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缓和与对抗的交替》(岳麓版选修3)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反对霸权主义呼声高涨。
③美国长期推行的全球扩张政策,特别是60年代初
的侵越战争,大大消耗了美国的国力。
④苏联军事实力提高,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
2.美苏战略调整
尼克松和“尼克松主义” 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 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 而且也不会制订全部方案,拟 订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 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 责任。只有在我们的帮助真正 起作用,并且被认为是符合我 们的利益的时候,我们才会给 以帮助。 美国第37任总统 (1969-1974) ---美国总统尼克松 理查德· 尼克松 1970年对外政策报告
1979年出兵阿富汗
71 年解决德国问 经济增长趋缓; 战略进攻转 美 题;结束越南战 越战受挫;军事 国 入战略防御 争;72年尼克松 实力被苏联赶上; (尼克松主义) 访苏;中美关系 正常化;75年欧 安会
三、紧张与缓和并存——第三阶段:80年代
1、卡特主义 用武力遏制苏联南下, 强调实力和军事遏制。
戈尔巴乔夫改革推动东欧各国 苏联因素: 党的改组、分裂与蜕变 外部 原因 西方因素: 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5.苏联解体影响
苏联的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
标志着美苏争霸的结束
表明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结束 世界格局进一步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50年代中期 60年代后期------70年代末 20 世纪80年代 --60年代末
第17课
缓和与对抗的交替
20世纪50—60年代的美苏争霸
重点
欧洲
第二次柏林危机
苏联调整 对外政策
美苏 争霸
紧 张
核军备竞赛 古巴导弹危机
世界动荡不安
缓和
戴维营会谈
国际大背景:
20世纪60年代末,西欧、 中国、日本、第三世界崛 起,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 反对霸权主义呼声高涨。
苏联 欧共体 中国 日本 第三世界
卡特主义:任何外部势力 想控制波斯湾地区的任何 企图,都将被视为对美利 坚合众国切身利益的侵犯, 对这种侵犯,将用包括军 事力量在内的一切必要手 段予以击退。
1977—1980年任美 国第三十九任总统
2、里根“以实力求和平”的新遏制政策
美国在欧洲、太平洋、 中东以及其他美国疆界 之外的地区,有着广泛 的义务和安全利益。这 就需要美国担当起“强 有力的”、“令人信服” 的“领导责任”。 ——里根1986年对外政 策咨文
两个德国相互承认。
4、尼克松访问苏联(1972)
——标志着美、苏关系进入缓和高潮
VS
尼克松 勃列日涅夫
5、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赫尔辛基宣言》
1975年7月3日,欧洲国家(除阿尔巴尼亚)和 美国、加拿大共35个国家的外长聚会芬兰首都 赫尔辛基,举行了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简称 欧安会),并签署了《赫尔辛基宣言》。 内容:领土现状、禁止武力、加强合作 意义:缓和了东西欧之间的“冷战”对峙局面。
积极进攻 苏攻美守 优势在苏
阶段
基本态势 既有缓和 又有紧张 美攻苏守
对外战略 苏联争取同美国 平起平坐共同主 宰世界 美国两手策略
对华政策
50年代中60年代初
60年代末70年代末 80 年代
美国孤立中国 苏联推行霸权 政策,中苏关 系恶化
苏攻 美守
美攻 苏守
苏在欧洲 “缓和”中美关系正 , 常化 在亚非扩张。 美从战略进攻转为 苏中边境武 装冲突 防御。 苏联改善与中国 美国对苏强硬政 的关系;美中关 策。 系缓慢发展 苏联全面收缩
15、对20世纪60——80年代美苏关系的概括,较为 全面的是 A苏联不断加强对外扩张,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B美苏对峙,互有攻防,双方争夺世界霸权 C美国采取强硬政策遏制和反击苏联的全球扩张 D美苏争夺全球战略优势,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16、美国“星球大战”计划在战略上的主要目的是 A取得军事上的优势,争取主动 B带动美国科技发展 C在经济上拖垮苏联 D大幅度提高美国的核威慑力量
