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人类学

合集下载

解释人类学:论格尔兹及其《文化的解释》

解释人类学:论格尔兹及其《文化的解释》

解释人类学:论格尔兹及其《文化的解释》张胜洪;刘晓静【摘要】Clifford.Geertz is one of the creators of interpreted anthropology.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is one of his influential works .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outline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and analyse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and further explains the enlightenment of Interpretative anthropology for human beings.%《文化的解释》是解释人类学创始人克里福德·格尔兹的重要著作之一。

文章通过对格尔兹及其著作《文化的解释》的概要介绍。

呈现了其著作的大致轮廓,进而对《文化的解释》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同时对格尔兹及其《文化的解释》进行评议。

并阐述了其解释人类学研究方式对文化理解的启示。

【期刊名称】《遵义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14)004【总页数】5页(P75-79)【关键词】格尔兹;文化的解释;解释;理解【作者】张胜洪;刘晓静【作者单位】遵义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贵州遵义563002;遵义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贵州遵义563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0“文化的解释”作为《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中的一讲,在当前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研究范式。

《文化的解释》的诞生不仅仅是源于时代的需要,还与其作者格尔兹息息相关;“文化的解释”并非一种突然出现的研究方式,而是有其历史的缘起(在格尔兹之前,斯特劳斯已有符号的解释)。

本文试图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阐释:一是对格尔兹及其著作《文化的解释》的概要介绍,以期呈现著作的大致轮廓;二是对《文化的解释》一书主要内容的解读,以期对“文化的解释”展开进一步的理解;三是对格尔兹及其《文化的解释》进行评议,并阐述其对文化理解的启示。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复习题2及参考答案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复习题2及参考答案

成人专科《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一、名词解释1.人类学:人类学在英语中由两个希腊语词“人”和“科学”组合而成,意为“研究人的科学”。

2. 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的内部结构、功能和发展,揭示语言本质及存在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它经历了传统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三个阶段。

3. 国家干预主义:西方经济学发展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的理论源头是16世纪到17世纪的重商主义。

当时人们认为流通领域特别是对外贸易乃社会财富的源泉,强调在国家支持下发展对外贸易。

4. 定量研究:就是对事物的量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

5. 比较教育学:是一门带有综合性教育理论学科。

它的基本特征是:“跨文化比较”,立足当代,进行跨国度、跨民族、跨科学的综合研究。

6. 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

二、填空题1.历史学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规律的反映和阐释,始终追求实现三大基本概念。

这三大基本概念是:全面、真实、必然。

2. 在文艺学领域中,文艺理论探讨文艺的性质、原理和批评标准等,文艺史探索文艺的演变发展,文艺批评则是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评价。

3.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创立了结构主义语言学。

他认为语言是符号系统;作为符号,语言的物质性声音叫作“能指”,语言的表意性思想)叫作“所指”,它们的关系如一张纸的反面和正面。

4.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对语言的拓展开始于他对“语言行为”和“语言能力”的区分;前者研究语言是什么样子,后者回答语言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5.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是《马氏文通》,它的作者是马建忠。

6. 人们把客观世界划分为互相联系又相互对立独立的两部分:以人为中心的人类社会和以自然为中心的自然界。

由此,人们对世界认识也就相应分化为两种独立的科学,即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

7.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同是以人为中心的科学,同是人类的自我认识。

8.关于人的存在和发展,关于人类的历史和未来,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协同研究。

人类学 相关名词解释

人类学 相关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2)1、理论人类学与应用人类学之关联举各民族物质上行为各种形态而比较他们异同”的名为“比较民族学”, 即今天所说的理论民族学, 它偏重于研究多个民族的共同发展规律。

(蔡元培)应用人类学:应用人类学是近几十年新兴起的一门人类学分支学科。

它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结合,运用人类学的理论与社会调查的方法,着重研究现代社会结构和人民的社会生活规律。

对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医药与保健,环境破坏与环境保护,遗传工程进行应用研究,提出对策,应用人类学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已冲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界线,进行科学间合作,协同研究。

可分为结构人类学、人类工程学、医学人类学、老年人类学、分类人类学、经济人类学、人口人类学、教育人类学、空间人类学等分支学科。

2、人类学南派与北派的比较20世纪上半叶中国人类学兼收并蓄了欧美人类学的种种学术流派,成为一个多元的学术体系。

到30年代,中国人类学已形成三种具有地区特色的风格,呈华东、华南和华北三足鼎立之势。

其中,受社会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影响的“北派”与“南派”,分别以燕京大学与“中央研究院”为中心形成自己的圈子。

“北派”受功能学派影响较大,偏重于一般社会科学。

关注深入的民族志研究(社区调查),重视比较不同社会中人类的不同生活方式,研究并阐释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其最重要的特色在于汉人社区研究。

强调社区研究方法的运用,以田野调查的实际资料和分析研究为拳头产品,通过和国外学者的交流与对话,在国际人类学界影响较大。

“南派”与历史学派关系深厚,偏向于人文学,注重物质文化与跨民族关系研究,注意力在文化研究,而非规律或原理、原则的寻求。

强调以族群文化为研究对象,着重搜集传统风俗与历史源流的内容,明确提出要以人类学材料来补充历史记载不足的看法。

在实地调查中,偏向于民族志描述。

他们开展的田野调查数量最多、面积最广,质量上乘。

两派在经验资料与理论知识的积累方面,分别都有各自独到的开拓。

克利福德_格尔茨和他的解释人类学_石奕龙

克利福德_格尔茨和他的解释人类学_石奕龙

《世界民族》1996年第3期克利福德·格尔茨和他的解释人类学石奕龙在当今美国学术界,格尔茨(Clifford Geertz)是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类学家,他于70年代初期创立了解释人类学(interpretative anthropology),主张对文化作深度的诠释,提倡人文及社会科学研究应坚持人本主义精神。

