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条道路
《第三条道路》读后感

《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读后感吉登斯是“第三条道路”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一书分为五个部分:社会主义之后、五种两难困境、国家与公民社会、收回投资型国家、迈向全球化的时代。
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吉登斯关于“第三条道路”的理论见解。
一、社会主义之后这一章简要介绍了“第三条道路”的产生背景,并且引出了第三条道路这一理论术语。
它的背景是:(一)社会主义的衰落。
从70年代中期到苏联解体这一段时间,社会民主制度越来越多地受到自由市场哲学的挑战,特别是受到撒切尔主义或里根主义(更一般的称谓是新自由主义)的挑战。
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理论从来都是很不完备的,这些理论低估了资本主义在创新、适应以及不断提高生产力方面的能力。
社会主义也未能把握市场作为一种向买卖双方提供基本信息的机制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的兴衰取决于它能否创造出这样一个社会的能力:与资本主义社会相比,这个社会能够生产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并且能够以更加公平的方式来分配这些财富。
如果说社会主义现在衰落了,则正是由于这些主张落空了,作为一种经济管理体制的社会主义——已经淡出了历史舞台。
(二)推行老派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引发的社会问题。
以凯恩斯老派社会民主主义认为自由资本主义导致了许多马克思所诊断出来的弊端,但又相信这些症状可以通过国家对市场的干预而得到缓解或克服。
国家有义务提供市场无法提供、或者只能以零散的方式提供的公共产品。
国家积极干预经济和社会的其他领域是正常的,同时也是应该的,因为公共权力在一个民主社会中代表着集体意志。
有政府、企业和工会等参与的集体决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取代市场机制。
国家对家庭生活的介入不仅必要,而且值得鼓励。
国家福利在救助贫困家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当个人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无法自食其力时,国家可以伸出手来助他们一臂之力。
福利国家有两项目标:首先是创造一个更加平等的社会,同时也要保护各个生活领域中的个人。
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内容

社会信任缺失导致社会凝聚力减 弱,民众对社会福利制度的认同 感和支持度降低。
06
CATALOGUE
完善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制度 的建议与措施
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引领
01
制定全面、系统的社会福利政策,明确政府、市场 和社会各自的角色和责任。
02
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协调机制,确保政策的一致 性和连贯性。
加强社会监督,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社会福利事业的公信 力和透明度。
提升信息化水平,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01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社会
福利信息化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
02
推广智能化服务,如智能语音应答、在线办理等,提
高服务便捷性和效率。
03
加强数据分析和挖掘,为政策制定和决策提供科学依
研究目的和问题
研究目的
通过对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制度的研 究,旨在为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提 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研究问题
如何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第三条道路 社会福利制度?如何实现社会福利制 度的公平、效率和可持续性?如何平 衡政府、市场和社会在福利供给中的 角色?
02
CATALOGUE
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制度概述
03
老年人口对长期照护服务的需求增加,但目前长期照护服务供
给不足,难以满足需求。
社会信任缺失对福利制度的影响
01
福利欺诈现象
社会信任缺失导致福利欺诈现象 频发,使得福利制度的公平性和 可持续性受到质疑。
02
政府信任度下降
03
社会凝聚力减弱
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感增加,对 政府提供的福利服务产生怀疑和 不满意。
03
第三条道路——精选推荐

第三条道路第三条道路又称中间道路。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直存在着两条道路的斗争:一条是以国民党为代表的反动、独裁、卖国的反革命道路;另一条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的道路。
第三条道路的主张者是国、共两党之外的一些民主党派,他们以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为基础,鼓吹中间路线。
尤其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们企图在国共两党之间“严守第三者立场”,幻想走第三条道路,即用和平改良的办法使国民党政府“刷新政治”。
实质上是要在祖国建立英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1945年12月,施复亮发表了《论中间派》一文,他认为中国舓会有左中右的分野,左派要走的是舓会主义道路,右派要走的是殖民地资本主义道路,这都不是中国所应走和能走的,只有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利益的中间派,“一百虽然要走民族资本主义的道路,但同时决不妨碍舓会主义的前途。
”1946年6月,张东荪发表了《一个中间性的政治路线》,主张建立一个“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中间的政治臸度”。
1947年4月,张东荪在文章继续阐述其中间路线主张,他认为和平的死因是“国民党为右,共产党为左”,为挽救时局,中间派的责任就是“把他们偏右者稍稍拉到左转,偏左者稍稍拉到右转,这样右派向左,左派向右的情形,使中国得到一个和谐与团结并由团结得到统一”。
但是,国民党反动派对民主党派的压臸、迫害,使他们打破了走第三条道路的幻想。
1947年5月,国民党中央舓发表《中共地下斗争路线纲领》,诬蔑民盟、民建等民主党派已成了“暴乱工具”。
继枪杀李公朴、闻一多之后,5月31日,国民党政权在成都、重庆实行大搜捕,逮捕了数十名民盟盟员。
10月7日,著名民主人士杜斌丞又在西安被杀害,民主同盟的许多成员被逮捕、绑架,所办的几家报舓被捣毁或遭袭击。
国民党当局宣布民主同盟为“非法团体”,明令对该盟及其成员的一切活动“严加取缔”。
