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夜雨寄北》李春娥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人教
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 夜雨寄北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夜雨寄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七上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夜雨寄北教案学情分析这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诵读(二)的一首诗歌。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古诗四首》和课外古诗诵读(一),对诵读和鉴赏诗歌的方法有了一定了解,学生理解这首诗难度并不大。
因此,在设计教学时,要设计一个主问题来牢牢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授课层次。
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蕴含的丰富情感2.鉴赏诗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体会李商隐诗歌幽美朦胧、含蓄艳丽的诗歌风格。
教学重难点通过阅读和赏析关键字词来品味诗歌蕴含的丰富感情。
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
读题目,能读出什么信息?(时间、天气、写作对象)由“天气与心情"的简单问答来引出本课的情绪起点——夜雨。
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词汇描述“夜雨”的环境,试着体会作者的心境。
2.诵读诗歌。
多种形式诵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根据自己的理解,指导学生读出感情,教师予以点评及示范。
在反复诵读中走进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了解作者。
李商隐,唐代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诗风幽美朦胧,含蓄艳丽。
4.探究:李商隐诗歌风格的含蓄委婉具体体现在哪里?(1)思考“君”在这里合适吗?(古代时多指男子,诗中是诗人思念妻子,却说写妻子思念自己。
没有明说自己对妻子的思念,而是借妻子之口诉说自己的相思,用角色互换错位的视角来写相思之情。
)(2)“涨"字有什么妙处?可以换成“满”字吗?(不可以换成“满"字,“涨”字说明了由于夜雨,秋池中的水从无到有,又少变多,体现了变化过程,另外也体现了诗人对妻子的思念又少变多,慢慢增长的过程,富有动态;而“满"字只是表达秋池水满的一种状态,含蓄委婉的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之情)(3)“何当共剪西窗烛”这句你读出了什么?(这句是诗人在想象什么时候才能回家与妻子团聚,在西窗之下同妻子共剪窗花,长叙离别之苦与相思之情。
部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夜雨寄北》刘敏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人教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5.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1.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2.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流程:一、导入在唐代诗歌领域,有三位诗人并称为“三李”。
他们分别是李白、李贺、李商隐。
今天我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小诗《夜雨寄北》。
二、朗读诗歌1.齐读诗歌,认清字音字形。
2.再读诗歌,画出节奏,标出韵脚。
(指名上黑板给小诗划分节奏)3.齐读诗歌,感受诗的节奏美、韵律美。
三、整体感知这首诗是写给谁的?从哪个词可以直接看出来?(学生齐答)明确:这首诗是写给北方的亲友的,从“寄北”一词可以看出。
四、品析诗歌1.仔细观察这首诗,从字面来看,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指名发言。
)明确:这首诗有几处用了相同的字眼:“巴山夜雨”、“期”。
2.具体品析两个“期”(1)“君问归期未有期”中两个“期”有何不同?(学生思考并发言。
)明确:第一个“期”是指“归期”,是亲友对诗人的期盼。
第二个“期”是诗人“未有期”,没有回去的期限,暗含惆怅失落之意。
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
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
悲怆沉痛,笼罩全篇。
(2)指导朗读这句诗。
①指名朗读“君问归期未有期”;②请学生点评;③再指名朗读;④老师范读;⑤请一学生模仿朗读;⑥全班齐读。
3.具体品析三个“夜雨”(1)标题中的“夜雨”(学生发言)明确:点名具体的时间和天气。
(2)“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夜雨”①这句诗中除了“夜雨”外,还提到了哪几个意象?(指名回答。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方式。
2.通过朗读、吟诵加深对诗歌情感的领悟。
3.通过对比阅读学会分析诗歌,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目标1——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教学用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无题》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
——卓文君《白头吟》用诗句导入,引出诗句的表达比现代男女的“我爱你”更深沉含蓄。
二、朗读诗歌多种方式朗读诗歌:一读读准字音和找出停顿节奏点。
二读读准停顿节奏。
三读找出重读的字词,生自由尝试。
四读指名读,点评学生朗读。
三、品味诗歌介绍诗人及背景:这首诗是寄给谁的?诗人当时在哪里?他的人生境况又是怎样?(备注:新版部编教材已明确——寄北:寄给妻子。
)(PPT投影诗人介绍)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唐代诗人。
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
写此诗时,诗人在巴蜀漂泊,妻子在长安,两地相隔甚远。
李商隐的一生是不幸的,他刚踏入仕途,就被卷入了政治斗争中。
852年入蜀,实属迫不得已,而且仕途多艰,令人叹惋。
译诗:1、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诗歌。
2、学生读译诗。
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彻夜长谈。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的情景。
品诗:1、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2、诗中哪些地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请分析。
四、对比阅读对比阅读:卜算子(李之仪)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1、朗读诗歌,思考这首词在语言表达、情感上与《夜雨寄北》的不同点和相似点。
2、小组讨论要点:我从哪些词语/句子可看出,两首作品的不同点/相似点在于。
