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传播研究
“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特征探究
“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特征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现象。
尤其是在微信这样一个信息传播快捷、覆盖面广的社交平台上,谣言的传播速度更是迅猛。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影响力的不断壮大,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多样化,但也更容易受到不实信息的影响。
诸如“微信真相”、“微信谣言大事件”等栏目也充分显示出微信谣言传播已成为一种严峻的现实问题。
研究显示,微信谣言的传播路径复杂多样,影响力广泛,一旦传播开来,往往难以控制。
种种谣言不仅令公众陷入混乱和恐慌,也对社会秩序和稳定构成威胁。
深入探究微信谣言传播的特征和规律,寻找有效的谣言矫正策略,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升信息传播的可信度与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究在“后真相”时代下,微信谣言传播的特征及规律,以期能够深入了解谣言传播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通过对谣言传播路径的分析,可以揭示谣言在微信平台上的传播轨迹和方式,为有效对抗谣言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研究将探讨针对谣言传播的矫正策略,分析其可行性和有效性,为维护网络舆论环境、提升信息传播质量提供参考。
研究还将提出相关的社会治理建议,以促进谣言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健康发展,构建更加清晰和透明的信息传播框架。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为推动社会舆论环境的健康发展和促进公共舆论认知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部分内容样例如下: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微信作为当前中国社交网络中最主要的传播平台之一,成为信息传播和交流的重要渠道。
随之而来的谣言、虚假信息传播问题也日益突出。
研究微信谣言传播特征及矫正策略的意义在于深入了解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后真相时代的社会现状。
通过深入分析微信谣言的传播路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谣言的传播,提高公众对信息的识别和辨别能力,保护公众的合法权益。
研究还可为加强社会治理、提升媒体素养、促进信息传播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社交网络中的谣言检测与传播分析研究
社交网络中的谣言检测与传播分析研究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给信息交流和传播带来了便利,但也伴随着谣言的频繁出现。
谣言不仅会对个人造成负面影响,还可能给社会带来重大的危害。
因此,在社交网络中进行谣言的检测与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交网络中的谣言检测社交网络中的谣言检测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谣言识别和谣言辨别。
1. 谣言识别谣言识别是指通过分析社交网络中的信息,判断其是否属于谣言。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基于文本特征的机器学习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提取文本特征(如词频、情感倾向等),构建模型进行分类。
另外,还可以利用传统的情感分析和文本挖掘技术,从社交媒体上收集大量数据,通过分析用户的态度和情绪等信息,判断其是否为谣言。
2. 谣言辨别谣言辨别是指在识别出谣言后,进一步分析其真实性和可信度。
这一过程一般涉及到多学科的知识,包括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社会网络分析等。
通过对信息发布者的社交网络关系、历史记录以及谣言的传播轨迹等进行分析,可以从多个角度去验证谣言真伪,提供决策支持。
二、社交网络中的谣言传播分析社交网络中的谣言传播分析主要包括了谣言传播模型和传播路径分析两个方面。
1. 谣言传播模型谣言传播模型是对谣言在社交网络中的传播过程进行建模和分析。
常用的传播模型有独立级联模型、SIS模型等。
独立级联模型认为每个个体独立地选择是否转发信息,而SIS模型则认为个体在接收信息后有一定概率转变为传播者。
通过构建合理的传播模型,可以对谣言的传播速度、范围和强度等进行预测,进而采取相应的控制策略。
2. 传播路径分析传播路径分析是研究在社交网络中谣言的传播路径和传播特性。
通过分析网络中信息的传播路径,可以了解谣言是如何从源头扩散到其他节点,进而研究谣言传播机制和特征。
同时,也可以借助社交网络的图结构,分析网络的拓扑特性,如节点度中心性、介数中心性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预测谣言的传播行为。
三、社交网络中的谣言检测与传播分析方法在社交网络中的谣言检测与传播分析中,可以借助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手段。
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及应对策略研究
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及应对策略研究【研究方案】研究题目: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及应对策略研究一、背景与意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网络谣言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中一个普遍存在并且具有深远影响力的问题。
网络谣言不仅容易引发舆论风波,造成社会不稳定,也会对个人或组织的声誉造成严重损害。
研究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并针对网络谣言制定应对策略,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以及保护个人或组织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标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探究网络谣言的产生、传播和影响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三、研究内容1. 研究网络谣言的产生机制:a. 收集已有的网络谣言案例,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b. 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式,调查用户在传播网络谣言过程中的动机和心理状态。
2. 研究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a. 分析网络谣言传播路径和途径,探究网络谣言的传播规律;b. 建立模型或算法,模拟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并对其进行实验验证。
3. 研究网络谣言的影响机制:a. 以社会影响力和情绪传播为重点,分析网络谣言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b. 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探究网络谣言传播对社会舆论的形成和演变的影响因素。
