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福贵的心理状态看余华的苦难意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ultural Studies・Intemet fortune

・网络财富从福贵的心理状态看余华的苦难意识

夏 欢,黄佳囡,郝明铭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

【摘要】《活着》作为中国先锋派小说的典型之作,从福贵这一人物形象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叙述,我们一方面在探寻富贵面对人生苦难的心理状态演变,另一方面又从中体会作为先锋派作家余华的苦难意识在小说中的体现,继而从这种心理状态和思想意识中反省人类的苦难精神对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福贵;心理状态;苦难意识

《活着》是先锋派作家余华除了《在细雨中呼唤》之后的又一部经典之作。小说通过主人公福贵的自述,讲述了一个没落的地主家的败家子如何让转变为一个贫苦农民,继而一生都在农村生活中苦苦挣扎的人生经历,作者在给福贵这样一段苦难人生的同时,让我们又不得不思考他赋予福贵这一形象特殊的心理状态以及借他想要表达他自己的思想意识。

苦难存在于每一个生命个体中,当他来临时,我们需要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来对抗苦难。苦难给人类带来痛苦但我们仍要在苦难中坚强的活着。小说中,少年时代的福贵因为家境富裕,从没有生活的危机意识,心理上从来都是保持优越的意识状态。但由于他的好赌他失去了原来拥有的一切优越感,苦难转眼之间降临在她及家人的身上,这时优越的心理状态顿时消失。心理上猛然受到重击是他瞬间产生了消极思想。这是我们说,消极的心理情感占据了主要位置但这种消极意识又会因为一些来自外界积极因素而转变。福贵因想到了家人立即就让瞬间产生的消极情绪转变。有了情感寄托的福贵又恢复到正常思维。这种通过改变不正常的思考模式,并代之以明晰的,理智的的思考模式来清除他自我毁灭的倾向,在马斯洛看来是一种“合理的情绪心理疗法”。[1]

苦难因为人的心态的改变而不再是痛苦,生活总会使人真正改变起来。由于家境的变迁,福贵不得不对他的生活哲学进行调整,他从消极的心理转向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一个人能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只能有他的努力和自我认识去发现。”他认识到了自己生存还有价值即为家人活着,所以他没有屈服于命运突如其来的转变。他的这种人性能达的境界亦是作者在面对苦难给人类精神带来打击之后想要人类拥有的一份较理性的心理状态。

《活着》中福贵最终对生存的从容是在经历了一个个失去亲人的痛苦之后,生活给予他的以次次苦难使他到最后连对苦痛的感觉也变得麻木。先前家境的改变他最后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而面对这些苦难,而他却选择了默默承受,这里我们说他变得彻底的消极了但作者却没有批判他这种消极而是对他报以同情和悲悯。福贵当时所面对的社会环境及自身的社会地位不允许他对这些苦难有所反抗,它充分的认识到自我力量的渺小,在当时的中国,想要采取某些行动就必须从自身的身份出发,而他当时只是一个贫苦农民,他的客

