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福贵的心理状态看余华的苦难意识
笑着活下去余华《活着》中主人公福贵的生存启示

笑着活下去余华《活着》中主人公福贵的生存启示一、本文概述《笑着活下去:余华《活着》中主人公福贵的生存启示》这篇文章旨在探讨余华小说《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的生活态度及其生存智慧。
通过对福贵一生的描绘,余华深刻揭示了人在极端困境中如何保持坚韧不拔的生命力,以及如何在苦难中找寻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概述福贵的生活经历,分析他的生存策略,并提炼出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启示,以期引导读者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时,能够像福贵一样,保持乐观、坚韧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福贵的生存哲学余华的小说《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是一个充满生活智慧和坚韧生存哲学的形象。
他的生存哲学,既是他面对生活无常和苦难的态度,也是他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坚持活下去的动力。
福贵的生存哲学首先体现在他的乐观态度上。
尽管他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失去了所有的亲人,但他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
他相信,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这种乐观的态度使他在困境中保持坚韧,不断寻找生活的出路。
福贵的生存哲学体现在他的责任感上。
作为一个农民,他深知自己的责任就是养活家人,照顾好家人。
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从未放弃过这个责任。
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们都不能逃避责任,只有承担起责任,才能真正地活出自我。
福贵的生存哲学体现在他的坚韧精神上。
他的一生充满了苦难,但他从未被打倒。
他用自己的坚韧精神告诉我们,生活虽然充满了困难,但只要我们有坚韧的精神,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活下去。
福贵的生存哲学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是一种面对生活无常和苦难的智慧。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只要我们保持乐观的态度,承担起责任,拥有坚韧的精神,就能够笑着活下去。
三、福贵的生活态度福贵的生活态度,可以说是他在苦难中磨砺出的生存智慧。
他的人生充满了变故和挫折,但他却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坚韧的态度。
他深知生活的无常,但他从不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选择积极面对,用笑容去迎接每一个新的一天。
从活着看苦难中的坚强

从活着看苦难中的坚强余华的《活着》是一部让人深思的作品,它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主人公徐福贵饱经沧桑的一生。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命运的无常,也看到了人在苦难面前的坚强与韧性。
福贵原本是一个富家公子,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然而,他的挥霍无度和放荡不羁,使得家庭逐渐衰败。
他先是输光了家产,从富裕的生活跌入贫困的深渊。
这一巨大的转变,是他苦难人生的开端。
但即便如此,福贵也没有被击垮,他开始学着适应艰苦的农耕生活,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紧接着,社会的动荡和变革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更多的磨难。
内战、土地改革、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动荡,都在福贵的生活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饥饿、贫困、疾病成为了他们生活的常态,但福贵和家人依然在努力地活着。
在这个过程中,福贵的亲人一个接一个地离他而去。
先是他的父亲,因为他的败家行为气死;然后是他的母亲,在贫困和疾病中离世;他的儿子有庆,因为给县长夫人输血,被活活抽干了血;他的女儿凤霞,好不容易找到了幸福,却在分娩时大出血而死;他的妻子家珍,长期操劳,身患重病,最终也离开了他;就连他的女婿二喜和外孙苦根,也先后遭遇不幸。
面对亲人的相继离世,福贵承受了巨大的痛苦。
每一次的失去,都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但他却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他以一种近乎麻木的坚强,继续活着。
这种坚强并非是一种激昂的抗争,而是一种默默承受、坚韧不拔的力量。
福贵的坚强,体现在他对生活的坦然接受。
他知道命运无常,无法抗拒,但他也不抱怨,不沉沦。
他依然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着那片土地,守着那份对生活最朴素的期待。
他把对亲人的思念深深地埋在心底,用继续生活的方式来纪念他们。
这种坚强也体现在他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尽管生活充满了苦难,但他依然认为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意义。
他没有因为痛苦而选择自我毁灭,而是选择坚强地活下去,去感受生命中的每一丝温暖和希望。
从福贵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人在苦难中的坚强并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品质,而是在生活的磨砺中逐渐形成的。
活着余华的人生苦难与尊严之作

活着余华的人生苦难与尊严之作活着——余华的人生苦难与尊严之作余华的小说作品《活着》以其深刻的揭示人性的力量和无情的残酷,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思考。
本文将从主人公的人生苦难、尊严的追求以及对人性的反思三个方面来探讨《活着》这部作品。
一、人生苦难与养家糊口的艰辛在《活着》这本小说中,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充满了苦难和厄运。
他经历了国家兴衰的变迁,家族的贫富起伏以及亲人的离去。
然而,无论面对何种灾难,福贵都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他努力从事种田、经商等各种职业以维持生计,尽管中间经历了一系列的失败和挫折。
福贵的人生道路充满了艰辛和困难,但他没有放弃,坚持着活下去。
这种对生活的顽强抗争,反映了普通人百折不挠的精神。
他始终努力养家糊口,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来保护家庭,并抵抗命运的无情摧残。
二、尊严的追求与人性的升华在整个小说中,福贵坚守着自己的尊严,无论是在家族权力的欺凌之下,还是在历经苦难之时。
他拒绝屈服于任何不公与虐待,用自己的行为展示了人性尊严的重要性。
在困境中,福贵虽然遭受了严酷的压迫和痛苦的折磨,但他从未丧失对尊严的渴望和追求。
他拒绝了与妻子离婚的要求,坚守着对家庭的责任感,体现了他作为一个男人的坚毅和胆识。
三、深刻的人性反思与社会创伤《活着》这本小说虽然以一个家庭为核心,但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广阔的人性状态,以及对社会创伤的思考。
通过主人公福贵的一生,作者余华揭示了人性这个永恒的话题。
小说中,不乏对社会伦理道德的违背与扭曲的描写,这种道德的崩塌引发了人性的恶的渐渐释放。
作者通过揭示人性的丑陋面,使读者反思社会的弊端,进而引发深刻的人性思考。
而福贵则在苦难中完成了对人性的正面践行,他用自己毕生的经历、善良和深情,显示了人性善良的反面,透露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总结《活着》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和对人生命运的揭示,成为了余华的代表作。
通过描述主人公福贵的人生苦难与尊严之路,小说探讨了人性、命运、社会等多个层面的问题。
《活着》人生苦难与生命的坚韧

