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中庸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合集下载

关于儒家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关于儒家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关于儒家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论文关键词]儒家思想仁学思想中庸思想和谐社会[论文摘要]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主要是通过道德修养达到自身的和谐,进而推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其中仁学体系、中庸思想和礼乐文化等观念对当下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是巾围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影响着华民族上千年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其中庸思想、仁学体系、礼乐文化等观念对当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仁义之德为和谐之基‚和‛是儒家哲学ltl煎要的思想范畴之一。

予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这充分说明了人与人之间,思想观点具有差异性,不能完全求得一致,但仍然可以在和谐的前提下,携手并进,};结起来一起做事。

‚和‛的思想元沦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能起着秋极作用,要达到‚和‛的理想境界,儒者讲‚仁、义、礼、智、信‛,其‚仁‛与‚义‛的思想观念在创建和谐社会Il要起列撼础性作用。

(一)‚仁‛者‚爱人‛‚仁者,爱人也。

‛《论语〃颜渊》儒家仁学思想中的‚爱人‛把握_r一个最本的价值要索,这就足直接关系和影响到和谐社会构建的实质性基础,其实质就是‚修己‛与‚克已‛。

在儒者看来,见‚爱人‛无所谓‚和谐‛;爱人,就要处处为他人着想,以‚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欲达而达人‛作为处事做人的准则。

予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论语〃里仁》)2.‚仁则荣,不仁则辱‛是儒家哲学中世人的荣辱观,不仅是社会对人的评价标准,而也是社会对个人的基本要求。

子日:‚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沧语〃灵公》)意为,一个力求实现人生价值的人最引以为恨的,就是直到死去,三的予还不能被世人所传颂。

这关键就在于一个人应去追寻什么样的荣誉。

儒家思恕要求人们应该有荣誉心、所谢:‚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无耻矣;不知有耻,为国家大耻。

中庸思想与社会和谐

中庸思想与社会和谐

中庸思想与社会和谐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思想,它对于社会和谐的实现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中庸的研究心得如下。

一、中庸的内涵与意义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强调的是人的心性的平衡与调和。

中庸不是指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平庸,而是指人的心性的平衡与和谐。

在中庸思想中,人应该追求心性的平衡,不偏不倚地处理各种事物,达到一种内外统一、和谐共生的境界。

中庸思想对于社会和谐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和冲突,而中庸思想强调的是人的平衡与调和,可以帮助人们化解冲突,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够追求中庸,平衡自己的心性,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

二、中庸思想与个人修养中庸思想对于个人的修养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中庸思想中,个人的修养是追求心性的平衡与和谐。

个人应该遵循“不偏不倚”的原则,不偏不倚地处理各种事物,不偏不倚地对待他人。

只有当个人能够实现心性的平衡,才能够达到身心的和谐。

个人的修养不仅关乎个人的发展,也关乎社会的和谐。

一个修养良好的个人能够以身作则,对他人起到积极的影响,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此,中庸思想对于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中庸思想与家庭和谐中庸思想对于家庭的和谐具有重要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和谐关系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

在中庸思想中,家庭的和谐是追求心性的平衡与和谐。

家庭成员应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不偏不倚地处理各种家庭事务,达到家庭的内外统一、和谐共生的境界。

中庸思想强调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平衡与和谐,不偏不倚地对待家庭事务,不偏不倚地对待家庭成员。

只有当家庭成员都能够追求中庸,平衡自己的心性,才能够实现家庭的和谐。

四、中庸思想对于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的作用。

社会的和谐是指社会中各个成员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在中庸思想中,社会的和谐是追求心性的平衡与和谐。

社会成员应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不偏不倚地处理各种社会事务,达到社会的内外统一、和谐共生的境界。

论儒家“中庸”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论儒家“中庸”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为贵 ”也就 是说 , 真诚就是 自己成 全 自己, 而道则是 自己引导 自
己。真 诚是 贯穿万物 的 开始和 终结 的。没 有真诚 , 就没有 万物 。
会有 失意 。有些人 认为 自己没 有财 富, 没有地位 , 在茫 茫人海 中
因此 君子 把真 诚看得 很贵重 。 诚” “ “ 是 中庸 ” 思想 体系中最 重要 、
只是 一介草 民, 总觉得 生不逢 时 , 开始 怨天尤 人 。《 便 中庸》 十 最 不可缺 失 的一 环 。而真诚 待人 、 守信 用则 是赢得人 心、 第 恪 修养 四章说 : 正 己而 不求于 人则 无怨 。上 不怨 天, “ 下不尤 人 。 。 端 亲和 力的道 德前 提 。有 诚信 , 与人之 间将 多一 份信任和 宽容, ” 人 正 自己的品 行却不去 责求 别人 , 就没有 什么 怨心 。上不抱 怨天 , 少一 份戒心 和隔 阂 , 社会将 充满 温暖 , 人与人 之间 的关系也 必将 其 次 , 谐 的人 际关 系应 是“ 而不 同” 。 中国的传统 文 和 和 的 在
功, 殊不 知“ 满招损 , 谦受 益” 在他盲 目自大的 同时 , , 也破坏 了原 也 。而 道 , 自道 也 。诚者 , 之始 终。不 诚无物 。是 故君子诚之 物
本身心 宁静 、 顺协调 的健康人格 , 反 了“ 和 违 过犹不 及” 的道理 , 必
将为 自己带 来不 必要 的麻烦 。 人生并 非是 一帆风 顺 的, 有得 意也
的当代价 值, 对我 国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 社会无 疑具有十 分重要 的 其现 实性 上 , 它是 一切社 会关系 的总 和 。 人是社 会的主 体 , ” 是社
理论意蕴 和现 实价值 。