4. 制定网络谣言应对策略:a. 基于对网络谣言传播机制的研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包括防范措施和危机管理;b. 建立网络谣言应对策略评估模型,为、媒体和相关组织提供可行的策略选择。
四、方案实施1. 收集网络谣言案例:a. 通过网络爬虫和社交媒体数据采集,收集大量的网络谣言案例;b. 对收集到的网络谣言案例进行分类整理和数据标注。
2. 设计问卷调查:a. 以网络用户为调查对象,设计问卷调查网络谣言传播过程中的动机和心理状态;b. 通过有效样本调查和数据分析,获得相关信息和结论。
3. 进行深度访谈:a. 针对已曝光的网络谣言制假者和传播者,进行深度访谈,获取其从事网络谣言传播的动机和心理动因;b. 通过访谈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揭示网络谣言传播的内在机制。
社交媒体数据中的谣言检测与传播分析研究
社交媒体数据中的谣言检测与传播分析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社交媒体平台获取新闻和信息。
然而,社交媒体也成为了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传播渠道。
谣言的传播不仅可能对个人造成困扰和损失,还可能对社会造成重大影响,因此,谣言检测与传播分析的研究变得非常重要。
谣言是指没有经过证实的、经过修改或捏造的、具有迷惑信息接收者目的的消息。
社交媒体的特点使得谣言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因此,对社交媒体数据中的谣言进行检测和分析势在必行。
谣言检测是指利用各种信息检索、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技术来判断社交媒体中的信息是否属于谣言。
目前,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方法来处理谣言检测的问题。
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基于文本特征的谣言检测。
通过分析社交媒体中消息的文本特征,如主题关键词、情感倾向等,可以辨别出潜在的谣言。
另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基于社交网络的谣言检测。
通过分析社交媒体平台中用户之间的关系网络,如转发、评论关系,可以判断某条消息的可信度。
谣言传播分析是指研究社交媒体中谣言的传播规律和机制。
通过分析谣言在网络中的传播路径、传播速度和传播规模等指标,可以揭示谣言在社交媒体中的传播规律。
此外,研究者们还可以通过构建传播模型,模拟谣言在网络中的传播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谣言的传播机制。
谣言检测和传播分析的研究除了可以帮助公众识别谣言,避免被虚假信息所欺骗,还可以为相关机构和社交媒体平台提供参考意见,改进信息审核和管理机制。
此外,谣言检测和传播分析的研究还可以为社会舆论引导和舆论治理提供重要参考。
比如,通过对谣言传播路径的分析,可以确定关键节点和影响力较大的用户,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舆论引导和干预。
然而,谣言检测和传播分析的研究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社交媒体平台庞大的用户数量和数据量使得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变得困难。
其次,谣言检测和传播分析需要跨学科的合作,涉及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此外,谣言的传播不仅与技术因素相关,还与用户的心理和社会因素有关,这也增加了研究的复杂性。
社交网络中的谣言检测与传播分析
社交网络中的谣言检测与传播分析社交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然而谣言问题也随之而来。
谣言的传播对社会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为了维护良好的社交网络环境,谣言检测与传播分析变得十分重要。
本文将探讨社交网络中谣言的特征、检测方法以及谣言传播的规律。
一、谣言的特征谣言的特征千差万别,但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首先,谣言往往是一种未经证实的消息,其真实性值得怀疑。
其次,谣言通常具有情绪化的特点,能够触动人们的情感,引起共鸣。
此外,谣言还常常迎合大众的偏见和刻板印象,以达到更广泛的传播效果。
二、谣言检测的方法为了解决社交网络中的谣言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谣言检测的方法。
其中,基于文本特征的方法是最常见的。
这种方法通过分析谣言文本中的语言、情感倾向、话题等特征,来判断其真实性。
此外,机器学习算法也被广泛应用于谣言检测中。
通过训练模型,机器能够学习并识别谣言信息,提高检测的准确率。
三、谣言传播的规律谣言在社交网络中的传播具有一定的规律,了解这些规律有助于更好地控制谣言的传播。
首先,人们更容易相信那些来自亲友、高知名度的消息,因为信任度更高。
其次,谣言传播往往依赖于人们的隐私需求和好奇心。
虽然人们知道这些信息可能是谣言,但他们还是愿意传播,以满足心理上的需求。
此外,在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往往呈现出指数增长的特点,即少数人的行为能够引发大范围的传播。
四、社交网络平台的应对措施鉴于谣言的严重性,社交网络平台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
首先,平台可以加强对用户发布内容的审核,尤其是对涉及敏感话题的信息。
其次,社交网络平台可以开设专门的举报渠道,让用户通过举报来披露和打击谣言信息。
此外,加强用户教育也是防范谣言传播的重要手段,提高用户的媒体素养,提醒他们谨慎转发信息。
总结起来,社交网络中谣言的检测与传播分析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通过研究谣言的特征、检测方法以及传播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谣言的传播,维护良好的社交网络环境。
网络谣言的传播与治理研究
网络谣言的传播与治理研究1. 前言近年来,网络谣言作为一种新型舆情现象,不仅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也给政府和公众带来了严重的困扰。
本文旨在探究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和治理策略,为消除网络谣言提供参考。
2. 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网络谣言的传播有其独特的机制。
首先,网络谣言利用了现代互联网技术,能够快速地在不同地域、不同群体中传播。
其次,网络谣言具有隐蔽性和低成本。
隐蔽性体现在传播者往往匿名或采用虚坐标识,难以被追溯到来源;低成本体现在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微信群等渠道免费传播。
再次,网络谣言能够利用人类的认知偏误进行传播。
人类的记忆、情感和信任等因素容易被网络谣言利用,从而导致网络谣言的快速传播。
3. 网络谣言的治理策略为了应对网络谣言的严重威胁,需要制定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治理策略。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治理策略:3.1 加强信息发布和管理政府应该积极地向公众传递真实可靠的信息。
在信息发布方面,可以建立多元化的发布渠道,如政府官网、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
在信息管理方面,应加强对虚假信息、谣言信息的监测和管理。
一旦发现虚假信息,应及时纠正,或采取法律手段追究相应责任。