《活着》人生苦难与生命的坚韧余华的《活着》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它以平实的语言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徐福贵饱经沧桑的一生。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人生的苦难如影随形,然而,更让我们震撼的是生命那不屈的坚韧。
故事的主人公徐福贵,原本是个富家公子,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然而,他的放荡不羁和挥霍无度,让他在顷刻间失去了所有的家产,从天堂跌入了地狱。
这一巨大的变故,成为了他苦难人生的开端。
失去了财富的福贵,不得不开始学着像一个普通农民一样劳作,以维持生计。
但命运似乎并不打算放过他,社会的动荡和变革,让他在贫困中艰难挣扎。
他先是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在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接着又遭遇了饥荒,为了一口粮食而苦苦奔波。
然而,生活的苦难并没有击垮福贵。
他依然坚强地活着,与家人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重重挑战。
在他的心中,家人是他活下去的动力和希望。
可是,命运的捉弄却接踵而至。
他的儿子有庆,因为一场意外失去了年轻的生命;女儿凤霞,好不容易找到了幸福,却在生产时不幸离世;妻子家珍,也在久病之后离开了他。
面对亲人的相继离去,福贵的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但他没有选择放弃生命,而是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继续坚强地活着。
他与外孙苦根相依为命,虽然生活依旧艰辛,但他依然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然而,命运再次给了福贵沉重的一击。
苦根也因为一场意外离开了他,至此,福贵身边的亲人都已离去。
但即便如此,福贵依然没有被苦难打倒。
他买了一头老牛,取名也叫福贵,仿佛在这头牛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两个“福贵”相互陪伴,走过了余下的岁月。
福贵的一生,是充满苦难的一生。
他经历了家庭的兴衰、社会的动荡、亲人的离去,每一次的打击都足以让人崩溃。
但他却以一种超乎寻常的坚韧,顽强地挺了过来。
这种坚韧,并非来自于对未来的盲目乐观,而是源于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和珍惜。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苦难。
有时,这些苦难会让我们感到绝望,甚至想要放弃。
然而,当我们看到福贵的故事时,或许会从中获得一些力量和勇气。
余华《活着》中的苦难意识与人性探究

余华《活着》中的苦难意识与人性探究《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以其深沉而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普通人在漫长岁月中所经历的苦难,以及在苦难面前所展现出的人性的复杂与坚韧。
小说的主人公福贵,原本是一个富家子弟,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然而,他的放纵和挥霍最终导致了家庭的衰败。
他从一个衣食无忧的少爷变成了一个贫苦的农民,这一巨大的身份转变成为了他苦难人生的开端。
在之后的岁月里,福贵经历了战争的硝烟、饥荒的折磨、亲人的相继离世。
但他依然坚强地活着,仿佛生命本身就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驱使着他在无尽的苦难中继续前行。
在福贵的一生中,苦难如影随形。
战争让他流离失所,险些丧命;饥荒使他饱受饥饿之苦,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
而亲人的离去,更是一次次地刺痛他的心灵。
他先后失去了父母、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外孙,每一次的失去都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然而,福贵并没有被苦难击倒,他在每一次的挫折中都选择了继续活下去。
这种对生命的执着和坚守,让人不禁思考: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为了享受幸福和快乐,还是为了承受苦难和痛苦?余华通过福贵的经历,深刻地揭示了苦难的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每个人都在承受着不同程度的苦难。
苦难似乎成为了生活的常态,而人们在苦难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力。
但正是这种无力感,更加凸显了生命的顽强和不屈。
福贵的故事告诉我们,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面对苦难的勇气和对生活的希望。
在探讨苦难的同时,《活着》也深入挖掘了人性的复杂性。
福贵在经历了家庭的衰败和生活的磨难后,性格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他从一个放荡不羁的纨绔子弟变成了一个勤劳、善良、懂得珍惜的人。
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漫长的苦难岁月中逐渐形成的。
在面对苦难时,福贵展现出了人性中的善良和坚韧。
他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的重负,从未抱怨过命运的不公。
同时,他也关心着身边的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
然而,人性并非只有美好的一面。
在小说中,我们也能看到人性的丑恶和自私。
毕业论文 论《活着》的生命意识及苦难主题