“ 中庸 ” 思想 与个人 身心 的和谐

儒家中庸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儒家中庸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儒家中庸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秦晓波1,郭秀丽2(1.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034;2.沈阳化工学院,辽宁沈阳110023)[摘要]“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方法论原则,主要有:“过犹不及”、“执两用中”、“执中知权”、“和而不同”等基本特征。

和谐社会就是要保持社会稳定,使各种矛盾以和谐的状态存在,坚持各方面的和谐发展,这恰恰是中庸之道的精髓所在。

因此,中庸之道的思想方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和谐社会;中庸之道;思想方法[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226(2007)05-0008-03[收稿日期]2007-05-20[作者简介]秦晓波(1960-),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henyang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2007年第5期第31卷(总第143期)№5,2007Vol.31General,№143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经济的持续高增长并不能自动消除社会矛盾,目前我国社会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现象。

如何化解矛盾、消除不和谐现象,缔造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成为摆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迫切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作为贯穿儒家思想始终的方法论的中庸之道,其精髓就在于平衡协调各种矛盾关系、促进事务的和谐发展。

今天,重新审视“中庸之道”这一哲学理念时发现它有许多适应这个时代需要的东西,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中庸”既是儒家的道德标准,又是儒家的方法论原则。

中庸作为一种方法,通常称之为“中庸之道”。

中庸哲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

中庸哲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

中庸哲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
中庸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流派之一,它主张“中庸之道”,即在各种相对的极端中取得平衡,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

这种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积极意义。

首先,中庸哲学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在中庸哲学中,道德被视为人类行为的基本准则,而道德规范的遵守则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

因此,通过弘扬中庸哲学的道德观念,可以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平等、文明的社会。

其次,中庸哲学注重平衡与调和。

在现代社会中,各种矛盾和对立往往导致社会不稳定和动荡。

而中庸哲学主张在不同利益和需求之间寻求平衡,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种思想可以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最后,中庸哲学倡导和谐的个人和家庭关系。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而家庭的和谐关系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庸哲学主张在家庭中寻求平衡与和谐,通过家庭的和睦关系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总的来说,中庸哲学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影响。

通过弘扬中庸哲学的思想,可以建立更加公正、平等、文明的社会,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 1 -。

儒家经典对社会和谐与稳定的理解与实践

儒家经典对社会和谐与稳定的理解与实践

儒家经典对社会和谐与稳定的理解与实践儒家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社会和谐与稳定的理解与实践具有深远影响。

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社会和谐与稳定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追求。

本文将从《大学》、《中庸》、《论语》等经典中提取核心理念,分析其对于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性,并探讨实践应用。

一、合理治国的儒家理念儒家经典中强调了合理治国的重要性。

《大学》中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强调了个人修养与家庭和睦的重要性。

通过修身齐家可以实现国家的和谐与稳定。

这一理念在儒家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被历代统治者所倡导与推崇。

二、仁爱与和谐社会在儒家经典中,仁爱的概念被视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论语》中有一则知名的言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了对他人的关怀与尊重。

只有通过互相尊重和关心他人,才能在社会中实现和谐与稳定。

这一理念对于今天的社会建设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中庸之道与社会稳定在《中庸》经典中,提出了中庸之道的概念。

中庸即是指“不偏不倚,不过不及”,意味着要保持平衡状态。

这一理念对于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治国理政中,要避免极端主义和偏激行为,以求平衡和稳定的社会秩序。

四、教育与社会和谐儒家经典着重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正确的教育可以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从而达到社会和谐与稳定。

儒家思想中的教育注重塑造人的品德和修养,强调培养克己奉公、以人为本的精神。

这种教育理念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对现代教育仍有启示意义。

五、以德治国与社会稳定儒家经典中,强调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性。

《大学》中明确提到:“道之以德,尽人事。

”指出通过道德的约束和引导,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以德治国强调了规范与道德的重要性,倡导君主与民众共同遵循道德准则,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综上所述,儒家经典对于社会和谐与稳定的理解与实践具有深远意义。

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合理治国、仁爱、中庸之道、教育和以德治国等理念都为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提供了重要指引。