3.2 提高公众的信息识别能力提高公众的信息识别能力,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辨别谣言信息和真实信息。
政府可以借助广告、宣传等手段,向公众普及信息识别方法和技巧。
另外,支持新闻媒体、公益组织等对虚假信息进行曝光和追责,加强民众的警惕和防范意识。
3.3 加强社交媒体平台的治理社交媒体平台对网络谣言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加强对社交媒体平台的监管。
平台应加强审核机制,对虚假信息进行删帖或封禁。
另外,政府也可以与社交媒体平台合作,共同打击网络谣言。
最近,一些国家还提出了“网络信息强制清洗”等相关法律法规,以保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4. 结论网络谣言是一种十分危险的舆情现象,具有难以控制和缓解的特点。
因此,我们需要联合政府、媒体和公众,采取多种手段,共同治理网络谣言,保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谣言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趋势
内容摘要
1、交互性: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交互性,用户之间可以通过 各种方式进行互动和交流,如评论、、分享等。
内容摘要
2、主动性:社交网络用户行为还具有主动性,用户会主动发布或传播信息, 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内容摘要
3、多样性:社交网络用户行为具有多样性,不同用户的行为方式和习惯各不 相同,同时也会随着时间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3、技术手段将更加多样:未来研究者们将采用更多样化的技术手段来研究社 交网络用户行为,如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这些技术手段的应 用将使研究者们能够更准确地识别用户行为,挖掘用户需求,从而为社交网络的 优化和发展提供更有价值的建议。
谢谢观看
一、国外研究动态
1、谣言传播机制研究
1、谣言传播机制研究
在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谣言传播迅速,影响广泛。国外学者从传播机制入 手,研究网络谣言的扩散过程。一些研究表明,网络谣言的传播与节点之间的连 接关系有关。节点之间的越紧密,网络谣言传播得越快。另外,一些学者还发现, 网络谣言的传播还与节点的权威性有关。权威性越高的节点,在网络谣言传播中 发挥的作用越大。
三、研究趋势
1、跨学科交叉研究
1、跨学科交叉研究
未来,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谣言的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交叉。传播学、计 算机科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学者将共同参与研究,从不同角度深入 探讨网络谣言的形成、传播和应对策略。这将有助于形成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 成果,为解决网络谣言问题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2、辟谣平台的构建与推广研究
为了应对网络谣言的传播,国内学者开展了辟谣平台的构建与推广研究。一 些研究通过分析公众的认知特点和行为习惯,设计符合国人需求的辟谣平台。这 些平台通常具有可视化、互动性强的特点,方便公众对信息进行辨识和举报。另 外,一些研究还探讨了如何利用社交媒体和自媒体等渠道推广辟谣平台,提高公 众对辟谣信息的接受度。
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及治理策略研究
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及治理策略研究一、研究方案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及治理策略研究关注如何识别、分析和应对网络谣言的传播问题,以期为解决网络谣言带来的负面影响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本研究计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问题定义、数据收集与整理、数据分析和模型构建、策略提出与评估。
1. 问题定义在问题定义阶段,我们将明确研究的目标和关注点。
具体来说,我们将探讨以下问题:- 网络谣言的定义及其特征:对网络谣言的现有定义进行综述,梳理其特征,以确保后续研究对网络谣言的判断和分析具有准确性和一致性。
- 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研究网络谣言的传播规律,包括传播渠道、传播速度、传播范围等,以全面了解网络谣言的传播方式。
- 网络谣言的社会影响:分析网络谣言对社会的影响,包括对舆论、社会运动、治理、人际关系等的影响,以准确评估网络谣言对社会稳定的威胁程度。
2. 数据收集与整理在数据收集与整理阶段,我们将采集大量的网络谣言数据,并对其进行整理和分类。
具体步骤如下:- 选择合适的数据来源:选择网络谣言传播频率高、传播速度快的平台作为数据来源,如社交媒体平台和新闻门户网站。
- 构建数据收集工具:利用网络爬虫技术和人工标注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数据收集工具,从目标平台上采集网络谣言相关的数据。
- 数据整理与分类: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类,建立网络谣言的数据库。
按照网络谣言的主题、传播途径、影响范围等进行分类,以便后续数据分析和模型构建。
3. 数据分析和模型构建基于收集到的数据,我们将进行数据分析和模型构建,以深入了解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
具体步骤如下:- 数据预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和去噪,确保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 数据挖掘和文本分析:利用文本挖掘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网络谣言数据进行关键词提取、情感分析等,探索网络谣言的传播规律和特点。
- 可视化分析:通过可视化手段,将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以图形和图表方式呈现,以便更直观地理解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
社交媒体中的网络谣言传播与治理研究
社交媒体中的网络谣言传播与治理研究引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便利,然而,随之而来的网络谣言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网络谣言的快速传播不仅会对个人、组织甚至国家造成损失,还可能导致社会的恐慌和不稳定。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致力于社交媒体中网络谣言传播与治理的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社交媒体中网络谣言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有效的治理策略。
一、社交媒体中网络谣言的特点1.信息爆炸与传播速度快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使得传播信息的门槛大大降低,每个人都可以发布和传播信息。
这种信息爆炸的特点意味着网络谣言可以迅速被大量人群接触到,进而传播得更广、更快。
2.缺乏审核机制和真实性验证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信息发布缺乏审核机制,用户可以自由发布各种言论和消息。