毕业论文论《活着》的生命意识及苦难主题
余华《活着》这本书我去年看过,当时还挺有感悟的。
当时我爸重病,我买了《活着》《西藏生死录》等几本有关活着与死亡的书籍。
其中我觉得苦难意识表现在:活着就要忍受苦难、疾病、不公、绝望、贫穷、死亡、无聊、平庸。
在这些之余,也会偶尔有些活着的幸福与感动吧!
当时看这本书时,每当看到有人死亡时,眼泪就直流,我觉得这真是个大悲剧啊,男主福贵怎么能这么苦难,父母在家境败落后相继死去,儿子有庆为了救县长的女人,被学校要求献血,因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有庆抽血过多被间接害死了,福贵和县长还是认识的(好像是当兵认识的,有点忘记了),可怜瘦弱的有庆,就那么无辜的死了。
福贵亲手埋葬了儿子有庆、妻子家珍、女儿、女婿、外孙,只剩下他一个人孤独的活着,他活着,也不知是上天的眷顾还是惩罚,说不清,每个人理解不同,或许别人都觉得福贵可怜,得承受失去所有亲人的痛苦独自苟活人间,但他就是活着,或许活着本身就是活着吧,活着就好好活着。
我觉得余华《活着》,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福贵一生的遭遇,表达了人在所处社会大背景下的无奈,在命运面前无法掌握生死的无奈。
有一种只能“听天命”的悲凉。
文中,以福贵的回忆来讲述的,按我的想法,他应该哭得稀里
哗啦,悲痛欲绝,然而,他像是讲别人家的故事一样,并没有伤心欲绝。
或许他接受了,看淡了,明白了要活在当下,他和他的牛,一起活着。
这本书真的很好,陪我度过了痛苦的时光,每当遇到痛苦的事,遇到绝望的事情,想想福贵,还是得平淡的走下去。
浅谈余华小说中的苦难意识

浅谈余华小说中的苦难意识———以《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为例苦难一直是余华小说中反复渲染的主题。
尽管余华自己说,作为作家本人,变化是基于他本人对自己比较熟练的写作方式的一种不满或慢慢产生疲惫感。
○1作为作家本人,主观上总是想往前走,总是想变化。
○2然而余华并没有对“苦难”这个主题产生丝毫厌倦。
从1985年发表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开始,无论是八十年代的先锋小说,还是九十年代转型之后的三部长篇,“苦难”始终是贯穿其中的。
在余华的八十年代先锋小说里,“苦难”主要以形式上的暴力和宿命来呈现的,死亡、血腥、杀戮充斥其中,每个人如小说篇名一样“难逃劫数”,宿命所归。
而九十年代的作品正如余华自己所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着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眼光看待世界。
○3在三部长篇中,余华不仅叙述手法有了改变,对于“苦难”余华多了一层悲悯的情怀,不再以冷漠的叙事手法剖析现实(指其以前的先锋小说)。
其实,对于“苦难”,写作时间相隔很短的《活着》(1992年)和《许三观卖血记》(1995)所蕴含的意义个人觉得也不尽相同。
本人想在此尝试做些简单分析。
一忍耐苦难《活着》是一部十分感人的小说,主人公福贵从富家子弟到一贫如洗,随后又经历各种动荡,面对着亲人的一个个离去,直至只剩下自己一人。
面对如此惨烈的苦难余华为福贵(或说是主人公自己)找到了面对苦难的办法—忍耐。
正如余华自己说的,《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4文中最后,福贵就是这样,如陪伴他的老牛一样忍耐一切苦难,为活着而活着。
在这里,余华面对世间的苦难是同情的,没有愤怒,没有敌视(跟先锋时期的很不同),所以福贵面对家珍的病,有庆的死,凤霞的不幸,有根的撑死,女婿的压死,他没有挣扎,没有撕心裂肺的尖叫,甚至都没有愤怒,唯有忍受,此外默默流下眼泪(余华觉得《活着》讲述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这种忍耐在某种程度上是感人的,包含了余华的同情,包含了中国古代道家的“无为”和“超脱”.二挣扎苦难《许三观卖血记》的叙述方式相较于余华以前小说格外不同,无论是其对话模式还是带有音乐上重复的节奏和江浙腔调,都带给小说一个特点—幽默,如果加上文中主人公那一次次面对的苦难的话,就是黑色幽默。
浅谈余华《活着》的苦难内涵word版本

浅谈余华《活着》的苦难内涵摘要《活着》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掀起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表现了一种面对苦难生活、面对死亡的可能的态度,真实地展示了人“活着”的艰难与无奈。
面对苦难,主人公福贵顽强隐忍,并从苦难中超越出来, 让灵魂升华到一个宁静平和的境界, 向我们展示了人的蓬勃生命力和坚持追求自己人生的伟大和崇高。
关键词余华《活着》苦难余华在《活着》的前言中谈到:“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这句话也揭示了《活着》这部小说的悲剧所在: 人生总有许多苦难, 人不断地承受着生活给予的苦难, 没有任何办法, 只有默默地承受, 但人不能被苦难打倒, 要让不屈的灵魂顽强隐忍地生活, 并让灵魂从苦难中超越与升华出来, 追求活着本身的真正意义。
一、在苦难的世界中“活着”“作家是否能够使自己始终置身于发现之中,这是最重要的”余华用自己独特的洞察力,发现和描写了现实生活中普通老百姓所经历的重重苦难。
,余华想要告诉读者的是“我们中国农民的利益是一再被牺牲掉……中国的农民啊,就跟福贵一样,逆来顺受,不会做过激的事情……我想不应该再牺牲他们的利益了。
”余华在小说中对福贵这样一些无辜受难者,寄托了无尽的关怀和同情。
《活着》以连续性的死亡事件, 叙述了主人公福贵在一夜之间倾家荡产, 在命运的夹缝中左冲右突, 开始了一生的悲剧历程。
福贵的不幸源于他嗜赌成性, 冥顽不化, 最终输掉祖上最后的房产。
画押清帐后, 徐父被活活气死, 而败家子的福贵只是打了个寒颤。
生活似乎从这一刻才真正开始, 生存的艰难渐显端倪。
福贵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民,长期以来在贫困线上挣扎、苦熬,妻子有病没钱医治而病死,儿子死于输血,好不容易遇到一个好女婿,要抱外孙,女儿却死于难产,女婿死于事故,年老力衰的他无法为外孙带来幸福,却使外孙因为饥饿吃了过多的青豆胀死。
余华在这部小说把苦难推向了极致, 在这里, 命运作为一种无比残忍的力量, 造成了死亡重复地、循环地发生, 死亡就像福贵摆不脱的阴影, 时时逼着他退缩到怵目惊心的生命荒野。
以坚忍的姿态承担不可抗拒的苦难余华《活着》的现代主义解读