11月6日,民盟总部在上海被迫发表公告,通告盟员:“自即日起一律停止政治活动,本盟总部同人即日起总辞职,总部亦即日解散”。
吉登斯现代性社会理论与“第三条道路”思想研究

从“第三条道路”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一种平衡。既要 追求科技进步和全球发展,又要保护文化多样性和生态环境。我们需要创新思 维,寻找一种既能满足人类需求,又能保护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这条道 路上,我们要人类的福祉,同时也要弱势群体的权益,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未来的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来面对。在解决现代性问 题时,我们要善于借鉴历史、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智慧,同时也要人类 的未来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寻找一条既能满足人 类需求,又能保护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未来的世界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希 望。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变革和矛盾的时代,现代性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本次演示将从现代性到“第三条道路”,探讨现代性 的问题和探讨方向,以期为解决现代性问题提供参考。
现代性问题
现代性带来了诸多变革,如工业革命、科技进步、全球化等。然而,这些变革 的背后也隐藏着许多问题。首先,现代化的弊端不可忽视。环境污染、资源短 缺、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愈加严重。其次,全球化对文化多样性产生了冲击, 使得一些传统文化逐渐消失。此外,科技发展在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引发了人 们的担忧,如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的冲击、信息泛滥带来的隐私泄露等。
然而,“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主张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首先,随 着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增长放缓,政府的财政压力越来越大。其次,随着全球化 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和个人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和压 力。
面对这些挑战和问题,“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主张需要继续发展和创新。 未来,政府应该更加重视公共部门的作用,提供更加全面的公共服务,满足人 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此外,政府应该更加重视社会公正和机会平等,建 立更加平等和包容的社会。
对第三条道路的评析

对“第三条道路”评析进入9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出现的一个重要政治现象就是"第三条道路"的兴起。
在西欧,主要社会民主主义政党(包括社会民主党、工党、社会党等,以下简称"社民党")都打出了"第三条道路"的旗号,要走一条即不同于以国家干预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主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也不同于右翼政党所奉行的新自由主义的道路。
在美国,克林顿所领导的民主党政府虽然不信奉社会民主主义,但是也声称要走一条能够将自由市场经济与国家干预结合在一起的"第三条道路"。
新世纪到来之际,俄罗斯新领导人普京也提出要走不同于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第三条道路"。
目前,"第三条道路"成了各国学术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预计它在21世纪初期将对西方社会乃至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拟以欧洲社民党的第三条道路为主要对象,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第三条道路":老词语,新概念"第三条道路"并不是什么新鲜词语,本世纪曾出现过许多版本的"第三条道路"。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奥地利马克思主义"就被称为是介于布尔什维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之间的政治力量;东欧的农村平民主义也这样描述自己;法西斯主义的知识分子也声称法西斯主义就是资本主义无政府状态和"共产主义专政"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多民族独立国家,比如印度,就试图走一条既不依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也不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第三条道路。
新中国成立前,一些民主党派也曾建议中国走第三条道路,不倒向两大阵营的任何一方。
1951年,社会党国际在其成立宣言中宣称,民主社会主义要走一条既不同于资本主义也不同于共产主义的第三条道路。
1968年"布拉格之春"期间,捷共领导人提出要实现没有私有制的市场经济,走介于民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道路。
第三道路的幻灭

2、国名党迫害民主党
• 李公朴被暗杀 • 闻一多被暗杀 • 污蔑民盟民进 “受中共之命, 甘为暴乱工具” • 宣布民盟非法 • 10月取缔民盟
3、民主党的历史转折点
• 48年1月,民盟宣告: “中间路线行不通,
要与共产党合作”
• 48年1月,民革宣布:
“本会当前的革命任务为 推翻蒋介石卖国独裁政权”
三、第三道路的幻灭
1.第三条道路的主张 2.国民党迫害民主党 3.民主党派与蒋决裂 4.第三条道路的结局
1、第三条道路的主张
*政治上:效仿英美,民主政治 *经济上:和平改良,资本主义 *实质上:旧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第三条道路? (1)国民党武力消灭共产党的败 (2)共产党还未强到能推翻国民党
• 其他民主党派纷纷表示: “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立场”
4、第三条道路的结局
实质:西方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帝国主义:不允许
第 三 条 道
路
封建主义:不允许 蒋介石集团:不允许 行不通 国际无产阶级:不援助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不赞成 民族资产阶级:无能力 破产标志:国民党政府宣布民盟非法 结局
出路:放弃“中间路线”、响应中共号召
第三条道路

什么是第三条道路
一
第三条道路的历史命运 二 第三条道路的历史作用 三
第三条道路的失败原因和 四 启示
目 录
一、什么是第三条道路?
