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9000审核中最高管理者和管理者代表的审核要点

合集下载

ISO9000审核要点

ISO9000审核要点

1.1总则
1.2应用
4质量管理体系
4.1总要求(A)
4.2文件要求
4.2.1总则(B)
4.2.2质量手册(B)
.2质量手册(B)
4.2.3文件控制(B)
4.2.4记录控制(D)
5管理职责 5.1管理承诺(A)
2查验质量手册组织对任何删减合理性 2是否制定了必要的程序文件(包括引 的表述,特别注意设计和开发、采购 用程序文件),以支撑手册。 、特殊过程、顾客提供财产、安装与 服务等控制内容的删减。 3质量手册是否描述了QMS过程的之 3交谈了解组织质量手册控制的产品/ 间的相互作用的表述。 服务/过程/场所与申请认证的范围是否 一致。 4查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标准规定的6 个程序文件是否满足要求,对标准没 4质量手册是否批准并受控。 有规定必需是程序但应形成文件的要 求,是否满足了开展工作和质量活动 的要求查支持性文件。 5查验质量手册批准、实施日期、受控 的证据。 1 QMS文件控制是否形成程序文件。 在归口部门及相关部门/现场 2 QMS发布前是否审批,确保文件充 1查形成文件的程序和确保过程有效运 分与适宜。 行、控制的文件。 2交谈了解组织对文件的控制方法,对 3文件实施中是否规定了必要时对文件 分级/分部门控制的做法,审批权限, 进行评审与更新并再次批准。 抽查文件审批是否与规定相符。 4 组织所有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 3查文件在实施中是否规定了对文件进 态的标识。 行评审与更新,是否进行了再次批准 5能否确保在需要使用处能得到适用文 。 4查更改程序及实施更改记录、标识。 件的有关版本。 6作废文件是否按规定妥善处理,需保 5查规定与实施如抽查文件版本的有效 留时有无标识。 状态标识 查文件分发规定及在现场抽查验证应 7外来文件的识别与对分发的控制。 得到有关版本的适用文件规定与实际 得到的是否一致(含外来文件)。 6查作废文件的处置记录与需保留相应 8确保文件保持清晰,易于识别。 标识。 7向文件主管部门了解外来文件的识别 、控制方法、规定,现场抽查若干份 文件受控情况。 8抽查若干份文件的清晰性(可在文件 主管部门及现场随机抽取)可包括管 理、技术方面的。 1有无质量记录控制程序,是否满足标 在归口部门/相关部门/现场 准对质量记录的要求。 2规定的质量记录是否足以证明质量管 理体系符合要求,运行有效性和证明 1查质量记录程序文件。 产品符合要求。 2查主管部门的记录清单,标准指明的 3质量记录是否保持清晰、易于识别和 质量记录是否纳入受控的范围,查验 检索,贮存、保护、保存期、处置所 记录的标识、贮存、检索、保护、保 需控制有规定并实施。 存期限和处置证据。 3现场查验实施情况及记录的真实性、 清晰性。 4贮存于计算机系统的数据记录,包括 软件、硬件的管理。 对管理承诺: 1查质量手册和最高管理者座谈。 2向最高管理者了解通过哪些活动向组 最高管理者或质量手册中对下述活动 织的员工传达了确保以顾客为中心, 要求和持续改进的承诺提供了证据: 满足顾客要求和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必 要时查阅证据并可结合审核其它条款 。

ISO怎样审核最高管理者

ISO怎样审核最高管理者

怎样审核最高管理者最高管理者是组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战略决策者,是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的关键人物。

所以,在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过程中对最高管理者的领导作用的审核也同样是审核的关键。

一、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对领导作用做了精辟的阐述:“领导者确立组织统一的宗旨和方向。

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

其一,领导者应当在考虑顾客和所有相关方利益的基础上,提出组织的宗旨和方向,包括:社会功能、产品结构、市场定位、顾客群、经营策略、方针、目标、… ,展示组织的特征和清晰的发展前景,对外可以在社会和市场上树立组织的形象;对内可以激励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可以统一协调地把组织的各项工作有机地组织起来,并有效实施,实现组织的目标。

其二,领导者应当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包括:提出有挑战性的目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保证员工有方向明确、职权清晰、相互协调,有正常工作秩序,有适当资源保障的工作条件。

创建具有共同的意识、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相互信任、宽松和谐、承认业绩和公平竞争、有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的组织文化.为员工创造培训、发展的机会,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使员工感到有前途,有安全感。

综观GJB9001A—2001标准第五章所规定的最高管理者的职责,要求组织的最高管理者要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向组织传达满足顾客要求和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确立组织统一的宗旨和方向。

要策划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规定和沟通组织内的职责和权限,建立适当的沟通过程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沟通,确保资源的获得,以创造和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

要进行管理评审以实现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目标和业绩的持续改进。

这些要求与质量管理原则所规定的领导作用是完全一致的.是审核最高管理者所应把握的一条主线,也是评价最高管理者是否发挥了领导作用的依据.二、对最高管理者审核的实施.1、应安排足够的时间对最高管理者(层)进行审核。

管理者代表是什么意思

管理者代表是什么意思

管理者代表是什么意思管理者代表是什么意思"管理者代表"这一职位名称是ISO9000标准的专用名词,它特指推行ISO9000的组织中主管质量管理体系的高层管理人员。

按照ISO9000标准的规定,管理者代表,除了其原有职责外还具有如下三个职责和权限(参照ISO/DIS 9001标准):1.确保质量管理体系得到建立和保持;2.向最高管理者报告管理的绩效,包括改进的需求;3.在整个组织内促进"以客户为中心"意识的形成;此外,管理者代表的职责可包括质量管理体系有关事宜的外部联络。

什么叫内审员?内审员全称叫内部质量审核员,通常由既精通ISO9000国际标准又熟悉本企业管理状况的人员担任。

按照ISO9000标准的要求,凡是推行ISO9000的组织每年都要进行一定频次的内部质量审核,内部质量审核由经过培训的有资格的内审员来执行审核任务。

所以,凡是推行ISO9000的组织,通常都需要培养一批内审员。

内审员可以由各部门人员兼职担任。

什么是QA(质量工程师)?QA即英文QUALITY ASSURANCE 的简称,中文意思是品质保证,其在ISO8402:1994中的定义是"为了提供足够的信任表明实体能够满足品质要求,而在品质管理体系中实施并根据需要进行证实的全部有计划和有系统的活动"。

有些推行ISO9000的组织会设置这样的部门或岗位,负责ISO9000标准所要求的有关品质保证的职能,担任这类工作的人员就叫做QA人员。

什么叫QC人员?QC即英文QUALITY CONTROL的'简称,中文意义是品质控制,其在ISO8402:1994的定义是"为达到品质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

有些推行ISO9000的组织会设置这样一个部门或岗位,负责ISO9000标准所要求的有关品质控制的职能,担任这类工作的人员就叫做QC人员,相当于一般企业中的产品检验员,包括进货检验员(IQC)、制程检验员(IPQC)和最终检验员(FQC)。

ISO9000-QMS质量管理体系现场审核检查指导清单

ISO9000-QMS质量管理体系现场审核检查指导清单
2。受控质量记录的范围是否界定清楚?证实产品符合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均在受控范围之内?不同媒体形式的质量记录是否纳入受控范围?
3。质量记录控制程序是否有效实施?抽样。
直接对应的标准要求:4.2
应满足的标准相关要求:
4。1、5.4、5。5。1、6。1、8.2。3、8。5
审核部门和人员:
程或活动:
3。是否针对能力的需求提供相应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
4.是否从人员能否胜任的角度来评价采取措施的有效性?
5.通过询问了解员工是否认识到所从事活动的相关性和重要性,是否了解与其有关的质量目标以及实现情况?
6。查阅与质量管理体系规定职责有关人员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历和适当记录。
直接对应的标准要求:6。2
序号:1
过程或活动:
总经理、管理者代表
1。询问最高管理者是如何向组织传达了满足顾客和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是通过什么方式传达的?
2。询问最高管理者是否清楚组织在确定顾客要求(见7.2。1),满足顾客要求(见8。2。1)方面的状况?出现问题时,如何解决?通过什么方式确保顾客的要求得到确定、满足?并根据询问的线索进一步核实.
7.管理者代表
1)在管理人员中正式任命了管理者代表?(任命的形式不一定形成文件)是否赋予了管理者代表以下方面的职责和权限?
a)确保QMS所需的过程得到建立、实施、保持;
b)向最高管理者报告QMS的业绩和任何改进的需要;
c)确保在整个组织内提高满足顾客要求的意识。
d)就QMS有关事宜与外部的信息交流。
4)是否就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系统的评价?
5)是否评价质量管理体系改进和机会变更的需求?
6)管理评审输出是否包括:

管理者代表

管理者代表

“管理者代表”这一职位名称是ISO9000标准的专用名词,它特指推行ISO9000的组织中主管质量管理体系的高层管理人员。

按照ISO9000标准的规定,管理者代表,除了其原有职责外还具有如下三个职责和权限(参照ISO/DIS9001标准):1.确保质量管理体系得到建立和保持;2.向最高管理者报告管理的绩效,包括改进的需求;3.在整个组织内促进“以客户为中心”意识的形成。