同时,缺乏真实性验证的机制使得虚假信息和谣言容易在社交媒体中传播,进一步加剧了网络谣言的蔓延。
3.情绪化和情感化的传播方式网络谣言往往通过情绪化和情感化的方式传播。
人们在社交媒体上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时往往更易受情绪的驱使,使得虚假信息和谣言更容易引起共鸣,进而迅速传播。
二、社交媒体中网络谣言传播的影响因素1.用户特征用户的社交关系、个人特点和心理因素都会对网络谣言的传播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人们在社交媒体上传播网络谣言的动机主要与个人的好奇心、娱乐性追求、社交关系和自我表达等因素有关。
2.信息特征信息特征包括信息的真实性、新奇性、情感价值、简洁性等。
虚假信息通常能够吸引更多的注意力和共鸣,因此更容易在社交媒体中传播。
3.社交媒体平台特征社交媒体平台的算法和推荐系统也会影响网络谣言的传播。
个性化的推荐算法会根据用户的兴趣和偏好向其推送相关内容,这可能使用户接触到更多与其意见相符的虚假信息。
三、社交媒体中网络谣言治理策略1.技术手段的使用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来识别和监测网络谣言是治理控制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谣言识别和追踪系统,可以帮助社交媒体平台及时发现和处理网络谣言。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网络谣言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网络谣言题目:网络谣言一、研究背景网络谣言是指在网络平台上广泛流传的一种不实信息。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和范围都得到了显著提升,给社会秩序和公众利益带来了严重影响。
因此,本次社会实践调研活动选择了网络谣言作为调研课题,旨在探究网络谣言的主要特点、传播规律、危害性及防范措施,以期为有效防范和治理网络谣言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目的1. 了解当前网络谣言的产生、传播和滋生原因;2. 探究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和规律;3. 分析网络谣言对社会秩序和公众利益的危害性;4. 研究网络谣言的防范和治理对策。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案例分析和文献资料收集等方法。
通过对广大网民、网络平台管理员、专家学者和有关政府部门的调查和访谈,以及对一些典型网络谣言案例的分析,综合考察网络谣言的产生、传播和危害等方面的情况。
四、调研结果1. 网络谣言的特点(1)信息不实:网络谣言的信息往往是缺乏真实依据的,甚至是伪造的。
(2)传播速度快:在网络平台上,谣言可以迅速传播,一传十、十传百,甚至成为舆论焦点。
(3)群众易信:许多人对网络谣言持有怀疑态度,但部分人还是容易相信并转发,导致谣言在短时间内扩散。
(4)难以查证:由于网络谣言的来源和真实性难以考证,因此一些谣言往往难以查清真相。
2. 网络谣言的传播规律(1)情绪化传播:网络谣言常常利用人们的情绪和利益诉求进行传播,波及范围广。
(2)猎奇心理作祟:一些网民对于新鲜或悬疑的信息容易产生好奇心理,从而成为网络谣言的传播对象。
(3)信息过载:由于互联网信息的多样性和庞大量的信息传播,造成传播渠道多、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使得网络谣言得以迅速传播。
3. 网络谣言的危害性(1)扰乱社会秩序:网络谣言的传播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甚至引发一些不稳定因素。
(2)损害公众利益:一些网络谣言可能会对公众健康、国家政策、企业声誉等方面造成影响,损害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
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研究
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
然而,与此网络上也频繁出现各种“谣言”现象,这些谣言不仅误导公众,甚至可能对社会的稳定和安全造成威胁。
因此,对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旨在全面探讨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包括其定义、特点、产生原因、传播机制以及影响等方面。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分析,结合具体案例,本文试图揭示网络谣言传播的本质和规律,提出有效的谣言识别和防范策略,为提升网络传播的质量和社会稳定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将综合运用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对网络谣言的产生、传播和影响进行深入剖析。
本文还将关注网络谣言的治理和应对策略,探讨政府、媒体和公众在网络谣言防范中的角色和责任。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公众提供一个清晰的网络谣言认知框架,帮助人们更好地识别谣言、抵制谣言,从而维护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传播环境。
本文也希望能够为政府和相关机构提供决策参考,推动网络谣言治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二、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和特点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谣言的传播现象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和特点与传统谣言相比,既有共性,也有其独特性。
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主要依赖于社交网络平台的信息传播特性。
在社交网络中,用户通过分享、转发、评论等行为,将信息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
由于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和开放性,使得谣言的传播更为迅速和广泛。
同时,网络谣言的传播还受到算法推荐、热门话题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加速其在网络中的扩散。
传播速度快:网络谣言往往能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开来,覆盖广泛的受众群体。
影响范围广:网络谣言可以跨越地域和国界,对全球范围内的受众产生影响。
内容多样化:网络谣言涉及的话题和内容种类繁多,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娱乐等各个领域。
关于网络传播和网络谣言的调研报告
关于网络传播和网络谣言的调研报告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渠道。
然而,与之相伴的网络谣言也日益泛滥,给社会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网络传播和网络谣言的现状,我们进行了此次调研。
一、网络传播的特点与优势网络传播具有以下显著特点和优势:1、信息传播速度快在网络环境中,信息能够以极快的速度传播。
一条新闻或消息可以在瞬间传遍全球,让人们能够迅速获取最新的资讯。
2、传播范围广网络突破了地域限制,使得信息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无论身处何地,只要有网络连接,就能接收到来自各地的信息。