观地位不容他对上层阶级有所抵触,并且

他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念也束缚他想

要反抗的思想。他也从来没有想过家人的

死与什么有关,更没有想过要替家人去死,

他不知道为什么他的亲人都死了而他依然

活着。在接下来的生活中,他没有目标,

没有愿望,他只独自的“遵循他自己的生

活法则”顺其自然的活着。他的这种生活

方式在我们看来是消极的,但我们应知道

产生他这样一种消极处世的原因上面我们

也提到了除了他自己的主观意愿外更深一

层的原因还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影响他对生

活的态度。每一个悲剧人物的命运在很大

程度上都是由于他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塑

造的,他造就了这一人物的人生不平凡的

经历和独特的心理。作者余华就是想通过

“福贵”这一人物的生活状态,把那些被

不合理的现实世界所盘压,钳制的痛苦状

态生动细腻的揭示出来,向人们提供人类

精神境遇不幸的真相,表达自己对不合理

的现实世界的抗议和反叛。余华把从福贵

身上体会到的人类精神苦难心理归结为除

了中国农民的国民劣根性外,更多的是现

实世界中的种种看似正常实则不合理的政

治环境对农民的压制。

从福贵对生活的态度及他的心理状态来

看,我们不难看出他全部的生存哲学,思维

方式以及他有可能抵达的心灵深度。余华

把这种常人无法承受的苦难附在一个农民

身上,更加体现了他对苦难意识和悲剧命

运的深刻体会。余华涌现出的这种苦难意识

是自觉的,不稀奇的,但他能主动通过一个

普通农民来彰显这种苦难意识,并以受难

的方式来审视一种现实的存在以及这种存

在生命意义上的合理性又是难能可贵的。

17世纪的思想家家帕斯卡尔曾说:“我们永

远也没有生活着,我们只是在希望着生活,

我们永远都在准备着能够幸福,所以我们

永远都不幸福也就是不可避免了。”[2]乌纳

穆诺也说:“人受苦而活,同时更活着以

受苦,即使他在所住的大门上写下‘放弃

所有的希望’他仍然有所爱,有所希求,

宁可活在痛苦里,也不愿宁静的死去。唯

一的真理是,我们永远无法相信这一种地

狱——惩罚的永恒性——的暴虐,甚至于

我也不曾见过比‘空无’更真实的地狱,

我一直相信如果我们相信从空无中而来的

自我救赎或许我们会获得更好。”[3]在这

带有某种悲观主义哲学的论断中,我们可

以看出,小说中福贵的活着于人类理想的

生活方式还相差很远,但余华这样写一是

因为他自身对生活的心理还有就是现实社会

本身对当时人性本原状态的压制,对个体生

命原真形态的摧残。作者就是为反抗这一种

思想观念而写“福贵”这一人物的。

余华将《活着》中这一受难主题以回

忆的叙事方式,把人物的内心思想用语言

表达出来。“任何一种回忆都带有温暖的

成分,即使是面对无数的劫难的过去,回

忆同样也会因为叙述者的重生而获得其特

有的温情。”《活着》中的福贵追忆往事,

重新唤起他面对全部亲人的死亡,孤独的

那份凄凉。但是尽管这其中有悲苦和忧伤,

但是他依然散发出某种温情的力量,散发

着一种忧伤而不绝望,悲痛而不冷漠的力

量……正如余华所说:“小说中,福贵是

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

任何其他事物活着。所以他才能以如此坦然

的心态讲述着自己苦难的人生经历。”在

余华的思想里,他只是对苦难人生背后的

残酷现实的批判,是对现实社会一切既定

价值观的不信任,对苦难本身他仍然报以

同情和怜悯。

从小说主人公福贵对生活的态度及他

面对苦难的心理和作者余华思想意识中,

我们体会到了:面对生活中的苦难时宽容

和自我安慰这两种力量的伟大。的确,想

要生活的人不一定能很好的活着,但想要

活着的人一定会很好的生活。生活给“福

贵”带来了那么多的那么痛苦的苦难,但

他依然活着。余华对现实的不合理有那么

多的不满意甚至痛恨,但他却没有放弃这

个社会,仍然在用他的文字,他的思想在

感化身体和精神都处在苦难中的人们,唤

醒他们的生存意识。面对生活给我们带来

的或多或少的苦难我们在抱怨的同时是不

是也应有所庆幸,因为至少我们还活着,

我们的生活还在继续。《活着》看似是对

一段苦难人生的回忆,但在这背后我想余

华想告诉我们读者的不仅仅是我们对苦难的

认识,还应有一种对生命的另一种诠释——

对生命本身的不放弃,对活着本身的一种

不可动摇的坚持和信念。

参考文献

[1][美]马斯洛.马斯洛的智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5,1.

[2][法]帕斯卡尔.思想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3][西]乌纳穆诺.生命的悲剧意识[M].上海:上海文学杂

志社,1987.

[4]洪治刚.守望先锋——剑论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发展

[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