以坚忍的姿态承担不可抗拒的苦难余华《活着》的现代主义解读一、本文概述《活着》是中国著名作家余华的一部震撼人心的现实主义小说,通过对主人公福贵一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中的命运沉浮进行深入挖掘,展现了个体命运在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的无常与渺小。
本文将采用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的角度,对《活着》进行解读,探讨作品中展现的坚忍姿态与不可抗拒的苦难之间的张力,以及这种张力如何体现了现代主义文学对于人的生存状态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在现代主义文学视野下,《活着》不仅是一部描述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交织的作品,更是一部探讨人类存在本质与生命意义的哲学著作。
通过对福贵一家经历的苦难与坚韧精神的剖析,余华揭示了人类在面对命运的不可抗拒性时,如何以坚忍的姿态去承担和超越苦难,从而在苦难中找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这种现代主义解读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活着》的艺术魅力,也能引导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以更加积极和坚韧的态度去面对挑战和困境。
二、余华与现代主义文学余华的作品《活着》无疑可以被视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典范。
现代主义文学,起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洲,强调对个体经验和主观现实的深入探索,以及对传统叙事方式和美学观念的颠覆。
余华在《活着》中所展现出的对人性的深入挖掘、对苦难和生存的独特理解,以及叙事手法的创新,都使得这部作品与现代主义文学的精神紧密相连。
余华通过《活着》展现了对个体经验和主观现实的深刻关注。
他让主人公福贵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他一生的苦难和经历。
这种自述的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福贵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面对苦难时的无奈和坚韧。
这与现代主义文学对人性的深入挖掘和对个体经验的重视不谋而合。
余华在《活着》中对传统叙事方式和美学观念的颠覆,也体现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精神。
他采用了非线性叙事的方式,将福贵的一生碎片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时间顺序和空间结构,也使得作品更加具有张力和深度。
同时,余华还通过荒诞和幽默的手法,对苦难和生存进行了独特的解读,这也与现代主义文学对现实世界的质疑和对传统美学观念的挑战相呼应。
苦难中求生存—浅析余华的《活着》

苦难中求生存—浅析余华的《活着》摘要:余华的《活着》向人们展示了人在极度苦难状态下的生命承受能力。
本文通过浅析小说主人公富贵在极度苦难的生存状态下所体现出的生命承受能力,来分析支撑其坚强生存理念背后的精神源泉:对命运的顺从与认同,亲人间体现出的脉脉温情,以及富贵深厚的家庭情结。
富贵所持的那种面对苦难而活着的“在世”态度,不仅是一个农民的生存体验,也是具有人类普遍性的面对苦难的生存理念和生存策略。
关键词:余华;《活着》;苦难;生存策略中国现代先锋小说的代表人物余华,以一部《活着》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底层农民的坎坷一生,在生与死考验中,充分体现出了个体在苦难遭遇中的生命承受能力,以及面对苦难的生存理念和策略,值得我们去深刻思考。
一、人生中无尽的苦难首先,个人的苦难往往源于不同时代社会发展变迁中所产生的苦难。
作为个体存在的我们不可能独立于社会潮流之外,而只能作为社会存在的一部分而存在,我们的命运也将永远被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而牵动。
《活着》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宏大的社会生活背景:“做了手脚”、“挖了个坑让人往里跳”的赌场;枪林弹雨,死人如麻,随时会丧命的战场;荒谬至极的大跃进炼钢时代;饿殍满地的三年饥荒时期;黑白不分颠倒人妖,人性扭曲的文革日子。
小说主人公X富贵及其周围的亲人,就在这变幻不定的社会生存场景中活着,哪怕被人做了手脚一夜之间输得倾家荡产,哪怕糊里糊涂被抓壮丁,拖上战场;“上面”一声令下砸锅炼钢,人人都会照办,解散食堂全村买锅,人人还是都会照办;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会饿死人,只知道要活着;他们不知道城里的造反派为什么要铺天盖地地贴大字报,那是离他们很远的事,他们只知道“天天都在死人”的城里去不得。
作为渺小的个体存在,他们没有抗争,也无法挣扎,他们只是被动而无奈地活着,默默地承受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一切阵痛。
他们不是生活的主人,而只是被生活卷着走的人,是被命运俘虏的人,他们没有任何能力承担命运的变幻无常。
其次,活着最大的苦痛不是生存的艰辛,而是与亲近的人一个个地先自己而远去。
《活着》:生命与苦难的坚强