第三条路线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也就是后期民主联盟)提出的社会民主
主义路线,在它两边一直存在着两条道路的斗争:一条是以国民党反动派为代表的
独裁、卖国的反革命道路;另一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这些 民主党派企图在国共两党之间“严守第三者立场”,幻想走第三条道路,即用和平 改良的办法使国民党政府“刷新政治”。其中民族党派人士张东荪在文章中提出和 平的死敌是“国民党为右,共产党为左”,为挽救时局,中间派的责任就是“把他 们偏右者稍稍拉到左转,偏左者稍稍拉到右转,这样右派向左,左派向右的情形, 使中国得到一个和谐与团结并由团结得到统一。” 他们幻想着如效仿西方美国,在 中国实行议会制,责任内阁制和地方自治制 ,把中国建立成一个强大的资本主义共 和国.
3、第三条道路的政治内容
所谓第三条道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他们自认为超然于国共两党之外,是第三者。 二是他们认为第三条道路“不偏不倚”,是“最公正和最正确的”,“是进步的、温和
的、不用厮杀而把国家纳入正常的轨道。而且合乎人道的,具有实效的。”为实现第三
条道路,他们宣称“中间派在政治上强大独立的地位,不仅对于促进和平……甚至对于 实现民主可能都有决定的作用”。为实现其政治路线,他们呼吁,全国中间阶层在政治
5、第三条道路怎样建国的问题 第三条道路只提倡和平改良,反对暴力革命。他们只赞同用和平的方法来改变国 民党蒋介石的反动政权,只想通过改良的方法使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取代国民党的 法西斯专政。如民盟主席张澜就说“我一直在劝国民党改良,不是要革命”。施 复亮也说:“改良的道路是今天中国一切中间派要走的道路,因为中间派在政治 上是改良派”。
第三条道路幻灭的原因~~近代史

共产党的建国方案受欢迎的原因
目录
抗战胜利后中国存在的政治主张 中间路线的发展历程 第三条道路幻灭的原因
民主党派在历史上的转折点
中国共产党建国方案受欢迎的原因
抗战胜利后中国存在的政治主张
共产党
国民党
各民主党派
国民党建国方案
以地主买办资产阶级 为代表的长期坚持消 极抗战、积极反共反 人民的蒋介石集团, 在国际反动派的支持 下,加紧准备大规模 内战,企图消灭共产 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 装,继续实行法西斯 独裁统治。
民族资产阶级及其建国方案——中间路线
民族资产阶级是指同帝国主义和封建 势力联系较少的中等资产阶级和上层 小资产阶级。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 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 士。其基本政治主张是建立一个名副 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使资本 主义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 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返回
民盟
民盟必须站在人民的、民主的、革命的立场, 为彻底推翻国民党统治集团、消灭封建土地 所有制、驱逐美帝国主义出中国、实现人民 的民主而奋斗。会议确认中国共产党“值得 每个爱国的中国人赞佩”,表示“今后要与 他们携手合作”。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1948年1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大 会宣布:“本会当前之革命任务为推翻蒋介 石卖国独裁政权,实现中国之独立、自由、 民主与和平。”随着形式的发展和通过实际 的教育,“民革”公开表示确认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地位。 其他民主党派也明确表示了参加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立场。国民党陷入众叛亲离、彻底孤 立的转折点。
为了迎接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他参加发起 成立政治协商会议陪都各界协进会,被选为 理事。在政协会议期间,他经常主持举办各 种报告会、演讲会。1946年2月10日重庆各 界在较场口举行庆祝旧政协胜利闭幕大会, 他担任总指挥。会上国民党特务进行破坏, 制造了"较场口血案",李公朴等人被特务殴 伤,送医院治疗。
第三条道路理论研究的路径分析

第三条道路理论研究的路径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第三条道路理论的研究路径进行分析,探讨了理论框架的构建、案例分析、路径依赖性的影响、资源整合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以及路径选择与转型策略。
在研究中发现,路径依赖性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资源整合与创新能力则是企业成功转型的关键。
通过对第三条道路理论的启示、研究的局限性进行总结,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
本文将有助于深入理解第三条道路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第三条道路理论、路径分析、理论框架、案例分析、路径依赖性、资源整合、创新能力、路径选择、转型策略、启示、局限性、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第三条道路理论研究的路径分析第三条道路理论研究的路径分析旨在探讨新兴经济体的发展路径选择及相关因素对其发展轨迹的影响。
本研究将通过构建理论框架、案例分析等方式,深入分析路径依赖性的影响、资源整合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以及路径选择与转型策略等方面,来揭示第三条道路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启示及发展趋势。
