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魏洛阳永宁寺塔(516年)
(2).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现存最古的密檐式砖塔
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塔顶重修于唐; 外12边形 , 15层,高40米, 内为八边形,底层直径10.6米,木楼板隔为十层 内部空间直径为5米,壁厚2.5米。 塔身建于简朴的台基上,清砖黄泥砌筑,白色外装 修,外轮廓呈曲线,硕大秀美,塔刹整石雕造。 塔身有用莲瓣作柱头(希腊风格)和柱基的八角柱, 有用狮子作主题的佛龛(波斯风格),有火焰形的券 间(印度风格),形式十分优美。 它的艺术处理虽十分成功,但却不是南北朝时期的 代表塔型。
云冈石窟内方形塔柱
日本法隆寺五重塔(南北朝风格)
法隆寺位于日本奈良市,寺内五
重木塔平面呈方形,高31.9米, 塔刹部分约占总高1/3弱。 塔内部无楼层,不能登临。 塔第1层檐下也有后加的裳阶, 2层以上檐下都有装饰性栏杆。 塔中心有一根贯通全塔的中心 柱,承托刹上的相轮、宝珠等部 件, 塔身重量则由外檐柱和4个天柱 承担。 中心柱下有埋置舍利的孔穴。 中门进深3间,面阔4间,入口 处有中柱和左右2门。 这种做法为中国汉以前的宫室、 祠庙和墓室所普遍应用 。
麦积山石窟中表现的城堡
两 晋 南 北 朝 家 具
四、建筑发展: 此时期建筑艺术及技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 发展,楼阁式建筑相当普遍: 平面多为方形。 斗拱:额上施一斗三升拱,拱端有卷杀。 屋顶:东晋壁画中出现了屋角起翘的新样式, 且有了举折,使体量巨大的屋顶显得轻盈活 泼 。
(2)中期石窟的主要特点:
敦煌壁画中的北魏建筑形象
高高的重楼,略显幼稚的屋顶曲线和鸱尾,体现了当时的建筑风格。
(一)佛教建筑:
南北朝时,一些新建的大寺院,如北魏洛阳永宁寺,仍采 取塔为中心,四周由堂、阁围成方形庭院的布局。 这一时期盛行“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许多王侯贵族第 宅改建为佛寺。 石窟寺,以云冈石窟和敦煌早期石窟为代表。 中国最早凿建的石窟寺在新疆地区,始于东汉,受南亚次 大陆风格影响。十六国和南北朝时,经由甘肃河西走廊一 带传到中原,并向南方发展。 中原地区早期石窟的建筑,沿袭南亚次大陆于窟内立塔柱 为中心的作法,并明显受到汉化建筑庭院布局影响。 四世纪末建成的云冈第六窟,窟室方形,中心立塔柱,四 壁环以有浮雕的廊院,北面正中雕殿形壁龛
[建康]:
西晋统一后,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改建业为 建邺。建兴元年(公元313年)为避晋愍帝司马业 讳,而改名建康。建武元年(公元317年)为东晋 都城。 继之,南朝的宋、齐、梁、陈(公元420—— 589年)皆以此为都。 从东吴到陈共六个朝代,历时320年,史称“六 朝”。 建康城位于长江丘陵起伏地区,且各朝逐 步扩建,呈不规则形,但宫城是按一定规则筑成。
*我国佛寺布局 :
早期: 山门—塔—殿 东晋: 山门—双塔—殿 南北朝—唐:除以上两种形式外,又有在 寺旁建塔,另建塔院 宋:塔建于佛殿之后
舍宅为寺:
以前厅为佛殿,后室为讲堂, 佛寺中出现了许多楼阁和花 木。——中国佛教建筑形式。
(三)塔:
“塔”是梵文Stūpa的音译的简 称,意为“高显处”或“高坟”, 原是印度的一种纪念性坟墓的通称。
它的造型简单一致:覆钵形,上立 长柱形标志“刹”。
一般由地宫、塔基、塔身、塔顶和 塔刹组成。
中国早期的高塔多为空心,可以登临。 这一点与南亚大陆原型大不相同,是中 国人的创造。 历史记载中的最大木塔是元魏时建造的 洛阳永宁寺塔,高一千尺,百里以外便 能望见,可惜这座塔建成不久便被焚毁了。 我国这一时期的木塔已一无所存,唯 在日本法隆寺有五重木塔一座(乃隋时 高丽僧依魏齐之法所建)和我国云冈石 窟内的方形塔柱可为旁证。
喇嘛塔(藏传佛塔)
多分布在西藏、 内蒙一带,多为 寺的主塔或僧人 墓塔。
金刚宝座塔 :
在高台上建塔五 座。 为数很少,仅见 于明、清二代。
实例:
(1).洛阳永宁寺塔
—北魏时期最宏伟的建筑之一