他在人类学界和人文、社会科学及其他领域中都有许多追随者。

格尔茨1926年出生于旧金山,1956年在哈佛大学获得人类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先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958~1960年)、芝加哥大学(1960~1970年)、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任教,现为新泽西州普林斯顿高级研究中心的讲座教授。

格尔茨的田野工作主要集中在印度尼西亚与摩洛哥两个地区,1952-1958年,他曾先后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和巴厘岛从事田野工作,此后曾5次到摩洛哥进行实地调查。

在此基础上,他先后撰写了十几部著作与几十篇重要论文,涉及生态、经济、亲属关系、市民政治、法律、宗教、艺术、意识形态、人性、常识、第三世界的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过程、文化理论、人类学方法论等诸多领域,常有新的见解昭示于人。

例如,他在生态方面提出了“生态系统”(ecosy s-tem)的概念;在亲属关系的研究方面,他通过巴厘人的个案,对人类学家在使用亲属概念时的理所当然的态度提出了质疑。

他在50年代就提出要结合历史的考察去阐释文化人类学的主题,提倡历史人类学的研究。

但是,格尔茨的真正成就在于他为人类学的研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与视野———一个以人本主义为基础、以象征行动论为中心的文化理论和解释人类学的视野。

由于格尔茨解释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论的表达主要见于他的《文化的解释》(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1973年)与《地方知识:解释人类学论文续篇》(Local Know ledge:Further Essay s in Interpretative Anthropology,1983年)两本文集中,因此,本文主要根据这两本书来介绍与解释格尔茨的理论与方法。

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人类学:源自希腊文,由“人”和“学问”两个字合成,意思是研究人类本身的学问,伴随西方国家全球殖民扩张的过程中产生,最初的人类学家借助殖民者的文字记录展开研究,被称为“扶手椅上的人类学家”。

人类学是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是研究人的起源与发展,包括人的体质与文化及其发展变迁的学问。

1897年美国华盛顿人类学学会成立标志着人类学科地位最初确立。

文化: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由耳濡目染产生出)人类学的分支学科:体质人类学考古学人类学文化人类学语言人类学民族学(社会)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欧洲)狭义:对异文化的共时性研究社会人类学(英)广义:对不同时代(考古学)不同地区(语言人类学)不同民族(民族学)考古学:通过发掘研究古代人类的物质遗存来重构历史上不同文化群体的社会生活,探讨人类文化的形成和演变过程,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过去。

语言人类学:研究语言,或借助语言学的成果达到深化认识人类文化的目的,认为族群语言与族群的社会结构思维模式、宗教信仰等社会生活内容密切相关。

因而把语言看作是一种社会像符和文化资源,认为语言反映了群体和个人的分类方式、思维特征和价值观,同时也反映了他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语言人类学所研究的语言是社会构造的一部分,体现了人类的能动作用。

民族学:更多的关注人类文化现象,侧重于“描述、分析、解释人们的思想与行为的方式,社会和文化的异同,包括人们在风俗习惯、婚姻家庭、亲属制度、宗教信仰、政治经济制度、原始艺术等方面存在的共性与差异”。

通过分析这些异同产生和形成的原因及其对于当地人的现实意义,揭示人类文化的本质,从而不断完善人类的知识体系。

(对人类的认识)考古学:研究过去的人类文化语言人类学:通过语言符号研究文化民族学:研究现在的人类文化文化人类学:研究目标:以人为终极目标,试图全方位的,整体的研究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这三大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构成人类学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概念。

格尔兹的解释人类学

格尔兹的解释人类学

格尔兹的解释人类学作者:王铭铭。

【内容提要】本文较为系统评述了当代著名解释人类学大师克利福德·格尔兹的思想影响、学术历程及主导理论,认为:格尔兹作为“象征人类学”的核心人物,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人类学转变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格尔兹的学术历程可以分作三个阶段,即由初步显示对宗教生活和符号体验的兴趣,到对当时社会经济问题的兴趣,再到对符号和文化的重新关注;格尔兹在描述、地方性知识、文化理解等领域的研究方面都体现了“解释人类学”的基本意味,即肯定人类文化的基本特点是符号的和解释性的,并认为作为文化研究的人类学也是解释性的,由此他也被称为“反思人类学”的最早实践者;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看来,格尔兹的文化观有可能忽略文化的多元性和意识形态性,并可能导致对非西方文化的误读,但不可否认的是,格尔兹充分肯定了边缘意义世界的价值。

对人类学(尤其是社会与文化人类学)的学说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60年代以来,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 )以结构人类学(structural anthropology )为口号感召了许多杰出的人类学家,影响波及全球。

然而,作为一个把人文现象归结为“深层文化语法结构”、对人类学田野工作的实践充满疑虑的“摇椅上的人类学大师”,列维—斯特劳斯很快就面对一个来自于人类学内部的挑战。

一批以后结构主义为理论追求的学者,在列维—斯特劳斯出版他的大作不久,就提出了一大堆有关人类学研究宗旨的问题,诸如:人类学者的学术使命是推理,还是社会参与中的文化感知?人文现象的基本特质是丰富的表象,还是深层的无意识结构?人类学者从事的职业是具体地点的田野工作,还是书斋式的思辨?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促使人类学者对自身的实践与职业进行反思。