第三条道路理论强调了在全球化背景下新兴经济体探索发展之路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一种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
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案例分析,可以发现每个国家在发展道路上都具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而这种差异化发展的路径选择对于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路径依赖性对新兴经济体的发展轨迹也具有重要影响。
过去的发展历程和政策选择会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在制定发展策略时需要考虑历史的渊源和现实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第三条道路理论的研究路径分析将为我们提供深刻的启示,同时也要认识到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未来研究方向应该更加注重跨学科研究,探讨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全面深入地理解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之路。
2. 正文2.1 理论框架的构建《理论框架的构建》作为第三条道路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构建旨在揭示新型道路的本质机理和发展规律。
吉登斯的第三条路

“第三条路”政治(1) 第三条路”政治(1
第三条道路政治, 第三条道路政治,在明确承认它所关注的问题 范围比旧的左一有分野架构下更加广泛的同时, 范围比旧的左一有分野架构下更加广泛的同时, 保留社会正义问题仍然是核心的关注点。 保留社会正义问题仍然是核心的关注点。平等和 个人自由也许会发生冲突,但是立足平等的各项 个人自由也许会发生冲突, 措施也常常会扩大那些向个人敞开的自由的范围。 措施也常常会扩大那些向个人敞开的自由的范围。 对于社会民主主义者来说, 对于社会民主主义者来说,自由应当是指行为自 而后者反过来又需要广大社会共同体的参与。 主,而后者反过来又需要广大社会共同体的参与。 在置老式的集体主义于一边的同时, 在置老式的集体主义于一边的同时,第三条道路 政治正在寻找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新型关系、 政治正在寻找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新型关系、 寻找一种对于权利和义务的重新定义。 寻找一种对于权利和义务的重新定义。
目录
1、社会主义之后 2、五种两难困境 3、国家与公民社会 4、社会投资型国家 5、迈向全球化时代 6、结语
“第三条道路”在政治方面打破左右两分法, 在经济方面创造混合经济,在行政方面分 解国家的权力,在国际方面建立世界主义 的民族国家,在社会方面变福利国家为社 会投资国家
布莱尔的“第三条道路”

布莱尔的“第三条道路”2019-08-17布莱尔认为:在新的世纪,英国依靠⾃⼰的软实⼒,仍然可以成为世界的楷模,⽽不会淹没在美、俄、中这样的庞然⼤物的阴影之下。
1997年5⽉⼯党上台后,考虑到当时英国的外交已经陷⼊严重的危机,⽽且同欧盟的关系在保守党统治时期已降⾄冰点,布莱尔积极调整对外政策,使英国的外交政策转趋积极、灵活、务实。
新形势下,英国⼯党外交的⼏个鲜明特点是奉⾏"道德外交",强调英国在世界上的"灯塔",发挥英国软实⼒的优势等,⽽科索沃战争就被称为第三条道路战争。
从某种意义上说,英国曾是冷战体制的受益者。
冷战结束后,英国的国际地位进⼀步受到削弱。
在英国看来,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化的勃兴极⼤地改变了世界地缘政治的形式和内涵。
它标志着"当代"世界的终结:当代世界是建⽴在完整国家主权之上的民族国家,它们之间是传统的均势关系,这⼀关系可以追溯到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这种关系的核⼼就是国家边界的⾄⾼⽆上性、排它性和不可侵犯性,它对于⼀切外来的⼲预都可统统拒之门外,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基于权⼒。
但是英国学者认为,现在正进⼊⼀个"后现代"国家的时代,即处在⼀个更加相互依存和更加透明的世界的过渡期。
其特点是以⼀种更为和平的⼿段,及⼀个更加⼴阔的视野来追求国家利益,⽽⾦融市场的⼒量将是⽆穷和⽆孔不⼊的。
这些变化表明传统的民族国家正在经历⼀种前所未有的变化,它为英国在这种新形势下"发挥⽰范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由于从20世纪后半页以来,英国⼀直在从帝国的影⼦下撤退,这使英国难以找准其在世界上的位置,就连在欧洲的地位也语焉不详。
从历史上看,⾃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英国的对外政策实⾏从⼤国全球外交到重点⾯向欧洲的转变,并且已不可挽回地卷⼊了欧洲的⼀体化进程。
欧洲的安全和稳定事关英国的根本利益,⽽在冷战后世界经济竞争⽇趋激烈的情况下,英国的经济振兴和发展希望,离开了欧洲⼤陆的⼀体化进程是难以实现的。
“第三条道路”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第三条道路”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一、“第三条道路”产生的背景“第三条道路”是以安东尼·吉登斯、托尼·布莱尔和施罗德等人为代表的西欧社会民主党人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在传统社会民主主义价值理念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受到质疑的情况下,为了摆脱困境、迎接挑战,而在继承传统社会民主主义基本价值理念和借鉴新自由主义一些做法的基础上,取长补短、融会贯通,提出的一套提高竞争力和就业能力、限制和削减消极与不稳定因素的政治体系。
