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认识论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三哲学认识论知识点

高三哲学认识论知识点

高三哲学认识论知识点哲学认识论是研究人类认识活动的规律和方法的科学,是哲学的基础性学科之一。

高三时期作为学生探究哲学认识论的知识点,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使其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认识活动及其规律。

下面将分别介绍认识论的三个主要知识点。

一、认识的源泉与形式认识的源泉是人的感性和理性。

感性是指人通过感官来接受客观事物的外部形象和感受,而理性则是指人通过思维来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和组织。

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是认识活动的基础。

认识的形式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基于感觉和经验的直观认识,它注重对事物现象的直接感受和感知。

而理性认识则是基于思维和推理的概念思维和抽象思维,它通过规律性的思维活动对感性材料进行整合和理解。

二、真理与误解真理是指符合客观事物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目标和标准。

真理的确定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和理论的推敲,只有经过多次反复实践,在理论积淀的基础上才能逐步认识到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误解则是指对事物的错误认识和解释。

误解可能产生于感性认识的片面性或主观主义,也可能产生于理性认识的武断和盲目。

为了避免误解,我们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不断努力完善认识,通过实践和学习不断弥补自己的认识缺陷。

三、认识的方法与过程认识方法是指在认识活动中使用的途径和手段。

主要有直观方法、逻辑方法和辩证方法。

直观方法是通过感觉器官直接对事物进行感知,如观察、实验等。

逻辑方法是通过思维规律进行推理和分析,如演绎、归纳等。

辩证方法是综合运用感性和理性的方法,通过对矛盾的辩证分析,逐步把握事物的全貌。

认识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互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相互渗透,通过不断反复的转化和发展,构成了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

正确的认识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更深层次的认识。

总结起来,高三哲学的认识论知识点主要包括认识的源泉与形式、真理与误解以及认识的方法与过程。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为今后的学习和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哲学原理-认识论

哲学原理-认识论

《生活与哲学》原理之“认识论”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原理:(1)认识具有反复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原因: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①从主体看:A.客观因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B.主观因素—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②从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原因: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地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②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③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3)认识具有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原理:(1)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X围。

(2)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

犯错误并原理:(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X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2)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

认识论知识点总结

认识论知识点总结

认识论知识点总结一、认识的本质对于认识的本质,主要有两种理论:主观认识论和客观认识论。

主观认识论强调认识是在人的主体内部进行的,以主观能动性为基础,认为认识是一种能动的心理过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意义重大。

客观认识论则认为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为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强调外部客观事实决定了认识的内容和形式。

二、认识的途径和方法人类认识世界的途径和方法有感觉认识、思维认识和实践认识三种。

感觉认识是通过感官对客观事物形成的直接感觉。

思维认识是通过对感觉材料进行加工、提炼和组织形成的概念、判断和推理过程。

实践认识是指人们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客观世界。

三、真理问题真理是认识的目标和价值,是认识活动的根本原则。

哲学上关于真理的观点主要有四种:实证主义认为真理是符合经验事实和实践的;批判实证主义认为真理是对成功解释再生产的目标;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客观规律性的正确反映;唯心主义认为真理是精神世界的内在逻辑性意义的反映。

四、认识的规律和过程认识的规律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辩证法的基本三个方面:否定性、内部联系和发展性。

认识的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感性认识是人的感官对客观世界的直接感觉和认识。

理性认识是人的思维对感性认识进行反思、加工、提炼和组织形成相对独立的认识内容。

五、认识的局限性认识的局限性主要有主观认识和客观认识两种。

主观认识的局限性是指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感觉的主观性、理性的局限性和实践的条件限制。

客观认识的局限性是指客观世界本身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六、认识的方法和价值认识的方法主要有实证主义、唯理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主义等。