活着:生命与苦难的坚强《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小说,通过主人公福贵的生活经历,深刻揭示了生命坚韧面对苦难的力量。
这部小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思考,探讨了人类在困境中如何保持希望、坚韧和尊严。
1. 福贵的奋斗与挫折福贵作为小说的主角,他从一个幸运农民到陷入连绵不断的苦难之中。
他经历了战乱、饥荒、疾病、失去亲人等重重磨难,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生命的执着追求。
无论遇到什么困境,福贵都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努力在逆境中寻找生存与希望。
2. 生命的转折与反思小说中许多情节向我们展示了生活中常常发生的不可预测事件。
比如,在战乱时期,福贵被迫参军,并面临死亡威胁;在饥荒时期,福贵为了活命不得不吃树皮。
这些情节提醒我们珍惜现有的生活,并对生命的脆弱性和宝贵性进行深刻反思。
3. 生命坚韧与尊严的意义小说通过福贵这个角色塑造,表达了一个重要的主题:即使在绝望的时刻,也应该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尊严。
福贵始终保持着乐观的人生态度,坚持活下去,并将他所经历的苦难用作燃料推动自己更加努力追求幸福。
他以自己身上所承受的痛苦为代价,最终实现了对生活真正意义的体悟。
4. 对读者的启示和思考《活着》引发了广泛讨论和思考。
它教会我们珍惜当下,面对困境时要勇于挑战和改变命运,不放弃对美好生活和希望的追求。
它也提醒我们关注那些在社会底层默默奋斗、承受苦难但依然坚韧向前的普通人们。
总而言之,小说《活着》以福贵的故事为核心,深入探讨了生命与苦难的坚强。
它提醒我们珍惜生活、克服困难并坚守尊严,相信在逆境中人类的勇敢和坚强能够创造出新的希望。
浅析《活着》中的苦难意识

浅析《活着》中的苦难意识作者:刘秋来源:《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年第11期摘要:《活着》是作者余华一生创作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统观余华的作品,都伴有苦难的思想。
余华借该小说诠释了人们内心的苦难意识及通过主人公来表达了人面对苦难时强烈的生存意识。
余华不仅通过主人公来表现活着意义所在,也从侧面来揭露了社会的种种弊端对人性的戕害。
人生之路会有温暖的阳光普照,也会伴随着凄冷的风雨。
余华笔下的苦难意识更是深刻地诠释了人活着的意义。
关键词:自身;亲人;社会;苦难获意大利文学大奖——格林扎纳·卡佛奖的《活着》,无疑是余华一生创作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统观余华的作品,大都伴有苦难的思想。
余华欲借该小说来诠释人们内心的苦难意识及通过主人公来表达人面对苦难时强烈的生存意识。
本文将从自身、亲人以及社会三个方面来论述作者笔下《活着》中的苦难意识。
一、自身造成的苦难余华曾在一次记者访问中重点谈及了他的这篇获奖作品《活着》,并指出活着就是生命中唯一的要求。
如此简单平凡的两个字“活着”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包含着人们对生命强烈的渴望,只要活着什么都可以,活着就是一切希望的所在。
小说的主人公福贵一辈子与一头老牛相伴,种着一小块田地,以此度过一生。
然而,作者笔下的主人公并不是平凡安稳地来度过他的一生的——在他的生活中充满着各种辛酸悲惨的故事。
最初的他是一个家中拥有百亩田地的地主家的大少爷,同时他也带着许多少爷无术放荡的特点。
他生性好赌,不听父言,每天都在赌场打发时光。
他的父亲总骂他:总有一天会把家败光。
不料这样的事真的发生了。
他的赌友龙二早就相中他家的房子,当福贵把房产和所有的财产压在赌桌上时,龙二就联合算账的会计在算计着福贵,而福贵对此却全然不知。
他没有逃出龙二设的陷阱,一夜之间,全部家当通通输光,连房子也到了龙二的手中。
当有人告诉他:现在他已是一无所有了,他这才从赌瘾中清醒过来,但一切都已太晚了。
转瞬之间,他的人生发生了天翻覆地的变化——从一个衣食无忧的富家大少爷沦落为一个普通得再不能普通的老百姓,再也不可能在别人面前吆五喝六的过着他原本逍遥自在的日子了。
浅谈余华《活着》的苦难内涵

浅谈余华《活着》的苦难内涵第一篇:浅谈余华《活着》的苦难内涵浅谈余华《活着》的苦难内涵摘要《活着》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掀起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表现了一种面对苦难生活、面对死亡的可能的态度,真实地展示了人“活着”的艰难与无奈。
面对苦难,主人公福贵顽强隐忍,并从苦难中超越出来, 让灵魂升华到一个宁静平和的境界, 向我们展示了人的蓬勃生命力和坚持追求自己人生的伟大和崇高。
关键词余华《活着》苦难余华在《活着》的前言中谈到:“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这句话也揭示了《活着》这部小说的悲剧所在: 人生总有许多苦难, 人不断地承受着生活给予的苦难, 没有任何办法, 只有默默地承受, 但人不能被苦难打倒, 要让不屈的灵魂顽强隐忍地生活, 并让灵魂从苦难中超越与升华出来, 追求活着本身的真正意义。
一、在苦难的世界中“活着”“作家是否能够使自己始终置身于发现之中,这是最重要的”余华用自己独特的洞察力,发现和描写了现实生活中普通老百姓所经历的重重苦难。
,余华想要告诉读者的是“我们中国农民的利益是一再被牺牲掉……中国的农民啊,就跟福贵一样,逆来顺受,不会做过激的事情……我想不应该再牺牲他们的利益了。
”余华在小说中对福贵这样一些无辜受难者,寄托了无尽的关怀和同情。
《活着》以连续性的死亡事件, 叙述了主人公福贵在一夜之间倾家荡产, 在命运的夹缝中左冲右突, 开始了一生的悲剧历程。
福贵的不幸源于他嗜赌成性, 冥顽不化, 最终输掉祖上最后的房产。
画押清帐后, 徐父被活活气死, 而败家子的福贵只是打了个寒颤。
生活似乎从这一刻才真正开始, 生存的艰难渐显端倪。
福贵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民,长期以来在贫困线上挣扎、苦熬,妻子有病没钱医治而病死,儿子死于输血,好不容易遇到一个好女婿,要抱外孙,女儿却死于难产,女婿死于事故,年老力衰的他无法为外孙带来幸福,却使外孙因为饥饿吃了过多的青豆胀死。
活着的生存哲学论余华的《活着》中富贵人物的形象