在极端的情况下,这些反思一度也造成了人类学认识论虚无主义的流行,并诱使一批学者落入空谈,忘却了“后结构问题”的原意。

不过,大多数人类学者拒绝提倡“主义”,他们自结构人类学提出之时,就已开始了另一番实验。

人类学名词解释大全

人类学名词解释大全

马林诺斯基:原籍波兰的英国社会人类学家,功能主义创始人之一。

早年于波兰克拉科夫大学学习物理、数学及心理学、哲学等,1908年获物理学、数学博士。

后入德国莱比锡奥斯华理化实验室,从马特学习民族心理学,因病终止,在病中读了弗雷泽的《金枝》,遂对人类学发生兴趣,并于1910年入伦敦大学经济学院学习人类学,1916年获科学博士学位,1921年起开始在该校教书,历任社会学讲师、社会人类学讲师、人类学特别讲座高级讲师,1927年成为伦敦经济学院的第一位人类学教授,并兼任系主任直到逝世。

他曾在日内瓦、维也纳、罗马、奥斯陆等地讲过学,并4次访美,在加州大学、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耶鲁大学讲过学。

1938年访美时,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留下,1940年任耶鲁大学访问教授,1942年被聘为该校终身教授。

他还是波兰科学院院士、意大利人口研究委员会通讯委员、荷兰科学研究皇家学院院士,并于1936年被哈佛大学授予名誉科学博士学位。

马林诺斯基十分重视实地调查,除1914年-1918年在大洋洲做长期调查外,还先后在美国、墨西哥、肯尼亚等地做过实地调查,创立了参与观察法。

他认为文化是个整体,社会人类学的研究应从整体上分析器各组成部分间的关系,尤其要分析文化对个人生理及社会生活上的需要所起的功能,从而,他也十分强调人类学应该更多的为实际工作服务,甚至认为社会人类学即为一门应用的科学。

他的学术思想和实地调查方法,对西方人类学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他去世后,美国应用人类学会专门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马林诺斯基”奖,他的主要著作有:《西太平洋上的探险队》(1922)、《野蛮社会只犯罪与风俗、《野蛮社会的性别与抑制》、《珊瑚礁财院及其巫术》、《科学的文化理论》、《文化变迁的动力》等。

文化:在人类学中,通常指人类社会的全部活动方式。

它包括一个特定的社会或民族所特有的一切内隐和外显的行为、行为方式、行为的产物及观念和态度。

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适应环境,遵循客观规律改造环境的工具。

06 格尔茨与解释人类学

06 格尔茨与解释人类学
第七讲 解释人类学
格尔茨
寻找深层的乌龟
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1926-2006)
美国人类学家,解释人类学的 提出者
生于美国旧金山的一个中产阶层家庭 。1950年毕业于俄亥俄州的安逖澳克 学院,获得哲学学位。受当时美国人 类学家C.克拉克洪学术思想的影响, 对经验主义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进入哈佛大学社会学关系学系学习。 1956年,他以《爪哇宗教》这部著作 获得了人类学博士称号。
无论是一小段田野日记,还是 马林诺夫斯基那样的长篇专著 ,决定其好坏的问题则是它是 否将挤肯与眨眼区分开来,是 否将真挤眼与模仿的挤眼区分 开来。我们不是在一大批未经 解释的资料,在极浅的描述上 ,而是在能使我们与陌生的人 们建立起联系的科学的想像力 上,衡量我们的解释是否具有 说服力。
人类学解释是什么追溯社会性对话 遥曲线,把它留定在一种可供考察 的形式里。简言之,我们所定的是 说话的noema(“思想”、“内容 ”、“要旨”),是说话这个事件 的意义,而不是事件本身。“民族 志学者是干什么?”——他写作;
把分析以及这些分析的理论含义扩展 到更大的情景中,才使它们受到普遍 的注意,从而证明了我们对它们的建 构。
怎样才能从民族志描述所惧的诸如 我们的羊的故事这些微观材料—— 杂乱无章的言谈和轶事——达于那 些民族、时代、大陆或文明的巨大 的文化景观呢?
“琼斯村即美国”式的“微观”模 式;“复活节岛即试验试验案例” 式的“自然试验”模式。
且更为不妙的是,我们在对析解进行 析解。
人类学著述本身即是解释,并 且是第二和第三等级的解释。 (按照定义,只有“本地人” 才做出第一等级的解释:因为 这是他的文化。);因此它们 是“虚构”的产物;虚构的产 物,是说它们是“某种制造出 来的事物”,是“某种被捏成 形的东西”——即fictio——一 词的愿意——而不是说它们是 假的,非真实的。或者仅仅是 “仿佛式的”思想实验。

中国人类学史

中国人类学史

中国人类学史一、名词解释1、人类学:人类学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是研究人或者说是研究人类和他的文化的一门学科2、民族志:源自希腊文,是对各民族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描述和记录;是民族学家对于被研究的民族、部落、区域的人之生活文化的描述与解释。

3、应用人类学:是近几十年兴起的一门人类学科,也是人类学家对人、文化、社会的知识和理论应用于改善和改进人类社会生活,促进人力进步的学科,它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结合,应用广泛,蕴涵面广,包括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等。

4、边政学:兴起于抗战时期,是一种为边疆政策提供建议、为国家服务的一门学科。

1942年吴文藻的《边政学发凡》成为边政学的奠基之作,指出,边政学以边疆民族政治、思想、事实、制度及行政等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其宗旨在于以边政学为依据,来奠定新边政的基础,辅助新边政的推进,从而使学术研究在理论及实践上齐头并进。

5、科学民族志:是指一战以后,以英国的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为首的功能学派建立的,在理论上建构了有效的理论范式,在方法论上发展起更为科学的民族志方法。

6、吴文藻:是中国社会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重要奠基人,“中国社会学之父”和“中国人类学之父”,是中国明确提出“中国化”主张的第一人。