五、吟诵诗歌吟诵诗歌:1、回顾平声、仄声、入声的区分。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雨寄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雨寄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夜雨寄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能力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的语言美、音韵美;2、能通过分析景物描写及重点字词,并借助想象感悟诗歌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3、掌握初步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内容;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研读品析,体会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情感,发挥想象,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设计(一)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学策略与手段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和情景想象法。
1、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采用散读、齐读、范读、听读、个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诗,读出诗味,读出诗情。
欣赏感悟诗的优美语言、优美意境,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前面古诗文的学习,已经能够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弄懂诗歌大意了,而且也能比较熟练的掌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各个环节的讨论学习中,并顺利完成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诗人情感的领会。
3、情景想象法: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蕴涵在诗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I、新课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怎样在上课伊始就紧紧的抓住学生的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呢?我采取这样一段话作为开篇导入。
导语:“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两句诗都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同名诗《无题》。
共同表达了恋人之间的相思之苦、相知之深和真挚缠绵的爱的誓言,比之现代男女的“我爱你"更深沉,更含蓄,更情深意浓。
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他的另一首诗《夜雨寄北》,去感受诗人的动人情怀。
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夜雨寄北》李丙丽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人教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并熟读成诵。
②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③理解诗歌意蕴,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比较阅读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了解其写作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诗人当时的离愁和深切的思念之情。
4.重点难点①重点:反复朗读,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感受诗中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②难点:通过比较阅读了解其写作手法。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尤以唐诗最为盛名,我想这其中大家最为了解的诗人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所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二、资料补充1.知人论诗学生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现存的诗有600余首。
他由于处在“牛李”倾轧的党争之中,所以受人排挤,很不得志。
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
2.解析诗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夜雨寄北》也是李商隐很著名的代表作。
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
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
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
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三、朗读整体感知(1)仔细听配乐朗读,注意字音、节奏,体会感情。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参照注释,了解诗句意思,大致理解诗文所描述的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熟读成诵。
3、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所创造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深入感悟诗人当时的离愁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所创造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深入感悟诗人当时的离愁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看看这首诗中的雨是怎样的一场雨呢?(板书:夜雨寄北唐李商隐)二、初读诗歌1、借助注释自读理解2、播放音频3、小组讨论:在小组内交流,你们各自的收获和疑问。
4、全班交流。
交流后学生说说诗的意思。
三、品读诗歌1、谁愿意读读?读后评议,你觉得怎么样?2、小组品读。
在小组中互读,边读边品议。
3、比读。
四、感知古诗1、理解诗题“夜雨”指秋天夜里下的雨。
“寄北”即寄给北方的友人,“北”是指长安,因在蜀地之北,故称;一作“内”,即内人、妻子,指寄给在北边的妻子。
文题蕴涵着离情别绪的绵绵意境。
2、了解诗人(课件出示)李商隐(约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3、知人论世(课件出示创作背景)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
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4、教师范读,领读,学生齐读。
五、细读品味:1、“君问归期未有期”——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还没有回家的日期。
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2、“巴山夜雨涨秋池”——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