活着的生存哲学论余华的《活着》中富贵人物的形象一、本文概述《活着》是中国当代作家余华的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它以深刻的悲剧色彩和独特的人道主义视角,揭示了普通人在大历史背景下的命运沉浮和生存哲学。
小说中的主人公富贵,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和深度的人物形象,他的命运与生存状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也体现了余华对于生存哲学的独特思考。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剖析富贵这一人物形象,探讨其背后的生存哲学,以期在当下社会中引发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在余华的笔下,富贵经历了从富有的地主之子到一贫如洗的农民,再到家庭破碎、亲人相继离世的悲剧命运。
他的生活充满了苦难和不幸,但他却始终坚韧地活着,坚守着生活的底线和尊严。
这种坚韧和顽强,正是余华想要通过富贵传达给读者的生存哲学。
通过对富贵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变化的细致描绘,余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在极端困境下如何保持人性的尊严和价值,如何在苦难中寻找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本文将从富贵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性格特征等方面入手,全面分析他的生存哲学。
通过这一分析,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余华的创作意图和文学价值,也可以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和力量,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
二、富贵的生存背景在余华的《活着》中,富贵这一人物形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扎根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之中。
福贵的人生历程,既是他个人的悲欢离合,也是那个特殊时代的缩影。
他生活在二十世纪的中国,那是一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年代,社会制度的更迭、战争的频发、经济的起伏,都对他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福贵出生在一个富有的地主家庭,他原本可以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然而他却沉迷于赌博,最终输掉了所有的家产,从一个富有的少爷变成了穷困的农民。
这一转变,既是他个人行为的结果,也是那个时代变迁的反映。
在那个时代,地主阶级的地位逐渐动摇,而农民阶级则逐渐崛起。
福贵的遭遇,可以说是地主阶级没落的象征。
然而,即便是在困境中,福贵依然坚韧地活着。
浅析余华作品活着中蕴含的苦难意味

浅析余华作品活着中蕴含的苦难意味余华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命运之谷,一代人的几十年,被历史的惊涛骇浪洪福浸淫,从进退维谷变得越来越被动,从寻求幸福变成了被幸福抛弃。
《活着》中的苦难,他们究竟从哪里来,是如何体现在作品中的?一、贫穷余华把农民家庭的贫穷、生活艰辛等被动因素很好地写进了《活着》中。
在书中,因为地主收回土地,富人趋之若鹜收买土地,毛泽东时代的规划政策等诸多因素,导致主人公福贵一家渐渐地陷入了贫困困境,五十年代的一场大饥荒,更是吞噬了一个又一个不幸的生命,也让福贵一家失去了父亲。
贫穷困苦的生活,让福贵一家体验了毋庸置疑的苦难。
二、动乱解放后,中国发生了许多的政治动乱。
《活着》中的福贵一家也深受其害。
当时那套所谓“阶级斗争的三步走”是可怕的。
余华写的这些情节,让我们看到了毛时代的封建玷污、带路党、苦劳力UI等种种不堪。
而在这种动乱年代,小人物更显无助和弱势。
这样的苦难,是由政治手段和统治者的权力掌握控制所导致的。
三、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造成苦难的因素之一。
电影《活着》里提到的芳华、艳芳、克桥和福贵的儿子宋存义的故事,不难看出,这些人都曾给彼此带来过痛苦和伤害。
其中,宋存义被派去去上海劳改,后来逃跑归来,回家后发现自己的情妇嫁给了自家舅子克桥,灰心且复仇心稍稍占上风,这样的关系让人难以舒心,势在必然地加重了他们身上的苦难。
四、人性饱含人道的余华笔下众生无一不是在承受着果报,而种种因果让读者看到了人性的弱点。
在《活着》中,福贵所在的社会习惯手段极端,面临残酷现实的农民有着不同程度的贪念,他们常常对生命和金钱尤其卑微地望眼欲穴。
这样的人性,相信每一个人身上都能找到点点痕迹。
总之,余华的《活着》中蕴含着种种的苦难,指出了苦难的来源等各种因素,是对当代社会的深刻探讨与横向批判,是对中国普通人物命运之谷的深入把握。
也让人们从不同角度感受到社会的不平等与不公,加强对基层人性与人民生计的了解,帮助人们全面认识苦难意味。
《活着》中人生苦难与生命力的哲学思考