实证主义重视经验和实践,强调科学实验,主张以观察和实验为认识方法。

唯理主义主张理性和逻辑,重视推理和思辨,主张以逻辑和理性为认识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主张辩证思维和方法,重视综合和矛盾的处理,主张以辩证和综合为认识方法。

认识论知识点

认识论知识点

认识论知识点认识论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和思维过程。

它探讨了人类如何通过感知、思维和推理等认识手段来理解和解释世界的问题。

在认识论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掌握一些知识点来更好地理解这门学科。

第一,认识的源头是感觉。

感觉是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最基本方式,我们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觉器官来感知世界。

感觉不仅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基础。

在感觉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等思维活动来进一步认识事物。

第二,认识的主体是人的意识。

意识是人脑在感觉的基础上进行思维活动的结果。

通过感知和思维,人的意识能够对外界事物进行认知和抽象。

意识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它不仅能够感知客观存在的事物,还能够超越感性认识,进行理性思考。

第三,认识的目的是真理。

认识的过程是人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

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我们可以逐渐理解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对于认识的追求,我们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避免主观臆断和盲目猜测。

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逻辑推理,我们才能更加准确地认识和理解事物。

第四,认识的局限性。

尽管认识能力是人类的基本特征,但它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由于人的感知能力有限,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必然是片面的和有限的。

其次,人们的认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经验、文化条件、社会环境等因素。

这些因素会对人的认识产生一定的偏差和局限。

因此,在进行认识活动时,我们需要保持谦虚和开放的态度,不断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

第五,认识的价值。

认识是人类最为宝贵的财富之一,它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知识需求,还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认识,人们能够不断改善生活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并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同时,认识也为人们的精神世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滋养和支持,使人能够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以上就是关于认识论知识点的一些简要介绍。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不断开拓思维的边界,为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

高二哲学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二哲学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二哲学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哲学是一门探讨人生价值、世界观、认识论等问题的学科。

在高中哲学必修三中,主要介绍了三大知识点:认识论、形而上学和价值观。

本文将对这三大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哲学的精髓。

一、认识论认识论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在认识论中,主要涉及到认识的起源、认识的目的、认识的能力和方法等问题。

在高中哲学必修三中,我们主要学习了感知、概念和判断三个基本认识要素,以及辩证法和经验主义两种认识方法。

1. 感知感知是人类最基本的认识活动,是由于外界刺激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感受。

感知是认识的起点,没有感知,就没有后面的认识活动。

感知的主要特点是直接性、客观性和稳定性。

感知对认识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认识的原材料,是认识过程中经验的源泉。

2. 概念概念是对感知对象共同特征的反映,是思维的产物。

概念是认识的基本工具,是认识的重要环节。

概念具有普遍性、抽象性和稳定性。

概念能够使人对具体的感知对象进行归纳整合,为后续的认识活动提供了条件。

3. 判断判断是认识的一种形式,是认识的基本形式之一。

在判断中,我们通过连接概念,构成了思维的基本形式,类似于思想的原子。

判断具有真假性、独立性和普适性。

判断是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4. 辩证法与经验主义在认识方法上,辩证法和经验主义是两种不同的认识途径。

辩证法主张从整体和统一的角度把握问题,强调全面性、深刻性和发展性;经验主义主张从实践和经验出发,强调经验的重要性和积累的知识。

在实际的认识活动中,我们往往需要综合运用这两种认识方法,以求得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结果。

二、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主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存在的本质、实体的本质和世界的本原。

在高中哲学必修三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存在、运动和时间空间三个重要概念,以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形而上学立场。

1. 存在存在是指实际存在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认识论的高三知识点

认识论的高三知识点

认识论的高三知识点认识论是哲学的一门重要学科,研究人类认识的本质、起源、方法和限度等问题。

在高三阶段,学生需要对认识论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本文将介绍高三阶段需要了解的认识论知识点。

一、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人类基于感觉和思维能力,通过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理解,获得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人们通过感觉直接接触外部世界,通过思维对感觉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和组织,从而形成对世界的认识。