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
“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雨寄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雨寄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夜雨寄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流利、准确地朗读《夜雨寄北》,并理解诗中的生字生词及主要句子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和师生互动,感悟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激发他们对诗歌创作的兴趣,同时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与背诵,以及诗中生字生词的掌握。
2. 诗中主要句子的理解和鉴赏,以及诗的整体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情感的体会和表达,以及如何通过朗读传达出诗中的情感。
2. 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意象和象征理解诗人的情感。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1. 回顾旧知:首先,我将带领学生们回顾一下之前学过的几首古诗,如《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唤醒他们对古诗的记忆和兴趣。
(1)互动提问:我会提问学生:“你们还记得这些古诗中的哪些句子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感受和记忆,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2)温故知新:接着,我会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古诗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夜雨寄北》有什么相似之处?”通过比较和联想,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 引入新课:当学生们对古诗的热情被激发后,我将正式介绍《夜雨寄北》这首诗歌,并简要介绍诗人李商隐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1)激发兴趣:我会说:“《夜雨寄北》是一首充满思念之情的诗歌,诗人在雨夜中写下这首诗,寄托了对远方亲友的深深思念。
你们想知道这首诗中有哪些动人的句子吗?"(2)设置期待:接着,我会展示诗歌的部分内容,并故意留下悬念:“这首诗中有很多美丽的意象和深情的句子,让我们一起探索其中的奥秘吧!”3. 过渡引导:在学生们对新课充满好奇和期待时,我将过渡到正式的教学内容:“接下来,我们将一起学习《夜雨寄北》,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之夜雨寄北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 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夜雨寄北》相关的情感表达问题,如“如何通过自然景象描绘内心情感”。
- 修辞手法的学习:识别并理解诗词中运用的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以及它们在表达效果上的作用。
- 文化背景的融合:结合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作品的时代意义。
举例解释:
- 例如,诗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涨秋池”通过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思念之情的深沉。学生需要理解“涨”字的运用不仅形象生动,还增强了诗句的情感浓度。
6. 通过对《夜雨寄北》的深入学习,使学生感悟人生哲理,培养正确价值观;
7.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敏感度,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 《夜雨寄北》原文的准确理解和背诵: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诗词内容,理解诗句含义,并能够流利背诵。
- 诗词意境的把握:通过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气氛,使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表达和诗词的深层意境。
- 古诗词的个性化解读:引导学生不拘泥于标准答案,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生活体验,进行诗词的个性化解读。
举例解释:
- 对于韵律理解,可以对比分析“期”字词的音韵规律。
- 在解析关键词语时,可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巴山夜雨”背后的孤独与期待,以及这种情感是如何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出来的。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夜雨寄北》这首诗时,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比较高的。通过引导他们理解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我看到了他们眼中的好奇和思考。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夜雨寄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夜雨寄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超级语文课《夜雨寄北》教学思路一、中英文对比翻译,理解作者用意之妙二、对比中英文用词,体悟独有的意象之美三、巧用英文时态,揭秘完美时空回环结构大唐的雨下到马孔多——中英文对比阅读《夜雨寄北》上课,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请坐。
师:今天要跟大家聊哪一篇诗词?生:《夜雨寄北》。
师:很好,《夜雨寄北》。
我们看这个题目就很特别,叫“大唐的雨下到马孔多”,有明白什么意思的吗?很好,全部不明白。
马孔多是哪儿?生:一个地方。
师:很好,你猜一下,中国的地方,外国的地方?生:外国的地方师:很像外国的一个地名,对吧?所以,我们今天特别地,上这篇熟悉的诗歌的方式,是什么呢?叫中英文对比阅读。
我们用英文的方式,来解读一首中国的古典诗词。
一、中英文对比翻译,理解作者用意之妙你试着先来给我翻译一下这个题目。
试着拿起笔来写一写,就这四个字,给我翻译成英文,不用害怕,我的英文水平不比你们高。
怎么把这四个词联系起来,来,你说说看。
生:At a raining night(在下雨的晚上)sent a letter to the north(向北方寄一封信)师:to the north去北方,但是the north是他去的对象吗?生:不是。
师:应该to谁?生:妻子。
师:英文怎么说生:wife.师:很好,to wife这是写给长安的妻子。
但是我在查这个英文翻译的时候,发现有人是这么翻译的:一位美国的诗人,他翻译成A note on a rainy night to a friend 然后第二个翻译成to my wife 这是中国的大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他翻译成给妻子。
这首诗确实也存在一个争议,什么争议?就是他到底是写给妻子,还是写给朋友的?关键他们要干吗?生:何当共剪西窗烛。
师:好,具体说说看,他们俩在一块干吗?生:剪那个蜡烛。
