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理论 摘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识教育理论摘要

(2007-06-02 08:51:42)

转载▼

分类:教育博文

赏识在词典里的解释为给人表扬或赞扬,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它使作用对象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快感,做起事来心情愉快,按照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干起事来有劲。

赏识在教育中意义重大,它以活生生的事实——一个聋哑孩子的惊人变化告诉我们,

情感的力量大于认知能力。有一种的观点认为孩子的认知能力递进发展,学习由浅到深,由

易到难,孩子懂了才教,教了才懂。

比如学语文是按照儿童的认知结构设立的,规定从几岁到几岁学什么,从拼音到字到

句,爬楼梯似的一步一步向上走。导致有的孩子不是居高临下地看待学习,造成对学习上的

畏难情绪。

认知结构确实有量化的标准,但学习中有些因素比如情感是无法量化的。赏识紧紧抓

住了情感因素,因为人在兴奋的状态中大脑会产生类似吗啡的因素,刺激神经细胞的活跃,

使人产生愉快的感觉,这样,学习的效率有所提高。

另外,赏识也符合孩子的心理发展特征,孩子是环境之子,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以满

足孩子内在无形生命的需求。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

全需要外,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对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得到社会的肯

定性评价。

孩子正处于生理、心理变化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最大变化、最不稳定的时期,此时

尚未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非常在乎他人的看法。因此,由外到内的正向激励能满足孩子内

心的积极因素,形成肯定自我的意识。

这种肯定自我的多次沉淀,就会积累孩子的成功感,就会种下自信的基础,这对青少

年的成长至关重要。这种由外到内——“你能行的环境”就能内化为“我能行”的积极行为。

周弘老师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改变了女儿,也改变了自己,他不懈地探索教育的真

谛,在教育上历经了五次开窍。从一个“爱”字发展到“行”字,然后归纳为赏识,最终达到通

的目标,并把这种方法归纳为赏识教育。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赏识教育的内涵。

(一)赏识教育是一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奥秘在于承认差异、允许失败在家长教育孩子的历程中,有两件事成功率最高,那就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赏识教育认为,家长们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在于他们的心态,承认差异,允许失败。

家长教孩子学说话的奥秘在于承认差异。孩子学说话时,家长应承认孩子间的差异,并尊重差异,甚至欣赏差异。中国有句俗话:“贵人语迟。”安徽有位小男孩三岁半还不会说话,爷爷奶奶安慰孩子的父母:“没关系,据说乾隆皇帝四岁才会说话。”

三岁半不会说话不要紧,说不定还是贵人呢!家长之所以尊重差异,是因为家长心中始终坚信一个“行”字。坚信孩子会开口说话,坚信自己能够教会孩子说话。

家长承认孩子“行”的心态,缘于祖祖辈辈实践的结果,相信所有的孩子迟早都会说话。只是随着孩子的成长,随着时代的激烈竞争,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家长把所有的期望值都强加在孩子身上,越来越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之间的差异。

家长在否认差异的同时,对孩子的要求也苛刻起来。这种感觉便迫使家长去盲目攀比,盲目追赶。在追赶的同时,伴随着哀愁、抱怨、贬低,想尽一切办法刺激孩子,其结果是适得其反,差异越来越大,因为教育被扭曲了。

教孩子学说话时,家长都很宽容。当孩子第一次把水说成“堆”时,父母欣喜若狂,认为自己的孩子如此聪明,已经懂得表达自己的要求。

幸福感随着“堆”慢慢延伸。没有一个母亲在把水说成“堆”时,会教训孩子:“毛毛啊,四岁了才开始说话,人家隔壁小宝宝八个月就开口说话了,你好意思说,我还不好意思听呢!”

“来,毛毛既然开了口,咱们笨鸟先飞,妈妈要对你高标准高要求,喝水时要跟妈妈讲…妈妈,请给我喝一杯水好吗‟,讲不清楚就不喜欢你,讲不完整就打你。”

世界上有没有这样的妈妈?绝对没有,没有一个母亲会这样要求孩子。孩子正是在承认差异的环境中,说话越来越清晰,词汇越来越丰富,慢慢学会了说话。

可是等到孩子长大了,大人的宽容对孩子来说,慢慢成了一种奢侈,尤其是面对分数的时候。家长开始怀疑孩子遗失了这一宝藏。

家长在教孩子学走路时的教育宝藏是允许失败。我们都看过这样的情景:孩子跌跌绊绊地学走路,走两步就摔倒了,然后爬起来,然后又摔倒。家长们总是一如继往地鼓励,没有一个会斥责:你怎么这么笨?所有的孩子在家长的赞许和鼓励中,学会了走路,在大人营造的宽松的环境中,幸福成长。

家长允许失败的态度也缘于家长坚信孩子跌倒了会自己爬起来,坚信孩子总有一天会坚定地迈出第一步、第二步。家长的坚信反映在行动中、笑容里。

孩子被感染着,汲取着这种心理养分,轻松舒展地成长。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孩子在享受失败。正是这种允许失败,不怕失败,使孩子走向成功。

家长在教孩子学走路时,父母都像一座座大山,总是给孩子无尽的力量。失败是每个孩子必须面临的人生课题,而孩子如何面对,反映了家长的心态。越是宽松的成长环境,孩子越不怕失败;而越是苛刻的成长环境,孩子越怕失败。

孩子有一种小乌龟心态。好奇的小乌龟把头从盔甲中伸出来时,如果很安全,它便自由自在地观察着外部世界;一旦有危险情况,头便马上缩了回去。

如果每次伸出来时遇到的都是危险,久而久之,它便再也不敢把头伸出来了。相反,如果每次伸出来时都是平平安安,久而久之,伸出来的头,便不会轻易地缩回去,因为它获得了安全感。

后来,当孩子们开始学别的技能的时候,家长们便不能容忍孩子的失败了,因此也造就了更多的失败。

其实,承认差异、允许失败,也就是家长在心里坚信孩子“行”。正是这不掺一点水份的坚信让孩子们走向了成功。周弘正是这样的一种心态下让女儿获得了成功,家长们也正是从这一点中重新找回了宝藏,改变了孩子们的命运。

(二)赏识教育能够激发孩子潜力的原因,在于满足了孩子内心深处的需求。

99年4月,中青报刊登了一篇介绍赏识教育的文章《赏识你的孩子》,河南一名下岗女工看到后,立即运用到自己的儿子身上。当时她的孩子八岁上小学二年级,一年半后,她九岁的儿子已经是初一年级的学生了。

赏识教育为何能激发出这么大的潜力?原因就在于它满足了孩子内心深处的需求。吃饭、穿衣、身体健康只是孩子有形生命的需要,而内心世界的满足和愉悦是所有孩子孩子无形生命的需求,是一种高级需求,就孩子的无形生命而言,他们仿佛是为了得到赏识而到人世间的。

可是,我们有的家长忽视孩子的无形生命,不知道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是什么。他们认为,只要在物质上生活上对孩子尽量满足,吃的、穿的、住的、玩的,都是最好的,对孩子来说,就足够了。这也正是他们苦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为孩子做了那么多,孩子却并不领情的原因。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孩子最怕什么?研究结果表明:孩子不是怕苦,也不是怕物质生活条件差,而是怕丢面子、失面子。

从生命科学的角度看,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巨大的潜能,便孩子诞生时都很弱小,生活在一个巨大的世界里。在生命成长过程中,都难免有自卑情结。

德国的心理学家阿德勒说他在念书时,认为自己完全缺乏数学才能,毫无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考试经常不及格。后来偶尔发生的一件事,让他的潜能迸发出来。他出乎意料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