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四教案矛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必修四教案矛盾
【篇一:(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9.2《矛盾的同一
性和斗争性》教学设计(精品)】
课题: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知识目标:
识记:矛盾、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
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运用:联系实例,分析矛盾含义和矛盾普遍性含义;
2.能力目标:
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
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的信仰。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
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理论依据。

教学重点
矛盾的概念;
教学难点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一
个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

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人们认识世界,
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造世界,就是解决事物的矛盾。

矛盾
分析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这些内容怎么
来理解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
让学生找一些关于矛盾的实例(长与短,前与后,战争和和平。


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强与弱、胜与负、快与慢等,由此得出矛盾
的含义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
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有的同学
可能把生活中的矛盾和哲学上的矛盾的概念混淆,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往往说成冲突或不同意见)
出示材料: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上述两诗句包含哪几对矛盾?
噪与静、鸣与幽、悲与欢、离与合、阴与晴、圆与缺。

问:“离与合”的矛盾,只有对立吗“离”能离得开“合”吗?没有“离”哪里来的“合”?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赫拉
克利特
2.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
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斗争性与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
的两种基本属性。

①矛盾的斗争性
从列举中看出矛盾着的双方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分离的属性、趋势——斗争性(对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教与学)
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

具体
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反对、限制、竞争、批评等。

哲学上的斗争和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是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②矛盾的同一性
从列举中看出矛盾的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
盾的同一性(统一)
出示材料:课文漫画“悬挂在山崖上的两个人构成一种动态的平衡”问:他敢烧吗?
哲学角度分析:二人的上与下是互相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
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

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
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

因此,结论是“不敢烧”。

烧断绳子的后
果会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
存在了。

得出矛盾同一性的第一层含义: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
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出示问题:还能列举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的事例吗?(没有胖
就无所谓瘦,没有苦就无所谓乐,没有战争就无所谓和平。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简单分析,同时强调矛盾双方相互依存需要“一定的条件”。

出示材料:《为学》(清)彭端淑“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哲学角度分析: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这是矛盾同一性的另一层含义。

特别强调转化的“条件性”。

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虚幻的,因而需要一定的条件。

没有一定的条件,就不能实现转化。

如猫和老鼠是一对“老冤家”,它们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老鼠会“装死”,猫会“假眠;老鼠昼伏夜出,猫的眼可以随光线的阴暗而改变瞳孔的大小,夜间仍可看见东西;老鼠的听觉极为灵敏,稍有动静就藏得无影无踪,猫则在脚下生成了肉垫,走起路来无声无息。

请问:(1)猫和老鼠是怎样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的?
(2)你还能举出生物界的其他事例吗?
哲理分析:猫和老鼠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共同发展,猫和老鼠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

事物矛盾双方既相互斗争,又相互统一,从而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如生活中和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矛盾既对立又统一,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即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板书设计: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含义
2、矛盾斗争性的含义
3、矛盾同一性的含义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作业布置:
(2014年天津文综,12(3),12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人制造了机器人,机器人的使用又会对人的就业产生影响。

一方面会使一些技术要求不高的岗位减少,另一方面会使研发、销售和服务等就业岗位增加,这种变化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说明机器人与人的关系
参考答案
(1)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机器人与人存在对立的一面,机器人的使用会造成一些工作岗位的减少,致使一些人失业。

(3)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相互贯通。

机器人与人存在相互统一的一面,机器人是由人制造和使用的,机器人的使用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要求人提高自身素质,管好用好机器人
【篇二:政治必修4教案】
前言(第一课时)
一、课改的必要性:
教材抽象,体系严密,学生难以学习
1、存在的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
学生动手的能力比较差,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

2、时代的要求:主要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3、中央的决定: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

二、新的体系: 1、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各课程模块的内容相对独立,实行学分管理。

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共8个学分,设4个课程模块。

选修部分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共12个学分,设6个课程模块。

各课程模块均为36学时,经考核合格,可获2个学分。

课程模块的开设顺序应根据学生的选择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必修模块的学习主要在高中一二年级完成。

本课程必修部分每周2学时,各课程模块的教学以一学期为单位。

1、经济生活一个基础:即是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

22、政治生活—对应:一个要求:即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
3、文化生活明协调发展的要求。

4、生活与哲学三个内容: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
设常识。

必修课程围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设置三个模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为主要内容,设置生活与哲学模块。

这四个
课程模块的建构,贯彻了整体规划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德育课程
体系的思路,既保持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又体现内容目
标的递进层次。