他将西方社会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文化理论全面系统的介绍到中国,力图建立中国本土人类学理论体系;代表作《西方社区研究的近今趋势》、《论文化表格》、《功能派社会人类学的由来和现状》7、吴泽霖:中国社会学家、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吴泽霖将社会学与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联系起来,对社会现象作了跨学科的研究。

30年代初,他在《现代种族》一书中,即预见中国人口过剩的危机,主张建设民族学博物馆,对我国少数民族博物馆做出来巨大贡献。

代表作:《社会约制》、《现代种族》、《社会学及社会问题》8、费孝通:,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江村经济》《乡土中国》,为汉人社区研究扩大了实地调查进而理论发展,使人类学从过去研究“野蛮人”的时代转向更为开阔的文明社会,而且开辟了一个本民族人研究本民族社会文化的新方向。

人类学概论人类学要义

人类学概论人类学要义
方法。
8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五:一点 四十三分。
(二)民族志是田野工作的重要结果 人类学者最终坐下来调整知识和思路,
进而完成的这个文化撰写的文本形式就 是所谓的民族志(ethnography) 民族志是田野工作的结果之一,是人类 学的主要展示手段与形式
9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五:一点 四十三分。
四、学科对象:
18世纪的欧洲:文化的集合意义强调了精神观念领域 的内向性理想主义的推崇
4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五:一点 四十三分。
汉字“文化”对译各类西文中culture的 同义语,意指不动用权力或刑罚,而是 依靠文德进行教化
19世纪和20世纪初,culture成了人类学 最核心的概念,它的复合含义更为复杂 起来
这些基本需要大致有三种层次:生物需要、工具 需要以及整合需要
6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五:一点 四十三分。
格尔兹: 将文化视为一种象征体系
其考察象征符号的目的不是去求助某种文化规律 或法则,
寻求该符号是如何模塑社会行动者看待、感觉 和思考这个世界的
探索其意义并加以阐释 后现代主义:将文化转换为一个“建构性的”过程
旨在强调人类学中研究人类文化的部分,指代研究与人的生 物特性相区别的人类社会及其文化的一门学科
它所关注的人类文化现象,侧重描述、分析、解释人们 的思想与行为方式,社会和文化的异同,包括人们在风 俗习惯、婚姻家庭、亲属制度、宗教信仰、政治经济制 度、原始艺术等方面存在的共性和差异
话语/交际民族志是人类学家研究语言现 象时所运用的重要方法之一。
交际民族志学者认为,特定的文化模式 决定谈话的内容和形式,因而该领域注 重分析语言在社会文化联系中的使用问 题
36
第三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五:一点 四十三分。

解释人类学

解释人类学

格尔茨对巴厘人斗鸡这一深层游戏意义的文化解释有如下几个方 面:(1)斗鸡不是为了在赌博中获得金钱,而是为了获得某种象 征地位的意义,需要将斗鸡这个行为与巴厘文化广阔的世界联系 起来;(2)斗鸡的功能并不是像功能学派所言,是为了强化社会 生活的某种结构或规则,而只是展示社会,解释社会生活的意义。 声望是该社会的核心驱动力,它们也是斗鸡的核心驱动力,斗鸡 是一种地位关系的戏剧化过程;(3)斗鸡揭示了巴厘岛平时社会 生活中被掩盖起来的部分,使人们看到了一个通常看不到的巴厘 岛人的现实,它揭示了平日生活被掩藏的维度,表明妒嫉与沉静、 羡慕与优雅、残忍与妩媚都是巴厘人性格中的一部分;(4)一个 民族的文化是诸多文本的综合体,斗鸡不过是集合体中的文本之 一,还可以通过仪式、大型祭典等表现出巴里人的人性侧面。格 尔茨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种文本的集合体,人类学家的任 务就是在这些文本的拥有者中去解读他们,开辟一种分析的可能 性;(5)解释人类学民族志研究方法的开放性特点。在近距离的 研读中熟练操作,阅读一种文化形式的任一剧目,并在任何一个 其他地方结束阅读,环绕在单一、多少被限定的形式中,或者在 不同的形式之间移动,寻求更广泛的联系或得到对比。无论在哪 个层次操作,无论他们多门错综复杂,指导原则是同样的,社会 如同生活,包含了其自身的解释,一个人只需学习如何接近他们。
格尔茨关于文化系统与社会系统是相互独立部分的思想,是对帕 森斯社会、文化、人格相互整合观点的批评与发展。在对印度尼 西亚经济发展的考察中,他不沿袭经济学家从经济角度研究经济 发展问题的老套路,而是从文化的立场去找出印度尼西亚经济发 展的特点。在《农业的内卷》中,他借鉴了戈登威泽的内卷概念。 格尔茨认为,印尼在世界经济体系的影响下出现人口增长,但人 们没有离开自己的土地,使土地以惊人的弹性承载人口的增加, 这是传统文化中亲属观念、家庭互助观念以及守土价值观等的影 响所致。而这种事实造成了劳动力投入的增加,边际报酬的递减 的农业经济发展成果,格尔茨称之为农业的内卷化。格尔茨的理 论后来引起了实体经济学的极大兴趣。这一理论的贡献在于,对 于任何一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必须关注其文化背景, 简单地从发达国家中总结出来的经济学理论套在发展程度、文化 背景不同的国家头上,不会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

马工程文化人类学知识点整理1

马工程文化人类学知识点整理1

绪论第⼀节⼈类学的概念⼈类学是⼀⻔研究⼈及其⽂化的基础学科。

学科属性:⼈类学是⼀⻔研究⼈类⾃身的学科,即研究⼈类体质和社会⽂化的学科,其真正作为⼀⻔学科产⽣和发展的时间只有⼀百多年。

⼈类学的特殊性在于这⻔学科沟通了⾃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学关注着⼈类及其⽂化的整体,⽽其他所有的学科所研究的都是⼈类及其⾏为的某⼀⽅⾯。