此外,管理者代表的职责可包括质量管理体系有关事宜的外部联络。

目前公司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运作现况——访管理者代表王小玲前言:梁氏伟明(集团)有限公司为董事长梁伟业先生在香港白手起家,一手创立。

时至今日,已历经三十几载,共发展其集团子公司六家。

集团属下中山区域公司现有员工1 000余人,队伍庞大。

同时,生产的产品橡胶、胶水等也已在国内行业中占居着庞大的市场。

两顶“庞大”的帽子,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压力。

公司要永续经营,长期发展,就不能只着眼于当下的惠与利,“质量”永远是企业的生命。

自“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问世后,各大小公司纷纷效应,目的在于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以确保质量。

中山区域公司自1999年起,各分公司就相继导入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到目前为止,“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已持续8年,而它每年的整体运作状况,仍然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于是,我们趁着07年的首次内审,访问了管理者代表王小玲。

[采编]:小玲,你好!对于公司发展到今日的成就,相信做为伟明公司的每一份子都非常得自豪,尤其是在公司导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后,整个管理模式和人员的观念都有了重大的改变,您作为管理者代表,我相信在这一点上要比任何人都更深有体会,请你简述一下现行我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运作状况?[王小玲]:在公司领导高度重视及各部门全体同仁的积极参与、配合下,公司目前的体系运作还是比较完善。

公司秉承“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不断强化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深入开展质量方针目标管理,对公司各部门的业绩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ISO9000内部审核之方法

ISO9000内部审核之方法

3.质量体系审核的类型



(1)内部审核

(2)外部审核

通常分为第二方审核和第三方审核。
体 系
审 核
第一章 审核的基本概念
3.质量体系审核的类型
(1)内部审核 (2)外部审核
通常分为第二方审核和第三方审核。
第 三 节
4.内部审核与外部审核的联系

遵循的基本原则相同,即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评审
5.内部审核与外部审核的区别


(1)审核目的不同

(2)委托方、受审方和审核方不同

(3)审核员的注册不同
量 体
(4)审核计划不同
系 审
(5)审核内容的多少不同

(6)对纠正措施的态度不同
水利系统质检机构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方法比较
比较项目
第一方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 第二方
第三方
质量管理体系评审 (管理评审)
要求会得到满足的信任。

(3)质量控制是为了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而开展的一 系列活动而质量保证是提供客观证据证实已经达到
审 核 相
规定的质量要求的各项活动。质量保证主要是关注 关
预期的产品。
的 几
组织(机构)必须有效在实施质量控制,在此 基础上才能提供质量保证。
个 概 念
第一章 审核的基本概念
4.有效性和效率
目 的 和
规的符合性。确认所实施的管理体系满足规定目标 审
的有效性。总之,开展内部审核是为了查明质量管 核
理建立体的系质的量实管施理效体果系是的否要达求到,了及按时质发检现机存构在的的目问标题所,原则
以便通过采取论证和预防措施,来进一步提高质量

iso9000审核要点

iso9000审核要点

一、文件涉及的标准要求主要条款:4.2。

1,4.2。

2,4。

1,1。

2相关条款:5。

5。

1,5.2,5.3,5.4。

11、审核思路1)查质量方针:a)是否形成文件,并有正式批准的证据?b)是否与组织的总方针、宗旨和管理理念一致?c)是否体现了本组织的产品特点?是否体现持续改进的承诺?d)与质量目标是否有相应的框架关系?2)查质量目标:a)在与质量管理相关的职能和层次上是否建立了质量目标?是否形成了文件?有批准的证据吗?b)是否包括了组织在产品主要特性方面要达到的具体的目的?c)是否可测量?可评价?d)与质量方针是否一致?3)查质量手册:a)手册的内容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是否包括了4.2。

2 a)、b)、c)要求的内容?是否体现过程方法和管理的系统方法?b)手册的内容是否与本组织的实际相符?是否体现自己行业和产品的特点?c)如果有删减,对删减的内容和合理性是否已说明?d)手册的管理是否符合标准4。

2.3的要求?4)形成文件的程序:a)标准要求必须形成程序文件的过程:文件控制、记录控制、内部审核、不合格品控制、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是否制定了程序文件?b)除上述程序以外,还制定了哪些程序文件?是不是考虑充分了?c)程序文件是否明确了过程的目标、过程的职责、过程的输入(包括资源)和输出、过程的方法和步骤?是否按过程流程编写,体现过程方法?是否规定了监控和记录要求?d)与质量手册的协调性、一致性如何?e)程序文件的管理是否符合标准4。

2.3的要求?5)其他文件:a)其他文件,如作业指导文件、规范等是否合理、必要?b)作业指导书、图样等支持性文件的操作性如何?c)与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的协调性、一致性如何?d)记录表格样式或记录清单是否规范?e)以上文件是否按4.2。

3文件管理的要求进行了控制?6)记录:a)标准明确要求的记录是否已做出了规定?b)记录是否按4.2.4记录管理的要求进行了控制?3、审核的客观证据1)形成文件的质量方针;2)形成文件的质量目标;3)质量手册;4)形成文件的程序(程序文件);5)其他文件,如组织机构图、过程流程图、作业指导书、规范、指南、质量计划、标准、图样等;6)记录表格样式或记录清单;7)抽样选取的记录样本;8)与产品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