其中,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和社会福利政策的调整是“第三条道路”理论的重要方面。
二、“第三条道路”的思想内容(一)对“可能性”公平分配的平等理念第三条道路认为,随着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的重大变化,“包容性”已经成为回应不平等的重要工具,成为社会民主主义改造福利国家的基本价值理念和追求目标。
(二)“无责任即无权利”的福利改革原则“第三条道路”在坚持接受社会福利是公民合法权利的前提下,强调个人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要尽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从社会索取的权利和为社会尽责的义务同时存在,责任和权利相统一。
(三)多元化的福利提供主体在传统福利国家模式中,社会福利和大规模转移支付是一种国家行为。
国家对社会福利的高度介入,使家庭和社区的责任被削弱,个人自由受到压抑。
“第三条道路”主张,在坚持国家主导社会福利的前提下,加强国家与私人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互补关系,更多地发挥企业、家庭、第三机构(志愿性工作)和其他民间社会组织的责任和作用,确立政府和家庭、企业、社区以及志愿机构在社会福利上的合作关系。
三“、第三条道路”政策措施———以英国为例(一)促进人口就业英国政府指定并推行了大规模“从福利到工作”计划,对不同人制定了不同的行动计划,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二)赋予教育和培训优先权20 世纪90 年代末,英国工党执政后,把增加教育经费、培养开发人的潜能和终生教育作为其新政策最优先考虑的领域。
中间路线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的未来和前途”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此时,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上层的民主党派和部分民主人士,提出了“第三条道路”也叫“中间路线”的政治主张,并一跃成为当时国共两党之外的第三大政治势力,那么他们的具体情况和命运如何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
关于这个问题呢,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第三条道路”的历史渊源;二是“第三条道路”的具体内容;三是“第三条道路”走向幻灭的原因。
其中第三点是我们要学习的重点。
一、历史渊源“第三条道路”或者是“中间路线”的说法虽然是抗战胜利之后才提出来的,但是其思想主张不是突然出现的,从起源上讲,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末,此后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这一时期虽然没有“第三条道路”或“中间路线”的说法,但是此时确实在共产党和国民党之外,存在一股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力量,他们既反对国民党独裁,又反对共产党革命。
1. 青年党:国家主义(曾琦、李璜、左顺生。
国家、民族至上,全民政治、革命。
)2. 国社党:(张君劢,政治:修正的民主政治,经济:国家社会主义。
)3. 乡村建设派:梁漱溟,乡村建设运行。
(二)抗战战争时期(1937—1945)抗战爆发之后,国共两党进行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团结抗战,这时他们采取与国共两党合作,因为这些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绝大多数都是爱国的,他们不想制造不利于抗战的因素。
梁漱溟在他的自传中说:当时,蒋介石让他们说句公道话,他们觉得很为难,说国民党好,共产党批评,说共产党好,国民党又指责,他们很为难,为了维护抗战大局,他们暂时隐藏了自己的主张。
二、具体内容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一些民主党派的领导人物就提出了走“中间路线”的主张。
他们认为,当时的形势是,国民党不能用武力消灭共产党,共产党也无法用武力推翻国民党,所以走“中间路线”是一条可行之路。
在国共两党的矛盾斗争中,给民盟等民主党派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民盟成为了当时的第三大党,使他们企图在国、共两条路线之外,寻求第三条道路。
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第三条道路思想

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第三条道路思想“第三条道路”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中国民主党派发起,倡导在中国走不同于国共两党的中间路线。
在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强力镇压和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帮助下,中间路线退出历史舞台。
民主党派的转型历程充分说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新民主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标签:第三条道路;起源;发展;评价一、“第三条道路”的起源在西方早发国家现代化的冲击下,中国也开始了艰难的现代化历程。