师:为什么要剪蜡烛?生:因为那个蜡烛它燃到最后的时候,就是没有灯芯,他就先把那一段剪掉。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雨寄北》优质课获奖教案_0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意蕴,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初步了解作者和创作特点,理解诗句的含义。
3.赏析语言,体会所创造的意境,理解作者含蓄深沉的情感。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精妙的语言,感受独特的意境,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简介作者李商隐投影出示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老师: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诗:同学们知道这句诗的意思吗?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我对你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说我为不能和你相聚而痛苦,如同红烛燃烧尽头,蜡泪才会流干。
板书:思这两句诗是用春蚕、蜡炬比喻思念的感情之深之重,成为名句。
他的作者就是李商隐。
介绍作者:李商隐,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李商隐一生陷于党派之争,被人排挤,浪迹天涯,所以羁旅之思、怀乡之情是他诗歌中的重要题材之一。
2. 介绍课题、背景出示诗歌《夜雨寄北》我们来读一读诗歌。
第一遍, 注意读清楚字音。
第二遍,要求:读清楚节奏。
慢一点,诗的味道通过吟诵才能出来。
第三遍:老师读。
第四遍:学生读。
(配乐)要求:读得有美感。
介绍诗歌背景:《夜雨寄北》是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二、了解诗意,整体感知。
教师: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吗?请一位同学说一说。
难点:最后两句诗的意思三、品味语言,感受意境。
教师:读诗,需要慢慢品味。
诗歌中细腻的感情、丰富的意蕴都是隐藏在文字深处的。
这首诗是诗人给对方的回信。
那么,面对来信,对方是怎么问,李商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1. 对信君问归期未有期主问题:一方是()地问,一方是()地答?学生活动:思考揣摩,自由发言。
总结:例一方是急切地问,一方是小心地答。
一方是热烈地问,一方是无奈地答。
一方是满怀憧憬地问,一方是深感迷惘地答。
一方是满怀思念地问,一方是饱受痛苦地答。
夜雨寄北公开课获奖教案
夜雨寄北公开课获奖教案这是夜雨寄北公开课获奖教案,是优秀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夜雨寄北公开课获奖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5.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1.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2.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喜欢听雨,小雨声使我感觉温和静谧和平,而又缠绵弥漫无尽。
中雨声使我感到活泼跳荡滋润,似乎这声音能带来某种新的转机,新的希翼。
大雨声使我壮怀激烈,威严和恐怖呼叫着豪情,而蓦地的风声能使我的心一下子抽紧在一起,风声雨声混在一起能使我沉浸于忧思中而又跃跃欲试。
李商隐独坐窗前,听雨声潺潺,轻飞的`雨丝撩起了他怎样的思绪呢?(设计意图:以优美隽永的语言创设情境,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诵读诗歌1.配乐范读诗歌。
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
3.指名配乐朗读。
4.齐读诗歌。
(设计意图: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走近作者先由学生介绍李商隐的相关资料,老师再做整理归纳: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乾坤”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辈子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感受诗歌强烈的画面2.体会诗人对妻子深切的思念和欲归不能的惆怅和孤寂3.体会诗中虚实结合和反复手法运用的妙处。
二、教学重点、难点:目标2和3三、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诵读法、引导法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音乐《琵琶语》)爱情是世上最美的情感花朵。
在中国的诗坛上,有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少有文名,抱负远大,受到当时权贵的赏识,26岁时,他与一位节度使的女儿相爱成婚,从此开始了一段至死不渝的爱情佳话。
但是由于政治原因,他不得不远赴离家千里之遥的四川边境任职,过着身不由己寄人篱下的幕府生活。
这位出身于富贵家庭的女儿,多年来一直尽心照料家庭,丈夫常年宦游在外,夫妻聚少离多,只好鸿雁传书,倾吐相思。
一个秋雨绵绵的黄昏,他又收到了妻子的来信,诗人急切地打开信,一行娟秀的工楷映入眼帘: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一阵秋风吹来,诗人望着眼前摇曳不定的烛火,眼前的景渐渐模糊,无尽的惆怅化作两行清泪,打湿了手中的信,他颤巍巍提起手中仿佛千斤重的笔,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位诗人是谁呀?(学生回答李商隐。
)师: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李商隐,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这位大唐奇才留给我们的千古绝唱——《夜雨寄北》(板书课题、作者)(二)感知诗中画1.学生自由读诗歌,多读几遍,先出声读,再默默读,读的时候要发挥想象,争取读出自己的感觉和味道来。
2.借助书上和大屏幕上的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带着自己对诗歌的感觉,想象诗里的画面并用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下来。
屏显:剪烛花,又称剪烛芯,简称剪烛,意同剪烛西窗,后以剪烛引申为促膝夜谈之典,取其盼望相聚,秉烛夜语之意。
明确:好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理解好诗歌的内涵是读好本诗的前提。
能够带着自己的理解去描摹诗歌的画面,形象的语言描述可以形成一种感染的氛围,就能够从感性层面把握诗歌的意境,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雨寄北》教案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夜雨寄北》的背景、作者李商隐的情感表达以及诗词中的关键词和修辞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尝试运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的是《夜雨寄北》这一古诗词。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思念亲人或朋友的经历?”(举例说明)这种情感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词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李商隐如何通过诗词表达思念之情。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二、核心素养目标