⼈类学⼗分适合与其他学科形成跨学科的合作并将这种合作转化成⼈类学本身的研究⽅向。

第⼆节⼈类学的视野学科分⽀:1.体质⼈类学主要研究作为⽣物有机体的⼈类的形态与⾏为,探讨⼈类⽣存与发展的⽣物习惯基础。

2.考古学泛指对古物、古迹等物质⽂化的研究3.语⾔⼈类学以⼈类学的视⻆研究⼈类语⾔问题的⼈类学分⽀学科,主张把⼈类的语⾔作为社会⽂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进⾏研究,着重考察语⾔的起源、形成、发展及演变规律4.⽂化⼈类学专⻔研究“现在的⼈类⽂化”,此研究与主要研究“过去的⼈类⽂化”的考古学有着明显的不同,同时也有别于以语⾔符号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语⾔⼈类学第三节⼈类学的价值实践价值:⼈类学的特性——对⼈类的⽂化、社会⾏为、特有情怀的研究,以及⽥野⼯作⽅法等,都使得⼈类学成了⼀⻔⾮常贴近⼈类⽇常⽣活的学科,这样的⼀⻔学科,从⼀开始就存在着明显的可⽤于实践的特性。

⼈类学⾃学科成熟之始就被视为调和殖⺠政府和殖⺠地社会之间关系的⼯具。

学科实践价值的彰显还体现在⼈类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及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领域合作上。

第⼀章⼈类学学说发展与⻢克思主义对⼈类学的影响第⼀节早期⼈类学理论⼀、进化论与传播论1.进化论斯宾塞《社会静⼒学》⾸次反思了⼈类社会,提出了普遍的进化框架。

认为随着社会的进化,社会范围的不断扩⼤、从⽽导致社会结构的扩⼤和分化,以及社会功能的进⼀步细化,由此,社会进化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开创了⼈类学学说史上第⼀个理论流派—古典进化论古典进化论(单线进化论)爱德华·泰勒(古典进化论第⼀位代表⼈物)《⼈类早期历史和⽂明的发展研究》《原始⽂化》《⼈类学》主要从⽂化⻆度探究整个⼈类发展进化史“⼼理⼀致说”:相信⼈类⽆论如何不同,但在本质上没有不同,因此都能按照⾃⼰的速率演化泰勒指出⼈类在宗教信仰上经过了万物有灵—多神教—神教三个阶段世界上不同⺠族与⽂化都依据同样的进化路线,只是进化的速率有所不同⽽已,那些较慢的犹如现代⽂明的过去,故⽤“遗存”称之摩尔根从社会⻆度探讨⼈类的宏观进化过程《易洛魁联盟》《⼈类家庭的⾎亲与姻亲制度》《古代社会》系统阐述了⼈类社会进化的具体过程,将整个⼈类社会划分为蒙昧—野蛮—⽂明三个阶段,⼜将蒙昧时代与野蛮时代分别细分出低级、中级和⾼级三个阶段,并且以物质⽣产资料即⽣产技术与⽣产⼯具的发明作为衡量每⼀阶段的具体标志2.传播论拉策尔《⼈类地理学》《⺠族学》认为⽂化要素是随着⺠族迁徙⽽扩散的,并通过将⽂化要素标在地图上的⽅法,试图描绘出⼈类⽂化的分布图,从其相似形态来推测历史上的联系。

人类学知识点整理

人类学知识点整理

人类学知识点整理名词解释1.人类学:人类学就是研究人及与人之相近得灵长类得一门学问,或者说就是多种相关学问得集合。

2.文化: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得民族学意义来讲,就是一个复合得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得人所习得得其她一切能力与习惯。

3.自然选择:简单地说就就是保持适用环境较好得特征,抛弃不太适用得特征得过程。

两个重要得基本点:1、所谓特征不就是个别得而就是群体得有利特征;2、特征并不就是天生得“优越”,自然选择完全依赖环境,环境改变,那些有利得适用特征也随之改变。

4.主位观点:将焦点放在当地人得解释方式以及重要意义得判断标准。

5.客位观点:强调研究者得解释方式、概念范畴以及判断重要性得标准。

6.主位研究:就就是要研究者从事件参与者本人得角度去观察,要研究者摆脱既有得范式得束缚,抛弃文化本位得偏见,去探讨人类社会得现象。

7.客位研究:即使从旁观者得角度观察人得行为与事物。

人类学家就是通过科学得方法来分析与归纳所获得资料。

客位研究经常把当地人认为无意义得、或不适宜得活动、事件来进行比较与评价。

8.文化相对观:就是直接涉及文化价值判断得方法与理论,就是人类学得核心。

她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己得特征与个性。

在过去、现在与将来,任何文化在价值上都就是平等得。

但这种“平等”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而赞成或接受某一群体得所思所为,而就是将文化行为放入其具体得历史、环境与社会中加以对待。

我们不能用普遍、共同、绝对得标准去衡量一种文化得价值。

人类学家用文化相对观来反对种族主义、欧洲中心主义,以及民族中心主义。

9.文化得整合性:文化得所有方面在功能上相互关联得趋向称为整合。

10.族群:就是某种群体由于体质类型、文化得相似,或者由于迁移中得共同记忆,而对她们共同得世系抱有一种主观得信念,此种信念对于非亲属社区关系得延续相当重要,这个群体就被称为族群。