ISO各部门审核要点

ISO各部门审核要点

I S O各部门审核要点一、最高管理者审核要点:1. 组织的质量方针是什幺?是如何制订出来的?制订的依据是什幺?有书面的质量方针吗?是否沟通到组织的全体员工?2. 组织的质量目标有哪些?是否包含组织的总目标?各职能部门目标和各层级的目标为何?制订质量目标的依据是什幺?目标是否可以测量?制订的质量目标是否在期限内到达?制订的质量目标是否符合顾客的期望?3. 目前质量目标的达成状况如何?对于未达成的质量目标是否采取了有关措施?4. 最高管理者是通过什幺方式把顾客的要求和法律法规的要求沟通到组织的各个层级和全体员工的?我们是如何遵守这些法律法规的?5. 最高管理者是如何知道组织的资源需求?是否提供了适用的资源?6. 最高管理者如何理解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是通过什幺途径什幺方式了解顾客的满意度?对于顾客不满意项是如何处理的?7. 顾客投诉是如何处理的?如果没有发生顾客投诉,是否就意味顾客满意呢?8. 组织有哪些鼓励员工的措施?最高管理者了解员工的满意度吗?9. 最高管理者是如何分配各个部门的职能?如何分配各级管理人员权责?10. 最高管理者如何理解持续改良?有哪些地方需要持续改良?是否有具体规划?持续改良的有效性如何?11. 最高管理者是如何监控产品质量的?监控的结果是否能到达预期的效果?12. 最高管理者是如何监控员工工作的绩效?目前采取的手段有效吗?13. 最高管理者是如何监控员工的工作质量?又是如何提升员工的工作技能?14. 组织是否制订了经营方案?哪些人知道公司的经营方案?质量目标是否包含在经营方案中?15. 所有的生产过程、各个班组(包括白班与夜班),是否设置了质量控制人员?当出现重大质量事故时,负责质量的人员是否有停顿生产的权力?负责质量的人员是否开具过生产停工单?最高管理者参与了吗?16. 当出现质量问题,该信息是否第一时间报告到有采取纠正措施权力的管理阶层?17. 是否设置了管理代表?管理代表的职责是什幺?管理代表参加了哪些质量活动?18. 是否设置了顾客代表?顾客代表的职责是什幺?顾客代表是否参加了组织内一些质量会议或质量活动?顾客代表是否就选择特殊特性、制定质量目标、实施纠正与预防措施、产品的设计等方面发表过自己的意见或建议?采纳了吗?二、管理代表审核要点:1. 组织是否建立了书面化内部审核程序?内部审核的相关记录是否被维持?2. 组织是否对审核的方案进展筹划?方案是否考虑到过程的重要性,区域的重要性以及以往审核的结果?3. 是否规定了审核的准那么,范围,频次和方法?内部审核是否涵盖了所有与质量管理有关的过程活动和班次?4. 审核员是如何选择的?选择的依据是什幺?审核员有无审核自己的工作?5. 受审区域发现的不符合项是否采取了纠正措施?审核员是否跟踪及验证了纠正措施的有效性?6. 是否有制造过程的审核方案,是否已经进展了制造过程审核?审核结果如何?7. 组织是否规定了适当频率在生产的各个阶段对产品进展审核?审核结果如何?8. 管理者代表是如何提升整个组织对顾客需求认知水平的?9. 管理者代表是否不定期或定期的向最高管理者报告了质量体系的运行效果?提出了那些改良的建议?10. 当组织发生重大的质量事故时,管理者代表是否参与了处理?三文控中心的审核要点1. 是否建立了质量手册?质量手册是否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是否规定了过程的顺序和过程的相互关系?2. 是否建立了书面的文件控制程序,质量记录控制程序,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内部审核控制程序,纠正措施程序,预防措施程序与培训程序?3. 是否对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进展控制?如何控制?4. 文件发放前是否经过批准?文件变更时是否重新评审与批准?5. 文件的更改和文件现行版本状态是否能够识别?6. 使用场所是否能够得到文件的最新版本?现场有失效文件吗?7. 外来文件是否能识别?是否在受控下发布?8. 文控中心由于积累知识或法律需要而保存的旧版文件能否识别?9. 是否对记录标识,储存,保护,保管期限和处置方法做出了相关规定?10. 是否建立了文件总清单?文件总清单是否认期的更换?11. 对顾客的工程标准或工程规格,包括顾客提出工程标准变更,,是否在不超过两周工作日完成评审,分发与执行?12. 是否保存了工程标准变更后,生产实施的日期记录?13. 工程变更完成后,相关的控制方案,FMEA等文件是否有作相应变更?14. 顾客,法规和当地政府是否规定了某些质量记录的最低保存期限?是否按规定执行?四行政部的审核要点1. 是否建立并维持了书面的培训程序?对于影响产品质量的工作人员,其能力是如何识别的?识别的依据是什幺?2. 员工能力不够时,是否提供了适当的培训?培训的有效性有评价吗?3. 组织如何来提升员工的认知水平?如何要求员工为达成质量目标做出奉献?具体有些什幺有效的措施?4. 是否对新进员工,转岗员工,临时工,合同工和代理人员进展了培训?5. 是否对影响质量的岗位进展了资格鉴定,如:内审员,质量控制人员,实验室人员,设计人员,特殊过程人员,关键设备操作人员,量具校验人员,其它影响产品质量的人员的等?6. 有维持适当的教育,训练,技能和经历的记录吗?7. 有那些公共设施与生产设备?这些设施设备目前的状况如何?能否满足产品的规定要求?8. 设备是否被维护吗?是如何维护的?维护的效果如何?9. 产品需怎样的工作环境?这些工作能满足要求吗?组织是如何管理这些工作环境的?工作环境是否考虑到人员的平安?10. 本部门有量化的质量目标吗?目标的达成状况如何?11. 本组织的内部沟通有那些方式?这些方式沟通的有效性如何?12. 是否有鼓励员工的措施?是如何去鼓励员工的?这些鼓励措施的有效性是否进展过程评估?13. 是否采用多方论证的方法来制定工厂,设施及设备的方案?是否针对工厂,设施及设备筹划的有效性指定了评价操作和过程效果的方法?14. 当出现公共设施中断,劳工短缺,主要设备故障时,组织书否准备了紧急应变方案?这些应变方案启动后,是否确保准时交货?五市场部的审核要点1. 目前有哪些产品/效劳?这些产品/效劳的要求是什幺?有没有与产品有关的法规法律的要求?这些要求是如何遵守的?2. 在提供产品前,时否对标书,合约或定单进展了评审?评审了那些内容?评审的结果有记录吗?这些记录是否被维持?3. 在合同评审时,是否对制造的可行性进展了评价,是否对风险进展了分析?4. 有没有口头或其它书面声明的合约或定单?这类合约或定单如何处理?5. 当产品要求发生变更时如何处理?变更处理的记录是否被维持?6. 组织如何与顾客沟通?有哪些沟通的方式?沟通的效果如何?7. 有顾客指定的特殊性吗?这些特殊性如何控制?8. 通过什幺方法来获得顾客感受〔满意感受,不满意感受〕的有关信息?这些信息分析过吗?是如何来处理有关满意或不满意信息的?9. 是否对顾客满意度进展了持续评价,而不是一年评价一次或两次?10. 对于在组织控制下的顾客财产是如何管理的?当发生异常时,是否第一时间报告顾客?异常报告的记录是否被维持?11. 当接到顾客反响的信息时,是否迅速地通报制造,质量,工程和设计部门?这些信息〔如客诉〕处理后是否回复客户?12. 是否对效劳人员进展了培训?13. 是否对顾客提供的工装,设备进展了永久性标识?六设计开发部的审核要点1. 当有新产品时,是否有设计和开发方案?2. 设计开发是否规定了设计与开发人员的权责?不同小组的组织接口是否理清?3. 设计与开发的输入时,是否使用了以下信息,如以往成熟的设计工程,竞争对手的数据与资料,供给商反响的信息,现场问题报告等?在设计输入评审时是否对产品的质量,寿命,可靠性,耐久性,维护度,工时和本钱进展了评审?评审结果如何?是否对过程设计输入的要求进展了识别,形成文件并进展了评审?4. 设计输入了那些内容?文件在发放前有评审吗?经过批准吗?产品设计的输出是否包含设计FMEAS,可靠性结果,产品的特殊性产品的定义,产品设计的评审结果?5. 过程设计的输出是否包含规格和图纸,过程流程图/配置图,过程FMEAS,控制方案,作业指导书,过程批准的能力指标?组织在进展过程设计输出时,是否考虑到产品设计输出,生产力,过程能力,质量目标,顾客要求和以往的开发经历?6. 在开发的哪些阶段进展了评审?哪些人员参加了评审?评审记录是否被维持?7. 在设计与开发的哪些阶段进展验证?谁参加了验证?采用了哪些验证方法?验证结果如何?记录被维持了吗?8. 设计与开发确实认在什幺情况下进展?是否按照方案的安排来实施?顾客参加了设计与开发确实认吗?在设计与开发确认时,是否跟踪了所有的性能试验活动?确认的记录是否被维持?9. 在新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是否有设计变更?有多少变更是什幺原因引起的变更?变更后造成的影响和冲击有多大?是否对产品寿命期间内的变更进展控制?这些变更的记录是否被维持?10. 对有专利的设计变更,是否与顾客共同商议并评价变更的影响程度?如果顾客要求,任何产品实现的变更,是否通知顾客,并得到顾客的同意?11. 对新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的进展是如何控制的?采取了哪些措施减少甚至防止设计更改?12. 特殊特性的开发,潜在失效模式与后果分析,控制方案的制定与评审是否经过跨功能小组采用多方论证方式来完成?13. 是否对产品的特殊特性和过程参数的特殊特性进展了识别?14. 特殊特性的符号是否在图纸,FMEA,控制方案及作业指导书上出现,他们的符号是否一致?15. 是否制定了针对设计与开发阶段的测量标准与方法?16. 顾客要求时,是否制定了原形样件方案和控制方案?原型样件的制作是否使用了正式的工装,人员,与供给商?17. 在设计开发的过程中,是否采用了多方论证的方法?七生产部的审核要点1. 是否对生产和效劳的提供进展了筹划?筹划时输入了什幺?输出了哪些文件?2. 当生产和效劳提供过程的输出不能由后续的监视或测量加以验证时,组织是否对这样的过程〔特殊过程〕实施了确认?是如何确认的?特殊过程控制时的记录是否被维持?3. 当可行时,是否在产品实现的全过程用适宜的方法进展标识产品?有哪些标识方法?监视与测量后是否有产品状态的标识?当有追溯要求时,能否唯一的识别出来?4. 在生产过程中,对产品的符合性提供了哪些防护措施?5. 所有的过程操作的员工是否有书面的作业指导书,这些指导书是否在工作场所容易取得?作业指导书能指导作业吗?效果如何?6. 当作业开场,材料变更、作业变更时,是否进展了作业准备验证?7. 是否对制造过程中的机器设备进展预防性保养?8. 在进展工具和量具设计、制造和全尺寸检验时,组织是否提供了必要的技术资源,如果工装的设计与制造被分包,是否实施了控制?如何控制?11. 是否有易损工装的更换方案?是否对工装进展状态标识,如生产中、修理中、处置中?12. 是否排定每天的生产方案?如何监控生产方案的完成?生产方案完成的如何?当不能完成生产方案时,有哪些应急措施?13. 组织是否执行了顾客生产批准程序所批准的过程能力?当过程不稳定或过程能力缺乏时是否提出了适当的反响方案,当顾客要求时,该方案是否交顾客批准?14. 控制方案和过程流程图是否被执行?15. 工具变换、机器维修等重要过程事件是否摘记在控制图上?16. 当有外观工程时,是否在外观检查时有充足的照明、标准的样件?是否对从事外观判定的人员进展了资格鉴定?17. 生产现场的整齐与清洁是否被维持?产品所需求的工作环境〔如湿度、温度等物理环境〕是否能满足?18. 如果有返工作业,是否有返工作业指导书?来指导返工作业?19. 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重大质量事故或频繁地发生了一般的质量问题时,生产部是如何处理的?20.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品是如何处理的?八、质量部的审核重点1.如果需要,是否有特定产品、专案或合同?如果有是否制定了质量方案?2.是否制定了承受准那么,计数值抽样方案的承受准那么是“零〞吗?如果不是,是否经顾客批准?对影响产品实现的变更,对变更产品的结果是否进展了评价、验证和确认?3.组织是否确认了需要实施的监视和测量?是否提供了监视和测量的装置?这些装置是否符合产品测量的要求?4.监控和测量装置在使用前是否进展了校准或验证,这些校准能否证明追溯至国家或国际标准?这些记录是否被维持?5.当发现监控和测量装置不符合规定要求时,是否对以往测量结果的有效性进展评价和记录?6.组织是否对控制方案规定的测量设备进展测量系统分析?分析的结果如何?7.测量系统分析是否采用参考手册规定的内容与方法?如果顾客要求,是否采用了顾客规定的测量系统分析方法?8.是否保存在校准的记录?9.是否有内部实验室?实验室是否符合有关的技术要求,如实验室程序、实验室人员、实验室能力等?10.对组织无法试验的工程,可委托外部实验室,外部实验室是否符合ISO17025或得到国家认可11.在产品实现过程的哪些阶段对产品的特性实施监控和测量比方:来料、过程和最终产品?产品测量和监控的记录是否被维持?12.产品是否在全部测量完成,且经过有关授权人员批准后才放行?13.是否按控制方案规定频次进展全尺寸的检验与功能测试?14.全尺寸检查是否进展了设计记录所有零件尺寸的完整测量?15.是否有来料检验、过程检验、最终检验的标准或标准?16.紧急放行是否有权责人员批准?17.当出现重大事故时,质量部是否有停顿生产的权利?质量部开具过停工生产单吗?组织是否制定了不合格品控制的书面程序?18.对于不合格品,采取了哪些处理方式?不合格品被纠正是否进展重新验证?为防止类似不合格品再次发生,是否采取了纠正措施?19.对于让步使用的不合格品如何控制?是否经过顾客同意?20.当不合格品在交货或开场使用后被发现,是否根据其影响采取了适当行动?21.返工产品有控制吗?如何控制?返工作业指导书和相关人员容易得到吗?22.当产品或过程与目前已经被顾客批准的产品或过程不同时,是否向顾客报告并取得顾客特许或偏差许可?23.组织是否形成纠正措施的书面程序?有无规定采取预防措施的时机与步骤?目前组织采用了哪些预防措施?效果如何?24.是否制定了预防措施的书面程序?有无规定采取预防措施的时机与步骤?目前组织采用了哪些预防措施?效果如何?25.是否对顾客退回产品进展试验/分析,如何分析?分析之后是否及时报告顾客?退回产品分析的资料是否被保存?26.产品放行,产品交付和产品交付后的活动是否实施控制?是如何控制的?27.是否对产品的系统、子系统、零部件或材料的各层次制定了控制方案?28.对生产散装材料的过程是否制定控制方案?29.是否对产品的系统、子系统、零部件或材料的各层次制定了控制方案?30.对生产散装材料的过程是否制定控制方案?31.是否对产品的系统、子系统、零部件或材料的各层次制定了控制方案?32.对生产散装材料的过程是否制定控制方案?33.是否有试产控制方案和量产控制方案?如果有设计责任,是否有样件的控制方案?这些控制方案得到很好的执行吗?34.当出现过程不稳定或过程能力缺乏时是否采用了指定的反响方案?这些采取的反响方案效果如何?35.当有任何的变更影响到产品、过程、测量、运输、供给来源或变更FEMA时,是否重新评审和更新控制方案?36.当顾客要求时,更新后的控制方案是否提交顾客评审与批准?37.在控制方案中规定的统计技术,组织是否在应用,是如何应用的?九、采购的审核要点1.组织是如何初期评价和选择供给商的?初期评价的依据是什幺?2.与供给商确定合格关系后,组织是否对供给商进展连续评价?连续评价的依据是什幺?是如何对供给商进展连续评价的?3.初期评价与连续评价的记录被维持了吗?4.对独占市场与顾客指定的供给商是如何控制的?控制的效果如何?5.采购文件如何控制?采购文件发放前是否经过相关权责人员的批准?6.采购产品验证了吗?是如何验证的?验证的准那么是什幺?是否有未验证的产品而直接投入生产线使用?7.如果组织到供给商处验证产品或顾客到供给商处验证产品,这种情况如何控制?产品放行的方法有规定吗?8.对一些水准差的供给商怎样处理?是否频繁的更换供给商?组织是否认期对供给商进展培训或采取其它方式提升供给商水准?9.如出现合并、收购或加盟的供给商,是否对其质量管理体系进展重新评审?10.采购的产品或材料是否符合生产国和销售国法律法规的要求?11.是否有供给商质量体系开发的方案?是否建议所有的供给商在某一期限内必须符合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12.是否要求所有的供给商以符合本技术标准为目标?13.对顾客批准的供给商,如何控制?控制效果如何?14.是否对进货产品质量进展控制?如何控制?控制方法是什幺?控制效果如何?15.是否对供给商的交货质量绩效,退货款、超额运费等进展监控?16.是否要求供给商监控自身的过程绩效?17.当供给商不能准时交货时,是否要求其提出纠正措施?为确保供给商准时交货采取了哪些措施?18.是否有外包过程,是如何控制的?十仓库的审核要点1. 是否规定了材料进出的管理方法并遵守?2. 是否规定了半成品,成品进出的管理方法并遵守?3. 是否规定了产品搬运的方法并遵守?4. 仓库内材料,半成品,成品是否有标识?仓库的工作环境如何?5. 在内部过程和交货目的地期间,是否对产品的符合性提供防护?6. 是否建立准时交货的生产方案?7. 仓库材料的帐物是否一致?是否认期盘点?8. 材料的进出是否遵守先进先出的原那么?执行了吗?9. 为检测产品仓储不良,组织是否按方案周期性的评价库存状况?当发现仓储不良时,如何处理?10. 仓库是否制定库存优化的指标?目前库存状况如何?十一生产方案中心的审核要点1. 是否制定了生产方案?生产方案制定的依据是什幺?有哪类生产方案,比方:年度生产方案,季度生产方案,月生产方案,周生产方案和日生产方案?2. 是如何来监控生产方案的执行情况的?当不能完成生产方案时有哪些应急措施?3. 是否有经常性的临时插单?这些临时插单如何处理?4. 有无生产库存品,为什幺有不按定单生产的情况?为什幺要生产库存品?5. 目前生产方案的完成率是多少?造成生产方案不能完成的原因有哪些?有改良的措施吗?6. 有无根据产能工时来指定生产方案?十二各职能部门共同的审核要点1各职能部门主管是否明确本部门的工作职责?与其它部门的组织接口是否明确?2.各职能部门的质量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措施是什幺?现在目标实现的程度如何?3.各部门是否认期的对本部门的工作进展了分析与总结?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否采取过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有什幺效果?4.各部门是否规定了收集哪些数据和资料?这些收集的数据和资料有分析吗?对分析的结果如何应用的?是否用于持续改良?6. 本部门是通过哪些方式来进展持续改良?效果如何?持续改良是否包含产品特性,过程参数,价格,效劳等?7. 本部门下一步打算做什幺改良?。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要点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要点

