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件】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概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概述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
关于做好2014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
国卫办医函〔2014〕300号 一、持续巩固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工作
加大门诊、急诊抗菌药物静脉使用管理力 度。
二、注重提高二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抗 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
主要内容
一、概述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与药动学 三、细菌的耐药性 四、抗菌药物的分类 五、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六、抗菌药物的相互作用 七、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AUIC
指给药24h内的AUC与MIC比值 氟喹诺酮类或氨基糖苷类药物对G-杆菌 的AUIC应至少125 SIT -1 h ,对G+球菌则为 30 SIT-1h。
(SIT:serum inhibitory Fra Baidu bibliotekitre)
MPC-防细菌变异浓度 (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MPC)
MPC MSW
MIC
服药后时间
抗菌药物治疗时,当治疗药物浓度高于MPC,不仅可以治疗成功,而且不 会出现耐药突变;药物浓度低于MIC,自然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成功,但也不 会选择耐药菌株。但药物浓度如果在突变选择窗内,即使临床治疗成功,也将 可能出现耐药突变。
抗菌药物
RESISTANCE
PHARMACOKINETICS
PHARMACODYNAMICS
细菌
ADR INFECTION
IMMUNITY
人体
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不同之处在于其作用靶点不是人体的组织器官,而是致病菌,药物-人体-致病菌是 确定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三要素,药代动力学(PK)与药效动力学(PD)是决定三要素相互关系的重要依据。
变异菌株增殖发生率很小 实验表明MPC通常高于MIC 4-8倍 应用MPC值,能预测在达到根除感染目的同时,
兼顾防止耐药性的产生
Joseph M.Blondeau et al.Antimicro.Agents and Chemotherapy,Feb.2001,p.433-438
血清或组织中药物浓度
PAE的机理可能因药物清除后,药物在细菌靶 位仍长时间结合,而致细菌非致死性损伤、恢复 再生长时间延迟所致。
抗生素后促白细胞效应(PLAE)
指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后,产生 非致死性损伤,由于细菌形态改变,可增 加吞噬细胞的识别、趋化和吞噬作用,从 而产生抗菌药物与吞噬细胞协同杀菌效应, 使细菌恢复再生长时间延长。
过去对PK与PD多是分割看待,近年来国外关于PK/PD研究工作已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抗菌药物PK/ PD理论成为临床优化给药方案的重要依据。
一、抗菌药物概述
抗菌药物
定义:系指具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的各种抗 生素、磺胺药、异烟肼、咪唑类、硝咪唑类、喹诺酮类、 呋喃类等化学药物。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定义:
1、浓度依赖性药物
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酮内酯类、两性霉素B等。 其对致病菌的杀菌作用取决于峰浓度,而与作用时间 关系不密切。可以通过提高Cmax来提高临床疗效,但Cmax不 能超过最低毒性剂量,对于治疗窗比较窄的氨基糖苷类药 物尤应注意。 用于评价浓度性药物杀菌作用的参数主要有: SBA(血清杀菌活性) FBA AUC0-24/MIC(AUIC) Cmax/MIC等
浓度 效应
PK/PD模型中各部分的关系
PK 剂 量 → 浓 度 -时 间
PD 浓度→效应
时间
浓度
P K /P D 剂 量 → 效 应 -时 间
效应
时间
PK / PD parameters
(μg/mL) BC Cmax
Cmax / MIC
MIC
AUC
AUC / MIC
Time above MIC
‘hour
PLAE是抗生素在体内PAE时间较长的 主要机制。
Craig WA. Eur J Clin Microbils Infect Dis, 1993;12 (Suppl 1): 6-8
MPC-防细菌变异浓度
MPC(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 药物的临界浓度值,高于该值,选择性耐药的
抗菌药物的PK/PD理 论简介


感染






部位



浓度

Pharmacokinetics 药动学
Pharmacodynamics 药效学
抗菌药物的药动学与药效学
抗菌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吸收 选择给药途径
血药浓度、感染部位、感染程度
药物分布 分子大小、血浆蛋白结合率、极 性(脂溶性、水溶性)
损伤细菌细胞膜,破坏其屏障作用
多肽类(万古霉素、多粘菌素) 多烯类(两性霉素、制霉菌素、咪康唑等)
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使细菌丧失生长繁殖的物质基础
氨基糖苷类、四环素、氯霉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等
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阻碍遗传信息的复制,
喹诺酮类、利福平
其他
抑制细菌叶酸代谢(TMP) 抑制结核环脂酸的合成(异烟肼、乙硫异烟肼)
本办法所指抗菌药物,主要包括治疗细菌、支原体、 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 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不包括各种病毒感染性疾病和寄 生虫病的治疗药物。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 机制与药动学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根据主要作用靶位不同,作用机制可分为:
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使细菌不能生长繁殖
β-内酰胺类、磷霉素、杆菌肽
抗生素药代学/药效学关系分类
根据抗菌药物抗菌作用与血药浓度或作用时间的 相关性,大致可将其分为三类: 浓度依赖性:抗生素杀菌作用与临床效果与药 物浓度相关 。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的杀菌作用随抗生素作用 时间增加而增加。 与时间有关但半衰期或PAE较长:
此种分类也为不同药物依据PK/PD参数设计给药 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药物代谢
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场所, 脂溶性高的药物转化为水溶性物质而易于排出,(氧
化、还原、水解与结合)
药物排泄
经肾脏和胆道排泄是抗菌药的重要排泄途径 非脂溶性药物在体内不被代谢,以原形药经尿排出
抗生素后效应(PAE)
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s, PAE)系 指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当药物清除后,细 菌生长仍然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是抗菌药物对 其作用靶细菌特有的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