11.原生论:也称为根基论,该理论认为族群认同主要来自天赋或根基性得情感联系。

阐释人类学

阐释人类学

相关衔接:人类学家在使用“文化”一词时,所谈到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意 义。一是常用来指可以观察到的现象,即作为现实存在的事物和事件。一是 用来指知识和信仰的有组织的系统,这种系统被用来构建人们的经验和知觉, 规定其行为,决定其选择。
• 作为地方性知识:地方性知识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类型或知识体系,而 在更大意义上是一种只是观念或对知识的认识方式。地方性知识表达 了这样一种意义—-由于知识总是在特定的地域和文化情境中产生并 得到辨护的,那么我们对知识的考察与其关注其普遍的准则,不如着 眼分析和重视形成知识的具体情境,即如格尔茨所言“把对所发生的 事件的本地认识与对可能发生的事件的本地联想联系在一起。”格尔 兹认为比较研究并不是把具体的差异性减化成抽象的共通性,也不是 把同一现象用不同的名字包装起来,而是要去处理那些差异性,从中 解读出多元的意义来。 • 地方性知识批判了两个观点:一是试图解释一切的“大概念”;二是, 整体性地系统地解释社会以及文化现象的说明方式。 • 相关衔接:经过阐释的意义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千变万化的,由此
生平介绍
格尔茨(1926年8月23日-2006年 10月30日),美国文化人类学家、 修辞家、符号学和解释人类学的提 出者。1926年8月,生于美国加州。 1950年毕业于俄亥俄州的安逖澳 克学院,获得哲学学位。受当时美 国人类学家C.克拉克洪学术思想的 影响,进入哈佛大学社会学关系学 系学习。1956年,他以《爪哇宗 教》这部著作获得了人类学博士称 号。格尔茨曾先后担任斯坦福大学 行为科学高等研究中心的研究员、 加利福尼亚大学巴凯学院人类学系 副教授、芝加哥大学新兴国家比较 研究会任人类学副教授、普林斯顿 高等科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教授。
• 格尔茨认为民族志性质有四个特点:首先,它是进行解释 的记叙;其次是所解释的对象社会性对话是过程;第三, 解释是那种对话尚未消失之前试图将所说的内容保留下来, 使其成为可阅读的文本;第四,它是微观的研究。

人类学知识点整理

人类学知识点整理

人类学知识点整理名词解释1.人类学:人类学就是研究人及与人之相近的灵长类的一门学问,或者说就是多种相关学问的集合。

2.文化: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就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她一切能力与习惯。

3.自然选择:简单地说就就是保持适用环境较好的特征,抛弃不太适用的特征的过程。

两个重要的基本点:1、所谓特征不就是个别的而就是群体的有利特征;2、特征并不就是天生的“优越”,自然选择完全依赖环境,环境改变,那些有利的适用特征也随之改变。

4.主位观点:将焦点放在当地人的解释方式以及重要意义的判断标准。

5.客位观点:强调研究者的解释方式、概念范畴以及判断重要性的标准。

6.主位研究:就就是要研究者从事件参与者本人的角度去观察,要研究者摆脱既有的范式的束缚,抛弃文化本位的偏见,去探讨人类社会的现象。

7.客位研究:即使从旁观者的角度观察人的行为与事物。

人类学家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分析与归纳所获的资料。

客位研究经常把当地人认为无意义的、或不适宜的活动、事件来进行比较与评价。

8.文化相对观:就是直接涉及文化价值判断的方法与理论,就是人类学的核心。

她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征与个性。

在过去、现在与将来,任何文化在价值上都就是平等的。

但这种“平等”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而赞成或接受某一群体的所思所为,而就是将文化行为放入其具体的历史、环境与社会中加以对待。

我们不能用普遍、共同、绝对的标准去衡量一种文化的价值。

人类学家用文化相对观来反对种族主义、欧洲中心主义,以及民族中心主义。

9.文化的整合性:文化的所有方面在功能上相互关联的趋向称为整合。

10.族群:就是某种群体由于体质类型、文化的相似,或者由于迁移中的共同记忆,而对她们共同的世系抱有一种主观的信念,此种信念对于非亲属社区关系的延续相当重要,这个群体就被称为族群。

11.原生论:也称为根基论,该理论认为族群认同主要来自天赋或根基性的情感联系。

人类学

人类学

人类学(anthropology)一词,起源于希腊文“ανθρωπο(anthrōpos,人)”人类学以及“λογο(-logia,学科)”,意思是研究人的学科。

这个学科名称首次出现于德国哲学家亨德在1501年的作品《人类学——关于人的优点、本质和特性、以及人的成分、部位和要素》(Antropologium de hominis dignitate, natura et proprietatibus, de elementis, partibus et membris humani corporis),当时人类学这个字指的是人的体质构造。

[1][2]当代人类学具有自然科学、人文学与社会科学的源头。

[3]它的研究主题有两个面向:一个是人类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一个是追溯人类今日特质的源头与演变。

民族志(ethnography)同时指称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依据人类学研究而书写的文本。

从事人类学研究的专家则称为人类学家(anthropologist)。

人类学的基本关注问题是:什么是智人的定义?谁是现代智人的祖先?人类的体质特征是什么?人类如何做出行为?为什么在人类不同群体之中,有着许多变异与差异?智人在过去的演化历程,如何影响其社会组织与文化?依此类推。

自从弗朗茨·博厄斯(Franz Boas)与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在十九世纪晚期与二十世纪早期从事人类学研究后,这个学科就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区分开来,人类学强调对脉络的深度检视、跨文化比较(社会文化人类学本质上就是一门比较研究学科),以及对研究区域的长期、经验上的深入了解,这往往称为参与观察。