在当时条件下,西方早发国家的现代化对中国产生两方面的重要影响:一方面,这种与中国传统迥然不同的西方文明,不管是对中国的统治阶级来说,还是对知识阶层来说,都存在着现实与潜在的威胁,西方文化的步步紧逼和中国文化的节节衰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因而,在短时间内赶超西方成为中国人心中的最大愿望。
如果要赶超,那么在向学习西方的过程中,一定会“取法乎上”,学习其最先进的东西,以求迅速超越西方。
另一方面,他们既赞叹西方早发国家现代化所带来的物质上的富足和武力上强大,同时又对西方现代化造成社会不公和贫富不均产生忧虑。
所以,在中国纯粹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并没有多少忠实的追随者,更多的中国人希望不仅中国能迅速赶超西方,而且中国在赶超过程中应避免西方国家在发展中曾经出现的各种弊端。
“第三条道路”就是在此心理状态中孕育而生。
1915年,国内的知识分子发动新文化运动,掀起全心全意向西方学习的一股热潮。
可好景不长,中国当局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给当时中国人当头一棒。
从而让一战刚刚结束时高喊“公理战胜强权”的中国知识分子马上改变立场。
“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迷梦”,“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起破产了”[1]。
“五四”爱国运动是“五四”时期社会思潮变化的转折点,它使得许多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变得激进起来。
其中一些人干脆把资本主义文明与殖民主义侵略行为视为一体,从而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视为必须被社会主义取而代之的过时文明,于是社会主义成为人们的追求目标。
“第三条道路”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第三条道路”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一、“第三条道路”产生的背景“第三条道路”是以安东尼·吉登斯、托尼·布莱尔和施罗德等人为代表的西欧社会民主党人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在传统社会民主主义价值理念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受到质疑的情况下,为了摆脱困境、迎接挑战,而在继承传统社会民主主义基本价值理念和借鉴新自由主义一些做法的基础上,取长补短、融会贯通,提出的一套提高竞争力和就业能力、限制和削减消极与不稳定因素的政治体系。
其中,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和社会福利政策的调整是“第三条道路”理论的重要方面。
二、“第三条道路”的思想内容(一)对“可能性”公平分配的平等理念第三条道路认为,随着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的重大变化,“包容性”已经成为回应不平等的重要工具,成为社会民主主义改造福利国家的基本价值理念和追求目标。
(二)“无责任即无权利”的福利改革原则“第三条道路”在坚持接受社会福利是公民合法权利的前提下,强调个人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要尽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从社会索取的权利和为社会尽责的义务同时存在,责任和权利相统一。
(三)多元化的福利提供主体在传统福利国家模式中,社会福利和大规模转移支付是一种国家行为。
国家对社会福利的高度介入,使家庭和社区的责任被削弱,个人自由受到压抑。
“第三条道路”主张,在坚持国家主导社会福利的前提下,加强国家与私人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互补关系,更多地发挥企业、家庭、第三机构(志愿性工作)和其他民间社会组织的责任和作用,确立政府和家庭、企业、社区以及志愿机构在社会福利上的合作关系。
三“、第三条道路”政策措施———以英国为例(一)促进人口就业英国政府指定并推行了大规模“从福利到工作”计划,对不同人制定了不同的行动计划,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二)赋予教育和培训优先权20 世纪90 年代末,英国工党执政后,把增加教育经费、培养开发人的潜能和终生教育作为其新政策最优先考虑的领域。
第三条道路及其批判

《第三条道路及其批判》安东尼·吉登斯1、第三条道路的六条原则:1)超越左—右划分的思维影响;(2)国家、市场和市民社会之间的有效平衡;(3)责任与权利相对平衡的新的社会契约;(4)发展一套广泛的供给经济学的政策以使经济增长与福利国家的结构性改革协调一致;(5)平等与社会多样性原则的统一;(6)重视全球化。
2、老左派:官僚主义与自上而下的政府控制;右派:取消政府管制3、第三条道路在美国:“新进步主义”:机会均等、个人责任和公民与社群动员。
权利必须与责任相伴。
两届克林顿政府采用或准备采用的政策:如紧缩财政、医疗保障改革、城市新建计划。
4、第三条道路在英国:新民主党人和新工党特别重视家庭生活你,犯罪和社群的衰退这些问题。
托尼·布莱尔的领导下,将左派与市民关注相联系,“既严惩犯罪,又严防犯罪”。
中—左政党,布莱尔和施罗德“政治行动必须补充和改善市场的基本功能,而不是妨碍它”。
----政府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新公共管理运动(分权化、企业化与市场化的改革)5、来自左派内部的批评:一位不拿手袋的撒切尔夫人----本质上是右翼的哲学---理论上是虚无缥缈的。
1)美国,杰夫·福克斯,“主流左派”必须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
而第三条道路只不过是‘新瓶装旧酒’。
2)英国,斯蒂特·赫尔,第三条道路避开了激进主义,采取“中庸的态度”。
至高无上的消费者取代了公民和公共领域。
---界定一个左派政党的不是他的价值观,二是其一贯的对市场的不满态度。
英国,阿兰·瑞安,第三条道路就是20世纪初新自由主义的回归,不接受自由放任的市场,同时反对国家对社会和经济生活的过度控制。