对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
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
进文化建设常识,将成为本课程的重要内容。

科学会主义常识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
3、选修:经济学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选修课程是基于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体现课程选择性的
主要环节。

课程模块的设置,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既着眼于学生升学的需要,又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既体
现本课程作为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又反映本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
习领域中的特有价值。

三、《生活与哲学》模块:
1、学习哲学的重要性:有助于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生活与哲学》课程的基本性质:
对高中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

明确该门课程不是
一般的哲学概论。

通过学习,使学生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3、《生活与哲学》教材的设计思路:
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为统领,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讲述,融入到了社会生活、
实践的主题之中。

从生活、实践出发,以探究性活动为主导,通过
案例考察、问题辨析、情境导入等方式,呈现哲学模块的基本内容。

把哲学模块的核心问题确定为:如何看待自然、社会(人生)和思维,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围绕这一核心问题,
全书从生活的智慧、生活的探求、生活的方法、生活的选择四个方
面展开,即四个单元,每单元突出一个核心问题。

如此层层递进,
大问题套小问题,全书形成一个“树”形的问题串。

4、《生活与哲学》模块四单元之间的逻辑联系:
5、《致同学们》:一共有六个自然段:
(1)、引入:由书名引入到了哲学与生活之间是否存在在一定的关
系这个问题。

(2)、回答:生活与意识存在着一定的辩证关系,由此而肯定了生
活与哲学的关系,因为生活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
基本问题。

(3)、递进:仅仅有生活还不足以形成哲学,因为哲学是在生活与
实践中经过不断的思索而形成的。

(4)、递进:任何哲学不管是还是错的,它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
的升华,但是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正确的,因为它
能够正确的探究到自然、人类社会与人的思维的一般规律。

(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

(6)、热情的口吻号召大家学习哲学。

四、我们如何阅读这本教材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本教材分为单元、课、框、目四个层次。

◎框是构成课文的基本单位,它由若干目构成。

作为量化教学内容
的基本单位,每框大体按1学时安排。

◎目既是构成框的基本单位,也是展示课文的基本步骤和环节。


主要由正文和辅助文两部分构成。

其次,我们需要知道,正文和辅助文具有不同的功能。

◎正文是我们学习的主体内容。

从形式上看,它由仿宋字和宋体字
组成;从内容上看,它由探究活动和原理两部分组成。

探究活动是
我们学习原理的必要环节,也是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路径,它往往
通过对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现象的思考,使我们在思
维中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从中了解、领悟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辅助文,设三个栏目:“相关链接”
是对相关原理、实例、资料的引述;“名言”所摘录的往往是与原理
紧密相关的思想家的重要言论;“专家点评”是对疑难问题进行解析,对相关原理作拓展性说明。

最后,我们应该注意,综合探究是单元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
由探究活动目标、探究活动建议、探究路径参考和理论评析四部分
构成。

综合探究具有体现本单元相关知识的联系的功能,具有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功能,是我们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

每一综合探究可安排1学时。

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本课的目的、意义。

框构:框是构成课文的基本单位,它由若干目构成。

作为量化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每框大体按1学时安
排—。

目是构成框的基本单位,包括正文和辅助文两
部分,也是展示课文的基本步骤和环节。

生活与——单元:哲学探究活动目标
探究活动建议
探究路径参考理论评析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二课时)
一、综合解说
【地位作用】
本单元在全书中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是全书的起始课。

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在社会发展中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的探究与学习,有助于我们在掌握本单元基本理论的同时,为全书的学习打下基础。

从身边的哲学入手,通过对哲学概念和哲学基本问题的体会,有助于我们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以科学的世界观指导我们现在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

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对我们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主要内容】
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分为三课: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课包括两个框题:生活处处有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第一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从我们的生活入手,说明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第二目讲了两个问题:一是哲学的本义爱智慧;二是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讲哲学概念的基本含义。

第二目主要讲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

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们了解什么是哲学、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等。

引导同学们进入生活与哲学的学习。

第二课包括两个框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第一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从哲学研究的问题入手,指出了哲学的
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进而分析了对此问题的不同回
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第二目
分析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从两个方面
进行探究。

第二框,首先探究唯物主义,指出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唯物主义
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三种基本形态;其次分析唯心主义,指出唯
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并说明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最后指出
虽然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
对子”,但从基本派别来看则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阵营。


过本课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掌握什么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吸收前人的智慧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第三课包括两个框题: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第一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从历史事实入手,设置探究,引导学生
感悟社会存在对哲学思想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目进一步阐释哲学思
想对社会变革的反作用。