文化人类学格外强调文化相对性,并运用其研究发现来建构文化批判。

这在美国特别风行,源于弗朗茨·博厄斯对十九世纪种族主义的反对,经过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倡导性别平等与性自由,到当代对于后殖民压迫的批评,以及对多元文化主义的提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文化与社会
格尔茨指出,对文化与社会两者的关系始终存在一个误区,就是未能把两者置于同等的地位。在格尔茨看来,意义的文化结构与社会互动模式的不协调,在于未能意识到文化与社会不是简单地前者反映后者,而是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的系统。他指出,区别文化体系与社会体系的有效方式,是将前者视为社会互动赖以发生的有序的意义体系和象征体系,而将后者视为社会互动模式本身。文化是意义的结构,人类用他们的经验指导他们的行为;社会结构则是行为所采取的方式,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关系网络。因而文化结构和社会结构是从相同现象中的到的不同抽象,前者按照行动者的意义来考虑社会行为,后者按照对社会系统的功能来考虑社会行为。
二、解释人类学的理论渊源
解释人类学的理论渊源有三个方面,即韦伯的社会行为理论,帕森斯的社会、文化与人格的结构功能主义,哲学家赖尔的“心的概念”。
(1)韦伯的社会行为理论。韦伯认为,社会现实从根本上讲是人们和他们有意义的社会行为构成的。在他看来,个人及其行动是基本单位,是社会的原子,个人也是具有意义的行为的唯一载体。对于社会学来说,国家、群体、社会制度等概念标志着一定类型的人的相互作用。因此,使这些概念成为可理解的行为,是社会学的根本任务。韦伯强调个人的行为及其意义,指出要把研究人与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区别看来,社会人文科学的认识是内在的,不是外显的。格尔茨的思想与韦伯的观点一脉相承。换言之,格尔茨也注意到了人类社会科学的发展有脱离自然科学影响的趋势。他区分了两种科学研究的方法:一种是追求规律的理论阐释,一种是寻找各种可能性的意义解释。而文化人类学属于后者。他认为,人是悬挂在自身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研究文化并非要寻求规律的实验性科学,而应是探求意义的解释性科学。
(四)象征分析或戏剧类比
他将文化比做某种生命情感的表现形式,具有戏剧的、舞台的、文学的象征意义。在这方面,他对巴厘人斗鸡的分析是最有代表性的研究。在《深度游戏:关于巴厘岛斗鸡的描述》一文中,他利用边沁的深层游戏概念,指出有两种赌博游戏,一种是深层游戏,特点是钱的输赢不是重要的,名望、荣誉、尊严、地位的象征性得失才是最重要的;另一种是浅层的游戏,它注重钱的输赢。他指出,巴厘人斗鸡是深层游戏。对巴厘人来说,斗鸡是他们生命意义的体现,对意义的获得比经济代价的补偿更为重要。实质上,斗鸡展现的是地位关系的舞台剧。格尔茨对巴厘人斗鸡这一深层游戏意义的文化解释有如下几个方面:(1)斗鸡不是为了在赌博中获得金钱,而是为了获得某种象征地位的意义,需要将斗鸡这个行为与巴厘文化广阔的世界联系起来;(2)斗鸡的功能并不是像功能学派所言,是为了强化社会生活的某种结构或规则,而只是展示社会,解释社会生活的意义。声望是该社会的核心驱动力,它们也是斗鸡的核心驱动力,斗鸡是一种地位关系的戏剧化过程;(3)斗鸡揭示了巴厘岛平时社会生活中被掩盖起来的部分,使人们看到了一个通常看不到的巴厘岛人的现实,它揭示了平日生活被掩藏的维度,表明妒嫉与沉静、羡慕与优雅、残忍与妩媚都是巴厘人性格中的一部分;(4)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诸多文本的综合体,斗鸡不过是集合体中的文本之一,还可以通过仪式、大型祭典等表现出巴里人的人性侧面。格尔茨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种文本的集合体,人类学家的任务就是在这些文本的拥有者中去解读他们,开辟一种分析的可能性;(5)解释人类学民族志研究方法的开放性特点。在近距离的研读中熟练操作,阅读一种文化形式的任一剧目,并在任何一个其他地方结束阅读,环绕在单一、多少被限定的形式中,或者在不同的形式之间移动,寻求更广泛的联系或得到对比。无论在哪个层次操作,无论他们多门错综复杂,指导原则是同样的,社会如同生活,包含了其自身的解释,一个人只需学习如何接近他们。
(3)方法。文化系统的意义是通过人与人互动过程建构起来的,行动与行动之间的结合、交流、互动形成了一段段对话。因此,对某一行动、文化现象的了解,必须将其放在原来的脉络中解读,采用对话的形式,努力追随当地人的行为,使之行为成为可以解释的文本。
(4)特点。格尔茨认为民族志性质有三个特点:首先,它是进行解释的记叙;其次是所解释的对象社会性对话是过程;第三,解释是那种对话尚未消失之前试图将所说的内容保留下来,使其成为可阅读的文本;第四,它是微观的研究。
(3)赖尔的“心的概念”。赖尔认为,心里意识可以借助实际或可能的行为加以分析,认识行动即可认识精神。格尔茨承袭赖尔的思想,提出了精神之外在的理论,这一理论是他解释人类学的本体论基础。该理论否认精神是单纯的内在活动,认为精神活动在根本上是社会性和公开可见的,精神作为心理实践只能是从属的和第二位的。因此,人类学者认识某一文化的种种外显行动,就是认识了该文化的心。
