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的基本内涵诠释
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与技术要点
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与技术要点
四、内涵
1.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空间结构
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合理规划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空间结构,实现“高度集约、低碳低能耗、绿色健康”的目标。
以密度适宜、功能完备、交通便利的“城中型”为主导,通过疏解拓展城区,扩大城市空间,减少城市压力,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性。
2.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提高城市抵御风险的能力
海绵城市建设注重提高城市抵御风险的能力,包括抵御自然灾害(如洪涝、地震、风暴等)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排水系统、建设防洪设施、加强土地利用管控等措施,减少城市灾害的风险,提高城市的韧性和适应能力。
4.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5.建设智慧城市
五、技术要点
1.精细化城市规划
2.建设高效的排水系统
3.推广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
4.加强城市生态建设
5.积极开展公众参与
总结起来,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主要包括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抵御风险的能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建设智慧城市;而技术要点主要包括精细化城市规划、建设高效的排水系统、推广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和积极开展公众参与。
这些内涵和技术要点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能够有效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城市绿色、智慧、生态、人文的全面发展。
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
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在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下,各国环保意识增强,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与技术日益显现其价值,已成为备受重视的主流理论。
本文对海绵城市的内涵等内容进行了分析探讨。
标签:海绵城市;内涵;建设一、海绵城市的概念海绵城市就是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的“弹性”以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能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即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的技术,构建低影响开发(LID)的雨水系统。
相对于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的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海绵城市建设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海绵城市的建设,强调优先利用绿色、生态化的“弹性”设施,同时也要注重和传统的“刚性”设施相衔接。
通过“绿色+灰色”的组合,建立完善的城市雨洪利用与管理体系,从而实现缓解城市内涝、降低暴雨内涝控制成本、削减径流污染负荷、提高雨水资源化利用、改善城市景观等多项目标。
二、海绵城市的内涵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是解决城市内涝排水、缺水干旱和水污染问题,因此在其设计中主要针对径流量控制、洪峰流量控制、雨水收集回用和点源面源污染控制。
根据控制目标低影响开发技术按照功能可分为渗透、调节、储存、截污净化等几类,因此可根据功能将低影响开发具体技术分为入渗系统、滞留系统、存储系统和过滤系统等。
1、入渗系统通过减少不透水面积、增加雨水下渗来补充地下水,并从源头上控制径流以达到径流量控制的目标,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峰值流量削减和雨水净化的作用。
对应的单项技术设施有透水铺装、绿色屋顶、渗透塘、渗井、渗管/渠、植草沟、人工土壤渗滤等。
2、滞留系统通过最大化滞留雨水径流,减少洪峰流量,延缓洪峰到来,以达到洪峰流量控制的目标,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雨水下渗和净化的作用。
海绵城市的理解
海绵城市的理解
海绵城市是指一种全新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旨在通过建设“海绵”式的城市,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海绵城市的目标是通过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将城市的排水、雨水和污水等“收集、储存、净化、利用”等过程最大化地还原为自然过程。
这样可以减少城市的排水负荷,增加城市的蓄水能力,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保护城市地下水资源,增加城市的生态系统功能,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的宜居性。
同时,海绵城市还能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为人们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海绵城市的关键在于建设一系列的绿色基础设施,包括河道、湖泊、湿地、绿地、屋顶花园、雨水花园、生态廊道等。
这些基础设施可以将城市的雨水、污水、废水等通过自然过程进行净化和回收,同时还能提供一系列的生态系统服务,比如减少城市的温度、净化城市空气、改善城市的景观和生态环境等。
此外,海绵城市还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智能化技术和管理手段,比如智能化雨水管理系统、智能化灌溉系统、污水处理技术、水资源管理等,以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和智能化升级。
总之,海绵城市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建设和管理理念,旨在通过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和智能化管理手段,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这种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城市所采纳和实践,成为未来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方向。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到众多领域 ,包括水文、生态、环境工程 等,技术难度较大。目前,我 国在这方面的技术水平还有待 提高。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得到公众的 支持和参与,但目前公众的环 保意识还不够强,参与度较低 。
