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和重大意义

合集下载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

第二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 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 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 所遵循的根本方法。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 到发展问题上就是发展观。发展观是关于 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 法和根本观点,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 体战略和基本模式,对经济社会发展实践 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 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发展和协调发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 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 科学发展观坚持把社会主义物质文 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从 展,强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 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 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 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 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发展看成联系的整体。 展。
第三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 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 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 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体现了我们党 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 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 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 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 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 意义,因而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 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发展观的大反思!!!
1987年,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报告 《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理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长期实践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形成的。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对发展问题的新思考,是党中央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理论成果。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源于对发展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党中央深刻反思传统发展观的弊端,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一观点体现了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的要求,强调人的价值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利益高度负责的态度。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它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化和拓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创新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是对传统发展观的批判和超越,更是对全球化背景下发展问题的独特解决之道。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为解决我国发展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提供了根本遵循。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我国的发展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党中央高度重视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体现了党中央对党和国家发展的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实施,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同时,科学发展观还推动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对我国具有重大意义,也对世界具有积极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坚持科学发展观,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榜样。

科学发展观的意义与实践

科学发展观的意义与实践

科学发展观的意义与实践科学发展观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发展问题为出发点,形成的反映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的科学理念,是我们党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通过理论反思得出的结论。

一、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背景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面临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转型期和国际环境的复杂变化,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此时,我们需要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社会前进。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对我国当前最紧迫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研究,确定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上通过,成为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科学发展观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基础。

二、科学发展观的含义科学发展观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含义,即发展是硬道理、发展要有全局观念、发展要以人为本。

其中,“发展是硬道理”强调了发展是解决任何问题的根本途径,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强大的重要标志;“发展要有全局观念”则强调了发展必须坚持系统、综合、协调的原则,注重发展的协同性和全局性;“发展要以人为本”则体现了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的需要,推进人类自身的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通过科学发展观的引导,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较快的速度,居民生活水平和社会治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同时,科学发展观也带动了大众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视,推动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和文化建设。

四、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指导我们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更是实践的需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期,我们需要更高层次、更宏观的发展理念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领域协调发展,致力于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同时,传统发展模式的瓶颈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也需要我们借鉴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进行有序的转型调整。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现代化建设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领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思想。

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摘要: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背景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三、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1.促进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3.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4.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及可持续发展
正文:
科学发展观是在新世纪我国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新问题背景下提出的,它是一种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包括:发展是硬道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等。

树立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科学发展观有助于促进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有利于防止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树立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科学发展观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强调发展要以人为本,这有利于解决民生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从而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再次,树立科学发展观有助于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科学发展
观强调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有利于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提升国际竞争力。

最后,树立科学发展观有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及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发展全局,强调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有利于我国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创作背景

科学发展观的创作背景

科学发展观的创作背景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念,它是在对中国发展实践的深刻总结和对世界发展趋势的深刻认识基础上形成的。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发展观念的历史性转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对我国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进行深刻思考的结果。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如资源环境压力、经济结构调整、社会矛盾和国际竞争等。

因此,我们必须根据新的发展形势和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新的发展观念,以适应新的发展需要。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强调了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强调了科技创新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于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为我们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为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撑。

同时,科学发展观也为我们应对全球性挑战和推动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国发展观念的一次历史性转变,是适应新
的发展形势和新的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

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科学发展观产生的背景

科学发展观产生的背景

科学发展观产生的背景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06年10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

它是在我国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新时期的历史条件下,针对当前我国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而提出的。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为了回答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新问题,以及推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产生的背景,首先在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然而,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愈发凸显。

因此,亟需建立一种科学的发展理念,来引导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产生的背景还在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和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社会变革不断加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涌现。

传统的发展观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因此需要提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来更好地解决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

科学发展观产生的背景还在于我国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要求。

党的建设是九十年代以来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所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党的建设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党的建设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发展观,才能更好地推动党的建设工作。

科学发展观产生的背景是多方面的。

它是回答我国发展中的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需要,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我国新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重要思想武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024年科学发展观——发展范式的变革》范文

《2024年科学发展观——发展范式的变革》范文

《科学发展观——发展范式的变革》篇一一、引言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全新的发展范式。

科学发展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强调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我国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本文将详细探讨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背景、内涵及其实践意义,分析其对我国发展范式的变革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二、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背景科学发展观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诸多挑战的背景下提出的。