3)欧洲大陆:德国前财政部长,拉芳丹,第三条道路根本没有提供任何出路。
将经济考虑置于社会目标之上。
芬兰,艾其·德米加,北欧国家,大多数人受惠于公共福利,发达的市民社会。
反自由的威权主义烙印。
4)环境主义者:对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关注,忽略了生态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4、市场社会主义的启示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特定 历史时期的实现形式,代表着一种先进的社会生产 关系,因此必须自觉地减少西方市场经济中已显示 出弊端的东西,减少那些对解决效率和社会公平具 有消极作用的东西。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在以公 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促进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共同发 展。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过程中政府必须发 挥积极作用而不是让市场盲目调节,放任自流。
•
•
• 1、第三条道路的形成 • 1)产生: • 英国工党虽然是欧洲社会民主党的主要代 表,但与欧洲大陆国家社会民主党成立时 的主导思想民主社会主义不同,其成立时 的主导思想是劳工主义,即不追求宏大的 目标,没有改造社会的宏伟蓝图,仅把维 护劳工的利益作为唯一诉求。
• 英国工党劳工主义的主导思想维持了18年。 1918年2月和6月,工党两次召开特别会议, 在进行组织改革的同时,实现了主导思想 的革新。新党章规定,党的目标是“在生 产资料公有制和对每一工业或行业所能做 到的最佳的民众管理和监督的基础上,确 保手工与脑力生产者获得其勤勉劳动的全 部果实和可行的最公平分配。”同时,在 思想来源上,奉行思想来源的多样化,主 张思想的多元化,反对将某一思想定位为 指导思想。工党党章的变化与党纲的出现, 标志着其主导思想由劳工主义转变为民主 社会主义。
• 4、对第三条道路的评价
• 一、时代感强。社民党将全球化作为构建第三条 道路理论的大背景,这是难能可贵的。 • 二、强调变革和创新。“第三条道路”提出走非 左非右亦非中间的道路,超越传统的左右政治概 念,这本身就是一大创新。 • 三、实用主义色彩浓厚。社会民主主义本来就有 实用主义的特征,“第三条道路”更突出。 • 四、尊重传统。它仍坚持了社会民主主义传统的 核心价值观,只不过是根据新的形势做了新的解 释而已。
• “市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性质的几个规定 • 1、在解决劳动和资本的分离方面大多数模式是 以合作企业为基础,企业不是私有财产,非国 有化不等于私有化; • 2、这些社会模式以比较平等的方式在全社会分 配利润,防止资本过分集中在少数夫人手中; • 3、这些模式在技术革新、消除公害、发展社会 公益等方面都比资本主义私有制企业更具有优 势; • 4、在哲学思维层次上提出“手段和目的关系” 的新见解,将为社会主义的创新开拓更新的视 野和更大的空间。
由市场社会主义和第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 主义,资本主义也有 计划;市场经济不等 于资本主义,社会主 义也有市场。计划和 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
• 1、市场社会主义的含义 • 市场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股 重要思潮,它是对将近一个世纪以来倡导和 探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道路与 模式的笼统称谓。从经济社会制度上说, 市场社会主义指称一种经济体制的理论概 念和模式,同时也包括社会主义国家走向 市场经济的改革实验。这种模式从总体上 来看既不同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资本 主义”,也区别于以前苏联为代表的“计 划社会主义”。
• • •
3、市场社会主义主要模式介绍 1)“兰格模式” ⑴产生:兰格模式是西方经济学界关于社会 主义中央计划经济能否运行的论战产生的。 论战的一方以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奥地 利学派的L.米泽斯、F.哈耶克为代表;另一方 以美国经济学家F.泰勒、旅美波兰马克思主 义经济学家O.兰格为代表。前者坚持计划和 市场对立、市场经济同私有制不可分离的观 点。后者论证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经济 计算、合理分配资源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
• 2)启示 • 英国工党主导思想的嬗变与影响说明,一 个政党若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与时俱进 地确立正确适宜的主导思想,必须协调好 稳固阶级基础与扩大社会基础的关系。
• 2、第三条道路形成的大背景
• 进入90年代以来,给世界政治带来最为深远影响 的是全球化进程加速,科技革命更加迅猛,知识 经济兴起,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深化。社民党人 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比如,布莱尔在《第三条道 路:新世纪的新政治》中谈到,"第三条道路"面 临的挑战就是要认真对待世界经济和社会所出现 的"改变"。世界的变化使传统的阶级政治分野已 经过时,面对挑战,"第三条道路"必须超越"左右 对立",兼顾"效率与公正"、"发展与正义",均衡 "权利与义务",建立新的"个人与社会关系"。他 对工党政府的改革政策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工党 议程上的首要政策问题包括宪政改革、放权、福 利国家改革以及欧盟的未来,这些问题都体现了 全球化的影响.