儒家中庸之道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儒家中庸之道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儒家中庸之道在当代的现实意义儒家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强调“中庸”、“和谐”、“适度”等理念。

在当代社会,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儒家中庸之道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首先,儒家中庸之道倡导“中庸”之道,即避免极端,追求平衡。

在当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扰,很容易陷入极端思维和行为中。

比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个人与社会责任的平衡、自我实现与他人关怀的平衡等等。

儒家中庸之道提醒人们要避免过度追求某一方面,要在各种矛盾之间寻求平衡,才能真正实现和谐发展。

其次,儒家中庸之道注重“和谐”与“和平”。

在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各种矛盾和冲突也随之增多。

儒家中庸之道强调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要尊重他人的存在和权利,要追求和谐共处。

只有在和谐的环境中,社会才能稳定发展,人与人之间才能真正实现互利共赢。

再次,儒家中庸之道提倡“适度”之道,即适可而止,不过度。

在当代社会,消费主义泛滥,人们往往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儒家中庸之道告诫人们要适度消费,要珍惜资源,要保护环境。

只有在适度的生活方式中,人们才能真正获得幸福和满足。

此外,儒家中庸之道还注重修身养性,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当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很容易迷失自我,忽略道德和品德修养。

儒家中庸之道提醒人们要注重修身养性,要培养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要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只有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总之,儒家中庸之道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提醒人们要避免极端,追求平衡;要追求和谐与和平;要适度而行,不过度追求;要修身养性,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只有在这样的指导下,人们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与发展。

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发扬儒家中庸之道,为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庸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中庸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中庸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的变革也势不可挡,涌现出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使社会变得不安定。

作为一种传统的理论体系,《中庸》从表层现象看,可能不适用于今天的社会,但它的内涵和精神对现在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中庸》的意义是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

它解释了什么是和谐,以及如何建立和谐。

它提出了“修辞有度”和“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哲学思想,提倡人们应该行为端正、正直善良,避免贪图虚荣、矜持谨慎。

它还指出,人们应该通过平等和公平的分配来建立和谐,不要追求物质的利益而忽视精神的完整。

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既重大又紧迫,《中庸》的理论仍然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从一个更现代的角度来讲,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人们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尊重他人的私有权,重视价值的发掘,平等互助,促进协调发展。

正如《中庸》所说,“主权有度”和“两岸同欢”,不仅是一种社会风俗,更是一种文化,为进入一个和谐的社会奠定了基础。

《中庸》不仅是一个和谐社会的理论,也是一种职责观念。

它要求人们不断探索和学习,勤奋工作,以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去追求实现和谐的价值,从而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中庸》提倡的“心有余而力不足”观念,希望人们不要过度追求物质利益,而是要在尊重社会风俗、促进社会和谐的同时,积极有建设性地参与社会发展,以真正落实社会和谐。

综上所述,《中庸》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它提供了一种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提供了指导人们走向和谐的思想和方法,为当今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只有当这些理论真正深入人心,真正被广大人民所接受,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孔子“中庸”思想及其对当代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意义

孔子“中庸”思想及其对当代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意义

孔子“中庸”思想及其对当代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意义摘要:儒家思想中集中体现的以“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为理想蓝图,以“礼用和贵”为格局构建,以“仁爱孝悌”为人性基础,以“德政教化”为治国方略,以“修己忠恕”为人格根本,以“中庸致和”为方法原则的思想,共同构成了孔子完整的和谐社会思想体系。

在这一思想体系中“中庸”思想堪称实现和谐社会的方法论原则。

对于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中庸思想和谐社会建设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 G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12)08-0090-02一、“中庸”思想的基本内涵“中庸”既是孔子儒家思想的基础和最高道德标准,又是儒家思想的方法论原则。

中庸作为一种方法,通常称之为“中庸之道”。

作为贯穿儒家思想始终的方法论的中庸之道,其精髓就在于平衡协调各种矛盾关系,以促进事物的和谐发展。

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庸之道”可谓和谐社会的方法论原则。

“中庸”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执两用中——和谐社会的方法论作为一种方法论,中庸的基本要旨便是“执两用中”。

这是孔子在总结舜的统治经验时提出的。

要求在思考一切问题时都必须坚持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观点,谨防只见其一不见其二的片面性错误。

在认识和处理各种矛盾关系时,要兼顾矛盾各个方面的具体情况,在认识和处理对立两端的关系时,要充分把握事物的“度”,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实现事物的稳定与和谐状态。

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论语•子罕》)“叩其两端”就是从正反两方面看问题,发现矛盾,加以推敲、综合、概括,使之得到圆满解答。

这表明孔子已认识到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需要用整体原则来把握事物的本质。

笔者认为,“执两”与“用中”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执两”是“用中”的基础和前提,而“用中”则是“执两”的目的和结果。