目前,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法 律法规还不够完善,这给建设 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
水系连通
通过疏通河道、连通湖泊等水系,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和调蓄能力,降低内涝 风险。
03
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技术手段
源头控制技术
总结词
通过改善地形地貌、加强绿化等方式,控制雨水径流,减少污染排放。
详细描述
源头控制技术主要针对雨水排放的源头进行治理,通过改善地形地貌、加强绿化等方式,降低地表的径流速度和 流量,从而减少雨水携带的污染物质。例如,利用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技术手段,增加地表的渗水性,延缓雨 水流速,减少径流量。
将城市传统排水系统改造为现代生态排水系统,即“渗、滞 、蓄、净、用、排”等多种措施的综合运用,促进雨水资源 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使城市生态、环境、经济等多方面 效益得到提高。
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
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通过加强城市海绵化建设,提高城市地面的渗水能力,减 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有效提高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
雨水收集与
通过集水设施,如集水池 、集雨罐等,将雨水收集 起来。
雨水利用
利用收集的雨水进行冲厕 、浇花、洗车等日常用途 ,减少对自来水的依赖。
雨水回用
将处理后的雨水用于景观 补水、绿化灌溉、道路清 洗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 效率。
绿色屋顶与雨水花园
绿色屋顶
在建筑物的屋顶上种植植物,通 过植物的吸收和蓄滞作用,减少 雨水径流。
海绵城市
下渗减排 透水铺装、下沉 式绿地、生物滞 留设施等
海绵城市解读
12
海绵城市—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构建途径示意图
海绵城市解读
13
海绵城市核心
海绵城市的核心实质上就是合理 地控制城市下垫面上的雨水径流, 使雨水就地消纳和吸收利用。要实 现它的六个关键字:渗、蓄、滞、 净、用、排。 1:“渗”.加强自然的渗透,通 过土壤来渗透雨水,这样可以避免 地表径流,减少从水泥地面、不透 水路面汇集到管网里雨水,可以涵 养了地下水,补充地下水的不足, 还能通过土壤净化水质,还可以改 善城市微气候。 2:“蓄”.就是把雨水留下来, 要尊重自然地形地貌,使降雨得到 自然散落,现在人工建设破坏了自 然地形地貌后,降雨就只能汇集到 一起,形成积水。所以要把降雨蓄 起来,蓄也是为了利用,为了调蓄 和错峰,不然短时间内汇集这么多 水到一个地方,就形成了内涝。
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择应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易 行,如结合小区绿地和景观 水体优先设 计生物滞留设施、 渗井、湿塘和雨水湿地等。
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典型流程示意图
海绵城市解读
18
海绵城市设计二:城市道路
城市道路径流雨水应通过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经截污等预处理后引入道路红线内、 外绿地内, 并通过设置在绿 地内的以雨水渗透、储存、调节等为主要功能的低影响开发设施进行处理。
海绵城市解读
4
为什么要建设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优点突出,雨水利用率提高三倍,通过低影响开发模式防治内涝,可以有效地减少进入排水管网 的雨水总量、单位时间内的雨水径流量。 1)减轻排水管网压力,减少扩建排水管网的巨额投资。 2)可以增加雨水下渗量,减少城市地面沉降现象,缓解地面塌陷现象,强化城市自然水系的循环,解决 城市缺水难题。 3)海绵城市依托海绵体调节给排水,大大减少了新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 4)调蓄设施又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改善城市生活环境。
什么是海绵城市如何建设
什么是海绵城市如何建设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城市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如内涝频发、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破坏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
那么,什么是海绵城市?又该如何建设呢?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传统的城市建设往往采用硬化地面,雨水无法渗透到地下,只能通过排水系统迅速排出。
这不仅导致雨水资源的浪费,还容易在暴雨时造成内涝。
而海绵城市则强调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建设生态排水设施,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手段,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从而有效缓解城市内涝、补充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要建设海绵城市,首先需要做好规划。
在城市规划阶段,就要充分考虑到海绵城市的理念,合理布局城市的绿地、水系、道路等基础设施。
比如,在城市新区的建设中,可以规划更多的湿地、湖泊和公园,增加雨水的调蓄空间;在老城区的改造中,可以通过拆除硬化地面、建设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措施,提高雨水的渗透能力。
其次,加强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关键。
绿色基础设施包括植被、土壤、湿地等自然元素,它们能够有效地吸收和储存雨水。
例如,在城市道路两侧建设绿化带,采用透水性好的材料铺设人行道和停车场;在小区内建设雨水花园,种植耐旱、耐涝的植物,让雨水在花园内得到净化和储存。
此外,还需要完善城市的排水系统。
传统的排水系统主要依靠管道排水,而海绵城市的排水系统则更加注重自然排水和综合排水。
可以通过建设雨水管渠、泵站等设施,提高排水能力;同时,结合城市的地形地貌,规划建设雨水行泄通道,让雨水能够快速排出城市。
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技术创新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开发和应用新型的透水材料,提高地面的透水性能;利用智能化的监测系统,实时监测雨水的流量、水质等信息,为城市的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18
目录
• 海绵城市概念 • 海绵城市建设基本原则和指导
思想 •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措施 • 海绵城市建设实践案例及效果
评估 • 海绵城市未来发展趋势及展望
01
海绵城市概念
海绵城市定义
•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 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 、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对雨水的吸 收和利用能力,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 ,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注重生态保护和修复,通过 恢复湿地、雨水花园等自然生态系统,提 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增强城市防洪能力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加强雨水排放和利用设 施的建设,提高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减 少城市内涝的发生。