• 4)四大主题。 • 一、新经济。核心内容就是如何在全球化形势下 实行充分就业和高速增长 • 二、新福利国家。过去的高福利导致一些人滥用 社会福利,因此必须减少这种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新福利国家的原则是,改社会福利国家为社会投 资国家。 • 三、新的执政行为。传统的国家是中央集权的, 随着社会复杂性的增加,这种执政模式已经逐渐 失效。自由主义的解决办法是私有化、市场化。 社民党要找出新的办法。 • 四、新政策。社民党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政策, 以便能够取得其依靠力量的支持,保证执政多数。
• 20 世纪90 年代后,在苏东社会主义国家 改旗易帜和工党自身连续大选失利的国际 国内背景下,新上台的工党领袖布莱尔提 出了名为“第三条道路”的社会民主主义 思想。社会民主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虽然 从字面上看仅仅换了两个词语的位置,但 内涵有着显著的变化。民主社会主义旨在 强调自身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是介于资本 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之间的 “第三条道路”,具有较为浓厚的意识形 态色彩。社会民主主义旨在强调自身是社 会的、公共的民主主义,是对新自由主义 和民主社会主义的超越,意识形态色彩明 显减弱。
• •
•
⑵两大理论:“市场联姻论”和“市场主导 机制论”。 “市场联姻论”认为资本主义完全脱离市场 是不可能的,但市场彻底脱离资本主义则是 极可能的,这种力量会把市场同社会主义 “联姻”在一起。 市场机制主导论:强调主要通过市场来实现 社会主义,从而明确指出市场机制是社会主义 经济运行的主导机制或资源配置的主要形式。 应该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 核心作用、基础作用或导向作用。
• 3、第三条道路的基本内容
• 1)重新确定依靠力量。传统的工人阶级过去一直 是社民党的主要依靠力量,但是随着阶级关系的 变化,传统工人阶级的人数越来越少,这使社民 党在选举中处于不利境地。为了适应选举的需要、 求生存、谋发展,社民党必须重新确定自己的依 靠力量。现在,从理论上讲,社民党主要依靠三 个群体的力量:一是工人;二是计算机、文化、服 务行业的从业人员;三是小业主。社民党依靠这三 个群体就可以形成政治多数,就能保证在选举中 获胜,而且这三个群体的共同点就是都主张社会 公正。这三者中第二者最为重要,因为随着经济 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部分人的数量会越来越 大。
• •
4)苏东解体后市场社会主义模式的新建构 苏东解体后,自由放任的市场机制的恶果使得 市场社会主义开始远离自由主义,在理论上 表现为,市场社会主义者把现代经济理论同 马克思的理论相结合来革新马克思主义传统, 主张根据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 改革的经验,全面辨证地总结当代世界经济 发展的教训,按照效率与平等相结合的原则 重构市场社会主义蓝图。
• ⑵兰格模式的主要特点:第一、生产资料公有 制。但容许小型工业和农业保留私有制。第二、 不完全市场体系。存在消费品市场和劳动服务 市场,但不存在生产资料市场和资金市场。第 三、多重决策体系。即存在中央计划决策、企 业决策和家庭决策的三层决策体系。第四、双 重价格定价体系。消费品和劳动力价格通过市 场来定价,生产资料价格则由中央计划机关采 用试错法,模拟完全竞争市场的竞争来定价。
• 2)重新解释社会公正观。社会公正是社会民主主 义的核心价值观,是它与主要竞争对手--自由主 义相区别的最重要标志。托马斯·迈尔认为,社 会公正是一个复杂而可操作的社会现象,它有如 下几层含义:1、形式上的平等;2、社会有很强的 包容性;3、社会允许一些不平等现象存在,因为 它们有利于社会发展,也使社会底层的人受益;4、 社会公正并不是市场行为的自然结果,而是一个 政治目标;5、一个人不管他在社会上贡献多大, 成功与否,其人的尊严应得到公正的对待,社会 必须为其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 • • • •
⑶、兰格模式的提出有重大的理论价值 第一,市场与公有制兼容 第二,计划与市场相并存 第三,效率与平等相一致 兰格模式的提出,可以视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中引进市场机制的最早理论尝试。兰格巧妙地 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微观经济学结合起 来,突破了传统的计划和市场互斥论的框框, 正式把市场范畴引入社会主义经济学体系中, 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不可低估的。兰格模 式对以后社会主义经济的探索者具有很大的启 发性,在这个意义上,兰格可称为“模拟市场 社会主义”的开拓者。
• •
•
•
⑵ “分权模式”的主要特征: 第一、经济决策分为国家和企业两个级别。 国民经济总计划、国民收入分配比例和重要 投资方向的决策等宏观决策权由国家掌握, 微观经济决策则由企业独立进行,受市场机 制的调节,企业以盈利为经营原则; 第二、货币在消费品、劳动力、资源配置等 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第三、市场是计划调节的可控市场,即市场 不是盲目自发地运行,而是要受到计划调节 的控制。
• •
2)计划与市场并存的“分权模式” ⑴产生:波兰经济学家W.布鲁斯提出“有调 节的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模式”。他在1961 年发表了《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市场》,分析 了集权模式的弊端,指出引入市场机制的中 央计划经济的分权模式的合理性。他提出了 国家通过控制市场引导企业决策、实现计划 和市场结合的分权模式,主张实行劳动者自 主管理的国营企业与宏观经济中央计划相结 合的市场社会主义。
• 2、市场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 1)产生: • “兰格模式”,确定了现代经济学中关于市场 社会主义的观念,标志着市场社会主义的诞生。 • 2)发展: • 四个阶段即:⑴30年代产生的计划模拟市场的 兰格模式;⑵60—80年代苏东国家引入市场机 制为核心的改革运动,提出计划与市场并存的 “分权模式”的市场社会主义;⑶80年代中后 期产生的“市场主导”的市场社会主义;⑷苏 东解体后市场社会主义模式的新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