二、认识的来源1. 感觉与经验:感觉是人们直接与外界物体接触所产生的主观心理活动,是认识的最基本来源;而经验是人们在感觉基础上,通过反复的感觉和印象形成的对世界的直接体验和感知。

2. 理性思维:理性思维是人们在感觉的基础上,通过思考、推理和判断等思维活动产生的一种认识形式。

它是人们对感性认识进行进一步思考和抽象的过程。

三、认识的方法1. 感性认识方法:感性认识是基于感觉、经验和直接感知的认识方法,它通过感觉和直接感知来获取对事物的初步认识。

例如,我们通过观察、听觉、嗅觉等感官去感知和认识事物。

2. 理性认识方法:理性认识是基于思考、推理和判断等思维活动的认识方法,它通过思维来进一步深入分析和理解事物的本质。

例如,通过逻辑推理和概念的形成,我们可以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解答。

四、认识的限度1. 感性认识的局限性:感性认识具有直观性、具体性和局部性等特点,但它也存在着误差和偏差的可能。

感性认识只能获得对事物的表面现象和直接感觉,往往不能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2. 理性认识的局限性:理性认识虽然能够超越感性认识,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但它也存在着局限性。

理性认识受限于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和认知能力,无法对一些复杂的问题给出确切的答案。

五、认识论的意义认识论是哲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它对于我们正确获取和运用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1. 指导学习方法:了解认识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认识的本质和方法,从而指导我们选择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哲学知识点【认识论】

哲学知识点【认识论】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世界观]:(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正确认识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世界观]: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不顾历史条件的变化,不顾过程的推移,真理也会变成谬误。

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3、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世界观]: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吃一堑长一智;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人的认识不断在提高,不能总以旧眼光看人。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不打不相识”、“吃一堑,长一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近水知鱼性,靠山识鸟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高中政治必修4认识论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4认识论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4认识论知识点总结认识论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类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过程和方法。

在高中政治必修4中,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认识论的知识点。

下面是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

一、认识的本质和作用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是人类对世界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认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指导实践。

人们通过认识来了解客观事物的规律,从而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

2.认识世界。

通过认识,人们能够了解到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3.改造世界。

人们通过认识世界的规律,不断改造和完善世界。

二、认识的辩证过程认识的过程既是主体(人)对客体(事物)的认识过程,也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复杂的辩证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联系。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官获得对事物的直观认识,理性认识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和抽象的过程。

2.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主观能动性是认识的基础,但同时也要遵循客观规律来进行认识。

3.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它不仅关注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过程。

三、认识的方法和过程认识的方法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取认识的工具和方式,它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理性认识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和抽象。