加强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合作,形成 合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
03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措施
雨水收集与利用
雨水收集系统
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 起来,经过处理后用于绿化灌溉 、冲厕等。
雨水利用技术
利用雨水收集系统收集的雨水, 通过过滤、消毒等处理技术,将 其转化为可利用的水资源,用于 城市绿化、景观水体等。
风险防控
加强风险评估和预警,采取有 效措施降低城市内涝、水污染
等风险。
海绵城市建设指导思想
01
02
03
04
生态文明建设
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生态文明 建设的重要内容,促进城市可
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如何理解「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定义及内涵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基于城市水文循环,重塑城市、人、水新型关系的新型城市发展理念,具体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其建设能有效缓解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各种水问题,有效改善城市热岛效应等生态问题,创造具备生态和景观等功能的公共空间,是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力手段。
“海绵城市”提出的背景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得强大引擎,也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然而,我国在快速城镇化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城市水问题,例如城市内涝频发、水环境恶化、水资源短缺等。
为此,必须创新城镇化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后我国城市建设的重大任务。
2014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标志着我国海绵城市创建迈出了重要一步。
目标与指标建设海绵城市要取得老百姓认可,达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理想效果,同时要积极探索海绵城市建设的管理模式。
对于水生态,要划定蓝线(河道保护线)、绿线(生态控制线),加强山水林田湖等生态空间的有效保护并稳步提升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要做好源头径流控制与利用。
对于水安全,要完善排水防涝系统,基本解决城市内涝积水问题;重视和完善城市雨水管渠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源头减排设施、超标暴雨的调蓄与排放设施统筹建设,综合提高城市排水及内涝防治能力。
如何准确把握海绵城市建设核心内涵和实施路径
如何准确把握海绵城市建设核心内涵和实施路径01、海绵城市建设核心内涵与目标的再理解1.1 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内涵海绵城市是综合采取自然和人工措施,保护和利用城市自然山体、河湖湿地、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发挥建筑、道路、绿地、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和缓释作用,实现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构建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其核心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进行系统谋划,构建基于绿灰结合的多目标的现代城市雨洪控制系统,通过对城市雨水径流总量、峰值、频率、污染等协同控制,实现城市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的综合目标。
再进一步,海绵城市是通过现代城市雨水管理的理念、技术和管理方法体系构建,通过对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与管理的全过程管控,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构建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方式。
海绵城市是在继承古代先贤智慧,系统总结国内外雨水管理领域长期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水系统的实际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是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对城市治水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贡献。
海绵城市应成为城市更新和未来城市建设的核心“标配”。
1.2 正确认识海绵城市与内涝防治的关系海绵城市建设是缓解城市内涝的重要举措。
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城市所面临的诸多水问题中,城市内涝是影响大、破坏性强又关乎民生的最主要问题,目前我国还有很大比例的城市尚未完全消除内涝积水点,未达到内涝防治标准。
因此,现阶段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可以是聚焦城市内涝防治这一突出问题,即通过“源头减排、排水管渠、排涝除险”等体系的构建,使城市在抵御暴雨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韧性。
但需要明确其控制能力范围,在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以内海绵城市可有效应对,而对于极端强降雨带来的洪涝灾害可适度缓解并提高城市韧性,并不是所有暴雨都能应对。
目前我国的内涝防治标准是20-100年重现期,根据城市规模和类型,分别是超大城市100年、特大城市50-100年、大城市30-50年、中等城市和小城市20-30年。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涝、水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旨在通过模拟自然水循环系统,实现城市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解读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以期为城市建设者和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基本概念1. 海绵城市定义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是指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吸水、蓄水、净化、再利用水的能力的城市。
这种城市在应对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在于构建一个良好的水循环系统,使城市的水资源得以高效利用。