质量管理体系(QMS)审核要点- 3 -- 5 -- 7 -- 9 -在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时,组织需要提供其过程和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有效”的客观的证据,以证实符合标准要求。

“客观证据”按GB/T 19000-2000标准的定义是;“支持事物存在或其真实性的资料”,在其注解中说明客观证据可通过观察、测量、试验或其他手段获得。

这就是说,客观证据不一定需要依赖大量形成文件的程序和记录(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除外),支持事物存在的观察结果亦为证据。

在此情况下,审核人员如何进行审核,这就需要审核员调整审核思路,把重心从文件和记录转移到过程的有效性和相互作用上来。

在审核方法上,从过去习惯于按要素、按部门转移到以过程为主线进行审核,即产品质量形成过程从顾客要求——策划——资源提供——设计——采购——产品实现过程——测量、分析与改进,而管理职责贯穿于各过程中。

过程的基本构成有输入、输出和相关的活动三个要素。

因此,过程审核就从此三要素着手。

过程审核要点是:a)过程输入是否充分和恰当、准确;b)是否确定了过程的目标,规定了活动的程序和方法,c)是否为过程运作配备了适当的资源,并规定了职责和权限,接口是否顺畅;d)过程是否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予以实施;e)是否对过程进行了必要的监视和测量,f)是否获得了过程运作的相关数据记录,是否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分析,g)是否实施所需的纠正和预防措施,h)过程输出是否得到预期的结果,即实现质量目标的程度,并进行了持续改进。

总之,按2000版标椎要求的质量审核,以过程为主线,重视结果和有效性。

审核员凭借自己的审核能力和专业知识获得所有这些相关的信息,才能对过程的有效性作出正确的判断。

为此,审核员要熟悉管理原理,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质量工程方面的知识,开阔思路,以适应标准转换的实施。