2.分析和综合。

认识一个事物时,需要将其进行分析,逐步深入了解其各个方面,并进行综合,将各个方面的认识进行统一。

3.抽象和具体。

抽象是从具体事物中提取本质特征,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

四、真理的判断和反思真理是认识的目标,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认识。

在判断真理时,我们要进行反思,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事求是。

真理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以实事为依据。

2.辩证思维。

在判断真理时,要运用辩证思维,综合各种因素,防止片面性。

3.批判精神。

对于已有的知识和观点,应该持有批判精神,不断进行反思和修正。

哲学概论第3讲 认识论

哲学概论第3讲 认识论
• 从前苏格拉底时代到笛卡尔的时代,哲学家们将“有什么东西存在 ,和宇宙本质为何”等相关的问题,放在了“对于存在我能知道什 么、对于宇宙的本质我能知道什么”等相关问题之前。这就是说, 哲学家把考虑存在(being)的问题放在了认识(knowing)的问题之前。 笛卡尔的方法是一种探究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怀疑的方法,这两 种方法强迫哲学家将存在的问题放在一边,直到他们处理了认识的 问题。由笛卡尔开始的革命循序渐进,古老形式的形而上学就结束 了,而新式的认识论取代了“第一哲学”的位置。
——王德峰《哲学导论》
(六)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 人类思维与外部实在的逻辑同构,其实永远无法证实的,因此它是一 条信念,是在巴门尼德开创的本体论传统内部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对 立双方共有的信念。
——王德峰
• 按照客观唯心主义,客观思维与感性事物逻辑同构,而不是与物质实 在逻辑同构,因为感性事物之为存在者(或云“半存在”)是被客观思 维规定出来的,所以,恩格斯说,按照这种唯心主义,“思维能够认 识那一开始已经是思想内容的内容”……
• 唯物主义的坚决态度在于认定“存在”乃是感性实在之存在,思 维只是对此存在的反映;思维固可达到真理,且惟有思维才能达 到真理,但思维仍然只是真理的主观形式。客观思维的“客观性 ”,不是感性存在的客观实在性,而是在逻辑上的普遍有效性。 这普遍有效性来自人类思维自身的规律。在此原则下,唯物主义 用“物质”来表达感性实在的“客观性”,因为它是指不依赖于 人的意识和意志,唯物主义就用物质范畴来表示存在。由此,思 维与存在的关系,亦可表达为精神与物质的关系。
认识论
• 一、思维与存在 • 二、从本体论到认识论 • 三、唯理论VS经验论 • 四、休谟问题 • 五、纯粹理性批判
一、思维与存在

哲学知识点总结手写框架

哲学知识点总结手写框架

哲学知识点总结手写框架
一、哲学的定义
1. 哲学的起源和发展
2. 哲学的基本特征
3. 哲学的研究对象
4. 哲学的意义和价值
二、形而上学
1. 存在和本体论
2. 实体和属性
3. 理性和经验
4. 时间和空间
5. 自由意志和必然性
三、认识论
1. 知识的本质和来源
2. 真理的特征和标准
3. 知识的限度和局限
4. 直观和概念
5. 经验和思维
四、伦理学
1. 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
2. 善恶和正义
3. 人的自由和责任
4. 爱与和谐
5. 人的尊严和人的生命
五、政治哲学
1. 政治权力和合法性
2. 民主和专制
3. 公平和正义
4. 政府职能和政治制度
5. 国际关系和世界和平
六、美学
1. 艺术和美
2. 审美观念和审美标准
3. 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
4. 美的表现和美的功能
5. 美与人的生活
七、宗教哲学
1. 宗教的本质和作用
2. 神和信仰
3. 教义和礼仪
4. 宗教与科学
5. 宗教的现代意义
八、哲学和现实生活
1. 哲学与实践
2. 哲学与教育
3. 哲学与文化
4. 哲学与生活
5. 哲学与社会变革
九、哲学的历史和发展
1. 古希腊哲学
2. 中世纪哲学
3. 文艺复兴哲学
4. 近代哲学
5. 现代哲学
以上是我对哲学知识点的初步总结,我将对每个知识点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解释,希望能够更清晰地呈现哲学的全貌,同时也能够加深自己对哲学的理解和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思维导图)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思维导图)

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
对于同一个东西,如果它是对的,这就是真理的绝对性,如果它未来可能错,这就是真理的相对性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对立统一关系
方法论
只看到绝对真理:教条主义 只看到相对真理:诡辩论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有明确的界限
真理与谬误
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 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
多维性
维度不同价值不同
关于价值现象的评价性的认识活动
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 体,对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
知识性认识,评价性认识
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价值评价
特点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点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认识的过程和规律
对象:事物外部形态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
特点:直接性,具体性
形式:感觉,直觉,表象
对象:事物内部联系
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特点:间接性,抽象性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假说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
由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利益从根本上代表着人类整体的要求和利益,是与历史发展的 基本要求或趋势相一致的,因此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其价值评价只有与人 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
作用
首先,价值评价作为人们对自身的客观需要和要求的自觉反映,是推动实践不断实现 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