3、互动性强网络传播不再是单向的信息推送,而是用户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评论和分享,形成了强大的互动效应。
4、信息容量大网络能够承载海量的信息,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信息需求。
二、网络谣言的产生与传播机制网络谣言的产生通常有以下几个原因:1、信息不对称当某些事件的真相不明确或信息不完整时,容易给谣言的产生提供土壤。
2、利益驱动一些人为了谋取个人或团体的利益,故意制造和传播谣言,以达到某种目的。
3、公众焦虑和恐慌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或社会热点问题时,公众的焦虑和恐慌情绪可能导致对信息的误判和谣言的传播。
网络谣言的传播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1、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等,用户可以快速转发信息,使得谣言迅速扩散。
2、网络论坛和社区在这些地方,人们交流频繁,谣言容易在讨论中传播开来。
3、自媒体账号一些自媒体为了吸引流量,不经核实就传播谣言。
三、网络谣言的危害网络谣言带来的危害不可小觑:1、扰乱社会秩序例如,关于突发公共事件的谣言可能引发公众恐慌,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转。
2、损害个人或组织声誉不实的谣言可能会对个人的名誉造成损害,也可能给企业等组织带来经济损失。
3、破坏社会信任大量谣言的存在会降低公众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度,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四、应对网络谣言的措施为了有效应对网络谣言,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信息公开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及时、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从源头上遏制谣言的产生。
2023年中国网络谣言治理研究报告
2023年中国网络谣言治理研究报告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谣言的传播和影响力逐渐加大,对社会稳定和公众利益产生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治理网络谣言,中国政府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报告对2023年中国网络谣言治理进行了研究,旨在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为未来网络谣言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第一部分:引言网络谣言的泛滥给社会治理和舆论引导带来了巨大挑战。
信息传播的快捷性和无序性使得谣言在网络中迅速扩散,导致了虚假信息的蔓延和社会不稳定。
因此,加强网络谣言治理势在必行。
第二部分:现状分析2.1 谣言定义与特征网络谣言指的是通过网络媒体广泛传播并引起公众关注的虚假、歪曲或夸大事实的信息。
其特征包括制造恐慌、攻击他人、传播速度快等。
2.2 网络谣言的危害网络谣言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视。
首先,谣言容易扰乱社会秩序,引发群体性事件。
其次,谣言对公众信任和舆论环境构成威胁,干扰公共决策的制定和执行。
最后,谣言对个人和组织的声誉造成无法修复的伤害。
第三部分:治理经验总结3.1 信息监管与审查政府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和审查,建立健全的信息服务管理机制。
通过对信息发布者的实名制管理、热点事件信息的优化筛选和把控,有效减少谣言的传播。
3.2 舆论引导与正面宣传运用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及时回应热点事件,发布权威信息,消除谣言对公众的误导。
同时,积极传播正能量,提升公众对真实信息的辨别能力。
3.3 技术手段与创新应用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开展网络谣言监测和预警。
探索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的数据挖掘和文本分析,快速识别谣言内容,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遏制。
第四部分:治理策略改进4.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制定更加明确、具体的网络谣言治理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约束谣言的制造、传播和扩散。
同时,对制造谣言的主体依法追责、惩处,形成强力震慑。
4.2 强化媒体监督与教育引导媒体是网络谣言治理的重要力量,应加强对媒体行业的规范和监督,提升其责任感和新闻素养。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网络谣言检测与传播机制研究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网络谣言检测与传播机制研究网络谣言是指在网络平台上广泛传播的、缺乏真实性与准确性的信息。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和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网络谣言已成为影响公众舆论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网络谣言检测与传播机制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首先,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网络谣言检测是指利用大数据技术和算法,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以识别和辨别真实与谣言信息的能力。
大数据技术能够处理庞大且复杂的数据,通过挖掘数据中的模式、趋势和关联,来识别谣言的传播路径和特征。
具体来说,网络谣言的检测可以基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可以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分析,结合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从文本中提取特征,如词频、词义、情感倾向等,进而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模型,对谣言进行自动检测。
此外,还可以借助网络社交关系图谱分析,发现谣言的传播路径和关键节点。
其次,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研究是指对网络谣言的传播规律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研究。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网络谣言传播机制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可以通过分析社交媒体平台上用户的行为数据,如用户关注、转发和评论等情况,来研究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传播范围和传播路径。
通过观察用户之间的互动关系,探索谣言传播的“病毒式”传播特征,为针对性的谣言防控提供支持。
其次,可以通过网络谣言的传播网络分析来研究谣言的扩散和影响力。
传播网络分析可以通过构建网络图谱,分析不同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和传播路径,揭示谣言传播的重要节点和影响因素,为谣言防控提供依据。