活着中人生苦难与生命力的哲学思考引言《活着》是一部由余华所著的现代文学作品,通过主人公福贵的经历展现了一个普通农民在变革时代中所经历的苦难和挣扎。
这部小说深刻触发了读者对于人生意义、痛苦与生命力之间的哲学思考。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活着》中所呈现出的人生苦难以及其中蕴含的生命力哲学。
一、生死边缘下的苦难与绝望福贵作为主人公,承载了许多痛苦和损失。
起初,他被剥夺了土地,并被迫屈身于庄园主的威权之下。
后来,年轻时意气风发的儿子战乱中丧生,而福贵也因此感受到了深重的创伤和无尽的绝望。
这种巨大的苦难使他付出了身体和灵魂上无法想象的代价。
二、面对悲剧中展现出来的坚韧与顽强尽管福贵经历了无尽的痛苦,但他从未彻底放弃对生命的希望。
无论是被迫卖掉自己的妻子还是成为乞丐,他都能以顽强的意志力保持对生活的执着。
这种坚韧和顽强意味着人类内在的生命力与对自由和尊严的渴望。
三、理解人性中苦难和生命之间蕴含的哲学思考《活着》通过揭示福贵身上发生的一系列悲剧,引发了读者关于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
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为什么我们要在痛苦中坚持生存?小说试图向读者展示,在最黑暗的时刻,人们往往会找到内心深处蕴藏着坚韧与勇气来面对苦难,并寻求逆境中所蕴藏的智慧与成长。
四、阐释作者传达出来对于追求幸福与自由观念《活着》也提醒我们去重新审视我们对于幸福与自由概念的理解。
尽管主人公经历了无比残酷的现实,但他从未完全丧失对生活的渴望。
福贵坚信,只要还活着,就有可能追求自由和幸福。
这引发了我们对于人生意义及其可塑性的深入思考。
结论《活着》中人生苦难与生命力的哲学思考无疑触动了读者内心深处对于人生意义与价值的探索。
通过主人公福贵在悲壮历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坚韧与顽强,以及对幸福和自由观念的重新解读,我们被推向一个更加广阔而深刻的哲学思考空间。
这部作品鼓励我们重新审视人类内在的生命力,并激励我们将积极面对苦难,并勇敢追寻自己心灵深处真正渴望的幸福。
余华活着读后感