认识论知识点

认识论知识点

认识论知识点认识论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探讨人类如何认识世界、获取知识以及知识的本质和范围等问题。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认识论的一些关键知识点。

首先,我们来谈谈经验论和唯理论。

经验论认为,知识主要来源于经验,通过我们的感官对外界事物的观察和感受来获取。

比如,我们看到苹果是红色的、尝起来是甜的,这些直接的经验让我们对苹果有了认识。

而唯理论则强调,知识主要是通过理性思考和推理获得的,不依赖于具体的经验。

例如,数学中的定理和逻辑关系,往往是通过纯粹的思维推导出来的。

在认识论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真理。

真理是什么呢?简单来说,真理就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但真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能会随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入而发展和变化。

比如,在过去,人们认为地球是平的,但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这就是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体现。

绝对真理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相对真理则是指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和条件下,我们的认识具有局限性。

那么,我们是如何获取知识的呢?这就涉及到认识的过程。

认识通常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

感性认识是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直接接触外界事物而产生的,它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

比如,我们看到一朵花很漂亮,这就是感性认识。

但感性认识往往是不深刻的、片面的。

接着,我们会进入到理性认识阶段。

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加工和升华,通过思考、分析和综合,我们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比如,我们通过对植物生长过程的观察和研究,得出植物生长的原理和规律,这就是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又反过来指导感性认识。