1.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文学审美素养,使学生能够感受并欣赏《夜雨寄北》的意境美、韵律美。
2.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理解古诗词的能力,掌握关键词、意象、修辞手法的分析方法,提升语文思维能力。
3. 增强学生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古诗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热爱。
- 诗词的朗读技巧:正确把握诗词的节奏、韵律,通过朗读感受诗词的音乐美。
- 诗词的关键词、意象、修辞手法:分析诗句中的关键词(如“君问归期未有期”中的“君”、“未有期”),意象(如“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巴山夜雨”),以及修辞手法(如对仗、用典等),深入理解诗词内容。
- 诗词的情感表达:体会作者在特定背景下的情感寄托,把握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 诗词背诵与默写:对于古诗词的背诵和默写,学生可能会遇到记忆困难,教师需教授有效的记忆方法,如通过理解背诵、分组背诵等,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 诗词情感体验:学生对作者的情感表达可能感到难以捉摸,如李商隐在诗中表达的思乡之情、对友人的思念等,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换位思考,增强情感共鸣。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上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雨寄北》优质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上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雨寄北》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夜雨寄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抒情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语言朴实,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佳作。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诗歌的意象有一定的理解。
但学生对唐代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夜雨寄北》。
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领会诗人的思念之情。
3.学习诗歌的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4.能够对诗歌进行简单的鉴赏和评价。
四. 教学重难点1.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诗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和情感表达。
2.示范法:教师示范朗读和背诵,学生跟读和模仿。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实践法: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展示诗歌的内容和背景。
2.准备诗歌的朗读和背诵录音,供学生模仿和学习。
3.准备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夜雨寄北》的全文,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标题和作者。
然后简要介绍李商隐的生平背景,为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打下基础。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诗歌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为学生讲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例如“巴山夜雨涨秋池”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诗歌,模仿教师的朗读节奏和情感。
然后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背诵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然后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第1篇夜雨寄北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参看注释,了解诗句意思,大致理解诗文所描述的情景。
2、扣词想像,深入感悟作者当时的离愁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熟读成诵。
4、联系比较,领悟写法。
教学重点:通过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雨夜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写夜雨及欢聚的情景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对比写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时间:1课时一、引入1、指名背《忆山东兄弟》,说说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今天,再来学习一首写思念家乡亲人的唐诗,看看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二、读题(课前板书全诗)1、诗题怎么理解?看注释,思考,讲通题意。
(点击注释)2、补充背景:这首诗是李商隐在一个雨夜写给他妻子的一封信。
当时李商隐在巴蜀的一个州府(今四川三台县)做幕僚,妻子却在北方的长安居住,两地分居,长期不能相聚。
三、读通诗文,感知诗意1、在那个雨夜,作者李商隐在信中给妻子讲了些什么呢?先听老师来读读。
2、同学们学着读上两三遍,把诗读通顺,读出节奏。
3、指名读,齐读。
4、李商隐在信中究竟对妻子说了些什么呢?表达了个什么意思?请看看注释,争取自己弄明白。
5、质疑讨论,梳通大意。
(1)理解第一句有难处吗?——梳通大意。
并补充:你知道当时作者与家人分别多久了吗?(一年多了。
)(2)理解第二有问题吗?(随机感知:秋池——秋天的池塘,有什么特点?)梳通后提示:这雨是哪里的雨,哪个季节的雨?(3)再看三、四句,释疑。
补充:“共剪西窗烛”意味着什么?“话”这里当“聊天”、“倾听”讲。
话什么?(作者的感受,心情,对家人的思念。
)——梳通句意。
6、再读这首诗,看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感情,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思念家人——第一句;盼望团聚——第三、四句)四、顺情扣疑,导入深究那么,作者的思念有多浓,盼望有多深呢?这些情感跟夜雨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走进这个雨夜,走进作者内心,去深入品读。
1、先来感受一下这场夜雨。
谁来读一下写夜雨的句子。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夜雨寄北-一等奖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节奏地诵读诗歌,提升整体感知能力。
2、理解诗句含义,体会作者创造的意境。
3、品味诗歌语言,领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一个爱诗的国度,中国人是一个爱诗的民族。
