准格尔大汗葛尔丹,荼毒蒙古各部盟,侵扰内地、倒行逆施,意在反清称霸。臣玄烨一忍再忍、一让再让,而葛尔丹是一犯再犯,已成大患。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

喀左高中2016高考诗歌鉴赏之 比较阅读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的: 1、关注学情,运用比较的探究方式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 2、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学习答题思路,重点掌握诗歌意象、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的比较鉴赏方法,学会规范答题与自我评价。 重点难点: 1、依据学情,促成学生的学习生成,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 2、找准比较点,规范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比较鉴赏是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热点,从2014年的14年新课标卷II卷、山东卷、湖北卷、天津卷、江苏卷,再到2015年北京卷、浙江卷、湖北卷等,都有诗歌比较鉴赏题。因此,诗歌比较鉴赏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二、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 课前探究:诗歌比较鉴赏可以从哪些方面设置比较点,或者说,诗歌比较鉴赏题有哪些设题角度? 答: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 具体有以下几个角度:诗歌比较鉴赏题五大题型 (一)、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二)、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三)、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景象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四)、不同诗歌描写相同对象所用表现手法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五)、不同诗歌选取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较 (一)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1。对古诗中某一字词的比较鉴赏 典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问题:"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案:①“绕”字好,围绕。具体地描绘了绿水环抱人家,村民安静生活的场景。此词使之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拂晓。清晨,燕子自由自在飞翔,绿水缓缓流淌。它既点明了时间,

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列举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举措: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抗击沙俄侵略和签订《尼布 2.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难点:如何评价康熙帝的历史贡献 知识链接,自主学习 联系必修内容,归纳明末到清前期的时代特征。(细心)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一)少年天子 1、阅读教材第一目,归纳少年天子康熙帝具备哪些优秀素质? 2、浏览教材概括,康熙皇帝即位之初面临哪些问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三)康熙统治时期,中国成为疆域辽阔、统一繁盛的国家,封建的经济文化得到发展,伸向中国的西方早期殖民势力受到遏制,开始了封建社会新的相对稳定时期,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康熙自评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么,我们如何全面认识康熙帝,给他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价呢?(再次回顾历史人物评价的标准,注意论从史出) 1、观点一:康熙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 2、认为康熙延误了历史的进程,没有把握住历史的机遇,因循误国。所谓的“康乾盛世”只能说是落日的余辉。 三、拓展延伸,知识构建 四、巩固练习,总结反思 选择题 1、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 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2、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 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3、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 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高中语文李商隐诗两首

李商隐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 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卓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爱。早年的诗人,也曾有经世济国的伟大理想,写诗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对李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顿,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功名,遗落世事,他自知忧天无力,回天乏术,就转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课选读的两首诗,就是其代表作。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2.关于《锦瑟》 《锦瑟》一诗,堪称李商隐诗集中的压卷之作。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旨意,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这首诗,如果从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和具有丰富的多解性两方面看,可以说古代诗歌无一能比。元代的元好问就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完整版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教师版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 学习目标: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题型及设题角度。 学习重点:学习答题思路,掌握比较鉴赏的方法。 一、探知部分(学生独立完成) (一)、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 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 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等方面设题。 真题再现: (2015年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闻说”表明不是亲眼所见,又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也间接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9 .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答:.尾联把作者忠君报国之志与思乡之情巧妙融合在一起。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对全诗情感的抒发有点染 和升华的作用。 小结:答题思路 1、审题,找出比较点。 2、依照比较点,在单篇诗歌赏析的基础上进行求同寻异,比较鉴赏。 二、研究部分(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师生或生生评价) 诗歌比较鉴赏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角度设置题目: 1、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2、不同诗歌相同用词的比较鉴赏 3、不同诗歌选取的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较 4、诗与画的意境比较 5、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情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 6、不同诗歌描写同一对象的表现手法比较 7、不同诗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观点比较 (一)不同诗歌同一意象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冋题。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