2. 关键要素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要素包括:生态绿地、透水铺装、雨水管网、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等。
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海绵城市的水循环系统,使城市在应对雨水时具有更好的弹性。
三、综合目标1. 保护生态环境海绵城市建设的首要目标是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建设生态绿地、湿地等自然地貌,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的生态承载力。
同时,通过改善水循环系统,使城市的水资源得以有效利用,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 减少城市内涝灾害由于城市化进程中的不透水地面增多,导致雨水无法迅速渗透到地下,容易造成城市内涝。
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增加透水铺装、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等措施,使雨水得以迅速渗透和利用,从而减少城市内涝灾害的发生。
3. 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将雨水进行收集、储存和再利用,从而减少对自来水的依赖。
同时,通过改善水循环系统,使水资源得以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结论海绵城市建设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旨在通过模拟自然水循环系统,实现城市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基本概念包括海绵城市的定义和关键要素。
综合目标主要包括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城市内涝灾害和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需要从政策、规划、设计、施工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实施。
海绵城市
望城项目部海绵城市总结海绵城市一、基本概念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017年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再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启动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三年行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海绵城市”材料实质性应用,表现出优秀的渗水、抗压、耐磨、防滑以及环保美观多彩、舒适易维护和吸音减噪等特点,成了“会呼吸”的城镇景观路面,也有效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让城市路面不再发热。
二、基本内涵本质:城镇化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传统城市:改善自然、利用土地为主改善、改变原有生态、粗放式建设、地表径流量大增。
海绵城市: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原有生态、低影响开发、地表径流量不变。
目标: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2.1保护原有生态系统:最大限度保护原有河湖水系、生态体系、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
2.2恢复被破坏水生态:对传统粗放式建设破坏的生态给予恢复、保持一定比例的城市生态空间、推广河长制、治理水污染。
2.3低影响开发: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减少对城市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留望城项目部海绵城市总结足生态用地,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积存净化。
2.4通过减少径流量,减轻暴雨对城市运行的影响。
转变排水防涝思想3.1:“快排”模式:降雨后直接通过蒸发、下渗、80%的排放。
3.2:海绵城市:降雨后通过蒸发、下渗减排(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集蓄利用(蓄水池、雨水罐、湿塘、雨水湿地)、40%排放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基本不变。
三、措施收水措施(收集雨水)收水措施是海绵城市雨水处理的首要环节,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通过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及截污功能有效控制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实现改善城市水环境的愿望。
浅谈海绵城市的内涵与发展
浅谈海绵城市的内涵与发展近年来,随着城市内涵的不断丰富和人们对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海绵城市的概念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海绵城市是一种全新的城市规划理念,它以建筑、道路、绿地为基础,通过采用多种措施来调节城市的水循环,达到减缓洪水、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城市微气候等目的。
本文将从海绵城市的内涵与发展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海绵城市的内涵这里所说的“海绵”并不是指实体上的海绵,而是指城市的水文系统。
“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 城市的绿地和水体的最大化传统城市的建设将绿地和水体的面积最小化,造成了城市热岛和城市内水问题的加剧。
而海绵城市则强调要尽可能的增加城市绿地和水体的面积,增加城市微气候的舒适度,调控城市水文循环,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缓慢排放雨水海绵城市需要在地面和地下都建立一套缓慢排放雨水的系统,这样才能使雨水在经过植被、土壤、河流等自然过程中慢慢地被吸收,避免形成洪水。
这样可以保持城市的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平衡,同时可以减缓城市的洪水和水土流失的速度。
3. 多功能体系海绵城市的设计需要考虑多个方面,不单单是水问题,还需要考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能源利用等问题。
因此,海绵城市需要建立一个多功能的体系,兼顾多个问题,既能解决城市水问题,同时也能在其他方面发挥作用。
二、海绵城市的发展现代城市化进程,加上全球气候变化,城市检验了其本身的环境脆弱性。
作为加强城市地面透水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种城市设计理念,海绵城市的兴起旨在解决涉及城市的水、人员、资金等资源的重大问题。
目前,我国各地也开始大力发展海绵城市。
1. 技术的发展海绵城市设计需要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和环境工程方法,如: 绿色建筑和绿色屋顶、生物滞留池等。
因此,未来科技的发展将有助于促进海绵城市的发展和建设。
2. 政策措施经过几年的研究和实践,海绵城市的要点已经广泛传播到了国内外。
各级政府也逐渐为新建海绵城市奠定基础,如优先考虑城市绿化、建设雨水收集设施等政策措施,将对海绵城市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涝、水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旨在借鉴自然地形的雨水处理方式,利用一系列的工程手段,实现对雨水的有效利用与处理,使城市如同海绵一般能够吸收、储存、净化和利用雨水。