“执两用中”即在两个极端中间找准并把握好一个最适当的“度”,以做到不偏不倚、兼顾两端、公允中正、准确适度。

浅析儒家中庸和谐思想对中国历史 文化和现实社会的影响

浅析儒家中庸和谐思想对中国历史 文化和现实社会的影响

浅析儒家中庸和谐思想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现实社会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庸和谐思想又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和基本精神。

恪守中庸、追求和谐是儒家的基本价值理想,它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本文选择尝试从“中庸和谐”角度浅析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和现实影响。

一、儒家关于中庸和谐的论述和意义何谓“中庸”?“中,正也(《说文》)”。

正,就是中正、不偏不倚的意思。

“庸,用也,从用,从庚;更事也(《说文》)”。

用,则指的是平常、常道和应用。

朱熹解释:“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

程颐认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和谐”两字都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和”即是“谐”,“谐”即是“和”,表示各种事物有条不紊和相互协调。

“和谐”就是“中庸”,中庸即是合理。

朱子说:“无一事不合理,才是中庸”。

“中”本身就是一种“和”,“中”的目的就是要达到“和”,达到一定“度”的“和谐”。

儒家的中庸和谐思想主要体现在行为规范与和谐发展两个方面:所谓行为规范,是指儒家把对中庸和谐的追求作为人生与社会的理想境界,表现为追求族群、邦国、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有序与协调,要求个人和社会要按照“礼”的道德生活规范和礼节仪式实践和运行。

《礼记·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是在强调天、地、人的和谐发展。

《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

”强调社会秩序的作用,贵在使社会和谐。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特别强调“人和”。

儒家思想对中庸和谐非常重视,著作中讲中庸和谐的地方很多。

儒家认为,只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睦、和谐、和平,才可能构建“家和万事兴”的局面。

但要实现中庸和谐,就必须依靠“礼”。

“礼”是儒家的重要价值观,实质上是儒家设计的社会规范和政治秩序。

孔子认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就是要求用道德感化世人、用礼仪规范大家的行为。

中庸哲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

中庸哲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

中庸哲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
中庸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种思想体系,强调“中庸之道”,即避免极端,追求平衡和谐。

这一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首先,中庸哲学强调“中和”,既不偏激,也不过度妥协。

这一思想对于处理社会矛盾、解决争端具有指导意义,促进各方面的和谐共处。

其次,中庸哲学倡导“至诚”,即诚实守信。

这一思想体现了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对于建立公正、透明、可信赖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再次,中庸哲学强调“中正”,即避免偏见和偏执。

这一思想可以引导人们摆脱成见,接受多元文化和思想,增进社会的包容性和和谐性。

最后,中庸哲学也提倡“节制”,即避免过度追求物质利益和享乐。

这一思想有助于人们培养理性消费观念和自我约束能力,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康进步。

总之,中庸哲学作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思想体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庸哲学精神,加强社会治理,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 1 -。

《论语》中的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论语》中的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论语中的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导言《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记录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其中,《论语·中庸篇》强调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和对人类生活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探讨《论语》中所倡导的中庸之道,并分析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1. 中庸之道的概念在《论语·中庸篇》中,孔子解释了中庸之道,它指的是在各种情况下都能保持适度、平衡和稳定。

这种平衡既不偏向极端,也不过于自我牺牲,它体现了理智与情感、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以及个体发展与社会和谐之间的统一。

2. 中庸之道在家庭关系中的应用2.1 夫妻关系使用中庸之道来处理夫妻关系可以使双方平等相处、互相尊重并寻求共同发展。

夫妻双方可以通过保持适度来避免过度争吵和权力斗争,促进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2.2 父母子女关系在父母与子女之间运用中庸之道,可以培养出有责任心、独立性和自信心的孩子。

父母应该给予适度的指导和支持,同时也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并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独特才能。

3. 中庸之道在社会关系中的应用3.1 领导与下属关系中庸之道对于领导者非常重要,他们需要保持平衡、公正和尊重员工。

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在处理冲突时避免极端偏见,并促进组织内部的和谐与团结。

3.2 公民与社会关系中庸之道对于公民来说意味着遵守法律、尊重他人权益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公民可以通过平衡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并推动社会进步。

4. 中庸之道对个人发展的意义中庸之道对于个人发展也十分重要。

通过保持适度,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时间、精力和资源,避免自我过劳或盲目追求成功。

中庸之道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身心平衡,并促进个人成长与幸福。

结论《论语·中庸篇》提出的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性。

它在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以及个人发展方面都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们应该理解并运用其中的智慧,以建立一个和谐、公正和繁荣的社会。

中庸之道与和谐社会建设

中庸之道与和谐社会建设

中庸之道与和谐社会建设摘要:中庸之道是儒家推崇的为人处事之道,其实质是把握两极之间平衡的智慧。

《中庸》中包含的人我合一、理欲合一以及天人合一思想,对于实现人与人、人与自身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