2 审核检查取证清单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是符合性审核和有效性审核。

三体系认证工作的正式审核前的准备工作与审核的应对

三体系认证工作的正式审核前的准备工作与审核的应对
采取那些措施增强顾客的满意,并确保顾客的要求 得到确定并满足;
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的制订、分解、宣贯情况;
最高管理者的回答要点(续)
回答要点(续)
对质量管理体系如何策划以确保4.1质量管理体系 总要求和质量目标的实现;
如何确保组织内的职责、权限得到规定和沟通的; 指定管理者代表的情况; 如何进行企业内部沟通的情况; 如何进行管理评审的情况; 在资源上如何确保质量管理体系实施; 根据审核员的提问回答问题。
上司)。
回答的禁区
说别人的事,特别是相关部门的事; 推卸责任(因为发现不合格的现场,未必是该
部门的责任); 谋求帮助,请别人(特别是上级请下级)替自己
回答问题; 反复解释,争论不休,想得到审核员的认可; 不礼貌,特别是在审核员提出的问题不恰当时,
一定要避免尴尬的局面出现。
对争议的处理
依据文件、规范、证据耐心解释; 解释应点到为止,不一定得到审核员的肯定回
最高管理者、管理者代表和最高管理层的审核; 公司职能科室的审核; 作业现场的审核。
小结会; 审核组会议; 与公司领导交换意见; 末次会议; 制订纠正措施,组织实施,并提供证实性记录,得到
审核组长的确认。
正式审核应准备的文件
为审核员提供每人一套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 括质量手册、分手册和程序文件,以及审核员 提出的其他文件);
的。 工作的业务流程情况; 根据审核员的提问,回答相关的问题及记录。
项目经理的回答要点
本项目经理部的人员配备情况和职责介绍; 本工程项目的工程概况和主要施工情况; 施工管理工作的情况
施工准备过程、施工过程; 材料采购情况、施工质量和检验试验情况; 需要确认的过程(特殊工序)以及实事、控制要求。
受审核方在审核中的角色 2 : 8规则:20%听问题,80%回答问题;

2008版ISO9000审核要点

2008版ISO9000审核要点

ISO体系审核要点1. 管理职责1.1 质量方针质量方针、目标形成文件并公布了吗?通过何种途径使得各级人员都能理解并贯彻执行质量方针的?有记录吗?质量目标制订的依据是什么?多长时间修订一次?其实施效果如何?通过何种途径收集顾客和其他受益者的期望与需求的?如何在质量方针目标上反映的?1.2 职责与权限明确了与质量有关的各项活动?文件规定了与这些活动有关部门、人员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如果文件规定,一些活动由“有关”部门(人员)进行,这里的有关是哪些部门(人员)?如果并不固定,届时由谁来确定?有文件规定了吗?资源的要求是如何确定的?规定由哪些部门来确定?情况变更时,有合适的渠道进行重新确定和配备?有记录吗?例如产品放行、不合格品控制、验证活动和纠正与预防措施等。