“寺有九层浮图一所,架木构之,举高 九十丈,有刹覆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 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刹上有金宝 瓶,……宝瓶下有承露金盘三十重,周匝 皆重金铎,复有铁索四道,引向浮图四 角。……浮图有九级,角角皆悬金铎。有 四面,面有三户六窗,窗皆朱漆,扉上有 五行金钉,……复有金环铺首。……绣柱 金铺,骇人心目。”
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 正如古诗中写到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 中”,佛道大盛,统治阶级大量兴建寺、塔、石窟等, 丰富了我中华建筑的形象。 梁武帝时,建康佛寺达500多所,僧尼10万多人,各地 郡县也都有佛寺。
北魏统治者更是不遗余力地崇佛,建都平城(山西大同) 时,就大兴佛寺,开凿云冈石窟。
中国石窟的特点:
1.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之木构筑很少;
2.其规模以洞窟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凭;
3.总体平面常依崖壁作带形展开,与一般寺院沿纵深布置
不同;
4.由于建造需要开山凿石,故工程量大,费时也长; 5.除石窟本身以外,在其雕刻、绘画等艺术中,还保存了 许多我国早期的建筑形象。
主要石窟:
(1)新疆拜城 克孜尔千佛洞 现存235窟(三世纪) (2)新疆拜城 库木吐喇洞, 现存99窟 (三世纪)
*永宁寺:
“……浮图北有佛殿一所,形如太极殿……僧房楼
观一千余间。雕梁粉壁,青琐绮疏。……括柏松 桩,扶疏拂檐;翠竹香草,布护阶墀,……寺院 墙皆施短椽,以瓦覆之。……四面各开一门,南 门楼三重,通三道,去地二十丈……图以云气, 画彩仙灵。……门有四力士。四狮子,饰以金银, 加之珠玉。……东西二门,亦皆如之。所异者唯 楼二重。北门一道,不施屋,似乌头门,四门外 树以青槐,亘以绿水。京邑行人,多庇其 下。……”
5.石窟建筑与雕刻:
石窟寺是这一时期佛教建筑的重 要类型。
发展
源于印度石窟寺 支提窟(以塔为中心) 毗柯罗窟(僧人修行)
传播:
从西向东,由北向南 南北朝和隋唐是两次高潮 北方多于南方
石窟类型:
中心塔柱型(支提窟(以塔为窟的中心)北朝 佛殿型:以佛像为主 隋唐 僧院型:供僧众打坐修行用
(3)甘肃敦煌 莫高窟
(5)河南洛阳 龙门石窟
公元366年(前秦建元二年)
公元494年(北魏太和十八年)
(4)山西大同 云岗石窟 公元460年(北魏和平初年)
(6)甘肃 天水麦积山石窟 公元502年(北魏景明二年)
(7)山西太原 天龙山石窟 公元551年(北齐天保二年) (8)河北邯郸 南、北响堂山石窟 公元568年(北齐天统四年) (9)四川 乐山大佛
日本法隆寺塔
1)塔的传入:
窣堵坡(梵语:stupa,或称浮 图),意为“高显处”或“高坟”, 原是印度的一种纪念性坟墓的通 称。 早期: 由台座、覆钵、宝匣、相 轮构成的实心 建筑物。 公元前二世纪:窣堵坡的台座逐 步增高,相轮增加到十三个; 公元二世纪:窣堵坡下部承以方 台,原来覆钵下的台座发展为 三——四层的塔身,上部相轮增 加至十一个;整个形体瘦而高— —巨大的改变
名词解释: 须弥座:又称金刚宝座。 系佛像底座,也是我国 传统建筑的一种台基。 一般用砖、石砌筑, 上有凹凸的线脚和纹饰。
(3).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祖师塔
—唯一的六角形平面塔的实例
建于北魏 六角形平面, 外观似两层,实属单层塔,
上部应视作塔刹的扩大,因 为其与一层塔顶之间还有须 弥座、仰莲等。
南朝某寺院复原图
南朝某寺院复原图
2、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与佛教建筑的初兴
1、白马寺(鸿胪寺,公元67年)
“寺”原是古代官署名称,自此成为佛寺经院的专用名称。