关键字:中庸之道和谐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谐理念作为文化方面的支撑,中庸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正确认识和理性评价儒家的中庸之道,剔除其封建性不合理的因素,发扬其积极、合理的因素,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中庸之道的诠释中庸是中国儒家道德智慧之精髓。

“中庸”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

孔子第一章明确提出“中庸”概念,并把“中庸”看做“至德”。

孔子认为,中庸的含义是“过犹不及”(《论语·先进》),即“无过无不及”。

从哲学层面看,中庸之道属于辩证法的范畴,在孔子思想中处于基础的地位。

《论语·子路》云:“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论语·先进》云:“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孔子这里说的“中行”就是中庸,它的两端是“狂”(即过)和“狷”(即不及)。

“过”和“不及”一样,都是不好的。

而中庸既非“过”,也非“不及”,是最好的。

但中庸不能离开“过”与“不及”而孤立存在。

作为“过”的表现形式是“狂”,其不可取的一面在于偏激,其可取的一面在于进取;而作为“不及”表现形式的“狷”,其不可取的一面在于该为而不为,其可取的一面在于不该为而能不为。

如果能得“进取”与“有所不为”两个好的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便能达到既“进取”又能“有所不为”的中庸境界。

可见,中庸本身包含着矛盾的对立统一。

中庸中的中道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中庸中的中道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中庸中的中道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中庸一词源自《中庸》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

中道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庸中的中道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统一的价值观念中庸强调“君子中庸”,意味着一个人应该保持内心的平衡和谐,同时将其体现在行为上。

在当代社会,因为众多的文化交流、价值观的多元化,社会出现了价值观念多元化带来的问题。

人们在面对我们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时,常常局限于对立和冲突,缺乏辩证和平衡的思考。

然而,中庸的价值观念告诉我们,应该兼容并蓄,求同存异,避免刻板化和极端化的观念,追求人文精神的平衡和谐。

二、处理社会矛盾的智慧当代社会充满了各种矛盾和冲突,包括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环境污染等。

中庸思想提供了处理社会矛盾的智慧。

中庸中的“诚意正心”告诉我们,解决社会问题需要充满诚意和正直的态度。

同时,“中得广博,温柔而应物”,意味着处理矛盾需要广博的知识和温和的态度,以求达到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社会状态。

中庸思想强调通过正确的道德行为来化解社会矛盾,这对当代社会寻求公平、和谐、稳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践中的平衡考量中庸中的中道思想对于实践中的平衡考量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当代社会,面对越来越复杂的问题,我们常常陷入极端的做法和思维,难以在复杂的条件下寻求平衡。

而中庸思想强调“中之庸也”,提醒我们要在实践中保持常识和智慧的平衡。

这种平衡不是简单的折中,而是在不同利益、不同力量之间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中间点,以实现不同利益的平衡和整体的发展。

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中庸思想还对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具有启示作用。

当代社会,个人自由和利益至上的思潮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导致了大量的人际关系问题。

中庸中的“诚意正心”,意味着在人际关系中应该保持真诚和正直的态度。

中庸思想强调兼容并蓄,接纳不同的意见和观点,追求和谐和包容的人际关系。

在当代社会,人们需要通过学习和践行中庸思想,建立起真诚、和谐的人际关系,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摘要】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系统工程。

和谐社会是新时期新阶段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美好理想。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

疏理、发掘儒家和谐思想对建设现代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儒家思想和谐社会一、儒家思想在当代继承的现实可能性在以前我们曾有这样的结论: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摆脱儒家传统思想的束缚。

以今天的事实来看,这一结论是武断的。

其实,在每一次试图割断儒家传统思想的政治文化运动之后,整个社会都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动荡。

《礼记•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在行事时对自然界的尊重。

儒家这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对我国环境的保护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无疑也是大有裨益的。

儒家思想在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中所起的作用,是任何一种思想体系所不能取代的。

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的儒家伦理体系,使中国人十分重视血缘亲情,形成亘古不灭的炎黄子孙情结,从而强烈地渴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总之,儒家学说对我国现代化进程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是我国民族复兴的必备要素,是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动力源泉和深层次的精神支柱,只有重建儒学中一系列优秀的思想价值体系,我们的民族才能以鲜明的姿态屹立于民族之林。

二、儒家思想与和谐社会的契合1.促进人内心和谐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人的和谐即人内心的和谐,在这里主要是指人的精神和谐。

儒学是中国古代对人的道德修养和自身修养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儒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人学。

它研究人内心的道德修养和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及准则,并以此教育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性和社会规范,通过形成自身内心的和谐、精神的和谐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状态。

这与我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一致的。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儒家中庸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代启示

儒家中庸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代启示

儒家中庸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代启示第一篇:儒家中庸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代启示儒家中庸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代启示摘要:传统儒家中庸思想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和谐内容,如“中”与“和”,“执两用中”与“和而不同”。