另外,还可以通过计算模型和仿真实验,模拟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探索传播规律和传播机制。
通过模型的构建和实验的设计,可以更好地理解网络谣言的传播特征,为设计针对性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网络谣言检测与传播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科学识别和评估网络谣言,可以保护公众的知情权和利益,维护社会稳定。
其次,研究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可以为有效防控网络谣言提供科学依据。
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下的网络谣言研究
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下的网络谣言研究网络谣言,是指在网络上社会化传播的具有虚假性、骗局性、情感性和社会性的信息。
网络谣言虽然来源复杂,但传播渠道确定的特性使其存在极高的危害性。
一旦网络谣言透过网络快速传播,可能对个人、集体或社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
社会心理学认为,网络谣言的传播表现出了一些普遍的特征和规律,这些特征和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过载在当今社会,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大量的信息。
然而,大量信息的涌入本身就成为了一种心理负担。
当我们看到大量内容却不知道是否可信或者哪些内容可信,我们的心理负担就会加重,这将导致人们更容易相信和传播虚假信息。
二、情感化网络上的谣言通常包含一定的情感成分,如具有极端、恐慌、侮辱、打击、救助等特点,这些情感因素能够唤起人们的共情和关注。
因此,传播谣言的人常常会将虚假信息与情感化的议题相关联,使得虚假信息也变得非常有吸引力。
三、社会化网络谣言的传播具有强烈的社会性,这种社会性不仅仅表现在谣言的传播渠道上,更彰显在谣言的接收者间。
一旦谣言被传播到某一领域内并被不断重复,人们往往会信以为真。
当网络上盛传某一消息时,这种社会化连锁反应的作用会让我们更难从虚假信息的网中脱身。
四、信息流动速度在网络上,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
随着传播速度的不断加快,谣言也有了更新迭代的能力,迭代后的虚假信息往往依旧强势出现,重复传播,影响社会公众的认知和行为。
以上四个方面,是导致网络谣言广泛传播、蔚然成风的主要因素。
如何预防和处理网络谣言,社会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一、加强公民教育,培养科学素质公民教育要培养人们现代科学知识和理性思维能力,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
当人们明白何谓科学知识,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就能更好的理解和辨别虚假信息,减少网络谣言的传播和影响。
二、设立专业审核和防范机制针对网络上的谣言,应建立相应的专业审核和防范机制。
机制主要包括网络媒体制定真假辨别标准,配备正规审查部门进行审核;建立网络舆情监测平台,对社会舆情进行跟踪,及时发布真实信息,防范谣言的出现。
谣言传播机制研究三篇
谣言传播机制研究三篇
1、谣言传播的心理机制
谣言传播的心理机制可以归纳为三个主要因素: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情感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认为,个体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周围人群的影响,人们传播谣言的主
要原因是想要与他人建立联系。
而认知心理学则关注个体对信息的处理和理解,通过在信
息中增加情感和意义,来传播谣言并引起人们的注意。
情感心理学则强调谣言的情感诱导
作用,通过刺激人们的情感需求和希望,来传播谣言。
谣言传播的社会网络机制指的是人们在社交网络上分享消息的行为。
社交网络上的信
息传播可以通过直接分享、转发和评论的方式进行,人们可以在短时间内接触到大量信息。
然而,由于社交网络上的信息传播非常快速,并且有时不可靠,所以谣言扩散的速度也非
常快。
此外,一些社交网络用户也会选择故意传播谣言来获取关注度,进而缺乏判断谣言
真实性的心理因素也成为了谣言传播的另一个重要机制。
谣言传播的媒体机制指的是媒体在谣言传播中的作用和影响。
现代媒体可以快速地将
信息传播给大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谣言的传播。
然而,媒体通常也会对谣言进行核
实和辟谣,这对于谣言的扩散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
同时,媒体也可以以其强大的塑造
公众舆论的能力来影响谣言的持续扩散。
综上所述,谣言传播机制非常复杂,既包括了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情感心理学
三个方面,同时也与社交网络和媒体有着密切的关系。
了解谣言传播机制,有助于我们提
高谣言的识别能力,从而有效遏制谣言传播的影响,保护社会稳定。
关于网络谣言在危机事件中的传播和影响的研究
研究范围和方法
研究范围
本研究将涵盖不同类型危机事件中的网络谣言传播现象,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政治危机等。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实证研究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 ,系统梳理网络谣言在危机事件中的传播特点和规律;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揭示网络谣言的生成 、传播和影响机制;通过实证研究,探究受众对网络谣言的心理反应和社会影响。
事故灾难
工业事故、交通事故、火灾等事故引 发的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和危害性 。
网络谣言在危机事件中的传播过程
谣言产生
危机事件发生后,公众往 往处于恐慌和不安状态, 此时容易产生谣言。
谣言传播
谣言通过社交媒体、网络 论坛、短信等方式迅速传 播,短时间内即可覆盖大 量人群。
谣言变异
在传播过程中,谣言往往 经过多次变异和加工,逐 渐偏离事实真相。
引发国际争端
网络谣言可能成为国际争端的导火索,导致国家间的矛盾和冲突。
破坏国际合作
网络谣言可能破坏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影响全球共同应对危机的 能力。
05
应对网络谣言的策略与措施
提高公众媒介素养,增强辨别能力
培养公众的信息素养
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公众对 信息的获取、评价和判断能力,使他 们能够更好地辨别网络谣言。
网络谣言在危机事件中的传播规律
传播速度快
网络谣言借助互联网的便捷性 ,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到
全球范围。
辟谣难度大
由于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快、 影响范围广,导致辟谣难度较 大,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影响范围广
网络谣言一旦产生,往往会影 响到社会各个层面,对个人、 组织、国家造成不同程度的影 响。
网络谣言传播现象分析报告