过去的发展模式过于注重经济增长,导致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严重、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开始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三、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具体而言,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全面发展:不仅关注经济增长,还关注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生态保护等多个方面。

2. 协调发展: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之间要相互协调,实现均衡发展。

3. 可持续发展:在发展中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永续发展。

四、科学发展观对发展范式的变革科学发展观对我国发展范式的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它改变了过去过于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念,将经济、社会、环境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实现了发展范式的转变。

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使发展更加贴近人民的需求。

此外,科学发展观还强调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为我国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实践意义在实践中,科学发展观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例如,在经济发展方面,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

在社会进步方面,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得到了提高。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实质和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实质和根本要求

实际达到 73克
实际 上建 成 80%
•(1)人均生产总值2500元 •(2)城镇人均收入2400元 •(3)农民人均收入1200元 •(4)城镇人均住房12平方米 •(5)农村人均住房15平方米 •(6)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75克 •(7)城市道路人均8平方米
•(8)农村通公路达85% •(9)成人识字率85% •(10)人均预期寿命70岁 •(11) 教育娱乐支出占11% •(12)电视普及率100% •(13)森林覆盖率15% •(14)农村初级卫生保健100%
——新通过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否定 了“行人违反交通规则撞了白撞”,体 现了生命权高于道路通行权的原则,突 出了对生命的尊重。
——新婚姻登记条例施行,从此国 人结婚、离婚不再需要由单位出具证明
• 《物权法》既是近 两年争议最多的一 部立法,也是与民 众关系最大、最直税法维护 的内外资企业得以公平竞争的平等身份, 还是物权法赋予国家、集体、私人财产平 等的受保护地位,这两部法律的针对性竟 然惊人的一致--平等。
• 现实背景
国内背景:
(1)总体上进入小康社会:水平低、不完全、发展很不平衡。 (2) 2003年4月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 (3) 2003年社会问题多发期、社会结构最不稳定期 (4) 2003年,我国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经济社会发展
进入关键期
实际人 均
•2000年的小康标准为:1066 元
▲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为世界之最。
▲50个中国富豪的资产,相当于 5000万中国农民的年纯收入;而 300万个百万富翁的资产,则相 当于9亿中国农民两年的纯收入!
长期从事中国农民问题研 究的温铁军对此忧心忡 忡,并引用了一段警示 语言:“在中国,农民 做得成奴隶的时候便是 顺民,如果连奴隶都做 不成了便是暴民……”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和原因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和原因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和原因一、背景1.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20世纪末以来,中国经济已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经济结构、增长动力、发展方式都亟待调整。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摆在中国面前的重要问题。

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大发展大变革,也对中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传统的发展模式和观念已不再适用,亟需提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来指导经济社会发展。

2.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社会矛盾与不稳定等严峻问题。

传统的发展观念长期以来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忽视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因此,提出一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科学的发展理念,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原因1.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的重要举措。

中国共产党历经数十年的执政实践和理论思考,意识到世界上根本上消除绝对贫困和追求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科学发展观是在吸取国内外近代化进程中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功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

2.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解决存在的矛盾问题。

它强调这个发展观要根据全球化的背景来进行科学规划。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在经济发展中注重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3.全球化发展趋势: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发展的潮头上,积极主动参与全球化进程,寻找中国特色现代化的道路的一种积极举措。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要在全球化中找到自己的发展道路和战略定位。

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独立自主,发展与外部环境的协调性。

4.不断扩大开放的深度和广度: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是对中国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总结和发展方向的明确。

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体制、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了许多问题和挑战。

的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

的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

的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重要思想,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

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指导方针,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内涵要点和实践路径三个方面,对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进行阐述。

一、历史背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人民日益追求幸福生活、美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日益强烈,传统的发展思维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

这一思想对于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内涵要点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丰富多维,主要包括以下要点。

1. 以人民为中心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人民福祉,强调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人民在发展中共享发展成果。

2.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提出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领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3. 综合施策,统筹兼顾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要求政府和决策者要注重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社会公平与效率、城市与农村等方面的关系,实现全局性、系统性的发展。

4. 创新驱动发展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提出要以创新为引领,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进步对发展的支撑作用,推动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

5.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建设美丽中国,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实践路径为了贯彻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中国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推动实践路径。