它强调适度,看到了事物的相对性,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并为其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但中庸思想又带有很强的主体性色彩、由相对走向绝对。

因此,批判地继承和发扬儒家中庸思想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中庸思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导意义一、儒家中庸思想的和谐内容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和谐内容:第一,“中”与“和”。

在先秦儒学中,“和”是目的,“中”是方法,在“中”作为调整阶级关系的准则出现时,“和”提供了阶级关系调整到比较恰当,从而和谐统一的蓝图。

儒家承认等级或阶级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但它同时也反对将这种差别绝对化,因而主张中庸和谐,以化解矛盾的对立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在日常处理和待人接物的方式上,儒家主张中庸和平,反对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但是要协调矛盾,不是消灭矛盾,从而达致和谐。

第二,“执两用中”与“和而不同”是先秦儒家和谐思想的重要命题。

“执两用中”探讨的是异元素的相同方面对于和谐的意义,“和而不同”则强调不同元素的结合对和谐的意义。

任何事物都是同与异的统一,无论是同还是异都能和谐相处,正如陈序先生所说:“人与人所以能够联合而为社会或团体,不但只是因为他们有相同处,或是社会性,也行是因为他们的相异处或个人特性。

有了相同性,他们能够起同情心而合作,有了相异性,他们可以互相利用而分工。

所以相同和相异,都可以叫做他们联合而成社会团体的主因。

”①“执两用中”既是人的内在修养方法,也是使主客体关系和谐的方法。

先秦儒家强调“时中”具有特殊的价值,它是教人在变化中求和谐。

第三,推类求同。

“同”是“和”的基础,求得同的基本方法就是推类。

中庸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中庸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中庸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作者:康剑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2期[摘要]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中国历史及我们的民族性格发生了漫长而深刻的影响。

本文试图从现实和历史的双重角度出发,对中庸之道的内涵、外延等进行比较系统的理解,并就其对建设和谐社会所具有的现实意义进行简要论证。

[关键词]和谐社会中庸之道传统现实[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2-0008-02一、中庸之道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瑰宝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伟大时代任务,并且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而且,报告中还特别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目前,中华民族正处于一个全面复兴的伟大历史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中很多优秀的东西正在被全民所逐渐重视、挖掘、整理。

立足当前,从实际出发,批判地吸取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东西,更快、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更应该成为所有思想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纵观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我们可以肯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干和核心无疑是形成于春秋、完备于战国、成熟于两汉、鼎盛于唐宋的儒家思想。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思想已经深深地烙入了我们华夏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民族气质。

而儒家思想的精髓,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中庸之道”。

这个命题,是我们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一个无法绕开的课题,是一种对现在和未来都发挥着重大作用的思想。

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旗帜鲜明地提出“和谐”这一主题,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胸怀和眼光,用中国人的思想和情怀,对传统的“中庸之道”进行的一次拓展和提升。

论《中庸》传统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论《中庸》传统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论《中庸》传统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论文关键词]和谐;中庸;和谐思想[论文摘要]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源远流长。

《中庸》传统的和谐思想在安邦治国、维持社会关系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今天我国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古代的和谐思想源远流长、意蕴深远,而《中庸》中就包含着这种和谐思想。

重新审视《中庸》中所包含的和谐思想,积极发掘这一思想的当代价值,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古时的“和谐”,“和”与“谐”同义,而“和谐”则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

如:《说文解字》曰:“和,即相应也”。

《国语·郑语》记载:西周太史史伯与郑桓公谈论“兴衰之道”,云,周幽王必将衰败,西周将要灭亡。

而其“必弊”的原因是“去和取同”。

在史伯看来,“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这里强调了事物是多种因素的集合,它们相互依赖、协调而组成新的事物,达到和谐的效果。

所以,“和谐”内在地包含着多样性、差异性、矛盾和冲突,但最终会达成更高层次的统一协调。

同时,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

一种声音无法揍出美妙动听的音乐,一种味道如何做出令人回味的佳肴,惟有和谐共处,才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最佳状态,也就是“同则不继”[1]。

二《中庸》从“中庸”这两字就已体现了古代的和谐思想。

“中庸”包括“中”和“庸”两方面的含义。

朱熹解释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之不及之名。

”(《中庸章句》)用现代哲学来解释,“中”是事物矛盾双方处于相对的平衡与和谐状态。

郑玄注《礼记.中庸》“君子中庸”句说:“庸,常也,用中为常道也。

”朱熹说:“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

庸,平常也。

”(《论语集注.雍也》)可见,“庸”为“常”,“中庸”之道就是“中常”之道,也就是说“中”道乃是事物的常道。

“中庸”为“中常”之道,不是折衷主义,“中庸”指的是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相互联系矛盾的对立统一的一种和谐状态,折衷主义只是把不同质的现象或理论无原则的、机械的结合在一起。

中庸哲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

中庸哲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

中庸哲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
中庸哲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的精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中庸哲学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庸哲学强调均衡和平衡。