我国第一座佛教建筑—齐云木塔 公元58-75年间建齐云木塔,高200尺(约合40米),五代时 塔高500尺(约合115米),因屡糟火灾,于金大定15年 (公元1175年)改建为砖塔:十三层,高160多尺(约35 米),即现存的齐云塔 三国时期笮融,在徐州造浮图祠“下为重楼,上累金 盘”——初期的木塔。 它是中国楼阁与印度浮图相结合的产物。
迁都洛阳后,又在洛阳伊阙开凿龙门石窟。到北魏末年, 北方佛寺达3 万多所,其中洛阳有1000余所。 可见当时北朝佛教比南朝更盛。
二、 城市:
(一). 北魏洛阳(五大古都之一)
始建于太和十八年 (公元494年),十九年九月成城; 景明二年 (公元 501年) 又建成220 坊 , 每坊方 300步 , 建有坊墙,“虽有暂劳,奸盗永止”, 每里开四座门,每门有里正二人,吏四人,门士八人, 管理里中住户。又过一年,建成全部宫室。 宫城位于城中偏北,正对宫城闾阖门的铜驼大街为城 市主轴线。城内有大市、小市、金市。
三、住宅与园林:
1、住宅: 2、园林 庑殿顶 北魏末,宅后园中,有土山、钓 鸱吻 台、曲沼、飞梁、亭阁,叠石堆 人字拱 山技术极高,重岩复岭,石路崎 架空地板 岖,深溪洞壑,有若自然。 直棂窗, 围墙上有成排的直棂窗,可能墙内有廊。 “舍宅为寺” 者,可见厅堂、院落, 多有廊。 席地而坐,高坐具已经传入
第五章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
(公元265——589年)
一、社会背景:
社会动荡。 帝王多如牛毛,都城、宫殿也很多。 佛教极盛,佛教建筑、佛塔兴起
从东汉末年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政 治不稳定、战争破坏严重、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的一个 阶段。 由于晋室南迁,中原人口大量涌入江南,带去了先进 的生产技术与文化,加之江南战争较少,说明东晋以 后南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北方地区则由于连续不断的战争,经济遭到严破坏, 人口大减,直到北魏统一北方,才取得较为稳定的政 治局面,使社会经济有了恢复。 此时期为我国大分裂 的时代,也使我国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此时专制王权衰退, 各族的统治者们今天可能是一个 皇帝,明天也许就会沦为一名俘虏,一个异族的奴隶。 他们在佛教中求得寄托,同时也看到了佛教的传播对 于安定社会起了很大的作用。
B、密檐式塔:
底层较高,上施密檐五— —十五层(一般七—十三, 用单数) 用砖、石建造 密檐式的平面:除嵩岳寺 塔为12边形以外,隋、唐 多为正方形,辽金多为八 角形。
单层塔:
多为墓塔,或在其中 供奉佛像, 唐代的外形已大力模 仿木构, 塔的平面:有方、圆、 六角、八角等多种。
北魏洛阳城墙遗址
北魏洛阳城墙遗址
(二). 建业——六朝古都
[越城]:
公元前472年战国时,赵灭吴后,在今秦淮 河和雨花台(聚宝山)之间建城,据记载: 城周长2里30步。
[金陵邑]: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在石头城(今清凉 山)筑金陵邑,仅靠长江,形势险要。
[建业]:
三国时期(公元211年),东吴治此,于 金陵城旧址建石头城,依山势筑城,周长7 里100步;东面设一门,南面设一门,北面 二门。 孙权在武昌称帝后,于公元229年秋迁都建 业,开始在石头城东修造都城,北依玄武湖, 南临秦淮河,东近钟山西麓,周长20里19步。 宫城位于都城中部偏北。
印度桑奇2号窣堵坡
印度窣堵坡的典范──桑奇大塔
2).中国塔的形式:
楼阁式塔 密檐式塔 单层塔 喇嘛塔(藏传佛塔) 金刚宝座塔
A、楼阁式塔(木/砖)
——我国佛塔中的主流: 使用了木建筑的柱、枋和斗拱, 并且逐层向内收进——中国化了
楼阁式塔的平面: 唐以前是方形 五代起八角形渐多, 六角形较少
公元713-803年(唐开元元年--贞元十九年)
(10)重庆市 大足石刻造像 (公元892年(唐景福元年)
石窟形成可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 中期 晚期
(1)初期石窟的主要特点: 平面圆形或椭圆形, 穹顶 只开一门,门上有窗 一间石窟内主像特大,四壁小佛簇拥着中央 高大的主佛, 窟外可能有木构的殿廊。 如云岗16--20窟。