在认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

比如,我们的先入之见、个人的价值观和情感等,都可能会导致认识的偏差。

这就是所谓的认识的主观性。

为了尽量减少主观性对认识的影响,我们需要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获取知识。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知识点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知识点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知识点哲学基本知识点(唯物论)物质与意识(1). 物质1.自然界是物质的:上帝造人的荒诞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和起源史2. 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3.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4. 自然界是物质的方法论:处理人和自然关系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遵循自然规律正确认识改造5.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类社会是物质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社会是劳动的产物人类社会有其客观的规律6. 人类社会的组成部分:人,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决定性因素)7.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方法论:在处理人与社会关系时承认社会的物质性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2). 意识1. 意识的本质:物质决定意识2.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3. 意识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意识是劳动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1).主观能动性1. 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2. 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含义: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不可能出现的东西3. 怎么样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即反之4. 方法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正确的言论指导人重视精神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克服错误的思想5.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依据客观事实,制定方针政策计划方案使主观符合客观6. 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的要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要求是我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是我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才能有利于主观符合客观7.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该怎么做: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2). 客观规律1. 运动的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 物质的固有属性与存在方式:运动3.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4. 静止的含义: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是运动的特殊状态5.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短暂的事物的发展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6. 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理解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7.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要客观条件存在规律就存在并发挥作用我们不能创造发明消灭规律我们不能违背规律只能遵循规律8. 把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结合:我们要认识和利用规律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一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9. 方法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突破旧的条条框框,使自己的思想观念与变化着的客观实际相适应,使主观符合客观,与时俱进按照客观规律办事10.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的解放思想11. 为什么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2. 怎么做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遵循客观规律做到主观符合客观,使主观和客观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两种错误思想(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观点,消极坐等不所做的思想)哲学基本知识点(认识论)认识(包含了真理)1.真理的含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的最基本属性:客观性3.真理与谬误的关系:(1)谬误的含义:主观与客观不相符合(2)联系: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换4.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5.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6.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7.认识的特性:(1)反复性:从主体来看认识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认识的对象受限制正确的认识要从实践到认识反复多次才能完成(2)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认识的主体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3)从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实践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2.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3.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与归宿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哲学基本知识点(辩证法)联系1.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是普遍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各内部同其他事物联系着3.联系的普遍性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4.联系的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5.联系客观性的分类:自在事物的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6.联系客观性要求: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状态建立新的联系7.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8.联系的条件性:每一个具体的联系都是有条件的9.整体的含义: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10.部分的含义: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11.整体与部分的区别:含义不同地位不同:整体处于主导地位部分处于被支配和服务地位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部分结构是否合理,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12.整体与部分的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整体与条件可以相互转化13.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树立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14.系统的基本特性: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15.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重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16.优化系统方法要求: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发展1.发展的含义: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又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2.运动与发展的区别:运动不具有方向性发展具有方向性3.运动与发展的联系:发展是一种运动,运动不一定是发展4.发展实质的含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5.新事物判断的标准:符合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程6.方法论要求:用发展的眼观看问题,反对禁止的形而上学观点把事物如实的看成一个发展的过程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做新事物的促进派7.新事物前途光明(前进性):是什么:新事物的不可战胜性为什么: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旧事物没有的优越性代表人民的利益,为人民所拥护8.新事物前进道路曲折(曲折性):是什么:新事物成长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为什么:旧事物的抵抗新事物的成长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需要完善新事物为人民群众所接受需要时间9.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联系:任何新事物的成长过程中前途光明道路曲折事物发展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新事物的成长事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0.方法论要求:促进新事物成长,相信新事物前途光明准备走曲折的路,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11.量变的含义:数量和场所的变化12.量变的表现:渐近的不显著的13.质变的含义: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14.质变的表现:根本的显著的变化15.量变与之质变的联系: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事物变化发展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产生量变引起质变从数量看可增可减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会引起质变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结果,发展或后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通过质变实现量变到一定程度时事物才会发生质变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物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16.方法论要求:不失时机促成飞跃(做好量的准备,促成质的飞跃)坚持适度的原则重视量的积累矛盾1.矛盾的定义: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2.矛盾的特性:斗争性,同一性,,普遍性(共性),特殊性(个性)3.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事物内部的矛盾是其发展的源泉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5.统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区别: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联系: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统一性所制约6.矛盾同一性的含义: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连接的属性和趋势7.矛盾斗争性的含义: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8.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9.相互转化:转化是需要条件的转化是必然的转化是指矛盾双方地位的变化而非消灭对方10.矛盾的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11.矛盾普遍性的方法论: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坚持一分为二,用矛盾及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否认矛盾回避矛盾的片面观点12.矛盾的特殊性的定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个侧面各有其特点13.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形: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14.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5.矛盾特殊性方法论的关系:区别:哲学原理依据不同含义不同角度不同作用不同:解决矛盾的关键制定方针政策的依据强调尊重客观规律,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联系: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基础强调主观符合客观1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相互转换(不同的范围内)17.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方法18.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19.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求我们怎么办:坚持矛盾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主观与客观历史的具体的统一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20.主要矛盾的定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21.次要矛盾的定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22.主次矛盾的关系: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3.主次矛盾的方法论: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24.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25.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25.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26.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相互排斥相互依赖: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次要方面也有影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7.主次矛盾于矛盾的主次方面的比较:含义不同角度不同方法论不同28.矛盾主次方面的方法论:善于分清主流与次流全面的看问题29.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两点论是有重点论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抓住主流与支流30.两点论与重点论的方法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辩证法的方法论)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事物内部肯定与否定的双方矛盾运动的结果是发展的环节:新事物增添了旧事物没有的内容是联系的环节:吸取,保留,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2.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扬弃:既肯定又否定即克服又保留3.辩证否定的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考察事物时,采取科学的方法,同时看到肯定与否定的双方全面的看待事物4.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强调外力的作用(否定是外物作用的结果)事物发展的中断否定是简单的否定一个事物,消灭一个事物是绝对的肯定与否定5.辩证法是革命的,批判的和创新的:任何事物对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他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对每一种即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他的暂时性方面的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6.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联系:创新是对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7.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怎么办):关注密切变化着的实际敢于突破陈规旧说敢于破除落后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8.生产力:劳动主体劳动对象劳动工具9.科学的本质:创新10.创新: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1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2.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归谁所以劳动成果如何分配人与人的关系13.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14.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哲学基本知识点(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存在:生产方式人口因素地理环境2.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3.社会存在的定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4.社会意识的定义: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5.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性质决定社会意识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重视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与意识具有不完全统一性社会存在对意识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6.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生产活动(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意识形态的更替7.贯穿人类始终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8.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不适应既反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8.经济基础的定义: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9.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理解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的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0.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但过程是曲折的11.解决途径:在阶级社会通过阶级斗争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通过内部改革解决12.人们群众的定义: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13.人们群众的定义(特指中国):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15.人民群众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6.方法论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时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7.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意义: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18.价值的定义: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所需的属性和功能19.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20.评价人的价值:看他的贡献21.价值观的定义: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2.价值观的作用: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23.价值判断与选择的两种标准:是否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本标准)是否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立场上(只针对中国,最高标准)24.价值判断的定义: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做出的判断25.价值选择的定义: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选择26.方法论:树立正确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27.价值判断与选择的历史性:价值判断与选择会因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不同28.价值判断与选择的主体性:价值判断与选择具有阶级性价值判断与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29.如何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级,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30.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价值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31.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32.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2020届高考政治哲学认识论知识点