中庸哲学认为,平衡是一种理想状态,不偏不倚是一种至高境界。

在社会建设中,要注意不同利益、不同力量之间的平衡,不能偏袒一方,也不能排斥另一方。

只有坚持平衡和均衡,才能实现和谐社会的建设。

第二,中庸哲学提倡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一种中间立场,既不过分追求个人利益,也不忽略社会整体利益。

在现代社会中,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不断出现,只有坚持中庸之道,才能化解矛盾,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第三,中庸哲学注重人的内在修养。

中庸哲学认为,只有人的内在修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真正实现心灵和谐。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很好的满足,但精神需求却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只有注重人的精神内在修养,才能构建真正和谐的社会。

总之,中庸哲学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不断总结中庸哲学的精髓,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中庸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秦晓波1, 郭秀丽2( 1.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沈阳110034; 2.沈阳化工学院, 辽宁沈阳110023)[摘要]“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方法论原则, 主要有:“过犹不及”、“执两用中”、“执中知权”、“和而不同”等基本特征。

和谐社会就是要保持社会稳定, 使各种矛盾以和谐的状态存在, 坚持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这恰恰是中庸之道的精髓所在。

因此, 中庸之道的思想方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和谐社会; 中庸之道; 思想方法[中图分类号] B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226( 2007) 05- 0008- 03[收稿日期] 2007- 05- 20[作者简介] 秦晓波( 1960- ) , 女, 辽宁沈阳人, 沈阳师范大学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7 年第5 期第31 卷( 总第143 期)№5,2007Vol.31General,№143实现社会和谐, 建设美好社会, 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 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

改革开放20 多年来, 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社会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经济的持续高增长并不能自动消除社会矛盾, 目前我国社会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 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现象。

如何化解矛盾、消除不和谐现象, 缔造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成为摆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迫切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作为贯穿儒家思想始终的方法论的中庸之道, 其精髓就在于平衡协调各种矛盾关系、促进事务的和谐发展。

今天, 重新审视“中庸之道”这一哲学理念时发现它有许多适应这个时代需要的东西,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中庸”既是儒家的道德标准, 又是儒家的方法论原则。

中庸作为一种方法, 通常称之为“中庸之道”。

从现存古籍来看,“中庸”一词是由孔子首先提出的,“中庸之为德也, 其至矣乎! 民鲜久矣”( 《论语·雍也》) 。

孔子把中庸作为德性要求, 反对在行为上走极端, 主张“中行”。

后人对中庸概念的理解, 通常采用朱熹和程颐的释义。

朱熹在《中庸章句》题下注曰:“中者, 不偏不倚, 无过不及之名。

庸, 平常也。

”又引程颐曰:“不偏之为中, 不易之谓庸。

中者, 天下之正道。

庸者, 天下之定理”( 《中庸章句》) 。

概括起来, 中庸之道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过犹不及”的适度原则。

“中庸”思想包含着“无过无不及”的适度原则。

在《论语·先进》中记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 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过”就是过火,“不及”就是火候不到。

“过”和“不及”都是不对的。

《论语·子路》篇也说:“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 必也狂狷乎! 狂者进取, 狷者有所不为也。

’”儒家认为, 人的思想和行动冒进或保守都不好, 与之同流合污也不符合“中庸”的原则。

因此, 必须在“过”与“不及”之间寻求和掌握一个正确合理之点, 以做到恰如其分。

“执两用中”的整体原则。

孔子总结舜的统治经验为“执其两端, 用其中于民”(《中庸》), 提出了“两端”和“用中”这两个极为重要的范畴。

《论语·子罕》中记载:“吾有知乎哉? 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 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这里孔子阐明了自己在回答别人提问时不单纯片面地看问题, 而力求在分析综合后予以解答的思想, 表明孔子已认识到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坚持用整体原则来把握事物的本质。

·8·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年第5 期( 总第143 期) “执中知权”的权变原则。

“权”即“权变”, 即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孔子首先提出“可分立, 未可分权”(《论语·子罕》) , 即立足于具体情况, 既不违背常规, 又能有所变通。

孟子认为“执中无权, 犹执一也。

⋯⋯举一而废百也”(《孟子·尽心上》) 。

“执中”必须依据不同情况, 有所变化, 才能恰到好处地坚守圣人之道, 正所谓“嫂溺不援, 是豺狼也”(《孟子·离娄上》) 。

由此可见,儒家中庸思想的“中”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僵死的原则。

“和而不同”的和谐原则。

对“中”进行规定性的定义, 离不开对“和”的本质界定。

因为衡量“中”的最终标准还是“和”。

天地万物的和谐是中庸的内在追求和所要达到的目标, 在万事万物和谐统一的表层状态下蕴含着中庸的理性精神, 所以两者相互联系并互为依存,故此, 孔子曰:“和为贵”(《论语·学而》)。