我们从祖先三千多前留下来的《诗经》里,依然可以找到今天我们所渴望的生活样子。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那是一份相思;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那是一份承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那是一份修为;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那是一份告诫。
这世世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里,塑造着我们的容貌,淬炼着我们的思想。
那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再一次感受中国诗词的魅力,去拥抱那最美的诗和远方。
(板书课题、作者。
过渡:心中有目标,效率会更高!我们一起来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出示课件)(过渡:三分诗七分读,好的诗词,朗读是关键。
这节课我们从三个环节来理解这首诗。
初读感知、再读感味、三读品情。
)二、初读感知1、大家先小声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
2、生展读。
看看字音读得准不准歌曲不讲节拍就不能唱,诗没有节奏就念不上口。
诗歌要有鲜明的节奏才具备韵律美。
现在按照节奏再大声朗读一遍。
3、朗读节奏指导。
(课件展示:节奏停顿。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生指名读课文。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小声读和大声读,哪一种读能更好的表达感情为什么5、音频文件。
6、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过渡:我们通过有节奏的朗读,初步感知了诗歌的内容,下面我们自主学习完成以下问题。
)1、释题。
“夜雨”指(秋天)夜里下的雨。
“寄北”即寄给北方的友人。
“北”是指长安,因在蜀地之北,故城;一作“内”,即内人、妻子,指寄给在北边的妻子。
意思是:秋天下雨的夜里,(我写下这首诗)寄给北方的友人(妻子)。
文题蕴涵着离情别绪的绵绵意境。
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夜雨寄北》李萍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人教
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学案夜雨寄北主备:李萍审阅:七年级语文组班级|姓名|教师寄语:“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
让我们插上想象翅膀,自由翱翔在诗词的天空!课前热身一、作者简介本诗选自《李义山诗集》,作者李商隐,(晚)唐代著名诗人。
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二、文学常识:诗歌体裁:七言绝句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四句一首,短小精萃。
它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
绝句一词最早在南朝的齐、梁时代就已出现。
陈代徐陵的《玉台新咏》收有四首五言四句的诗,不知作者名字,题为“古绝句”。
此时的绝句是指五言四句二韵的小诗,并不要求平仄和谐。
绝的意思是“断绝”,古人用四句一绝的四句诗来完成一个思想概念。
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
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要求平仄。
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
三、文学常识:创作背景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
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
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
四、学法指导(磨刀不误砍柴工,细心揣摩,对你后面的学习有用哦!)(一)诗词朗读指导:1.抓住韵脚,读好诗韵。
2.把握要素,读准诗意。
即:把握好古诗词的节奏、重音和语调等要素。
(1)节奏。
五言诗词的朗读节奏一般可分为“二/三”或“二/一/二”形式;七言诗的朗读一般可分为“二/二/三”的形式。
(2)重音。
重音应体现在诗句的关键词上,尤其是那些能够体现作者内心感情的词语。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夜雨寄北》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夜雨寄北》是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处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诗。
诗中通过对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的孤寂之感和对亲人(或友人)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
诗人以“夜雨”为背景,将思念之情融入其中,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
同时,诗中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以想象未来相聚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重逢的期待,使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沉。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诗是七年级上册古诗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让学生了解唐诗的艺术魅力,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同时,也为学生后续学习古诗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及诗歌创作风格。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4)赏析诗歌的语言和意境,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和意境,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诗人羁旅他乡的孤寂之感和对亲人(或友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2)感受唐诗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赏析诗歌的语言和意境,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深刻含义。
(2)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2.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之《夜雨寄北》教案
-诗词应用:如何将所学诗词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行创作或表达情感,是学生的一个难点,教师应提供具体情境,指导学生进行实践。
-跨文化理解:在了解诗词背景时,学生可能对古代文化、礼仪等缺乏了解,教师需适时补充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跨文化的理解。
-在诗词应用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用《夜雨寄北》的句式来表达自己对亲朋好友的思念。