本文将对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进行解读,详细介绍其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
二、海绵城市的基本概念1. 定义海绵城市是指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利用低影响开发(LID)技术,使城市具备像海绵一样的吸水、蓄水、净化水的能力,有效应对环境变化和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
其核心思想是实现城市水文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和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2. 构成要素海绵城市的构建包括自然景观与人工设施两大要素。
其中,自然景观如山、水、林、田等对雨水的吸收和调节起到重要作用;人工设施如透水铺装、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则是对自然景观的补充和优化。
三、海绵城市的综合目标1. 雨水控制与利用海绵城市建设的首要目标是实现对雨水的有效控制与利用。
通过低影响开发(LID)技术,使雨水在源头得到有效吸收、净化、利用,降低洪涝灾害的风险,减少雨水对环境的污染。
2. 生态环境改善通过优化绿地空间布局、构建多样化的湿地生态系统等方式,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3. 可持续发展海绵城市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强调对城市发展模式的长期规划与调控。
通过实施低影响开发(LID)技术,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能源的可持续供给,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设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其基本概念涵盖了城市的自然景观与人工设施,通过对雨水的有效吸收、储存、净化与利用,实现对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的平衡。
同时,海绵城市建设的综合目标则是通过对雨水的控制与利用、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的考虑,以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提升和改善。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遵循相关政策与规定,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规划方法,以推动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海绵城市的基本内涵诠释
海绵城市的基本内涵诠释一、定义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降水时,可以实现吸水、蓄水等功能,当需要时,又可以将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有效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与城市内涝之间的矛盾,并有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
二、意义(生态城市建设)构建海绵城市的经济效益不可小觑。
海绵城市建设非常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大大减少了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
调蓄设施又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净增成本”比较低,还能大幅减少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
1.社会意义: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2.经济意义:根据通知,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3年,具体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
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将按上述补助基数奖励10%。
资金申报方式:试点城市由省级财政、住房城乡建设、水利部门联合申报,由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对申报城市进行资格审核,组织公开答辩,现场公布评审结果,并对试点工作开展绩效评价,根据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奖罚。
评价结果好的,按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基数的10%给予奖励;评价结果差的,扣回中央财政补助资金。
具体绩效评价办法另行制定。
三、背景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几年,全国超过300多个城市遭遇内涝,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严重内涝,人员伤亡的现象时有发生,财产损失重大。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雨水利用系统不完善或城市排水体系不达标。
据调查,我国有300多个属于联合国人居环境署评价标准的“严重缺水”和“缺水”城市,在缺水的城市发生内涝显得格外刺眼。
四、意见措施1.首先要扭转观念。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绵城市的基本内涵诠释
一、定义
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降水时,可以实现吸水、蓄水等功能,当需要时,又可以将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有效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与城市内涝之间的矛盾,并有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
二、意义(生态城市建设)
构建海绵城市的经济效益不可小觑。
海绵城市建设非常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大大减少了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
调蓄设施又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净增成本”比较低,还能大幅减少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
1.社会意义:
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2.经济意义:
根据通知,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3年,具体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
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将按上述补助基数奖励10%。
资金申报方式:
试点城市由省级财政、住房城乡建设、水利部门联合申报,由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对申报城市进行资格审核,组织公开答辩,现场公布评审结果,并对试点工作开展绩效评价,根据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奖罚。