网络谣言传播现象分析报告摘要:网络谣言是指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的虚假信息,其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本报告通过对网络谣言的定义、传播机制、影响及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探究网络谣言传播现象的特点和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以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
第一部分:网络谣言的定义与特点网络谣言是指在互联网上通过各种渠道广泛传播的虚假信息,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虚假性:网络谣言往往基于不实的事实,以迷惑、误导受众。
2. 传播速度快:网络谣言传播迅速,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并影响大量的人。
3. 影响范围广:网络谣言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论坛、微信等平台广泛传播,一旦传播出去,影响面极为广泛。
4. 社会危害性:网络谣言不仅会给个人造成困扰和伤害,还可能对社会稳定产生不良影响。
第二部分:网络谣言传播的机制1. 群体心理因素:人们在网络上容易受到群体心理的影响,从而追随、转发谣言信息。
2. 感情情绪因素:谣言往往涉及到社会热点事件或敏感话题,能够触动人们的情感,导致情绪的高涨,从而促使谣言传播。
3. 信息传播渠道:社交媒体、即时通讯工具等网络平台提供了传播谣言的便捷渠道,使得谣言可以快速传播并迅速影响大众。
4. 匿名性:网络上大量匿名用户的存在,使得发起谣言的人可以隐藏身份,减少追责的可能,增强了谣言传播的隐蔽性。
第三部分:网络谣言传播的影响1. 社会影响:网络谣言传播会扰乱社会秩序,干扰社会稳定,助长社会矛盾。
2. 经济影响:谣言影响人们对商品、企业的信任度,造成商家声誉受损,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3. 个人影响:个人受到网络谣言的侵害可能导致信誉受损,甚至产生心理压力。
第四部分:控制网络谣言传播的对策1. 法律手段: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依法打击制造、传播网络谣言的行为,对违法者给予严厉处罚。
2. 提高媒体素质:媒体应加强自身的素质建设,提高信息报道的专业性和准确性,减少谣言的传播渠道。
谣言传播规律与应对策略研究
谣言传播规律与应对策略研究一、概览在当今信息化社会,谣言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方式,具有广泛性、迅速性和惊人的影响力。
它像病毒一样在人群中传播,常常导致恐慌、误导公众、甚至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研究谣言传播规律并寻求相应的应对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即未经证实的信息,通常带有明确的意义指向,并对听众产生一定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普及,谣言的传播速度和范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它们像野火一样,可以迅速蔓延,感染更多的人。
一些谣言甚至被大量传播,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干扰正常的社会秩序。
为了有效应对谣言,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其传播规律。
只有了解谣言的产生、扩散和影响机制,我们才能掌握谣言传播的速度和强度,在关键时刻有效阻止其负面影响。
我们还需要关注如何识别和抵御谣言。
面对层出不穷的谣言,我们需要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辨别真伪,避免受到谣言的欺骗。
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以减少谣言的滋生和传播空间;同时加大对造谣传谣行为的打击力度,依法惩处不法分子,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
1. 问题的提出:谣言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个人和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谣言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个人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谣言是一种未经证实的信息,往往在人群中迅速传播,其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影响力之深,令人咋舌。
谣言对个人的心理产生严重影响。
受到谣言影响的人可能会产生恐慌、焦虑等负面情绪,甚至导致一些极端行为如:自杀、伤人等。
谣言还会对个人的声誉造成严重损害。
在网络社会,一个人的名声往往因为一则谣言而毁于一旦,而这对于个人在社会、职场中的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
谣言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
谣言会助长一些不良风气。
在疫情时期,一些关于病毒的谣言就会引发社会的恐慌和混乱,导致社会秩序紊乱。
谣言也会误导公众对某些事件的理解和判断,破坏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进创新理论探索创新实践O N G N A N C H U A N B O主题专栏——传媒与和谐网络谣言传播研究申艳妮(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陕西西安710127)摘耍:随着网络的兴起和快速的发展,网络谣言逐渐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
网络谣言的存在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本文以汶川地震期间的网络谣言为样本,对网络谣言的传播特性、传播效果等作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谣言网络谣言地震谣言人际传播一、绪论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充斥着一些未经证实的讯息,这些讯息可能被有的人怀疑、有的人深信,但事实上他们是虚假讯息。
尤其在当下,越来越多的人上网,为网络谣言的存在提供了场域,这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传统的谣言传播通常是利用蔓延或扩散的方式,暗地在人际的互动间传播,但传播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网络的匿名性、更易向公众传播等特性助长了谣言的传播及影响能力,发布者通过各种形式在网络上发布谣言,瞬间便可遍及整个社会,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①对谣言的研究,大致可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外学者们开始对战争中传播的谣言作系统研究。
几十年来,学者们从不同学科角度对谣言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
网络出现后,国外也有学者比较研究谣言在计算机为载体的传播形态下与面对面的传播形态下的异同之处。
中国对谣言方面的研究还不多。
在SR A S期间,国内社会科学界曾集中研究过SA R S爆发过程中的各种社会现象,但对谣言则缺乏深入研究。
目前从国内对网络谣言的研究状况来看,人们虽已开始认识到网络谣言的危害性,但却未引起社会更多的关注,相关的研究成果也显得比较零散。
在已有的网络谣言研究中,大多是对文献的分析,对概念、类别、防治等的讨论,缺乏完整的描述分析。
(2)将对网络谣言的研究提上日程是必要的。
为什么有谣言?网络谣言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人们为什么会相信网络谣言?人们为什么传播网络谣言?网络谣言的传播效果如何?本文试图来回答这些问题、阐明自己的观点。