第二框共三个目题:第一目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
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论证其出现的必然性。

第二目在对比的
基础上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性革命,把握其基本特征。

第三
目依循历史脉络,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通过本课学习,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自觉掌握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性。

二、知识结构: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的向导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为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百舸争流的思想:
生活智慧与
时代精神
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
时代精神社会变革的先导
的精华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
“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我是什么样的人?我由什么原因获得我
的存在?世界是否因为我而存在?我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哲学就是通过对一系列关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问题
的思考而形成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时代精神上的精
华和思想智慧,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导。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
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我们在认识世
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好哲学,终生受益。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1)哲学的含义(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含义(3)哲
学与世界观的关系(4)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
◇理解:(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2)哲学的本义和任务(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分析:(1)联系身边的生活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2)列举人们具体的
世界观并分析哲学的含义
(3)用史实分析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4)分析马克思、恩格斯、
黑格尔等哲学家的哲学思想
2、能力目标:(1)通过对身边的哲学的分析,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
的能力
(2)通过对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的分析,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3)通过对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知识三对关系的分析,培养
辩证思维的能力
(4)通过对身边生活事例、哲理故事、哲学家观点的体悟,培养分析
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哲学的产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分析,增强我们对哲学
的体悟和思想认同
(2)通过对哲学概念、世界观概念的分析,激发自觉树立科学世界观、自觉增强哲学修养的热情
(3)通过对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学习,增强我们以哲学为指导,学好具体知识的自觉性
二、【重点、难点】1、哲学与爱智之学2、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3、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将从生活中的哲学思想
人手,体验哲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了解哲学概念,为开
始全书的学习做好思想准备。

四、【方法点津】:(1)运用比较法,理解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2)运用辩证的方法,全面地理解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关系。

(3)利用网络平台,搜集、整理哲理故事。

(4)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的世界观自觉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人和动物不同。

动物只是本能地“活着”,而人的生活应该是经过思考、有明确目标和意义的生活。

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
就应该对自己生活其中的世界和生活本身进行审视和思考。

为此,
我们不仅需要具体科学知识,还需要哲学知识。

哲学和我们的生活
是什么关系?什么是哲学?哲学研究什么?哲学和具体科学是什么关系?了解这些问题,可以使我们走进哲学,自觉地追求智慧,创造更美
的人生。

第一框题生活处处有哲学
一、生活处处有哲学
(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课堂探究:(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往往各不相同,这是为什么?
(2)为什么我们应看到排名的“二重性”?
(3)联系生活中类似的事例,谈谈生活与哲学的关系。

◇探究提示:(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不同,主要是因为人们的思维方法不同。

(2)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地来看待。

片面地看待排名问题,不利于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3)全面的思维方法本身就是一种哲学智慧,看待别人、分析自己等都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这说明生活与哲学密切相关。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1)、认识世界、办好事情,
都需要智慧。

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

人们对问题的高明认识、
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都和一定的哲学智慧联系在一起。

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
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
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句话,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应当提供让人惊异、惊讶、惊醒的创新论断。

国外一本工具书说,哲学家是那些“爱提出令人烦恼的问题,并给出
稀奇古怪回答的人”。

人们未必能够同意这个“稀奇古怪”的定义,但
它传达出的哲学应当让人“惊讶”的信息,则是人们必须充分注意的。

研究哲学需要惊异。

惊异不同于被事物外部表象所吸引的好奇心,
而是为事物深层奥秘所激起的沉思。

柏拉图认为,哲学根源于惊异。

亚里士多德说:“由于惊异,人们不仅现在,而且一开始的时候,就
去进行哲学研究。

”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哲学思想起于对问题的“惊异”,进而以让人感到“惊讶”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
必然能起到“惊醒”世人的作用。

“惊讶”的核心是思想创新。

面对问
题(新问题和老问题),敢想前人之未想,敢做前人之未做,“不以平
常眼光
【篇三: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生活教案】
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1)哲学的含义(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含义(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4)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理解(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2)哲学的本义和任务(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分析(1)联系身边的生活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2)列举人们具体的世
界观并分析哲学的含义
(3)用史实分析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4)分析马克思、恩格斯、
黑格尔等哲学家的哲学思想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身边的哲学的分析,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对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的分析,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3)通过对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知识三对关系的分析,培养
辩证思维的能力
(4)通过对身边生活事例、哲理故事、哲学家观点的体悟,培养分析
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