17、60年代末70年代初,尼克松主义提出的历史条件是
①越南战争把美国拖得筋疲力尽,引起社会动荡 ②美苏军事力量对比不利于美国的变化 ③西欧、日本独立自主倾向加强 ④不断发展的第三世界的崛起
A ②③ ④ B ① ② C③④ D ① ②③ ④
18、美苏争霸对世界的影响是 ①局部战争冲突不断,给 世界和平带来严重威胁 ②美苏势力相当,是世界局势维 持了较长时间的相对稳定 ③美苏的具备竞赛在一定程度 上促进了高科技的发展 ④军费开支庞大,消耗了大量社 会财富
9.苏联解体的原因不包括
A.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B.八一九事件的影响
C.与美国长期进行军备竞赛,经济衰落
D.美国对苏联的军事打击
10。俄罗斯与其他宣布独立的10国于1991年12月组成“独 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独联体’’ 是
A.国家的联合组织 B.欧洲的区域经济集团 C“冷战’’时期出现的军事集团 D.一个主权国家
13、促使美苏对外争霸策略发生攻守变化的根本 原因是 A与中国关系 B第三世界的发展
C各国领导人的决策 D本国经济军事实力
14、尼克松对美国对外战略进行重大调整的实质 目的是 A维护美国的海外利益和国际地位
B阻止苏联的全球战略攻势
C改变美国在全球的霸权地位
D稳定资本主义、打击共产主义
3.里根政府调整对苏联政策的内容不包括 A.主张从实力出发,同苏联对话和谈判 B.试图通过军事、政治、经济等各种手段遏制苏 联的力量 C.对苏联实行军事打击 D.提出一套“以实力求和平”的新遏制 4.里根政府与尼克松政府对苏政策的最大不同是 A.局部进攻 B.全面收缩 C争夺重点转向欧洲 D.由战略收缩转为战略进攻
(1913—1994)
为了调整对外战略,尼克松在亚洲采取了两大 步骤:其一是从越南撤军,其二是开始同中国 实现关系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实现了亲自访 华的既定目标。
尼克松访华(1972)
比较杜鲁门主义与尼克松对外政策的不同点 1946年,美国总统 杜鲁门公开声称: “美国今天是一个 强大的国家,没有 任何一个国家比它 更强大了。……这 意味着,我们拥有 这样的力量,就得 担任起领导的担子 并承担责任。”
美
美
美
苏
苏
苏
时间 领导人
美国政 策 苏联政 策 争霸态 势
50年代中-60 年代初
赫鲁晓夫、 肯尼迪 两手政策
60年代末-70 年代末
勃列日涅夫、 尼克松
尼克松主义
80年代
戈尔巴乔夫 卡特、里根
卡特主义 里根主义 星球大战计划 全球收缩 “新思维” 美攻苏守 优势在美
平起平坐 共同主宰 既缓和又紧张 优势在美
(1981-1988) 1981-1988年
“星球大战计划”,即“战略防御计划” (SDI),企图凭借美国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 通过这一计划,既大大提高核威慑力量,又带动 美国科技经济的发展,还可造成对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技术和 经济上的压力,从而拖垮苏联。 美国于80年代中提出这一计划的原因是什么?
80年代,美国经济复苏,苏联经济则陷入困境, 美国企图乘机击垮苏联,夺取世界霸权。
课堂巩固
1.美苏关系出现“第二次缓和"的标志是 A.美国总统尼克松出访苏联 B.《消除中程导弹条约》
C.“卡特主义”
D.《赫尔辛基宣言》
2.标志美国对苏联开始由缓和到遏制政策转变的事件是
A.苏联侵略阿富汗
B.“卡特主义"的提出 C.里根政府的新遏制政策 D.1975年“欧安会”的召开政策
3、苏联的对外政策——转攻为守
戈尔巴乔夫1985年上台,提出“新思维” 理论,强调“人类生存高于一切”,核 战争“不会有胜利者”
收缩力量,不干涉东欧,寻求和美国等 西方国家的全面缓和。
4、1987年戈尔巴乔夫和里根签署《消除中程导弹条 约》——“第二次缓和”
1987年美苏首脑在中程导弹条约签字仪式上
11.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表现在 ①两极格局已经终结 ②出现多极化趋势 ③形成多极化的世界格局 ④形成“一超多强”的格局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2.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对外政策的主要特点是 A.与美争霸,对外扩张 B.联合第三世界,孤立美国 C.打击资本主义,维护社会主义 D.打击美国,压制中国
政时期苏联成为超级 大国,执政的后期由 于改革失败各种社会 矛盾激化
3.德国问题的解决:
1971年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在协定上签字, 结束了由33次会议组成的“令人疲惫不堪的外交 马拉松”,苏联和西方国家都作了某种程度的妥 协。
西方国家不再坚持西柏林是联邦德国的一部分或 属联邦德国管辖,苏联则不再坚持西柏林应是民 主德国的一部分。四大国继续维持对柏林的管制。
A ②③ ④ B ① ② C③④ D ① ②③ ④
比较杜鲁门主义与尼克松对外政策的不同点 杜鲁门主义:凭借在二战中急剧膨胀的经济、 军事实力,杜鲁门主义称霸世界,确定以欧洲 为重点的全球进攻战略
尼克松主义:70年代初,美国由于经济增长趋 于缓慢,又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尼克松主义 外战略从进攻转为防御,处于守势。
勃列日涅夫 (1964-1982在位)他执
二、苏联出兵阿富汗(1979)
6、苏联出兵阿富汗(1979),霸权主义发展 到顶峰的表现 美国为首的西方 各国反应强烈
美苏关系紧张
苏联入侵阿富汗
1979年对阿富汗实行军事占领, 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顶点。
80年阿富汗击落苏联飞机
总结: 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期的美苏争霸
苏联
经济发展迅速 军费开支扩大
美国
五角大楼前的反越战示威
美国飞机轰炸河内。
越南战争从1961年至1975年共历时14年,是二战后 持续时间最长、最激烈的大规模局部战争。美国先 后投入250多万部队,动用了除核武器外的所有尖 端武器,期间被击落击毁各种飞机7000余架,耗资 3500多亿美元,死亡5.6万人,伤30万人以上。
洲际导弹数量 1968年 美1054枚 苏858枚
美苏首脑签署《中程导弹条约》后相互祝贺
第三阶段:
8 0 年 代的美苏争霸
卡特主义
星球大战计划 “新思维” 理论 全面收缩
美 国
苏 联
1987年《消除中程导弹条约》——“第二次缓和”
四、“冷战”的结束
1、苏东剧变 波兰是东欧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 1989年被称为“东欧年”
1990年德国统一 2苏联解体: 1991年8月“八一九”事件
1978年 美1054枚
苏1400枚
苏联为了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 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了军费开支.70年代军 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 ---<<世界现代史>>
一、美、苏缓和与欧安会的召开
美苏争霸的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期 1、历史背景
①随着世界上一些新兴力量的发展和壮大,出现了 多极化的趋势。
5.里根政府较之尼克松政府的对苏政策发生的新变化是
A.争夺世界霸权
B.实行“缓和"外交
C不跟苏联进行对话和谈判
D.通过各种手段遏制苏联的力量
6.“卡特主义"和里根政府对苏政策的一脉相承之处是
A.强调对苏联采取缓和政策 B.放弃同苏联的对话和谈判 C.对苏联采取强硬和遏制政策 D.强调缓和与合作
7.戈尔巴乔夫对苏联外交战略的重大调整 A.加紧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B.加剧了中苏关系的恶化进程 C.寻求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全面缓和 D.力求维持在阿富汗的侵略利益 8.20世纪80年代末,华沙条约成员国相继 发生危机,社会动荡,风云骤起,突出表现 在 A.社会制度的变化 B.文化观念的变化 C.国家名称的变化 D.民族构成的变化
军事力量 微略超过 美国 军事实力 相对下降
在欧洲缓和
在亚非 大肆扩张
在欧洲缓 和
美国
经济增长缓慢
陷入越战泥潭
在亚太战 略收缩
两军对峙
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国 家 对外战略 积极进攻 具体原因 具体表现
第二阶段
经济实力与美国的 在欧洲缓和 苏 (勃列日涅夫) 差距大为缩小,军 中苏关系继续恶化 联 备上赶上了美国
1991.12.21,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在哈萨克首 都,阿拉木图签署《阿拉木图宣言》 3.苏东剧变的实质:
放弃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一对被柏林墙隔绝三十年的孪生兄弟终于见面。 哥哥彼得回忆见面时的激动的心情:我心中大叫,朝 我走来的那个男人不就是我天天在镜子里看到的人 吗?!
4.东欧剧变的原因 内部 原因 照搬苏联模式------斯大林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