=、谣言与网络谣言《战国策》中有许多关于谣言的典故。
在现代汉语里,与“谣言”意义相近的有“八卦”、“传言”、”流言飞语”。
牛津字典称谣言为“存疑的言论或道听途说,相似的词有goss i p(闲言闲语)、w hi sper(秘密或具有阴谋性的谈话)”。
从这些字面上看,谣言多被赋予私密、闲话等方面的意义。
虽然传统研究中对谣言的定义不尽相同,但还是体现出了这样几个共同之处:从本质特征看,谣言没有确切的根、未经证实:从内容看一般与时事相联系,关系到人们的兴趣或利益;从目的看,谣言旨在说服他人;从传播媒介看,谣言50通过大众传媒之外的媒介传播。
因此,我们可以对网络谣言下这样的定义:网络使用实体运用个人网站、电子邮件、电子公告(包括电子公告牌、电子论坛、网络新闻组、网络聊天室留言板等网络工具)传播使人相信的信息,一般与人们感兴趣的话题相关,在没有确切根据的情况下通过网络流传。
网络谣言根据传播形式可分为文字谣言、图片谣言、影视频谣言等。
从网络传播的特性出发,汪志坚、骆少康(2002,台湾)总结出网络谣言的几个特点:网络谣言的传播多源于B BS 内容及E—M A I L的转帖行为,谣言在流传过程之后可能被修改;传播中会有群体思考的现象产生;网络谣言的传播可以用认知理论中的认知平衡理论与认知失调理论解释;重复的力量会使网络谣言越来越具有说服力。
三、网络地震谣言内容统计1瑶hm址追溯竹订订撖谣等诉束网络谣岢f々播片式表一网络地震谣言内容分析结果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J I l一带发生地震,由于地震的破坏强度特别大,余震不断,而专家的科学分析未能及时跟上民众对地震信息的需求,导致在网络上不时有一些真假难分的地震谣言出现。
在地震期间,网民用B B S或电子邮件、博客等散播网络谣言的案例举不胜举,网络使用者经常在无法求证的情形下,将有关自身或亲友安全、健康等未经证实的事件在姑且信之的,厶态下将之传播给其他入。
本研究以内容分析法的式,对地震以来的国内网络谣言予以分析(以2008年5月12日开始的汶川大地震之日起所收录的地震2008年第12期(总第52期)l毒匆_孳.挫谣言为取样对象,对所收集的50则网络谣言进行内容分析),分析结果如表一所示。
四、网络地震谣言分析(一)从谣言传播者看1、谣言出处难以追溯在互联网传播中,传播者和被传播者身份没有明显的界限,网上论坛里的帖子有的标明为转帖,即使加注了原地址,也无法证明就是谣言的原始出处,所以要做精确调查实属不易。
那些通过电子邮件、群、博客等即时通讯工具传播的谣言只会留下邮箱、网名等信息,很难追溯。
表中所分析的13则可追溯的信息有的是必须通过警方协助才可以追溯的谣言。
2、来源可信度少数几则谣言出现了“我”、其他谣言中出现“朋友”、“美国的地震专家”、“地震局”、“专家”等人物,其特点表现大多以权威的身份发言,以获得信任。
彭德尔顿认为,谣言的目的在于说服别人相信,而信息是否具有说服力,部分取决于信息发布者的可信度。
同时他还总结了具备可信度与说服力的信息发布者所具备的一些特征,如专家的形象、丰富的知识、充分的经验;安全、诚实的品质,魄力,包含魅力、活力等。
从表一可看出,亲身经历者和专家的口吻增加了谣言的可信度。
3、谣言传播心理有些谣言的传播者似乎是因为爱国,不管有没有经过查证,更有网民直接声称“看后要转帖,为了我们的祖国,为了我们爱国的热情,管他是不是真的,贴了再说……”,所以一些网民一看是为了爱国,那就贴吧。
还些网民是为了兴趣,在案例中有这样一位网民,只有初中学历,但他对计算机特别酷爱,所以他就黑了当地地震局的网站,并发布地震谣言,他曾经洋洋得意,用此方式来炫耀他的能力。
还有一些是抱着敌意的态度来传播谣言的,众所周知的数字8事件,就是法轮功在国外发布的-Ⅱl l J谣言。
(二)从谣言的内容看为了使谣言更具可信度,除了以专家或权威人士的口吻外,还附加了照片。
从表一中可以看到,新闻性谣言占所有谣言的60%。
大多以发布新闻的方式来发布谣言。
(三)从传播特性看1、传播方式多样性。
重复力量大从表一可以看出,网络谣言的传播方式形态多样,有W EB网页、E—M A I L、B B S、Q Q为代表的即时通讯工具,通过这些功能的复合使用,谣言集中爆发,势不可挡。
谣言在传播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具有说服力。
谣言往往这样让人信以为真,如果好几个人说出同一件事,那么这件事就极易被认为是真的。
可见,谣言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2、转帖、匿名性由于网络信息易于复制等技术特点,转帖BB S、Q Q等等成为一件很容易的事,为谣言通过这些方式大量传播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
由于人们能以匿名的方式在网上进行交流,而网络的监管和自律还尚未完善,在这种情况下网络谣言传播就比在传统环境中具有更强的效果。
在明知是谣言的情况下,由于匿名,人们可能因认定不必承担责任而随意传播。
3、谣言与真相并行传播在网络地震谣言传播的同时常伴随着真相,由于谣言传播中的非理性因素而导致出现谣言压倒真相的情况。
隶南锫糖2008年第12期(总第52期’614、兼具人际传播的特点由于网络谣言在网上迅速蔓延,这便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无形中扩大了网络谣言的传播。
由此可见,网络传播的谣言也可能成为相识的人们交流的内容。
(四)从网络谣言传播效果看1、在网民中乃至社会上引发争论并产生极大影响在中国地震期间,由于网络上出现大量的地震谣言,人们的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
有些不法之徒攻击当地地震局的网络并发布关于地震的谣言,扰乱了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那段时间人们的话题就是地震,谣言在人们的心理上造成剧烈的恐慌,甚至就因为网络上的-N谣言,许多人在深夜纷纷离家避震。
2、网络谣言与大众传媒形成互动由于网络信息发布的随意性及不可追溯性,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受到了质疑,如果在网络上澄清一则地震谣言,似乎多少缺失一些可信度,所以此时传统大众传媒的发言可谓正当其时。
在地震期间,如果网络上发布一则谣言,在电视媒体上就可以看到主持人澄清事实或澄清事实的字幕出现在电视滚动屏上,在广播中也可以听到澄清事实的声音。
汶川I地震之所以没有引发全国性的剧烈恐慌,最大的原因是在于信息的流通迅捷畅达以及传统媒体客观、公正的报道以及即时澄清事实。
五、结语通过对地震谣言的分析可以看出,网络谣言的传播特性与非网络谣言有很多不相同之处,最大的区别来自网络传播本身的特点。
网络谣言具备出处难以追溯、内容与兴趣、主观情绪状态、新闻时事紧密相关的特征,与人际谣言传播相比,网络谣言传播形态多样性、传播范围更广。
网络传播的异步性也决定了人们可以在不同的时间进行沟通,网络谣言所产生的效果是深远的,这是值得人们去关注并做进一步研究的。
为了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网络谣言必须受到控制。
笔者认为,除了加强法律控制和技术控制外,应对网民加以正确的引导;如出现有碍社会安定的网络谣言时,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性在网上澄清事实,通过专家与网民的互动,网络上权威人士的发言等正确引导舆论。
壁熟①巢乃鹏、黄娴:《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6。
P.2②左玮娜:《网络谣言传播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7,P.6E圃1、刘建明:《舆论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P.2912、陈力丹:《大众传播理论如何面对网络传播》,《国际新闻界》,1998年5~6期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汪志坚、骆少康:《以内容分析法探讨网路谣言之研究》,j our nal of i nf or m at i on,T ech nol o gy a nd Soci et y 2002(1)P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