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决策前后的故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决策前后的故事

口述潘云官(整理记者李振)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最大的合作项目。10多年的建设中,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达30%左右,2003年全区经济总量就达到1993年苏州全市水平,相当于十年再造一个新苏州。2007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40亿元,比开发之初增长了70倍。苏州工业园区通过中国和新加坡的合作,共同开放建设,成为全国最受关注的样板区域。园区的综合发展指数连续多年被国家商务部评为全国同类开发区之首,被海内外公认为亚洲顶级开发区之一。2007年,园区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即3到5年内基本建成“四个示范区”,力争2008年初见成效,为园区新一轮发展赋予了新内涵、确立了新定位。为记录发生在苏州的大事件的决策背后的故事,揭开尘封已久的中新两国合作开放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记忆,本刊记者采访了苏州工业园区工委副书记、副主任潘云官。

南巡讲话与合作设想中国和新加坡合作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最早要追溯到小平同志92年的南巡讲话,这个事情的真正源头也在于此。邓小平南巡讲话是中国改革开放关键时刻的一个重大举动,南巡讲话里曾提到新加坡,这些话对新加坡人的触动很大。南巡谈话之后,中国到新加坡学习的团组很多,中央的、省市的、各个层面去的人都很多,当时新加坡方面没有能力接待,它的政府机构很小,去的人多了就没有办法接待,所以李光耀萌生了这样一个想法:在中国找一块地方建一个类似于新加坡裕廊镇那样的工业区,在中国体现新加坡的经验。之后李光耀跟很多人进行过探讨,1992年9、10月份,他在参加完北京的活动之后到江苏考察。当时陈焕友省长到无锡机场去接他,他们再从无锡来到苏州,一路上双方没有谈及苏州工业园区的事情,李光耀只是提到新加坡想广泛地与中国合作,陈焕友就说江苏省很愿意跟新加坡进行合作。

初步接触1992年年底,陈焕友同志就派章新胜(时任苏州市市长)出访新加坡。章先生到新加坡访问的时候,双方签了一个非正式的合作意向书。在这次访问中,章先生充分地展示了他在外交上面的特长,新加坡方面对章先生的印象也非常好,双方合作的事情有了一点眉目。很快,新加坡就组团来中国考察,他们首先考察的是上海,当时的上海是以浦东开发,沿长江流域开发开放的龙头,是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至于上海为什么最终没有被选上,其中可能有很多因素。如双方重视的程度都不是很高,另外像土地开发的成本过高等。中新合作建设工业园落到江苏来的原因其实也是很多的。1993年5月,时任新加坡总统的王鼎昌的私人秘书率劳工基金组织访问苏州,当时苏州非常重视,双方又草签了一个协议。7月份,李光耀亲自率领150多人的考察团考察苏州,他带的团里面既有政府官员,也有很多企业家。吴作栋总理在考察完之后,建议考察一下山东,所以考察团又去了山东。山东省对于这次考察也是相当的重视,并推出了四个城市让新加坡方面选择——青岛、烟台、威海和潍坊。而江苏这边只推出一个苏州,其他的就没有了。当时江苏省委明确了不允许有第二个城市出来竞争,包括无锡也不行,这个策略非常英明。

选择苏州新加坡考察团在两地考察回去之后,百分之七十的企业家都希望能在山东搞开发,理由很简单,当时山东的基础设施好于江苏,那时候沪宁高速还没有,苏州也没有机场,山东无论是青岛也好,烟台也好,港口、机场、高速公路,硬件设施都比江苏好,所以企业家都希望到那边去投资。最后李光耀拍板定在苏州,这个不光是从眼前经济利益上考虑。企业家更多的是考虑投资后的回报,政治家考虑问题可能除了经济之外,还要很有因素:中国的战略发展因素,综合的投资环境因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人才因素。人才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当时苏州这边明显的好于山东;而基础设施的话可以很快改善。后来,沪宁高速很快就通车了,而且上海有很好的机场进行弥补。

中央肯定新方的建议李光耀在决策以后,反反复复地征询中共中央主要领导的意见,分别会见了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并把自己的想法提了出来,即双方通过友好合作,在苏州建设一个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现代工业为主体、第三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配套的高水准的现代化工

业园区。李光耀的想法得到了中共中央领导的肯定和支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江苏省委书记、省长陈焕友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包括跟中央领导的回报、沟通都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个项目因为都是高层的参与与决策,并不是层层相报,所以整个过程在时间上很快。当时两方面高层谈好之后,就要求江苏省将项目报中央审批。