2020届高考政治哲学认识论知识点

哲学认识论知识点一、主干知识(打★为必背知识,其余为理解)1、实践的特点①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②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③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④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求我们积极投身实践。

【拆解】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新情况、新工具、认识能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认识反作用【原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要求我们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4、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原理】真理是客观的、有条件的、具体的。

要求我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正确对待错误,同时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拆解】①真理是客观的(真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对于同一个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是唯一的);②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③真理是具体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正确对待错误,同时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5、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发现、检验和发展真理。

【拆解】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不是一帆风顺的;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③认识具有上升性,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

④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发现、检验和发展真理。

二、易混易错知识点1、认识既源于直接经验,也源于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都源于实践)2、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实践。

哲学常识高考考点整理: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哲学常识高考考点整理: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哲学常识高考考点整理: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哲学常识高考考点1:主观能动性1.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①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

②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

③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2.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隐藏于现象之中,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

②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利用规律和条件,才能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

③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甚至暂时的失败,这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决心、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是随心所欲的,要受到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又要受到人们已经形成的观念、能力、方法和身心健康等主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从客观条件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并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包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处理好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①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要按规律办事,首先要了解规律、懂得规律,还必须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具体地把握规律,这都要求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要按规律办事,还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这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主观能动性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取决于对规律的掌握程度。

只有尊重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充分的、正确的发挥。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认识论知识点

认识论知识点

认识论知识点认识论知识点认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人类知识的起源、限度和有效性。

它关注的问题主要包括如何获得知识、知识的结构和分类、知识的可靠性,以及人类认识的局限性等。

在认识论的研究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感觉和经验感觉和经验是认识论中的重要议题之一。

认识论家们试图解释我们是如何通过感官来知觉和理解外界。

常见的观点包括直观主义、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

直观主义认为通过感官获得的直观经验是知识的基础,而经验主义认为所有知识都源于经验。

相反,理性主义强调理性思维和先验知识的重要性。

二、真理和认识真理是认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哲学家们对真理的性质和判定标准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主要的观点有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和客观主义。

主观主义认为真理是个人主观感受的产物,相对主义认为真理是相对于个体或社会的,而客观主义则认为真理是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存在的。

三、知识的可靠性和认证知识的可靠性和认证是认识论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

常见的认证方式包括经验验证、逻辑推理和社会认可。

认识论家们探讨了何种方法可以确保知识是真实可靠的,并建立了一些准则和标准来评价知识的质量和可信度。

四、知识的分类和结构知识的分类和结构是认识论的另一个重要议题。

认识论家们尝试将知识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根据学科领域、概念关系或认知层次等。