格尔茨常被称为“反思人类学”的最早实践者。他是第一个敢于承认自己的描述与被描述的对象一样,是一个符号体系、一种文化的解释的人。人文现象的基本特质是丰富的符号诗学展示而不是专家才能解读的、刻板的深层结构,人类学者从事的职业既是具体地点的田野工作,也是远离田野的思索。因而,文化研究不是“科学”的探索,而是与被研究的文化一样,是一种人与人得以相互沟通、社会得以绵延传续、人生的知识及对生命的态度得以表达的话语途径。这是格尔茨的自我反省,而他的自我反省也正是他所给我们的启迪。
在《文化的解释》中,格尔茨浓厚地描述了巴厘人的斗鸡习俗。斗鸡表面上不过是巴厘社会中的一种日常生活之外的特殊场景,它似乎超离于社会生活之外,与人们心目中的严肃活动相去甚远。然而,斗鸡场景中展示出来并激发的感受却不是毫无意义的行为,这些感受把鸡、男性、赌注、规则、地位、竞争等巴厘人关注的东西烘托出来,构成一幅生动的集体经验蓝本,不仅把巴厘人的生活趣味一览无余,而且在隐喻层面上把憎恶观、乱治观、君臣观等表达的淋漓尽致。在《尼加拉:19世纪巴厘的剧场国家》一书中,格尔茨他主张把西方的国家看成是实质意义上的权力机构,并将之与作为非西方一部分的巴厘所展示出来的剧场国家相区别。
三、格尔茨的文化解释理论
(一)民族志的性质
(1)移情。在从当事人的观点中,格尔茨对移情提出了新的解释。他认为移情并非要把人类学家变为当事人,而且前者也不可能变为后者。他认为,人类学者对异文化和当事人观点的了解有经验接近和经验远离的程度差异。前者指用当事人的概念语言来贴切地描述出当事人的文化建构;后者指用学术语言或我们自己的概念语言来描述所研究的文化。对当事人文化的全面描述关键是经验接近与经验远离的并置。
格尔茨关于文化系统与社会系统是相互独立部分的思想,是对帕森斯社会、文化、人格相互整合观点的批评与发展。在对印度尼西亚经济发展的考察中,他不沿袭经济学家从经济角度研究经济发展问题的老套路,而是从文化的立场去找出印度尼西亚经济发展的特点。在《农业的内卷》中,他借鉴了戈登威泽的内卷概念。该概念指出,当某种文化发展到定型的最终形态后,它趋于稳定无法进行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对这种形式进行一些属于修饰性的细加工、复杂化,这种不断修补、细加工,并更加矫饰化的过程叫做内卷化。格尔茨认为,印尼在世界经济体系的影响下出现人口增长,但人们没有离开自己的土地,使土地以惊人的弹性承载人口的增加,这是传统文化中亲属观念、家庭互助观念以及守土价值观等的影响所致。而这种事实造成了劳动力投入的增加,边际报酬的递减的农业经济发展成果,格尔茨称之为农业的内卷化。格尔茨的理论后来引起了实体经济学的极大兴趣。这一理论的贡献在于,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必须关注其文化背景,简单地从发达国家中总结出来的经济学理论套在发展程度、文化背景不同的国家头上文化系统的宗教》中,格尔茨表达了对宗教人类学研究的不满。他认为应当扩大视野将宗教看成是一种给人类生活带来意义的文化系统。宗教象征在一种具体的生活方式与一种特殊的形而上学之间形成了基本的一致,因而形成了一种民族的精神特质——他们的审美方式、风气、精神品质、宇宙观。任何宗教都是通过象征符号的形式,肯定了现实是什么、现实意义何在以及我们如何通过在现实中行动的观念。文化系统作为象征的体系,是一种模式,它提供意义,这一点在宗教象征中也看的清楚。在《爪哇宗教》一书中,他认为尽管宗教确实可以表达普通的价值观念并且具有整合作用,但它也是政治冲突和争论赖以发生和进行的工具。格尔茨更有价值的看法是对爪哇宗教现代化的探讨。格尔茨关心的是传统宗教向理性宗教转变的主要原因。他认为社会秩序基础的变化只是激发宗教理性化的力量,但理性化的产生不能归因于前者。而应当重视宗教自身的发展。他强调从传统宗教发展到理性宗教,只是形式而非内容的变化,是神从现世进入另一个超自然世界的转移过程。
(2)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依照韦伯观点,将行动作为分析的基本单位,根据动机和价值取向把行动者看成是对情境有各种倾向的人,各种倾向的行动逐渐会确立互动模式,而制度化的模式就是社会系统。这样,动机、价值取向和制度化模式就成为行动理论要探讨的内容。它们分别构成文化系统、人格系统和社会系统。在帕森斯看来,文化系统通过社会化而成为人格系统的动机,通过制度化成为社会系统的规范。格尔茨的最初文化概念也是按照帕森斯的观点来定义的,即把文化看成是一种有逻辑地、有意义地整合价值、信仰和符号的系统。不过,格尔茨在后来的理论建造新加坡美好,逐步扬弃了帕森斯的观点。
第十章 解释人类学
一、格尔茨的解释人类学
格尔茨是整个象征人类学研究行列中最为重要的人物。他的论文集《文化的解释》和《地方性知识》在世界文化理论界有着重大的影响。他的理论影响远远超过人类学的范围,广泛运用于人文社会学科及其跨学科领域。他认为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对文化的分析不是探索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探索意义的阐释性科学。格尔茨理论体系的一个关键词是“理解”,而且是在解释之上的“理解”,而这也通常被称为解释人类学的根本。格尔茨认为,文化不是封闭于人们头脑之内的某种东西,而是存在于公共符号之中,通过这些符号,社会成员彼此交流世界观、价值取向、文化精神以及其它概念,并传承给下一代。因此,人类学者的工作不在于运用科学的概念套出文化的整体观,也不在于像结构主义那样试图从多样的文化中推知出人类共同的认知语法,而在于通过理解土著的观点来解释象征体系对人的观念和社会生活的界说,从而形成对独特的地方性知识世界观、人观和社会背景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