余华活着读后感《余华<活着>读后感》读完余华的《活着》,内心久久无法平静。
这本书用极其平实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普通人福贵充满苦难的一生,却让人从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坚韧与力量。
福贵,原本是个富家子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然而,他的嗜赌成性让他一夜之间输光了所有家产,从此过上了贫苦的生活。
身份的巨大转变,并没有让福贵一蹶不振,他开始学着去适应这种艰苦的生活,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但命运似乎并不打算放过他,接二连三的苦难接踵而至。
先是父亲离世,这对于福贵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紧接着,他在为母亲求医的路上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在枪林弹雨中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
当他终于回到家乡,却发现母亲早已去世,女儿凤霞也因一场大病变得又聋又哑。
然而,生活的苦难并没有就此停止。
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福贵一家面临着饥饿的威胁。
儿子有庆为了给县长夫人输血,被过度抽血而死。
这是福贵生命中的又一道重创,一个活泼可爱、充满生机的孩子就这样突然离开了。
女儿凤霞好不容易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嫁给了偏头二喜,可在分娩时却因大出血而死。
不久之后,妻子家珍也因长期的劳累和疾病离开了人世。
就连女婿二喜在工作时也遭遇意外身亡,只留下了外孙苦根与福贵相依为命。
本以为命运会对福贵稍加怜悯,可苦根最终也因为吃豆子被撑死。
至此,福贵身边的亲人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了他,只剩下他独自一人在这世间。
在福贵的一生中,我们看到了命运的无常和生活的残酷。
每一次当他以为生活会好起来的时候,新的打击就会接踵而至。
但福贵却始终没有放弃活下去的信念,他以一种平静而又坚定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磨难。
他在田间劳作,与老牛为伴,回忆着过去的点点滴滴。
他的生命就像那片土地一样,虽然历经风雨的侵蚀,却依然坚强地存在着。
这种对生命的执着和对生活的坦然,让我深受触动。
《活着》让我深刻地理解到,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无论生活给予我们多少苦难,我们都要勇敢地去面对,去承受,去坚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ultural Studies・Intemet fortune
・网络财富从福贵的心理状态看余华的苦难意识
夏 欢,黄佳囡,郝明铭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
【摘要】《活着》作为中国先锋派小说的典型之作,从福贵这一人物形象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叙述,我们一方面在探寻富贵面对人生苦难的心理状态演变,另一方面又从中体会作为先锋派作家余华的苦难意识在小说中的体现,继而从这种心理状态和思想意识中反省人类的苦难精神对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福贵;心理状态;苦难意识
《活着》是先锋派作家余华除了《在细雨中呼唤》之后的又一部经典之作。
小说通过主人公福贵的自述,讲述了一个没落的地主家的败家子如何让转变为一个贫苦农民,继而一生都在农村生活中苦苦挣扎的人生经历,作者在给福贵这样一段苦难人生的同时,让我们又不得不思考他赋予福贵这一形象特殊的心理状态以及借他想要表达他自己的思想意识。
苦难存在于每一个生命个体中,当他来临时,我们需要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来对抗苦难。
苦难给人类带来痛苦但我们仍要在苦难中坚强的活着。
小说中,少年时代的福贵因为家境富裕,从没有生活的危机意识,心理上从来都是保持优越的意识状态。
但由于他的好赌他失去了原来拥有的一切优越感,苦难转眼之间降临在她及家人的身上,这时优越的心理状态顿时消失。
心理上猛然受到重击是他瞬间产生了消极思想。
这是我们说,消极的心理情感占据了主要位置但这种消极意识又会因为一些来自外界积极因素而转变。
福贵因想到了家人立即就让瞬间产生的消极情绪转变。
有了情感寄托的福贵又恢复到正常思维。
这种通过改变不正常的思考模式,并代之以明晰的,理智的的思考模式来清除他自我毁灭的倾向,在马斯洛看来是一种“合理的情绪心理疗法”。
[1]
苦难因为人的心态的改变而不再是痛苦,生活总会使人真正改变起来。
由于家境的变迁,福贵不得不对他的生活哲学进行调整,他从消极的心理转向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一个人能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只能有他的努力和自我认识去发现。
”他认识到了自己生存还有价值即为家人活着,所以他没有屈服于命运突如其来的转变。
他的这种人性能达的境界亦是作者在面对苦难给人类精神带来打击之后想要人类拥有的一份较理性的心理状态。
《活着》中福贵最终对生存的从容是在经历了一个个失去亲人的痛苦之后,生活给予他的以次次苦难使他到最后连对苦痛的感觉也变得麻木。
先前家境的改变他最后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而面对这些苦难,而他却选择了默默承受,这里我们说他变得彻底的消极了但作者却没有批判他这种消极而是对他报以同情和悲悯。
福贵当时所面对的社会环境及自身的社会地位不允许他对这些苦难有所反抗,它充分的认识到自我力量的渺小,在当时的中国,想要采取某些行动就必须从自身的身份出发,而他当时只是一个贫苦农民,他的客
观地位不容他对上层阶级有所抵触,并且
他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念也束缚他想
要反抗的思想。
他也从来没有想过家人的
死与什么有关,更没有想过要替家人去死,
他不知道为什么他的亲人都死了而他依然
活着。
在接下来的生活中,他没有目标,
没有愿望,他只独自的“遵循他自己的生
活法则”顺其自然的活着。
他的这种生活
方式在我们看来是消极的,但我们应知道
产生他这样一种消极处世的原因上面我们
也提到了除了他自己的主观意愿外更深一
层的原因还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影响他对生
活的态度。
每一个悲剧人物的命运在很大
程度上都是由于他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塑
造的,他造就了这一人物的人生不平凡的
经历和独特的心理。
作者余华就是想通过
“福贵”这一人物的生活状态,把那些被
不合理的现实世界所盘压,钳制的痛苦状
态生动细腻的揭示出来,向人们提供人类
精神境遇不幸的真相,表达自己对不合理
的现实世界的抗议和反叛。
余华把从福贵
身上体会到的人类精神苦难心理归结为除
了中国农民的国民劣根性外,更多的是现
实世界中的种种看似正常实则不合理的政
治环境对农民的压制。
从福贵对生活的态度及他的心理状态来
看,我们不难看出他全部的生存哲学,思维
方式以及他有可能抵达的心灵深度。
余华
把这种常人无法承受的苦难附在一个农民
身上,更加体现了他对苦难意识和悲剧命
运的深刻体会。
余华涌现出的这种苦难意识
是自觉的,不稀奇的,但他能主动通过一个
普通农民来彰显这种苦难意识,并以受难
的方式来审视一种现实的存在以及这种存
在生命意义上的合理性又是难能可贵的。
17世纪的思想家家帕斯卡尔曾说:“我们永
远也没有生活着,我们只是在希望着生活,
我们永远都在准备着能够幸福,所以我们
永远都不幸福也就是不可避免了。
”[2]乌纳
穆诺也说:“人受苦而活,同时更活着以
受苦,即使他在所住的大门上写下‘放弃
所有的希望’他仍然有所爱,有所希求,
宁可活在痛苦里,也不愿宁静的死去。
唯
一的真理是,我们永远无法相信这一种地
狱——惩罚的永恒性——的暴虐,甚至于
我也不曾见过比‘空无’更真实的地狱,
我一直相信如果我们相信从空无中而来的
自我救赎或许我们会获得更好。
”[3]在这
带有某种悲观主义哲学的论断中,我们可
以看出,小说中福贵的活着于人类理想的
生活方式还相差很远,但余华这样写一是
因为他自身对生活的心理还有就是现实社会
本身对当时人性本原状态的压制,对个体生
命原真形态的摧残。
作者就是为反抗这一种
思想观念而写“福贵”这一人物的。
余华将《活着》中这一受难主题以回
忆的叙事方式,把人物的内心思想用语言
表达出来。
“任何一种回忆都带有温暖的
成分,即使是面对无数的劫难的过去,回
忆同样也会因为叙述者的重生而获得其特
有的温情。
”《活着》中的福贵追忆往事,
重新唤起他面对全部亲人的死亡,孤独的
那份凄凉。
但是尽管这其中有悲苦和忧伤,
但是他依然散发出某种温情的力量,散发
着一种忧伤而不绝望,悲痛而不冷漠的力
量……正如余华所说:“小说中,福贵是
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
任何其他事物活着。
所以他才能以如此坦然
的心态讲述着自己苦难的人生经历。
”在
余华的思想里,他只是对苦难人生背后的
残酷现实的批判,是对现实社会一切既定
价值观的不信任,对苦难本身他仍然报以
同情和怜悯。
从小说主人公福贵对生活的态度及他
面对苦难的心理和作者余华思想意识中,
我们体会到了:面对生活中的苦难时宽容
和自我安慰这两种力量的伟大。
的确,想
要生活的人不一定能很好的活着,但想要
活着的人一定会很好的生活。
生活给“福
贵”带来了那么多的那么痛苦的苦难,但
他依然活着。
余华对现实的不合理有那么
多的不满意甚至痛恨,但他却没有放弃这
个社会,仍然在用他的文字,他的思想在
感化身体和精神都处在苦难中的人们,唤
醒他们的生存意识。
面对生活给我们带来
的或多或少的苦难我们在抱怨的同时是不
是也应有所庆幸,因为至少我们还活着,
我们的生活还在继续。
《活着》看似是对
一段苦难人生的回忆,但在这背后我想余
华想告诉我们读者的不仅仅是我们对苦难的
认识,还应有一种对生命的另一种诠释——
对生命本身的不放弃,对活着本身的一种
不可动摇的坚持和信念。
参考文献
[1][美]马斯洛.马斯洛的智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5,1.
[2][法]帕斯卡尔.思想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3][西]乌纳穆诺.生命的悲剧意识[M].上海:上海文学杂
志社,1987.
[4]洪治刚.守望先锋——剑论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发展
[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