1. 经济发展中国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中心,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科学发展观发展历程

科学发展观发展历程

科学发展观发展历程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形成1.1 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但也面临着资源环境压力、社会矛盾等问题,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因此,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

1.2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科学发展观首次在2004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被提出,并在2007年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3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在长期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吸取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结合中国国情进行了创新。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2.1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的福祉,必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统一。

2.2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

2.3 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强调要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处理好发展中的矛盾和冲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效应。

2.4 依法治国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加强法治建设,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三、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与成果3.1 经济建设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通过实施科学发展观,取得了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3.2 社会建设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公平正义,关注人民群众的权益。

中国通过实施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了社会保障水平,推动了社会和谐进步。

3.3 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观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

中国通过实施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3.4 全球合作科学发展观强调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通过实施科学发展观,积极参与全球事务,加强与各国的合作,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与未来展望4.1 现实意义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国发展的根本方向。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和原因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和原因

科学发展观的背景和原因背景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新形势下,面向全局、全方位、全过程的科学发展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指导思想和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和时代要求的深刻把握,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回答。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

国际形势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化进程加快,科技创新竞争日趋激烈。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需要找到一条既能够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又能够解决人民群众实际问题的发展道路。

原因1. 适应新时代需求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

在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满足,还包括精神层面的追求。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目标,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提供了指导。

2. 解决资源环境压力科学发展观强调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长期以来导致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原则,通过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和环保产业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3. 加强创新能力科学发展观强调创新驱动、科技兴国。

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国必须加快创新步伐,提高核心竞争力。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重要观点,鼓励加强基础研究、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提升我国在国际科技竞争中的地位。

4.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加强党的建设、深化改革开放、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等重要理念和措施。

论述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条件

论述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条件

论述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条件
科学发展观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丰富、深化和发展。

它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

1.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体现了对我们党执政经验的科学总结。

其次,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潮流。

再次,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应对了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遇到
的矛盾和问题。

最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昭示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探索实践的必然结果,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

论述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基本内涵及实现径

论述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基本内涵及实现径

论述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基本内涵及实现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战略,其基本内涵是跳出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注重协调和平衡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旨在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解决社会问题,保护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科学发展观的实现途径包括经济结构调整、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具有历史背景。

中国自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扩大等。

这些问题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使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观念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因此,中国需要转变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长的依赖方式,注重协调和平衡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体现了一种新的发展理念。

首先,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这意味着经济增长不能以牺牲环境和社会的利益为代价。

其次,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公平,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解决贫富差距问题。

此外,科学发展观还强调创新发展,注重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最后,科学发展观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主体地位,关注人的身心健康、人的尊严和人的权益。

为了实现科学发展观,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经济结构调整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需要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从传统的资源消耗型增长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的增长。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需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外,全面发展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关键。

中国需要关注人民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还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各个方面。

同时,中国还加大了对创新的支持力度,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实现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中国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经济结构调整需要时间。

中国经济长期以来依赖资源消耗型增长方式,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不能一蹴而就地解决。

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

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

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
科学发展观的意义和价值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以 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有利 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高国家 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保障和改善民生:科学发展观注重保障 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 福感,有利于实现社会稳定和和谐
促进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 续发展,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有 利于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 环
经济发展:中国经过多年 的改革开放,经济取得了 长足发展,已经成为世界 第二大经济体。然而,随 着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 一些问题,如环境污染、 资源浪费等。因此,需要 采取科学的发展观,推动 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转型:随着社会的 快速发展,中国正面临 着社会转型的挑战。在 这个过程中,需要注重 社会公平、民生改善、 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发展 ,以实现社会的全面进 步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说,科学发展观包括以下几个方 面
历史原因
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发展不平衡、资源浪费等。因此, 需要总结经验教训,采取科学的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应对国际竞争: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需要采取科 学的发展观,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以应对国际竞争的挑战

科学发展观学习资料

科学发展观学习资料

科学发展观学习资料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提出的发展理念,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一理念对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背景科学发展观是在全球化背景下,针对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提出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面临着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需要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来指导实践。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必须是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

它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1. 以人为本:发展的核心是人,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 全面协调:发展要全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实现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3. 可持续发展:发展要注重长远,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四、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1.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把发展放在首位。

2. 坚持以人为本:发展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3.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在发展中要处理好发展与稳定、发展与环境、发展与社会公平的关系。