起草项目书“江苏省接到要求以后,迅速组织人员进行项目起草,当时省领导指定我、肖一梅和廖建三人负责该项目建议书的起草。”在原苏州市政府老的会议室里,几个人在一周的时间内加班加点,不分白天黑夜地干,写完一张纸省领导就看一张。刚开始,他们并不会写项目建议书,另外没有什么现成的东西可以参考,当时就完全按照报工业项目那种格式起草这个建议书。很显然,项目建议书起草完成之后,不能满足也不符合要求。后来,陈焕友省长弄到了一份海南杨浦的项目建议书,起草小组借鉴了这份建议书,加上项目是借鉴新加坡软件这样一个格式,编成了一份新的项目建议书。当时的市政府老干部活动室,里面还烧着蜂窝煤,几个人吃了一个礼拜的方便面,还有一批人参与提供材料,市纪委、经委、外经委等都提供一些数据和材料,很快完整的项目书就编了出来,为此新加坡方面还支付了十万美金,说明新加坡方面对建议书是认可的。这个项目建议书很全,写得特别细,对园区的构架已经形成了一个大概的设想,分上下两册,还有附件。当时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得很仔细,附件里面包括了李光耀的信、建议书、以及苏州市草签的一个协议。“这份可行性建议书对于苏州,对于园区来说都是异常珍贵。因为当时没有人做过,应该说是一件影响中国的大事情。”

高层领导集体把关项目建议书拟好并通过省领导把关之后,12月23日就拿了30套建议书前往北京,当时中央已经定了1994年1月21日审核报告,三个副总理加22个部的部长共同来会审这个项目。“到了北京之后,我们听说项目建议书是可行的,但软件这一块尚不能过关。”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江苏省非常重视,陈焕友省长亲自到北京,要求起草项目建议书的三个人和王荣炳副省长连夜工作,起草省政府2号文件。1月14日晚上,2号文件做出来后,15日王荣炳副省长就把文件传真到省里,16日就有红头文件送往了北京。然后江苏省22个政府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全部赶到北京,将项目建议书送达22个部委,请22个部委提意见并表态。1月21日,审核会正式开始,第一个汇报的是赵云栋副主任,他汇报项目的来龙去脉;第二个汇报的就是王荣炳副省长(陈焕友感冒)。汇报完后,22个部门的部长发言,所有的部门都说没有意见,表示同意。接下来就是几个副总理的发言,提出了一些要求。唯一提出意见的是科委,这主要是江苏的原因,因为江苏省在送项目建议书的时候漏了科委,这么大的事情科委不知道,但科委只是提了一些关于科技发展的想法和建议。可以说是整个都通过了,后来中央九号文件对项目建议书予以批复。中央9号文件的批复是少有的,中共中央几位主要领导都签了字,说明这个项目含金量太大了。这主要是因为项目建议书涉及到的内容太重大,授予了工业园区无限大的审批权。当时授的权比江苏省的还要大;还有像借鉴新加坡经验的也是过去没有的,国务院批准了工业园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双方出资开发建设工业园。

合作共建苏州工业园1月21日批下来,到2月11日批准,大家紧锣密鼓筹备接下来的工作。2月26日,中新两国在北京正式签署政府协议和商务总协议。到了5月12日,中新苏州工业园正式启动建设,5月20日就在新加坡开了第一次协会。启动建设的筹委会刚开始就十几个人,陈焕友说,这个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头等大事,省里从来没有这么重视过。3月16日,江苏省开了省级机关动员大会,就是动员省级机关大力支持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4月5日,开了吴中现场办公会,将吴中区的5个乡镇土地整体划拨给工业园。吴中现场办公会中间有一段小插曲。有的领导说要五个乡镇整体化划拨,有的领导希望是划拨70平方公里。理由都是有利于稳定。最后省委休会,考虑怎么弄,并小范围地召集了人员进行讨论,听听大家的意见。“当时我发了言,因为不是常委会,我主张应该整体划拨,我说是根据中国开发区建设的经验。”“就是在那一次会议上,陈焕友定了五个乡镇整体化,所以才有后来省委省政府的4号文件,这也是我起草的。”实践证明,整体划拨是对的,这也保证了园区现在的繁荣和稳定。

(来源:《现代苏州》杂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