管理者代表的职责权限明确吗?与其工作有关的人是如何了解其职责权限?1.3 管理评审是否规定了管理评审的周期?何人参加?具体评审程序、内容?评审时利用了哪些信息?内审结果、有关预防措施的情况是否作为管理评审的内容?管理评审是否导致了质量体系的完善和改进?保存了管理评审的记录?管理评审结果如何传到有关部门?他们如何落实?效果如何?如何监督?何时进行不定期管理评审?文件是如何规定的?实际实施了吗?2. 质量体系2.1 总则质量体系形成文件了吗?明确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质量记录样本格式等?文件结构清晰?质量手册与程序文件之间协调一致吗?质量手册覆盖了质量保证模式标准的要求?文件中明确了产品规定的要求?质量手册是否包括或引用了质量体系程序、或有程序文件的清单?是否概括了质量体系文件的结构?2.2质量体系程序程序文件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对其中含糊的或不确定的描述,使用人员能理解吗?知道向谁得到解释吗?对程序实施的状况进行监控了吗?实际操作是按程序规定的要求实施的吗?程序之间的接口关系明确吗?程序与作业指导书之间协调一致吗?程序的规定不适用或需增添新的程序时,有进行修订或增加的机制吗?2.3 质量策划企业是否进行了质量策划并形成了有关文件?需要时是否编制质量计划(如新产品开发、特定的产品、项目或合同)?质量策划是否与企业质量体系的所有其它要求相协调,特别是质量计划?3. 合同评审3.1 总则是否制订了合同评审程序?是否保证相关部门均能参与评审?是否明确了企业各有关部门在合同评审中的职责、权限及相互关系?如何规定与顾客就合同方面的事宜所建立的渠道?3.2 合同评审是否评审了每一份合同?是否为评审人员提供必要的信息、手段和准则?合同的各项要求是否明确并形成了文件?顾客对此的确认方式如何?是否各项要求都已为顾客所确认?合同上与投标不一致的要求是如何解决的?是否有因对合同的评审不充分而造成顾客投诉、索赔或退货的?3.3 合同的修订合同修改后,是否再次评审?修改后的信息是否及时、准确地传递到有关部门?3.4 记录是否保存了合同评审的记录?有关资料是否及时整理并予以保存?4. 设计控制4.1总则是否制订了产品设计的控制和验证程序?实际的工作按此开展的吗?程序能适应不同的设计活动吗?能适应不同设计阶段的控制要求?(如应合同要求的设计开发、因新技术的应用而对产品的设计更改、因强制性法规的变更等)4.2 设计和开发的策划规定了设计开发计划牵头负责部门(人员)吗?规定了计划中应开展的活动及时间要求?每个设计开发活动都制订了吗?规定了不同部门(人员)的职责、权限及其相互关系?实际的实施过程按计划进行?当出现异常时对计划修改?修改通知到有关部门了吗?所指定的实施人员具备规定的资格吗?他们能得到必要的资料和手段吗?4.3 设计输入设计输入形成文件?经过评审和批准?发到有关部门了吗?设计输入中考虑了法律法规的要求?考虑了合同评审的结果?出现的不完善、含糊或矛盾之处,实际是如何解决的?4.4 设计输出规定的设计输出文件有哪些?实际都有吗?如何确认设计的输入与输出是一致的?有规定的要求?设计输出文件包含或引用了验收规则吗?设计输出文件经过评审了吗?应该评审哪些项目?有评审记录吗?4.5 设计评审规定了设计评审的时机?规定了应参加的部门(人员)及其相应的职责?每次评审都有规定的要求?评审有记录(报告)?评审人员得到必要的资料、手段?评审时的不一致之处得到解决了吗?4.6 设计验证是否在有关文件中规定了设计验证点?规定了验证项目、方法和要求?规定的验证工作都开展了吗?规定了验证人员及其资格?验证人员得到必要验证手段?有验证记录?验证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的看法解决了吗?4.7 设计确认何时在一些重要的阶段进行设计确认?实际进行了吗?确认设计是否符合顾客的需求?有无证据?当产品有不同的用途时,设计计划识别了这些用途?规定应进行哪些方面的确认?5. 文件和资料的控制5.1 总则是否有文件资料的控制程序?程序控制范围是否包括了与质量体系有关的所有文件资料?外来文件受控吗?其他形式的文件资料,如存于计算机上的或图片等,是否受控?5.2 文件的批准与发布是否有各类文件审批的授权人员规定?文件发布前是由授权人员审批的吗?是否有文件版本状况的一览表或类似的控制程序?现用版本状况与此是否一致?工作场所能得到必要的文件、资料吗?是否有多版并存的现象?同一份文件有发放、回收记录吗?它们的数量一致?作废、无效或暂时不用的文件,及时从使用场所收回?或者有其它措施来确保不会误用?在检验、生产等场所,在用的文件是否有过期、作废的现象?图纸是否已模糊不清?文件、资料的复制是否受到控制?5.3 文件和资料的更改文件资料更改后由非原审批部门审批时,该部门能否得到必要的依据材料?文件资料更改后通过何种途径让在用部门及时修改的?文件资料(特别是技术文件)更改后,是否及时通报顾客?采购文件修改后,供方对此有异议时,如何处理?有记录?6. 采购6.1 总则是否有书面程序规定采购质量的控制,包括对供方评估和选择、采购过程控制及采购产品的验证?程序规定了哪些部门对供方进行评定?由谁对评定的结果给予审批?对供方的评价采用哪些方法?6.2 分承包方的评价是否有合格供方名单?其所有厂家都评估过了吗?都有质量记录吗?合格供方名单发放到哪些部门?经过审批?有发放记录?进货检验、生产加工等过程中发现供方所供产品有质量问题时,分承包方的质量记录上有记载吗?出现问题到何种程度时,需要对该供方再次评定或处理?质量体系文件根据供方具体情况规定了不同的控制方式和程度吗?实际的采购都是从合格供方处进行的吗?6.3 采购信息程序文件是否规定了对采购文件的审批要求?采购文件是否清楚地规定了有关要求?附上了必要的技术资料?采购文件的控制是否符合文件控制的要求?6.4 采购产品的验证文件规定了验证活动的安排及产品放行办法?分承包方的质量记录上有产品验证的记录?7.生产和服务提供7.1 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组织策划是否在适当受控条件下进行生产和提供服务?是否规定了对顾客提供产品的控制程序,以对其验证、标识、贮存和保管?当这些产品与检测、文件资料等有关时,是否纳入了企业的控制体系?7.2 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是否有对这些产品进行验证的记录?是否对顾客提供的产品进行适当的标识、贮存?有没有顾客提供产品的丢失、损坏、变质或不适用等的记录和报告?8.标识和可追溯性是否制订了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的程序?程序和其它文件的规定能否保证对产品(服务)的鉴别和追溯?规定了可追溯性的时机、内容、方式、方法和采用的记录?在规定有可追溯性的场合,规定的标识是唯一的吗?使用标识时防止了混淆、消失、受损?规定了处理方法?9. 过程控制对过程制订了哪些控制程序?程序具备标准所要求的控制程度?规定对哪些过程参数、产品特性进行监控?如何监控?由谁监控?监控人员是否知道或能得到有关的标准、特性、方法、合同要求等?.有监控记录?监控记录表明过程符合有关标准/法规、质量计划和或书面程序要求?规定收集哪些方面的过程质量信息?对它们汇总分析了吗?采用了哪些统计分析方法?其结果用于过程控制吗?工作环境是否符合文件的规定要求?现场有规定的隔离区、待检区?有必要的工位器具?是否对设备进行规定的维护保养?有记录?设备运行正常?出现异常情况时,操作人员知道怎么办?知道向谁报告?操作人员知道或能得到规定的要求、图纸、规范、标准等?他们理解吗?哪些是特殊过程?对特殊过程的能力进行鉴定了吗?有鉴定要求和记录吗?要求对特殊过程的操作人员进行资格鉴定?有鉴定要求和记录吗?是否对特殊过程的参数进行连续监控?有监控要求和记录吗?10. 检验和试验10.1 总则检验系统是否包括了为证明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符合图纸、标准和合同要求的各项检验、试验和验证?是否制订了检验和试验的程序?必要时,是否制订了检验计划?按照程序和计划的要求进行检验和试验了吗?是否具备各种检验和试验的手段?委托外部机构检验和试验时,对其质量控制是否充分?程序中规定当任一检验或试验项目不符合要求时,应转入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规定的检验和试验项目足够详细?内容符合标准、合同等方面的要求?程序或检验计划中规定了各检验和试验阶段负责产品放行的部门?规定了检验人员的培训要求?有规定的培训记录?检验人员有所需的检验标准、样品、图纸、作业指导书等依据吗?检验人员、检验场所有所需的检测设备、器具?它们经过校准?10.2 进货检验和试验是否按照进货检验和试验程序或检验计划进行检验或验证?进货检验的结果是否纳入供方的质量记录?确定进货检验的项目和数量时,是否考虑到供方处进行的质量控制和供方提供的合格证明?检验部门如何得到上述方面的资料?对进货检验中的紧急放行控制了吗?谁能批准紧急放行的原材料使用?追回程序能保证可靠的回收吗?规定了所用的标识?有例外投产的记录?例外投产后是否完成了规定的检验?发现不合格而追回时,有无记录?10.3 过程检验和试验按照检验和试验程序或检验计划进行了过程检验和试验?检验和试验现场有规定的检验标准、图纸等文件?有规定的检测设备、器具?过程的作业现场有待检区、隔离区等场所?如果没有这些区域,如何保证不会引起混淆或漏检?对检验和试验中发现的不合格品,是否加上标识并采取相应措施(如隔离)?有关非生产加工的过程(如包装、安装、服务等),如何规定检验和试验要求?有记录?如何控制完成必要的检验和试验项目?10.4 最终检验和试验是否规定了最终检验的项目和要求?按照程序或检验计划的规定实施了?是否规定了产品发货前应出具的检验和试验数据和文件?它们应经过什么样的认可手续?10.5 检验和试验记录程序或检验计划中规定了检验和试验的记录?按照规定的要求记录检验和试验的情况?记录的栏目完整、全面地规定了必要的产品的情况和检验的项目?检验和试验记录注明了负责产品放行的部门?有可追溯性要求时,如何在记录上反映的?11. 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控制11.1 总则是否制订了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控制、校准和维护程序?实施了吗?与测试设备有关的技术资料加以控制?哪些部门对检、测量和试验设备加以控制?规定了其职责、权限及与其他部门的关系?测试软件或比较物的使用人员知道如何进行使用前的校验?使用前校验了吗?11.2 控制程序如何确定测试任务及所要求的准确度?配备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能满足规定的要求?校准用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是否同国际或国家基准有已知有效关系?无基准时,如何确定校准依据?经过鉴定、确认?形成文件?有每件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校准指导书吗?何种情况下需重新校准?记录所显示的某个编号、型号、地点的设备在现场吗?规定了检验设备使用的环境要求?操作人员知道这些要求吗?现场的环境符合规定的要求?如何防止误用已失准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如何保证在规定的周期内对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校准?是否保存了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校准记录?规定的周期内都有相应的校准记录?校准记录与实物上的标签一致吗?设备的标识、准确度、精密度与记录一致?对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使用和校准人员进行了必要的培训?有记录?检验设备的使用人员知道设备的状态正常与否?发现不正常时知道应向谁报告?知道应采取哪些措施?如何保证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不因搬运、保养或贮存而失准?发现检测设备未处于校准状态时,如何追溯已检测的产品(设备)?如何评定检测结果的有效性,记录?12. 检验和试验状态采用哪些方法来对产品的检验和试验状态加以标识?形成文件了吗?现场有专门放置检验和试验产品的区域吗?有明显的标志?这些区域内放置的产品都是规定状态的产品?作业人员知道不同的检验和试验状态标识的含义?当他从上一道工序接收的产品中没有规定的合格标记时,知道如何处理?13 不合格品的控制13.1 总则不合格品的控制程序规定了不合格品控制的方法、特别是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权限及其相互关系?如何对不合格品进行标识?如何防止不合格品的误用、混淆或误交付?文件规定对不合格品要进行隔离时,现场有隔离区域?隔离区有标志?存放的都是不合格品吗?不合格品的有关情况要通知哪些部门?必要的部门都得到通知了吗?怎么通知?实际执行了吗?发现采购的产品不合格时,是否将其记录到供方的质量记录中去?13.1 不合格品的评审和处置程序规定了对不合格品评审、处置的部门?规定了相应的职责、权限、评审和处置方法?必要时,是否向顾客提出让步申请?是否得到了顾客的同意?返修或返工后的产品重新检验?规定了不合格品控制方面的记录?顾客同意让步后,记录了不合格品的情况及返修的情况?14. 纠正和预防措施14.1 总则是否制订了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的程序并能贯彻执行?程序中明确了有关的职责、权限及其相互关系?有关工作由谁进行?应作哪些记录?什么情况下要增加或更改文件?有记录?增加文件时,考虑了与现有文件的协调?对文件或工艺的更改考虑了对其他部分的影响?经过必要的审批或评审?如何体现采取的纠正措施与问题的重要性相当、预防措施与所遇到的风险相适应的程度?达到了这个要求?通过什么渠道发出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要求的?负责调查分析的人员能得到必要的信息?程序规定了调查分析的方法?如未规定,承办人员如何进行的?14.2 纠正措施对用户投诉和不合格报告作有效处理?有证据?采取纠正措施后,问题解决了吗?有验证记录?问题再次发生过吗?14.3 预防措施预防措施的有关情况提交管理评审?是否有部门负责分析产品、过程、质量体系方面的质量趋势?查明、分析不合格潜在原因的部门能得到适当来源的信息?15. 搬运、贮存、包装、防护和交付15.1 总则是否制订并执行了产品搬运、贮存、包装、防护和交付的程序?在这些过程中造成产品变质、受损等异常情况时,采取措施了吗?按照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进行评价、重新检验和试验?有无记录?不合格品记录或客户投诉中,有因物流不当而发生的问题?对它们分析?必要时采取了措施?15.2 搬运考虑了搬运过程中哪些部位、哪些流程回出现问题?规定了适当的搬运方法?提供了必要的搬运手段?当作业员发现现有方法不是应搬运要求时,反映了吗?知道向谁反映?问题解决了吗?有记录?防止了因使用不当的搬运器具或搬运器具本身的异常而对产品、包装物的损害?15.3 贮存保管人员知道产品的贮存要求?如果是以前未接触过的产品,他们通过什么渠道知道其贮存要求?有产品的入库验收、保管、发放的管理办法?规定“先进先出”时,按规定执行了吗?贮存场地和仓库能防止产品损坏和变质?有规定的场地及环境?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了库存品状况?发现问题如何处理?处理了吗?有记录?当发现现有的条件和环境不适应贮存要求时,问题反映了吗?解决了吗?有记录?产品有保存期限要求时,通过什么方法监控的?有证据?发现即将到期时,报告了吗?有记录?15.4 包装作业人员知道包装要求?必要时,制订了作业指导书?包装物上的标志符合法规、合同的要求?防止了错装、漏装等情况的发生?15.5 防护识别了产品防护的要求?现有的条件、方法、手段、环境等能满足要求?15.6 交付考虑了自然环境、运输条件等对产品的影响?产品的发运手续能防止错发?保证了按期交付?16. 质量记录的控制是否制订并执行了质量记录的控制程序?标准所要求的及必需的质量记录都具备?规定要传递的记录都传送到了?工作人员使用的都是规定的记录?知道填制要求?填制规范、完整、及时?规定了质量记录的保存期限?规定期限内的质量记录都有吗?采用电脑自动采集和记录数据时,是否保证了符合规定的要求?顾客要查阅记录时,应有什么手续?17. 内部质量审核制订了内部质量审核的程序?程序的规定符合标准的要求?按照程序实施?每次审核都制订了审核计划?有审核记录(如核查表、不符合项报告、纠正措施及其跟踪审核结果?审核结果通知被审核部门?发现的问题采取纠正措施?对其实施效果跟踪?审核结果提交管理评审?审核人员经过规定的培训?有记录?18. 培训制订了培训的程序?识别了不同岗位的人员培训要求?新的作业指导书、工作方法、工艺规程等实施前,进行必要的培训?有证据?从事特殊过程的人员,必要时规定了其技能、经验、培训等方面的要求?有记录?19. 服务是否根据产品的特点制订并执行了相应服务的程序?服务所用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是否纳入校准控制?是否规定了服务的方式?实施了规定的用户服务?全部实施了吗?20. 统计技术是否制订并执行了统计技术的应用程序?明确了统计技术的应用范围?有关人员经过必要的培训?。