五、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意义科学发展观不仅是理论创新,更是实践指南。

它指导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更好地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如何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六、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发展规律,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

七、科学发展观的国际意义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实践,不仅对中国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模式,促进了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结语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和原因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和原因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和原因首先,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密切相关。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

科技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对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我国科技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

因此,提出科学发展观,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其次,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密切相关。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重要原则,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协调发展。

同时,科学发展观还强调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因此,提出科学发展观,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最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紧密相关。

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增进人民群众的福祉,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同时,科学发展观还强调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重要性,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还强调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可以说,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一个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的发展新模式,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背景和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紧密相关,也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密切相关。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加强科技创新,优化经济结构,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背景与历史地位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背景与历史地位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背景与历史地位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背景和历史地位1.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和内涵2.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背景3.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4.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和体系5.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和应用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背景和历史地位的分析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理论领域的一个创新,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宝贵经验和深刻教训的结果,也是国家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理论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深刻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它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1.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和内涵科学发展观是指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

它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既是一个宏观战略,又是一个微观规划,可以为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指导思想和科学决策依据。

2.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背景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难题和挑战。

同时,以经济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发展的局限。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科学发展观。

3.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理论领域的一个突破和创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本土化的客观特点,是经过时间考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4.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和体系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包括“全面,协调,可持续;以人为本;发展第一要务;可持续,安全第一;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科学发展观的体系包括了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经济发展,政治建设和军事建设五个方面。

5.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和应用科学发展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和不断完善的,并得到了贯彻实施。

科学发展观在各行各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础理论和最基本的指导思想之一。

三、科学发展观案例分析1.可持续发展:拉萨市木里村拉萨市木里村在实施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大力开展生态保护工作,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内涵及对新时期党建的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思维方式、新的发展道路和新的发展模式。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一新的科学理论体系的提出,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问题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有其鲜明的时代背景和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

一、时代背景(一)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已由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从经济体制改革看,我国已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

完善阶段实际上是攻坚阶段、决战阶段。

在这一阶段,经济社会若不能全面、协调发展,一些深层次的改革措施就很难推行。

从对外开放看,我国加入WTO标志着参与经济全球化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经济对外依存度的提高,既扩大了我国市场空间,也引起了贸易摩擦增加和资源竞争加剧,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增大。

(二)科学发展观是解决发展进程中的现实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基本国情对发展的制约。

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人均资源少,这些都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改革开放封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奇迹,但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较大。

2003年我国GDP总量占世界的4%,而美国高达32.6%、日本占15.2%、欧盟占26.8%。

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

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矛盾突出。

1、劳动力众多与就业压力增大的矛盾。

人口总量、就业人口、老龄人口、农村劳动力转移这“四大高峰”接踵而来,就业问题十分突出。

如何将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是今后一个长时期是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

科学发展观ppt

科学发展观ppt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3.发展应该是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第一要义是发展,是又好又快发展。这是贯彻落实科 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调动各方面 积极性、发挥各类生产要素潜力的有效途径,是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实 现综合国力整体跃升的必由之路。

又好又快发展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好”与“快”互为条件,既相互 促进又相互制约,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又好又快,要求快 以好为前提。忽视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惜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片面 追求一时的高速度,势必会造成大起大落,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只 有坚持好字优先,在好的前提下,才能实现长期持续地快速增长。同时, 快也是好的必要条件。较快增长本身就是较好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保 持较快的增长,才能抓住机遇,不断增强经济实力,使经济增长的潜力 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要正确理解和把 握好与快的辩证关系,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 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 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 相协调;要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民在良好的 生态环境中生产和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1.2.4 人才瓶颈 我国每百万劳动人口中,从事研发活动11人, 瑞典154人,日本和法国125人,德国116人, 丹麦110人。 科技领军人才和战略型科学家短缺。 发展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业所需要的高素质、 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者短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和重大意义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观念是内在的,却制约着人的外在言行。

人们对事情看法不同,所采取解决的方法也不同,归根结底是由人的内在观念不同。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改变旧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这也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理论意义所在。

观念就是人对事物的看法、观点,发展观就是关于发展的观点和看法,不同的发展观,使得人们对发展道路,发展方法,发展评价、发展模式的取舍是不一样的。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相应的采取对应发展道路。