-在跨文化理解方面,教师可以简要介绍唐代书信往来的礼仪,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历史背景。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夜雨寄北》这一古诗词。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有过在夜晚思念亲友的经历?”这种感觉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诗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李商隐如何通过诗词表达离愁别绪。
举例说明:
-在讲解意象时,教师可以提问:“‘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巴山’、‘夜雨’和‘秋池’分别给你什么感觉?”引导学生从视觉、听觉、情感等方面去体会。
-在分析修辞手法时,教师可以比较“君问归期未有期”与“你问我何时回家,我不知道”两种表达方式,让学生感受修辞手法的魅力。
-在探讨情感体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与朋友分别的经历,进而理解诗人的离愁别绪。
总的来说,今天的课堂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学古诗词不仅是对知识的传授,更是对情感的引导和激发。我需要在教学中不断调整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人的智慧,同时也让他们能够在现代生活中找到古诗词的影子,体会诗词的魅力。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创造更多互动和表达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古诗词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襄垣县第三中学校
李春娥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商隐的文学常识;有节奏地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意蕴。
2、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所创造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正确理解、认识朋友间的友情。
二、教学重点:
了解有关李商隐的文学常识;有节奏地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意蕴。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所创造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正确理解、认识朋友间的友情。
四、教学方法:
阅读法、合作法、讲解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
我想这其中大家最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
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
今天,我们就
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夜雨”指秋天夜里下的雨。
“寄北”即寄给北方的友人,“北”是|指长安,因在蜀地之北,故称;一作“内”,即内人、妻子,指寄给在北边的妻子。
文题蕴涵着离情别绪的绵绵意境。
2、李商隐(约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诗人。
曾任县尉、秘书郎等职。
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当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
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无题”诗也常有所寄寓。
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
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
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3、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
秋雨绵绵中的有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
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4、教师范读,领读,学生齐读。
(三)感受品味:
1、“君问归期未有期”——
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
品评: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2、“巴山夜雨涨秋池”——
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
|品评: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
“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3、“何当共剪西窗烛”——
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
品评:何当:什么时候。
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
4、“却话巴山夜雨时”——再来叙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品评:却话:回叙。
此句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
“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
(四)合作探究:
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二句有什么意蕴?明确: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
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
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谈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快乐。
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委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妻子思念的深情。
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
(五)课堂练习
1、诗中写归家无期,雨夜愁思的句子是:
2、诗中想象日后相见情景,暗示着今日思念之深的名句是:
3、写异地相思,归期未定的心境的诗句是:
4、诗中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和空间交汇融合的诗句是:
5、表达作者对妻子深切怀念之情的句子是:
6、把现在的时间推到未来,把眼前的实景推移到想象中的境界,让亲人在不确定的氛围中,寻找心灵慰藉的诗句是:(六)课堂小结
这首诗从空间上看,此地——彼地——此地,即巴山——西窗——巴山,往复对照;从时间上看,今宵——他日——今宵,回环对比,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奇诡的意境。
(七)作业布置
背诵、抄写古诗
(八)板书设计:
夜雨寄北
问归期未有,夜雨涨秋池——绵绵愁思;
何当共剪,却话夜雨——盼望早归。
——羁旅之愁,思归之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