他们还研究知识的结构和组织方式,如网络结构、金字塔结构、系统层级等。

五、认识的局限性认识的局限性是认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包括感知能力的有限性、认知误差和偏见、语言和概念的限制等。

认识论家们试图理解和解释这些限制对我们认知世界的影响,并提出了各种观点和理论。

六、科学方法和实证主义科学方法和实证主义是认识论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实证主义主张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获得科学知识,强调经验验证和理论构建的重要性。

认识论家们还研究了科学方法的特征、科学理论的结构和演变,以及科学与其他形式的知识之间的差异。

哲学全面知识点总结高中

哲学全面知识点总结高中

哲学全面知识点总结高中一、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哲学的基础学科,它探讨存在的本质和基本原理,包括宇宙的本源、实体的本质以及时间、空间和因果等基本概念。

其中,宇宙的本源问题是形而上学的中心议题之一,传统上有物质与精神两种解释,对于这一问题,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哲学立场。

唯物主义认为宇宙的本源是物质,是由于物质的运动和变化而产生的世界,而唯心主义认为宇宙的本源是精神,是由于精神的活动和创造而存在的世界。

二、认识论认识论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类认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包括认识的来源、内容、方法以及认识的局限性和偏差等问题。

其中,认识的来源是认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主要有经验论和理性论两种观点。

经验论者认为知识源于经验,通过感觉和感觉发展而得,而理性论者则认为知识源于理性,是理性自身的产物。

此外,认识的局限性也是认识论的一个重要议题,它涉及认识的局限性、相对性和可能性等问题。

三、伦理学伦理学是研究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学科,包括对道德行为的原则、动机和责任等问题的探讨。

其中,道德的本质是伦理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传统上有天赋论和习得论两种解释。

天赋论者认为道德是先天的,是天生的本能,而习得论者则认为道德是后天的,是通过社会和教育等渠道所获得的。

此外,道德行为的原则和动机也是伦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其中包括功利主义、德性伦理、情感伦理等不同的道德理论。

四、政治哲学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制度、政治权力和政治理想的学科,探讨政治秩序和权力的正当性以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问题。

其中,政治权力和政治正当性是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传统上有专制主义、民主主义和集体主义三种观点。

专制主义者认为政治权力应该由一位统治者或一小部分人来行使,而民主主义者则认为政治权力应该由人民来行使,而集体主义者则认为政治权力是集体的产物,是社会整体责任的体现。

五、美学美学是研究美与艺术的学科,包括对美的本质、美学观念、审美经验以及艺术品的价值等问题的探讨。

高中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哲学知识点总结哲学,这门看似高深莫测的学科,在高中阶段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思考世界和人生的智慧之门。

下面就来对高中哲学的重要知识点做一个全面的总结。

一、唯物论唯物论主要探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还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这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同时也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我们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三、认识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四、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论
一、考点知识
14、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运动。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的主体、对象、
段诸要素是客观的,并且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
也要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制约,因而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可以把观念的存在转变为现实的存在,因而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点。

任何实践活动都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随历史条件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是历史条件的产物。

(3) 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②变革社会的实践。

③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15、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原理内容: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 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 性的唯一标准; 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 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
识、不科学的 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 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

②坚持正确认识、 理论的指导作用。

16、 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 具体性、 条件 (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 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正确反映。

( 2)真理是客观的。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 实在 只
有一。

②认识 科学理论对实践 科学 、匕
性。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在同一时间、 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
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使用条件和范围。

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

(4)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17、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1)认识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3)认识具有反复
性,认识具有无限性,从实
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
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4)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二、重点、难点知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而获得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另外,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所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而这就需要联结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

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
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如果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认识就失去了意义。

三、易错易混知识14.实践是指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15.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16.是否对人类有用,也可以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17.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18.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不存在终极真理。

19.实践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

20.实践具
性。

有目的性、计划性,盲目的实践是不
存在的。

21.有用的是真理,真理是有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