那么,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成绩,经济增长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时候,为什么提出“科学发展观”呢?我想原因不外乎就是两个:一个是我们有科学发展的条件,另一个就是我们发展存在的问题,需要解决。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并在此后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十七大,把它明确作为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统领。

这不是偶然,也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的,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1、我们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建设,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社会发展,以及对外改革开放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种种迹象表明,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于2000年,实现了现代化战略三步走的第二步。

实现了小康水平,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这是个历史性跨越。

小平:三步走战略:1987年,邓小平同志设计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第一步,从1981年到l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小康水平的16项标准:(1)GDP人均800美元,(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元,(3)农民纯收入1200元,(4)住房城镇人均12平方,(5)住房农村砖木结构人均15平方,(6)日摄入蛋白质75克,(7)农村通公路比重达85%,(8)恩格尔系数达到50%,(9)成人识字率85%,(10)人寿均70岁,(11)新生婴儿死亡率3.1%,(12)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比重11%,(13)电视机普及率100%,(14)森林覆盖率15%,(15)城市人均铺路面积8平方,(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合格县100%。

2000年只有三项未实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标准(①人均GDP3000美元,②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8万,③农民纯收入8000元,④恩格尔系数低于40%,⑤城镇居民住房人均30平方,⑥城镇化率50%,⑦计算机普及率20%,⑧大学入学20%,⑨千人医生数2.8人,⑩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95%)。

2)2003年,GDP人均3000美元。

(11.67万亿元),表明我国在国际上由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这也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跨越。

世行资料:低中等高收入国家中国88年 545 546-2200 2001-5999 6000 33099年755 756-2995 2996-9265 9266 780GDP(05年:1703美元06年:2042美元07年:2410美元08年:3266美元总量第三,人均100位之前)GDP人均在1000-3000美元之间,将是发展的关键时期。

黄金时期: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有可能较长时期经济快速增长。

矛盾现期:资源约束矛盾突出(石油、森林),社会结构变化(新的社会阶层不完全统计26个),收入差距拉长,利益摩擦加剧。

收入差距:全面性(城乡、地区、行业-浙江烟草业平均工资20万2004年)基尼系数:03年0.458 07年0.477利益摩擦:一是利益差距明显扩大,二是矛盾的群体性增强,三是干群关系紧张(战争时期:鱼水,建国时期:油水,如今:水火)。

3)经过二十几年的改革,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今后进入完善阶段,也是攻坚阶段。

4)2001年12月11日,加入WTO,标志我国对外开放、参与经济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入世,经济全球化,使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深度进一步提高。

有限领域——全方位政策性——法律框架下,单方自我开放——成员国相互单方引进来——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

(法律——最惠国,海关——关税,企业——竞争国民——商品)对外依存度:79年13% ,现如今达60%以上。

根据以上四点,我们完全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进入新世纪,我国的经济发展,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而新的历史阶段,必然会出现新的情况,带来新的问题,存在新的矛盾,而要解决这些问题、矛盾,就要求我们具有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新的举措、新的方法。

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是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新观念、新举措、新思维、新方法的具体体现。

2、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突出,要求我们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

①经济发展不平衡表现在A、地区不平衡B、城乡不平衡:三农问题突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明显,(九届人大代表说是一个欧洲、一个非洲)。

收入比(84年1.7:1,94年2.61:1,06年 3.28:1,07年3.33:1,实际可能高达6:1)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1953-1978,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减倒差,获取总额8千亿,而1978年我国固定工业总资产不足9千亿,因此,可以说中国工业的原始积累基本上都来自农业。

农民是中国工业最大的股东。

财政支出90%投向城市。

朱镕基卖——贱买——贵给——欠要——现C、经济结构不平衡:动力:第一是出口40% 第二是投资40% 第三是内需不足30%(应该是:内需、投资、出口)金融危机的影响,对外依存度达60%(其中对美依存度40%即24%)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进步、成绩。

然而社会发展却存在不足,二者失衡,出现一条腿长,一条腿短。

(虽可以走路,单不稳、不快,跌跟头)表现在:经济快速增长——社会事业发展相对失衡经济快速增长——分配经济快速增长——就业经济快速增长——人的全面发展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第一、经济快速增长与社会事业发展相对失衡应该说,改革三十年来,我国科、教、文、体、卫等事业已有较大的发展,但和经济增长速度相比相对失衡,这里用教育,卫生二个方面举列说明此问题。

