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1平均数16-人教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达 标
检 测
(10分钟)
1.判断。
(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 )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 ( )
2.选择。(大屏幕出示图)
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 )吨。
A.(16+24+35+21)÷4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3、对比异同,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1)、通过比较,使学生体会到不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并,再平均,目的是相同的,就是使原来不同的几个数变得同样的,这样得到
的就是这组数的平均数。
(2)、学会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3、观察上面每组数据和它们的平均数的大小,发现了什么?
(13是4位同学收集矿泉水瓶数的平均数,所以有的同学收集的数量比13多,有的同学收集的数量比13少。)
B.(16+24+35+21)÷12
C.(16+24+35+21)÷365
3、下面是课前调查的学校各年级人数统计情况,求平均每个年级有多少人?
磴口县二完小各年级人数如下:
一年级:85人 二年级:115人 三年级:90人
四年级:104人 五年级:82人 六年级:130人
4、调查每组同学期中考试成绩,比一比哪组的考试成绩最好?
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调查生活中的平均数、收集班里单元测试成绩、学校各年级人数等。
教学
策略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
教学
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
难点
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能用平均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
情
分
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并且有初步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但是平均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这就要求作为老师的我需要结合学生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及充分利用教具学具等资源在上课过程中给学生多加引导。
2、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这个问题,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在组内交流想法。
意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从学生提出的多个问题中,提炼出新知识
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
总 结
提 升
(3分钟)Leabharlann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板 书
设 计
平均数
5 1 14 11 12 15
(3) (13)
一、移多补少 二、先合并,再平均分
(14+11+12+15)÷4
=52÷4
=13(个)
答:均每人收集了13个。
都知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周末班里的部分学生自发组织了环保小队,收集废旧水瓶,去看看吧。
1、出示例1,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怎样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
1、学生观察统计图,找数学信息,提数学问题,提到学过的随机解决就可以,将新知识的问题记录下来。
教学
环节
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落实目标
导 入
新 课
(6分钟)
1、出示两个盒子粉色和蓝色,粉盒子中有5根彩笔,蓝盒子中有1根彩笔,我想请同学们帮忙,怎么样才能让两个盒子中的彩笔一样多?
2、这个3是什么数呢?
3、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这个数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平均数。
3、生活中哪些地方也用到平均数的知识,举例。
1、请各组代表上黑板汇报本组的方法,其他学生可以质疑,补充。
2、通过说算式每部分的意思,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3、对比异同,组内交流各自不同的方法,发现两种方法各有长处,学会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4、找生活中的平均数,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和数学生活化。
1、学生经过简单思考后,请学生代表上讲台移动彩笔,使两个盒子中的彩笔一样多,并说说自己的想法,其他孩子可以补充。
2、学生据已有经验回答3是什么数,教师给予引导。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在移动彩笔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平均数,渗透移多补少的思想为后面教学打下基础,并顺利引入新课。
自 主
学 习
(9分钟)
教师:孩子们,我们
合 作
探 究(12分钟)
1、汇报展示不同方法,预设:
(1)、移多补少(用动态图演示,学具和多媒体)
(2)、先合并,再平均
(14+12+11+15)÷4=13(个)
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2、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说说算式的每一部分是什么意思。重点说13表示什么?
根据上面的计算结果说说,谁是谁的平均数?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展示成果,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教学理念,也让学生在有趣的教学情境中获得知识极大挑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现了对平均数计算方法的讲解,也让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内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同时也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就感。
《课程标准》对这部分提出的要求是“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为此,教学中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让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生活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平均数》课堂教学设计
《平均数》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平均数
章节名称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学时
一课时
课 标
要 求
《课程标准》对这部分提出的要求是“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内容与学情分析
内
容
分
析
《平均数》是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习平均数的知识,不仅是为了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平均数在生活当中的作用。
检 测
(10分钟)
1.判断。
(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 )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 ( )
2.选择。(大屏幕出示图)
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 )吨。
A.(16+24+35+21)÷4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3、对比异同,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1)、通过比较,使学生体会到不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并,再平均,目的是相同的,就是使原来不同的几个数变得同样的,这样得到
的就是这组数的平均数。
(2)、学会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3、观察上面每组数据和它们的平均数的大小,发现了什么?
(13是4位同学收集矿泉水瓶数的平均数,所以有的同学收集的数量比13多,有的同学收集的数量比13少。)
B.(16+24+35+21)÷12
C.(16+24+35+21)÷365
3、下面是课前调查的学校各年级人数统计情况,求平均每个年级有多少人?
磴口县二完小各年级人数如下:
一年级:85人 二年级:115人 三年级:90人
四年级:104人 五年级:82人 六年级:130人
4、调查每组同学期中考试成绩,比一比哪组的考试成绩最好?
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调查生活中的平均数、收集班里单元测试成绩、学校各年级人数等。
教学
策略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
教学
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
难点
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能用平均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
情
分
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并且有初步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但是平均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这就要求作为老师的我需要结合学生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及充分利用教具学具等资源在上课过程中给学生多加引导。
2、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这个问题,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在组内交流想法。
意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从学生提出的多个问题中,提炼出新知识
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
总 结
提 升
(3分钟)Leabharlann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板 书
设 计
平均数
5 1 14 11 12 15
(3) (13)
一、移多补少 二、先合并,再平均分
(14+11+12+15)÷4
=52÷4
=13(个)
答:均每人收集了13个。
都知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周末班里的部分学生自发组织了环保小队,收集废旧水瓶,去看看吧。
1、出示例1,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怎样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
1、学生观察统计图,找数学信息,提数学问题,提到学过的随机解决就可以,将新知识的问题记录下来。
教学
环节
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落实目标
导 入
新 课
(6分钟)
1、出示两个盒子粉色和蓝色,粉盒子中有5根彩笔,蓝盒子中有1根彩笔,我想请同学们帮忙,怎么样才能让两个盒子中的彩笔一样多?
2、这个3是什么数呢?
3、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这个数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平均数。
3、生活中哪些地方也用到平均数的知识,举例。
1、请各组代表上黑板汇报本组的方法,其他学生可以质疑,补充。
2、通过说算式每部分的意思,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3、对比异同,组内交流各自不同的方法,发现两种方法各有长处,学会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4、找生活中的平均数,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和数学生活化。
1、学生经过简单思考后,请学生代表上讲台移动彩笔,使两个盒子中的彩笔一样多,并说说自己的想法,其他孩子可以补充。
2、学生据已有经验回答3是什么数,教师给予引导。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在移动彩笔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平均数,渗透移多补少的思想为后面教学打下基础,并顺利引入新课。
自 主
学 习
(9分钟)
教师:孩子们,我们
合 作
探 究(12分钟)
1、汇报展示不同方法,预设:
(1)、移多补少(用动态图演示,学具和多媒体)
(2)、先合并,再平均
(14+12+11+15)÷4=13(个)
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2、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说说算式的每一部分是什么意思。重点说13表示什么?
根据上面的计算结果说说,谁是谁的平均数?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展示成果,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教学理念,也让学生在有趣的教学情境中获得知识极大挑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现了对平均数计算方法的讲解,也让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内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同时也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就感。
《课程标准》对这部分提出的要求是“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为此,教学中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让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生活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平均数》课堂教学设计
《平均数》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平均数
章节名称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学时
一课时
课 标
要 求
《课程标准》对这部分提出的要求是“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内容与学情分析
内
容
分
析
《平均数》是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习平均数的知识,不仅是为了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平均数在生活当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