ISO认证审核中对领导层的审核要点

ISO认证审核中对领导层的审核要点

ISO认证审核中对领导层的审核要点作者:杨英姿来源:《品牌与标准化》2014年第10期作为一名高级审核员,因经常担任审核组长,审核领导层的机会较多,因此悟出一些体会,想写出来与大家共勉,同时也为企业领导提供一个与审核员交流的信息要点。

审核领导层除了标准要求的,如管理体系总要求、管理体系八项原则和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等内容外,还应抓住审核的机会与领导层交流、宣传、沟通认证市场的形势和了解VIP客户,A级客户的增值服务的需求,从而达到巩固VIP客户,抓住A级客户,带动B级客户,转化C级客户,树立审核机构的品牌形象,树立权威,公正,公平,服务的诚信。

作为高级审核员的审核组长,审核领导层时不仅仅是单纯审核几条标准条款,而是要通过文件审核,通过现场审核领导层4.1和5.6等条款时,要解决验证组织管理体系的诸多重大问题。

如:(1)组织的法律地位及其资质证书的现场文件确认。

包括营业执照年检有效性,资质证书的级别及规定的产品或工程的范围和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等。

(一定要查看原件,并注意有效期限)最大程度地减小审核认证的风险。

这是为了组织领导层和组织本身的遵纪守法情况的评价,同时了解组织适用的重大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一定要紧密结合组织的产品及其过程。

(2)审核领导层时,在与审核组的专业审核员及时沟通的同时,初次审核注意:一定要尽快与领导层共同确定组织的产品认证范围。

这样对审核过程的审核质量提高有好处。

同时便于在整个审核过程中审核证据的抽样,不希望在现场结束前才确定产品认证范围,否则会造成审核组成员的审核记录不统一,甚至前后矛盾,影响审核案卷的质量。

这需要审核组的专业能力,同时要让组织理解范围内容的意义,获得领导层的认可。

(3)关于产品标准和型式试验报告。

审核领导层时,也要一定重视。

与审核组内专业审核员共同完成。

要验证产品标准的时效性、有效性和执行情况,要与认证产品范围一一对应,决不允许“无标生产”。

型式试验报告一定要审核原件,同时还要注意检验报告的权威性、公正性。

2019年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体系审核要点一览表.精品

2019年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体系审核要点一览表.精品
◇组织的成员如何认识这种重要性?
5.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组织如何确定顾客的要求和期望?
◇将顾客的需求和期望转化为要求的形式是什么?
◇组织如何证实顾客需求转化为相应要求并得到了满足?
5.3质量方针
◇最高管理者是如何认识质量方针的重要性的?
◇制定的质量方针能否满足标准的要求?
◇质量方针与质量目标的关系是否明确?
◇是否对关键过程进行了标识?
◇是否编制了关键过程明细表?
7.5.7交付
◇向顾客提供的产品是否经检验和试验且合格?
◇是否向顾客提供了有关产品质量状况的文件以及随机装箱的文件和物品?
◇交付的产品是否经过顾客验收且合格?
7.5.8交付后的活动
◇组织是否制定了交付后活动的实施、验证和报告的规定并组织实施?
◇是否按规定的要求实施服务,如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安装或维修、备件或配件提供以及委派技术服务人员到使用现场服务等?
4.2文件要求
4.2.1总则
◇是否建立了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文件,特别是本标准要求必须建立的质量手册、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程序文件和质量记录等五种类型文件?
◇这些文件是否与质量管理体系的方针和目标保持一致?并为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提供要求、程序和证据?
◇这些文件是否考虑了作业复杂程度和使用文件者的能力?
◇提供过程中设定了哪些监视点?监视活动是否满足规定要求?
◇提供过程中产品的放行、交付和交付后的服务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
7.5.2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确认
◇当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输出不能由后继的监视和测量加以验证时,是否对这些过程实现所策划的能力进行确认?
◇对需要确认的生产和服务提供的过程是否做出了安排并进行了控制,是否按要求做好了记录并予以保存?

ISO9000外审管理者代表及最高管理者注意事项

ISO9000外审管理者代表及最高管理者注意事项

IS09000外審最高管理者(管理者代表)需要注意的事項:
1、與顧問公司聯絡時間及接待事宜,應該是 **日XX時到,顧問公司是坐車過來還是我們去接?!
2、總經理準備首次會議的演講詞:要體現“歡迎顧問認證公司專家審核組的**老師,**老師指導工作(熱烈鼓掌),並且要求各部門主動配合審核組的工作,絕對不容許包庇和隱藏我公
司管理上存在的問題,借次機會得到改善和加強,能夠使我廠持續經營(把體系審核深化到企業永續經營上來,突岀了對外審重視),對於審核的問題和老師的建議必須詳細的記錄下來。

3、總經理和管理者代表須提前翻閱《品質手冊》,尤其是第1章、第4章、第5章、第7章的7.1部分。

4、審核期間總經理和管理者代表與審核員交談時能夠,表明自己的理念:做體系的目的是借助IS09000體系的方法來管理公司的品質,不只是為認證及證書;第二個很重視體系,很重視
持續改進(市場的變化,競爭的激烈,如果我們沒有進步就是退步了);第三個理念是(個人建議八大管理原則中領導的作用:把握公司的產品方向、建立公平競爭/任人唯賢的文化、把握市場/主導業務、以事實做決策/實事求是)
5、末次會議:首先感謝審核組的**老師,**老師今天辛苦的工作,其次強調本次審核有力地證明了我廠經營管理還需大力加強才能完全達到國際標準的要求,說明我廠目前的ISO的工作只是
60分,我們希望各部門要據此外審引起進一步重視,散會後針對不符合項,由管理者代表、總經理領頭,各單位主管參加開會整改達到顧問認證的要求,並在以後的工作中進一
步深化和落實,整改完成的改進報告要給我看過後,方可結案。

希望以後我廠能逐步拿到ISO的80分甚至100分一最後徵求外審組的意見,宣佈散會,鼓掌歡迎外審組退場)。

iso9000审核要点

iso9000审核要点
◎管理评审会议的议程内容
5.6.3评审输出
5.6.8
组织的管理评审输出是否包括以下方面有关的任何决定和措施:
a)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有效性的改进?
b)与顾客有关要求的产品的改进?
c)资源需求?
◎有管理评审引发的持续改进的项目范例;
◎有管理评审引发的持续改进的项目范例;
6资源管理
6.1资源提供
6.1.1
g)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若因任何原因而保持作废文件,对这些文件进行适当的标识?
◎文件批准授权;
◎文件批准记录;
◎不同场所文件易于获得性;
◎废气文件的储存和处理;
◎内部和外部文件的通知/分发过程;
◎已修订文件的评审和批准。
4.2.3.1工程规范
4.2.5
组织是否建立一个过程,以保证发放和实施所有的顾客工程标准/规范及其基于顾客要求的安排和更改(包括适当文件的更新)?(4.2.3.1)
◎作业描述;
◎每一个职位的资格;
◎培训计划;
◎培训记录;
6.2.2.1产品设计技能
6.2.4
组织是否确保负有产品设计职责的人员有能力达到设计要求和熟练的掌握适用的工具和技术?
◎补充审计活动类型的培训记录;
◎员工纪录;
◎与设计人员会谈。
6.2.5
组织是否对适用的工具和技术进行识别?
◎产品审计所需的工具清单;
◎使用的条查方法;
◎原是顾客数据和范围,如顾客满意度的反馈(调查、记分卡、奖品等等)
5.3质量方针
5.3.1
最高管理者是否确保质量方针:
a)与组织的宗旨相适应?
b)包括对满足要求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承诺?
c)提供制定和评审质量目标的框架?