教育:重要。

但:教育普及程度低,劳动力知识结构重心低,地区和农村差距较大。

原因有多方面,但有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教育经费不足:(02,3.41%;03,3.28%;04,2.79%;05,2.82%;06,3%;07,3.32%;08?世平4.9%,发达:5.1%,欠发达:4.1%)十四届六中全会:高于财政收入,未达到:93年国务院就明确提出,争取在较短时间内达到4%,时至今日未达到。

还处于理论上,口头上重现。

捉襟见肘,杯水车薪。

公益性,义务主体,政府借口向市场,社会放权,把本应自己独自承担的义务,应尽的义务而交给了社会,还弄出了口号“人民教育人民办”,先有教育附加,后有教育集资,后来由弄出个“希望工程”,政府职能未转变,存在越位和缺位现象,义务教育不义务,有一些人说,大多数国家高等教育都收费,我们必须和国际接轨,是的,人家是收费,但问题收费接轨了,收入接轨了吗?据新华社报道,94——04,十年间,我国大学学费从每年的几百元飙升到每年的5000——8000元,增加20倍,而十年内,国民收入增长不到4倍,《现代快报》,如果每名贫困大学生每年平均支出7000元(学费、生活费、书费、住宿费),一个本科生4年,需要2.8万元,相当于贫困县一名农民35年的纯收入(800元)。

而如果国家对教育投资增加一个百分点,那么大学学费则可减半。

竞争需要人才,人才来自于教育,但教育的侏儒是产生不了人才的。

没钱办教育,就必须准备钱建监狱,教育是事业,不能办成产业。

培根:教育,可以使贫穷不会变成世袭。

这次我们林业剥离企业职能,把教育移交给政府,对于林业的教育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功在当代,利在今后。

我们的领导无论是到自治区争取,还是和属地政府的接洽,肯定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对领导的感谢,对政府的感谢。

但按照上述理论,我们的态度不应该是请求的,而应该是理直气壮,然而,中国有自己的国情,事情有自己的复杂性,有许多有理的事情,却不能合理解决,逼着我们的态度只能如此,因为人家拖得起,我们拖不起。

卫生,我国医疗卫生制度的改革始终没有停止,但始终没有成功。

2003年的非典,表明我国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不堪一击。

卫生投入占财政收入的5.7% 解放前人寿35现在72,婴儿死亡率解放前是200%%,现在是31%%,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这些成绩主要是在改开前取得。

65-80年(60-68岁),15年增长了8岁,80-2001年20年增长了3岁。

上个世纪90年代,肺结核患者世界第二,乙肝患者世界第一,性病-艾滋病:1984第一例,2010年有可能达到2000万。

改革开放前,我们穷,但卫生医疗工作成绩巨大,改开后,我们富了,卫生事业成绩却让人失望,政府预算支出占卫生费用,上世纪80年代36%,到2000年是14.9%,相反居民卫生费用支出确由80年的23%上升到了2000年的66%,经济上的不平等转移到卫生领域,以致中国的卫生保健严重不公平。

改革开放到今天都30年了,今年才向全社会征集医改方案,反才来,不就证明,以前的改革思路错了吗?中央党校教授秦刚说:某些涉及百姓利益的改革,其实就是借改革之名向百姓要钱。

第二、经济快速增长,与分配相对失衡分配的公平不等于平均,且不可借口分配不合理,再搞平均主义,效率要优先,是以差距的存在为前提的,然而差距不能过大,过大会造成人的心理失衡,带来社会不稳定,而现在的问题恰恰是差距过大,这种差距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地区(东西)城乡(84,1.7:1;94,2.61:1;06,3.28:1;07,3.32:1.实际6:1,合理1.5:1.)行业(烟草、石油、电业、银行、邮电)由于收入差距的过大,中国贫富差距开始出现,部分群众心态失衡,社会公平问题突现,基尼系数,合理在0.3——0.4,我国:03年0.458,07年0.477.第三、经济快速增长与扩大就业相对失衡充分就业是政府经济职能之一,但我国压力太大。

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温,政府工作报告:新增就业1000万)1000多万下岗,失业。

(今年,保障部,失业率4.6%。

社科院:公布失业率9.4%,)农村:4.9——1——1.4——1=1.5亿金融危机,就业压力控制加大,大学生就业,民工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