但孔子的“中庸”追求的是一种有原则、有标准的和谐境界, 主张的是不同之“和”, 正如他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

可见, 孔子反对人云亦云、盲目附和, 其追求的是一种有原则的协调与和谐。

因此, 中庸思想表达的“和谐”观, 是一种“异中求和谐”与“变中求和谐”的思想。

二、中庸之道的本质及其现实意义“中庸之道”的四个基本特征并不是孤立、不相关联的, 其中, 和谐是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在哲学上, 和谐本质就是质与量的统一, 事物只有处于“度”的范围之内才能和谐, 无过无不及的现实特征就是和谐。

但是,和谐并非孤立事物的和谐, 而是事物置身于一个系统内的和谐, 是整体的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 追求的是人与己、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

与己和谐就是个体保持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 需要具备控制情绪的能力。

与人和谐就是个体要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

要获得人际关系上的和谐, 首先, 个体要能被他人所接纳; 其次, 个体要具备与人为善的意愿和爱人的能力。

与环境的和谐, 通常表现两种情形: 一是人能够操纵环境; 二是在无法操纵环境的情况下, 人能够改变自身以适应环境。

可见, 保持事物在“质”上的相对稳定, 获得整个系统内的和谐发展, 是整个中庸之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所以, 中庸之道最本质的特征是整体和谐。

建设和谐社会, 就必须使各种矛盾以和谐的状态存在, 坚持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因此,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中庸之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矛盾存在和解决方式的多样性来看, 在一个以非对抗性矛盾为主的社会里,“和而不同”的方法是解决矛盾的基本方式之一。

人类社会的大多数矛盾都不是用你死我活的方式解决的, 而是通过包容对立面、在矛盾双方之间寻找中介这种中庸方式加以解决的。

从事物的系统联系和协调发展来看, 中庸之道坚持“执两用中”提倡普遍和谐, 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主体与客体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这种系统观为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缓和人与自然的冲突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从事物的质量关系来看, 中庸之道的本义在于“执中”、适度”, 反对“过”与“不及”, 因此, 它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来看, 中庸之道强调“执中知权”, 即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 顺应时宜, 灵活处置, 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三、借鉴中庸之道建设和谐社会和谐就意味着承认不同、尊重不同, 意味着更多的“兼顾”与“协调”。

社会的“不同”、“多元”正是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利益群体和社会阶层。

中庸之道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思想方法和重要手段, 它要求恰如其分地把握事物、协调矛盾, 达到事务的平衡与稳定, 实现最合理的和谐状态。

因此,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要借鉴中庸之道的思想方法解决好以下四个重大问题:第一, 整合社会矛盾。

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的运动中发展进步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面对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首先要调整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

根据国际经验,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处于1000—3000美元之间是社会矛盾尖锐、问题多发、容易出现杜会动荡的时期, 当前我国正处于这样一个时期。

社会的和谐,重点是整合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关系, 其目标就是要使各个社会阶层“各尽所能, 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和谐社会绝不是一个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 相反, 和谐社会应是一个有能力解决和化解利益冲突、并由此实现利益大致均衡、公正的社会。

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利益均衡,利益均衡的关键是建立利益协调机制。

其次要协调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

政府与公民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某些为官者疏于政事, 腐败严重, 影响了政府和公民之间的关系, 从而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谐。

产生社会不和谐现象的原因很多, 但关键在于政策和制度。

合理的政策和完善的制度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和建立完善的制度, 必须做到统筹兼顾, 整体协调, 公平公正。

对于不和谐的现象, 只能运用和谐的方法去化解,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 兼顾多元化利益, 制定出良好有效的制度, 这样才能形成公民与政府、人与制度的和谐状态, 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第二, 促进社会公平。

追求社会公平是人类社会发·9·【责任编辑默存】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年第5 期( 总第143 期) 展一种进步的价值取向, 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现代社会公平主要表现在权利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等三个方面:权利公平是公平的内在要求, 是实现公平的逻辑起点和实践起点。

它体现的是不论社会成员所属阶级、阶层、社会地位、家庭背景、种族、性别及资本占有状况等因素如何, 社会应赋予他们在享有参与各项社会活动方面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使他们在平等的起点上融入社会。

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还存在着地域差异、城乡二元结构以及教育等等发展的不平衡性, 这就使人们从事社会活动时还面临诸多不尽公平之处。

只有首先保证权利公平, 才能够调动起社会成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性。

规则公平是公平的存在形式, 是实现公平的重要环节和必要保障。

它所要求的是社会主体在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遵循公正的行为规范和行动准则。

因为即使社会主体获得了权利上的公平, 而当他们在参与社会活动过程中由于规则的不公平而导致他们与其他人付出相同最终所得却不同, 或者要获得相等的结果却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时, 他们的积极性就会严重受挫, 这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

因此, 不仅要保证社会主体所获得的权利平等, 还要保证社会主体所遵循的活动规则平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