管理者代表岗位职责1

管理者代表岗位职责1

“管理者代表这一职位名称是ISO9000标准的专用名词,它特指推行ISO9000的组织中主管质量管理体系的高层管理人员。

按照ISO9000标准的规定,管理者代表,除了其原有职责外还具有如下三个职责和权限(参照ISO/DIS9001标准):1.按ISO9000标准要求建立、完善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组织编制、修订、审核质量控制/社会责任体系文件、开展实施纠正/预防措施活动,审核质量手册/社会责任手册及质量体系程序文件;2.向总经理(最高管理者代表)报告公司质量/社会责任方针、目标的实现业绩及体系的运作情况,以供管理评审和作为质量/社会责任改进的基础;协助总经理进行管理评审,使质量控制/社会责任体系不断改进完善;3.公司各级人员培训,使全体员工意识到公司的生存来自顾客,说明树立满足顾客要求的意识、以人为本对公司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

4.管理者代表的职责可包括质量管理体系有关事宜的外部联络。

5.管理者代表应是组织内的最高管理层中的一员(可以兼职)。

6.管理者代表由公司总经理任命,在质量管理体系范围内,可直接代表总经理协调、指导工作管理者代表职责管理者代表的作用是代表最高管理者对组织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qms、ems、ohsms)的建立、实施和保持进行策划和管理。

因此,管理者代表既是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实施和保持的领导者、策划者,又是活动的组织者、推进者、还是效果的督查者、改进的决策者及处理各种关系的协调者。

从某种意义上讲,管理者代表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决定着组织体系运行的成败。

管理者代表的职责归纳起来有四项:一是确保按标准要求建立、实施和保持体系;二是确保向最高管理者报告体系业绩和改进绩效的需求;三是确保在整个组织内提高满足法律法规、顾客、相关方要求的意识;四是负责体系有关事宜的外部联络。

在深刻理解标准各项要求内涵和实质的基础上,管理者代表要充分结合本组织产品、生产、管理的特点和实际,抓好以下6个方面的策划:1、目标建立、展开和测量的策划。

新版ISO9001内审如何审核最高管理者

新版ISO9001内审如何审核最高管理者

新版ISO9001内审如何审核最高管理者建立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并按策划的时间间隔实施内部审核,成为很多机构、企业每年的必修课。

但在实际操作中,内部审核往往忽略对最高管理者的审核。

本文以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为例,在分析ISO9001:2015标准强化领导力和最高管理者作用要求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在内审中有效实施对最高管理者的审核.近年来,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普遍建立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引入管理体系标准规范业务工作和内部管理,以此促进依法行政,推进机关效能建设。

为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是否达到组织所确定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是否得到有效实施与保持,检验检疫机构会按策划的时间间隔实施内审.在实际操作中,检验检疫机构的内部审核只关注检验检疫业务和行政运行过程,往往忽略对最高管理者过程的审核。

因此,笔者就检验检疫机构在内审中如何实施最高管理者审核谈谈自己的看法。

1、最高管理者审核的重要性为了体现最高管理者在质量管理体系中更积极的角色责任,与ISO9001—2008标准相比,ISO9001—2015标准(以下简称:新版标准)最大的变革之一,体现在导入“领导力"概念,并在多个方面强化最高管理者作用。

在新版标准的框架图中,领导力成为直接与策划、实施、检查和改进相关的核心性质的要素,展示了领导力在整个质量管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新版标准强调达成质量管理体系的预期结果,并符合组织的战略方向,这是激励最高管理者参与和支持质量管理体系的诱导因素.再如,新版标准第五章全部都是对于最高管理者的要求,而且是强制性要求(5。

1.1 a)更是直接指明最高管理者需要对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负责,同时取消了对于管理者代表的要求。

可见,最高管理者的参与和支持是质量管理体系实现预期结果、达成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至关重要因素。

检验检疫机构最高管理者,即领导班子正职,包括直属检验检疫局局长、检验检疫分支局局长或检验检疫办事处主任,负有总揽全局、协调上下的重要责任,是检验检疫机构各项事务的“指挥棒",直接影响到本机构的工作水平和管理绩效,对最高管理者领导作用的审核,是检验检疫机构内审的关键。

ISO9001各要素的审核要点

ISO9001各要素的审核要点

ISO9001各要素的审核要点一、质量方针1)各部门随机抽取若干人员了解其对质量方针、目标的理解程度,并询问如何反映在其日常工作中。

2)该质量方针是否经高阶层管理者签署。

二、组织及职责1)查核有无组织架构图及职责划分规定,是否与现况相符。

2)特别留意过程是否归口落实各相关部门,与其他规定是否冲突。

3)有无管理代表的任命资料,其职责是否包括条文中规定的项目。

三、管理评审1)询问管理评审会有哪些人出席,这些人是否应该出席。

2)管理评审的内容是否包含条文中规定的项目,对照管理评审资料去审核。

3)查核决议事项是否包括资源需求、改进的需求,有无跟催。

四、质量手册1)质量手册是否涵盖了ISO9001的要求?2)形成的程序文件与标准条文的对应关系是否相符?3)是否对产品范围作了阐述?如果删减,是否有充分的理由?五、产品实现的策划1)先了解家具产品系列分为几大类;2)每一系列是否均有质量策划,如家具制造工艺流程图,检验标准,物耗标准等。

六、合同评审1)调阅并查看其持有的文件;2)新家具产品与旧家具产品订单分别抽样;3)查看是如何评审的?哪些部门参加了评审?4)订单评审了哪些事项,有无佐证资料?5)订单评审了记录与出货检验,看其是否一致。

6)询问近期是否有订单变更?如果有,询问变更的原因。

订单变更后是如何处理的?7)文件其他规定的查核。

七、文件控制1)调阅并查看其持有的文件。

2)调阅文件总览表查看,并对程序文件和三级文件分别抽样(原件)。

3)核对其编号版次是否与总览表一致。

4)其制定人、审核人、批准人是否符合规定?5)外来文件如何识别的,原件是否保存,分发如何控制?6)收到文件单位核对收件是否与原件一致?7)修订件是否符合程序要求?8)文件的其他规定的审核。

八、采购1)调阅并查看其持有的文件。

2)了解采购物料种类,每一类抽查1~2张采购单。

3)物料需求是否与采购单内容一致?4)价格是否与报价议价一致?5)采购过程是否出现变更,如何处理?6)询问这些供应商是如何选择的?选择的依据是什么?7)查看合格供应商一览表,是否包括所有的供应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SO9000中最高管理者的审核要点
对最高管理者的审核至少应审核、~和这些条款的内容。

一般采用与最高管理者交谈,并收集证据的方法来确定最高管理者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一、对总要求的审核
✍要审核最高管理者对建立QMS目的是否清楚(实施的意义),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因为标准总则中明确,采用质量管理体系应当是组织的一项战略性决策)
✍要审核最高管理者对本组织QMS范围(包括体系覆盖的产品、过程和领域)是否清楚
✍有无删减过程及其理由
✍有无外包过程及其对其控制的方法
✍要审核最高管理者对组织建立QMS进行策划的方法是否符合PDCA要求(可以结合质量管理体系策划一并审核)
二、对第五章的审核
整个第五章均有最高管理者负责,但审核时重点应抓住对“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职责权限与沟通和管理评审的审核。

因为管理承诺具体均反映在~要求之中,条款可合并在中进行审核。

1.对“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审核,在对最高管理者进行审核时应通过交谈要了解:
✍组织的主要顾客是谁?
✍组织通过什么方法来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的。

✍组织是怎样来满足顾客要求的,又是怎样来争取超越顾客期望的。

✍最高管理者是如何确保整个组织、每个部门、每个员工都能关注顾客要求的,将满足顾客要求和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传达给组织的成员
2.对“质量方针”的审核需要了解:
✍质量方针是否是最高管理者亲自制订的。

✍质量方针制订的依据是什么,能否满足标准中a)b)c)三条要求。

✍对“质量方针”是如何进行管理的。

✍对质量方针在组织内部是如何沟通的,如何使每个员工都能理解并认真贯彻执行的,对质量方针的适宜性是如何进行评审的(可以同管理评审审核结合进行)。

✍质量目标制订的依据,是否与质量方针保持一致。

✍质量目标内容是否包括满足产品要求所需的内容。

✍质量目标能否测量。

✍质量目标是否展开到相关职能部门和层次上,在有关职能部门和各层次是否均建立了可测量的质量目标。

✍质量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及是否对质量目标的适宜性进行了评审。

(可以同管理评审审核结合进行)。

4.对“职责、权限和沟通”的审核要了解:
✍组织内从领导到每个部门及每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是如何确定的,职责是否清楚,上下左右是否得到沟通。

✍最高管理者是否在管理层中指定一名任管理者代表,管理者代表的职责是否符合标准中规定要求,以及目前履行职责情况。

✍最高管理者在组织内采用什么方法,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沟通的。

5.对“管理评审”的审核需要了解:
✍最高管理者是否亲自主持了管理评审,是否按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了管理评审。

✍最高管理者对管理评审目的是否明确,是否针对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了评审,是否评审了质量方针、目标的适宜性和有效性,是否评审了QMS持续改进的机会。

✍评审的内容(输入)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

✍评审的输出是否涉及到体系、过程和产品的改进是否涉及到方针目标的调整或为了实现方针目标规定的措施,是否涉及到资源的需求变化(可以同的审核结合进行)
三、对“资源提供”的审核需要了解:
✍组织提供资源(含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的目的是否清楚,是否能满足标准中a)b)二条要求。

✍最高管理者确定和提供的资源是否充分,能否满足标准中a)b)二条要求。

✍对资源提供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有无进行过评审(可以同审核结合进行)
组织策划并实施哪些方面的监视、测量、分析和改进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