评价结果好的,按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基数的10%给予奖励;评价结果差的,扣回中央财政补助资金。
具体绩效评价办法另行制定。
三、背景
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几年,全国超过300多个城市遭遇内涝,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严重内涝,人员伤亡的现象时有发生,财产损失重大。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雨水利用系统不完善或城市排水体系不达标。
据调查,我国有300多个属于联合国人居环境署评价标准的“严重缺水”和“缺水”城市,在缺水的城市发生内涝显得格外刺眼。
四、意见措施
1.首先要扭转观念。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
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今后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2.道路透水铺装形成海绵体。
建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
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
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建设海绵城市。
3.关键在于不断提高“海绵体”的规模和质量。
原有的“海绵体”要有效保护。
过去,城市建设追求用地一马平川,往往会填湖平壑。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各地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湖、湿地、坑塘、沟渠等“海绵体”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受到破坏的“海绵体”也应通过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手段逐步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有条件的还应新建一定规模的“海绵体”。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市建设要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为载体。
比如让城市屋顶“绿”起来,“绿色”屋顶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还起到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
道路、广场可以采用透水铺装,特别是城市中的绿地应充分“沉下去”。
五、具体实施
对于小区建筑,可以让屋顶绿起来,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起到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
小区绿地应“沉下去”,让雨水进入下沉式绿地进行调蓄、下渗与净化,而不是直接通过下水道排放。
小区的景观水体作为调蓄、净化与利用雨水的综合设施。
人行
道可采用透水铺装,道路绿化带可下沉,若绿化带空间不足,还可将路面雨水引入周边公共绿地进行消纳。
城市绿地与广场应建成具有雨水调蓄功能的多功能“雨洪公园”,城市水系应具备足够的雨水调蓄与排放能力,滨水绿带应具备净化城市所汇入雨水的能力,水系岸线应设计为生态驳岸,提高水系的自净能力。
六、设计理念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
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
逢雨必涝逐渐演变为我国大中城市的痼疾。
然而,不再“城中看海”却不仅仅是管道扩容这么简单。
目前(2014年)中国99%的城市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到硬化地面只能从管道里集中快排。
强降雨一来就感觉修多大的管道都不够用,而且许多严重缺水的城市就这么让70%的雨水白白流失了。
以深圳光明新区举例,这个年均降雨量1935毫米、汛期暴雨集中的城区,一方面有26个易涝点,内涝严重;另一方面又严重缺水,70%以上的用水靠从区外调水。
这说明城市排涝抗旱的思路必须调整,把雨水这个包袱变成城市解渴的财富。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七、载体组成
建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
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
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对于建筑与小区,可以让屋顶绿起来,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起到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人行道、广场可以采用透水铺装;有条件的小区绿地应“沉下去”,让雨水进入下沉式绿地进行调蓄、下渗与净化,而不是直接通过下水道排放;可将小区的景观水体作为调蓄、净化与利用雨水的综合设施。
城市道路是径流雨水及其污染物产生的主要场所之一,对城市道路径流雨水的控制尤为重要。
人行道可采用透水铺装,道路绿化带可下沉,若绿化带空间不足,还可将路面雨水引入周边公共绿地进行消纳。
城市绿地与广场应建成具有雨水调蓄功能的多功能“雨洪公园”,城市水系应具备足够的雨水调蓄与排放能力,滨水绿带应具备净化城市所汇入雨水的能力,水系岸线应设计为生态驳岸,提高水系的自净能力。
八、建设方法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工程中,在缺水地区将优先利用透水砖铺装、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等措施,补充地下水、
削减地面径流;其他地区则优先利用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等措施,调蓄、净化雨水,削减径流峰值。
保护已有海绵体
原有的“海绵体”要有效保护。
过去,城市建设追求用地一马平川,往往会填湖平壑。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各地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湖、湿地、坑塘、沟渠等“海绵体”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受到破坏的“海绵体”也应通过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手段逐步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新建一定规模海绵体
有条件的还应新建一定规模的“海绵体”。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市建设要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为载体。
比如让城市屋顶“绿”起来,“绿色”屋顶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还起到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
道路、广场可以采用透水铺装,特别是城市中的绿地应充分“沉下去”。
城建规划布局
维持和恢复城市绿地与水体的吸水、渗水、净水能力,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保证城市道路、绿地原有功能的同时,还要合理规划用地布局与竖向设计,使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与“灰色”基础设施协同作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